毒親教養: 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 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 超越內在恐懼, 正確教養孩子 | 誠品線上

毒親教養: 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 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 超越內在恐懼, 正確教養孩子

作者 吳娟瑜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毒親教養: 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 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 超越內在恐懼, 正確教養孩子: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錯!72%父母自認是會傷害孩子的「毒親」(toxicparents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錯!72%父母自認是會傷害孩子的「毒親」(toxic parents)!虐待孩子、口出惡言、過度控制、情緒勒索、硬把自己的價值觀套在孩子身上……這些父母的有毒教養96%是受到潛意識影響去除源於個人創傷、承自原生家庭/家族的負面信念,拒絕周遭、社會、媒體流傳的錯誤認知與價值觀,不再受潛意識操控,親子才有良性互動!◎每個失常的孩子,背後都有受創的大人頂嘴、疏離、憂鬱、易怒、依賴、拒學、沉迷電玩……當孩子行為脫序時,父母應先檢討自己是否常對孩子有憤怒、自責、推卸、漠視、嚴厲等表現。一個人講出的話語、表達的想法、臉上流露的神情,往往跟深藏在潛意識裡的信念有關,父母若有以上負面情緒,代表潛意識裡帶有許多恐懼,並經由教養將恐懼不斷複製給孩子。想要改善親子關係,渴盼家人良性溝通,首要之務便是增進對潛意識的了解。◎應快快「拋棄繼承」的情緒負債──家庭潛意識恐懼我們很容易複製原生家庭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和教養模式,父母因上一代教養不當而有的陰影,時常會再成為子女的夢魘,像是重男輕女或家庭暴力等。父子和母女之間也常有特殊的情結,比方說,「兒子不成材」是很多男人共有的潛意識恐懼,對兒子總寄予重望,表現不佳就會嚴以鞭策;母女之間則存在著微妙的競爭關係,會搶奪居中男人(丈夫/爸爸)的愛,這通常是因為媽媽複製了自己兒時和手足的相處模式;而失婚者容易把對兩性關係的錯誤認知帶給孩子。養兒育女時,要時時自我觀察,才能不再把從原生家庭接收到的恐懼又轉移到子女身上。◎家族潛意識恐懼遺毒子孫,過時的祖訓就讓它失傳吧! 有些已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仍以祖訓家規、家族慣例等形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影響了後代子孫的家庭幸福和親子關係,最典型的包括:重男輕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繼承祖業等,這些觀念都已和現今潮流有所抵觸,長輩應該適度改變或尊重晚輩的選擇。做個「懂事」的長輩,懂得世事多變化,樂意理解成年兒孫的心事,多給引導,多給支持。◎以知識破解偽科學、群體迷思,不捲入集體潛意識恐懼有些潛意識恐懼從個人、家庭或家族中完全找不到根源,那可能就是受到周遭環境的暗示所致,包括:民族習性、社區氛圍、新聞事件、宗教信仰,關於生活上的例子有「富不過三代」、「逢九必凶」、「活越久,失智機率越高」等;屬於教養上的則有「孩子要贏在起跑點」、「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等,我們對這些思維習以為常,也認為理所當然,但其實是需要重新斟酌的,在陪伴子女成長時才能跳脫這些集體潛意識的恐懼,培養出思考正面、觀念正確的孩子。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吳娟瑜吳娟瑜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 .國際演說家,演說場次超過6000場 .兩性溝通、親子教養專家,喜為人師、樂於分享 .風趣幽默又深具專業素養,備受電視、廣播、報紙等各媒體歡迎 .暢銷書作家,著有《記憶改寫,回到原本美好的自己》、《用女人的方式贏一生》、 《爸媽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孩子就要這麼教》等 .興趣:看電影、閱讀、寫作、跳街舞、練肌耐力等 .座右銘:做對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目標:把好的影響分享給更多的人 .寫作目標:陪伴年輕世代父母進行自我探索,並快速選擇正確教養模式,避免毒害孩子而不自知 Email:lernbook@ms45.hinet.net Facebook粉絲團:吳娟瑜老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序──潛意識的恐懼,讓你對親子衝突束手無策前言──找對潛意識的恐懼來源,修正教養模式第一章 個人潛意識的恐懼父母個人的潛意識恐懼造成了親子衝突1.內疚感:揠苗助長的新手媽媽2.恐懼感:夫妻失和都是兒子害的3.厭惡感:親子霸凌何時了4.無常感:如果媽媽不能陪你長大5.控制感:虎爸來不及的愛6.匱乏感:在孩子身上彌補缺憾7.排斥感:媽媽為什麼不要我?8.完美感:我可以,你為何不可以?9.自責感:孩子傷心是因我保護不夠10.失衡感:當女兒成了代理父母11.親密感:孩子不是你的另一半12.疏離感:獨行俠二代的反擊第二章 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父母因上一代教養不當而有的生命陰影,又成了子女脫身不得的夢魘1.望子成龍:被拒絕的兒子2.童年受挫:邊緣爸爸的心事3.母女競爭:欺負媽媽的女兒4.擔心缺錢:節儉才是用錢之道?5.暴力循環:家暴父回頭是岸6.言歸和好:單親媽的成長路7.情緒投射:當爸爸以己度人8.找回自我:情傷後的成長9.天生消極:落後的孩子10.重組家庭:家裡的角落生物11.無法信任:孩子,你沒事吧?12.不想活了:厭世男孩的告白13.過度陪伴:當關注讓人窒息14.家庭序位:誰是一家之主?15.觀念保守:孩子的絆腳石16.心理矛盾:孩子有權利生氣?17.孩子拒學:一定要上學嗎?18.悲傷療癒:陪孩子走過生命巨變19.高齡產婦:求子不易的後遺症第三章 原生家族潛意識的恐懼家族世代相傳不合時宜的價值觀,影響了所有子孫的親子關係1.重男輕女:「真沒用,這個也不會」2.離婚丟臉:不准讓族人蒙羞3.子女不婚:怎樣才肯結婚?4.族人凝視:教訓孩子給親戚看5.婆媳對立:婆婆害怕失去地位6.祖訓約束:兒女心事知多少?7.護孫心切:顧孫顧到「顧人怨」8.媳婦求去:一定要勸和不勸離?9.生命印記:外公的夢想,是子孫的夢想?10.暴力傳遞:說不出口的抱歉11.快樂有罪:婆家不習慣快樂第四章 集體潛意識的恐懼生活中充斥著「以訛傳訛」、「自以為是」的想法,有些出於對方不自知的恐懼,我們卻受其暗示。1.潛意識的比較和分享2.失智海嘯:兒孫何去何從?3.睡眠障礙:不早睡會頭痛

商品規格

書名 / 毒親教養: 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 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 超越內在恐懼, 正確教養孩子
作者 / 吳娟瑜
簡介 / 毒親教養: 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 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 超越內在恐懼, 正確教養孩子: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錯!72%父母自認是會傷害孩子的「毒親」(toxicparents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9869908672
ISBN10 / 9869908675
EAN / 9789869908672
誠品26碼 / 2681933039008
頁數 / 33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7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孩子的問題行為,多半來自父母的有毒教養
但其實親子都是潛意識恐懼的受害者
高壓管控孩子,源自父母缺乏安全感
逼孩子上一堆才藝班,是因為你覺得自己不夠好
叮嚀東叮嚀西,來自不信任孩子能把事情做好
一起來探索45種關於個人‧家庭‧家族‧集體的潛意識恐懼

試閱文字

自序 : 潛意識的恐懼,
讓你對親子衝突束手無策

從小,我們在生命叢林裡尋尋覓覓,而潛意識彷彿一團迷霧,當被它遮蔽雙眼時,我們總是慌了手腳,甚至因此跌跌撞撞、迷失方向。其實,唯有鎮定心神、往內探索,才有撥雲見日的一刻。

潛意識的四種類型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將人格結構比喻為冰山,而根據心理學研究者的推論,涵蓋行為和情緒反應的意識層面如同浮出水面的冰山尖角,只占百分之四左右,隱藏水下的其餘百分之九十六則屬於潛意識領域。潛意識占據內心世界這麼大的比例,我們卻對它所知有限。很多時候,爸媽對子女說出嚴苛的言詞或面露不滿的神情,其實是受到深藏在潛意識的經驗和價值觀所影響。
這些經驗和價值觀若是負面居多,傳遞給子女的訊息自然就以負面居多。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負面的潛意識訊息中,占比最大的就是「恐懼」了。父母若潛意識中帶有恐懼,往往會以憤怒、自責、推卸、漠視、嚴厲等情緒表現,宣洩在子女身上,致使親子之間爆發衝突。若要改善雙方關係,渴盼家人良性溝通,首要之務便是增進對潛意識的了解。
在本書中,為了幫助讀者們學習、辨認,我把潛意識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來探討:
一、個人潛意識的恐懼
二、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
三、原生家族潛意識的恐懼
四、集體潛意識的恐懼

「我」在擔心什麼?

什麼是「個人潛意識的恐懼」?以我為例,我總是對兩個兒子晚歸有莫名的擔心。在他們求學階段,我是一個愛操心的媽媽。如果他們該到家時卻不見人影,我就會到巷口探望、打電話詢問同學媽媽,或在客廳坐立難安。
待兒子一進門,我立刻詢問:「你為什麼那麼晚到家?」、「你去哪裡了?不要騙我,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的同學一個鐘頭前已經到家了,你怎麼那麼慢?」
我會如連珠炮般地追問,表面上是關心兒子,實際上是潛意識裡的恐懼發作了,我擔心孩子被壞人帶走,擔心孩子出了事,擔心孩子說謊騙我……。
我多麼希望能做一個全然信任孩子的媽媽,也不斷提醒自己──孩子進門時,要和顏悅色地招呼;溝通時,要聆聽孩子的心聲,說不定他有委屈,或者他被導師留下來幫忙……。
然而,我總是等不及孩子開口,脫口而出的話語和緊張兮兮的神情就先令孩子反感,使得原本一臉笑兮兮的孩子突然悖然大怒,而且氣沖沖地把房門重重摔上。
多年來,我一直未能覺察自己內心的擔憂和不安,直到大兒子Bridge出社會工作、搬出去住了,我還常打電話急著找人:「你在哪裡?為什麼不接電話?」連我到海外巡迴演講,依然會打長途電話找小兒子Arthur說:「你OK嗎?家裡都好嗎?」
對於我的緊迫盯人,Bridge曾抗議說:「媽,您是控制狂!」而已婚的小兒子則說:「我都已經做爸爸了,您還這樣,煩不煩啊?」逐日成長的我如今終於能明白他們的心情了。

擔心來自缺乏自信

在我的體認裡,我和兩個兒子的互動是基於第一類型「個人潛意識的恐懼」,不是「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我爸媽不會追問我的行蹤,也從不講擔心的話),不是「原生家族潛意識的恐懼」(我爸媽的雙親也不會對他們嘮叨或過度擔憂),至於「集體潛意識的恐懼」,我或多或少受到綁架事件的新聞影響,但我自認以「個人潛意識的恐懼」居多。
「個人潛意識的恐懼」源自我自信不足、性格軟弱,做任何事都戰戰兢兢,害怕別人不滿意,擔心自己辜負別人的好意。這樣的畏縮和不安,表現在夫妻關係上,就是常因不服輸而和老公爭吵;表現在親子關係上,就是對孩子會叮嚀再叮嚀、詢問再詢問。因為我,家裡總瀰漫著擔心的氣息,彼此的關係也十分緊張。
有覺察就有成長,有成長就有改變,成為「嬤」字輩的人之後,我見識到媳婦的教導有方,從不見她慌張等候孩子放學回家,也未曾聽她焦躁逼問孩子行蹤。
每個人有不同的潛意識恐懼,看見了,就容易調整;知道了,就好破解。如同置身迷霧森林中,只要定心定意,就能從微光中找到方向。

感謝‧再感謝

本書從寫作到付梓成書歷時近兩年,感謝演講現場許多聽眾的詢問,感謝導師班學員們深入的請教。
我關心親子議題四十多年,華人世界巡迴演講六千場次以上,接觸面廣,讓我找到華人爸媽共同的隱憂──明明愛孩子,卻做出「毒害」孩子的行為而不自知。
我渴望引導大家從探索潛意識四個面向的影響,看清楚「毒親效應」(指錯誤的親子相處所造成的遺憾和悲劇)的結果,儘速找到自覺改正的成長之路。
在此,感謝所有協助刊登文章的主編們,感謝出色出版社陳純純社長、張愛玲副總編輯、謝佩親編輯等同仁,在出版過程盡最大心力協助我。
一本書、一個理念、一個行動方案,絕對需要這樣堅強的陣容來支持,感激不盡啊!

吳娟瑜
二○二○年九月十八日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疚感:揠苗助長的新手媽媽
內疚感是良心的一道防線,是一種遭受別人指責時所產生的慚愧不安感,或是與人互動時自覺表現不夠理想的感受。懷抱內疚感的人至少知道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對自己、對孩子都是一次改善關係的機會。

有一天,在導師班做成長分享時,新婷突然眼眶一紅,哽噎難言。我請她回想方才所說的話語,看看是哪一個感受觸動了她的心弦?
當時,學員各自分享一個月以來的家庭作業,新婷提及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兒子怕黑,小小腦袋裡總想像著黑暗深處藏著可怕妖怪,連上個廁所都非要大人作陪不可,若她大聲制止,不准兒子怯弱膽小,他立刻情緒失控、眼淚決堤。
過去,新婷每每看到兒子玻璃心飆眼淚,都會不耐煩地勸說:「你要勇敢,自己的家有什麼好怕的?走走走,快去尿尿!快!」當兒子越是畏怯退縮,她越是煩躁催促。
後來,導師班上探討到人類怕黑的共同現象,同時談到孩子在童年階段的焦慮需要大人多加理解和接納,新婷才恍然大悟,內疚起自己竟然對幼小無助的兒子如此苛刻。
新婷說:「我好殘忍,兒子已經那樣慌張害怕了,我還發脾氣斥責他,讓他心靈受創更深。」
新婷在教養過程中能夠覺察自己的缺失,這固然是好事,但若一直深陷在內疚的情緒不能自拔,對自己、對兒子反而有害無利。
新婷看到導師班的同學在生活習慣上和親子關係上都有長足進步,唯獨自己似乎對兒子的成長過程造成了陰影,心裡是既挫敗、懊惱又焦急,她連忙問我:「吳老師,怎麼辦?我來得及救我兒子嗎?」
「問題沒有妳想像得那麼嚴重,妳該做的第一件事是停止內疚,這樣才能繼續往前進。」
內疚的人內心有一把嚴格的戒尺,當看到孩子退縮不前,或遭到公婆、丈夫責難「連一個孩子都帶不好」時,內疚感又會加重。
「新婷,其實妳是一個盡責的媽媽,對不對?妳無時無刻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妳希望調整教養的態度,這對孩子都是有正面意義的;但如果你因為產生內疚感,開始為了補償而對孩子過度呵護,造成孩子反過來予取予求,這也不是好現象哦!」
聽到這裡,新婷趕緊收起因為慚愧快奪眶而出的眼淚,深吸一口氣,鼓起勇氣問道:「剛才想到兒子從小被我錯誤對待,我心裡很難過。但現在又聽到如果因內疚感而補償兒子,會造成反效果,這樣,我究竟該怎麼做才對呢?」
「父母一有內疚感,在態度、口氣上往往就會過於討好孩子,這會讓孩子是非不分,甚至抓住父母的把柄大肆情緒勒索。不如我們就停止自責吧!往後用正確的方式來互動溝通就可以了,比方說,妳兒子怕黑,以後就陪著他說說笑笑地走過暗黑的地方,或者及時幫他開燈,讓他能有安全感。這樣一次、兩次、三次……,時間久了,他這方面的恐懼就會逐漸消失了。」
新婷終於明白──接受父母並不完美、停止內疚才能真正引導兒子面對困難。

個人潛意識的恐懼:因自己不是滿分父母而自責
新手媽媽渴望做個完美的母親,但因為經驗不足或孩子難帶,常常只能束手無策地望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內心自責不已。
有些孩子從小就懂得抓住媽媽的內疚感,凡事先怪罪再說,使得媽媽一生都在補償孩子而不自知。
我經常見到原本努力學習的學員突然踩了剎車,因為看到自己過去錯誤的觀念和教導造成孩子反目成仇,或者親子關係不如預期,以致挫折感和內疚感傾巢而出,最後綁住了成長的腳步。
挫折感是對事情的結果不滿意;內疚感則是對自己極度的自責,對孩子有極深的愧疚,這種屬於個人潛意識的恐懼,不但於事無補,甚至會影響親子關係的進展。
要去除這種盲點,必須建立三種心態:
一、容許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只要持續修正教養方式即可。
二、容許孩子有發生各種行為的可能,只要親子能共同成長即可。
三、容許自己透過學習來修正親子關係,同時逐步清理個人潛意識的恐懼。

成長筆記本:允許自己和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新婷調整的速度很快,當她具備正確的教養心態,不再帶著內疚頻頻向兒子道歉,也不是停滯不前、茫然失措,兒子的身心發展也越來越穩定,不再像過去常對她說:「妳都不懂我。」、「妳到底要我怎麼做?」
當新婷在教養上收放自如,兒子也常開心地說:「媽媽,謝謝!」、「好,我知道了。」
新婷將這段心路歷程跟老公分享,希望他能夠理解她曾有過的心理波動,並支持她教養兒子的方式,然後漸漸變身為能一起守護兒子的神隊友。


過度陪伴:當關注讓人窒息
有一天,成長課導師班的學員們分享陪伴兒女的經驗。羅玲是大家公認的最佳媽媽,她有一個念國一的兒子、一個念小五的女兒,兩個孩子在家中很少爭吵頂嘴,羅玲一派輕鬆地說:「我讓他們從小自己作主、自主管理,也尊重他們的感受,所以,他們都很懂事、有禮貌,一點也不用我操心。」
聽到羅玲家如此和諧,學員珊妮急了,她的兩個兒子天天吵架,讓她都快精神崩潰,於是忍不住問道:「妳的孩子不會拒絕去補習嗎?他們不會吵著要打電動嗎?妳也不用陪他們上才藝課嗎?」
羅玲看懂夥伴們的好奇,便謙虛地說:「我是職業婦女,哪有可能無時無刻陪伴孩子?我就是讓他們先了解自己需要哪些學習和休閒活動,至於要選擇哪些課程去上,我通常會給他們一星期的時間考慮。要上,就認真學;不想上,那也不勉強。漸漸地,他們就懂得充分運用時間,安排自己有興趣的活動。」
聽羅玲頭頭是道地分享,學員們都紛紛點頭表示贊同,突然有位學員發覺其中的矛盾之處,「咦?妳都已經知道怎麼教小孩了,為何還要來上成長課呢?」
「對啊!」學員們七嘴八舌地議論紛紛。其實,身為老師的我也想明瞭箇中原因,因為這個班開課不久,彼此還不是很熟悉。
「我小時候被媽媽過度陪伴,曾經很不快樂,到現在也還是不太理解我媽的想法,所以希望透過成長課,重新明白我遭受的壓力,同時,學習陪伴孩子時能夠更加收放自如、張弛有度。」
羅玲生在男尊女卑的家庭,父親非常權威,不但在商場呼風喚雨,還有從不間斷的女人投懷送抱。這樣的婚姻關係,讓倔強的母親絕不示弱,也決意把獨生女教成親友眼中的第一名。
羅玲的母親有許多潛意識恐懼是可以理解的,她擔心女兒不成才,害怕在家族裡沒有地位,因而產生錯誤的期待,使得羅玲成了被過度陪伴的小孩。
家裡的物質條件是富裕,可羅玲卻是被母親緊緊操控的可憐孩子,小時候被打扮成小公主,有學不完的才藝、做不完的功課;家裡來了客人,她還要隨時被叫出房間,唱首歌、彈段鋼琴地表演一下。
母親常對羅玲說:「長大以後,妳就會感謝我。」羅玲完全無法接受這句話,心裡既厭煩又痛恨,她不明白被框住的生活有什麼樂趣?有什麼好感恩?
因此,大學考試後填寫志願時,羅玲完全不讓母親插手。當時,父親還出面念了母親一頓:「她不是妳,她有自己的路要走!」母親才悶悶不樂地放過了羅玲。
「那是什麼感覺呀?」珊妮好奇羅玲被過度陪伴的反應。
「每天都想死啊!」羅玲脫口而出,從小到離家念大學之前,她的靈魂彷彿被囚禁在媽媽手中,動彈不得。
「啊!有這麼嚴重?我家老二也常常抗議每天被載來載去、學東學西,我是很有成就感,他卻痛苦萬分。我真的做錯了嗎?」珊妮一臉迷惑。
「吳老師,我可以問珊妮一個問題嗎?」羅玲尊重課室倫理,先徵求我的同意,我當然點點頭。
「珊妮,我很想了解我媽當年的心情,像妳們這樣要孩子學那麼多才藝,是怕自己不夠好,還是怕孩子不夠好?」羅玲的問題直搗核心。
見珊妮一時語塞而陷入沉思,我順勢請大家分組討論──陪伴孩子成長如何拿捏分寸?
在這個導師班裡,羅玲見識了許多類似母親的做法,逐漸明瞭當年母親的心情和需要,也漸漸釋放對母親的不諒解;珊妮在班上和羅玲成了同進同出的好朋友,對自家兩個兒子不再過度陪伴,有一次分享時,她說了一句讓學員們會心一笑的話,「放牛吃草,時間到了,牛反而會自動回來耶!」
嗯!如何陪伴孩子要因人、視需要、看狀況而定,羅玲家的經驗讓大家感觸良深!

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過度把孩子當重心
家長緊抓孩子不放是一種「過度陪伴」,孩子在幼兒階段時,會誤以爲這是被疼愛、被關注,等到自我意識逐日成長,才發現那不過是爸媽的桎梏。
大人之所以會抓著孩子不放,是因為潛意識裡覺得自己如水中浮萍,茫然無主。因為沒有「根」的空虛,於是在慌亂中抓一個算一個,被一把抓到的兒女就此跟著飄浮。
羅玲本能地逃離媽媽的掌控,但她不明白媽媽曾經有過的生命經驗,回頭去理解,才能釋放對媽媽的怨懟。

家長成長自我探索:我給的是適度的陪伴嗎?
一、Yes昼 No昼 過度乖巧的孩子也有令人擔心之處?
自我叮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Yes昼 No昼 孩子叛逆是因沒機會說出心聲?
自我叮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暴力傳遞:說不出口的抱歉
智超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乖順聽話,小兒子則調皮搗蛋、脾氣又硬,因此父子衝突不斷。小兒子博彥兩歲時,有一回莫名哭個不停,智超大聲喚他到跟前,想問清楚情況,但他怎樣就是不肯理會。智超這下不耐煩了,又怒吼博彥幾句,反倒令他越哭越傷心,最後甚至哭到呼吸困難、臉色鐵青。智超老婆淑菁見狀,嚇得趕緊用力拍了拍博彥的後背,他才終於緩過氣來。好在是有驚無險,她差點就要帶孩子上醫院急診了。
這件事之後,博彥簡直成了叛逆小子,智超越管教,博彥越反抗,但智超並未發現自己有錯。做一個爸爸不就是要有威嚴,不能讓孩子變壞嗎?
淑菁常在智超耳邊嘀咕,數落他怒罵孩子是不當管教。但是,他心想:那老婆又做對什麽?她教導孩子沒有原則,只要兒子們口氣兇一點或不理會她,她根本沒輒。智超看出老婆的軟弱,更是堅持不改。
博彥念小學三年級時的某個週日午後,淑菁遍尋三、四個小時,都找不到他,只能憂心忡忡地跟老公求救。
夫妻倆又一起找了幾個可能的去處,卻都不見兒子的身影,只好回家等候。直到下午六點,博彥才從外面躡手躡腳地走進家門,一進門,就被怒氣沖沖地守在客廳的老爸用皮帶狠狠抽了一頓。智超一發不可收拾,把博彥打得哇哇叫,連老婆靠過來勸阻也被波及。
原來,博彥是跑到網咖去打線上遊戲,這個發現讓智超更是怒不可抑。孩子本來就不乖,現在又到網咖混,這樣下去會有什麽好下場呢?
憂心父子感情不睦,淑菁決定參加學校的成長團體,認真地閱讀各種親子教養書籍,還對兩個兒子因材施教。
對教養有了一點認識後,淑菁便會跟老公提起小兒子有「童年的憤怒」,卻被他嫌大驚小怪;又說大兒子自信不足,和智超態度嚴厲有關,也被他嗤之以鼻;後來,淑菁提到「你和你爸爸有什麽不一樣?」才終於讓他動搖了。
提起老爸,智超內心就有一股怨懟油然而生。他那老爸不務正業,田裡作物常由媽媽、姊姊們收成,稻穀都還在曬穀場曬太陽,債主就來一次搬光。除此之外,他還嗜酒如命,酒後甚至經常暴打家人,種種廢物行為讓媽媽欲哭無淚,也讓智超的姊妹們沒能好好受教育。
智超雖然得以念書,但也沒能逃過爸爸的暴力。高中時,他在房裡聽古典樂,可能音量太大,把午睡中的老爸給吵醒,並拿了扁擔衝進房要揍他。雖然那次他及時往門外衝,沒被老爸「得逞」,但也因此下定決心要搬到學校宿舍住。智超住到外面後,就很少和爸爸見面,直到結婚生子,才逐漸和父親修復關係。
如今被老婆罵醒,智超才驚覺他延續了原生家庭的打罵教育,並沒有因痛苦的童年經驗學會關愛孩子。老婆常說:「你要改!」但他該從何做起呢?要他一個大男人搞相親相愛那一套,他可辦不到。
和父親一向疏遠的博彥,出了社會又結婚生子後,可能多少體會到身為男人、父親的壓力,而願意再與父母同住。在三代同堂的幸福日子裡,過去對兒子橫眉豎目的智超竟然自動變成了和藹可親的爺爺。他會帶著兩個孫子到公園沙坑玩,到室內遊樂場泡球池,或到商城轉扭蛋,爺孫三人總是玩得樂呵呵的。有一次,淑菁忍不住對智超說:「你變得慈眉善目了,但對兒子還是不夠友善。」
不夠友善?難道要他們兩個男人摟來摟去才行嗎?更何況小兒子已經在社會打滾多年,要是他突然故作親切,一定會被認為是虛情假意的。
「沒有要你特別做什麽,只要兒子們說話時,你能看著他們的眼睛,並且好好地回應,別心不在焉就行了。」
淑菁甚至要智超對博彥說聲「對不起」,她以專家的口吻說:「說對不起無損你做爸爸的形象,還可以跟孩子大和解。」
要他低聲下氣跟孩子道歉?那怎麼可能!他老爸也沒跟他說過對不起呀!
不過,老婆說的也不無道理,雖然無法正式道歉,他仍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歉意。他對小兒子不再嚴詞厲色,也會多說「謝謝」來緩和關係,例如:博彥買牛奶回家時、倒完垃圾時、讓他優先選擇電視節目時……,他都會跟兒子道謝。
「對不起」智超說不出口,陳年往事也不知從何啟齒,說「謝謝」倒是難不倒他。老婆笑他是「當了阿公才知道怎麽做爸爸」,說得一點也沒錯呢!

原生家族潛意識的恐懼:自我價值感低落
「家庭暴力」很容易在家族中代代相傳,有些對家人施暴的大人其實從小是家暴的「目睹兒」,或者自己也有受暴經驗,因而心裡留下創傷,也痛恨施暴的一方;然而,當他們自己組成家庭時,卻又不知不覺對另一半或子女動手,自己成了施暴者。
「一言不和」就打,是因為欠缺自我價值感,深怕被人鄙視。這唯有透過自我探索,重新在人際互動中找回自尊,才可學會以關心、和諧的方式和家人好好相處,阻斷暴力的發生。

家長成長自我探索:訴諸暴力的原因
一、家人有用暴力解決問題的迷思?
迷思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迷思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有以打罵方式教養子女的迷思?
迷思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迷思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