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與萬變: 葛劍雄說國史 | 誠品線上

不變與萬變: 葛劍雄說國史

作者 葛劍雄
出版社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不變與萬變: 葛劍雄說國史:,作者將自己治史幾十年來的心得體會,以大家小書的筆法娓娓道來,從「不變」與「萬變」的角度重新剖析中國史之要義,講述中國歷史的血脈精神,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作者將自己治史幾十年來的心得體會,以大家小書的筆法娓娓道來,從「不變」與「萬變」的角度重新剖析中國史之要義,講述中國歷史的血脈精神,在興衰、傳承與變遷中,尋找中國歷史的源流,其思辨之靈活精妙,文筆之優美流暢,令人不能不反覆玩味而擊節贊歎。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葛劍雄葛劍雄,復旦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尤精於歷史地理、人口史等領域。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著有《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黃河與中華文明》等,主編有《中國人口史》《中國移民史》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編 古代中國的骨架 導言:「中國」二字出現在三千年以前…………002 第一章 疆域 我們生活的土地 第一節「大九州」與「一尺之棰」…………………………007 第二節古代中國究竟有多大?………………………………011 第三節古代中國疆域是怎樣變遷的?………………………016 第四節古代中央政府如何劃分主要行政區?………………021 第二章 城市 幾經變化的都城 第一節漢朝的長安和洛陽… ………………………………… 026 第二節北魏孝文帝的遷都與漢化… ………………………… 030 第三節隋唐時期的兩都… …………………………………… 034 第四節明朝的兩京並建… …………………………………… 039 第三章 建設 土地的連接和分隔 第一節不只起軍事防衞作用的長城… ……………………… 044 第二節糧食供應的生命線—運河… ……………………… 048 第三節古代的交通網絡—馳道… ………………………… 053 第四節被腐敗「腐蝕」的驛站… …………………………… 057 第二編 古代中國的血肉 導言:籍貫與出生地─你是哪裏人?……………064 第四章 移民 我們從哪裏來,又在哪裏停留? 第一節何處家山:移民的出發地……………………………069 第二節深受移民影響的都城文化格局………………………073 第三節「羌胡」的南遷與五胡亂華…………………………077 第四節牧業部落的北遷與匈奴的南下劫掠…………………082 第五節古代人為什麼要遷移?………………………………086 第五章 人口 被政策影響的人口數量 第一節古代中國究竟有多少人?……………………………092 第二節貞節觀念與唐朝的寡婦改嫁…………………………097 第三節為何宋朝的戶口資料裏平均每戶不到三個人?……101 第四節明朝的戶籍制度與預編了十年的戶籍冊……………105 第六章 人物 由人「鑄就」的時代現象 第一節孔子:歷代統治者肯定的「春秋筆法」… ………… 111 第二節伏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者… ……………………… 115 第三節海瑞:為何只有海瑞一位清官?… ………………… 119 第四節王二:吏統官的奇特現象… ………………………… 124 第五節燕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 129 第七章 外交 「開而不放, 傳而不播」的古代人 第一節與「開放」失之交臂的漢朝… ……………………… 134 第二節古代中國對外影響如何?… ………………………… 138 第三節唐朝長安是世界的中心嗎?… ……………………… 143 第三編 古代中國的精神中樞 導言:英明的開國皇帝為何會成為暴君?…………150 第八章 天下 得天下與治天下 第一節胡服騎射與騎兵時代…………………………………154 第二節中國古代的大規模屠殺—長平之戰………………158 第三節秦始皇與他的標準化…………………………………163 第四節項羽是劉項逐鹿的失敗者嗎?………………………167 第五節劉邦與百姓「約法三章」可信嗎?…………………174 第六節「推恩令」背後的政治智慧…………………………178 第七節最早的「中央巡視」制度……………………………182 第八節為何劉秀最終能延續漢朝?…………………………187 第九節為何是趙匡胤的宋朝結束五代?……………………193 第十節宋朝為何少有軍事政變?……………………………197 第十一節「厓山之後無中國」嗎?…………………………201 第九章 帝王 皇帝的「私事」 第一節太子:最難定奪的皇室成員… ……………………… 207 第二節皇后:對皇上影響最大的人… ……………………… 211 第三節太上皇:皇宮裏的「虛職」… ……………………… 216 第四節宗室:並不好當的皇親國戚… ……………………… 221 第五節後事:「視死如生」的傳承… ……………………… 225 第六節記錄:史書的「官方版本」… ……………………… 229 結語: 我們如何看待中國的史書?………………… 235

商品規格

書名 / 不變與萬變: 葛劍雄說國史
作者 / 葛劍雄
簡介 / 不變與萬變: 葛劍雄說國史:,作者將自己治史幾十年來的心得體會,以大家小書的筆法娓娓道來,從「不變」與「萬變」的角度重新剖析中國史之要義,講述中國歷史的血脈精神,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624592696
ISBN10 / 9624592691
EAN / 9789624592696
誠品26碼 / 2682337454008
頁數 / 24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3X1.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言
「中國」二字出現在三千年以前
今天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是我們國家的名稱,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但是這兩個字,以及由這兩個字組成的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一開始它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到了今天會成為我們國家的名稱呢?這還得從1963 年發生的一件事說起。
1963 年8 月,在一個大雨過後的上午,租住在陝西寶雞縣賈村一個農家院的陳某,發現後院的土崖因雨水沖刷部分坍塌了,下面好像有點亮光。他用手和小钁頭刨,結果刨出了一件銅器,就取回家放着。第二年,陳某返回固原, 臨走時將銅器交給另一人保管。1965 年,那人缺錢花,就將這件銅器以廢銅的價格賣給廢品收購站。寶雞市博物館的一位幹部在市區玉泉廢品收購站看到這件銅器,感覺應該是一件比較珍貴的文物,便向館長匯報。館長派人考察, 斷定這是一件珍貴文物,便以收購站當初購入的價格三十元將這尊高三十八點八釐米、口徑二十八點八釐米、重十四點六公斤的銅器買回博物館。這尊銅器成了寶雞市博物館1958 年成立後收藏的第一件青銅器。
1975 年,為紀念中日建交,國家文物局要在日本舉辦中國出土文物精品展,王冶秋局長聘請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已故上海博物館原館長)組織籌備。馬承源很快從全國各地調集了一百件一級品文物,其中就有寶雞出土的這件饕餮紋銅尊。馬承源在故宮武英殿見到這件青銅器後,反覆看了好幾遍,心中一直納悶,這麼大造型的器物為什麼沒有銘文?隨即,他用手在銅尊內壁底部反覆摩挲,感覺底部某個地方似乎刻有文字。他大為振奮,立即讓人送去除鏽。清除泥土和鏽跡後,果然在銅尊底部發現了一篇十二行共一百二十二字的銘文。馬承源將這件青銅器命名為「何尊」,因為根據銘文的內容,周王宗族「何」的先人曾追隨文王,周王賞賜給「何」貝三十朋,「何」因此製作此酒具,以作紀念。
在這件青銅器上面,我們找到了「中國」兩個字最早的實證。這篇銘文有一段的大意是說:武王在攻克了商朝的首都以後,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向上天報告,說我現在已經把「中國」當我的家了,我統治了那裏的民眾。根據這篇銘文後面的內容,我們可以斷定,這篇銘文的書寫包括這件何尊的鑄造時間,是在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在位年間。也就是說,何尊以及上面的「中國」這兩個字,肯定是出現在三千餘年前的公元前11世紀的後期,因為除此以外,我們現在看見的「中國」這兩個字,都只出現在傳世的文獻中。
何尊上「中國」兩字是不是就指今天的中國呢?因為畢竟銘文裏面講,周武王是在攻克了商朝的首都以後,認為他已經可以把「中國」當他的家了(「宅茲中國」)。也就是說,「中國」在那個時候是指商朝的首都,也就是商朝最高統治者住的那座城。
那為什麼把它叫作「中國」呢?
我們可以從這兩個字本身分析一下。繁體字的「國」,中間有一個口,這個「口」原來就寫成像人的嘴巴的形狀,用它來代表人。下面有一道橫杠,意思就是這些人所居住的這片土地。旁邊有個「戈」字,因為土地對這些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們就要拿着長柄的武器守衞它。銘文上的「國」形同「或」,以後的「國」字的寫法,在外面又加了一個框,那就表示,在它外面還要建一道圍牆,也就是城牆,不是更安全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國」原來的意思,就是一個有城牆包圍、有人守衞的一群人居住、生活的地方。
那「中」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看「中」原來的形狀,就像一面飄揚的旗子,上面和下面還有流蘇裝飾着。據專家考證,這個「中」,原來就是商朝人用來召集其部隊和民眾的一個符號。做一面大旗,什麼時候這面旗插在那裏,他的部隊和民眾就明白有事要召集他們了。所以集合的時候,人們就聚集在這個被稱為「中」的旗子周圍。時間長了,「中」就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意思,那就是中間、中心、中央,引申出來就是最重要 的。
這樣連起來我們就明白了,「國」就是當時集中的居民點,一座座城。這樣的國有很多,所以還有個詞叫「萬國」。萬,並不是確切地講一萬個,而是很多很多。春秋時候記下來的有名有姓的國還有一千多個,也許還有沒記下來的小國,反正就有很多。在這些國中,哪一個有資格叫「中國」呢?那就是最高統治者住的那個國,也就是最重要的國,一般來說也是處在中心的國,就叫中國。所以周武王攻佔了商朝的首都,也就是商王住的地方,他就可以跟上天報告,他成了中國的主人,把中國當他自己的家了。當然,到了周朝,周天子住的那個國,那座城,就叫作中國。
為什麼後來中國的範圍不斷地擴大呢?
到了東周的時候,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成了一個擺設。而通過諸侯兼併,大的諸侯越來越強大,統治的範圍已經不是原來的一座城,或者分封給他們的那幾座城。所以在春秋階段,國的數量很快減少,因為很多的國被其他諸侯滅了或吞併了以後,就成了其他國的一部分,不再被當成國了。所以,那幾個大的諸侯統治的國的範圍越來越大,而國的總數卻迅速減少。
到了戰國的時候,主要的諸侯國就剩下了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還有幾個不太大的小國。在這種形勢下,既然周天子住的地方稱中國,諸侯們也開始把自己的國都、自己住的地方稱為中國,這樣中國就不止一個了。特別是以東周的都城—今河南洛陽為中心的一大片地區都被稱為中國了。
到了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把其他諸侯國都滅了。當然,秦朝的首都咸陽是名正言順的中國,但是在原來那些地方,大家還都認為自己也是中國。再加上秦始皇成了皇帝—他認為他超過以前所有的三皇五帝,所以自稱皇帝, 就把他統治的地方都看成中國。這個概念,以後的各朝代都沿用了。所以從秦朝以後,「中國」也就成了中原王朝的代名詞。
比如漢朝,國號是漢、大漢,但是從皇帝到臣民都認為漢朝疆域的範圍就是中國,而在漢朝統治範圍以外,就是胡、戎、狄、蠻、夷。相對於周邊,漢朝就是中國,這也符合長期流傳的「天下之中」的概念。
所以從漢朝一直到清朝,中原的王朝,特別是統一的王朝,都認為自己就是中國。當處於分裂狀態時,都認為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主要的分裂政權還以中國的代表自居。如果它還着眼於今後的統一,就堅持自己是中國,對方不是中國。如南北朝時期,北朝、南朝都以中國自居,北朝稱南朝為「島夷」, 南朝稱北朝為「索虜」。等到重新統一,又合在一起了,當然雙方都是中國。皇帝可以改姓,國號可以改變,但「中國」這個概念一直維持不變。
但是直到清朝,「中國」還不是這個朝代的正式國號,它的正式國號是清、大清、大清國。清朝與外國簽的條約,都用大清國、大清,而不用「中國」。同樣,以前的朝代,像明朝,正式國號就是明、大明、大明 國。
1912 年中華民國建立,正式的國號就是「中華民國」。儘管法律上沒有規定中華民國的簡稱,但習慣上用的簡稱就是中國、中華,在正式的場合更多的就是用中國。所以到1912 年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就成了這個國家正式的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
公元前221 年至公元1911 年期間,「中國」這個詞的政治含義,是中原王朝的代名詞,是指中央政權有效統治的範圍,它的統治範圍之外就不被認為是中國。中國的民族含義,一般就是指華夏,近代才開始稱漢族,華夏居住的地方被視為中國,周邊其他民族就被視為蠻夷、夷狄、戎狄,他們居住的地方就不被認為是中國。中國的地理含義,往往就是「中原」的代名詞。比如《史記.貨殖列傳》中,司馬遷提到的「中國人民」,意思不是我們今天講的中國人民,而是指中原的人。在古代,「中國」和「中原」往往是通用的,「中原」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範圍,不同情況下、不同年代它指的範圍不同。「中國」的文化含義,往往也侷限於華夏文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漢族的文化,一般不包括少數民族的文化。
總而言之,「中國」這個名稱,最遲在三千餘年前已經形成並且一直被沿用,但是直到近代,它才成為我們國家正式的名稱。在歷史上,「中國」代表了正統,一個政權要建立,要維持,必須把自己作為「中國」的代表。特別是在分裂的時期,只有以「中國」自居並能代表「中國」的政權才有可能完成統一。即使是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權,如果想入主中原,統治整個中國的話,也得自認為是「中國」,才能爭取到政治合法性,才能得到大多數國民的認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作者將自己治史幾十年來的心得體會,以大家小書的筆法娓娓道來,從「不變」與「萬變」的角度重新剖析中國史之要義,講述中國歷史的血脈精神,在興衰、傳承與變遷中,尋找中國歷史的源流,其思辨之靈活精妙,文筆之優美流暢,令人不能不反覆玩味而擊節贊歎。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