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觴曲水的感懷 | 誠品線上

流觴曲水的感懷

作者 鄭培凱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流觴曲水的感懷:《流觴曲水的感懷》收錄作者鄭培凱最新65篇散文。新書主題來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流觴曲水的感懷》收錄作者鄭培凱最新65篇散文。新書主題來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透過書中散文,讀者可體會一趟獨特的文化之旅,分享作者對現今消失的文化、戲劇藝術,以及他對歷史和文學的種種見解。作者認為,緬懷先人賢德,像朝聖一樣,在自己心底走一遭,讓自己的虔敬之意,外化成一次心靈的旅程。青山綠水,碑碣荒草,都是淨化崇敬之心的外景,而人人心底的王羲之,則是萬世流芳。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鄭培凱鄭培凱山東人,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副修歷史。一九七○年負笈美國,主修中國與歐洲思想史,及後獲耶魯大學歷史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衛斯理大學、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及紐約佩斯大學,現為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兼教授。牛津出版有︰《吹笛到天明》、《游于藝:跨文化美食》、《樹倒猢猻散之後》,另著《高尚的快樂》、《出土的愉悅》、《真理愈辯愈昏》及《在紐約看電影:電影與中國文化變遷》等。另以筆名程步奎著有詩集︰《程步奎詩抄》、《也許要落雨》、《從何說起》,及譯詩集三種、翻譯小說兩種;於《明報》、《蘋果日報》發表專欄文字。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I 文明的省思3 天災與人禍的文明省思9 從草昧到文明13 國寶的流失和收復18 戲曲的存亡21 戲曲的現代困境25 崑曲傳承與學術研究32 瓷器與歷史的弔詭36 藝術是甚麼?40 如何教書43 如何開學店46 專業中文49 外語專業52 誰的通識教育? 55 通識教育的理念58 教育是否洗腦61 大師的標II 行腳的感懷67 西溪濕地70 上海世博73 大阪行76 京都行 79 嵐山秋色 82 冬暖黃檗85 在故宮吃晚飯 88 首都首堵91 杭州立春94 夏威夷重遊97 夏威夷叉燒100 夏威夷海鮮 103 夏威夷土菜106 普林斯頓的暮春109 青花瓷的聯想113 北灣青花瓷片展116 景德鎮的風景119 景德鎮御瓷III 往昔的追尋127 參拜王羲之130 張岱的冶遊與檄文135 尋找孫中山138 老虎尾巴143 紀念俞振飛147 坂東的牡丹亭150 卡謬還活著154 想像山海經157 尋訪桃花庵160 歷史方法163 研究出版史166 三國人物歇後語171 弱不禁風子龍橋174 茶道東傳日本177 美麗的錯誤180 名人八卦IV 和諧的弔詭185 和諧社會188 塞車也有中國特色 191 不亦說乎194 如何讀經198 金庸是禁書201 馬屁精204 翻筋斗207 帶瓶醬油去上海210 自然的容顏213 獵食大自然216 文藝青年219 非遺戰爭222 茉莉與素馨225 茉莉花的來歷229 德與色

商品規格

書名 / 流觴曲水的感懷
作者 / 鄭培凱
簡介 / 流觴曲水的感懷:《流觴曲水的感懷》收錄作者鄭培凱最新65篇散文。新書主題來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0193977198
ISBN10 / 0193977192
EAN / 9780193977198
誠品26碼 / 2680675839006
頁數 / 24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天災與人禍的文明省思

突然間山搖地動,山崩地裂,牆塌了,屋倒了,日本發生了將近九級的大地震。正當全球驚嚇,議論紛紛,說這幾年地震頻繁,中國、歐洲、東南亞、美洲,天災一個接着一個,地殼活動異常,是否真如瑪雅曆法說的“世界末日”到了?朋友見面都面帶驚惶,還有人說看過好萊塢的《二零一二》這部電影,先是地震,接着海嘯,世界末日的浩劫跡象都起自日本,然後波及全球,人類再次經歷了《聖經》記載的大洪水。議論未了,就真的出現了驚天動地的海嘯。從電視屏幕上看到,海潮陡然聳立,像排好了陣勢的坦克大軍,毫無忌憚,撲向日本東北岩手、宮城、福島三縣海濱的城鎮。花費了上千億的防波堤,在海嘯衝擊之下,有如兒童堆玩的積木,一沖就垮。漁船、遊艇與渡輪,被潮浪推到岸邊,衝向堤防與橋柱,霎時就擠得粉碎。海嘯威力之大,真是驚心動魄,橫掃房舍與汽車,就像秋風掃落葉,把沿海的城鎮全都掃蕩成了廢墟。
地震加海嘯,是日本以及沿海地震帶最大的噩夢,逃了地震,已經是九死一生,還得再逃海嘯肆虐,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然而,噩夢還沒結束,正當海嘯退去,屍橫遍野之際,突然爆發了福島核電站洩漏核輻射的事件。一天,兩天,三天,一會兒冒煙,一會兒爆炸;四天,五天,六天,一會兒猛灌海水,一會兒投擲水彈。核爆危機持續,成了全世界的頭條新聞,折騰了一個星期,始終解決不了問題。核輻射何去何從,會不會吹東風,飄到鄰近的韓國、中國,還是順着西風吹向太平洋彼岸的加州,成了氣象播報的重點,籠罩了全世界的注意,時時刻刻加深人們的焦慮與憂心,像古希臘神話那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都會砍將下來。
地震、海嘯、核輻射,災難接二連三,恐懼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讓人感到,原本最為可怕的天災,造成上萬人罹難,百萬人家園盡毀,似乎遠遠不及核電站人禍的持續性恐怖,造成威脅全世界的核輻射疑雲與恐慌。中國有句古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核能發電本來是件好事,然而如何保證安全,不至於出現核爆危機,不讓世人憂心忡忡,活在核爆毀滅地球的陰影之下,一定是各國政府與民眾在這次災難之後,探討能源政策的主要思考方向。中國古代講太平治世,希望能使老百姓“免於憂患”;現代西方講社會進步,講人權,講民主自由,也希望人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這次發生在日本的三連災難,不禁讓人思考,二十一世紀的科技比以前進步,人們的科學知識也遠勝過去,然而,人類的生存空間是否能夠免於恐懼,實在是個未知數。
地震與海嘯的天災固然難以預測,卻在人類歷史上頻頻出現,我們早已學會逆來順受,在破壞後重建,在痛苦中重生。但是,核能爆炸與核輻射的危險,是否會造成人類的浩劫,我們還缺少經驗,無法預知,而且充滿了懷疑。照說核能發電是人類親手製造,應該有科技掌控的可靠係數,有一整套嚴密防範災變的措施。然而,在日本這樣注重質量保證、講求精密準確、恪遵程序與秩序的社會,居然因為經常發生的地震與海嘯,而導致核能洩露,而且在事件發生之後,幾乎束手無策,也就使人對核能的控制與使用,產生懷疑,不相信政府與專家做出的判斷與決策,出現種種心理焦慮,影響心理健康,時時刻刻擔驚受怕,加深了人類生存的恐懼憂患。我們面臨的情況,打個比方說,就像除夕夜全家吃團圓飯,之後要放最璀璨豔麗的煙花,卻讓調皮搗蛋的男孩,拿着點火的引燃器,到儲藏室去搬成堆的煙花。也許沒事,可是誰敢保證?
生活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人們,都還記得當年美蘇爭霸,大量製造核子武器,相互叫囂,以全人類作為爭奪的籌碼,以核子戰爭作為最後的殺手鐧,威脅大家要同歸於盡、毀滅地球。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人們腦際縈回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子彈的蘑菇雲此起彼落,最後是一片黑暗。好萊塢的奇才庫布雷克 (Stanley Kubrick) 還在一九六四年拍了一部黑色幽默的恐怖片《奇樂博士核爆記》(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以荒誕手法抨擊美蘇兩霸的核武競賽,必定導致人類滅絕。回想起來,我們這些生活在亞洲的小老百姓,那時充滿了憤懣與無力感,只能聽天由命,任憑美國與蘇聯叫囂,心底卻還存着卑微與渺茫的憧憬,希望上蒼憐憫,讓我們活到二十一世紀。
也不知道是不是上天垂憐,人類磕磕碰碰進入了二十一世紀。隨着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知道更多的宇宙奧秘,知道恐龍的滅絕來自偶然撞上地球的掃帚星,知道地球早早晚晚要自行毀滅,太陽早早晚晚要冷卻,也瞭解到人類的渺小,連宇宙有多大、有沒有邊、宇宙外面是否還有無窮無盡的大宇宙,都搞不清楚。好在,小行星撞向地球是幾千萬年一遇的浩劫,地球自行毀滅是幾十億年以後的事,不關我們的一生遭遇,也影響不到我們幾百代後的灰灰玄孫,不必去杞人憂天。我們應當關懷、應當注意、應當警惕的,是人類自己製造的災禍。製造原子彈,是為了戰爭的勝利,是為了終止戰爭,目的是達到世界和平。這個目的似乎沒能完全達成,核子武器倒是製造了一大堆,而且仍在繼續擴散,連恐怖分子都有可能掌握。發展核能發電,是為了製造更多更便宜的能源,供世人使用,讓他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似乎也沒完成目的,只給少數官商勾結的大企業與利益集團製造更多更容易撈取的利潤。生活在二十一世紀,我們似乎減少了歡樂與閒適,增加了憂慮與不滿,終日忙忙碌碌,卻換來憂心忡忡。比起古人,我們是否活得更不幸福,更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