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才搶著學!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作者 | 李佳達/ 劉劭穎/ 黃禮宏 |
---|---|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全球人才搶著學!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為什麼一所成立不到10年的大學,申請難度卻更勝哈佛、史丹佛等名校?且看三位密涅瓦人精華揭密!密涅瓦憑什麼比哈佛難進?因為他們 |
作者 | 李佳達/ 劉劭穎/ 黃禮宏 |
---|---|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全球人才搶著學!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為什麼一所成立不到10年的大學,申請難度卻更勝哈佛、史丹佛等名校?且看三位密涅瓦人精華揭密!密涅瓦憑什麼比哈佛難進?因為他們 |
內容簡介 為什麼一所成立不到10年的大學, 申請難度卻更勝哈佛、史丹佛等名校? 且看三位密涅瓦人精華揭密! 密涅瓦憑什麼比哈佛難進? 因為他們敢教傳統大學不教的! 混跡產官學三界的律師、客戶橫跨30國的國際業務和看遍生死的急診室主治醫師,三個不同領域的40歲大叔,在人生轉折點回到學校,但卻捨棄培養其他商業人脈的機會,念了一間比EMBA還貴的神秘學校──密涅瓦大學。 這間才成立不到十年的學校,已經打敗哈佛等名校,成為全世界創新排名前三的大學。密涅瓦大學強調課堂上不教知識,而是將所有學習都定位在建立學生應對未知的思考習慣,因為唯有把所學變成一種實際可用的決策演算法,才能跟自己的人生發生關聯。 這樣的觀念和校風,會為他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改變?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主要的精髓又是什麼?本書將首度為你揭露密涅瓦受歡迎的秘密。 學習,其實是在滿足我們探索世界的渴望。希望這本書能拋磚引玉,幫大家勾勒出未來學習的可能面貌,成為所有人應對未知挑戰的必修課。 這本書還提供了許多探索世界的工具,讓我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重複做別人做過的事,勇敢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密涅瓦大學決策思考力四大重點 ◇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 想要將批判思考應用在生活中,你需要懂得如何「評估」和「分析」。密涅瓦大學用將近30個思考習慣訓練學生去評估一個論點是否成立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論證,同時為自己裝備3大類分析工具,來挖掘資料、拆解問題和調整決策。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未知的問題之所以複雜,就在於多重的可能性和萬物互聯的蝴蝶效應,因此問對問題可能遠比提出解方來得重要,該如何拆解問題,找到對的問題來解決?這其中涉及到的思考習慣,包括定義問題範圍的限制條件,釐清現況與目標狀態的差距分析,以及為自己準備填補差距的創意發想工具箱。 ◇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s) 我們總說要培養自己的「全局觀」,但到底要看得多「全」、多「大」才夠?密涅瓦認為想要學習有效互動和溝通方法之前,必須先看到全貌,辨別你所在的系統中成員間的網絡和行為模式,才能找到影響系統的有效切入點,運用系統1+1>2的增強迴路,讓溝通事半功倍。 ◇決策思維(Decision Making) 你的每個決定,背後都有三種決策思維齒輪在運作,分別是「數據」「槓桿」和「目標」,我們會透過某種演算法,運用「數據」,設計「槓桿」,來達成「目標」。有效的演算法,可以透過「數據」來確認「槓桿」和「目標」之間的因果關係,我們該如何學習不同的演算法,看見事物發展的反事實,做出更精準的決策。 特別收錄:〈密涅瓦思考習慣清單〉,完整解析應對未知的必修課!
各界推薦 (依姓名筆畫排列) 矽谷美味人妻KT/「矽谷為什麼」 科技節目主持人 于為暢/資深網路人 王一郎/賦力國際企管公司創辦人 王智弘/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 汪大久/明道中學校長 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周宇修/謙眾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台灣人權促進會長 周震宇/聲音訓練專家 張瑋軒/作家、女人迷創辦人 許毓仁/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訪問學者、前立法委員 郭希文/前IBM大中華區人力資源總監 連韻文/認知心理學博士、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陳思宏/企業講師、教練、作家 陳鈺郿/北市龍山國中地理科教師、Super教師獎得主 陳嘉鳳/政大心理系退休副教授 程金蘭/台北電台主持人 馮燕/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崇興/長庚大學客座教授 黃禮騏/台北市VIS國際實驗教育總校長 楊田林/人文企管講師 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 葉玉琪/《工商時報》總主筆 葉怡矜/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教授 滿謙法師/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 趙胤丞/企管培訓師、顧問 蔡俊榮/台大管理學院高階管理教育發展中心執行長 鄭同僚/政大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劉尚志/陽明交大科技法律學院創院院長 劉宥彤/永齡基金會執行長 賴恆毅/沛德國際教育機構總教練 謝明慧/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羅凱/密涅瓦計畫亞太區執行總裁 譚光磊/光磊國際版權公司創辦人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蘇仰志/雜學校校長 在當下台灣封閉的學習環境及被動鎖國的政治環境下,透過對密涅瓦實際課程的了解,甚至參與其中,學其精華,不失為改變台灣教育,走向未來與邁向國際的可行方法之一。──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三位作者以自己的故事提醒了我們,為什麼在這個人類歷史的轉捩點,學習如何訓練我們大腦跨情境的移轉能力是如此的重要。──羅凱(密涅瓦計畫亞太區執行總裁) 密涅瓦的教育,不只是要訓練出一批能解決舊問題的能手,它的企圖心更高。我嗅出它想要訓練出一批能手,可以嘗試解決當下舊問題中特別棘手的問題,以及將來才會出現,現在則無從得知的問題。衷心希望更多台灣人在閱讀此書後,都慢慢換上一顆「密涅瓦腦」!──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 密涅瓦的創新教學理念、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及分析判斷非常具有前瞻性。很高興作者可以把他第一手參與密涅瓦學習的經驗分享出來,相信對很多人非常有幫助。──許毓仁(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訪問學者、前立法委員) 這是一本重新定義學習與邏輯思考的書,藉由作者們在密涅瓦大學的研讀過程中,看見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思考力。用嚴謹的科學邏輯,找到核心問題並建立決策系統,也讓我們看到了嶄新的未來教育之路。──矽谷美味人妻KT(「矽谷為什麼」 科技節目主持人) 自從認識密涅瓦以來,我個人認為未來學校的樣態已經被初步實踐出來,也就是 personalized deep learning 的實踐。書中三位作者透過共創的方式回憶他們在密涅瓦的學習,透過他們的不同角度看見未來教育的長相,讓沒機會去密涅瓦讀書的你我,可以身歷其境地去體會他們的所見所聞!──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為何現今教育仍深陷重複訓練作答的泥沼?因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如何教?如何評估成效?……等問題太難回答,本書借鏡密涅瓦大學的經驗,是目前我認為在面對「解決問題」與「獨立思考」的教育課題中系統性說明最完整的一本書。──劉宥彤(永齡基金會執行長) 作者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在密涅瓦大學,利用數位科技和來自全球頂尖同學、教授一起「跨域學習」,學著如何在面對難以預測的未知環境下,做出最佳決策的過程。終於體會到為什麼過去這幾年,我在矽谷的同學和友人,願意鼓勵他們的小孩放棄常春藤名校就讀機會,進入這所顛覆全球高等教育的「未來大學」重新學習的真實原因。──蔡俊榮(台大管理學院高階管理教育發展中心執行長) 世界愈來愈脆弱,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貧窮、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和難民問題……皆需要全球視野與跨文化認知的國際化人才,本書揭露密涅瓦大學獨到的自主學習與批判思考力、跨文化認知與理解力、溝通協作力、快速適應變動力、全球議題解決力的教育方法,積極培訓未來領導人才。──程金蘭(台北電台主持人)
作者介紹 李佳達 劉劭穎 黃禮宏李佳達密涅瓦大學決策科學碩士班(2022級),跨界的創新實踐家、律師、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聯合國發展計畫青年領袖,曾擔任行政院部長幕僚,以及園區科技公司主管,同時也是跨國文史策展人、大歷史作家,作品曾獲台北文學獎、法律文學獎等。於2018年創辦世界觀學院,開始推廣跨領域、全局觀的未來學習方式,融合「大歷史」(Big History)、複雜系統理論,以及密涅瓦大學的「思考習慣訓練法」,推出「決策思考力」課程,致力於打造一堂跨界、跨齡的決策思維必修課,學生從108素養課綱的高一新生,到台大EMBA班的企業領袖,相信未來的學習不是知識導向,而是透過思考習慣訓練法,為自己裝備應對未知的決策智慧。黃禮宏密涅瓦大學決策科學碩士班(2022級)。職涯歷經教育、服務、醫療,而後落腳於製造業的跨領域心理人。熱愛銷售,從事國外業務工作多年,擅長同理、陌生開發、商務談判、關係管理。工作上走遍多國談生意,近距離觀察到這個世界的快速改變,認為以往的學習方式已不足以面對當今的挑戰,也對台灣人才的未來甚感憂心。兩個孩子出生之後,這樣的憂心變成切身的問題,因緣際會接觸到密涅瓦大學,驚呼和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方式非常接近,而最好的印證方式就是實際跳進來走一遭,提前為孩子打造學習應對未知的方法,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為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劉劭穎密涅瓦大學決策科學碩士班(2022級)。過去曾為急診科醫師,因對教學的熱忱而轉任醫院教學型主治醫師以及自由講師。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愛探索,曾到40個國家自助旅行。熱愛教學,擅長遊戲化、遊戲式課程設計,曾結合密室逃脫、實境解謎、桌遊、實境角色扮演等形式應用於教學,也曾出版桌遊。近年熱衷於表演藝術與心靈探索,參與多種戲劇、肢體與表演工作坊及即興劇公開演出,並將其融入至課程活動。曾至多個學校與年輕學子分享,認為培養年輕世代是教育的責任。因為想當個更好的教育者,而投身密涅瓦的課程,除了拓展教學的視野,同時也讓自己回到學生的角度來體驗。認為未來的世界唯一不變的,就只有一切都在變,希望未來的學習不再是傳統的單向輸入,而是創造體驗,讓孩子們在體驗中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並保有面對變化的韌性、熱情與勇氣。
產品目錄 〈推薦序〉改變台灣教育,走向未來與邁向國際 嚴長壽 〈推薦序〉密涅瓦大學應對未來教育的殺手級應用:知識移轉 羅凱 〈推薦序〉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法,讓高中生發現自己的Super Power 汪大久 〈推薦序〉感受探索世界與真理的快樂,培養當前世界最需要的能力 滿謙法師 〈推薦序〉密涅瓦是一把智慧之火,三位作者是現代普羅米修斯 楊斯棓 各界讚譽 〈作者序〉以終為始:接入千年的知識長河 李佳達 密涅瓦大學簡介 密涅瓦大學思考習慣訓練法簡介及本書寫作體例說明 第一章 學習的理由 描繪未來教育的模樣 李佳達 菜鳥法務長的困境 未來教育:學習應對未知的智慧 決策,是一切未來學習的核心軸線 不理解系統,就無法有效決策 這一次,我想選一條康莊大道到不了的路 劉劭穎 vs. 傳統教育 醫師養成教育──一條長長直直的路 自我價值的衝擊:輸是需要練習的 學校、同學跟老師所帶來的衝擊 成為面向未來的領導者 黃禮宏 最後的面試官:學生 自然而然就用出來的思考習慣 拿得出來用,才是你的 調適型領導者 第二章 批判思考,我學到的是── 不知道象的全貌,就派更多人來摸 李佳達 批判思考的目的,在促進更深刻的對話 用批判思考,擋下千億不當高速公路開發案 除了批判,更重要的是換位思考聚焦問題點 自己派出更多耳目,把象的全貌摸出來 批判,是為了保持彈性 劉劭穎 思考是需要練習的 教育訓練真能解決問題嗎? VIP病人症候群與醫療中的認知偏誤 利用思考框架減少認知偏誤 是不想、不能,還是不會? 批判思考怎麼教?怎麼學? 黃禮宏 密涅瓦如何教邏輯? 應對網路上似是而非的評論 You Are What You Eat 本章重點回顧 第三章 問題解決,我學到的是── 分清障礙或限制,你才能找對問題 李佳達 用結構化的思考習慣,複製你的成功 劃清限制,再動手清理障礙 將問題拆解到最小單位再來面對 為自己備一套創意解方工具箱 培養面對問題的關鍵智慧 黃禮宏 So What的力量,造就百億美元估值的世界級企業 交期因廠商延誤,該花時間對付廠商嗎? 育兒焦慮的解方 透過限制與創意,讓思考可以悠遊在問題的邊界 劉劭穎 問題解決,建構思考的路徑 如何判斷這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 思考#限制條件讓我們更清晰 失焦風險 用#捷思法與#類比思考來敲開解決問題的大門 本章重點回顧 第四章 複雜系統,我學到的是── 觀全局也觀自己的多層次分析 李佳達 你在找「問題點」,還是「臨界點」? 抗干擾能力: 系統發生改變的邊界 為什麼身邊的關係總是在惡性循環? 從複雜系統中養成全局觀 黃禮宏 行為作為一種複雜系統 關係作為一種複雜系統 一切都是因 Better Than Nothing,在複雜系統中還是能找到一道光 劉劭穎 這世界雖然複雜,但我們還是可以試著理解 利用相空間來理解複雜系統 2020 遷徙年 疫情帶來的第二波遷徙 人,也是一個複雜系統 本章重點回顧 第五章 決策思維,我學到的是── 建立演算齒輪,打造你的決策系統 李佳達 演算法:目標、槓桿、數據緊密咬合的決策齒輪 「我覺得」是應對未知最危險的演算法 為自己裝備演算法的外掛 開啟數據分析與反事實之眼 黃禮宏 學習數據分析的過程顛覆過去的決策思維 你以為的因果關係不是因果關係 因果推論的基本問題 看不見的缺失資料高達一半 「看」到反事實的方法 看不見的反事實:「如果……會怎樣?」 結合決策樹與效用值,讓決策過程簡化也更有力量 劉劭穎 決策樹,讓決策變得更簡單 教育上的決策思維 加分扣分、邊際效應與效用 本章重點回顧 附錄:密涅瓦大學思考習慣清單
書名 / | 全球人才搶著學!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
---|---|
作者 / | 李佳達 劉劭穎 黃禮宏 |
簡介 / | 全球人才搶著學! 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為什麼一所成立不到10年的大學,申請難度卻更勝哈佛、史丹佛等名校?且看三位密涅瓦人精華揭密!密涅瓦憑什麼比哈佛難進?因為他們 |
出版社 /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1373621 |
ISBN10 / | 9861373624 |
EAN / | 9789861373621 |
誠品26碼 / | 2682146440001 |
頁數 / | 256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0.8X14.8X1.5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改變台灣教育,走向未來與邁向國際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在密涅瓦這所宣稱沒有校園的學校成立之初,我就深深地被它設校的理念所吸引。雖說密涅瓦的學費仍然昂貴,但它已被轉換為學生在世界各大洲移動學習的成本。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學生,實際以世界各區域的人、事、物、文化、政治、經濟及社會為背景,透過漸趨成熟的線上工具而學習,這所號稱為「未來領袖」所設計的學校,已做到縱向的「讀萬卷書」,以培養卓越的眼光;橫向的「行萬里路」以增廣見聞,涵養寬闊的胸襟與視野;透過線上教學平台所接觸的世界頂尖「名師指路」,每一種課程設計都符合我心所嚮往的高等教育模式。因此在密涅瓦大學成立之初,我便多次透過演講與文字發表,介紹這所明日學校。在當下台灣封閉的學習環境及被動鎖國的政治環境下,透過對密涅瓦實際課程的了解,甚至參與其中,學其精華,不失為改變台灣教育,走向未來與邁向國際的可行方法之一。
因此,在密涅瓦大學運作初期,我即委請我們美國基金會 The Alliance Cultural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的重要夥伴,先後數次拜訪該校於舊金山的總部,了解該校運作狀況,學生完成第一年於舊金山就讀後、每半年移動一個城市,包括布宜諾斯艾利斯、柏林、倫敦、海德拉巴、伊斯坦堡、首爾等城市進行學習。在獲知校方因土耳其政情安全考量,考慮將伊斯坦堡的學習點改為亞洲城市的台北,我樂觀其成,並積極從旁協助以促成這件美事。經過該校亞洲事務負責人與政府再三協商下,終於敲定移動學習的最後一站落腳台灣。2020 年初,台灣終於迎來密涅瓦第一批即將畢業的學生,但非常不巧的是隨即新冠肺炎開始快速蔓延,這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不得不中斷於台灣的學習,奔回自己的國家,真是好事多磨。
以台灣為例,我個人期待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未來領袖」能藉深入觀察台灣的機會,提出讓台灣足以分享世界的案例,例如從表象認識台灣成功的健保制度外,深究這個制度可能隱藏的財務危機,甚至找到可能的解方;除了探討台積電的成功外,並洞悉整個產業鏈的結構;從反對蘇花高興建的背景,了解過去台灣經濟鼎盛時期,為防止非理性開發而破壞環保生態外,蘇花高興建將造成整個東海岸無可彌補的浩劫,攸關花東與人類永續的議題⋯⋯,現今回看,花東縱谷以及海岸線逐漸成熟的生態及豐厚的原民文化、蓬勃發展的各類運動休閒慢經濟活動,花東蔚然成為台灣最後一片淨土。在我來看,在探索每個議題縱深所建立的思考習慣,才是這個初創的國際走讀學堂來到台灣達到不虛此行的學習目的。
在這本書中,三位已經擁有非常扎實社會歷練的碩士生,分別分享他們在該校所學的厚實教學內容,無論是批判性思考、創意思維、有效地互動,在複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作為領袖非常重要的學習。
希望不久的將來,當疫情趨緩、世界重新開放之後,類似密涅瓦大學的學習模式能夠繼續發展,開拓更多青年人的視野,讓人類走向更文明的永續未來。
密涅瓦大學應對未來教育的殺手級應用:知識移轉 羅凱(Kenn Ross)(密涅瓦計畫亞太區執行總裁)
我和本書共同作者佳達在 2018 年認識,第一次見面時,我就感覺到他絕對不只是一般想來多蒐集一個學位的年輕人,他從內心深處,就是個典型的密涅瓦人。當時他來找我討論密涅瓦大學的決策科學碩士班(Minerva Master of Science in Decision Analysis, 簡稱 MDA),MDA是密涅瓦大學最知名的大學部旗艦課程所衍伸出的進階研究所版本,當然,後來佳達也順利錄取了這個相對較少曝光的碩士班,也才有了本書的問世。
若形容 MDA 只是原來大學部課程的新「版本」,那就太小看這個學位了,感謝本書作者們的用心,透過本書第一次為中文世界的讀者揭開 MDA 的神秘面紗。MDA 包含了密涅瓦大學部的基礎核心內容,首先,經過密涅瓦教育創新團隊的精心設計,我們提出了完整的兩年制課程。在 MDA的課程架構中,第一年是將大學部一年級的四門核心基礎課程提升至研究所等級的強度,並透過持續性的刻意練習與應用,訓練學生們將跨領域、跨情境的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移轉,並為第二年更進階的課程與論文撰寫打下基礎。
第二,MDA 採用密涅瓦大學實證有效的教學設計:完全主動學習課堂模式。所有的課都是小班制、蘇格拉底式問答討論的小型研討會,以此取代傳統上過時又無效的被動式教學和學習方法。例如,在密涅瓦的課堂絕不會出現冗長的演講,這種設計要求學生和教授隨時保持對課堂的高度投入和專注,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本書中作者們有仔細地描述了密涅瓦課堂的運作方式,可作為所有致力於教育改革者的參考。
第三,MDA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提供了學生持續性、結構性且個人化的學習回饋,讓學生可以透過交錯刻意練習來強化學習成果。整個評估體系是採取發展式而非總結式的設計。我們認為根據科學學習法,想要精通任何技能或知識,唯一的有效方式就是建立學生對於跨領域、跨情境應用的正反饋循環,這都要歸功於密涅瓦獨創的科技平台Forum。我們使用 Forum 來設計和修正整體的課程架構,也透過這個數位平台來打造完全主動學習的體驗,Forum 還能幫助我們去追蹤學生學習成果移轉的實踐情形,在跨學科間持續提供幾乎每天更新的發展性回饋。
另外由於 MDA 的碩士生來自於全世界四面八方,Forum 也成為讓大家可以跨國、跨時區互動的最佳幫手。MDA 和大學部體驗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沒有大學部全球旅居七個城市的沉浸式學習,雖然很多人認為這是密涅瓦大學的最大特色,但相對於多元的環境體驗,MDA 更著重於密涅瓦大學更強的一個殺手級應用:知識移轉。
知識移轉的概念從理論上來說並不困難,它是一種將特定脈絡下的習慣、概念及認知流程,轉而應用在別的情境的能力。在學校中,我們應該要大量進行這種跨學科移轉的演練,但實務上卻幾乎沒有教育系統這麼做。其實無論你從事哪一種職業,日常生活中都會需要大量的知識移轉,例如新的民選政府官員,需要理解經濟學上的沉沒成本(sunk cost),當他在思考選區內哪些事務應該維持,哪些又應該放棄,不能因為過去的投入而浪費時間在不需要的關係上。或者,人也應該要考慮跟隨效應(follow on effects),我們在複雜系統中常常會忽略某些決定或行動的意外後果,就像醫生開藥時必須去思考是否會造成病人的過敏,或引起其他藥物使用上的衝突,反而傷害了病人。律師在草擬合約時必須字斟句酌,隨時思考是否會與整體的架構有所衝突,以及與其他法條和司法體系的關係,畢竟複雜系統的運作不會憑空而來,一切事物背後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人類大腦並不是天生就知道該如何培養出快速、有效且簡易的知識移轉策略。學習如何移轉對我們大部分人而言,得透過長期試錯的過程才有可能發生,甚至可以說,這是我們一生都在學的課題,我們得在這些持續的嘗試和錯誤中,去摸索出一些生命裡最重要的功課和規律。或許我們當中的某些人最終可以在數十年的人生歷練後,逐漸掌握一套能夠觸類旁通的基礎法則,但如果有方法能讓我們不用等這麼久呢?為什麼我們要用如此缺乏架構和恣意的方式來學習這堂人生必修課?倘若我們有方法可以有效縮短這個學習歷程,甚至在僅僅數年間,就能透過有效的刻意練習,來鍛煉自己知識移轉的能力,這不正是學校,尤其是我們認為的高等教育該做的事嗎?在密涅瓦,知識移轉,就是我們心中理想教育的終極目標。
遺憾的是,傳統教育體系並沒有專注在培養學生們知識移轉的能力,甚至可以說和我們的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馳,只是不斷驅使學生們盲目去追求學位,而不去考慮到底學生應該學習什麼,又如何學會。
作者們在這個時間點,用本書精彩的內容,為大家揭開密涅瓦大學 MDA 課程的神秘面紗,如同澆灌未來教育的及時雨,三位作者用各自的人生歷練,帶出了三種截然不同的應用場景,讓讀者能夠更全面地理解他們所學的內容,以及他們如何學習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他們以自己的故事提醒了我們,為什麼在這個人類歷史的轉捩點,學習如何訓練我們大腦跨情境的移轉能力是如此的重要。
雖然在你讀到這篇文章時,大多數人(包括我)從未接受過密涅瓦大學的教育洗禮,在我們念書時,甚至類似密涅瓦提倡的學習方式根本還不存在,但 MDA 的訓練卻提供了如同本書作者的專業人士們一個不同的學習機會,來重新打造自己的系統思考能力。但我們的理想遠不僅於此,密涅瓦計畫(Minerva Project)現在正與其他大學,甚至高中合作,我們想協助全球有同樣理念的學校一起實踐這套學習體系,包含了經過科學實證有效的課程內容、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發展性的評估工具和 Forum 的數位平台科技。我們相信有了這些元素,學習將變得更加有系統,也會更有意義,最終帶來引領教育變革的深遠影響。我們看到一些學校已經開始教學生如何進行知識移轉,密涅瓦正在嘗試透過多元的新計畫,包含協助建立新的大學,在世界各個角落促成這些改變。我們的合作夥伴們致力於重新塑造新時代的老師、學生、家長、學校,以及各種教育工作者對於學習的想像,而當大家同心齊力,我們必能重新定義教育的樣貌。
我們相信,當全球的優秀大腦經過這種高強度、有意識的鍛鍊,會有更多人學會知識移轉的核心觀念,轉而應用在更廣泛的創新領域當中,他們可能會撞擊出新的學科,開發出新的產業,打造出新的文化,甚至創造更多我們現在還無法想像,而我們需要的改變。在這個快速變遷、充滿高度不確定性的年代,還有什麼比學習應對未知的智慧更加重要的功課呢?
密涅瓦是一把智慧之火,三位作者是現代普羅米修斯
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方寸管顧首席顧問、家醫科醫師)
密涅瓦大學一詞在我心中開始留下深刻印象,應該是來自《唐鳳: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一書中,她被問及:「您覺得未來在實驗教育上,可以嘗試的方向是什麼?」的段落。
書中她這麼回答:「實驗教育,可以再往高等教育延伸,如果能夠這樣會很有意思。現在有一種跨文化、跨空間、跨世代的學習模式,類似密涅瓦(Minerva,以全球城市為教室、沒有校園的大學,所有課程都線上進行)這種以數個城市做為校區的實驗大學,並不是以特定年紀來招生,而是把對同一個研究專案有興趣的人,召集起來一起學習。」
本書三位作者李佳達、劉劭穎、黃禮宏,俱為一時之選,分別有法律、醫學、傳產背景。他們在各自領域已有一番成績,雖近中年,仍奮進不已,考上密涅瓦大學的碩士班,絞盡腦汁為自己、為台灣。他們費心做好每一次的課前準備,與世界俊彥既鬥智也鬥志,最可貴的,他們還願意攜手寫下最新穎的思考方法與實際應用,讓更多台灣人得以一窺密涅瓦堂奧。
1989 年的台灣,當時的政壇新銳尤清博士一頭銀白髮、一襲黑夾克,在萬頭鑽動的演講台上跟台北縣(現改制為新北市)的選民介紹,德國的海德堡大學沒有圍牆。彼時台灣大學聯考錄取率約莫三成,大學裡有人二室,也有一堵圍牆,尤清公然宣講海德堡大學「沒有圍牆」的概念(註:海德堡大學和海德堡古城老街區融為一體),引起諸多討論。
2012 年,「沒有校園」的密涅瓦大學問世。此刻的台灣,大學錄取率將近百分之百。身邊曾聽朋友轉述其友人不諱言讀大學只做了兩件事:「看台灣霹靂火與打籃球」,也有一定比例的大學生,戲稱自己念的是「函授學校」,因為多以(全班協作的)共同筆記應付接踵而來的大小考試,畢業之際,理所當然的考完相對應的國家考試後取得證照,然後用這張證照去找相對應的工作,打算就這麼過完一生。
讀完本書,我跟未聞密涅瓦的家人介紹密涅瓦大學,包括其上課型式。家人提問:那與一些優質的線上課程有何相異之處?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
共同作者之一的李佳達老師,書中有解:「無論是密涅瓦所教的知識或技能,可以說沒有什麼是網路或線上課程平台找不到的。」
信然,COVID-19 疫情肆虐之前,諸多線上課程已經迭代多次,蛻變不少,城鄉差距縮短不少。
打個比方,早年可能某某國中老師特別會教數學,跟著他補習的市區學子,以老師傳授的口訣跟奠基的觀念,考高中時多能獲得不錯成績,一旦這位老師被相關業者三顧茅廬攜手合作後,偏鄉學子若認真收視,也很有機會習其技,得高分,一條網路線,讓名師不再不可得。
國中數學老師的課程可以用高中物理老師甚至是醫學院教授來抽換,台(三元及第)、美(KAPLAN)都有聲譽卓著的辦學公司,跟隨其步伐,考照不只有望,而是探囊取物。
密涅瓦所能給學子的教育跟上述優質的線上課程究竟有何差異?我引述佳達一段話:「密涅瓦大學每堂課都是小班19 人以內的線上討論課,學生要在課前讀完所有的素材,在課堂上進行多元的討論,透過即時測驗、分組討論、辯論等各種教學活動設計,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在課程中。」
且容我有所冒犯的畫出一條區隔線:即使被認為是優質的線上(預錄)課程,其所傳授的知識或技術,大多是學習過去的人怎麼解決舊問題老毛病,舊問題不是不重要,很多舊問題仍困擾著大眾,社會仍需要一批擅長處理舊問題的專家,舊問題可不能擱置。
然而,密涅瓦的教育,不只是要訓練出一批能解決舊問題的能手,它的企圖心更高。我嗅出它想要訓練出一批能手,可以嘗試解決當下舊問題中特別棘手的問題,以及將來才會出現,現在則無從得知的問題。
譬如共同作者黃禮宏總監書中就分享兩年前 COVID-19疫情肆虐,舉世關閉邊界,簽證停發,他所服務的外銷製造業素來仰賴實體互動,一時成了重災區,無法驗收當初的訂單,貨出不去,錢進不來,究竟如何解決?好在,好在禮宏已接受一學期的密涅瓦洗禮,用一顆「密涅瓦腦」,逐步拆解問題,開發出低成本又有效的驗收方法,同行業績衰退三成,他們竟能逆勢成長。
我特別喜歡共同作者中劉劭穎醫師分享的一句話:「我覺得應用在醫療上,從密涅瓦學到最有趣的就是有關偏誤。」這句話,讓我想到我愛不釋手的魯爾夫.杜伯里的兩本作品:《行為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以及《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如果我們能利用思考框架減少認知偏誤,我們可能不會輕信一些花大錢又效果不彰的減肥方法,我們也不會熱衷買樂透,對一夕致富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衷心希望更多台灣人在閱讀此書後,都慢慢換上一顆「密涅瓦腦」!
內文 : 以終為始:接入千年的知識長河
李佳達
寫這篇序言的下午,我坐在咖啡館看著窗戶斜灑進來的陽光,有一種極為陌生的放鬆感。其實只在不到 3 小時前,我才真正結束密涅瓦大學碩士班的所有課程,但當我如反射動作般的推開筆電螢幕準備開始打字,這十六個月的課程點滴就像跑馬燈一般開始在我腦中迅速回放,心情是複雜、滿足、如釋重負,卻充滿 。
空格部分請允許我最後再揭曉。
密涅瓦大學碩士班的所有課程,真的是我上過最硬、最操,甚至可以說最缺乏「人性」的安排。連續 4 個學期,1 週上課四天,每天雖然只有一堂 90 分鐘的課,但每堂課程預習的時間就要 3 到 4 小時,這還不含 2~3 週就要交的大報告,常常在預習、上課之後,還要繼續花 2~3 小時寫報告,然後隔天再重來一次,日復一日,更不要說這個碩士學位是設計給全職上班族的,也就是白天至少 8 小時的時間,還有我們各自的工作要完成。光這個月,我熬夜的天數就超過一半,更受苦的可能還不是學生本人,而是我們的家人。這段期間我自己歷經了太太從懷孕到生產的過程,有無數個夜晚,我一邊在課堂上和同學寫程式分析資料,一邊聽到太太衝到廁所孕吐不止,或是孩子出生後,聽到她們半夜起來大鬧討奶喝的哭聲。我認識的所有學生幾乎都動過放棄或休學的念頭,那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撐了下來?
肯定不是所學的知識本身,因為無論是密涅瓦所教的知識或技能,可以說沒有什麼是網路或線上課程平台找不到的,我們完全可以在拿到課綱後就輟學,然後自行按圖索驥,用自己的步調把這些東西學會。
如果讓我來描述,真正難以取代的體驗是密涅瓦讓我第一次進入到一種學習的傳承中,如同我太太形容的,密涅瓦試圖用最新的科技,教最古典的精華。我好像可以看到某種古往今來知識的虛擬宇宙,在這裡面,我目睹了千年來的學術激辯和交鋒,發現人類一支又一支為了探索世界而從各個角度丟出的探針。在每個學習的當下,我不屬於某個學校、學派或科系,我只是不斷為自己的大腦下載著不同的演算法,一邊對照著我所在的現實世界,試圖更看清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
1950~60 年代,歷史學者對於大學的起源進行了一次激烈的大辯論。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大學就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所建立的人才訓練所。另一派學者則認為,如果只是為了任何政府、教會或社會的人才培訓,是不會產生一個像大學這種全新教學和學習的獨立場域,還能一直延續千年。刺激大學出現和成長的根源恰好和馬克思主義者所講的相反,是學習和了解世界的需求,是人類底層「探索知識的欲望」和好奇心。
最後,學者們對於大學的起源得出了一個折衷的結論,沒有探索知識的精神衝動,就不會有大學,但是精神本身無法創造大學,所以大學教育從一開始,就同時受到探索真理和獲得現實所需訓練的兩種張力拉扯。換句話說,在大學中存在著兩種 DNA:感受探索世界的快樂,同時培養當前世界最需要的能力。我想,密涅瓦大學的課程設計,完美地激發了這兩種 DNA,也讓我們每每在快熬不下去的時候,會為了「可能可以多看到一點新世界」這種衝動而留了下來,然後在熬完無數個夜晚之後,不知不覺間,竟然又多具備了一種能跟世界某個頂尖領域互相溝通的能力。
在這本書中,收錄了來自三個不同領域的中年大叔,一起完成這趟探索之旅的掙扎過程,一個尋找未來教育樣貌的職業講師、一個看遍生死轉而投入教學的急診科醫師,還有一位不斷透過學習增進決策能力的國際業務高手。我們寫這本書的初衷不是要拿來當密涅瓦大學的招生手冊,推更多人進入這個煎熬的大坑,而主要是出自我們對彼此的好奇。這十六個月,我們從古典的邏輯學、嚴謹的科學思維與研究方法、問題解決、創意思考、綜觀全局的複雜系統觀,學到最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的統計學方法和資料分析程式語言,這看似無所不包的範疇,卻又緊扣著從古到今最頂尖實用的決策思考,我們好像全身被置換了某種共通的血液,可以理解彼此最底層的思維模式,但又能隨時將學習成果移轉到任何我們熟悉的專業領域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當然限於篇幅,書裡無法呈現太深入的課程內容,例如決策思考這個主題,我們至少就學習了超過 20 種決策思考方法和工具,但與其去介紹這些工具的數學模型和應用方法,我們更希望的是透過我們自己身邊遇到的生活化案例,幫大家編織出這個知識宇宙的網狀結構,因為唯有當這些知識點彼此串接起來,才會產生力量。
最完美的課堂+根植人心的科學學習法
密涅瓦大學的課堂,有著任何老師和學生心中最完美的設定,老師最期望怎樣的課堂呢?當然是每個學生都做好每一課的預習,帶著筆記和課前作業來上課,並且隨時準備好回答任何問題。在密涅瓦的課堂上,你不會聽到學生兩手一攤說我不會,即使你不知道答案,你也應該告訴老師你現在正試著用什麼思路來去想這個問題。那學生最想要的完美課堂又是什麼呢?當然是老師也準備好了,透過一環扣一環的課程活動設計,讓學生透過實作,發現自己讀再多,可能都沒有注意到的洞見。
在決策行為數據分析的課堂上,有一幕大概是讓所有同學都難以忘記的,在某次短暫下課休息回來後,老師忽然放慢語速,非常認真地和大家說:「盡量問我問題吧!我真的是這個主題世界級的專家,想深入了解這個主題,你可能不會有更好的機會了。」當老師講出這樣的話,我們沒有人覺得這是在炫耀。首先因為在課前素材中,老師分享了他在亞馬遜擔任顧問的演講,全球頂尖企業的資深工程師都需要公司花大錢請他來指導,這不只證明老師的實力,也說明我們在學的決策工具,絕不僅是象牙塔裡的擺設,而是現實世界中最前沿的應用。更讓大家動容的,是老師誠懇的聲音和態度,那是真的想讓我們成為世界頂尖人才的期望,而且,他相信我們準備好了,可以問出超過教材、需要挖出他十幾年壓箱經驗來應對的好問題,讓他也能有所學習。課程中不只一次,我們會聽到老師這樣說:「我教這堂課這麼多年,謝謝你們讓我第一次想到這個方向。」密涅瓦的主動學習課堂之所以完美,不是因為教的東西有多厲害、或老師學生有多優秀,而是每個人隨時都在給予,也同時收獲。
除了「完美」的課堂,更能優化學習效果的,是經過科學學習法設計的「思考習慣」,在密涅瓦的必修決策課程中,沒有分科系或領域,甚至課程與課程彼此之間都是被打通的,因為真正貫穿所有學習歷程的是「思考習慣」(Habits of Mind)。這些「思考習慣」包含傳統上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但都會被轉化為可以被應用和檢驗的行為,每堂課都在學習 1 到 2 個「思考習慣」,然後透過課程活動去實際應用這些習慣。這些習慣可以前後呼應,相互為用,久而久之,就像滾雪球一樣,你可以把自己融合批判思考、創意思考、系統思考、數據分析等各種「思考習慣」,搭配成為你自己獨特的決策組合。
如果說暢銷書《原子習慣》,是在教你如何將你想要養成的習慣透過拆解成為最小可執行單位,慢慢在你的生活當中組合起來,那密涅瓦大學的思考習慣訓練法,就是在教我們如何把各種書本中難懂的理論,變成具體可行的決策工具,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場景。差別是密涅瓦不只要給你一個原子,它要直接幫你輸入一個決策用的元素週期表,讓你在後面遇到任何未知的挑戰,可以自己去找到適合的元素,組合出你想要的材料。
這本書有五個章節,除了第一章列出了作者們各自入坑密涅瓦的學習理由外,你將會看到三位作者在四個主題(批判思考、問題解決、複雜系統、決策思維)中應用相關思考習慣的思路,以及不同的使用情境,在附錄中有密涅瓦大學所列出完整的思考習慣訓練清單和簡要的定義。我們相信密涅瓦大學的決策思考習慣訓練,未來將會成為所有人應對未知挑戰的必修課,希望這本書能拋磚引玉,先幫大家勾勒出未來學習的一種可能面貌。
最後,要來填空了,連我自己都沒有預期到,密涅瓦大學課程帶給我最大的收穫,竟然是幫我的心中加滿了「勇氣」。
2018 年的全球 PISA 測驗結果指出,台灣學生是全球最害怕失敗的一群。即使已經跨入中年,回到密涅瓦的教室,才發現我仍然是那個最害怕失敗的一群人之一,尤其面對從高中選文組後就沒有再碰過的統計和程式語言,除了必須花費比別人多出幾倍的時間預習,更要忍受自己在課堂上常常錯誤到離譜的回答。直到終於可以承認自己就是比別人學得慢、需要更多的反應時間才能想清楚,看到慘不忍睹的分數也不覺得難堪,我才理解到一個毛骨悚然的事實:就因為害怕考試失敗,也讓我放棄了絕大多數認識這個世界的可能性。
密涅瓦大學的前兩門課:「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和「實證分析」(Empirical Analysis)象徵著傳統西方學術認識世界的兩種世界觀,前者是用符號、邏輯和模型來試著表達這個世界的規律,後者是透過各種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去發現世界的規律。這兩種世界觀其實都和數學和程式語言密切相關,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我就會繼續錯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各種未來發展,就像記者問一個千萬訂閱的 YouTuber,為什麼會相信區塊鏈上的 NFT(非同質化代幣)值這麼多錢?YouTuber 反問他,你覺得是你家的某張畫或某個家具更真實?還是我區塊鏈錢包上的一段代碼更真實?你要怎麼跟我證明你擁有一張你描述的真皮的、黑色的沙發?但我卻可以馬上給你看這段代碼,或把它轉到你的錢包裡,在未來的社會,你告訴我到底哪個更真實?從公元前試圖用天球模型描繪宇宙運轉規律的托勒密,到現代可以賣出 6900 萬美元的NFT 藝術作品,使用代碼、數字來解釋和預測這個世界,從來就是千年人類集體智慧傳承的精華,我們的教育體制卻讓絕大多數的孩子打從心底害怕、甚至厭惡數學,是現代應試教育所造成最大的缺憾。
經過了密涅瓦課程的洗禮,讓我不再害怕任何學習會「失敗」。學習,就是在滿足我自己探索世界的渴望,以及獲得適應這個世界需要的工具。希望我們三個跨領域中年大叔的學習體會,也能給大家打破既有框架的勇氣,可以用更寬廣的眼界重新觀看這個有趣多彩的世界。
最佳賣點 : 創新教育模式+根植人心的科學學習法=
應對未知挑戰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