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 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
作者 | 苑舉正 |
---|---|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求真: 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人活著,不就是為了探討這些與真善美相關的問題嗎?★臺大與史丹佛大學聯手推出,首批最受歡迎的大型公開課!數十萬人蜂擁聆聽,隔年熱門 |
作者 | 苑舉正 |
---|---|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求真: 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人活著,不就是為了探討這些與真善美相關的問題嗎?★臺大與史丹佛大學聯手推出,首批最受歡迎的大型公開課!數十萬人蜂擁聆聽,隔年熱門 |
內容簡介 人活著,不就是為了探討這些與真善美相關的問題嗎?●臺大與史丹佛大學聯手推出,首批最受歡迎的大型公開課!數十萬人蜂擁聆聽,隔年熱門重播!跟著苑舉正進入崇尚邏輯思辨的雅典公民社會,看古典哲人如何透過對話,追求生命的真理,為飽受壓力的現代人內在深邃的人性本質問題,提出解答!哲學思考是回答所有分辨真假問題的根本。上了這堂課,你不僅能縱橫於哲學歷史的視野,徜徉於先賢先聖之思維,更將享受面對真實的自己與世界的快樂!我經常在上課時問我的學生:「你可不可以接受 99% 的愛情,容忍那 1% 的偷情?」答案永遠是否定的。無論男女同學都認為,100% 的愛情很重要!有一次,我追問一個表情遲疑的學生問:「為什麼?」他說:「我就是要真實的愛情!」我接著問:什麼是真實?眼前的真實,過去或許是假的;未來可能變成假的;現在你也不見得有充足的理由確定,「這就是真實的」。他狀似無奈地說:「我還是要真實!」這段實際發生在我課堂中的對話,卻指出西洋哲學最關鍵的問題:何為真實?我們要依靠什麼知識辨別真假?為什麼,連什麼是真實都還沒搞清楚,我們卻肯定真實一定存在?為什麼,說真話的人受到我們在道德上的讚美?為什麼我們認為,真實就是美麗的具體呈現,而矯揉造作的虛偽只會令人厭惡?這一連串的為什麼,牽涉西洋哲學中與真善美相關的問題,需要我們費心思考。我發現,哲學的功用,就是回答這些問題。你我不一定有答案,或許這些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在哲學家幾千年的努力下,這些問題不再困擾我們,反而成為思考的工具,深化我們的生命。──苑舉正人天生是哲學動物,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哲學家。●哲學代表最深層的反思,而反思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權利與義務;不這麼做,辜負「做為人」這件事情,也算是「瞎活了」。●拒絕表達自我思想的人,不但失去與人溝通的機會,也失去透過溝通糾正自己思想錯誤的可能性。●缺乏批判思考的人,會在欣賞「有道理」之餘,相信那就是「真理」;哲學家受吸引之餘,卻思索如何突破自滿,避免思想僵化,讓真理自我彰顯。●對於一般人而言,言談中沒有根據的虛假內容,在談笑風生中是可以容忍的;而哲學思考中,只有通得過內心抗拒虛假的本能,才是值得保存在腦海中的內容。●鄉愿、擔心得罪人是一般人的想法,不是哲學家的選擇。哲學人需要膽識,盡一切力量追求真理,不怕與人不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苑舉正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擔任「國際邏輯、方法論及科學哲學協會臺灣分會」(LMPS TW)主席、臺灣哲學學會理事(曾任副會長)、曾任臺灣「科技與社會學會」(STS)常務理事。為考試院文官學院「經典研析」課程的講師,負責公務員哲學素養的訓練。於臺大創新教學教育平臺 Coursera 開設的公開課「活用希臘哲學」,全球數十萬華人蜂擁選修,並經常受邀至各大學、學生社團與社會團體舉辦講座,也充分利用網路與電視媒體,如「TED × Taipei」、財經電視頻道,發表理念,希望透過各種普及哲學的方式,讓大眾發現哲學的重要性,體認哲學思想的價值。
產品目錄 序 哲學就是求真的思考前言1 哲學究竟是什麽?哲學是消除虛假的思考行動哲學是鼓勵人重新發問的學問哲學就是實踐批判理性理性的力量,在於批判「什麼是真的」「多說無益」,對嗎?道德是我們溝通的基礎用哲學防止僵化的思想排除錯誤是貼近真理的方法2 前蘇格拉底哲學家西方哲學的起源,科學的始祖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六個學派為什麼哲學起源於殖民地,而不是希臘大陸一、米利都學派(the Milesian School) 049二、畢達哥拉斯學派(the Pythagoreans)三、愛菲斯學派(the Ephesians)四、伊利亞學派(Eleatics)五、多元學派(Pluralists)六、原子學派(Atomists)「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大膽假設、理性批判3 詭辯學派與蘇格拉底以口才為生存條件的社會柏拉圖眼中的詭辯學派:追求商業利益的假象製造者柏拉圖「罔顧事實」的批判兩位辯士:普羅泰戈拉和高爾吉亞最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4 柏拉圖憎恨民主的哲學天才從數學推理能力到追求真理的能力柏拉圖的政治理想柏拉圖的核心概念:靈魂與理型柏拉圖的系統哲學柏拉圖對宗教哲學發展的重要影響5 亞里斯多德非雅典公民而揚名於雅典對柏拉圖哲學的批判為所有可認知的事物,提供一套完備的解釋系統重新肯定這個由常識所主導的現實世界6 希臘哲學在西方的特性與意義亞里斯多德之後,希臘文明的發展只要是真實的理念,就能成為普世價值西方哲學的鼻祖介於科學與宗教之間的折衝基督教哲學的先驅語言做為哲學分析的核心勇於以「非主流」之姿實踐批判理性
書名 / | 求真: 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 |
---|---|
作者 / | 苑舉正 |
簡介 / | 求真: 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人活著,不就是為了探討這些與真善美相關的問題嗎?★臺大與史丹佛大學聯手推出,首批最受歡迎的大型公開課!數十萬人蜂擁聆聽,隔年熱門 |
出版社 /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1371993 |
ISBN10 / | 9861371990 |
EAN / | 9789861371993 |
誠品26碼 / | 2680935124002 |
頁數 / | 256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1. 哲學究竟是什麽?
本章從發揚批判理性的角度,定義哲學。這是哲學歷史的事實,也是哲學發展的規則。哲學史中,充滿深具批判性的哲學家。他們指出前人之錯誤,提出自己的論證的事實,成為我們的典範,應當見賢思齊。
我們從事哲學思考的主因,就是「求真」「求知」,而只有勇於提出理由,回拒他人,才能夠達成我們追求進步的目的,也是確保發展的規則。
不過,批判理性做為創新求變的道理,卻在傳統、文化、風俗與習慣的捍衛中,逐漸失去吸引力,為保守的風氣所取代。哲學家以思想做為行動,以滿足求知欲望為己任,推開停滯的思維,發展出新的理念。
哲學是消除虛假的思考行動
想要給哲學一個清楚的定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嘗試以最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性定義哲學。我個人認為,人性中最普遍的事實,就是「求真」,或是「不容忍虛假」。因此,哲學可以說是「消除虛假的思考行動」。
為了彰顯真理,我們必須盡一切所能,消除所有的錯誤。不過,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說話往往展現個人的想法,做事可就影響別人了。牽涉別人的事,不能「從心所欲」,必須依循社會規範。我們的社會規範,一直不斷地在教育我們,如何與人為善,追逐什麼價值,如何成為好人等。在約定俗成的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地成為社會中的一分子,久而久之也就視社會價值為當然。
活在約定俗成的社會中,最大的快樂就是不用思考,只需要因循社會價值。對此,哲學家卻不表苟同,卻也構成哲學家最特殊的地方。以「士」自我期許的知識分子,最喜愛說:「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正是這個意思。哲學家不相信人們已經活在理想世界之中,更不相信別人說的完美世界。但這並不是說哲學家天生反骨,專幹異於常人的事,想些別人壓根就不會去碰的問題。哲學家喜歡正本清源,討厭趨炎附勢,但除了享受自己的想法外,也樂於與人共用思考成果,絕非獨善其身者。
為了與人溝通,順勢說服他人,哲學家需要深刻的思考、清晰的表達、勇敢的辯論,以及求真的精神。這四者,缺一不可。而所謂的哲學做為一種實際的行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地體現了這四種行動。或許有人會因此認為,哲學家是一種很特殊的人類,其實,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哲學家。
理性的力量,在於批判「什麼是真的」
反思我們實際應用批判理性的事實之後,我們必須承認,哲學思考就是用來面對變化,環顧情勢,另圖新局。關鍵是,我們應當將此視為常態,主動求新求變,絕不墨守成規。畢竟,人總是「有限」的,對於「無限」的外在環境無能通盤理解,只能視變化為自然。哲學就是起源於對變化所引發的驚奇與思考。
一旦開始思考,哲學的軌跡就因為求真的原則,不斷地發展、批判、突破以及堅持。這麼說並不是強調哲學發展與原始思考之間,有什麼程度高低上的差別。只是強調,真正讓哲學能履行其求真義務的關鍵,是理性的力量。有趣的是,理性在哲學中的功能,並不是讓我們宣稱什麼是真的;剛好相反,在哲學中,理性的力量在於批判什麼是真的。換而言之,哲學的理性,是批判的,是否定的,是反教條的。那麼,哲學家要如何應用批判理性呢?
批判理性,顧名思義,就是肯定批判思考的想法。但是,要實現批判理性,光有想法是不夠的,還需要懂得用,而且是活用。想要靈活應用批判理性,需要兩項能力:表達與膽識。哲學家不僅僅是會思考的人而已,也應當是懂得如何表達的人。有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說,對於哲學家而言,表達的能力比思考的能力更重要。因為我們需要透過表達能力,清楚說出我們思考的內容。每一個人都有類似的經驗,一個念頭跟一句話之間,有根本上的差別。至少,停留在腦海中的想法,與說出來的話產生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最大的不同是,說出來的話,不但展現了思考的內容,而且原來不置可否或是不很確定的想法,極有可能因為語句的結構,變成一句「是」或「否」的話。「想」與某人交朋友,不說出來,永遠只是個「想法」。對心儀的人說:「我想與你交朋友。」意思就大大不同了。原有的曖昧全沒了,而對方所面對的,只是一個「好」與「不好」的答案。
逼人思考的結果,雖然極有可能是「弄巧成拙」,壞了一段「朦朧的美」,許多人甚至會認為,用「是」或「否」這種斷言的方式表達一段思考,是簡化了思想複雜性的作法,也是一種缺失。不過,秉持批判理性,以斷言為溝通基礎的作法,卻顯現哲學家的想法與一般人不同。鄉愿、擔心得罪人,都是一般人的想法,不是哲學家的選擇。哲學人需要膽識,盡一切力量追求真理,不怕與人不同。
3. 詭辯學派與蘇格拉底
詭辯學者與蘇格拉底不僅是一群哲學家,也是一組對比的哲學家概念。詭辯學者代表一群唯利是圖、漠視真理的偽善學者,而蘇格拉底則是正義與真理的化身。
這個強烈的善惡對比,是柏拉圖刻意創造出來的圖像,但對後世的哲學發展,尤其是倫理道德的方向,產生關鍵的影響。在本章的前半部,我們對於詭辯學者採取同情式的理解,認為他們並非全然「詭辯」,依然有其重要的哲學貢獻。即使有其哲學貢獻,但他們的理念的確與蘇格拉底的哲學呈現強烈的對比。
我們在分析蘇格拉底的生平、人格、方法與倫理思想後,認為睿智者如蘇格拉底,依然踽踽獨行於追求真理的大道上,雖然勇於與詭辯學者展開辯論,卻仍堅持自己的無知。
以口才為生存條件的社會
講到詭辯學派與蘇格拉底,就不能不談古希臘時期雅典這個城市,以及它在西元前四八○年後所締造的光輝歷史。
這一年,雅典的公民團結一致,在海上擊敗了波斯人的第二次侵略(第一次侵略是有名的馬拉松戰役,發生於西元前四九○年)。這一場勝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五十年的富強,也帶來哲學教育的蓬勃發展。
其實,我們對於民主政治不應該抱有太大的幻想。人有天生的不平等,智、愚、賢、不肖的人,富裕的少數與貧苦的大眾,同住在民主城邦中,久而久之會因為財富累積的差別,產生對立的階級。這種對立的現象,伴隨著權力、經濟的發展,益形激烈。民主制度的自由發展,使得階級的對立不僅顯示經濟上的差異,也呈現知識的高低、道德認知的差異,甚至對國家基本立場之不同。
雅典社會中,有經濟能力並受過教育的人,會以知識豐富的啟蒙者自居,區別於知識程度較差的一般大眾。這種知識上的差距,很巧妙地轉變成為如何面對傳統的態度。自詡為啟蒙者的富有階級,對於傳統的態度往往採取批判的立場,而較為弱勢的階層,則傾向於維持傳統的保守立場。這種差別,在以雅典政治為傲的公民群體中,逐漸轉變為對國家憲法的支持與否定的問題。
不可諱言,這種情況幾乎會發生在所有民主社會中。但是,很特別的,實施直接民主政治的雅典,在這個問題上絕對比任何其他社會都更激烈一些。雅典的民主制度,因為小國寡民的緣故(全盛時期雅典有約二十三萬公民),所以不僅官可以輪流當,即使有爭議時,法官也可由抽籤決定判決結果。就像今日英美法系的陪審團一般,這些官員與法官都沒有經過訓練,也沒有法律專業。我們可以理解,這種法官其實就是一群不否認他們擁有偏見與情緒的公民。
最有趣的是,雅典當時沒有今天的律師制度,所以每一個公民,都必須親自出庭。公民不但需要為自己辯護,還必須能有當場說服法官們的口才。在這樣的情況中,雅典當時最受人推崇的能力,就是如何透過語言,說出能夠說服人的演講。這也使得訓練一般人如何講話、增進口才,成為社會最重要的教育;教導這種能力的人,就成為社會最受歡迎的人。這些人,就是柏拉圖所說的詭辯學者;其實,他們的真實名稱,應當是「教師」,也包含蘇格拉底。
你可能很難想像,對於我們這一個處處講求公平的社會而言,雅典的制度明顯在偏袒口才好的人,所以不公平。但是如果退一步想,今天這個處處視考試為公平的社會中,難道就不是另外一種偏袒會考試人的不公平社會嗎?無論如何,在雅典這一個既富裕又講求口才的社會中,自然而然就有越來越多關心子女教育的人,將孩子送到類似今天補習班的機構,請專人教導孩子們講話的技巧。這些被高薪聘請的教師,來自各地,其工作與今日名師無異,都是教人擁有「社會最有實用價值的能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需要這種能力解決法律問題時,能夠發揮所學,說服法官,贏得訴訟。
這種主流價值在今天發揮的結果,就是金榜題名;在雅典,就是獲得勝訴。如果只問結果,不談過程,那麼今天令人羡慕的對象,自然就是榜上有名的人;在雅典,就是贏得法官同意的人。至於說,成績好的人能不能深刻掌握知識,或是贏得勝訴的人是不是真的符合正義,反而成為沒有人在意的問題。這種只重結果,忽視過程的現象,使得蘇格拉底懷疑,重視修辭、懂得說服他人,是違背正義的想法。因此,詭辯學者的所作所為,是不符合正義的。
柏拉圖眼中的詭辯學派:追求商業利益的假象製造者
西方哲學史中的各個派別裡,爭議最大的是詭辯學派。單從「詭辯」這個名稱,我們就可以聽得出來,這不是一個正面的稱謂。在談詭辯學派所引發的各種爭議之前,我必須先強調,詭辯學派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學派,而是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中,針對我們前面所談到雅典的情況所歸結出來的一批學者。對於柏拉圖而言,除了蘇格拉底以外,所有在雅典教人講話的哲學家,都被歸類為詭辯學派。柏拉圖在《詭辯學者》這篇中,提到他對於詭辯學派所做的定義,他用理性「捕捉」詭辯學者,表達他的立場。
「很明顯,我們應該馬上有能力分辨出這個只顧及表象的技能,並在治絲益棼的網絡中,不讓詭辯學者逃離,依照秩序掌握他們,將其帶到最能夠捕捉思維的理性面前,宣稱抓到他們。如果詭辯學者遁入模仿的技藝,藏匿其中,我們將再次分辨他們,並尾隨其後,在模仿中抓到他們。對於他或所有其他人,我們用的方法都一樣,任何人都無法逃離。」
從這段話中看得出來,柏拉圖認為詭辯學者是很狡滑的。他們打著傳授知識的招牌,教導的都是與真理無關的演講技巧。為了要拆穿詭辯學者的詭計,柏拉圖用理性為工具,以誠信為原則,指出詭辯學者的伎倆。
柏拉圖說,詭辯學者是以教學為名,實際上在博取富裕年輕人的心,並且是以謀利為主的職業教師。他們販賣的東西,徒具知識的表象,其實多為自己複製的「知識贗品」。因此,詭辯學者以不誠實的態度,製造似是而非的理論,其目的並不是為了要釐清問題,而是透過混淆視聽的方式,在爭議中取得說服他人的機會,並以此做為吸引人注意的方法。
當然,這些基本上都是柏拉圖在《對話錄》中,對於詭辯學者所提出的指責。他的指責有一個特別的目的,就是為了凸顯蘇格拉底的偉大人格。柏拉圖認為,蘇格拉底教學不收錢,言必談及追求真理的方法,一切以道德之核心及正義為主軸,並以這些成就,為哲學的定義做了最具代表性的示範。
長期以來,柏拉圖的觀點是歷史上的主流看法。柏拉圖批判詭辯學派的論點,對後來哲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大致上來說,這個影響有兩方面:一是實際的影響,一是抽象的影響。實際的影響是,柏拉圖讓我們反對任何人為的價值,包含地位、聲望、財富與外表。抽象的影響是,柏拉圖讓我們崇尚所有不變的真理,包含真、善、美、聖等抽象知識。柏拉圖這種為理想不顧現實的理念,對於某些人有特別的說服力,尤其是環境優渥的人。擁有名利的人才有可能看淡名利,但對於一般不像柏拉圖那麼幸運的人呢?
柏拉圖不但堅持道德理想主義,還認為這就是真正的哲學。他這麼一做不打緊,問題是他在綜合各家之言後,為後代人指出一條道德哲學的方向。然後他以近乎天才的文筆與思考,理性化了他的道德哲學。從此,哲學家在背負著「道德」的盛名下,與世俗價值分道揚鑣,成為淡泊名利的代表。
我並不想在這裡說柏拉圖哲學的問題,但我想說說哲學家被賦予這種「道德使命感」的無奈。做為智慧之學,哲學原本既無方向,亦無特定內容,遑論加以理性化之包裝。哲學以思想為唯一方向,其實包含所有言之成理的內容。無論現實或是抽像,都是不分高低的方向。我不否認現實與理想是兩個不同的方向,但這個「不同」絕不代表優劣的價值。
同樣的,哲學的討論固然包含人倫考慮,但道德崇高的討論與道德低下的討論,都是哲學討論。重點不是高低,而是人。為什麼人對於外在世界會有高低價值的判斷呢?為什麼人偏好崇高道德的同時,又樂於接受現實利益呢?我在這裡不針對崇高道德與現實利益的好壞做評價。我只說,哲學最大的優點,不是別人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是你自己告訴自己,應該做什麼。不這麼做,與活在教條中無異。
整體而言,柏拉圖認為,詭辯學者具有六種不同的身分。第一,獵取富裕年輕人心的收費人。第二,製造學問的輸出者。第三,市場中學問的販賣人。第四,虛假學問的製造人。第五,對爭議樂此不疲的競爭者。第六,追求假象的人。簡言之,詭辯學者就是悖論的製造人,用論述反對其他論述,努力顛覆所有知識,並以讓所有專家啞口無言為樂。
柏拉圖說,沒有人什麼都知道,所以詭辯學者能夠讓一切專家啞口無言的能力,並不是奇蹟,而是他企圖假裝成為這麼一位什麼都懂的專家。詭辯學者對待他的學生,正如同大人在遠距離對小孩展現一切事物的影像,然後告訴這些小孩,這些影像都是真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說,詭辯學者不是真實的追求者,只是假象的製造者。同時,為了獲得最大的商業利益,詭辯學者完全以吸引人注意為主。因此,這些假象經常是扭曲、虛假,甚至幻覺的。
柏拉圖「罔顧事實」的批判
柏拉圖就是從道德理想主義的觀點,批判在雅典這一批以教授演講技巧為業的學者。現在,讓我們看看柏拉圖在這兒過於武斷的地方。首先,就教哲學收費這件事來說,不得不指出,柏拉圖過度理想了。為什麼哲學教師就必須免費教學,不能收費?畢竟,並不是每個哲學家都像柏拉圖一樣出身貴族。那麼他有其他理由嗎?因為哲學不能教?還是因為教了也等於白教?
柏拉圖認為,真正的學問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學問,不能因為任何外在因素(例如金錢),讓推論受到限制。對此,我們可以說,金錢本身並非罪惡,導致罪惡的是那沉溺於金錢而迷失方向的心靈。擁有健康的心靈,其存在的價值,必然是能夠適度處理一切與生活相關的價值。因為收費而否定任何與金錢相關的思想活動,是罔顧事實的結果。在今天這個講求效率與實用的社會中,這種想法只會引發一般人嘲弄哲學工作者的偏見。
柏拉圖認為,詭辯學者所說的學問,都企圖引用邏輯悖論,混淆視聽。他告訴我們,要談真實,就必須要追求真實的自我呈現,而不只停滯在真實的表象。他說得不錯,但任何人都理解,沒有人可以規定所有人都必須追求理想世界中的真實。有更多的人,期待在日常生活中擁有真實,而不是在形式的推理中,擁有真實的理念。
或許我們可以說,在那個追求絕對真理的時代,柏拉圖式的理想,確實為嚴格的道德生活,提供了思考的方式。可是,在今天這個情況完全不同的社會中,我們注重當下的生活,強調實際的環境,雖然不反對超越實際的理想,但必須尊重許多人厭倦於規範式的要求。柏拉圖批判詭辯學者的過程,留下強烈的規訓意味,讓人感覺不自由,甚至受壓迫。問題是,理想必定是絕對的嗎?不能相對於現實情況,略作參酌的考慮嗎?
談戀愛就是一個好例子。很多人在等待好對象,而壓抑自己墜入情海的激情。這是一般的想法,也不難理解,但我無法想像,有什麼人會以絕對的態度,看待這種盼望理想伴侶的渴望。一般人真實的作法,就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只要大致符合期待,感覺上也還不錯,這極有可能即是一場轟轟烈烈愛情的起點。沒有人能夠擔保愛情的結果一定甜美,但這種風險不正也是人生最實際的特色嗎?
我們應當承認,許多人需求的,不是絕對的真實,而是真實的「感覺」。絕對的真實帶來的,永遠是堅持對錯的激烈爭執。真實的感覺,因為不以絕對真實自居,所以總是能夠相對於外在環境的變化而適當地調整。這種適當性的認知,雖然遠不如柏拉圖哲學那麼有說服力,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具體的一部分。否認這一部分,等於追求超越人倫的價值,但這卻在柏拉圖的鼓勵下,成為追求理想的道德勇氣。
對於柏拉圖而言,哲學是一個努力不懈的過程,而維持追求真理的動機就是這份努力的本身。詭辯學派的思想不能夠算是哲學的理由有三點。第一,他們從事對話的目的是完全可以外化的金錢。第二,語言存在於修辭中的意義,只是為了提供真實的感覺,而不是真實的本身。最後,缺乏持續追求真理的精神與勇氣,展示了詭辯學者不道德的態度。這三點結論確實顯現了柏拉圖與詭辯學者的不同,但卻不能因此而否認,詭辯學者所從事的工作也是一種哲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