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Things Parents Should've Known about Piano Study. A life's Pursuit of Music Appreciation.
作者 | 蔡佩娟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 學音樂, 追求什麼?: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邏輯與感知並行的著作。誰說,學音樂就是浪漫與隨性?所有的學習皆需邏輯與 |
作者 | 蔡佩娟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 學音樂, 追求什麼?: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邏輯與感知並行的著作。誰說,學音樂就是浪漫與隨性?所有的學習皆需邏輯與 |
內容簡介 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邏輯與感知並行的著作。 誰說,學音樂就是浪漫與隨性?所有的學習皆需邏輯與紀律。誰說,學琴就會學到藝術性?有多少人以填鴨或土法煉鋼的方法學琴,最後變呆?學習,關乎自己;與音樂的連結,只為自己。 致力於鋼琴演出與教育多年,輔導過多位鋼琴老師,亦辦給家長的講座,網友讚其文章總精闢切中要害,其觀點總為人打上預防針、看見更多。本書中,鋼琴家蔡佩娟揪出許多家長的盲點,打破習琴人長久以來的眾多迷思。從「理」到「情」,最周到且細膩的陳述。 因為自己走過、看透,所以不忍下一代再走錯,到最後一場空。盼我們的音樂教育,能回歸學音樂的本質,讓孩子藉著習琴,學到能力、啟動生命,在未來找到屬於自己與音樂的連結。 謹以本書獻給讓孩子學音樂的辛苦家長們、在音樂路上奮鬥的你,以教琴為志業的你,或已教琴教到灰心喪志的你。「在框架裡,扭出最大彈性,讓自己在學習裡,獲得最大利益。」 要改變下一代的教育.唯有從大人們先影響起,才有改變的可能,有幸學琴的孩子,我們不該只是教會他們如何操作樂器,而是給予他們認識音樂、會思考、受美學潛移默化的機會。 身為家長,究竟希望孩子獲得什麼?身為老師,希望自己在教育上站著什麼樣的角色?只是學興趣,就該隨便嗎?從學齡孩子常見的教育問題開始談起,到參加坊間比賽、檢定,如何避免陷入成績與名利誘惑,學音樂又有哪些出路與困境,如何面對大環境的理想與現實,藉著學音樂,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人生啟示。 若你是家長,這本書裡的許多教育觀不限於學琴,帶你看見在教育孩子與陪伴他們學習時,可能會有的疏忽。面對親子關係,你是否害怕要求,在制度與功名亂流裡,你是否陷入迴圈,坐上時光機,看看未來的他對音樂是熱情擁抱還是疏離倦怠,究竟學音樂,可以獲得什麼。請在孩子初學琴時看,多年後再拿出來提醒自己,是否維持初衷,還是方向已走偏。 若你是本科孩子,這本書提醒你念音樂班與參加比賽該把持的心態,讓自己得到最大利益,不受大環境氛圍與制度擾亂自我成長,並提供你方法如何讓臺上的自己變得更好,亦提醒你別因為學音樂反而局限自我。 若你是老師,或將以教琴為職,不妨將此書列入你的必備書單,教學職涯裡會遇到各種問題,困惑時,拿出來梳理思路,穩定信心。提醒你身為教育者該如何與家長溝通,又該做哪些堅持,是否隨意被動搖了信念,是否只複製著前人給你的觀念去教育下一代,是否未曾省視舊有的制式慣性其實隱藏著各種優缺。身為老師的你,如何提升自我觀點,去為學生與家長指引方向,帶給他們音樂的美好,提供下一代更廣的路。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商周推選百大良醫、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諮商心理師、輔導老師、作家/黃之盈縱橫樂壇40年、育才無數的鋼琴家及教育家/葉綠娜「佩娟老師是一位鋼琴演奏家,同時也是一位鋼琴教育家。鋼琴演奏方面,她有獨到之處,對於音樂教學又非常熱衷,是很典型的能達到理性與感性平衡的一位音樂家。這本書所希望傳達的,就是學音樂能為人們帶來的溫暖力量!」--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可以受佩娟老師的教育價值觀洗禮絕對是幸運的!不管你的小孩學不學音樂、你對音樂有沒有興趣,這本書都值得一讀。尋找她透過與美的接觸,潛移默化提升我們身為「人」的質,讓我們變得更加敏銳,感受到更多精神層面的寄託或滿足。」--商周推選百大良醫、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回到學音樂的初衷,用心聆聽,用身體感受,跳脫金科玉律般的學習法則,將音樂與生活做連結,教導孩子與家長活出生活的品味和美感!」--諮商心理師、輔導老師、作家/黃之盈「佩娟老師以活潑風趣又專業的敘述,告訴大家學習鋼琴的正確觀念。特別珍貴的是來自親身教學經驗的分享,那也就是『鋼琴老師沒有告訴你的事情』。」--縱橫樂壇40年、育才無數的鋼琴家及教育家/葉綠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蔡佩娟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以獨特的個人風格與舞台魅力活躍於樂壇,擅長將音樂與人性之間的連結做獨到觀察,特有的見解與熱情總能為音樂帶來更多的生命力,注入更多元的想像。旅美期間師承俄籍鋼琴家Nina Svetlanova(教育家涅高茲Heinrich Neuhaus嫡傳弟子) 與 Alexander Korsantia (1995年魯賓斯坦大賽金牌得主),受俄派技巧與風格薰陶甚深,曾獲選紐約音樂會暨藝術家協會新興之星、曼哈頓音樂院President Award(Top 5)之殊榮;曾參與紐約New Paltz鋼琴音樂節與芬蘭Suolahti’s 國際音樂節。返臺後積極於獨奏會與室內樂音樂會演出,並致力於教學。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挪威指揮家Kare Hanken、日籍指揮家兼作曲家Kentaro Sato、英籍指揮家暨大提琴家Mark Graveson、瑞典籍小提琴家Gregory Mayton、英籍次中音號演奏家Owen Farr、日籍巴松管演奏家Akio Koyama 、Rie Koyama等。亦受黑潮藝術之邀於2015第八屆芭蕾舞星Ballet Star Gala與德國德勒斯登舞者於國家戲劇院合作演出。做為教育傳承者,發揮音樂獨有的師承制,以嚴謹、多樣化整合的理念,期盼完整孕育下一代的音樂感受能力與思考方式,邏輯與感知的訓練並重,並致力於傳遞「音樂美感與生活」予社會大眾。有感臺灣教育端的欠缺,開辦「科譜學堂」計畫,錄製簡短且深入淺出的鋼琴教學影片;舉辦「音樂私塾」活動,開設「鋼琴教師研習」課程給鋼琴老師們進修,輔導多位鋼琴老師,並舉辦「給家長的講座」,致力革新音樂學習與教學,盼下一代習琴子弟的音樂學習更能直指核心。曾任教於台灣各中小學音樂班;曾受邀至東吳大學音樂系、台北大學鋼琴社、政治大學鋼琴社演講大師班;曾受功學社、YAMAHA之邀演講鋼琴教學講座,亦受美商、日商公司、扶輪社之邀演講音樂導聆。更多文章、個人彈奏影音請見個人網站:http: www.pianistpei.com 。「一位極富音樂性、擁有聰明才智與鮮明性格的年輕鋼琴家…鮮活的詮釋觀點、獨特的舞台魅力與音樂情緒總是深深感染聽眾。」--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教/Nina Svetlanova
產品目錄 Chapter 1 好老師帶你上天堂01 學琴,不等於學到音樂02 幾歲開始學琴?初學琴的各種疑惑03 「老師,我的小孩只是學興趣……」04 孩子學琴,可以先買電鋼琴嗎?05 該不該陪孩子練琴上課06 一天練2小時?不准!07 練琴必備,譜上必有08 「老師,我可以兩週上一次課嗎?」︱琴房小故事︱老師小心機09 找鋼琴老師該注意的事10 家長與老師間的溝通與成見(上):老師卡在心裡的糾結11 家長與老師間的溝通與成見(下):家長困在心裡的猜疑Chapter 2 成績崇拜12 音樂班迷思(上):考試升學制度漩渦13 音樂班迷思(中):家長心態準備14 音樂班迷思(下):關於音樂班,你還可以知道……15 比賽迷思(上):家長該有的心態準備16 比賽迷思(中):當有益變有害17 比賽迷思(下):賽後的心理素質︱琴房小故事︱選曲決策18 讓下一次的上臺比這次更好,可以做的努力Chapter 3 不只是學琴--未來時光機19 天分與出路(上):「老師,我的小孩有天分嗎」20 天分與出路(下):學音樂的行徑與出路︱琴房小故事︱以後要幹麼21 以後的他22 網友QA.成長過程與與自信的建立23 網友QA.出國留學與文憑的必要性24 網友QA.大環境下的理想與現實Chapter 4 學音樂,追求什麼你的音樂,你的主見。你的風格,你的顏色再訪紐約,我的俄國金絲貓教授生命的使者--漢肯西教堂裡的畫家從音樂轉至服裝--李卡拉60歲的鋼琴課--不管幾歲,人生都可以有點滴突破再見,漢肯隨寫--音樂在生活裡的各種姿態
書名 / | 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 學音樂, 追求什麼? |
---|---|
作者 / | 蔡佩娟 |
簡介 / | 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 學音樂, 追求什麼?: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邏輯與感知並行的著作。誰說,學音樂就是浪漫與隨性?所有的學習皆需邏輯與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9864591732 |
ISBN10 / | 9864591738 |
EAN / | 9789864591732 |
誠品26碼 / | 2681731394002 |
頁數 / | 20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誰說,學音樂就是浪漫與隨性?所有的學習皆需邏輯與紀律。
誰說,學琴就會學到藝術性?有多少人以填鴨或土法煉鋼的方法學琴,最後變呆?
學習,關乎自己;與音樂的連結,只為自己。
自序 : 記得一開始錄製「科譜學堂」教學影片與開授「教師研習」時,許多人問我,為何會想到要做這些事?尤其開授鋼琴的「教師研習」,受眾為鋼琴老師們,以小班制而連貫性課程授之,在彈奏技巧、讀譜思維、教學的講述方式等各層面,具邏輯及系統式的分享給來上課的老師們,為業界獨有。我的起點很簡單,是在有一天跟朋友聊到了一個老掉牙其實不太有意義的問題:「如果你知道你的生命剩下兩年,你會做什麼。」
我想,若真的只剩下兩年的生命,最想做的不會是環遊世界或吃進各類美食,而是貢獻自己的獨特──改善教育。要改變下一代所受的教育,唯有從大人們先教育起,才有改變的可能。從洗淨盲點開始、從氛圍與價值觀渲染起。
寫這本書的目的,是一樣的道理。
除了長年站在第一線看見許多問題,寫這本書的立場,更是從「究竟,你想獲得什麼」開始。家長究竟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什麼?而非老師希望你的孩子變成什麼樣子,或因為各種疏忽,讓孩子的學習受到掩蓋;身為老師,究竟希望自己在教育上站著什麼樣的角色,獲得怎麼樣的學生與家長,而不是被所有的「不得不」牽著走。有些話語或許直接,但我想道出問題直指要害才是本書存在的目的。
提醒家長別被浮動的社會觀掩住耳目、注入預防針,提醒老師們不忘提升自己讓自己變成真正的專業、站穩腳步;提供想給孩子學琴的家長更多想像,提供將入職於教琴行列的準老師們更多層面的思考。真心期望學音樂的孩子,不僅透過樂器學到技能、學會思考,亦能真正受音樂潛移默化,在未來與音樂有所連結,真正透過音樂學到邏輯與感知。
參透這些,音樂絕對會改變孩子的生命。
讓他們長大後,深感學琴是多麼大的幸運與福氣,而非糊塗一場。
所有的書寫,也在提醒自己。
推薦序 : ︱朱宗慶專文推薦︱
佩娟老師是一位鋼琴演奏家,同時也是一位鋼琴教育家。她對於音樂教育的想法、理念,和我有很多不謀而合的地方。一位藝術工作者在理性與感性的交錯當中,如何在追求感性的同時,理性地去推動,讓腦海中的想法、意象得以轉化為實質的作品呈現,實現心中的抱負,是一個從感性驅動到理性承擔的過程,佩娟則是很典型的能達到理性與感性平衡的一位音樂家。
在鋼琴演奏方面,她有獨到之處,對於音樂教學又非常熱衷,擅長於觀察、思考、體會。她在音樂專業追求的過程中常提到一件事,也在這本書的一開始就開宗明義指出:「學琴,不等於是學音樂」,就如我常跟學生家長分享的,學音樂不等於學樂器、學樂器不等於學音樂。樂器是學音樂的一個媒介,但若一個人在學習樂器的過程裡,沒有感受到音樂的美、沒有體會到音樂可以帶給人們的美好,而只執著於技巧的鑽研,這樣的學習過程是非常可惜的。
她藉由這樣的一個開頭,溫馨又貼切地娓娓而談,她在學音樂過程的感受,以及如何讓音樂融入生活、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作為一位音樂老師,則需思考如何藉由理性與感性的交錯激盪,引導學生去感受、體會,讓音樂豐富其生命經歷、成為人生最美麗的陪伴,如此一來,其於音樂的詮釋與表現,才能直抵人心,才能成為一位好的音樂家。
對於一位音樂學習者來說,無論未來是否朝專業演奏、音樂教育發展,或是成為業餘愛好者,有藝術為伴的生活,將會使人常保好奇之心,使生命有所寄託。我想,佩娟這本書所希望傳達的,就是學音樂能為人們帶來的溫暖力量!
︱林耕新專文推薦︱
接到素昧平生的網友佩娟老師邀約,內心好奇又驚訝「怎麼會找上我?」我不是鋼琴老師,甚至不是音樂科班,但絕對是音樂愛好者。
利用忙碌門診的空檔仔細讀完《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後,我發現兩個職業完全不同的專業,竟然有許多雷同,燃起我也想寫一本《醫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
父母「只是想讓孩子學興趣」這句話最常出現的時間點,除了第一次見面外,還有便是老師要求孩子得練琴的時候,我的診所整年都收碩博士心理師見實習生和年輕的住院醫師,卻從未聽過「只是想讓孩子學興趣」,除了極少數人會把醫學當興趣外,以後的出路也是父母心中的重要考量,花大錢讓小孩學音樂的父母自然也不例外。
如前所說,我並不懂怎樣才能學好鋼琴或其他樂器,對於佩娟提醒的「24件事」自然沒有概念,然而我約略知道「音樂性」可不是靠長時間苦練技巧可得,那是一種對音樂的癡愛,對音樂的執著,對音樂的熱情,也可以說將音樂自然融入到自己生命和追求生活美學的過程。
學樂器和學音樂基本上是兩回事,學了樂器不等於學到了音樂,更不等於受美學影響,而美學素養才是學音樂的王道,她說「臺灣現在欠缺的是美學教育,而非學樂器的人。」這點完全可以從臺灣城鄉的混亂市容得到驗證吧!
我特別喜歡第21件事〈以後的他〉過度保護小孩這段,「在有愛的基礎下接受磨練,是面對人生問題最好的防護罩。」轉換成精神科醫師的話:磨練就是在父母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盡量讓小孩受挫折,接受困難挑戰,甚至經歷苦難,父母千萬不要急著伸出援手。去年應邀到北一女中家長會演講提到,北一女家長可能是全臺最能給小孩資源的父母,然而我卻強烈希望不要過度保護小孩,甚至直接建議「父母可以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讓他們吃苦」,因為沒有傘的小孩才會奮力奔跑。
佩娟的金絲貓教授Nina在迷人的琴房說的「讓自己維持旅行,對世界持著熱情,持續著每天的學習,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深得我心,更令人羨慕的,她和生命的使者、挪威指揮家漢肯的忘年之交,在專業以及生活態度上亦師亦友彼此精進扶持邁向未來。
我們還關心一個重要的共同點:自信心。
「關於自信,若要一直告訴自己有自信,基本上是自己騙自己,根本也不會因此變得有自信」,我常強調「不斷要自己好好入眠的人,恰恰都是睡不著的族群」。自信是個人能否成長最重要的滋養丸,失去了自信,就像一棟漂亮的房子卻沒有打地基,結果必然是失去安全感也失去依靠,將自己逼到岌岌可危的地步。
可以受佩娟老師的教育價值觀洗禮絕對是幸運的!如果我是音樂學院考官,一定請考生彈最後三分鐘「如果你沒有練完整首,我不會幫你修前面三分鐘。如果我無法教會你基本態度,你的大考我需要在乎嗎?」可見她在教育上對於態度與原則的堅持。
不管你的小孩學不學音樂、你對音樂有沒有興趣,這本書都值得一讀,尋找她透過與美的接觸,潛移默化提升我們身為「人」的質,讓我們變得更加敏銳,感受到更多精神層面的寄託或滿足,因為佩娟和我都知道發自內心真正的幸福,來自「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