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慢一點, 才來得及 | 誠品線上

走慢一點, 才來得及

作者 吳鯤生
出版社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商品描述 走慢一點, 才來得及:儘管人性不完美、社會不圓滿,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和基督門徒,在深刻反思之中映照神的憐憫,在人性缺憾之中看見神的美好,在無望世界之中看見神的修復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儘管人性不完美、社會不圓滿,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和基督門徒,在深刻反思之中映照神的憐憫,在人性缺憾之中看見神的美好,在無望世界之中看見神的修復工作。行進文字間,療癒每一位在世間徘徊受傷的人,因為耶穌與祂的福音,已經來到人間施行醫治。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吳鯤生吳鯤生,高中時在偏鄉小鎮書局與一生的志向相遇,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1978年出任《校園》雜誌主編,1985年擔任校園書房出版社總編輯,規劃出版《神學基礎叢書》、《當代系列叢書》、《里程碑》等系列,四十年投身基督教文字工作。儘管愛書成痴,卻願意在擁擠的火車上,把書堆成座椅,供沒位子坐的婦孺使用;儘管書庫凌亂,總是能找出你需要的某本書或某篇文章;為了替環保盡一點心力,樂意收拾廢棄的紙張、可用的塑膠袋。著有《風雨書聲》(證道)、《道在人間》、《生命是一份厚禮》(校園)。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愛,是等的藝術/張文亮 005作者序:文章,是別人的好 008輯一 生命裡有養分越努力反而越退步? 016不圓滿與人性浮沉 023不完美,但有責任底線 029 小人物與大人物 034別人是草,自己是寶? 038自我節制與受節制 043企業家的兒女經 053退步中,和進步中 062上哪兒尋找生活中的「美」? 069輯二 摸索著往前行對立的翅膀,能飛不能飛?——談「我」和「我們」這一對翅膀 078借道「失敗」,尋訪「成功」的座標 084源頭和下游——新總統的課內題?課外題? 093責任與愛——企業家的必修/不修課 103防備,或信任?——男女之間的應對 111偏遠路線和黃金地段 121套餐與單點 126越是定見,越需要反省 131輯三 差異中找共識走慢一點,才來得及 138用自己的經驗綁住自己 147 政治關懷或政黨關懷——這條線,宗教團體怎麼劃? 155教會需要領袖,領袖需要(重新)定義 170真理,多元和多元主義 177正與反,驚人的相似性 187「意識型態」漩渦——掉進去和跳出來 194討好與媚俗——民主政治的潛在對手 201公平的背後,和不公平的背後 205抗爭或抗衡——一天或一輩子 212

商品規格

書名 / 走慢一點, 才來得及
作者 / 吳鯤生
簡介 / 走慢一點, 才來得及:儘管人性不完美、社會不圓滿,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和基督門徒,在深刻反思之中映照神的憐憫,在人性缺憾之中看見神的美好,在無望世界之中看見神的修復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ISBN13 / 9789861987156
ISBN10 / 9861987150
EAN / 9789861987156
誠品26碼 / 2681858158006
頁數 / 22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愛,是等的藝術
張文亮 前台大生工系教授
  
寫文章與煮飯炒菜相似,都需要「油」,例如文章有味道,是像熱白飯拌豬油;文章要好讀,是像新鮮沙拉倒上冷壓的橄欖油;文章要有營養,是像素麵加上苦茶油;文章要有滋味,是像燙魷魚沾上大豆沙拉油;文章要有鹹味,是像蛋炒飯上倒醬油;文章要有條理,是像絲瓜涼拌加些黑芝麻油;文章要辛辣,是像溫州餛飩配老虎醬;文章要令人著迷,是像臭豆腐加上鍋底油。當然,有益人心的文章,是帶著聖靈的膏油。

鯤生弟兄的文章好讀、好唸、好看、好有滋味,好得令人再三回味,這是加入什麼油呢?這是我讀這本書時,一直想的。

他在文中提到,他對「平等」的期待,是不要有強制性的平等;對「完美社會」的憧憬,是在沒有人期待社會有完美時;對「國家和平」的假設,是國家少有大人物;對「台灣優先」的看法,這是排外、自利的變調,是欺侮外籍勞工的合理化。

鯤生也對教會流行現象,有溫柔的說法。例如聖靈的運動,是否要有點聖靈的節制;成功的標榜,是否走上滿足自己慾望之路;強調理性的思辯,是否失去了「愛」的蹤跡;服事強調要有成果,重視有績效,是否失去了對人耐心的陪伴。

當時代流行高舉「富爸爸」,不要作「窮爸爸」,鯤生提出「窮爸爸」的好處是選項少,陷阱就少;自認貧乏,因此期待群體的合作。寧願當個苦中有甜的窮爸爸,也不落入富爸爸的庸俗。文中妙的是,他以「摩西」作例子,不高舉法老的埃及王子,卻去到曠野,顯示摩西沒有以富爸爸為人生選項。

當時代高舉「成功」,鯤生沒有反對「成功」,而是重新釐定「成功」的定義:「是以自己盡心,坦然自在,生命豐富」。當時代高舉疾風烈火式的「領袖」,與萬人會堂的「大能者」,鯤生卻提出要給青年人犯錯的機會,才是培養未來領袖進步的台階;給人失敗的接納,才是真正栽培基督的門徒。

鯤生也提出:「台灣民主化的過程,為什麼人民素質越來越低?」喜愛指責別人,毋寧自己推卸責任。他認為:「誰說民主制度,一定要反對黨與執政黨罵來罵去?」他提及螞蟻的社會也有反對黨,鳥的翅膀要互相成對,才能振翅高飛。維持國家的治安,若只是領袖的責任,是沒有品質的管制。他提出民間力量的加入,才是美好公共政策的思維。他認為企業改善社會的舉措,會使利益回歸到企業。世界流行「#Me Too」運動的危機,是用誇大極端的例子,導致團體信任的危機。

我最喜歡〈教會需要領袖,領袖需要(重新)定義〉這一篇,理由是……,容我沉默,讓讀者自己去閱讀與發現。

好的文章,是慢的藝術,值得「等」待。我讀這本書,才體會:「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詩篇一三三2)

流得緩慢,但流進心裡。

試閱文字

自序 : 「慢」實在是有意思的字眼。

早年我進修神學之處,設計的是兩年課程。日本同學有個傳統,事先就打定主意準備唸三年:第一年完全不修本校課程,每天一早出門到英國皇家學院上英文。由於那一年將語文基礎大致建構完成,之後兩年大半都能完成學業。

某一年,有位中亞同學入學,他的英文程度不夠,也許不知可以借鏡日式傳統,也許經費拮据,總之,他報到後就直接上正式課程。遺憾的是,同班同學畢業時,此君未能取得證書。

經過協商,中亞同學得以留校再讀一年。和日本同學一樣,他總共花了三年。不一樣的是,日本同學大半完成學業,而此君努力了三年,依舊通不過學校的基本要求。

日本同學好像起跑時輸了,但最後不一定輸。

❇ ❇ ❇

香港宣道會區伯平牧師寫過一篇文章,讚許差派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的倫敦傳道會「有寬廣長遠的見識和立場,訂交給馬禮遜務實而明確的任命。既不會讓他帶著一項模糊的空大目標上路,也不致對他構成『苛索』信主人數業績的壓力」。

區伯平說:「差會託付馬禮遜的,只有兩項明確任務,就是編寫一本學習中文的字典,和翻譯中文聖經。至於其他宣教成績,都是訂給第二、以致第三階段的目標。」

馬禮遜沒有從差會來的壓力,他自己心中急不急呢?這個問題好像沒有必要提問。馬氏乘風破浪而來,豈會不把中華百姓放在心上?書上記載:「一八一四年使馬氏最快樂的一件事,便是收得一個信徒,是七年工作中惟一的果子,就是那位幫助馬氏印刷工作的蔡高,於九月九日中國重陽節那一天,在澳門一處幽靜的海灣中,施行了洗禮。」

馬禮遜除了譯經,還撰述佈道文字。當時領人歸主不易,但馬氏沒有因此心慌:「說到梁發,是廣東高明人,本來是學習雕版的,在一個離洋行街不遠的印刷所裡作工,因此,得與馬氏發生了接觸;曾經向馬氏請求過洗禮,馬氏沒有答應。」1

這位後來由米憐施以洗禮的梁發,在教會歷史上占了重要地位——他是第一位華人牧師。從馬禮遜對待梁發一事,可以看出他不認同「多多益善」。

❇ ❇ ❇

「快」有什麼不好?林毓生說:「我們不能太著急,著急反而容易使人變成教條主義者。」他繼續說:「我覺得台灣各方面都太著急。文化界也在著急,著急寫,著急出版;這樣做法,很容易變成在平原上騎馬繞圈子,弄得人馬皆憊,而毫無進境。」2

林氏講對了沒有?
且以教育改革為例對照。

慘烈的教育改革實施十三年後,台灣大學教授江宜樺在報端評論:〈教改偏離自由心靈?〉。江宜樺說,從國家角度,認為教育應該培養有利於建設的人才;從家長的角度看,認為求學的目的在於考取名校名系,如此畢業後才有滿意工作的保障。

這兩種思考邏輯,都有相當的社會基礎,可是二者所壓抑的,卻是教育真正的本質,也就是「自由心靈的培養」。

江氏說,自由心靈是指一種「寬闊、自主、理性、包容」的人格特質。有這種特質的人,比較能以開放心胸看待外在世界,比較願意溫厚平和地處理人際間的差異與衝突。

但是,自由心靈非與生俱來,必須細心培養。「培養」這兩個字說明了要按時澆水——耐心得夠;也說明了要以作物的時間表為準——不可揠苗助長。傳道工作可以揠苗助長嗎?傳道工作要「求快」嗎—還是得細緻、耐心地培養?

❇ ❇ ❇

康文明寫了篇故事〈奇怪的回答〉,刊登在《國語日報》;他寫一個商人教小夥計背著一大包零碎的東西,要在八點鐘之前出城。時間看樣子只剩幾分鐘。

老闆問人,現在出城,來得及嗎?路人看小夥計滿頭大汗,又看他背上揹的東西,說:「現在是七點五十五分,你們要是走慢點兒還來得及。走快了,恐怕出不去。」

商人聽了,覺得這個人講話奇怪,怎麼走快了反倒出不了城?他就一個勁兒催小夥計快走。這時候天都黑了,路高高低低的;一下子,夥計的腳絆在石頭上,摔了;背上的東西掉落地上。等他們把東西一件一件撿起來,包好,城門早關起來了。

信徒若不讀教會歷史,也就罷了;作為教會領袖,卻不能不以史為鑑。
(摘自 〈輯三 差異中找共識〉)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收錄了作者對人、群體、社會及時代的反思文章,批判中有包容、包容中也有批判;但是,他批判的第一對象是自己,而不是替別人反省,因為群體也包含了在其中的自己。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