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ve Smooth Stones for Pastoral Work
作者 | Eugene H. Peterson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天國的牧養學: 舊約五小卷的牧養應用:,在快速變遷的科技時代培育天國子民,牧者該精進哪一方面的牧養力?才剛要適應大疫情時代的線上線下整合聚會,又將面臨人工智能逐漸 |
作者 | Eugene H. Peterson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天國的牧養學: 舊約五小卷的牧養應用:,在快速變遷的科技時代培育天國子民,牧者該精進哪一方面的牧養力?才剛要適應大疫情時代的線上線下整合聚會,又將面臨人工智能逐漸 |
內容簡介 在快速變遷的科技時代培育天國子民,牧者該精進哪一方面的牧養力?才剛要適應大疫情時代的線上線下整合聚會,又將面臨人工智能逐漸熟成。不論是教會禮儀操作,或是與會友社交互動,甚或是從解經提煉出講章,許多牧者看重的能力,人工智能都漸有不錯的成果。將來是否牧者也會面臨與AI競爭的局面?「牧師中的牧師」畢德生說:「牧養專業能力的培養,其實不是靠獲取新知,而是靠消化並汲取最古老的舊智慧。」在本書《天國的牧養學》,畢德生發現,在特定猶太傳統節期循環中,安排特定書卷朗讀,是個牧養上的神來之筆。透過年年周而復始的操作,累積出各世代面對生活挑戰的生命力。培育天國子民的生命,不是靠宗教模板來形塑,而是靠牧養智慧來建造。天國的牧養學,要將代代相傳的生命智慧,在散會後散播到生活之中。雅歌 X 逾越節 => 活絡冰冷的宗教儀式讓熱情四射的雅歌,重新暖化已灰之心。路得記 X 五旬節 => 在紛亂的局勢中重新定位且看路得記的小故事,如何牽連救恩歷史的大敘事。耶利米哀歌 X 聖殿被毀日 => 在祈禱中一起跪著走完朗讀耶利米哀歌,「離合詩」的形式讓哀傷有始有終。傳道書 X 住棚節 => 重新肯認神實實在在的意旨思想傳道書,削去基督徒非必需、虛空的「想要」。以斯帖記 X 普珥節 => 從政治學上的死棋中博得生機以斯帖記讓基督徒深思,教會在神學上存在的理由。畢德生牧師在舊約節期五小卷的傳統中另闢蹊徑,既有思古幽情,卻又別出心裁地帶出牧養思考,對今日教會處境做了深刻的觀察,幾乎是十分到位又精闢的梳理出教牧、教會以及信徒的困境。這是一本很好的教牧指導書籍。──劉幸枝 牧師天母福音堂顧問牧師華神推廣延伸神學教育處處長
作者介紹 畢德生 (Eugene H. Peterson)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 1932-2018)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小鎮東史坦伍德(East Stanwood),之後舉家定居於蒙大拿州的卡利斯佩爾(Kalispell)。他取得西雅圖太平洋大學哲學文學學士學位、紐約神學院神學學士學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閃語碩士學位,一生獲頒多個榮譽博士學位。1962~1991年,牧養「基督我王長老教會」二十九年後交棒,之後受邀擔任加拿大維真學院(Regent College)靈修神學教授,退休後與妻子珍回到蒙大拿州專心寫作。畢德生集牧者、學者、作家、詩人於一身,著作達三十餘本,因其作品對教牧人員靈性導引的幫助,享有「牧師中的牧師」之稱譽,與盧雲(Henri M. Nouwen)、侯士庭(James M. Houston)、傅士德(Richard Foster)等人,被推崇為二十世紀北美重要靈修作家。畢德生最為人知的成就,即傾十年之力(1993-2002)按希伯來文及希臘文意譯的《信息本聖經》(The Message),用淺白易懂的現代英文生動表達聖經的語意,榮獲《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2003年最佳聖經研究獎,全球銷售已達千萬冊。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重返上帝牧養的現場 莊信德 推薦序二 牧者必備的「五顆石子」 劉幸枝 致謝 前言 第1章 禱告導向的牧養事工:雅歌 救恩 亞當 性慾 約 身體 聖餐第2章 編織救恩故事的牧養事工:路得記 路得記與五旬節的筵席 短篇故事 輔導和探訪 拿俄米、路得和波阿斯 家譜 「這是什麼意思?」第3章 分擔苦難的牧養事工:耶利米哀歌 背景 形式 歷史 憤怒 尊嚴 團體 安慰第4章 說「不」的牧養事工:傳道書 「虛空的虛空!」 「我,傳道者」 「我就稱讚快樂」 「傳道者因有智慧」 「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 「你不能參透神的作為」 「不要行義過分」 「這些事……總意就是敬畏神」第5章 建造生命共同體的牧養工作:以斯帖記 普珥節 書珊城 哈曼 末底改 哈大沙後記 附註
書名 / | 天國的牧養學: 舊約五小卷的牧養應用 |
---|---|
作者 / | Eugene H. Peterson |
簡介 / | 天國的牧養學: 舊約五小卷的牧養應用:,在快速變遷的科技時代培育天國子民,牧者該精進哪一方面的牧養力?才剛要適應大疫情時代的線上線下整合聚會,又將面臨人工智能逐漸 |
出版社 /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ISBN13 / | 9786267233351 |
ISBN10 / | 6267233359 |
EAN / | 9786267233351 |
誠品26碼 / | 2682352330004 |
頁數 / | 32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4X1.7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跨時代的天國牧養工程,起建於地底深處的聖經傳統
導讀 : 前 言
若將信仰比喻為女士,牧養事工就像是牽著這位「宗教女士」(Dame Religion)的手,拉她進入日常生活,把她介紹給朋友、鄰居和同事。「宗教女士」獨處時害羞、靦腆、內向,但在公開場合又如同歌劇女主角,盛裝打扮且自豪。其實她既不屬個人,也不平凡,所以牧者堅持帶她走入人群,與人互動。
牧養事工受輕視時,宗教對某些人便成了華而不實的禮儀,而對另一群人又成了滿足個人情感的舒適圈。無論如何,宗教仍在許多方面表現優異:例如神學可以博大精深,默想可以神祕玄妙,道德諮商可以充滿智慧,典禮儀文可以輝煌莊重。但若非融入日常生活,宗教就不是活的福音,宗教的信念也沒有機會應用於生活,接受現實生活的考驗。
在基督徒形形色色的服事中,牧養是專注於平凡人的服事,是當代宗教的務實應用。牧養最要避免的是情感上的疏離、立場上不明確、學究式的孤立,或理論上的空想。牧養可說是一種「穿便服」(in mufti)的平民化服事。
如同基督徒的其他服事,牧養完全起源於聖經。但至少過去兩個世代以來,牧者閱讀的書普遍受到行為科學觀點主導。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身處快速變遷的世代,面對的問題大多是前所未有的。又由於知識與技術突飛猛進,過去必然奏效的方法,現今大都失效。我們必須用盡所有時間來跟上時代,培訓的方法也必須創新。獲取最新資訊是必要的。在這個面對未來衝擊的新世代中,凡有心成為牧者的人,都必須學習掌握新穎的技術。
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對過去可以不必太尊重,甚至可以不必了解的心態。一旦這種心態籠罩牧養事工,我們便受迷惑,以致忘記我們蒙呼召要與人分享的真智慧:就是神偉大的實際,以及救贖故事中有關斯土斯民每個細節的當下意義。有些人認為,在觀察人、研究人、與人共事的方式上,我們必須跟上時代潮流(au courant),心理學與社會學將革新我們的能力,使我們成為實現人類新潛力的先驅。但事實上,要幫助人恢復與神的關係或成就神對人的旨意,需要的不是更了解這個時代,而是更認識人性、更認識神。這是關乎連貫性而非新穎性;關乎人類環境中的本質要素而非偶發事件。既是如此,真正能提供幫助的人,是那些已通過不同風土文化的考驗,對神有扎實的經歷,在過程中證明自己值得信賴的人。
在我努力尋求幫助,以發展牧養技能並培育牧養專業的過程中,我發現二十世紀是最不值得讚揚的時期。歷史上何曾有一個世紀如此熱衷耍花招伎倆、追逐時尚潮流、沉迷於各種特效祕方、不認識神,甚至脫離了那能湧出永遠生命的隱蔽活水泉源?關於牧養事工,當今提供治療與幫助的學科就如同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描述的普拉特河(River Platte):一英里寬,卻只有一英寸深。這些學門由生活在這無目的世代中失根的人所設計,提供給沒有神的人。心理學及社會學與二十世紀助人專業水乳交融的現象並不難理解,因為它們情投意合。如同彼得.馬林(Peter Marin)的評論:「拒絕考慮道德的複雜性,否定歷史與更大的社群、看不見異己、誇大強調個人意志、所有的過往經歷都被貶抑為陳腔濫調—幾乎在所有的現代療法中,都可以發現以上陳述的雛形。」1 這段話正可用來形容現今的牧養事工。
不難找到按聖經講道並教導的牧者,這種實行絕非全面普及,但也不罕見。聖經神學運動的倡議與成效,顯然已對北美大多數社區的主日講台和教會學校造成影響。然而,在其他牧養工作方面,氣氛卻相當不同。若說扎實的聖經基礎近五十年來在教會內部已獲重建,在牧區的其他領域,聖經基礎卻持續被侵蝕。我們過去在主日聚會以外進行的牧養工作,例如以聖經為基礎的勸誡、指導、安慰、禱告、行政、社區工作等等,如今卻不存在了,或至少已經不明顯了。
我到圖書館去為講道或教導尋求指引或培育時,巴特(Karl Barth)和陶德(C. H. Dodd)、布賴特(John Bright)和唐納.米勒、喬治.巴粹克(George Buttrick)和芮大衛(David Read)、蔡爾茲(Brevard Childs)和馮拉德(Gerhard von Rad),他們的著作皆隨手可得。有許許多多學者、神學家和傳道人的著作,足以引導、支持、鼓勵我宣講合乎聖經的信息,並指導我以聖經為基礎來理解基督信仰。若我未能正確傳講並教導聖經,我自己要負全責,不能歸咎於任何人。教會歷史上從未有一個世代如此蒙福,擁有這麼多敬虔且合乎聖經的學術研究成果。但每週一我開始面對牧區的例行服事時,接觸到的卻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馬斯洛(Abraham Maslow)、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約翰.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著作,全是談論人文主義及科技的書。儘管講台信息都遵循先知性話語和宣揚福音的傳統,但教會的辦公室卻充斥著現代科技文明。講台的教導是通過歷史、語法、形式、編修等批判而得出的聖經見解,但醫院的探訪卻必須受醫師的監督與規範。我同意二十世紀的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管理顧問和社群領袖十分卓越,他們的見解很吸引人,所教導的也很有用。
我在他們的指導下獲益良多,但我仍覺不安。我可以證明自己具備足夠的技能,但我真的是牧者嗎?在各式各樣的配搭關係中,我能充分發揮功用,但我服事的根基,是否真是帶有權柄的扎實聖經基礎,使我的日常工作與古時的先知、牧者、智慧人一致,顯明我的傳承來自他們?那些指導我的人不時引用聖經經文,向我保證他們與我的立場一致。但事實上,我似乎從未在他們孕育出來的文化中找到教牧同伴(無論現存或已逝)。救贖歷史、盟約神學、道成肉身的思想,既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也不受他們的專業知識認可。他們致力於教導人如何輕鬆地扮演各種角色,靈巧地調整自己。如此的牧養工作並不缺乏技能或效用,但我在其中幾乎感覺不到基督信仰的本質。我不覺得這些做法是根據聖經而有的實行,倒像是從書籍、文章、講座或研討會中挑選喜歡的材料,再予以複製、剪貼,甚至剽竊、強奪來使用。當然,可運用的材料太多了!
我裡面仍不滿足。我接受了同輩的忠告,照他們的建議去做,卻發現這並非我所尋求的。我想做的不僅是智識上的指導和有效的培訓,而是完全基於聖經、不限於講道和教導的牧養事工。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重返上帝牧養的現場
牧養是一趟雙向張力的旅程,牧養者一方面需要同理被牧養者的生命實況,但同時又不能過度認同以至於失去了用真理引導的高度。越是深入牧養的現場,越是感受到生命陪伴的艱難拉扯。我們總想請益資深的名牧、偉大的神僕,然而,在傾聽他們鞭辟入裡的剖析之後,我們經常發現,上帝在他們生命中的特殊恩典,未必適合我們的特質與處境。牧養究竟應當從哪裡學習呢?畢德生身為第一線牧養的神學家,引導我們重返上帝牧養的現場⋯⋯
在畢德生豐富的神學想像與細膩的文學勾勒中,我們受邀進入拉比傳統的「彌基錄/五聖卷」(The Megilloth)旅程中,這是上帝在以色列歷史中以祂啟示的話語牧養百姓的寶貴記錄。畢德生引導我們進入雅歌的牧養記錄中,讓我們看見每一年逾越節的救恩記號,藉由參與者扮演聖經的角色與經文的誦讀過程,以色列百姓不斷地用行動式的禱告經歷上帝牧養的拯救之愛;在看似昏暗的士師秉政時期,藉由路得記的邊緣人物,道出上帝救恩故事的曲折路徑;至於,牧養中最頭疼的苦難瓦礫,畢德生更是藉由耶利米哀歌的詮釋,看見重返苦難現場作為清除苦難瓦礫的語法;就在世界陷入破碎紛擾的困局中,而紛紛尋找智慧解方的時刻,畢德生帶領我們進入不能被商品化的智慧運動,建立與智慧源頭之間的真實關係,勝過擁有稱之為智慧的決定與行動;最後,畢德生為我們預備一個群體的視域,代替個人化的詮釋,讓以斯帖記的閱讀成為信仰群體被上帝牧養的故事。
拉扯,原來不是牧養者與被牧養者之間的張力;拉扯,原來是上帝的愛在人類歷史中受苦的故事。我們想要學會牧養,就需要讀懂上帝受苦的故事,那正是祂親自牧養以色列百姓的拉扯記錄,在祂的慈繩愛索中,我們不斷地見證著祂愛的語法,是如何多變地對應著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人生處境。邀請你與畢德生一起拿起這五塊石頭,感受上帝牧養現場的餘溫。
莊信德
播種國際事工台灣分會執行長
衛理神學研究院系統神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