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Find God: On Marriage
作者 | Timothy Keller/ Kathy Keller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婚姻的美麗: 如何找到 II:,結婚是人生最重大、最美麗的時刻之一,也是探索自己與神關係的好時機。然而,許多人對婚姻往往「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因而躊躇不前,害怕踏入 |
作者 | Timothy Keller/ Kathy Keller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婚姻的美麗: 如何找到 II:,結婚是人生最重大、最美麗的時刻之一,也是探索自己與神關係的好時機。然而,許多人對婚姻往往「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因而躊躇不前,害怕踏入 |
內容簡介 結婚是人生最重大、最美麗的時刻之一,也是探索自己與神關係的好時機。然而,許多人對婚姻往往「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因而躊躇不前,害怕踏入婚姻;又或是在結婚之後,因為兩人之間的張力,而漸漸失去對彼此的耐心與愛心。對此,我們該如何以神的眼光重新看待婚姻,進而突破關係中的重重困境?凱勒夫婦結髮四十餘年,也牧養過無數對夫妻。他們深知婚姻雖充滿挑戰,卻是操練捨己、明白神心意的好機會,因此在本書中,凱勒夫婦從聖經出發,幫助我們:✔以智慧開始婚姻✔用謙卑滋養婚姻✔從終末的角度再思婚姻現在就打開本書,看見婚姻的美麗,一起找到神、認識神、經歷神。【伉儷齊薦】黃國倫 City to City Taiwan理事長/台北101教會主任牧師許力今 Woman School 女人學校創辦人/Good TV專屬女性的身心關懷節目《妳今天好嗎》主持人
作者介紹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凱西.凱勒(Kathy Keller)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三個孩子的爸,也是紐約救贖主長老教會的創會牧師,至今在全球催生了三百多間教會。提摩太.凱勒以豐富的牧養與教養經驗,幫助讀者從聖經的角度,認識生命與洗禮的意義。著有《慷慨的正義》、《文化講道學》、《21世紀教會成長學》、《永不失敗的神:士師記解密》、《被釘十架的王》、《加拉太書點燃福音爆炸力》(以上為校園出版),以及《山寨版的上帝》、《揮霍的上帝》(希望之聲出版)等書。提摩太.凱勒在紐約的事工,引導了這一代的慕道友和懷疑者走向神,我為他感謝主。──葛理翰(Billy Graham)這位基督教知識分子,足以和尼采、馬克思和弗洛伊德相提並論。──《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二十一世紀的魯益師。──《新聞週刊》(Newsweek)凱西.凱勒(Kathy Keller)自幼喜愛魯益師著作,十二歲時成為魯益師的筆友,基督信仰深受閱讀與通信的過程形塑。於戈登.康威爾就讀神學院期間,結識提摩太.凱勒,並在最後一學期結婚,育有三子。著有The New City Catechism及Jesus, Justice, and Gender Roles等書。
產品目錄 書系總序 008《如何找到神》套書介紹 011推薦序:超乎想像的婚姻/馬永年、梁婉華 013第1章:進入婚姻 015第2章:維持婚姻 045第3章:最終的婚姻 071致謝 091附註 093
書名 / | 婚姻的美麗: 如何找到 II |
---|---|
作者 / | Timothy Keller Kathy Keller |
簡介 / | 婚姻的美麗: 如何找到 II:,結婚是人生最重大、最美麗的時刻之一,也是探索自己與神關係的好時機。然而,許多人對婚姻往往「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因而躊躇不前,害怕踏入 |
出版社 /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ISBN13 / | 9786267233382 |
ISBN10 / | 6267233383 |
EAN / | 9786267233382 |
誠品26碼 / | 2682345501008 |
頁數 / | 10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8X12.2X0.8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
超乎想像的婚姻
神所設計的婚姻超乎人所能想像,其目的遠超過個人的自我滿足。這與我們所處世界的婚姻觀,形成極強烈的對比。提摩太.凱勒牧師延續他一貫對婚姻深刻的觀察與領悟,在婚姻的進入、維持及終結等三個面向,以極短的篇幅向讀者闡明:婚姻關係,以及夫妻之間的性結合,都在指向基督與教會的關係,象徵人與神的聯合。以基督信仰的婚姻觀為基礎,作者帶我們一一檢視、釐清從擇偶到經營婚姻的路上,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並提供實際可行的建議。這無疑為在單身、戀愛或婚姻路上的男女,指向超越「追求幸福快樂」的永恆意義。
馬永年、梁婉華 博士夫婦
主意婚姻家庭事工發展協會
內文 : 第1章
進入婚姻
何必要結婚?
傳統的基督教婚禮儀式中,有這麼一句話:「神設立神聖的婚姻,為要帶給全人類幸福與益處。」這句話雖然沒錯,然而對現代人而言,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相較於過去,「何必結婚」對現代人成了更迫切的問題。在過去的社會中,人們認為一個人要結婚生子才算是長大成人,而且幾乎人人都會結婚。然而現代西方國家的年輕人晚婚比例之高,可說是前所未見。在美國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千禧世代,直到四十歲仍然未婚,而且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大概完全不打算結婚,比例創下歷史新高。為什麼會這樣呢?之所以有那麼多人不願意進入婚姻,原因有二:經濟壓力,以及文化中個人主義的抬頭。
害怕婚姻
單身年輕人普遍認為,自己在結婚之前先要有收入穩定的好工作。當然,他們的配偶也必須如此。這種思維充分體現了「經濟的因素」,而它背後的假設是,婚姻生活會花費大量的資源,有小孩之後更是如此。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在你結婚之前,應該要有穩定的收入、足夠的存款,甚至是一些投資。
然而,這種觀點卻和傳統及統計數字相悖。傳統上,一個人結婚並不是因為他已經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而是希望藉此得到穩定的經濟基礎。在經濟方面,婚姻能夠帶來獨特的益處:研究指出,已婚夫婦的儲蓄明顯高於單身者。配偶比朋友更能鼓勵彼此自律,也更能夠在人生的磨練中彼此扶持,所以已婚夫婦往往也比單身人士更為身心健康。
專家指出,結婚率下降的另一個原因是「表現型個人主義」。3這是一個社會學家廣為使用的名詞,用來描述時下逐漸盛行的文化趨勢。在傳統文化中,我們的個人身分認同是從關係中發展出來的。我在家族與群體中的位置,或我在宇宙中與神的關係,便決定了「我是誰」,所以當我履行這些關係中的責任時,就能成為有價值的人。然而在現代,我們將焦點轉向內心。「我是誰」不能由任何人的評價或想法來定義,而當我發掘內心最深處的渴望與感受,並將之表達出來時,我便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決定了「我是誰」之後,我才能夠進入關係之中,但也只和那些「讓我作自己」的人建立關係。
我們的文化透過各式各樣的管道,灌輸了我們這種現代的身分認同方式。二○一六年的電影《海洋奇緣》(Moana)中,主角莫娜是一個波利尼西亞小島的酋長之女,父親告訴她,她是這座島嶼未來的領袖,必須承擔起許多傳統責任。然而,莫娜卻渴望在大海中航行冒險。她的祖母唱了一首歌告訴她,她「真實的自我」不在於她的職責與社會責任,而在於表達出內心最深處的渴望。祖母告訴莫娜,若「內心的聲音」要她追尋渴望,「那內心的聲音就是真實的妳」這樣的訊息天天轟炸我們,在電視、電影、廣告、教室、書籍、社群媒體、日常對話中比比皆是,直到它幾乎成了某種不容質疑的隱形假設,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這種現代的自我認同,對婚姻造成了重大的影響。這表示,我們其實在建立自己的獨特身份之前,並不考慮結婚。「我是誰」這個問題是不容他人置喙的。此外,我們如今也預期、甚至要求所有的關係都是交易,而且只是暫時的,如果對自己沒有好處就不需要延續,關係不需要有所約束,也不必長久。如果暫時的關係成為常態,那麼婚姻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的問題可就大了,因為要離開婚姻關係並不容易,要斷絕親子關係更是不可能的。如果與配偶或孩子的關係阻礙你表達「真正的自我」,那要怎麼辦呢?
許多現代人認為:「除非找到一個不會試圖改變我的人,並且提供情感與經濟的支持,幫助我達成個人目標,我才願意結婚。」
然而,如果以為能使我們找到自己的方法,唯有靠發掘內心,而非檢視外在人際關係,這樣的想法不過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許多深刻、互相衝突的渴望。恐懼和憤怒、盼望和抱負,都可能並存於心。我們會試著梳理這些彼此衝突的渴望,確認哪些「不是真正的我」。然而,如果這些全部都是我的一部分呢?要如何決定哪些是「我」,哪些不是呢?
答案是,若我們尊崇、敬重某些人或群體,便會以他們的價值觀來篩選、評估我們內心的衝動。換句話說,我們發展出身分認同的方式,的確不只是單單檢視自己的內心,周遭的重要他人與敘事,也深深形塑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所以我們所檢視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內心。這與現代文化灌輸我們的觀念大相逕庭。
傳統上,人們直覺認為婚姻會深深形塑、重塑一個人的身分認同,這種看法其實有其智慧,也是件好事—因為我們往往會透過與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溝通,在過程中發展出自己的身分認同。如同心理學家珍妮佛.羅茲(Jennifer B. Rhodes)所述,「以前的世代比較願意做出〔結婚的〕決定,〔然後再〕思考要怎麼面對。」5和一個你所愛、所敬重的人結婚,然後再一起面對並發掘真實的你,有什麼比這更好的方法呢?
所以,現代人拒絕婚姻,是基於兩個對婚姻的錯誤理解:婚姻是個經濟負擔,而且會阻礙我們的自由與自我實現。
最佳賣點 : ❧繼《婚姻解密》之後,凱勒夫婦又一力作☙
無論你是單身、戀愛中,或是已婚人士,
本書都能幫助你在關係中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