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the Beauty of the Church: Casting a Vision for the Arts
作者 | W. David O. Taylor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美麗的神: 教會美學8堂課:如果說,路加福音中的浪子歸家比喻,是一個原創、精采絕倫的敘述,那麼耶穌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短篇小說家。千百年後,這個故事曾經感動過林 |
作者 | W. David O. Taylor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美麗的神: 教會美學8堂課:如果說,路加福音中的浪子歸家比喻,是一個原創、精采絕倫的敘述,那麼耶穌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短篇小說家。千百年後,這個故事曾經感動過林 |
內容簡介 如果說,路加福音中的浪子歸家比喻,是一個原創、精采絕倫的敘述,那麼耶穌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短篇小說家。千百年後,這個故事曾經感動過林布蘭,三百多年後,盧雲在博物館與原作相遇,再次被這幅畫作的高華與丰采所震懾不已,日後寫下他的畢生代表作《浪子回頭》,並帶領自己走入下一個服事階段。而林布蘭一生,何嘗不是用繪畫映射內心的浪子衝突,永不放棄地尋找那最美好的精神原鄉。上述的曲折蜿蜒不難看出,古今中外不朽的藝術創作,是神給世人的一份厚禮,一個呼召與恩典的慷慨賞賜。具有藝術天分的弟兄姊妹,更像是委身於塵世人間的男女先知或祭司。終究,我們要如何將藝術服事於信仰群體及教會的公眾敬拜?要如何以藝術形塑牧師的身分?甚至,在教會要如何培育藝術家,或是該如何牧養這一小群看似多愁善感的藝術家團體?本書囊括八位重量級、學有專精的作者,其中,不乏我們熟知的畢德生牧師與《創造文化》作者柯羅奇。他們不僅在藝術創作(有音樂人與編劇家),或以學者教授以及獨特的藝術牧師身分,共築一座信仰的藝術殿堂,八堂教會美學課,直達天際,翱翔宇宙,一窺美麗不朽的神。
作者介紹 大衛.泰勒(W. David O. Taylor) 大衛.泰勒(W. David O. Taylor)出生於瓜地馬拉宣教士家庭的泰勒,曾就讀德州大學、喬治城大學、德國符茲堡大學和溫哥華的維真神學院,並取得杜克神學院神學博士學位,目前執教於富勒神學院。他曾任德州奧斯汀希望禮拜堂的藝術牧師十二年。他的藝術專長包含撰寫劇本和現代舞。泰勒定期為《書與文化》、CIVA Seen、《今日基督教》和《基督徒願景計畫》(The Christian Vision Project)等刊物撰寫文章。並著有《上帝榮耀的劇場:加爾文、創造和崇拜儀式藝術》(The Theater of God's Glory: Calvin, Creation, and the Liturgical Arts)、談論詩篇的《敞開與無畏》(The Open and Unafraid: The Psalms as a Guide to Life)、《新創作的瞥見》(Glimpses of the New Creation: Worship and the Formative Power of the Arts)等書。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讓看不見的被看見∕宋珮推薦序二:問世間美是何物——愛與祈禱的能力∕彭盛有前言∕蕭露曦(Luci Shaw)致謝中文版序序言Lesson 1:福音:藝術何以是份厚禮、呼召與順服?——柯羅奇(Andy Crouch)Lesson 2:敬拜:藝術何以服事教會的公眾敬拜?——維特利(John D. Witvliet)Lesson 3:藝術贊助人:一條線都畫不直的某人試圖為自己購買藝術品的習慣辯護——韋娜(Lauren F. Winner)Lesson 4:牧師:藝術如何形塑牧師的身分——畢德生(Eugene Peterson)Lesson 5:藝術家:到底怎樣的人是藝術家,以及如何牧養他們?——妮可洛西(Barbara Nicolosi)Lesson 6:實踐者:在本地教會培育藝術家——班納(Joshua Banner)Lesson 7:危險:教會裡的藝術創作有什麼危險?——泰勒(W. David O. Taylor)Lesson 8:未來:前瞻未來:滿有盼望的顛覆——貝格畢(Jeremy Begbie)跋:我的盼望與祈禱附註作者簡介
書名 / | 美麗的神: 教會美學8堂課 |
---|---|
作者 / | W. David O. Taylor |
簡介 / | 美麗的神: 教會美學8堂課:如果說,路加福音中的浪子歸家比喻,是一個原創、精采絕倫的敘述,那麼耶穌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短篇小說家。千百年後,這個故事曾經感動過林 |
出版社 /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ISBN13 / | 9789861989709 |
ISBN10 / | 9861989706 |
EAN / | 9789861989709 |
誠品26碼 / | 2682245978009 |
頁數 / | 27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4X1.5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美,是神所賜給這世界的禮物。
自序 : 中文版序
身為一位作家,總希望自己的書能以基督之名,帶給世界一些助益。更渴望的,是希望發掘意料之外的讀者。讀者如同作者一般,開始於閱讀後覺察,並在不斷地察覺中,發現那帶來喜樂並激發行動的事情,以及提醒自己是屬於神—那位作為原創首先的藝術家—起初命定中,更大事物的一部分。
這一部分是什麼呢?是將生命的美、千變萬化的顏色、聲音、質地、味道、超越我們想像的、滿足人們基本需求的,也符合了美學上的需求,且對於人類興旺同等重要的事物,如同創世記二章7節的提醒,我們標誌著極大的恩典,見證了創造的神。
對於滿了恩典的受造物而言,欲行與必行之事並存同行。人們必須為禦寒抗暑而製衣,卻為著「想要」,製作戲服、草帽,以及花紋領帶。人們必須打造居所,卻為著「想要」,建構大小教堂。人們必須榮耀神,因為生命從神而來,但人們「想要」用管風琴、巴拉萊卡琴、切分音爵士樂、華麗的清唱劇、古怪的小曲以及憂傷的詩歌來榮耀神。
神的創造遠超乎人所求所想,終其一生也無法利用殆盡。按著神形像被造的我們,接下使萬事萬物浸潤於神愛的任務。舉凡道路、飲用水、純正的律法、大學、歌劇、插花藝術、沉浸式劇場,以及風景畫,所有的受造物皆彰顯創意之神的無限。
閱讀中,作者希望讀者們能如他、比撒列時期至今的人民,以及詩篇中的詩人一樣,擁有愛萬物的恩典。被聖靈恩膏的比撒列,掌管一群建造敬拜神會幕的巧匠(出三十六)。詩篇中,詩人流傳給後代聖徒的豐富文字與圖像,使我們透過吟唱與歌頌,向神傾訴一切能夠且必須說的話。
這些年來,此書給予我許多樂趣,想像那些拿著中文版新書的讀者時,知悉一系列來自牧者、學者、藝術家以及作家的《美麗的神》,即將被翻譯成中文,進而有機會鼓勵與啟迪台灣眾教會時,感激之情無以言喻。另外,能收到校園書房出版社編輯的邀約,為中文新版書撰寫序言,我感到十分榮幸。
我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夠發掘神對每個教會的美好旨意,以及彰顯當地教會中交織著藝術的獨特。我希望教會的牧者與信眾都能明白,如何在群體中訓練裝備並釋放出他們之中的藝術家,用生命回應神的呼召。不論是在公眾廣場、教會中、教牧團體,或是教育機構,我希望閱讀此書的藝術家們,能在神託付的工作中感受到關照、愛以及激勵。
最終,我希望此書能激發讀者深入信仰的渴望,為著教會、神在教會中的榮耀,以及世界的美善,在教會的「藝術創作」中維持恆久結果子的傳統。
大衛.泰勒(David Taylor)
July 30, 2022(曾琳譯)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讓看不見的被看見
詩人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寧(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有幾行常被引用的詩句:
Earth’s crammed with heaven,
And every common bush afire with God,
But only he who sees takes off his shoes;
The rest sit round and pluck blackberries.
試譯如下:
地上遍布天堂榮景,
每株尋常的樹叢都因神而燃燒,
卻只有看見的人脫下了鞋子;
其他人圍坐四周,採著樹上的黑莓。
看到樹叢因神而燃燒的人,如果是位藝術家,那麼,他不只會脫下鞋子,還會想要傳達他所看見的。他可能把那無以名狀的感覺轉化成一首詩、一幅畫、一曲樂章,或是一齣戲,並且想方設法讓他的作品比黑莓更吸引人。為此,他需要先了解自己的那份感動,沉澱、反思之後,用長年磨練出的技藝開始模塑,作品成形後,幾經調整、修飾,直到每個部分都恰到好處。
藝術家的技藝是完成作品的首要條件。《感官之旅》(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的作家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說:「作家,尤其是詩人,真正的試煉在於他們對氣味的描寫,如果他們描寫不出教堂聖壇的香氣,你又怎能相信他們能描述心靈的境界。」然而高超的技藝往往隱藏在作品之中,不然,觀眾讚嘆的可能僅止於藝術家的手藝,卻忽略了作品的內容。
好的藝術家既要善用技藝,讓作品吸引人的感官,更要透過藝術手法,以共通的人性為基礎,觸發人內心的感受;唯有如此,觀眾欣賞時,才能產生共鳴。在這樣的作品前,不論是過往或是當下的悲傷、痛苦、喜悅、熱情,都會以另一種形式重現在心裡,並且自然地宣洩出來,觀眾因此體會到此身為人的種種滋味,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不過,正是因為藝術擁有這麼強大的感染力,放在作品中的意念更顯得重要,藝術家必須謹慎設想。
有些藝術家認為作品不應止於宣洩情感,更要喚醒靈魂的回應。他們除了擁有技藝,和表達人性的能力外,更領受了屬天的靈感;或是透過作品中的美善,鼓舞人讚嘆造物者的博大精深、體會自己受造奇妙可畏,進而渴慕那創造萬物的主;又或是因為作品中透露的真切誠懇,引人悔悟自己內在的不堪,並用悲憫的眼光看世間苦難,同時認識到神捨己之愛的救贖力量。這種深沉的體會先是扎心,而後湧出甘甜如泉水,於是心靈像是被水淘洗過,耳目也明亮起來。
綜觀藝術史,不論是中世紀的手抄本、聖像畫、教堂建築、雕塑、彩繪玻璃,以致文藝復興的祭壇畫、壁畫,或是巴洛克時期教會贊助的各種藝術,常有神學家參與,雖然大都有實用目的,卻也推動藝術家竭盡所能、推陳出新,製作出許多喚醒人靈魂的作品。既然信仰和藝術的結合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現代教會是否也應該鼓勵基督徒藝術家善用他們的恩賜?
而校園的新書《美麗的神:教會美學八堂課》針對教會與藝術的關係,從不同的角度做了多面向的探討,也正好提醒我們,牧養才華洋溢的藝術家,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畢德生牧師想對牧師同僚說:「請結交藝術家朋友,讓他揭開習慣的面紗,讓我們再次清楚地從日復一日所見的面孔中看見基督的美。讓她撥開抽象的迷霧,恢復救恩的實質內涵、顏色、質地和氣味。」大衛.泰勒則提醒:「當我們把藝術侷限於實用性,只能用來達成教會的某些任務,那就是把藝術的格局變小了,而牧師若抱持這種心態,將會傷害且失去許多在我們當中的藝術家,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蒙召創作藝術是為使更廣大的世界得益處。」教會與藝術家要如何聆聽對方,如何成為盟友、彼此欣賞,實在是需要積極努力的事。
宋珮
圖像藝術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