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Believe in Preaching
作者 | John Stott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當代講道藝術 (第2版):本書從講道的歷史談起,指出講道為何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從耶穌開始到如今,歷史上無數的講道者,傳承了天國的消息,使得與耶穌素未謀面的現代人仍能 |
作者 | John Stott |
---|---|
出版社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當代講道藝術 (第2版):本書從講道的歷史談起,指出講道為何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從耶穌開始到如今,歷史上無數的講道者,傳承了天國的消息,使得與耶穌素未謀面的現代人仍能 |
內容簡介 本書從講道的歷史談起,指出講道為何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從耶穌開始到如今,歷史上無數的講道者,傳承了天國的消息,使得與耶穌素未謀面的現代人仍能因著極重無比的福音,在兩千多年後活出實在的國度子民身分。 講道者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們知曉了上帝國的故事,並且要塑造聽道者的世界觀,改變聽道者對於世界、生命、未來、存在的想像,並以這樣的信念,活出生活的一切豐盛。 所以講道者必須慎重,投入全人全心相信講道的力量、逐步鍛鍊講道的工夫、謙卑降服聖靈的帶領、詳細研究考察聖經的內容、細膩觀察文化風潮的流向、穿透人性的深邃、交織講道者個人的性情特質,為的是要搭一座橋梁,跨越聖經與當代世界的巨大鴻溝。 本書作者斯托得牧師忠心投入講道數十年,年輕時臨陣承接英國萬靈堂牧職,做過忘記準備講章的惡夢,從崩耗的行程中學會安靜思考、潛心探究聖經知識,到後來走向世界各地的牧會現場,親身踏上福音與時代議題對話的火線,影響了無數聽過他講道的人接受福音。 斯托得牧師是一位終身實踐講道呼召的人,本書的誠摯建言不只反映出他被講道服事所塑造的品格,更能夠幫助新時代的講道者重尋呼召、讓聽道者長大成熟,成為相信講道的人。
作者介紹 斯托得(John Stott) 斯托得(John Stott, 1921-2011)二十世紀福音派重要領袖,於2005年獲《時代雜誌》選為「世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一生主要時間於英國萬靈堂擔任牧職,也以此為起點,開展他在全球的服事。他在萬靈堂的牧養工作,影響了二次大戰後英國福音派教會的復興運動。此外,亦擔任1974《洛桑信約》(Lausanne Covenant)起草委員會主席,該信約為福音派奠下了傳福音和社會關懷並行的基調,對全球福音派發展影響深遠。1999年斯托得曾造訪台灣舉辦神學講座,當時有一千兩百多位教牧同工、神學教授、神學生、宣教士及信徒領袖與會,他的講道激勵台灣教會面對新的千年的來臨,重新思考基督信仰的新異象。當中的四篇講道與會前演講及主日講章集結成書,便是《新千年.新異象》(校園,2000年)。校園書房出版社引介其中譯著作多達三十餘本,他是眾多台灣基督徒學生在信仰智性、聖經研究、神學思考、社會關懷上重要的啟蒙導師,帶領一整個世代基督徒的成長。
產品目錄 初版編者序 二版編者序 前言 簡寫一覽 第1章 講道的榮耀:歷史概要 耶穌、使徒和教父 修道士和宗教改革者 清教徒和福音派信徒 十九世紀 二十世紀 第2章 當代反對講道的因素 反權威的心態 基督徒的反應 對話式的講道 模控學革命 電視的影響 學習過程 教會對福音失去信心 恢復基督徒的士氣 第3章 講道的神學基礎 對神的信念 對聖經的信念 對教會的信念 對牧師職分的信念 對講道的信念 第4章 講道如築橋 越過文化的深淵 聖經和歷史的前例 與我們同時代的基督 基督徒的倫理 社會和政治問題 處理爭論的問題 基督徒成熟之道 第5章 研究的呼召 聖經研究 現代世界 閱讀及智囊團 研究的習慣 研究的阻礙 第6章 預備講章 (一)選擇經文 (二)默想經文 (三)找出中心思想 (四)安排資料以切合中心思想 (五)加上引言和結論 (六)寫下信息並為它禱告 後記 第7章 真摰和熱誠 真摰 傳道人的人格 真摰的理由 熱誠 理智與心靈 講台的幽默 講章的長度 第8張 勇氣與謙卑 勇氣 勇於講道的傳統 給人安慰和令人不安 系統解經的價值 謙卑 神的話 基督的榮耀 聖靈的能力 結語 附註 精選書目
書名 / | 當代講道藝術 (第2版) |
---|---|
作者 / | John Stott |
簡介 / | 當代講道藝術 (第2版):本書從講道的歷史談起,指出講道為何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從耶穌開始到如今,歷史上無數的講道者,傳承了天國的消息,使得與耶穌素未謀面的現代人仍能 |
出版社 / | 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附屬校園書房出版社 |
ISBN13 / | 9789861989679 |
ISBN10 / | 9861989676 |
EAN / | 9789861989679 |
誠品26碼 / | 2682244483009 |
頁數 / | 43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4X2.3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在討厭絕對真理的時代裡,為何我們還相信講道?
導讀 : 前 言
任何傳道人要對別的傳道人傳授講道之藝術,簡直是有勇而無謀。我當然不敢自以為是專家。相反的,我要承認,在講壇上我經常有「辭不達意」之苦,因我裡面雖有熱切的信息,卻連我的想法都無法傳達給人,更不用說傳達感覺了。我下了講壇之後,很少毫無失敗、懺悔之感,總要祈求神的赦免,並立定心意仰賴祂的恩典以求進步。
同時我承認(理由將在以下幾章中說明),我深信講道是傳福音並使教會健全發展不可或缺的。現代的情勢雖使講道更為困難,其必要性卻沒有絲毫減少。
論講道的書頁已不可勝數。我自己就讀了將近一百本論講道、溝通以及相關主題的書。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再出一本呢?本書若有什麼特別之處,我想就是我試著把這個題材本應聯合,卻經常為人分開的幾方面聯絡起來。因此,在開頭的歷史綜覽裡,我盼望讀者會像我一樣,覺得講道事奉的確有說不出的「榮耀」,以致在第二章裡,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面對今天圍攻講道的許多問題。雖然在第五、六章中,我試著對怎樣做研究和準備講道提供實際的建議,我卻沒有談到講道的姿態、技巧和表情等。一部分原因是:這些唯有藉著作經驗豐富之傳道人的「學徒」,藉著嘗試和錯誤,並藉著接受善意的批評,才能學好;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想要指明當務之急,因我相信講道最重要的祕訣顯然不是在技巧方面,而是在神學和個人方面。所以第三章談「講道的神學基礎」,第七、八章論傳道人本身的特質—真摰、誠懇、勇氣和謙卑。另外,基於與日俱增的體驗和信念,我特別強調「講道如築橋」(第四章)。真正的講道是橫跨聖經與現代世界之間深淵的橋梁,兩端必須同樣穩妥。
傳道人都知道理想與現實之間有痛苦的張力。有些讀者會覺得,本書不但引文太多,而且大部分取材的作品已經過時,離我們的處境十分遙遠。然而針對此部分,我只是想概括分享我閱讀的收穫。雖然我亦是憑自己的經驗自由、誠摰地寫作,但我若以此為限,就是自大。講道在教會裡的傳統已將近二十個世紀,並沒有間斷。歷世歷代偉大傳道人的事奉極其蒙神祝福,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之處甚多。依我看來,沒有理由因著處境與他們不同,就不分享他們的典範。
還有一些讀者會覺得,從某種角度而言,我是太理想化了;換句話說,我沒有充分考慮到今日令許多牧師苦惱的各種問題。他們工作過度,收入卻太低。他們承受知識、社會、道德和靈性方面無情的壓力,而我們的先輩卻沒有類似的問題。他們的士氣低沉。許多人忍受寂寞、氣餒和沮喪的折磨。有的人必須照顧好幾個村莊的會眾(我想起南印度教會的一位長老,他要兼顧三十個村莊的會眾,卻只有一輛腳踏車作探訪用)。有的人則在城裡沒落而被忽視的地區苦苦奮鬥,只有少數會友,其中並沒有領袖。我所定研究和準備的標準豈不是高不可攀?或許只適用於市區或近郊成立已久的教會,卻不適於猶在開拓教會的情況?是的,我的經驗確實主要侷限於倫敦的萬靈堂(All Souls Church),以及別處類似的教會,而我在寫作時也多半考慮到這樣的教會。但我亦已儘量考慮到其他的情況。
我相信我所闡明的理想是普世皆準的,只是在各種狀況下,必須稍作調整來適應。一名傳道人無論是在現代都市教會裡向廣大的會眾證道,或是在古老的歐洲鄉村教會古舊的講壇上傳信息,或是在一座荒廢已久的破落宅院中,與少數留下來的人擠在不通風的角落裡,或在拉丁美洲的茅屋,或非洲的樹下向一群農夫傳道,或在西方一個家庭裡不拘形式地與一小群人坐著談道;雖然環境極不相同,但講道的本質依然是一樣的。同樣的神的道,同樣的人,同樣是會犯錯的傳道人,蒙受同一位永活之神的呼召,來研究聖經與世界,為要以誠實、信念、勇氣與謙和,將兩者連繫起來。
今天講道的權利已經給與各種不同的人,為數也越來越多。雖然我寫作的時候主要是以有薪水的牧師為對象,但我深信團隊事奉是正確又有益的,因此我也考慮到團隊事奉中的助理牧師和平信徒傳道者。此外,雖然我是針對傳道人而寫,但我並沒有忘記他們的聽眾。每一間教會的牧師和會友,傳道人和聽眾,關係越親密、熱誠,越是有益。在準備講章時,需要他們之間有更多合作,而在檢討時更需要坦誠。一般會眾除了活出所領受講道的準則,還可以產生更大的影響。他們可以要求更多合乎聖經與時代的講章;讓他們的牧師沒有行政的憂慮,以便有更多的時間研究和準備;以及在牧師認真地負起講道責任時,表達他們的感謝與鼓勵。
最後,我要向一些協助我寫這本書的人致謝。首先要感謝納希牧師(Rev. E. J. H. Nash)。我將近十七歲的時候,他帶領我認識基督,教導我,異常忠實地為我禱告,啟發我對神的話語之喜愛,又使我初次領略到闡釋真道的快樂。
其次,我要感謝萬靈堂恆久忍耐的會眾,他們一直是我鍛鍊所有講道技巧的鐵砧;也感謝教會中用愛心、鼓勵和禱告環繞我的家庭。同時我要感謝鮑根(Michael Baughen),他於一九七○年來萬靈堂作牧師,一九七五年繼我之後擔任教區長,讓我有這份榮幸參與他的牧師團,繼續講道。
我要特別感謝作我的祕書到這個月剛好滿二十五年的茀蘭絲‧懷海德(Frances Whitehead)。她的勤勉和效率眾所周知。儘管靈感一來,我的筆跡會十分潦草,她卻費心地辨認出來。迄今她已經用打字機打了大約二十本書(有些獨力完成,有些與人合作)。
我感謝史洛德(Ted Schroder),他出生於紐西蘭,現今在美國作牧師。他在萬靈堂擔任副牧師四年期間,不斷促使我把福音與現代的世界連繫起來。我也感謝在六大洲中參與講道會議、講習會,和研討會的許多牧師,以及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戈登康威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和神學生團契(Theological Students’ Fellowship)聽過我演講這個題目的學生。這些牧師和學生所問的問題給與我許多啟發。
我要感謝麥克勞利(Roy McCloughry)、庫柏(Tom Cooper),和拉柏頓(Mark Labberton),他們相繼擔任兼職的研究助理幫助我。拉柏頓讀過本書的原稿三遍,並從神學生的觀點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是我要特別感謝的。我要感謝我的朋友博德夫婦(Dick and Rosemary Bird),他們多年陪我到我在威爾斯鄉下的別墅「悠可細思」(the Hookses),極有愛心地安排環境,讓我可以平靜無擾地寫作。我也感謝許多朋友在我寫作時解答我的問題,特別是紐畢真主教(Bishop Lesslie Newbigin)、史都華教授(Professor James Stewart)、穆格里奇(Malcolm Muggeridge)、慕瑞(Iain Murray)、沙利思(Leith Samuel),巴克萊(Oliver Barclay)、瑞德主教(Bishop John Reid),和達利‧ 史密斯主教(Bishop Timothy Dudley-Smith)。
我要特別感謝葛尼斯(Os Guinness)、科克(Andrew Kirk)、鮑根和華納(Rob Warner),他們騰出時間讀我的原稿並惠與評論。
斯托得
一九八一年復活節
內文 : 第四章
講道如築橋
講道究竟是什麼?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嘗試向現代的反對潮流迎戰,並展示了神學論據。但我還沒有下定義,只不過堅持說,唯有解經式的講道才真正合乎基督徒的信仰。可是如果主張「講道就是解經」,這個等式並不全然令人滿意,因為如此一來,講道就不過是解釋聖經文獻,不必顧及對現代的應用。
聖經本身舉了幾種例子來形容基督教的傳道人。最普通的一例是報信息的,或傳令員(kēryx),有人告訴他好消息,要他傳揚開來。所以他在市集廣場、或其他公眾場合,高聲傳揚,讓大家都知道,毫不害怕,也不徇私。「我們傳釘十字架的基督」,以及「我們⋯⋯傳基督耶穌為主」這兩句話,是保羅對他宣講福音最直接的形容。
其次,傳道人是撒種者(speirōn)。他正如耶穌撒種的比喻,進到世界中,彷彿農夫進入田裡,在其中播揚神真道寶貴的種子,企盼、禱告,希望有些種子能落入好土之中,按時結出果子(參路八4及下)。
第三,傳道人是大使(presbus)。他被任命為駐外國—可能是不友好之國—的特使。在該國之中,他有責任代表自己的國君或政權,以聲明本國的立場為榮。傳道人也是管家(oikonomos)。他有這份榮幸,來照管神的家,受託來供應他們的需要,就是「神的奧祕事」,亦即神已啟示出來的奧祕。對他最大的要求,就是忠心地按時分糧給神家裡的人。
傳道人是牧師或牧人(poimēn),這一點我們已經談過了。群羊的大牧人將羊群授權給在祂之下的牧人,要他們保守羊群免受狼(假教師)的攻擊,帶領羊群到青青牧場(純正的教導)。
對傳道人的第六個比喻,形容他為「得蒙喜悅⋯⋯無愧的工人」(提後二15)。怎樣的工人才能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並「無愧」呢?就是要能精於處理「真理的道」。欽定本聖經將動詞orthotomeõ 譯為「正確地分開」(rightly dividing),可是並不準確。新的譯本喜歡用「適切地處理」真道(rightly handling, RSV),或處理得「很正確」(handling it correctly, NIV),但這些都太空泛。其實這個字有很明確的意思,即「筆直切開」;所表達的意象,是農夫或築路的人工作的狀況。新英文聖經選用前者,而形容傳道人為:在宣揚時「筆直地犂田」。但另一種譯法似乎更好,因為這個字在聖經中另外只出現過兩次(七十士譯本的箴三6 與十一5),其「意義為『築一條筆直的路』,或『築一條直路穿過鄉村(其間有森林或其他難以越過的障礙)』,使旅人得以直接抵達目的地。」(AG)這個對真理「筆直」的教導,與假先知「偏離真道」的說法顯然成對比,並且刻畫出我們的解經必須忠實、簡明,使聽眾容易明白、遵行。
這六幅圖畫立刻讓人注意,其中都強調:信息是「被賦與的」。傳道人不能自己發明信息,而是領受託付的。因此,傳令員得著好消息以宣揚;農夫得著好種可撒播;管家得著好食物能分配;牧人已有牧場可領羊群前往。同樣,大使不能自作主張,乃是轉述國家立場;工人為「真道的話語」築路,不是為他自己的話。這些新約的比喻都將傳道人形容為在別人權下的僕人,傳達別人的話;這一點令人印象深刻。
這些傳道人工作的模式,並沒有清楚表明一點,就是他需要將所得到的信息與當前的情況連結起來;或者,套用一句流行的話,使神的道能「針對處境來應用」(contextualize)。這個因素並不是全不存在。傳令員對聽眾的狀況不能漠不關心,大使對該國的民情不能忽視,管家對所負責的家人不能缺乏關注。牧人也應尋找適合羊群的草場,築路者關心那些將踏上他披荊斬棘完成之路的旅人。也許撒種之人的比喻在這方面最恰當;雖然這幅圖畫好像最缺少人的因素,但種子所落入的不同土壤,代表聽道的人可分為幾種,而一個謹慎的農夫當然不僅會注意種子的好壞,也會注意要把它撒於好土內。
越過文化的深淵
正因為講道不只是解經,也是溝通;不只是詮釋一段經文,也是將神所賜的信息傳達給需要聽信息的活人,所以我打算用另外一個比喻,來說明講道的基本性質。這個比喻聖經沒有明文用過,所以不屬聖經;可是我希望能證明,它所帶給我們的是合乎聖經原則的使命。這個比喻便是築橋。
兩地若為河川或峽谷隔開,便需以橋為溝通的途徑,以使交通順暢;否則便無法來往。這道峽谷鴻溝代表什麼?跨越其上的橋又是什麼?鴻溝代表聖經世界與現代世界極深的罅隙。一九五五年史諾勳爵(Lord Snow)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談到「兩種文化」—科學與文學,他感嘆文學界與科學界人士彼此的差距越來越大。他提到這兩者之間「互不了解的鴻溝」。如果這兩種當代的文化差距已經這麼大,它們與古代世界的鴻溝就更大了。基督教傳播者所要築的橋,便是要跨越這道既寬又深、兩千年文化差距的鴻溝(舊約的情形差距更大)。我們的責任是:使神已啟示的真理能夠從聖經中流出來,進入現代人的生活中。
幾年以前,我曾和兩位學生談話,他們是兩兄弟,一位就讀於牛津大學,另一位就讀於愛丁堡大學。他們生長於傳統的基督教家庭,父母親都信主。但他們兩人都放棄了父母的信仰和幼年所受的基督教教育。其中一位告訴我,他是徹頭徹尾的無神論者,另一位則稱自己為不可知論者。我問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是否他們不再相信基督教的真實性?他們回答道:「我們的問題不在這一點。我們對基督教是否真實沒有太大興趣。即使你可以向我們證實它是真的,我們也不一定會接受。」「那麼,你們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我帶著幾分驚異地問。他們繼續說:「我們想要知道的,不是基督教是否真實,而是它是否與這個時代有關。坦白說,我們絲毫看不出它怎麼可能切合現代。基督教發源於兩千年前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文化,這樣一個中東的宗教,怎麼可能向活在二十世紀末期、生活多采多姿、五花八門的我們說話?我們在一九七○年代已經送人上了月球,一九八○年代送人上火星,今天可以作器官移植,明天就可以進行遺傳工程;這個原始的巴勒斯坦宗教怎麼可能與我們有任何關連?」我常常為那次談話感謝神。那一次帶給我生平最強烈的感受,發覺一般人認為聖經與他們之間的鴻溝何其深。這正是今日基督教傳道人所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