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 | 誠品線上

Virginia Woolf in Manhattan

作者 Maggie Gee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這是幻覺嗎?一個熟悉的背影從眼前一閃而過……她筆下的倫敦街道,細緻、寫實;她走過的曼哈頓街頭,又會是什麼光景?當吳爾芙降臨紐約,將擦出怎樣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是幻覺嗎?一個熟悉的背影從眼前一閃而過…… 她筆下的倫敦街道,細緻、寫實; 她走過的曼哈頓街頭,又會是什麼光景? 當吳爾芙降臨紐約,將擦出怎樣的火花? 本書即將電影化!劇本由英國版紙牌屋編劇Andrew Davies操刀。 維吉妮亞.吳爾芙死而復生,是騷動的靈魂?還是虛幻的傀儡? 現代作家安潔拉.蘭姆只是想調閱維吉妮亞.吳爾芙的手稿,卻不經意將維吉妮亞從陰間喚回。當渾身泥污的女作家赫然出現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書架間,立刻遭到驅逐,安潔拉趕上去營救。 安潔拉陪著維吉妮亞在酒店買醉、到美術館尋訪舊友的畫作、哄騙珍本書交易商買下稀有的簽名初版書。維吉妮亞發現大型連鎖書店歇業,印刷世界被螢幕取代,頗受震撼,但走訪雅致的獨立書店後,她的失落感得到補償。她跟安潔拉飛往伊斯坦堡,重溫年輕時的舊夢、吸引新戀人,最後在一場國際研討會成為注目焦點,研討會的主題正是:維吉妮亞.吳爾芙。 本書描繪三個不同世代的女性樣貌,探討親情、友情、愛情,種種生命課題和人生的第二次機會。透過作者豐富的想像力、精巧的情節鋪陳,讓吳爾芙穿越時空,躍然紙上,遊走在當代城市中現身說法。 好評推薦 「瑪姬.吉成就了非凡壯舉……她的輕巧筆觸與無懈可擊的技法,匠心獨運又不失可讀性,創作功力從容遊走於天馬行空與貌似可信之間。在這部作品中她讓吳爾芙再次有血有肉,以詩歌般的優美文句歌誦我們的有形生命,也熱情捍衛虛構文學。」──大不列顛維吉尼亞.吳爾芙學會(Virginia Woolf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不忍釋卷。」──《衛報》(Guardian) 「瑪姬.吉棒透了!高雅、幽默、出人意表,超高水準的表現。」──《泰晤士報》(The Times) 「精采絕倫……辭藻優美。」──《大誌雜誌》(Big Issue) 「直追歐威爾與赫胥黎。」─傑瑞米.派克斯曼,英國廣播公司(Jeremy Paxman, BBC) 「大膽、戲謔,叫人目眩神馳。──《格拉斯哥先驅報》(Glasgow Herald) 「風趣詼諧……具備一切我所喜歡的小說特質。」──賈桂琳.威爾森《每日快報》(Jacqueline Wilson’s Six Best Books,Daily Express) 「活潑調皮、趣味大膽,加上所有最稀奇古怪的事,真正出人意表。」──派屈克.奈斯(Patrick Ness) 「曲盡其妙:結構巧妙、出乎意料、有人情味、懸疑緊張。瑪姬.吉的《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將吳爾芙重新塑造為全球女性永恆的啟發者。」──伊蓮.肖華特(Elaine Showalter)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瑪姬·吉(Maggie Gee)瑪姬·吉 Maggie Gee 創作過十五部備受矚目的書籍,翻譯成十四種語言。二○一二年英國聖安德魯斯一所大學舉辦一場以她的作品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她是Granta文學出版社「最佳新銳小說家」,也是英國皇家文學會(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會員兼副主席,曾經入圍柑橘小說獎(Orange Prize,現改名為Women’s Prize)及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 (The 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她目前在Bath Spa大學教導創意寫作,並擔任英國作家授權與收費協會(Author’s Licensing and Collecting Society)主席。二○一二年她以對文學的貢獻獲頒大英帝國勳章(OBE)。陳錦慧陳錦慧 自由譯者。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教育碩士,曾任媒體記者多年,從事書籍翻譯十餘年。近斯譯作:《懷德菲爾莊園的訪客》、《最高學習法》、《小熊維尼》。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騷動的靈魂──方梓 推薦序 穿越時空的綺麗冒險──李根芳 第一部 倫敦─紐約 第二部 時光流逝:倫敦─紐約─伊斯坦堡 第三部 維吉妮亞在伊斯坦堡 第四部 域間 謝辭

商品規格

書名 / 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
作者 / Maggie Gee
簡介 / 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這是幻覺嗎?一個熟悉的背影從眼前一閃而過……她筆下的倫敦街道,細緻、寫實;她走過的曼哈頓街頭,又會是什麼光景?當吳爾芙降臨紐約,將擦出怎樣的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233619
ISBN10 / 9863233617
EAN / 9789863233619
誠品26碼 / 2681928615002
頁數 / 4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3.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是幻覺嗎?一個熟悉的背影從眼前一閃而過……
她筆下的倫敦街道,細緻、寫實;
她走過的曼哈頓街頭,又會是什麼光景?
當吳爾芙降臨紐約,將擦出怎樣的火花?

本書即將電影化!劇本由英國版紙牌屋編劇Andrew Davies操刀。
維吉妮亞.吳爾芙死而復生,是騷動的靈魂?還是虛幻的傀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騷動的靈魂 方梓

英國作家瑪姬.吉(Maggie Gee)《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描寫作家安潔拉.蘭姆因將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有一場關於吳爾芙的論文發表,特意到在紐約公共圖書館借調維珍妮亞.吳爾芙的手稿,竟然將吳爾芙從陰間召回,兩人展開了紐約之旅及伊斯坦堡的「吳爾芙」的論文發表。
「時間突然出現了,而我在裡面。」、「我的書來找我」吳爾芙一身污泥赫然出現在圖書館的書架間,安潔拉將她帶回旅館,開始了吳爾芙的二十一世紀之旅,她們去大型書店、獨立書店、服飾店,去看自由女神……。吳爾芙重新認識新世界,從筆電開始,筆電對她猶如時光膠囊。
安潔拉專研吳爾芙的作品,然而作家與作家、紛絲與作家卻很難相處。從紐約到伊斯坦堡不斷有衝突和針鋒相對。
在《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小說裡,瑪姬.吉以吳爾芙的作品,也括吳爾芙私密的日記為依據去揣寫重新活過來的吳爾芙的樣貌,以《燈塔行》姊姊設計的封面呼應吳爾芙看到自由女神時的興奮,嚮往成為勇武的女子,如自由女神「尋找全世界在暴風雨中顛簸搖晃的船隻」;《歐蘭多》則以在伊斯坦堡吳爾芙和穆斯林女孩的裸睡來反映吳爾芙的同性戀情。
文化、種族及階級衝突一向是瑪姬.吉的寫作主題,《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裡安潔拉和吳爾芙經常爭論,如「猶太人和猶太族裔的不同」;在吳爾芙寫《幕間》時還不明白「所有人都自由」;美國與英國、貴族與平民的生活、美學…等文化差異也不斷在小說中論述。
除了安潔拉和吳爾芙外,作者還讓安潔拉住校的女兒葛爾妲在學校因遭霸凌,而當了「復仇女神」。於是葛爾妲逃學,從英國飛到紐約,因母親和吳爾芙己離開紐約繼續飛到伊斯坦堡尋母。「葛爾妲」這個名字是來自安徒生童話《冰雪皇后》,指涉葛爾妲不屈服的冒險精神,葛爾妲在飛機上閱讀吳爾芙的《燈塔行》也如走一趟「尋親家族」旅行。
《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剖析老、中、少三個世代女人的樣貌,對女權、文學辯證的書寫,是女性小說,也是後設或魔幻寫實小說;「我被穿越時空,召喚到這個世界,像從遙遠圖書館借調的書本。」這是吳爾芙回到陽間的感覺,的確,小說中的吳爾芙是作家也是書,小說的結局作者布署了作家和作品最終的去處,作者也坦言小說中虛構的人物是作者永遠的「傀儡」,不斷的被拿出來「操弄」,如安潔拉這個角色是瑪姬.吉的第二部作品《The Burning Book》裡的少女,在《The Flood》成了作家,在《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已是中年作家;潘妮教授則是在作者另一部小說《Dying in Other Words》的主角,也在《The Flood》出現,到了《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則是老而走下坡的教授。那麼「吳爾芙」會是作者的另一個傀儡嗎?
小說的結尾在伊斯坦堡的研討會,吳爾芙說:「我只是個訪客,我多麼想書寫,但對我而言,己經結束了。」最後吳爾芙的丈夫李歐納德出現了,他告訴吳爾芙「我們活在其他人的生命裡,我們活在文字裡。」安潔拉在曼哈頓遇見的吳爾芙,是騷動的靈魂?還是虛幻的傀儡?

試閱文字

內文 : 1

維吉妮亞
時間突然又出現,而我在裡面。

充裕的時間。
(是嗎?或者只是無意識黑夜裡的豁亮縫隙?)

我在黑暗中待了……七八十年……人類一期壽命長度。
現在我在這裡,是嗎?回到這裡與現在的當口。

如果我書寫,會留下字跡嗎?這個新世界會讀我的文字嗎?
永不熄滅的燈光,他們視為理所當然。夜裡,那光線在我房間百葉簾切割出橙黃條板。過了凌晨二、三、四點,那光持續湧入,我的大腦緊繃扭曲,像困在陸地上的海獅。
很久以前,我住過一棟靜謐的平房,夜晚那房子有黑暗,也有花園的氣息:紫丁香和玫瑰、新割的草地、方頭雪茄……李歐納德。六月的夜晚:他安穩待在屋子裡,在我身旁。蝙蝠與貓頭鷹。有時我腦子裡思緒翻騰,不過通常很平靜,因為知道我在家裡。人不會注意到那種美好……(是誰說要『不斷觀察』?)
不知怎的我跳過一個世紀。口袋裡的石頭拖著我往下……我沉入水底,爆裂……而後虛無。在黑暗中那麼多年,我好像沒被遺忘。
有人渴望我,在我從沒去過的紐約,有人渴望著,把連聲抗議的我重新拉上來,拖著我穿過無數夢境的圍籬與閘門。衣衫邋遢、睡眼惺忪、目瞪口呆,我乍然來到曼哈頓,半睡半清醒。維吉妮亞.吳爾芙在曼哈頓,而這是二十一世紀……真是這樣嗎?嗯,我想要……

安潔拉
我想要跟上時代,就這麼簡單。我的伊斯坦堡論文名稱是:〈維吉妮亞.吳爾芙:悠長的陰影〉。我決定去查閱原始資料。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很久以前的事,已經忘得差不多。於是我臨時訂了機加酒,飛往典藏吳爾芙手稿的紐約。
我入行之初,她對我可算意義重大。沒錯,她是我的護身符。
還有比論文更根本的事。我的人生,我的寫作,要往哪個方向去?我覺得靠近她可能對我有幫助。
也許我該從我女兒開始。(V沒有孩子,這方面我略勝一籌。)葛爾妲十三歲,我總算沒餓死她!她最近剛離家去上學。班德姆寄宿中學是很不錯的學校,我家族裡沒有人進過私立學校。送走她很難,對我非常難,愛德華也不同意……別想那個。到第二學期她就適應了。學校禁用行動電話,這未免古板,不過顯然考慮到偷竊、上課不專心等問題。我告訴她我們可以寫電子郵件,每天……
……吧。所以不會有問題,理論上不會。
當然,正如我跟葛爾妲說的,我很忙。

奇怪的是:維吉妮亞是英國舉足輕重的作家,她最知名的手稿卻都在紐約公共圖書館:《歐蘭多》、《海浪》、《燈塔行》。收藏在柏格專館,在那暗紅皮革的舒適空間。

我在英國大概已經習慣別人對我的某種態度……不是尊敬,不。不過自從我得了冰島獎,大家都對我很客氣。還有蘋果馬丁尼獎。我有了知名度。蘋果馬丁尼獎幫我賣了不少書,我也真的賺到錢。該說幫我、葛爾妲和愛德華賺到錢。我們去了埃及、澳洲、牙買加度假;換了更新更好的房子。我成功了。成功,成功,這個閃亮滑溜的詞語,但願永遠不會從我身邊溜走。
曾經,我在飛機或火車上遇見的人問我,「我好像聽說過你的名字?」我會說,「多半沒有。」現在他們帶著恍然大悟的笑容說,「啊,沒錯,你很有名,對吧?」然後問我會不會把他們寫進書裡,我客氣地對他們微笑,心想,「門都沒有。」接著他們問我認不認識J.K.羅琳。我說,「在派對上見過一次,不過當時她在跟菲力普.普曼說話。」這樣他們也興奮半天,真的。
我成功了,而我還算年輕,雖然沒有過去的我年輕。

維吉妮亞
她在後面追,彷彿我是小偷。後來我發現那是個中年女人,我讓她追上我。可是她喊我名字的方式讓我惴惴不安。她不是喊「吳爾芙太太」,而是「維吉妮亞」。
她知道我的名字。

安潔拉
坦白說,在紐約知道我的人不多。不過維吉妮亞.吳爾芙當年在這裡聲名大噪,她的《歲歲年年》奪下《紐約先驅論壇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照片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之後,她投下的影子確實既長且久,在七○、八○年代更為普及、深遠,其他女性作家黯然失色。每一所大學的女性研究文學課堂上最基本、最核心的議題:維吉妮亞.吳爾芙與這個;維吉妮亞.吳爾芙與那個;維吉妮亞.吳爾芙與其他配角。很明顯她出類拔萃。話說回來,盲目崇拜是不是輕鬆多了,因為不需要思考其他的事。
我說這話絕非吃味。
她最優秀的作品是為所有人書寫。那明確清晰,那驚人的深刻,那洞察力。

維吉妮亞
我死的時候以為我幾乎被遺忘了,消失了。

安潔拉
那麼根據我的理解,事情是這樣的。(只有葛爾妲會相信我,她那雙半掩在細長紅金睫毛底下的淡藍眼眸直接穿透我,然後她會渾身顫慄地抱住自己,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問,「媽咪,真的嗎?」葛爾妲讀童話故事長大的。)

紐約。沒人來接機。我打電話到飯店抗議,他們說沒收到那架班機降落的消息。無眠的夜,飯店眩目的橙色招牌在我窗外閃熠。一切都顯得破舊、耗盡。然而,底下卻潛藏某種蠢蠢欲動、旺盛活力。
我睡著了。醒來,是嶄新的開始。
終究是在紐約嶄新的一天!紐約的早晨,正是我最喜歡的。就算飯店餐廳人擠人又如何?有個胖男人側身擠出去,我連忙坐進他的靠窗位子。我的荷包蛋有太陽。人車在外面的寬闊街道奔忙。我生性樂觀,這是我的優點。愛德華比較常哀聲嘆氣。燦爛的陽光直射公園。飯店爛透了,可是靠近中央公園。
我喜歡公園的一切。溜冰場、慢跑人士、人工湖、春天的樹木,那鮮嫩的黃,還有動物園。我愛動物園。那其實是遊樂動物園,小巧又可愛。猴子、熊,就在市中心區,那麼異類、那麼神祕。活在當下那一刻,跟我們大不相同。
不過先辦正事。出發前往紐約公共圖書館。
(進了圖書館,我還有點顫抖。自從那道刺眼的白色強光後,我一直感覺淺薄,或空洞。)

吳爾芙的手稿典藏在僻靜的柏格專館,負責管理的女人給我一張黃色矩形讀者證:「安潔拉.蘭姆獲准進入柏格專館(三二○室)從事維吉妮亞.吳爾芙研究。本證若未遭撤銷,有效期限至二○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止。」我喜歡會員證這類東西,它們讓我覺得擁有特權。我不是經常覺得自己有特權。
當然,維吉妮亞一出生就有特權。而我仍然是羅娜和亨利的女兒,出生在渥弗漢普頓。
法定次等公民。進去以前先脫掉外套,交出手提箱、相機、筆和手機。我不介意,我興奮莫名。我等不及親手碰觸她!
這時圖書館員說話了。
有一條規定專屬吳爾芙,因為她太珍貴:原始手稿不外借。「你只能讀她的微縮片。」可是微縮片不是手稿,對吧?微縮片上沒有她的氣息,她沒用過這東西,連碰都沒碰過。
我低著頭、火冒三丈地喃喃低語,因為我不想被趕出這個宛如在水中、子宮似的舒適房間。這裡只有我和那兩個圖書館員。至少我靠近那些手稿,至少我坐的位子離那個厚重玻璃櫃只有五十公分。她生命最後一天拿的手杖就陰森森躲在那櫃子裡,一根嚇人的深色彎曲手杖。它看起來……像被詛咒。想到自殺我就發毛,然而,那是與她的連結。

有誰比我夠格閱讀她?

我坐在那裡時,我生命中所有無情的「不」在我腦海裡洶湧推擠。維吉妮亞,我心想,維吉妮亞,我橫渡大海來接近你,他們難道就不能通融、讓我接觸你嗎?我坐在那裡,渴盼著:渴盼她有稜有角的優雅字跡、她慧黠的古典臉孔。英國人!她是英國人,而這些多金的美國人偷走了她!
那個親切女孩幫我拿來一篇奇妙的文章,是一九三八年吳爾芙為《柯夢波丹雜誌》撰寫的,打印在半透明薄紙上的副本,有幾處以鋼筆訂正。文章標題是:〈時下大都會世界中,我無緣得見、卻最感興趣的美國〉。
我立刻讀得心馳神往。「七八十部汽車並排前進。」她信誓旦旦地說。(雖然她根本沒去過!)「我們背後有影子走著,他們面前卻有光線舞動,那是未來。」我讀的時候面帶笑容。我暗自承諾,只要碰得到你,我會偷偷將你塞進手提包,帶你回歐洲,回薩塞克斯,回李歐納德身邊、回路易斯鎮……
也許我說出聲來:「我要帶你回李歐納德身邊,回路易斯鎮」,因為有個館員盯著我,目不轉睛。
或者不是盯著我。不,是我後面。
我聽見,或隱約聽見。粗啞嗓音,像人又不像:苦惱、緊繃。我直接在椅子上向後轉。看見了。

維吉妮亞
我聽見「李歐納德」了嗎?我說出「李歐納德」嗎?此刻我還能記得那是什麼感覺嗎?

突然之間我從虛無
又變回實有了嗎?
我自己的聲音喚醒了我,從太遙遠的地方……

聽見我自己的聲音 低沉又顫抖,我心想、也幾乎覺得……衰老……
(因為我死的時候,內心還年輕,還是小女孩)

我跟著那聲音上來
從寒冷的水底睡眠深處上來
進入一個我沒見過、溫暖陰暗的小房間

有個女人閱讀時在呼吸,嘴唇似動非動,嚴肅認真
一聲嘆息 一抹淺笑

她在閱讀我,那渴盼如此強烈。而我在想
她是誰?

她髮色金黃,但不年輕

我在門檻上 我太疲倦 我不知道
一條魚在掙扎 她讀的是我 沒錯,是我的靈魂
是我……

她收捲魚線,拖我上來。一股拉力,像在拔牙。

安潔拉
當時我只想到:這個女人,這古怪的女人:高個子,滿身塵土,灰綠相搭的衣服沾滿泥污。是套裝。館員說,「抱歉,需要我幫忙嗎?」然後像個獄卒似地走向她。

維吉妮亞
我動動身子,打起精神 來不及回去了
一陣疼痛 慢慢集中
錦緞簾幕下墜了許久,皺縮堆疊
一陣搖晃
振作起來 不想要
被看見
暴露自己
她的眼睛,她們的眼睛

可是,噢……

光線甦醒過來

在黑暗中太久 迷失在我自己塌陷的胸腔裡
積壓著泥土和爛泥 雖然死亡 不如
恐懼那麼糟 任何東西
都不比恐懼更糟

這裡,我突然來到這裡。

溫暖的木頭。女人。電燈。陌生的房間。
手裡有兩本書。嗯,是我的書。緊緊貼身抓著,藏著掖著。是我的。

彷彿新生,沒有恐懼。結束了嗎?

安潔拉
我還來不及想通怎麼回事,她不見了。兩名館員左右包抄,將她趕出門外。「如果你不需要調閱原始資料……」其中一個館員在說話。那怪女人像魚兒似地張大著嘴。另一個館員用平緩的語調說,「公開閱覽室的館員會樂意為你服務。」
門關上了。緊接著是館員的亢奮交談,輕聲細語,但我最先聽懂的幾個字是,「那是誰?」
我一聽出那是個問題,馬上知道答案,立刻往門外走。

外面的樓梯口,一群帶著相機的日本觀光客嘰嘰喳喳,有個大鼻子男人頭戴紅色毛線帽,不是她。我跑下樓梯。在那裡,在倒數第二段樓梯平台,旁邊的座位有個戴墨鏡黑人男孩在睡覺。她站在那裡,是她沒錯。背影看上去是高䠷瘦削的體型,沒有向前走,盤桓著,斜倚著,像桅杆高聳的帆船。雪白的手指在扶手上遊移,而後碰觸緊貼在胸前的兩本書,含羞帶怯,像納悶驚詫。
我喘過氣來,放慢速度,一步一步走向她。

一步



一步。

我有點害怕。繼續往前走,來到她身旁。
我突然變成無名粉絲,無名仰慕者。我看得見她的臉。她那雙骨碌碌的大眼睛,往下看,移向別處:被逮到了。
也許我該離開她,但我怎麼能放任她獨自闖蕩曼哈頓街道?
我必須喊她,「維吉妮亞?」

維吉妮亞
她一開口就喊我名字,彷彿我屬於她。他們不可能擁有我!她喊我,「維吉妮亞?」我像野兔般轉頭就走。前面有紅繩,我走錯方向。有個穿制服的男人攔住我,要求看看「那些書」。我帶著兩本我自己的書。他嚴厲地瞪著我,說道,「女士,那是圖書館的書嗎?」我答,「不是。」快步往前走,她跟過來了。
然後……

安潔拉
一半的我在笑,另一半的我在發抖。從沒發生過這種事,我沒碰過。但我不能讓她走掉。

這太奇妙;根本不可能;太刺激,我幾乎喘不過氣來。維吉妮亞.吳爾芙來到曼哈頓。我伸出手。

維吉妮亞
她碰我。感覺像……電流。嗯,我想要……

安潔拉
感覺像把手伸進水裡。

維吉妮亞
我想要回來。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