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說的話, 被自己聽見: 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
作者 | 黃錦敦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最想說的話, 被自己聽見: 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當一個人敘說自己的故事,不論是困境或順境,如果隱含其中的生命旋律能被聽見,被好好理解與回應,人們常能在這樣的過程中也 |
作者 | 黃錦敦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最想說的話, 被自己聽見: 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當一個人敘說自己的故事,不論是困境或順境,如果隱含其中的生命旋律能被聽見,被好好理解與回應,人們常能在這樣的過程中也 |
內容簡介 當一個人敘說自己的故事,不論是困境或順境,如果隱含其中的生命旋律能被聽見,被好好理解與回應,人們常能在這樣的過程中也看見自己。發展多元樣貌、創造多元美麗,是敘事治療能為生命注入活水的關鍵。而當敘事這顆西方的種子落在東方的土地上,會長出什麼樣的枝枒?作者跳脫專業書籍的制式樣貌,以豐富的旅行所見與案例故事,搭配自身對敘事治療精神的理解,再加上這些年在敘事實踐中的反思整理,從聆聽開始,循序漸進地介紹如何解構單一標準、發展並豐厚支線故事的方式、重組會員對話、以不同的鏡頭探訪每個人的故事,進而找尋出偏好的自我認同,用貼近這塊土地的語言,與讀者分享他所熱愛的敘事治療。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吳熙琄動畫導演/吳德淳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周志建心靈魔法師、清華大學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林祺堂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客座教授/金樹人潛意識工作者/黃士鈞(哈克)(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黃錦敦1969年生,高雄人。敘事治療取向訓練講師、督導與諮商心理師喜歡創作從木工、手作燈具、發展治療性卡片、寫書、帶領工作坊到生小孩覺得都是美麗的作品喜歡旅行在移動中感受安靜,在變化中體會簡單喜歡敘事治療近年持續投入書籍與治療性卡片的創作,已出版作品包括:書籍:《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陪一顆心長大》、《生命的神祕配方》治療性卡片:《哇卡:敘事治療獨特結果問句卡》、《哇卡二:生命故事卡》、《悟卡:敘事治療重組會員對話卡》、《熱情渴望卡》、《親職卡:親職對話澄清卡》、《情緒對話卡》部落格:敘事咖啡屋。http: blog.xuite.net blackgrace forest工作坊訊息:https: www.facebook.com 敘事咖啡屋工作坊訊息公告專用-1379374475664130 工作信箱:fornarrative@gmail.com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回看人生,找到自己的答案 吳德淳羨慕敘事治療的學習者有了這張觸感極佳的彩色藏寶圖! 黃士鈞(哈克)錦敦的敘事,溫潤如玉 周志建行萬里路,讀一本書 林祺堂自 序 落地、深耕上篇 生命自有另一種風景第1堂課 一種故事,一種風景:尋找問題故事之外的版本第2堂課 生命的現身:敘事的聆聽與回應第3堂課 我有故事,你有酒嗎?:敘事的氛圍第4堂課 故事怎麼說,人就怎麼活:獨特結果的找尋第5堂課 把想要的故事說「厚」:故事豐厚的路徑第6堂課 人不等於問題,所以要把人和問題分開:敘事的外化對話第7堂課 在關係中和想要的故事相遇:重組會員對話第8堂課 不是Say Good-Bye:敘事的 Say Hello Again對話下篇 生命的奇幻旅程第9堂課 看近、看遠:探訪故事的四顆鏡頭第10堂課 回到真實的連結:凝視他的凝視第11堂課 故事裡的生命之美:文學般的凝視第12堂課 在轉折處敘說:故事的發展階段化第13堂課 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故事的形成與主題的浮現第14堂課 以文化為思維的敘事治療:讓文化成為療癒的一種可能第15堂課 在生命之前,我們永遠是學徒:敘事督導的三種觀看結語延伸閱讀
書名 / | 最想說的話, 被自己聽見: 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 |
---|---|
作者 / | 黃錦敦 |
簡介 / | 最想說的話, 被自己聽見: 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當一個人敘說自己的故事,不論是困境或順境,如果隱含其中的生命旋律能被聽見,被好好理解與回應,人們常能在這樣的過程中也 |
出版社 /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6939174 |
ISBN10 / | 9576939178 |
EAN / | 9789576939174 |
誠品26碼 / | 2681602071001 |
頁數 / | 36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
回看人生,找到自己的答案
吳德淳╱動畫導演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依照自己的觀察和感受決定每一件事情的對待,但當我們初次爬上餐桌,大人卻告訴我們許多「規矩」,如先吃飯再喝湯、湯不能倒入飯中。或許就從那一刻起,我們開始接受「成為一個人」的連串要求。
但是,當我們奮力長大,被要求接受某件任務或判斷,而自己無法忍受,決定用斷裂的行為來回應時,我們又該如何把握內心的真實感受呢?
在錦敦的這本書中,描寫了他面對各種人事物的心路歷程。他嘗試用每個切身的例子,讓我們看見「敘事」如何扮演一種鬆脫世俗邏輯、重新找回深刻連結的可能,彷彿透過禪宗的公案,先卸下我們緊穿多年的邏輯外衣,再透過如日本俳句般的日常觀察,回到兒時不帶成見的直覺,來決定最能切合自己的「造型」。
我非常有幸受到錦敦邀請,能在現場聆聽許多深刻的「敘事」,讓我受益良多;更感謝他將多年的敘事互動集結成書,讓我們可以隨時翻閱查找。有時候,我甚至以為這是一本很棒的「影展」,讓我們在生動的文字中,回看人生的意外和斷裂,找到自己的答案,聽見自己想說的話。
【推薦序】
羨慕敘事治療的學習者
有了這張觸感極佳的彩色藏寶圖!
黃士鈞(哈克)╱潛意識工作者
好幾回,在東海岸的清晨,我興沖沖的抱著我的吉他,靠近拿著筆記型電腦正在書寫的錦敦,說:「我剛剛寫了一首歌,唱給你聽好不好?」錦敦總是笑笑的說:「好啊!」等我唱完那首剛寫的歌,還想繼續分享我寫歌的種種熱血心得時,像是按了暫停鍵似的,錦敦看著我說:「你等我一下喔,我先把這一段寫完。」抱著吉他的我,這一抱就是半小時、一小時。
好幾年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些年一段一段「你等我一下喔!」的時光,都是錦敦用心耕耘著這一本書的一字一句。
讀這本書,又像是讀著錦敦的生命似的。
一轉眼,十年了,很幸運能有錦敦這個好朋友。即使我沒有定義自己是敘事治療工作者,這幾年,錦敦的陪伴的眼光,貼近、寬厚又善意承接的心,已經不知不覺的進到我的生命裡。似乎,一天一天的,我也好像更靠近了一種良善和願意連結。
從錦敦手中接過這本書稿後,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清晨讀,睡前讀,帶工作坊的旅程中也讀,細細的品味感受,也常常深呼吸的學習著。在書稿的空白處,邊讀邊寫下了一個一個讚嘆,也用藍筆畫下了好幾個書中錦敦設計的練習,想著要在我的長期團體裡,帶著我的學生一起好好體會,打下更扎實的基本功。
記得我搬到東海岸的第一個月,錦敦在高雄跑去買了一個烤桶仔雞的不鏽鋼桶,那是一個特別加厚的圓柱形鐵桶,用厚厚的紙箱包裹綁好,在我不在家的時候放在走廊,那是他送我移居東海岸的禮物,我很喜歡。
然後啊,有一天,我去跟山腳下的林大哥買了土雞,傍晚時分,我們兩個大男人,一如往常,升起了漂流木的營火,在夜色將近的時候,把一塊一塊燒紅的木炭,送進加厚的不鏽鋼桶裡。很慢很慢的,烤雞的香味,透出,蔓延……飽滿而醇厚。
錦敦的心法,就好像加厚的不鏽鋼桶,不是直火快炒,而是慢火炙燒。在帶著生命厚度的承接裡,在一次一次真心的嘆息、心疼,與紅了的眼眶裡,讓生命原本埋藏的原味,驚喜了彼此。(寫到這裡,我自己都觸動到流淚了……)
蔣勳說:「每一首詩都是一個不能輕易說出口的祕密……唱著歡欣唱著哀傷唱著幻滅也唱著夢想……」
我真心覺得,台灣這個島嶼,如果少了錦敦這個真摯的治療師,太可惜了。他讓一個一個生命,像是一首詩,被聽見。隨著歲月的風,擁有了自己的音符,得以歌唱。
【推薦序】
錦敦的敘事,溫潤如玉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理論的知識,一種是實踐的知識。
理論的知識是「他驗」,是一種經由專家學者研究所給出的道理知識。這種知識的形式大多是理性的、條理的、論述的、分析的。
另一種實踐的知識是「親驗」。這種知識不是來自專家學者,而是來自自己的親身體驗,或經由自己親身實踐去印證專家知識,最後變成自己的知識。這是一種消化過的自我知識。
後現代強調的知識,便是「實踐性的知識」。
錦敦這本書,跟其他談敘事書籍最大的不同,便是他的敘事是從教學中、個案中、生活中、旅行中,不斷去經驗、體驗敘事理論所得的知識。他的敘事是實踐來的。
因此,錦敦的敘事,已經不是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的敘事、也不是吳熙琄老師的敘事,而是他個人所醞釀出來的敘事。這個敘事,如同酒釀般,香醇有味道。
這本書充滿了屬於錦敦「獨特的味道」。我喜歡。而且也是一本有溫度的書。
到底「錦敦的敘事」有何獨特味道呢?嗯,我這樣說好了。
特色一,就是他用「說故事」的方式,解說敘事的理論,因此讀者可以用「情感」去感通敘事,而不是用「頭腦」去理解敘事。
特色二,錦敦的敘事,溫潤如玉。就像他的人一樣,質樸、不耀眼,卻蘊藏著悠遠的魅力。
錦敦的敘事,是落地的,這是「本土性」的敘事。扎扎實實地踏在土地裡,長出根來,成為一棵大樹。他把敘事活在他的生活裡、呼吸裡、家庭裡,讓敘事成為他、也讓他成為敘事。如此「吃進去、再吐出來」的敘事,是經過生命的淬鍊、反芻,於是它不再是硬梆梆的理論,讓人易懂好消化。
這本書是錦敦用故事與生命寫成的書,好看,保證不枯燥。如果你也想懂敘事,卻又不想看艱澀理論的教科書,那麼誠心推薦你閱讀這本敘事書,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錦敦的敘事,不僅讓你在故事裡懂了敘事,同時,你也會發現,原來敘事是如此溫柔、陪伴人的好方法。
【推薦序】
行萬里路,讀一本書
林祺堂╱心靈魔法師、清華大學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
敘事治療,創始人麥克.懷特用的原文是Narrative Practice,我喜歡香港學界稱它為敘事實踐的理解位置。治療二字有隱含的病理觀,似乎是要把人從不正常變正常的過程,與敘事尊敬人為其生命主人的精神不相符合。而實踐二字,更是點出敘事不只是坐而言的說、聽故事,更是起而行的活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後現代對諮商助人的具體啟發在於「求懂尊異」的精神,求助者不是不正常,而是不一樣,我們對不一樣的人容易落入你好奇怪甚至你好詭異的慣性理解,於是會想要去糾正、去修理,想把對方變得跟我們一樣。但,誰規定別人一定要跟我們一樣才叫做好呢?這個不一樣,表示我們還不了解對方的獨特與可能的精彩,需要謙卑地好奇與請教,於是有了獨特的「not knowing」理解位置。在解構的思維(去中心、去二元對立、去權威)中,以來談者為主角、為中心,沒有對錯、好壞,就是去了解、反芻整理活過的經驗,以經一事長一智的意義訪問,邀請主角詮釋並建構其在地性知識,激盪出獨特的「聊遇」—在尊敬好奇且涵容的訪問中,讓敘說故事的主角遇見並活出自己的美好。
這些年,何其有幸,可以跟錦敦有很多的合作、激盪與學習。常常聊著聊著就有深度的發現,然後遺憾剛剛沒有錄到音。我認識的錦敦,面對生命中的困頓,勇敢地辭去長期的專職工作;搭飛機北上用心學習敘事;不管有多麼艱辛,都要安排去旅行。他知道,他可以在旅行中找到安心,找到回家的路。澄清湖畔有其跑步與靜思的身影;在咖啡店,有其整理生命、爬梳文字的剪影。與兩個可愛小孩,有著真性情又爆笑的精彩故事。最近,在海邊,也可以看到錦敦跌個四腳朝天的衝浪趣味畫面。他總有熱情邀約有生命故事的人,一同來分享與見證生命,讓每個學員都觸動。
錦敦做事,樸實敦厚,全心全意。學員們好喜歡錦敦接地氣的生活觀察與生命深刻分享,我也是。我看見,錦敦用更多的學習與反思,還有行動,面對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困頓。錦敦說他不是在用敘事,而是用敘事在活。於是,有錦敦在的地方,就有溫暖觸動,就有一篇篇動人的故事。我深信著,感動著,見證著。我在他身上看見道藝合一。
敘事實踐蘊藏著濃厚的生命哲學基礎,關注著人怎麼活可以更好。要讀懂大思想家的論述,真的比較辛苦。與其說敘事實踐是一種助人理論或技巧,不如說它是一套生命哲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強調的是用真實生命體悟的珍貴,而敘事實踐正是彰顯著「困頓之所在,成長之所在」。窮盡生命經驗,反思這段挑戰背後在乎的價值,然後淬鍊整合這些價值與意義的看見,呼喚真名—偏好自我認同的歷程。這個交織行動藍圖與意義藍圖所得的自我認同藍圖,說的就是「行萬里路,讀一本書」知行合一的敘事實踐精髓。
錦敦的這本書,源自其敘事泡湯系列工作坊的講義,正是他用真實生命與教學經驗感悟的整理,將如何可以把敘事學會的重要概念與練習都有脈絡性的整理,兼具技法與心法,非常寶貴。書中把最基本的敘事實踐重要概念,問題故事、支線故事、自我認同、獨特結果、外化以及重組會員,在有溫度的經驗分享中,對「開啟故事、豐厚故事,整合故事」的敘事架構有了更清晰與立體的梳理。重組會員的對話也有了訪問的獨特架構(共鳴、故事、影響、認同、遷移),與創新的發現(自我見證)。對於訪問的基本功,聆聽、回應,有獨到的練習。同時讓我們更知悉解構、不知道與好奇的精神與可能操作,掌握住難以言說的敘事氛圍。更值得一提的是,與德淳導演的合作中,由電影的獨特角度,解析了敘事中的凝視、理解的視框,以及故事的發展與轉折。這些鮮活的合作,創造更親民的理解與感動。你會發現,書中信手拈來的生命經驗分享,會讓人忍不住讚嘆,怎麼可以這麼聯想,真是有道理。那是一種在同一社會文化中生命間自然的體悟,原本在敘事實踐中許多艱深難懂的專有名詞,突然就有開竅的領悟。
錦敦,再創造了一本斯土斯民生命相遇的敘事實踐理解版本,推薦給想要活得更有意義與價值的你。
內文 : (節錄)
第1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