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解析受溺愛兒童的生命風格: 成年後與精神官能症、夢境、犯罪與愛情的關係 | 誠品線上

The Collected Clinical Works of Alfred Adler Volume 7: Journal Articles: 1931-1937

作者 Henry T. Stein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阿德勒解析受溺愛兒童的生命風格: 成年後與精神官能症、夢境、犯罪與愛情的關係:【專文推薦】趙元芝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第4屆理事長、臺中市立清水國中教師李家雯臺灣大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阿德勒認為,人從兒時開始,終其一生,其面對現實困境所採取的姿態是積極面對抑或消極以待,是主動或被動,行動力高或低……即構成了他的「生命風格」。我們或許可以用「人格特質」一詞來加以了解,然而對個體心理學來說,生命風格不只是人格特質而已,還包括了個體在生命旅程上所有的思想抉擇與情緒表現,其表面行為與潛意識下未能說出的意圖等,都是生命風格的一部分表現。若用「生命藍圖」來加以理解,也不失為一種角度。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生命風格,千萬不可擅自加以分門別類,但若稍以類型作為概念性的工具,在不一概而論的前提下這樣的類型能協助我們對於個體的相似性有更多了解。 個體的生命風格既不是天生生理性決定的,也不單是後天客觀環境造成的。個體本身對於自己、對外在他人,以及他解讀外在他人與他的關係,才是形成他生命風格的影響因子。家庭的完整與否,並不構成孩子長大後獲得完整身心與否的關鍵。健康的心理也完全可以育於不完整的原生家庭,只要他能夠克服不完整帶來的困境,勇敢面對生活。換言之,支離的家庭,未必造成破碎的心境。一切端看個體如何主觀詮釋而定。 --引自張老師月刊544期專欄by 李家雯--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趙元芝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第4屆理事長、臺中市立清水國中教師 李家雯 臺灣大學心輔中心兼任心理師、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芝加哥阿德勒大學碩士 駱怡如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第3屆理事長、忠義國小輔導主任、臺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亨利.史丹博士(Henry T. Stein, Ph.D.)亨利.史丹博士(Henry T. Stein, Ph.D.) 當今倡導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的領導者。他是「古典阿德勒翻譯計畫」的主任,帶領一個致力於出版古典阿德勒著作的翻譯編輯團隊;1996年起經營資訊豐富熱門網站www.Adlerian.us,提供文章、教學圖形、錄音帶、影片和研討論壇。 做為西北華盛頓阿德勒中心(Alfred Adler Institute of Northwestern Washington)的資深培訓分析師,史丹提供師父取向的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遠距教學,其中包含廣博性的個案諮詢。他對阿德勒臨床實務的貢獻包括: 綜合調整蘇格拉底提問法、完整說明心理治療十二階段、應用全現心像和引導想像提供失落的發展經驗、馬拉松團體治療,以及對馬斯洛的最佳人類發展觀念與阿德勒治療理念做了治療性的整合。 有關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遠距教學的訊息,請參閱:http: adlerian.us dist-tra.htm 或寄信至史丹博士電子信箱:htstein@att.net何雪菁何雪菁 臺大外文系畢業,現就讀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曾任職非營利組織與航空顧問公司,相信人生經歷都會成為翻譯的養分,而翻譯工作也澆灌生命的土壤。特別喜愛心理學、哲學與文學。 歡迎來信指教:charlottecaseyho@gmail.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受溺愛孩童是一種後天缺陷 趙元芝 推薦序 兒時經驗是奠定未來生活性格的基礎 李家雯 推薦序 解析錯誤的生命風格: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駱怡如 英文版編輯序(2005年版) 第一章 精神官能症性格 第二章 兒童的症狀選擇 第三章 個體心理學與精神分析 第四章 強迫型精神官能症 第五章 被溺愛的兒童 第六章 恐懼女性 第七章 藥物濫用與酒癮 第八章 一體性:自我一致的人格 第九章 個體心理學的架構與方法 第十章 個體心理學與教育 第十一章 治療的技巧 第十二章 追求優越感與社會情懷的起源 第十三章 身體與心理 第十四章 心理活動的結構 第十五章 心身困擾 第十六章 群眾心理學 第十七章 個體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第十八章 何為精神官能症? 第十九章 犯罪的心理結構與預防 第二十章 精神官能症的預防 第二十一章 夢境解析 第二十二章 精神官能症患者的世界圖像 第二十三章 兒童如何選擇症狀 第二十四章 愛情是近代的發明 第二十五章 家庭星座如何影響生命風格 第二十六章 早年回憶的意義 第二十七章 人類的進步 第二十八章 我為何選擇成為醫生 附錄 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則

商品規格

書名 / 阿德勒解析受溺愛兒童的生命風格: 成年後與精神官能症、夢境、犯罪與愛情的關係
作者 / Henry T. Stein
簡介 / 阿德勒解析受溺愛兒童的生命風格: 成年後與精神官能症、夢境、犯罪與愛情的關係:【專文推薦】趙元芝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第4屆理事長、臺中市立清水國中教師李家雯臺灣大學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687022
ISBN10 / 6269687020
EAN / 9786269687022
誠品26碼 / 2682373464009
頁數 / 35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趙元芝推薦序】
你同意嗎?不少孩童受到過度的關注與保護。你能在生活裡認出這些受溺愛孩童的身影嗎?依賴、畏懼、哭鬧、撒潑等,不達目的不罷休。再看看為數不少的成人在面對群體生活的各項挑戰時,同樣只關注自己,不關心他人感受,沒有同理心,更甚者採取遠離他人或對抗他人的姿態。個體不能與群體合作,也不認為有貢獻的必要,這是怎麼一回事?

要理解個體的思考、感受、認知和行為,必需先了解其生命風格,或從其對生命任務之因應模式來看。個體心理並非四分五裂,主觀意識及夢境般的潛意識其實是一整體且都朝向個體獨特的虛擬目標。試想受溺愛孩童會如何想像及渴望可預期的未來?當養成逃避任務或要他人為其生活負責而不可得時,引發的不止沮喪、焦慮、憤怒、痛苦等情緒,還有更多無法預測的症狀及自傷、傷人的舉動。阿德勒曾說「如果個體不能有所洞察,再多的痛苦經驗也無法改變其生命風格。」
生命風格是個體的特性及其向世界展現自我方式之總和,身心健康的最佳狀況是個體具社會情懷且有勇氣朝向社群並願意參與合作。形塑生命風格的起點是家庭,父母該是第一位老師,但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師,尤以溺愛對孩童的危害最大,長期以往受溺愛個體的挫折忍受若無良好調適,隨之而來的心理活動、成癮、犯罪、引發精神官能症等問題不容小覷。時至今日,這些現象仍是家長、教師及諮商輔導人員關注與需多方學習的焦點。

個體的內在渴望到底是什麼?如何能尋得解方協助個體洞察呢?深諳人性的阿德勒預知缺乏對社會關心的個體將導致生活的失敗,為解消家庭有害影響、解決個體問題,唯創造鼓勵環境使個體感受與人連結、有能力、有價值並有勇氣克服困境時才得以實現。《阿德勒解析受溺愛兒童的生命風格:成年後與精神官能症、夢境、犯罪與愛情的關係》一書收錄近乎成熟時期的阿德勒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內容完整且具跨時空的智慧,絕對是自助助人者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源。
趙元芝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第4屆理事長
臺中市立清水國中教師


【英文版編輯序】
阿德勒於 1931 至 1937 年間發表的文章,以極為成熟的方式,扼要表達其對於理論與實務的想法。本冊收錄 28 篇文章,其中有 5 篇針對兒童發展,主題涵蓋症狀選擇、溺愛的後果、犯罪的預防,以及教育;5 篇探討理論性議題,包含人格自我一致的一體性、心理活動的結構、追求優越感,以及社會情懷;3 篇關於精神病理學,談論精神官能症患者的性格、症狀、對於世界的圖像,以及精神官能症的預防;5 篇包含阿德勒對於強迫型精神官能症、恐懼女性、酒精與藥物成癮、身心連結以及心身困擾的想法;2 篇論及家庭星座與個體的最早回憶,阿德勒在文中針對這些議題,提出實務診斷上的指引。此外,他也用相當誇張的方式,呈現個體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的異同,並且提出有關心理治療技術的珍貴洞見。阿德勒對於人性,以及人類尚未實現的潛能,有著不同凡響且跨越時空的智慧,若希望更深入理解這些內容,本冊文集絕對是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源。

本冊收錄的 5 篇阿德勒後期作品,由蘇菲亞‧德‧瑞絲(Sophia J. de Vries)翻譯,距今已超過 15 年,正是因為她這份最初的貢獻,啟發了「古典阿德勒翻譯計畫」。本冊亦收錄數篇原本就以英文發表的文章,經內人羅莉‧史丹(Laurie J. Stein)編修,改善文字風格與可讀性。

對於不熟悉阿德勒學說的讀者,可以參考本冊附錄之〈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則〉。其他綜論性質的文章,包含〈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理論與實務〉,以及〈民主的心理學〉,分別發表於《阿德勒臨床實務工作全集》的第一冊與第二冊。透過研讀本系列第一冊至第七冊,讀者將能更深刻領會阿德勒理論的發展歷程。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阿德勒認為,人從兒時開始,終其一生,其面對現實困境所採取的姿態是積極面對抑或消極以待,是主動或被動,行動力高或低……即構成了他的「生命風格」。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