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 1959-1989
作者 | 謝川成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 1959-1989:◇綜論馬華文壇代表性文學刊物《蕉風月刊》、文學團體「天狼星詩社」,與重要作家白垚、牧羚奴(陳瑞獻)、溫任平◇從傳播學角度考察19 |
作者 | 謝川成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 1959-1989:◇綜論馬華文壇代表性文學刊物《蕉風月刊》、文學團體「天狼星詩社」,與重要作家白垚、牧羚奴(陳瑞獻)、溫任平◇從傳播學角度考察19 |
內容簡介 ◇ 綜論馬華文壇代表性文學刊物《蕉風月刊》、文學團體「天狼星詩社」,與重要作家白垚、牧羚奴(陳瑞獻)、溫任平 ◇ 從傳播學角度考察1959-1989年之間,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與發展,馬華現代文學跨學科研究的典範。 -------------- 「文學傳播必須有人,也必須有作品,沒有作品,文學傳播欠缺文本,沒有影響力,到頭來無法傳播!」 -------------- 本書著重於文學傳播媒介在馬華現代主義文學三十年的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從傳播學的角度考察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和發展的專著,在研究與檢視當中,為馬華現代文學樹立跨學科研究的典範。 《蕉風月刊》,作為馬華現代文學的堡壘,從五十年代末開始就直接、間接地推介西洋現代文學和栽培馬華本土現代文學的作者,貢獻良多。 「天狼星詩社」成立,則是在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維護和傳播現代主義文學,栽培了為數不少的現代詩人,並出版了頗具代表性的現代詩選。 白垚、牧羚奴(陳瑞獻)、溫任平三位文人在不同的時期對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各有影響。白垚在五十年代末推動反叛文學,後來積極引介現代主義文學,本身也創作和發表現代詩,為現代主義文學奠下基礎。牧羚奴從事現代詩和小說創作,1968年加入《蕉風月刊》編輯陣容,採取多樣化的策略,促進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尤其是翻譯西方現代文學方面,他本身翻譯了不少重要的作品,也找到一批文人與他一起從事譯介西方現代文學的工作,對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影響深遠。溫任平在七十年代初崛起,撰寫現代詩、散文和文學評論。他從理論建構與創作實踐積極推廣馬華現代文學,策劃主編和出版《大馬詩選》、《馬華文學》和《馬華當代文學選》,並成立天狼星詩社,栽培文學新秀,對馬華現代文學的傳播可謂情有獨鍾和不遺餘力。
作者介紹 謝川成謝川成本名謝成,1958年生,馬來西亞人。馬來亞大學文學博士。曾任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語言暨應用語言學系高級講師、怡保師範學院中文組講師,現任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祕書長。主編《馬華文學大系‧評論》、《中華文化在多元社會的承傳與發展》、《洪天賜教授七秩華誕紀念論文集》、《多變的繆斯──天狼星中英巫詩選》;《馬華文學大系‧散文》(二)編輯、《敲開語言的窗口──多樣性、變異性和規範性》編輯等。著有詩集《夜觀星象》、評論集《現代詩詮釋》、《現代詩心情》、《謝川成的文學風景》、《儒家君子》、《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創辦人:溫任平作品研究》。編著中學華文課本《中四華文》及《中五華文》。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文學傳播的原始點:毋忘初心/溫任平 │推薦序二│文學傳播的意義/謝永新 │推薦序三│追尋熱帶叢林深處現代主義的基因/王潤華 │推薦序四│馬華文學史上的另一條脈流/李瑞騰 │第一輯│《蕉風》與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 Ch.1 《蕉風》與50年代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 Ch.2 《蕉風》與60年代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 Ch.3 《蕉風》70年代:後陳瑞獻時期現代文學的傳播策略 │第二輯│天狼星詩社與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 Ch.4 天狼星詩社與70年代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 Ch.5 天狼星詩社與80年代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 │第三輯│文人與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 Ch.6 白垚:馬華現代主義文學傳播的推手 Ch.7 陳瑞獻與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 Ch.8 溫任平與馬華現代主義詩的傳播 Ch.9 散文革新與傳播:溫任平與馬華現代散文的傳播 後記
書名 / | 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 1959-1989 |
---|---|
作者 / | 謝川成 |
簡介 / | 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 1959-1989:◇綜論馬華文壇代表性文學刊物《蕉風月刊》、文學團體「天狼星詩社」,與重要作家白垚、牧羚奴(陳瑞獻)、溫任平◇從傳播學角度考察19 |
出版社 /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ISBN13 / | 9789863267638 |
ISBN10 / | 9863267635 |
EAN / | 9789863267638 |
誠品26碼 / | 2681844680009 |
頁數 / | 25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347g |
最佳賣點 : ◇ 從「傳播學」角度論析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與發展,詳細考察《蕉風月刊》、「天狼星詩社」,以及代表作家:白垚、牧羚奴(陳瑞獻)、溫任平。
◇ 溫任平、謝永新、王潤華、李瑞騰等文壇與學界重量級名家,專序推薦!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文學傳播的原始點:毋忘初心
/溫任平(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社長)
[節錄]
2003年開始,我與川成往新加坡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文理學院、上海復旦大學……參加文學研討會,不是旁聽,是主動的、積極的參與整個研討會的辯論過程,提升自己,廣結善緣,認識海外的學者專家。師徒如此奔徙十餘載,用意不在「賣」天狼星詩社,而是讓詩社(詩社只是個籠統的稱謂)有血有肉的人,在地理上作出跨越的嘗試;即使我們的文學傳播失敗了──因為文學作品份量不足,因為外面的世界太大,高手太多,因為馬華文學之於兩岸三地僅僅是涓滴之水──也無愧今生。
-----------
│推薦序二│文學傳播的意義
/謝永新(南寧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節錄]
馬來西亞華文文學是東南亞華文文學發展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外華文文學名家》(1994)一書列舉的111位名家中,馬來西亞就有18人,占26%。從文學體裁上說,無論是現代詩、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馬華文學在創作上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是緣於馬華作家對藝術的執著與追求,以及堅持對馬華文學創作的自信與自覺。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馬華文學得到了有效的傳播。在這方面,詩人謝川成博士的《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1959~1989)》(以下簡稱《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從傳播的媒介、策略和方式等方面,作了較為全面而具體的闡述。
-----------
│推薦序三│ 追尋熱帶叢林深處現代主義的基因
/王潤華(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教授)
[節錄]
謝川成的《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1959~1989)》是一個很新的命題,極其吸引人的探索。因為這種答案是一般文學喜好者想得到的。所以他很明白簡單的從三大方面切入:《蕉風》與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天狼星詩社與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文人與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那就是現代主義往往在熱帶原始的熱帶叢林找到起源地。《蕉風》就是熱帶神祕的中心。我們永遠都為蕉風椰雨形成的現代主義而嚮往。
-----------
│推薦序四│ 馬華文學史上的另一條脈流
/李瑞騰(臺灣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節錄]
談文學的「傳播」,無可避免要觸及傳播者、媒介、訊息、效果或影響等,謝川成重視主導媒介的編者,特別是其言論主張和創作實踐,甚至以其為分期的標準,這樣的傳播史,等於是從傳播的角度看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
在出版《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創辦人:溫任平作品研究》(臺北:秀威資訊,2014)之後不久,謝川成又將出版這本研究馬華現代主義文學傳播的專書,史料豐富,見解精闢,對於馬華現當代文學史的研究,有加深加廣的功效,值得重視。
內文 : │第一輯│《蕉風》與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
Ch.1 《蕉風》與50年代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節錄]
【前言】
上個世紀50年代是馬華文學史上重要的時期。一是馬華小說的產量豐富,二是《蕉風》引進現代主義文學風潮,為馬華文壇增添新穎的文學觀念與寫作手法。
在50年代,就有許多馬來亞半島的學生到臺灣留學,其中包括多位後來成為馬華重要作家的白垚(劉戈)、王潤華、淡瑩、林綠、陳慧樺等。當時的臺灣文壇正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衝擊。這些年輕人在臺灣也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大量閱讀臺灣現代詩人的作品,也學習以現代主義手法創作現代詩。他們當中有些留在臺灣繼續深造,把作品寄給《蕉風》發表。他們的作品, 尤其是現代詩,與當時流行於馬華文壇的新詩風格大異,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模仿。白垚學成之後回到馬來亞,繼續大量介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1958年,《蕉風》出版社從新加坡遷移到吉隆坡,白垚從作者變成《蕉風》的編輯,《蕉風》自然而然地成為他傳播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基地。
《蕉風》在創始階段是一份綜合性的雜誌,兼容各種文學流派的作品。創刊號的封面顯著寫著:「純馬來亞化文藝半月刊」,「稿約」又列明:「凡以馬來亞為背景的文藝創作……皆受歡迎。」50年代中葉以後,《蕉風》也刊登港臺現代文學作品,介紹現代主義文學觀念,同時也刊登本地現代詩人的作品。1959年6月和9月先後出版新詩選《美的V形》和《郊遊》,為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起航奠下基礎。《蕉風》在1960年3月進行第一次改革,開始大量刊登和介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1969年第二度改革之後,就完全現代化了。之後通過各種策略和活動進一步推廣和傳播現代主義文學,改變了馬華文壇獨尊現實主義的現狀。
本文論述《蕉風》在50年代發揚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起源和過程,並分析其社會背景和所扮演的角色。
一、《蕉風》簡介
《蕉風》於1955年11月10日在新加坡創辦,是一本32開本、每期篇幅不到40頁的小型文學半月刊。1964年9月號的第一百四十三期,在主編黃崖的主導下革新,每期篇幅增至76頁,可刊登大約15萬字。《蕉風》初期由來自香港的方天主編。1958年,友聯出版社遷移到吉隆坡,《蕉風》改在馬來西亞出版,主編也跟著易人。姚拓、黃思騁和黃崖都曾擔任過主編。《蕉風》連續出版了43年,共488期,因各種問題無奈地於1999年出版了1、2月號之後,宣布休刊。《蕉風》是一份不賺錢的文學刊物,它每一期都虧本。它的財務一向都由吉隆坡的友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擔。姚拓退休之後,公司老闆易人,《蕉風》必須自力更生,所以才暫時停刊,以籌募日後之出版基金。最後,《蕉風》由南方學院的馬華文學館接手出版,在2000年12月復刊,停刊超過3年,目前已經出版超過500期。
《蕉風》成立於新馬未分家之時,是馬華文壇一份舉足輕重的文學刊物,也是新馬兩地壽命最長的文學刊物,馬來西亞文學史料家李錦宗認為是「世界華文文壇最長命的文學刊物之一」。而且「在推動文學發展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對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舉足輕重,許多馬華現代主義作家都受過《蕉風》的影響。馬崙如此評論《蕉風》對馬華現代主義文學傳播:
(1)馬新現代文學的先/現行者,無不來自《蕉風》;
(2)馬來亞獨立後,馬華文壇的寫作人近60%曾在《蕉風》上發表文章;
(3)此外,《蕉風》是同港臺及歐美華文文學交流最密切的一道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