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耕佃農: 莫渝田園詩集 | 誠品線上

都耕佃農: 莫渝田園詩集

作者 莫渝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都耕佃農: 莫渝田園詩集:▌不務農業的偽詩人、不務詩業的偽農民▌「農不農 詩不詩」極富調侃意味▌詩作貼近土地,結合天宇▌與擅長創作農事詩的維吉爾、葉賽寧、賈穆深刻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不務農業的偽詩人、不務詩業的偽農民 ▌「農不農 詩不詩」極富調侃意味 ▌詩作貼近土地,結合天宇 ▌與擅長創作農事詩的維吉爾、葉賽寧、賈穆深刻對話 《都耕佃農》是詩人莫渝的田園農事詩集,共分四輯:一、土壤篇,二、蔬果篇,三、24節氣,四、乾河道遐思。除了輯四是散文詩,描寫大漢溪畔的乾河道,其他都是詩人從事農耕的甘苦談。結合田園農事操作,詩人提出阿卡笛亞(Arcadia)心靈淨土的概念,銜續西方牧歌田園詩的傳統。 「莫渝的詩,平實,不帶任何花俏。沒有過度的激情,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意象,卻有著濃鬱的、對土地、對土地上各種蔬果的愛惜。」──詩人詩評家楊風 「莫渝的詩語言平直、淺白、清晰,用我們的生活語言去思考;大都採用賦的寫法,語言隨著詩想進行,這是一本平易近人的農事詩,值得大家共同來玩味與品嘗。」──詩人康原 「潛伏在詩人心田中的蚯蚓,『靜』、『思』中『自然有所追尋』──追尋屬於自己可用心耕作的福田,一個嶄新的創作新天地。」──詩人黃玉蘭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莫渝本名林良雅,1948年出生苗栗竹南中港溪畔。淡江文理學院畢業。曾任出版公司文學主編、《笠》詩刊主編。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年度詩選編選委員。長期與詩文學為伍,閱讀世界文學,關心臺灣文學。著有《莫渝詩文集》五冊,詩集《第一道曙光》、《革命軍》、《走入春雨》、《陽光與暗影》、《晨課》、《斑光》、《莫渝美術詩集:畫廊》、《莫渝情詩集:貓眼,或者黑眼珠》;臺語詩集《春天ê百合》、《光之穹頂》等。散文與評論《臺灣詩人群像》、《臺灣詩人側顏》、《笠詩社演進史》等。翻譯《異鄉人》、《惡之華》、《比利提斯之歌》、《小王子》、《白睡蓮──法國散文詩精選》、《偶發事件》、《石柱集》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親愛的土地.親愛的蔬果 —細讀莫渝的農事詩集《都耕佃農》/楊 風 【推薦序】天龍國裡的農夫詩人/康 原 【推薦序】 喜畊福田 —採實《莫渝田園詩集:都耕佃農》/黃玉蘭 【自序】 從詩園校園到菜園—都耕佃農小記/莫 渝 【序詩】 我們只過單純的生活 ▌輯一 土壤篇 ▌ 挖掘 揉土 荒土 迷失的天牛 越境 播種 雜草 爆芽 悶熱 一具蟬屍 種菜的心情 種菜養蟲說 菜蟲有話說 菜蟲說 蚯蚓的夢 回應 滿園蝴蝶 正午的菜園 園裡揀菜懷想詩人 蝸牛篇(3帖) ▌輯二 蔬果篇 ▌ 確幸—空心菜 迴旋香—九層塔 青翠—秋葵 噬血真愛—紅莧菜 番麥—玉米粒 冬日綠太陽—高麗菜 紫蘇 茄子 中空—失根的木瓜樹 點點紅—朝天椒 滿樹紅—朝天椒 絲瓜棚 絲瓜1 絲瓜2 絲瓜3 瓜藤 火龍果之花 芋之葉 芋頭 蕃薯芋仔體 地瓜葉的頌歌 ▌輯三 24節氣 ▌ 立春(2月4或5日) 雨水(2月19或20日) 驚蟄(3月5或6日) 春分(3月20或21日) 清明(4月4或5日) 穀雨(4月20或21日) 立夏(5月5或6日) 小滿(5月21或22日) 芒種(6月6或7日) 夏至(6月21日或22日) 小暑(7月7或8日) 大暑(7月23或24日) 立秋(8月7或8日) 處暑(8月23或24日) 白露(9月8或9日) 秋分(9月23或24日) 寒露(10月8或9日) 霜降(10月23或24日) 立冬(11月7或8日) 小雪(11月22或23日) 大雪(12月7或8日) 冬至(12月22或23日) 小寒(1月5或6日) 大寒(1月20或21日) ▌輯四 乾河道遐思(散文詩)▌ 【附錄】給Green的田園詩 【附錄】小孩與菜園 小孩與菜園02 【後記】傾近田園/莫 渝

商品規格

書名 / 都耕佃農: 莫渝田園詩集
作者 / 莫渝
簡介 / 都耕佃農: 莫渝田園詩集:▌不務農業的偽詩人、不務詩業的偽農民▌「農不農 詩不詩」極富調侃意味▌詩作貼近土地,結合天宇▌與擅長創作農事詩的維吉爾、葉賽寧、賈穆深刻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3266952
ISBN10 / 9863266957
EAN / 9789863266952
誠品26碼 / 2681775626008
頁數 / 16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230g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田園詩風平易近人,能藉此體會都市農耕的閒適美好。
◎詩人楊風、康原、黃玉蘭等名人賜序評,「農」情蜜意推薦。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從詩園校園到菜園—都耕佃農小記/莫渝



  2011年春,一個機會,成為十坪地的小佃農,暫時擁有一塊可耕作的菜園主人,欣喜多於其他情緒。趣味、學習與碰觸土地的心情濃烈,卻無真農夫收成得失之心。至於如何操作,就順勢自然再說。「樹林有機市民農園」免租賃半年,2011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新北市農業局透過農會提供農事用具、種子、請講師授課指導。50位園友齊聚一堂,授課講習後,見識擁有半年的菜園之地:乾硬黃土,鄰近苦苓林掉下的枝葉、果實,偶有蟬屍。

  半年後,改向地主承租。有退租,有增多,50位園友留下約30餘位。新的一年2012年,市農業局再擇區推廣,與園友就近抽到「土城有機市民農園」,一時需往兩處勞作。半年到期,結束前成果報告,還得了乙份獎勵:普獎27名之一(優良獎有6名)。



  從荒土,翻耕、播種、點栽、施肥、澆灌,在菜園裡,隨季節天候,栽種過:空心菜、活力菜、A菜、蘿曼、大陸妹、地瓜葉、花椰菜、高麗菜、鵝菜(A菜類)、小番茄、小黃瓜、秋葵、皇宮菜、紅莧菜、毛豆、荷蘭豆、辣椒、玉米、絲瓜、芋頭、木瓜、香蕉、芥藍菜、芹菜、韭菜、紫蘇、九層塔、洛神……等。

  勞動過程中,感受到「劣等生」的滋味。有的園友從網路得知,到講習班學習,甚至付高額學費進修,積極調製肥料,過一段時間,收成就比出高下。深深覺得自己比小說家七等生的等級更弱,只好自言:劣等生。劣等生還是有作業,有收成。看到小小收成,也聊表安慰。



  勞動時候,會想到幾位外國詩人。蘇聯葉賽寧(1895-1925)自言:「我是鄉村最後一位詩人」。古羅馬維吉爾(西元前70-19)繼詩集《田園詩集》(Bucolique)十首之後,著詩集Géorgiques,即《農事詩》,採接近史詩寫作方式,分四卷,描寫有關農村生活、農地操作、農事經營、田園管理、畜牧養殖、養蜂取蜜等農業說教性質的詩歌,也歌頌政治人物,摻入宗教與哲學領域,將審美紀實的詩文學,提昇到社會及民族的主題,產生「文以載道」效用,詩中蘊含維吉爾的哲理:世事紛紜多變,只有更迭的四季循序漸進,永恆長久,個體只有在田園操作與自然美景,享受樂趣獲得撫慰。比較貼切的是法國寵愛驢子的鄉村詩人賈穆(雅姆,1868-1938),他在果園農事時,總有蒼蠅、胡蜂、蚊蚋靠身,既煩又閃不開。人言「怕熱,就別入廚房。」每次到菜園,就得向蚊子繳稅。不是一個月一次,若是,菜園早荒蕪了。雖非天天,至少兩天偶爾三天一趟,工作都在一小時以上。留有這樣的文字:「拿鋤頭的日子,從6:30到8:30,工作足足兩個小時。上衣濕透透。」(2011.07.30.),「巡水、除草,從7:00到8:00,工作一個小時。」(2011.07.31.),「挫敗 整地第1畦」(2011.09.08.五)。鐵鏟與鋤頭的時刻,沒有汗水才奇怪。也曾下午到園操作,冬暮辭夕陽:「夕陽在我的左後方/餘溫逐漸減弱/我迎著冷峻的朔風」(2011.12.19.一)。



  前往菜園,來回摩托車車程約40分鐘,路程約25公里。其中一段8公里,屬大漢溪堤防內的機車通道,更早當然是河道。大漢溪,昔稱大嵙崁溪,是小說家鄭清文常提的大河水,如今河道縮減,兩邊各闢車道及人工溼地。借用日本作家井上靖的用語,我將這段路稱為「乾河道」。



  儘管地小,又是劣等生的操作,仍然有小小收成。自家吃不完,就送人,親友鄰居都分享到。一次偶遇大學同學張紫庭,閒聊後,有收成,或園友多送的菜,就分送給她。透過Line,她傳謝意。試摘二則記下:「炒空心菜,牛肉炒小黃瓜,新鮮味美的晚餐,及明天中午的便當都備齊了,感謝!」(2016.05.15.日)、「謝謝你送的秋葵和芋頭,好吃!」(2017.08.15.二)。

  另外,來自雲林崙背農村的台語作家廖秀齡,聽聞這樣作業,有感寫了一詩,置下留念:



  詩人免冊房/廖秀齡



  詩人的詩

  佇心肝發穎(puh-ínn)

  佇田園健欉(kiānn-tsâng)

  佇土地收成

  免冊房



  骨力的佃農免買地

  縛田(pa̍k-tshân)的做穡人

  佇地主的土地tiām子

  佇家己的田園發芽

  佇番麥欉頂懸at番麥

  免買土地



  無人剝削的做穡人

  免買土地

          2013.06.13



  有時笑說,不務農業的偽詩人,或者不務詩業的偽農民。有「農不農 詩不詩」的調侃意味。

  終究,把這塊地當作心靈的阿卡笛(阿卡笛亞,英文Arcadia,法文Arcadie),護守這小小的十坪菜園,跟土地貼近,跟天宇結合。同時,留下:《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農事操作這些文字,跟維吉爾,跟葉賽寧,跟賈穆說說話。

          2017.09.04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親愛的土地.親愛的蔬果—細讀莫渝的農事詩集《都耕佃農》/楊風(節錄)



  今天,大地像是一個在太陽裡紡織的婦人,她用那忘卻的語言對我低唱著一些古歌。—泰戈爾《漂鳥集》116



Ψ



  很高興,也很榮幸,在出版前,拜讀莫渝的農事詩。

  從2011年春天開始,莫渝就向新北市政府或私人,承租十來坪的土地,種起各種蔬果。由於成績斐然,因此在1912年,還獲得一份新北市政府頒給的獎勵。

  然而,更大的獎勵是這本農事詩集—《都耕佃農》。這本詩集裡,共分四輯:(1)土壤篇;(2)蔬果篇;(3)節氣篇;(4)乾河道遐思。在這四輯當中,除了第(4)是散文詩,描寫大漢溪畔的乾河道,其他都是作者從事農耕的甘苦談。

  在這些有甘有苦的詩作當中,總是環繞著兩個主題:一是土地,另一則是土地上的農作物收穫,也就是蔬果。「我們地上的糧食正是這些果子。」這是《可蘭經》2卷23章裡的句子,也是法國大文豪—紀德(André Gide),在《地糧》一書首頁所引的句子。句中,土地和果子(糧食),則是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莫渝的農事詩集《都耕佃農》,也是如此。

  莫渝曾在〈自序〉中說:



  終究,把這塊地當作心靈的阿卡笛,護守這小小的十坪菜園,跟土地貼近,跟天宇結合。同時,留下這些文字:《都耕佃農:莫渝農事詩集》,跟維吉爾,跟葉賽寧,跟賈穆說說話。



  引文中的「阿卡笛(亞)」(Arkadia),是古希臘的一個地名,位於一座半島上,與古希臘大陸隔絕,因此沒有戰亂,過著牧歌式的生活,所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田園詩人,將她描寫成世外桃源。(按,ark原意為躲避、避開,adia指閻王。arkadia就是指躲避災難的意思。)足見莫渝用十坪土地,從事耕作,不但是表面的農事,而且是心靈的世外桃源。他曾自嘲,以詩人的身分,從事農耕,乃是「不務詩業的偽農民」,是「農不農 詩不詩」。但其實是務詩業的真農民,是既農又詩的詩人、農夫。

  引文中提到三位詩人:維吉爾、葉賽寧、賈穆。這都是影響莫渝寫作農事詩的古代異國詩人。莫渝有一首詩—〈園裡揀菜懷想詩人〉(輯一),詩的最後一句說:「想及遠方已往生的異國詩人的鄉村詩篇。」足見這三位異國詩人,對莫渝的影響之深。

  在這三位古代詩人當中,影響莫渝最深的,應該是賈穆(Francis Jammes,1868-1938)和維吉爾(Vergil,紀元前70-19)。他這樣敘述賈穆:「比較貼切的是法國寵愛驢子的鄉村詩人賈穆(雅姆,1868-1938),他在果園農事時,總有蒼蠅、胡蜂、蚊蚋靠身,既煩又閃不開。」事實上,《笠》詩刊86期,曾刊載莫渝翻譯《賈穆詩選》24首,並附有賈穆年表、介紹短文以及詩人坐姿側像圖。足見賈穆對莫渝的重要性。

  賈穆的作品寫蒼蠅、胡蜂、蚊蚋,而莫渝,除了寫如何與蚊、蠅對抗之外,還寫了天牛、蟬屍、菜蟲、蝴蝶、蝸牛等菜園裡常見的小動物。種類更加廣泛。

  另一位影響莫渝深遠的,是《農事詩》的作者—維吉爾,因為莫渝在序文中,對他著墨甚多,連詩集的書名都採用「農事詩」一詞。維吉爾是古羅馬詩人,被尊為羅馬的國民詩人,也被當代及後世廣泛認為是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影響後世的但丁、莎士比亞等詩人和文人。作品有《牧歌集》(Eclogues)、《農事詩》(Georgics),以及史詩《埃涅阿斯紀》(Aeneid)。其中《農事詩》第一卷,談莊稼;第二卷,談葡萄和橄欖樹;第三卷,談放牧牛、馬;第四卷,談養蜜蜂。讓我們來看他如何談蜜峰:



  我接下來要講述的,是天賜的禮物。

  呵,梅塞納斯,請看—蜂蜜從天而降。(《農事詩》4,1-2)



  這是一首寫給朋友—梅塞納斯(Gaius Maecenas)的詩作。詩人把峰蜜視為「天賜的禮物」。而莫渝,雖然不寫蜜峰,卻寫天牛,寫雜草、蟬屍、菜蟲、蝴蝶和蝸牛。



Ω



  水親 土更親

  把玩泥土

  把玩親切的土地

          —莫渝〈輯一、揉土〉



  輯一是土壤篇,共22首詩作。從篇名即可知道,這些詩主要是寫種植疏果的土壤,包括如何挖土、如何揉土,以及如何在荒土上種植蔬果。莫渝在〈挖掘〉這首詩裡,這樣寫著(節錄):



  用力挖深,挖掘

  尋求祖先活動過的痕跡

  揣想他們的智慧

  挖深 再深 更深



  翻土

  從黑暗的地底

  覓尋新生的景色和氣象



  在這裡,我們看到,土地不單單只是土地,而是含藏著「祖先活動過的痕跡」。土地裡面,有祖先的「智慧」,有「新生的景色和氣象」。

  而在〈揉土〉一詩(節錄)中,莫渝說:



  看似硬朗卻濡潤的泥土

  輕輕一握

  攤散成細緻粉狀

  停駐掌中

  ………

  水親 土更親

  把玩泥土

  把玩親切的土地



  土地是「親切的」,因此值得做為農夫的詩人,盡情「把玩」。

  至於〈荒土〉(節錄),莫渝則說:



  在荒土撒播詩的種籽

  用心植栽可以唱誦生命掙出的拓墾之歌



  這兩句詩,再次讓我們看到,莫渝不是「不務詩業的偽農民」,不是「農不農 詩不詩」。而是務詩業的真農民,是既農又詩的詩人、農夫。

  莫渝在〈輯一、土壤篇〉,不只寫土壤,還寫土壤上的雜草和各種小動物,包括天牛、蟬屍、菜蟲、蝴蝶和蝸牛。

  在這些小動物當中,莫渝似乎最喜歡寫蝸牛。他總共寫了三首蝸牛詩,還把它們編為「蝸牛扁」。其中〈金色的晨光—蝸牛說愛浮世繪〉的末段,這樣寫著:



  微沁清爽的晨間田埂

  一向善於沿路塗鴉的單匹蝸牛

  暫停作業,改

  臨摩葛飾北齋的《蛸》浮世繪

  且保持長時間的纏黏互擁絮語不歇



  其中,葛飾北齋(1760-1849),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大師。在《蛸》這幅畫中,有兩隻章魚,各以八爪觸手,「纏黏」一名採珠的海女,並做出「互擁」而擬似交媾的行為。

  從農人的立場來看,蝸牛是「害蟲」,因為牠們會吃掉辛苦耕種的蔬果。但在這首詩中,我們看不到詩人對蝸牛的厭惡或嫌棄。而在其他描寫「害蟲」的其他詩作當中,詩人也有同樣的態度,甚至站在「害蟲」的立場,來為牠們發聲。例如在〈菜蟲有話說〉當中,莫渝這樣寫著:



  生存之必要

  食物之必要

  請允許依我們的方式

  我族的方式

  允許我們自食其力

  ………

  你住豪宅

  無簷無窗的我們

  以土為宅

  以葉為生



  生存之必要

  食物之必要

  我們只取適量的食物

  我們不貪心



  環保人士以為:不應該區分「害蟲」或「益蟲」。因為「害蟲」和「益蟲」都是生態的一部分,缺少了「害蟲」,生態就會遭到破壞,危及其他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

  這種理論,要從演化論的提出者—達爾文說起。達爾文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在於發現:環境往往影響生物的種類和演化。例如,貓的數量越多,就表示苜蓿草生長茂盛。苜蓿草生長茂盛,要歸功於採蜜的熊蜂。熊蜂的多寡,又與那些以熊蜂為美食的田鼠數量有關。而田鼠的數量,則又和貓的數量有關。因此,貓、苜蓿草、熊蜂,以及田鼠,其實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循環索鏈。

  從貓乃至田鼠所構成的生態環:貓→田鼠→熊蜂→苜蓿草→貓,只是一個例子。事實上,達爾文的追隨者,例如赫胥黎,又加入了牛、水手、老女人等,而成下面的索鏈:



  老女人→貓→田鼠→熊蜂→苜蓿草→牛→水手→英國海軍→老女人



  這還只是一個簡單的索鏈,實際的生態大圓環,比這個圓環還要大上何只千倍、萬倍。而「害蟲」和「益蟲」,都是這個生態大圓環當中的某些環結。把「害蟲」都殺光,這個生態大圓環就會斷裂,不但「益蟲」受到傷害,人類也會遭到災難。莫渝詩作中對「害蟲」的態度,實與生態學若合符節。



──────────



【推薦序】天龍國裡的農夫詩人/康原(節錄)



  2018年9月1日,在南投縣立文化局舉辦的「在現實的裂縫萌芽—岩上學術研討會」上,擔任詩人莫渝的論文〈填補人生裂縫—取岩上的5首詩為例〉的評論人,討論完畢後與莫渝聊天,他說到:「最近要出版一本田園詩集《都耕佃農》,能不能為此詩集寫一篇文章。」我想,詩人住在天龍國裡,怎麼有地可耕?我有一點懷疑!好奇心驅使下要他寄給我欣賞一下,隔天我就收到這本書的電子檔稿件,首先讀到他的自序。原來莫渝真的下田躬耕,曾在「樹林有機市民農園」與「土城有機市民農園」下過田、翻過土、種過菜,有農事的工作經驗,可能想當個田園詩人,所以在生活工作中寫些有關農事的詩吧!

  打開目錄,全書分成四輯:土壤、蔬果、節氣、乾河道遐思;前兩輯真是農耕的心得書寫成詩,節氣以詩來寫氣象與台灣人對節氣的觀念,乾河道遐思是岸邊環境及河川的思考,用散文詩來呈現。此詩集中竟然也因「芋仔、番薯」引發了台灣省籍問題的探討,這或許與他身處天龍國裡種番薯是不容易生長之故,或是族群融合的問題存在,使我們在詩中看到詩人耕種時有的內心感觸,寫出生活上多面向的農民情懷的詩作。

  在莫渝的自序有一段話說:「……有時笑說,不務農業的偽詩人,或者不務詩業的偽農民。有『農不農 詩不詩』的調侃意味。」在這段自我調侃中,透露出詩人只是透過另一種生活經驗為創作素材,偽農民只要流露真情詩,就可看到詩人另開了一扇窗,看到不一樣的另一種風景。

  在「土壤」專輯中,我們看到辛勤農人「一粒米,百粒汗」的辛勞與「一分努力,一分收穫」勵志格言的證言,每首詩都是農人躬耕的步驟,以及詩人對農事的感受,使閱讀者透過農事詩去了解農民耕種的過程,我們來看莫渝用詩記錄著在〈播種〉的心情:



  平凡的手勢

  認真的神情



  一粒小種籽 一份大期望



  撒播的是 小品文

  條播的是 小說

  點播的是 詩



  讓土地歡迎新生命的加入

  願土地給予種籽的成長機會

  盼土地接納撒種人的祝福



  請土地聽聽撒種人的心聲;其實詩人也將「插秧方法」暗喻文學的「作品格式」區別,「播種」在詩人來講就是一種「創作」,稿紙上那一個個方格,就像一區區的田園,只是同樣看到播種,也可能創作出不相同的作品,比如,我看到鄉親的勞動,以及對台灣農事的記憶,就創作出〈耕田園〉的這樣的詩歌,把我對務農的記憶寫入當中,加了一些自己的經驗來書寫:



  天未光,緊起床

  毋驚田水冷酸酸

  點一枝新樂園

  透早行入田中央

  為著顧三噸



  水牛兄,喝歹命

  透風落雨嘛愛行

  做牛拖,做人磨

  駛田實在無快活

  為後代拚袂煞



  輯一中,還有一篇詩人莫渝寫的〈種菜的心情〉,強調的是與土地相連的心情,離開天龍國那種不著地的虛幻生活,期待台灣這塊土地能少一些天災人禍,能擁抱著大的踏實的生活,微小的詩人只能「暗自禱告 期盼」,多麼卑微的心願,台灣人在「天災人禍」中自求多福,祈禱「天佑台灣」與「鄉親認同台灣」的心情:



  防止蟲害 防止水患

  防止天災人禍



  防不勝防

  僅能暗自禱告 期盼



  種菜的心情

  栽種踏實的歲月

  拋離公寓的飄浮移動

  解除大廈的高空幻想

  栽種與土地相連的心情



  讀了這首詩後,想到有一次我到彰化縣埔鹽鄉演講,有「蔬菜的故鄉」之稱的埔鹽,種青菜生產過量常常滯銷,農人們常常把青菜當成有機肥犁入土中,我看到相當惋惜,建議他們把滯銷的青菜做成「乾菜干」來販賣,結果永樂社區真的做成功了,將一群婦人作成的菜乾在社區販賣,竟然成為社區產業的一種特色,於是我把這種情形寫成一首歌〈種菜的阿嬤〉來傳唱:



  來 來 來

  緊來 趕緊來

  鬥陣來阮的菜園內

  阮的 阿嬤 種菜



  看 看 看

  緊來 緊來看

  菜園內的高麗菜

  疊甲一堆親像山

  無人買囥咧爛



  阿嬤真拍拼

  透中晝 日頭腳

  曝菜乾 曝甲

  大粒汗 細粒汗



  史書上說:「詩言志,歌詠言」;「言志」是詩學上的說法,賦詩言志是對詩的認知。《漢書.藝文志》云:「《書》也曰:『詩言志,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實際上,「賦詩言志」是詩學活動的交流方式,表現詩人的詩學職能,也是詩學的訓練方式之一,詩人都應該掌握的詩學技藝。莫渝這位詩人在耕農種菜之餘,透過種菜體驗言其心志。

  在輯二中:莫渝把栽種過:空心菜、活力菜、A菜、蘿曼、大陸妹、地瓜葉、花椰菜、高麗菜、鵝菜(A菜類)、小番茄、小黃瓜、秋葵、皇宮菜、紅莧菜、毛豆、荷蘭豆、辣椒、玉米、絲瓜、芋頭、木瓜、香蕉、芥藍菜、芹菜、韭菜、紫蘇、九層塔、洛神……等各種蔬菜。透過蔬菜的特徵或屬性去寫詩,運用了「藉物詠懷」的技巧去書寫,比如〈中空—失根的木瓜樹〉:



  被颱風吹倒的木瓜樹

  扶正後

  依然挺直



  照樣施肥

  照樣給水

  看似正常無恙



  有一天

  輕輕一碰

  由中間折半



  虛偽的外殼繼續支撐已經腐爛的內裡



  這首詩講的是一些「虛有其表」的現象,我們社會有許多虛偽假面,比如企業門面看起來富麗堂皇,生意上門庭若市,其實這種公司是舉債營運度日,有一天資金周轉不靈就面臨倒閉;同樣的有些國家都是泡沫經濟的假富庶,舉外債過度開發,其實負債累累「虛偽的外殼繼續支撐已經腐爛的內裡」即是印證。

  打開台灣的歷史,因為長久以來不斷受到殖民政府統治,外來政權對這塊土地缺少認同的心,只是掠取資源,把台灣人當奴隸看待;戰後的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教育,以中國化為教育的目標,漸漸地造成了人民在省籍上產生隔閡,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把外省籍的人稱為「芋仔」,而台灣人長久以來或許都是吃番薯,而這種植物容易種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成長,吃番薯的台灣人一代一代在台灣傳承下去,就產生一句「番薯毋驚落土爛,只求枝葉直直湠」,台灣人也就自稱為「番薯仔」,於是我們看到詩人鄭烱明創作了這首〈蕃薯〉:



  狠狠地

  把我從溫暖的土裡

  連根挖起

  說是給我自由



  然後拿去烤

  拿去油炸

  拿去烈日下曬

  拿去煮成一碗一碗

  香噴噴的稀飯



  吃掉我最營養的部分

  還把我貧血的葉子倒給豬吃



  對於這些

  從前我都忍耐著

  只暗暗怨歎自己的命運

  唉,誰讓我是一條蕃薯

  人見人愛的蕃薯



  但現在不行了

  從今天開始

  我不再沉默

  我要站出來說話

  以蕃薯的立場說話

  不管你願不願意聽

  我要說

  對著廣闊的田野大聲說

  請不要那樣對待我啊

  我是無辜的

  我沒有罪!

  

  鄭烱明曾說:「面對極權,詩人手無寸鐵,只能以語言當武器。」,而這首詩寫出了台灣人在這塊土地被欺凌的狀況,於是才會有後來「美麗島事件」的發生,台灣人在戒嚴的統治下,開始透過文化的反抗、開始追求自由與民主的生活,這種特殊的生活遭遇,使一些作家以貼近土地的生活經驗,走向現實主義的文學書寫,鄭烱明又說:「詩不是知識的產物,它來自詩人對周遭事物的細膩觀察、愛心和語言的天賦。」,《笠》詩社的詩人很貼切地去表現土地的聲音,用現代主義加上即物主義的表現技巧如:暗喻、象徵、對比、意象等技巧,去挖掘人的內心感受;鄭烱明與莫渝都是《笠》的成員。莫渝的〈芋頭〉該是暗喻的逃難到台灣的外省人,有強烈的生存感,使他們在這塊島上有「頑固的求生意志」。



──────────



【推薦序】喜畊福田—採實《莫渝田園詩集:都耕佃農》/黃玉蘭(節錄)



  青山無所爭 福田用心耕—靜思語



一、前言



  詩人莫渝在2007年5月和9月相繼出版了《第一道曙光》和《莫渝詩集》,兩書中都記載了詩人自我表述對詩的洞察,提出了10個寫詩的理由:

  1. 寫詩是接受存在主義的理念,證明自己的存在。

  2. 寫詩是自己有所感動,希望把感動傳染出去,讓感動在人間對流。

  3. 寫詩是重演〈賣火柴的女孩〉的故事,持續點亮火柴,看見詩的天堂。

  4. 寫詩是安頓子己浮動的情緒,避免波及周遭。

  5. 寫詩是築繭的作業,封閉自己;能否留給他人保暖,無法預知。

  6. 寫詩是立足現實主義,掃描人生百態。

  7. 寫詩是批判惡質的社會現象,找回人類的良知。

  8. 寫詩是一場欲火求生,不是隔岸觀火。

  9. 寫詩是一場猶里西斯(奧德修斯)的海上歷險,期待在自己的土地靠岸。

  10. 寫詩是一場戰鬥,以心血向歷史交換壽命。



  有趣的是,筆者綜閱莫渝2018年即將付梓的田園詩集,詩作與耕作,對詩人而言,實為一體兩面,並無差異,是將詩人詩觀中的「寫詩」改成「耕作」,得文如下:

  1. 耕作是接受存在主義的理念,證明自己的存在。

  2. 耕作是自己有所感動,希望把感動傳染出去,讓感動在人間對流。

  3. 耕作是重演〈賣火柴的女孩〉的故事,持續點亮火柴,看見詩的天堂。

  4. 耕作是安頓自己浮動的情緒,避免波及周遭。

  5. 耕作是築繭的作業,封閉自己;能否留給他人保暖,無法預知。

  6. 耕作是立足現實主義,掃描人生百態。

  7. 耕作是批判惡質的社會現象,找回人類的良知。

  8. 耕作是一場欲火求生,不是隔岸觀火。

  9. 耕作是一場猶里西斯(奧德修斯)的海上歷險,期待在自己的土地靠岸。

  10. 耕作是一場戰鬥,以心血向歷史交換壽命。



二、耕作&創作交響曲



  《都耕佃農》一書共有四輯,收錄「土壤篇」22首、「蔬果篇」20首及「節氣」篇24首,共計66首;此外,另有「乾河道遐思」散文詩16篇。首輯中的第一首詩〈挖掘〉中,即呼應了作者在自序〈從詩園校園到菜園—都耕佃農小記〉一文中的點點滴滴。



  挖掘



  整地。在菜園裡

  用鋤頭用鐵鍬盡力耕鋤,掘土挖深

  清除地表作物,收割與挫敗的作物

  請他們回到地層下

  騰出廣大空間

  從無求取真有的實相



  用鐵鍬挖地 深深地挖

  用力翻出地底的土 深埋的黑土

  翻出夾帶嫩根細鬚的土塊

  翻出沒被陽光曬過的暗色土壤

  讓地心反轉



  已經被作物汲取營養的表土

  辛苦過了

  一律請回地底休息

  輪換陰涼潤軟的底土跟太陽招呼



  用力挖深,挖掘

  尋求祖先活動過的痕跡

  揣想他們的智慧

  挖深 再深 更深



  翻土

  從黑暗的地底

  覓尋新生的景色和氣象



  從詩園校園到菜園,從文人一轉成為農夫,在傳統「士、農、工、商」層次分明的世代裡,看似生活樣態的大轉彎,然而,從一開始的「整地」到文末「新生的景色和氣象」,詩人在其新詩集中,即預告讀者,詩人試圖除舊布新,翻轉舊雨新知的視野,拓展創作的新版圖,正如其後〈播種〉一詩中所描繪的詩人與農人重疊的身影、耕作與創作交響的樂曲:



    播種

  

  平凡的手勢

  認真的神情



  一粒小種籽 一份大期望



  撒播的是 小品文

  條播的是 小說

  點播的是 詩



  讓土地歡迎新生命的加入

  願土地給予種籽的成長機會

  盼土地接納撒種人的祝福



  請土地聽聽撒種人的心聲



  農人期待瓜果的熟成,詩人自然也有豐收的期盼,但顯而易見地,詩人更渴望的是新生園地—創作新版圖裡—詩文的茁壯與蔓延;融合農作與創作,有新的交響樂章,以饗宴讀者的新/心味蕾。



三、蚯蚓的夢?詩人的夢?



  黃美娥在莫渝詩集《第一道曙光》作序〈靜默的素描者〉一文中指出:



  莫渝的詩始終是以白描手法為其特色,簡省而不設色的筆法,使得其詩彷若一幅簡單的素描。他顯然不愛戀炫目奇詭的意象,因為太奪目的光彩反而會遮蔽質樸的心靈悸動;他也不以濃烈高亢的情緒經營詩中文字,因為與對象物保持適度的距離可以觀察得更真實。(頁17)



  「質樸」、「溫和」、「平實」……,一向是莫渝為文為人予人的印象。在新的詩集中,我們仍舊看到詩人沉穩的氣質,雖然在「都耕」的計畫裡,成為一方之主,但詩人不改其既有本色,時時觀察、處處紀錄,簡單的素描,簡入簡出,田園主人之身卻猶如過境賓客;在〈雜草〉一詩中末尾寫到:



  我們家族龐大

  成員廣眾

  由不得他們那一撮的搖擺 囂張

  綠色的我們終會佔領各界

  各角落



  換個角度,從事農作的詩人,面對「家族龐大/成員廣眾」的雜草,不得不謙卑,不得不臣服,畢竟個人蒼海一粟,無以比對。又如〈種菜養蟲說〉與〈菜蟲有話說〉中點出:



  種籽要被精明的鳥啄食

  綠葉要有青蟲細嚼

  甜果要讓果蠅品嚐



  隨著芽的繼續成長

  莖葉果實全到齊

  相對的剋星緊跟著成長

  且如影隨行



  ……



  你住豪宅

  無簷無窗的我們

  以土為宅

  以葉為生



  菜蟲吃綠葉,本是天經地義的自然法則;而透過詩人的洞察與素描,彷彿「雜草」與「蟲」才是田園裡長久定居的主人,詩人只是偶然造訪暫宿的賓客。

  然而,現實生活中也許親朋好友們會好奇地探問,辛勤的耕作,與蟲鳥爭食,所為何來?或許,詩人投身泥土中,猶如藏身地底的蚯蚓,透過〈蚯蚓的夢〉,讀者亦能了解詩人的夢:



  算是藏身嗎?在地底裡自覺安適

  鑽土翻土

  單純地賴活著,蠕動著



  黝黑的地土偶爾擠壓或鬆動

  空間,談不上

  身子還夠扭轉乾坤

  守護小小江山



  習慣墓室般的盲黑

  管他上頭的歲月如何

  光明亦然

  無需與天日打交道

  無需計數晨昏



  不存在的時間缺乏計數的意義



  更別問有什麼夢

  別攪擾思緒

  我,自然有所追尋



  開疆闢土,種植蔬菜瓜果,表象裡,單純的農作—播種、灌溉、爬梳、收成—順理成章,但在現實中,如人生旅程,不如意十之八九;暴雨、乾旱、蟲/蝸害……,都可能將長久的心血,付之一炬。然而,詩人到底有甚麼樣的夢呢?作為一位都耕的佃農,守護小小的江山,雖然小,但還可扭轉乾坤;又或者,正如詩人所引述維吉爾的農事詩:「世事紛紜多變,只有更迭的四季循序漸進,永恆長久;個體只有在田園操作與自然美景,享受樂趣獲得撫慰。」

試閱文字

內文 : ▌挖掘

  整地。在菜園裡
  用鋤頭用鐵鍬盡力耕鋤,掘土挖深
  清除地表作物,收割與挫敗的作物
  請他們回到地層下
  騰出廣大空間
  從無求取真有的實相

  用鐵鍬挖地 深深地挖
  用力翻出地底的土 深埋的黑土
  翻出夾帶嫩根細鬚的土塊
  翻出沒被陽光曬過的暗色土壤
  讓地心反轉

  已經被作物汲取營養的表土
  辛苦過了
  一律請回地底休息
  輪換陰涼潤軟的底土跟太陽招呼

  用力挖深,挖掘
  尋求祖先活動過的痕跡
  揣想他們的智慧
  挖深 再深 更深

  翻土
  從黑暗的地底
  覓尋新生的景色和氣象

          2011. 09.08(五)
          ──刊登《笠》詩刊286期,2011.12.15
          ──收進《2011年台灣現代詩選》(春暉版),2012.04

──────────

▌揉土

  看似硬朗卻濡潤的泥土
  輕輕一握
  攤散成細緻粉狀
  停駐掌中

  揉捏土塊
  鬆弛成微涼的碎片
  再組合 依然是家族新成員

  土柔似水
  如水的土壤可堅可軟
  自成不討喜的土樣

  水親 土更親
  把玩泥土
  把玩親切的土地

          2011.08.10

──────────

▌荒土

  看不出含有養分的土堆
  呆板的土,大坨小塊的乾硬
  整片土黃,光禿禿
  渴望柔水的滋潤

  一滴水不夠
  需要更多 再多
  大注的水分和各種營養
  渴望新精靈的添加
  攪拌
  改變體質

  在荒土撒播詩的種籽
  用心植栽可以唱誦生命掙出的拓墾之歌

          2011.07.30

──────────

▌迷失的天牛

  原本高高在樹上的天牛
  誤入塵土

  受傷?迷戀?
  難解

  該回家了
  光禿的黃土不是遊樂園

          2011.08.01

──────────

▌越境

  越境的入侵者
  進犯蚊蟲轄管的「夷區」

  一波一波的抵抗軍
  奮勇護園

  近身搏擊
  終至流血犧牲

  我是敵對者?

          2011.08.01

──────────

▌播種

  平凡的手勢
  認真的神情

  一粒小種籽 一份大期望

  撒播的是 小品文
  條播的是 小說
  點播的是 詩

  讓土地歡迎新生命的加入
  願土地給予種籽的成長機會
  盼土地接納撒種人的祝福

  請土地聽聽撒種人的心聲

          201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