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鄉情: 前陸軍副司令黃奕炳的金門故事 | 誠品線上

故里鄉情: 前陸軍副司令黃奕炳的金門故事

作者 黃奕炳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故里鄉情: 前陸軍副司令黃奕炳的金門故事:出身金門,軍旅生涯四十餘載的黃奕炳將軍,在解甲歸田後,退而不休,持續不遺餘力地宣揚故鄉文化。除致力金門史蹟保存與申請世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出身金門,軍旅生涯四十餘載的黃奕炳將軍,在解甲歸田後,退而不休,持續不遺餘力地宣揚故鄉文化。除致力金門史蹟保存與申請世界遺產外,也不時舉辦相關講座,並且更親自撰寫自己的金門家族故事。 繼出版瞭解金門人的歷史--《落番與軍眷》後,本書沿襲核心,繼續書寫金門故里伊人與鄉心鄉情,記述故去的親人,祖祖輩輩;走筆金門老宅洋樓、食衣住行、童年記趣、炮戰印象、落番傳奇等。 本書從黃將軍的家族故事出發,橫看,是現代金門風土人情集錦;縱看,是金門歷史與人文的演進縮影。作者真摯溫情的筆調流瀉字裡行間,關懷鄉土之心溢於言表,篇篇故事值得細細品味與珍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黃奕炳金門人,年少是太武山下赤腳放牛的牧童,及長負笈臺灣,投筆從戎,先後畢業於陸軍官校正45期、政戰學校政研所、臺灣大學國發所。服務軍旅逾40載,曾歷任重要軍職如:陸官校學生部隊指揮官、金防部第三處處長、烈嶼守備區指揮官、陸軍高中校長、國防大學教育長、陸軍步訓部指揮官兼步校校長、國防部人事次長,常務次長、陸軍第十軍團兼第五作戰區指揮官等。2013年夏季退伍後,在大南汽車服務四年餘,現任職榮僑投資公司,仍繼續為國效力,服務袍澤。出版有《落番與軍眷》一書,今再出版《故里鄉情》,未來續有《軍旅憶舊》之撰寫計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儒將解甲 書寫故里鄉情/陳德昭自序:細說家鄉故事輯一 故里伊人家族塵封的故事:三叔公祖寂寥山路:先祖父卓奢公「土驢三嘶」傳奇鹽戶之子:華房始祖廷講公金門歷史的遺珠:司馬公黃雄的故事不識字的俺娘惠安姑丈我的俠客二哥大表姊翠金小萱回家了!輯二 鄉心鄉情汶源宮風獅爺傳奇「思源第」家族故事館「慶餘居」的故事黃卓彬洋樓一頁滄桑暗夜砲聲-紅與黑的印記海峽上的月光紅眠床「食」在有情,念故鄉金門童年記趣之「菸與狗」老街上的蓮霧樹再見!木麻黃後記一:子婿燈傳奇/王素真後記二:兩口鐵皮箱的故事/王素真附錄:汶水黃氏華房「思源第」的家族故事

商品規格

書名 / 故里鄉情: 前陸軍副司令黃奕炳的金門故事
作者 / 黃奕炳
簡介 / 故里鄉情: 前陸軍副司令黃奕炳的金門故事:出身金門,軍旅生涯四十餘載的黃奕炳將軍,在解甲歸田後,退而不休,持續不遺餘力地宣揚故鄉文化。除致力金門史蹟保存與申請世界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3266648
ISBN10 / 9863266647
EAN / 9789863266648
誠品26碼 / 2681727350005
頁數 / 24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40g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出身金門的黃奕炳將軍,記述祖祖輩輩;走筆金門老宅洋樓、食衣住行、落番傳奇等,記錄金門故里伊人與鄉心鄉情。
★作者真摯溫情的筆調流瀉字裡行間,關懷鄉土之心溢於言表,篇篇故事值得細細品味與珍藏。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細說家鄉故事

  我生長在金門太武山下的汶浦水岸。小學畢業前,從未去過島鄉首善之區的金城;國中畢業前,也沒有離開過閩南九龍江口那座烽火連天、被軍管禁錮的小島。印象裡兒時的家園,除了沙美街市的喧囂,不外雙落老宅前南瓜蔓生的菜園,汶水溪畔綿延到金沙溪口的澇埕、開闊的斗門溪園一方方錯落有致的番薯壟或高粱田,以及入夜漆黑一片的宵禁和不知何時會欺身而來的砲擊。歲月很遙遠,但記憶很深刻。
  國中畢業後,負笈臺灣。高中畢業即投考軍校,展開長達四十餘年的軍旅生涯,此期間隨著職務調動,四處飄流,卻從來沒有機會輪調返金。迄民國八十六年,承蒙時任金防部司令官的老長官陳鎮湘上將提攜,徵調出任防衛部第三處處長,才得一償返鄉服務的宿願。但包含烈嶼守備區任職的時間加總,我在金門的時間還不足三年,旋即派任陸軍士官學校校長。因此,我對於家鄉的認識和印象,大致停留在青少年時期;對於家族的過往,也僅來自長輩記憶的口耳相傳,當下聽過也記下了,但歲月流轉,大部分故事片段都在時光的淘洗中,慢慢地淡忘,難免有一絲絲遺憾。
  調任士校校長時,胞兄奕展寄來一本家族族譜稿,並陸續寄予一些家族歷史文獻或書籍,惜因個人軍務倥傯,根本無暇展讀。一直到民國一○二年夏季,我從軍中退伍,且奉家父章掘公之命,籌建家族故事館―【思源第】,必須蒐整相關文史資料,繪製《家族世系表》、《黃氏遷徙圖》、《落番路線圖》等圖表,才將書櫃塵封已久的族譜取出,對照珍藏近兩百年來的「僑批」(族人落番南洋往返家書)―《長春書柬集》、歷代鬮書(分家析產協議書契)和相關重要文獻等,逐頁詳加研讀。研讀過程中,一則深受先祖族人前仆後繼、血淚斑斑的奮鬥史跡所震撼與感動,再則也慚愧自己對家族歷史的冷漠與無知,遂下定決心,期望運用有生之年,秉持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的原則,以口語說故事的形式,逐筆紀錄個人所知、所見的家鄉、家族故事。
  我寫作的規劃順序,人物是從自己最親近、最熟悉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和兄姊開始,上追信而有徵、具代表性的歷代遠祖(如紫雲開基祖守恭公、紫雲同安始祖肇綸公、汶水華房開基祖廷講公、汝州司馬雄公等),嗣再逐步向外輻射到一些我所懷念的已逝親人(如:三姑丈、翠金大表姊、姪女懿萱等),目的是留下他們所曾走過的足跡,其中有我濃郁的孺慕與眷戀,景崇之情與縈懷之思。
  在事物方面,則是敘述家族各棟建築物起造的歷程(如:慶餘居、黃卓彬洋樓、思源第),交代人物與建築的關係,揭示建屋時安居、顯親和思源感恩的不同意涵;其次,敘述個人印象裡的鄉情鄉景,如:汶源宮風獅爺、雀榕、木麻黃、老街蓮霧樹等,一些看似平凡存在身邊的事物,卻蘊藏著巨大的變遷和哲理,不到某種年紀、不曾經過某些人世的滄桑,是很難理解的。此外,我回憶了幾件較特殊的過往經驗,如:共軍砲擊、搭登陸艦橫渡臺灣海峽等,在大時代裡,那僅是庶民的經歷與感受,就算是留給後人參考的紀錄吧。個人並且在書後,附上自己研讀族譜和家族、宗族文獻時所歸納的筆記,如:汶浦黃氏的落番故事、汶浦黃氏源流,但願家族與宗族的親人,在瞭解祖先出生入死、披荊斬棘、蓽路藍縷的奮鬥故事後,跟我有著一樣的感動、感佩與感恩。
  退伍這幾年來,我持續完成家鄉和親族故事書寫,概有四十餘則,其中少部分已配合【思源第】落成典禮(民國一○四年季秋),先與內人素真的文章合併,以《落番與軍眷―陸軍副司令黃奕炳的金門故事》出版。於今再擇二十一篇,以《故里鄉情》為名結集出書,感謝秀威資訊科技公司的謬愛和協助,才能使這本金門島鄉一個尋常家族所發生的故事,有機會與眾親友及讀者們分享,個人深感榮幸與珍惜。
  個人經常在想:在汨汨流淌的生命長河裡,個人只是小小的水滴,無足輕重;但在家族傳承的鏈接裡,卻是不能割捨的一環,在無限小和無限大之間,如何才能彰顯生命的意義,的確是一個重大的課題。我的祖訓是「敬天法祖」,敬畏上天,才能提醒自己舉頭三尺有神明,不可行惡;效法先人,則在鼓勵自己和後人見賢思齊,激發血脈裡冒險犯難、經略四方的宏觀遠識和志向,無忝所生。
  我只是一個退伍軍人,不是作家,也沒有生花妙筆,更沒有所謂「立言」的宏願。個人把自己定位為「說故事的人」,現在細說祖先、家鄉的故事,將來回憶軍旅生涯的點滴,慢慢寫,細細說,行文不想陡奇瑰麗,但求通順存真,於願足矣!深信小水滴經年累月積蓄,也會匯集成溪流,不容小覷。
  我經常鼓勵親朋好友、同袍及同事寫故事,閒暇時信手將身邊的人事物記下來,紀錄至親、先人事蹟,也為自己的人生白紙黑字留下印記,以不枉此生。在細說家鄉故事《故里鄉情》一書出版之際,個人還是要再次呼籲:「大家都來寫故事!」這是一件有意義又有趣的工作,人生豐富精彩、歷經大江大海者,固有可觀之處,但看似庸碌平凡、平淡無奇者,亦有溫馨感人情節。試想:駑鈍如我,尚可結集出書,應該可以帶給大家更大的勇氣與更多的動力吧。祝福大家!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儒將解甲 書寫故里鄉情

  允文允武的黃奕炳將軍,是我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的學生,如果順利,這個夏天應該可以獲頒學位。
  黃將軍在四十餘載的軍旅生涯中,精研部隊戰訓、軍事教育、軍備與人事、領導統御等專業,曾歷練國軍各階層重要軍職:陸軍官校學生部隊指揮官、金防部第三處處長、烈嶼守備區指揮官、士官學校校長、國防大學教育長、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指揮官兼步兵學校校長、國防部人事參謀次長、陸軍第十軍團兼中部作戰區指揮官、國防部常務次長、陸軍副司令及國防部總督察長等職,軍事學經歷完整,勳績顯著,在軍界表現頗有好評。
  我與黃將軍是同鄉世交,家兄德禹,曾在政戰學校政研所碩士班授予《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舍弟德新,在政界與時任國防部常務次長的黃將軍,迭有業務往來,對其素養與為人均甚熟稔。我早些年在金門同鄉會中和黃將軍相逢,便鼓勵他來銘傳攻讀博士,因為他出身陸軍官校,又擁有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與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的雙碩士學位,政治、軍事領域,有一定的素養,如能以其醇厚文化底蘊再修得博士學位,眼界將更寬廣,生命意義更臻新境。
  果真,黃將軍一退伍便來報考銘傳大學應中所了。始終如一的為學態度,認真執著、務實誠篤;報考前,黃將軍自學研讀過去不曾探究的文學史論科目,提報未來研究方向在譜牒和僑鄉文學,鑽研深入,十分完備,予人印象深刻;入學後,謙遜低調,敬師樂群,修習學分、撰寫報告、提交論文、參與學術研討會等等,無不全力以赴,各科成績均列優等,堪稱表率,備受年輕同學們敬重,深得我心。
  黃將軍昔日軍務倥傯,卸下軍服後,仍在退輔會投資之事業單位任職,在職進修博士之餘,不忘關心故鄉公共事務,擔任「金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為戰地史蹟之保存維護,戮力不懈,回饋家鄉;同時間,黃將軍也在家鄉金門營建「家族故事館」,且秉持為家族寫歷史、為先人留足跡之使命感,著手撰寫家族源流、先祖小傳、家族建築史蹟、故里民俗軼聞、戰地憶舊等等,確為認真又勤奮的有心人!《落番與軍眷》是黃將軍家族書寫的第一本書,現今的《故里鄉情》算是其金門故事集的續集了。《故里鄉情》裡所寫,是他對祖先暨已逝家人的孺慕與思念,還有家族老建築的故事與鄉里奇聞趣談、鄉景回憶。令人感動的是,黃將軍研讀族譜和家族、宗族文獻後,持續不輟用心書寫家鄉和親族故事,還願意將其見聞與家族發生的故事,與親友及讀者分享,殊屬難得。這不僅是黃氏一族的家族史,也是金門地方發展史的史書別冊,一定要珍惜、留存,而且用力推廣!「晉乘楚杌」猶存其名,金門的《故里鄉情》豈可輕忽?
  我以鄉親黃將軍為榮為傲,他細說家鄉故事的《故里鄉情》,是一冊金門人的生命故事,平淡中有真情,雲淡風輕的悠乎歲月裡有壯闊奇景,值得一讀再讀,故特為推薦。

  銘傳大學講座教授兼校務顧問/陳德昭

試閱文字

內文 : 【暗夜砲聲─紅與黑的印記】

  鄉籍藝術家李錫奇大師在國立歷史博物館作《八十回顧展》,開幕時我也與會細細品賞,有幸恭逢其盛。有人說:「李大師創作的元素,很多來自故鄉金門。」確實,在大師的版畫裡「紅黑底蘊展現廣大安定的磅礡氣勢」,「黑」溯源於戰地長夜漫漫的宵禁、黑色布幕下的燈火管制;「紅」則象徵著島鄉大地上炙熱的砲火與汨汨流淌的鮮血。是啊!走過那段歲月,紅與黑,一直都是我們內心深沉的傷痕,也是島民鮮血與烈火、堅忍不拔的印記。
  鮮血與烈火的砲擊印記
  沒有歷經戰爭殘酷的錘鍊,不知道和平的可貴;未曾身沐遍地烽火的洗禮,難以體會生離死別、痛苦難當的煎熬。沒有聽過砲彈擦身而過的尖銳呼嘯響聲,無法瞭解生命無常的恐懼;沒有被漫天砲火追擊、踉蹌逃命、那能領略生死僅僅一線之隔的經驗?未經家園破碎、至親好友傷亡,怎會珍惜家人團圓、平安的美好?……。正如西哲叔本華所說:「未曾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同樣的,沒有經過戰亂創傷和磨難的人,也無法理解歷劫歸來者對於和平與安定的渴望。我們的島鄉,以蕞爾小島,有史以來歷經諸多戰亂洗禮,曾經承受數十萬發重砲轟擊、島民挨過逾四十年軍管生活,邇來雖然砲聲已渺,戰地政務解除多年,但撫今追昔,仍有太多不堪回首的記憶。
  打從我出生,以至成年,對岸的砲擊聲,始終如影隨形伴我成長,甚至遠離家鄉負笈臺灣,也曾迭次在暗夜砲聲的噩夢中驚醒,夢裡故宅老屋煙塵四起,隱約聽到祖母大聲驚呼著:「了,緊走!緊走啊!」耳畔那緊急催逃的聲音,讓我醒後久久難以入眠。雖然兩岸砲聲戛然而止已經將近四十年,眼下小三通往來舟楫如織,往昔壁壘分明的對峙,早已不復見,但回想當年每逢砲擊的夜晚,咻咻砲聲和落地後的爆炸聲,彷彿死神穿越長空而過,或黑白無常步步進逼,而我們只能瑟縮戰慄、忐忑不安地躲在防空洞中,細數每一發或近或遠的砲聲,壓抑緊張不安的情緒,靜靜渡過漫長、無助的煎熬與等待。

---------------------
童稚時期經歷的六一七砲戰

  余生也晚,沒有趕上「古寧頭戰役」,對「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也不復記憶,只從娘親的口中聽到:砲戰時她曾揹著我留守家園、多次瀕臨危險的片斷回憶。但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六一七砲戰」(或稱六一九砲戰)時,我已經是個小學生,有較深刻印象。據說那次的砲戰,是中共為了抗議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問臺灣,故意「放禮砲歡迎」。事發前幾天,對岸共軍密集廣播著砲擊的訊息,我們家也早早做了安全準備,全家十餘口人,入夜前即由祖母帶領,先躲到祖父墳塋左側的地隙紅土窯洞裡,靜待共軍預告時辰的砲擊。我想祖母會選定這個窯洞躲避,一則是紅土堅固,足以抵擋砲轟,再則是祈求祖父英靈不遠,能庇佑家人平安渡過劫難吧!夜幕低垂,周遭一片死寂,只聽得見蛙鼓蟲鳴。砲擊伊始,只聽到圍頭方向一聲沉悶的砲響,隨之而來是不及計數、此起彼落的轟擊巨響,從窯洞口向外張望,只見火光忽明忽滅,夾雜著樹木折斷或建築物倒塌的聲響。父親指著砲聲與火光的方向,研判我們村子恐有不少落彈、損失應該會很嚴重,而此刻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枯坐在潮濕、頂端不斷滴水、鬱悶得讓人窒息的紅土洞裡,迎接著不可知的命運!年幼的弟弟、妹妹們疲憊的俯趴在叔嬸腿上睡著了,僅有大人壓低嗓門講話,低聲討論著天亮後家園可能的場景,而祖母眼神直直望著洞外的天際,若有所思,她老人家歷經多次戰亂,應該是在盤算將如何收拾砲擊後的殘局吧?到了下半夜,砲聲漸趨稀疏,黎明前終於恢復沉寂。
  天亮後,我們迫不及待步出紅土窯洞,沿著後水頭通向村落的小路跑回家。發現黃卓彬洋樓左前方的合歡樹林,幾乎全部攔腰削斷,牛欄及豬圈有部分受損,老雙落和洋樓房屋主體大致安然無恙。但村子其他地方中彈累累,損失慘重,尤其靠近砲兵連陣地的汶鳳殿小廟幾乎全毀,主祀神明田都元帥塑像被擊倒在地,左手臂折斷;距離我家不到五十公尺的卓生叔公家,也不幸被砲彈擊中,卓生嬸婆躲避不及,慘遭斷裂的屋樑撞擊當場氣絕身亡,因為時序入夏,天氣悶熱,翌日午後,便匆匆忙忙抬往後溝仔埋葬了。我們村莊是該次砲戰損失最慘重的聚落,房屋全毀、半毀者甚多,所幸除卓生嬸婆遇難外,族親都安然無恙。後來,縣政府到各家發放美援的棉被和一磅罐裝的奶粉,作為救濟。至於砲擊目標指向的砲兵連狀況如何,我不知道,但砲戰後不久砲兵連就撤離了,僅留下空盪盪的砲陣地,成為我們放牛之餘探險的所在。砲擊結束,小孩們倒有一筆小外快可賺,那就是提著鐵桶等容器,沿著往沙美的幾條道路和田野,小心翼翼撿拾遍地散落的砲彈破片(因為鋒利的彈片比刀片還銳利,撿起稍有不慎,即可能受傷),撿到的破片,都是賣給街上的打鐵店,那大概就是今日金門砲彈鋼刀的濫觴吧。

---------------------
砲彈不長眼的擇日學

  砲彈不長眼,如何逃躲?中國人婚喪喜慶喜好「擇日」,挑選黃道吉日討個吉利。島鄉在那三十幾年裡,倒是不必費心擇日,就因為共軍砲擊「單打雙停」,所以雙號非砲擊日即是吉日。鄉親有不信邪的,喜事擇日選在單號宴客,也曾發生許多憾事。譬如沙美有一戶旺族特別選在單號娶親辦喜宴,入夜後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酒未過三巡,即引來共軍一陣砲擊,其中一發不偏不倚正中宴客大廳,造成多人死傷,其中有我國中小同學的父親,以及小學時的自然課老師。由於傷亡者都是左鄰右舍、熟識的人,消息傳來,令人倍感震驚與傷痛。
  我的母校金沙國中地勢較高,加上高聳的國旗桿,目標鮮明,而且附近有國軍的營區與砲陣地,據說是共軍砲擊金東地區的檢驗點。因此,在沙中周邊的沙美、東埔、後浦頭和英坑,就成了最危險的落彈區,被匪砲擊中受傷甚至身亡的事件,時有所聞。時序較近、我印象較深刻的有:某個夏日夜晚,博愛街一家文具店老闆的老太爺,正坐在店門口乘涼,一聲砲響,走避不及而被擊中,送醫傷重不治。另外就是金沙國中某位我們極為熟悉的工友,在學校值夜班,被宣傳彈直接命中,當場殉職。

---------------------
暗夜砲聲聽音辨位學

  對岸的砲陣地,遍布圍頭、蓮河、廈門、大小嶝……等地,射擊的時間、地點難以捉摸。所幸在金門民國六十年以前出生者,對於共軍砲擊,大多練就一身「聽音辨位」的功夫。砲聲「咻―嘣」,拉著長長的尾音,好久才落地爆炸,顯示那只是掠空而過的遠彈,安啦!「咻―嘣」,聲音短促尖銳,是距離很近的近彈,趕快進防空洞吧;「咻―鏃鏃鏃」,代表砲彈近在咫尺,即將爆炸,必須就地臥倒尋求掩蔽、祈禱神明保佑!當年鄉親被砲彈追著跑,根本不是新鮮事,個人就有這種生死一瞬間的驚險經驗。
  話說某一個夏天的傍晚,我到蔡店附近的池塘邊,準備把正在吃草的老牛牽回家,因一時貪玩跑去抓螢火蟲,直到天色昏暗才踏上歸途,不意走到半路,一發宣傳彈從空而降,老牛聞聲拔腿狂奔,我被迫放開韁繩、一頭栽進路邊的軍用線溝,弄得一身狼狽,回到家還不敢吭聲呢,以免討打。四十幾年前的往事了,如今回想起來,似乎淡了遠了,好像在說著別人的故事,有些傳奇色彩,又有些好笑,但輕輕翻開那一頁頁的片段記憶,還是有點隱隱作痛的感覺。
  走過金門砲擊歲月,我相信:「紅」與「黑」會牢牢刻劃在我們的記憶裡;現今追懷暗夜的砲聲,不忍追懷,又難以忘懷!島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地略位置,使戰亂變成金門「匹夫懷璧」的宿命和歷代揮之不去的夢魘。有人說:「使我們受苦的,往往不是情況的本身,而是我們對於情況的想法。」站在金門的大地上,仰望太武山,我虔誠感恩貧瘠的紅土地和堅實的花崗岩磐,賜予我們堅韌求生、奮戰不懈的意志,也謝謝連天的烽火,錘鍊我們冒險犯難、勇敢樸實無華的性格。眼前砲聲早已銷聲,戰事也渺遠,但我心曾淌血,「紅」與「黑」的戰火烙印仍鮮明深刻。

---------------------
【不識字的俺娘】

  我的娘親名諱張英(一九一九-一九七六),金門人,出生十八日即被送到我家為童養媳;娘親不識字,卻是最懂得忠孝節義與人情義理,她一生奉獻黃家,躬身實踐倫理道德,是備受鄰里親族讚嘆與懷念的人。

  §童養媳、不識字
  「俺娘」是金門話,稱「我娘」。早年金門人多因家庭環境艱困,生下女兒後送人做童養媳,既可免去養女兒的生活開銷,且又省下將來嫁女兒的妝奩花費,一舉兩得。當年先祖父母在生下大伯、二伯後,又連續生了五個女兒,就把大姑、二姑、三姑、四姑全都送人了。但在四姑出養時,祖父母與人三角對換,抱回出生未滿月的娃兒,就是我的娘親。先祖母親自哺乳、撫養娘親長大,自始至終都當作自家孩子看待,對其信任與愛護,猶勝親生子女。只是當年家境清寒困苦、社會普遍不重視教育,加以傳統「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錯誤觀念作祟,俺娘從未進過學堂受教育,當然也沒機會識字。
  娘親年方五六歲時,家中遭逢巨變,同一年裡大伯章水公、二伯章戇公先後在十八、十六歲因病英年猝逝!當時幾個大姑姑皆已出養他人為童養媳,五姑尚年幼,後來祖母再生下家父、二叔、三叔、四叔,都是由娘親協助拉拔、照顧長大的,娘親可說是沒有童年,從小就開始操持家務,勞動一生。正由於家中與娘親同輩者皆年幼,尚難分擔家計重任,故無論農忙或其他家庭事務,祖父母皆倚重較為年長的娘親為主力幫手。也正因長年跟隨祖父做事,親炙教導,耳濡目染,深受影響;娘親在教育我們時,就常以「恁阿公生前常說……」做開場白,引證祖父所言所行,以及祖父卓奢公當年處理事情的實例,來印證她的說法,加強事理的說服力。
  
  §感恩、孝順的俺娘
  俺娘是感恩惜福而孝順的。袓父母對於娘親有養育、疼惜之恩,娘親終其一生,視祖父如神明,待祖母為親娘。祖父從領養娘親開始,不僅把她當成親生的女兒教養,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當成另外一個兒子在培養。農忙時,袓父把她帶在身邊,教導犁田耕作的技術,辨識農作物的種類與特性,擔粗駝糞(挑水肥、撿拾曬乾的牛糞運回做耕作的肥料)。農忙之餘,祖父講古述事,說著做人處事的道理。清明時節,祖父領著她從前山仔、水頭山、下塘頭、東蕭到蔡店後,踏遍所有的鄉野,披荊斬棘,一一辨認祖墳的位置與地理特徵,陳述長眠斯土祖先的事蹟。春秋祭祖,女孩不能參與,但祖父都會仔細述說我們汶水黃氏華房的世系,以及五安祖守恭公、太守袓(逸叟公黃偉)和司馬公(黃雄)……等先祖的故事。
  因此,從小到大,娘親一直都是祖父最忠實的聽眾,也承接了祖父念茲在茲的傳統宗族觀念與倫理道德,並且將這些觀念原原本本灌輸給我們。是以,凊明帶我們去掃墓的是娘親;講述祖先事蹟和族譜故事的,也是娘親;勉勵我們要敬天法祖、孝順長輩的,更是娘親!尋常生活裡,她的身影、她的話語,幾乎無所不在,時時縈繞我們心頭。父親在晚年時,曾經落寞感慨的告訴大姊:「你們幾個孩子的心,似乎總是向著你俺娘!」父親說這話時,娘親離開人世已經二十幾年,我輾轉聽到這話語,心情有點複雜,幾許心酸卻難以辯解。
  俺娘做人處事的原則與模式,大多來自祖父卓奢公自幼給予的啟發和教導,部分則係受到忠孝節義傳統戲劇與民間故事、鄉野傳奇的影響。娘親熟稔許多中國民間故事與傳奇軼聞,因此,我們童稚年代的床邊故事,不是安徒生童話,白雪公主、小紅帽與大野狼,也不是哈利波特,而是陳三五娘、薛平貴與王寶釧的傳說,以及「汶鳳殿」小廟裡供奉的田都元帥、清水祖師等神祇救苦救難、令人景仰、嚮往的故事。這些隱藏在故事裡的中國傳統道德標準,從娘親的口中傳述,深深烙印在我們稚嫩的心版上。
  娘親孝順祖父母,在鄉里間早有好名聲。譬如:年輕時,她原本不想出嫁,最後歷經掙扎,順從祖父的懇求,與父親成親(當時娘親年已二十五,父親二十);又如娘親常年在田野耕作,養成講話嗓門較大的習慣,但與祖父母或其他長上的應對,卻是輕聲細語,即使受了委屈、遭到責備,也從未強加辯解或出言頂撞。另外一個讓我終身難忘的例子,則是某次父親因為處理宗族長輩的問題,與祖母意見相左,引發祖母罕見的極度不滿,祖母氣得把自己關在房內,不吃不喝,也不下床,任憑父親再三道歉,叔嬸、三姑和其他親友苦苦相勸,依然亳無轉圜餘地。最後,是娘親在祖母床前長跪不起,哭泣哀求祖母息怒,才化解了家中的一場風暴。時隔數十年了,娘親長跪祖母床前的畫面,一直鮮活的留存在我的腦海。娘親不識字,看不懂任何經典,也說不出一番大道理,但她以具體的身教,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孝順。未曾讀過聖賢書的娘親,一言一行完全切合「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的道理,這是很多飽學之士所做不到的啊。
  
  §謙遜而忍讓又低調
  俺娘是謙遜而忍讓的。在大家長祖父病歿(民國三十三年,家姊彩華甫出生四個月)之後,我們的大家庭就由父親當家,娘親謹遵從父、從夫的傳統,從不多言。父親經商常年在外,但以長子(大伯、二伯過世後,遵循命理師囑咐如此稱呼)之尊,凡事一言九鼎,是具有威嚴、一錘定音的「兩撇」(引自仁丹商標國王的形象,這是叔嬸等長輩戲稱「背後罵皇帝」,私下給父親取的綽號,另一個綽號是「司令官」)。而做為祖父母最信任、鍾愛的長媳,在商議家族重大事務或分配任何事物時,娘親則始終選擇站在最隱微、最不顯眼的角落,唯父親和叔叔們的意見是聽,沉默寡言不置一詞。此外,從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娘親就教導我們姊弟忍讓的道理。她說:「在大家庭裏,沒有彼此體諒、謙讓,很快就會分崩離析,甚至反目成仇,尤其你父親是這個家庭的家長,你們更有凝聚家族團結的責任。」是以娘親與人為善,孝順祖母,友愛所有的小叔和妯娌,甚至視所有的侄兒姪女如己出,故而有些堂兄弟姊妹都跟我一樣稱她「俺娘」,而非「大伯母」。
  俺娘從不說重話或口出惡言,而且為人低調、總為人設想,所有大家不願做的苦差事,她都毫無怨言的去承擔。在家中或非親即故的聚落裡,人多嘴雜,孩子們的爭吵勢難避免,當我們與堂兄弟姊妹或四鄰親友有所爭執時,她都要求我們先自我檢討,有時研判大家都有錯,總是先責罰我們,她常說:「一個銅板不會響,兩個銅板響叮噹。」在是非對錯的原則堅持上,娘親是堅定的,但態度從未因為理直氣壯而咄咄逼人,因為她深知「人要面子樹要皮」的重要,撕破臉只有治絲益棼,讓事情的處理更加困難,對於解決問題毫無助益。我也記得,小學時每次我開心的拿了獎狀回家,俺娘總要我收起來就好,別張揚、莫得意,因為其他堂兄弟沒有拿到獎狀,莫傷了他人的心。這就是俺娘逐漸成為家族最沒有爭議、最大公約數、人人肯定的原因所在。
  
  §硬頸、淡泊又友善
  娘親是硬頸而有骨氣的。她從襁褓即出養我家,稍稍長大,應外祖母的要求,偶爾回東埔娘家省親,但因身材矮小又瘦弱,且長年在田中耕作,受日光曝曬、臉龐黧黑,所著衣物又陳舊寒酸,某次便遭到一位同齡親戚譏笑,甚至拽扯其髮辮,娘親自覺受辱,自此甚少返回近在咫尺的娘家,一直到婚後生了大姊且外婆年邁體弱,才經常揹著大姊回去探望走動,以慰親心。
  我們家族曾歷經貧無立錐之地、祖父母貧病交迫,子女眾多,食指浩繁,家用捉襟見肘的困境,飽嘗社會嫌貧愛富、趨炎附勢等世態炎涼的冷酷現實。娘親親眼目睹、親身體驗,印象極為深刻。因此,她經常提醒、告誡我們「富在深山有遠親,貧在市廛無人問」、「疼惜比自己貧苦的人,是一種功德」、「飽時莫忘吆(餓)時代」。她同情弱勢而貧困的鄉親,對於同樣不識字、淳樸真誠的農人、工人和漁民,特別友善。住到沙美街上時,無論在「珊豐飼料行」或「協發布莊」,對於從鄉間到街上買賣東西的鄉人,無論寄放籮筐、扁擔或鐵桶等用具,以及採買完畢請託代為看管品物,她都是來者不拒,熱情招呼。
  娘親是淡泊名利的。她的生活極為簡單,衣著樸實,從不戴首飾,飲食也只求粗飽,不稀罕珍饈美食。身為一個生長在南方的閩南人,娘親最喜歡吃的東西,居然是北方的大饅頭,有時候,她可以一個饅頭配白開水,細嚼慢嚥吃得津津有味度一餐。我想:娘親生長在窮困的浯洲大地,從小到大,都以地瓜為主食,一年到頭,偶爾能吃到一個白白胖胖的大饅頭,誰說那不是一種幸福?貧乏與富足,幸福與否,並無絕對的標準,不是嗎?自娘親棄養後,每年忌日的拜拜,大哥都會準備一個「阿西饅頭」當供品,我想它在娘親心目中應該是遠遠勝過所謂的米其林星級美食吧。
  大家庭的經濟,統籌統支,父親負責管理全家的家計,學費支出、家用之費,一視同仁,甚至過年的壓歲錢也是分齡同額,毫無例外,我們的童年沒有零用錢,是家族所有兄弟姊妹共同的記憶。因此,娘親即使有特殊的用度,也不便、不願向父親開口。記得娘親常年為鼻子過敏所苦,嗣後經人建議抽菸可有緩解作用,逐漸染上偶爾吸菸的習慣,唯當年香菸並不便宜,娘親不願當「伸手牌」向父親求援,便在家族農忙之餘,與大姊在蔡店附近田仔墘開闢一方菜圃,種小白菜、空心菜、韮菜、葱蒜……等蔬菜,一部分供自家人食用,多餘者則送到沙美早市賣予當地駐軍,解決了買菸的問題,也可補貼家用,並節省下家裡買菜的支出。
  娘親對於父親公平、公正總綰家族的資產,是有信心的,她的信心來自夫妻間數十年的瞭解。父親自律甚嚴、公正不阿,生活儉樸刻苦到被外人譏諷為吝嗇、小氣。他的作風,也素為叔嬸們所信任和尊重。但娘親對於祖產嗣後的鬮分,其實有著更長遠而前瞻的憂慮。她警告我們:「祖產公平、公正處理,未必可以免於爭端;若後輩擺不平,絕對後患無窮。」她又告誡我們:「天地間第一不仁不義,兄弟爭產!」、「祖產不可恃,富不過三代!」。我謹記娘親的預警與訓勉,在高中時便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亦即函稟遠在南洋的二叔(我出生即過繼予二叔嬸),我放棄二房祖產的繼承權,並且在高中畢業後即毅然瞞著父親投效軍旅,自立自強,希望可以免除不必要的紛擾。
  娘親不重錢財,有一個更經典而顯著的事例。父親經商,有時唯恐貨幣貶值,或防範時局動亂,便將紙鈔變現為黃金或銀元(俗稱「袁大頭」),存放在一隻皮箱內,交由娘親保管。娘親接過皮箱,不問箱內到底放了些什麼東西,便直接疊放到紅眠床的置物櫃上。自此,這隻皮箱安靜落腳、塵封在慶餘居「後房」娘親的臥室一、二十年,紋風不動,一直到娘親病逝,父親處理她的遺物時,才將箱子拿下來,此時箱子的鎖頭早已鏽蝕,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開啟,袁大頭的封紙早已泛黃破損,必須重新包裹。足見娘親對於保管的錢財,從頭到尾沒有一絲一毫的貪念,即使她手頭從來沒有寬裕過。
  
  §俺娘二三事皆典範
  緬懷娘親在世時的點點滴滴,反覆咀嚼她生前給予的庭訓,回首來時路,內心深處充滿感激和孺慕之情。嗣再對照當前一些名人的所作所為,更有著無限感慨。飽覽群書,滿腹經綸,擁有世界級的頂尖學歷,以及傲人學術成就,甚至歷任要職、位居要津者,難道就一定「知書達禮」嗎?察其言,觀其行,只見渠等舌粲蓮花,滿嘴謊言,顛倒是非曲直,良知被名利所蒙蔽,這種種醜態,顯示其「文不盲而心盲」,頂多只能歸類為「沐猴而冠」的猴子,那裡比得上我「文盲心不盲」、雖不識字卻通達事理的俺娘呢!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