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資平到關永吉: 中國新文學長篇小說百談 | 誠品線上

從張資平到關永吉: 中國新文學長篇小說百談

作者 陳思廣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從張資平到關永吉: 中國新文學長篇小說百談:▍從《沖積期化石》到《貓城記》,從《財主底兒女們》到《子夜》,選取具代表性的近八十部作品,剖析一九二二至一九四九年間中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沖積期化石》到《貓城記》,從《財主底兒女們》到《子夜》,選取具代表性的近八十部作品,剖析一九二二至一九四九年間中國新文學長篇小說呈現的歷史樣態及文學意涵。中國新文學肇始於一九一五年的新文化運動,自一九二二年出現現代文學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張資平《沖積期化石》,至一九四九年王林出版的《腹地》這段期間,共出版了新文學長篇小說三百餘部。 作為時代生活重要載體之一的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反映著不斷變化的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時代訴求。《沖積期化石》將「人的文學」這一新文學的革命主張真切地落實在長篇小說,表現人面對命運與既有秩序的抗爭態度與不屈精神。「革命加戀愛」小說一度成為二○年代末三○年代初左翼文學的創作主潮,藉此可瞭解革命文學的書寫模式。《科爾沁旗草原》、《財主底兒女們》等作品更反映出三○至四○年代不斷上升的民族及階級矛盾。《戰血》、《大上海的毀滅》、《間諜夫人》等書則忠實記錄中國二十世紀上半葉那段戰火紛飛的時代。 本書選取新文學中具代表性的近八十部作品,以個案分析形式,分「文學‧時代」、「戰爭‧歷史」、「借鏡‧融創」、「傳播‧接受」、「文體實踐」及「文學徵文」六大部分,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在一九二二至一九四九這二十七年間所呈現的歷史樣態及文學意涵。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陳思廣文學博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文系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小說及作家作品研究。著有:《戰爭本體的藝術轉化--20世紀下半葉中國戰爭小說創作論》、《審美之維--中國現代經典長篇小說接受史論》、《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四川抗戰小說史(1931-1949)》、《身份的印跡--中國文學論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傳播與接受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鑒識》、《現代長篇小說邊緣作家研究》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秀威文哲叢書」/韓晗引言第一輯文學‧時代《沖積期化石》:新文學第一部長篇小說新文學第二部長篇小說:王統照的《一葉》革命浪漫主義文學的濫觴之作:張聞天的《旅途》張資平的代表作《苔莉》《最後的幸福》:張資平小說的滑坡信號孫夢雷和他的《英蘭的一生》《老張的哲學》:寂寞之餘的收穫一部不該忽略的長篇小說:談黃心真的《罪惡》一個畸形的有違倫理的戀情故事:洪靈菲的《轉變》章克標和他的獵豔小說《銀蛇》《二月》:1920年代最出色的長篇小說兩部表現南洋教育生活的長篇小說楚洪的《愛網》《地泉》:「『不應當這麼樣寫』的標本」《貓城記》:老舍的轉向之作《新生代》:活的歷史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詩意的與感傷的:談《呼蘭河傳》蘆焚‧師陀‧《結婚》青春的詩:《財主底兒女們》第二輯戰爭‧歷史《蝕》之思,《蝕》之惑被魯迅誤讀的《大上海的毀滅》東北抗戰文學的先聲之作《萬寶山》《戰血》:血淚寫就的一部義勇軍抗敵史料戰爭是可以感化人的:談歐陽山的《戰果》《鴨嘴澇》:抗戰初期民眾覺醒的心靈史詩報業人的小說:崔萬秋的《第二年代》「被色情」的小說:談荊有麟的《間諜夫人》《三年》:華北淪陷區長篇小說的破寂之作《蘋果山》啊,蘋果山《蓉蓉》:華北淪陷區最優秀的長篇小說「古城文學家」趙蔭棠和他的《影》吳調公‧丁諦與《前程》《霧都》:陪都另類生活的歷史鏡像《女兵自傳》是這樣寫成的第三輯借鏡‧融創《飛絮》:張資平的「起飛」之作天之故?人之禍?:談陳銓的《天問》大膽的嘗試與最後的絕唱:談蔣光慈的《麗莎的哀怨》《愛力圈外》:張資平的另一部改寫之作《八月的鄉村》:中國的《毀滅》《馬丹波娃利》與《死水微瀾》康拉德的恩惠:《駱駝祥子》的影響探源三讀契訶夫之後:談《寒夜》的師法與融創第四輯傳播‧接受福緣與福分:魯迅與葉永蓁的《小小十年》儁聞‧沈從文‧《幽僻的陳莊》差點被「腰斬」的《家》《子夜》的刪節本「削除濟」與偽滿刪禁的兩部長篇小說《駱駝祥子》的版次及其意涵《綠色的穀》:險遭日偽查禁的鄉土小說《圍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聲《困獸記》的初版本與修訂本寫什麼與怎樣寫:談柳青的《種穀記》反常的與正常的:王林《腹地》的命運第五輯文體實踐黃俊與他的《戀愛的悲慘》抑鬱兒童‧愚昧惡母‧短制長篇:談超超的長篇小說《小雪》一部對話體長篇小說:黃中的《三角戀愛》「往下寫」會如何:談沈從文的《阿麗思中國遊記》《曼娜》:第一部書信體長篇小說一部宣洩個人不幸情感的愛的癡狂曲:彭芳草的《落花曲》開一代文風的《橋》萬迪鶴和他的《中國大學生日記》文獻體寫作:優乎?劣乎?--談李劼人的《大波》似巧實拙之作:列躬射的《白莎哀史》第六輯文學徵文創造社的長篇小說徵文與獲獎小說良友文學獎金徵文與獲獎長篇小說文協長篇小說徵文與獲獎小說鮮為人知的「朱胡彬夏文學獎金」「盛京文學獎」的獲獎長篇:《北歸》《大地的波動》:徹頭徹尾的漢奸小說沒有頁碼的長篇小說:《路》門生和老婆的代表們:談「大東亞文學獎」的爭議之作《貝殼》特定歷史階段即生即滅的藝術泡沫:《國民雜誌》第一次長篇小說徵文的獲獎作品矮子裡的將軍:《牛》

商品規格

書名 / 從張資平到關永吉: 中國新文學長篇小說百談
作者 / 陳思廣
簡介 / 從張資平到關永吉: 中國新文學長篇小說百談:▍從《沖積期化石》到《貓城記》,從《財主底兒女們》到《子夜》,選取具代表性的近八十部作品,剖析一九二二至一九四九年間中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3265900
ISBN10 / 986326590X
EAN / 9789863265900
誠品26碼 / 2681640204003
頁數 / 25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6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引言】

  中國新文學肇始於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發端於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民主」與「科學」的精神,反帝反封建的吶喊,使中國新文學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迅速邁向了與世界融合的步伐,中國現代文學也因之翻開了偉大而嶄新的一頁。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與時代同脈,雖然1922年才開始出現現代文學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但27年的發展實績證明,它毫無愧色地成為20世紀最為顯赫的文學部門之一。不過,談到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卻首先要面臨一個如何界定現代長篇小說的問題。也就是說,什麼樣的小說才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對此,筆者採用目前較為通行的斷定方式予以認定,即:以文體的形式與長度作為判斷長篇小說的核心標準。也就是說,凡作者用現代白話文的形式創作的有一定長度的小說就被認可為中國現代長篇小說,而通常人們所說的長篇章回小說與通俗小說就不作為本書的敘述範圍了。
  我們知道,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新文學關於中篇小說與長篇小說並無明顯的界限,早期的出版者常常將五-六萬字以上的小說均標注為長篇小說出版,如小雪的《超超》(1926)、黎錦明的《蹈海》(1929)等,也有將超過六萬字的小說當作中篇小說來印行的,如芳草的《管他呢》(1928)等。不過,在1927年創造社進行長篇小說徵文時,對長篇小說的合格字數要求是:「六萬字以上」。這一文體長度在今天看來顯然只是一個小中篇,但在當時卻是一部長篇了。而1936年「良友文學獎金徵稿」與1939年「文協」徵文時,對長篇小說的合格字數要求則是:「十萬字以上」。因此,為尊重歷史起見,也充分考慮新文學發展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文體長度統一大體為,1920年代以創造社長篇小說徵文的約定字數為限,1940年以後以「文協」長篇小說徵文所約定的字數為據,中間的年份(1930-1939)則取其中,也就是說,從六萬字起,每一個十年增加二萬字。即:1922-1929年:六萬字以上;1930-1939年:八萬字以上;1940-1949年:十萬字以上。當然,這並非絕對的一刀切,如果字數相差不大,或略少於規定字數,但只要具備長篇小說的審美特徵,也認可為長篇小說。這樣,依此標準,自1922年2月15日張資平出版《沖積期化石》至1949年9月30日王林出版《腹地》期間,新文學共出版長篇小說近三百部(三部曲若合名出版則以一部計,如茅盾的《幻滅》、《動搖》、《追求》不作為三部長篇小說,而認作一部《蝕》等)。雖然年均十餘部左右的數量在今天看來有些不可思議,而它們中的大部還將最終走入歷史的深處,但作為一個時代的忠實記錄,卻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學價值,其中的經典則彰顯出新文學偉大的歷史功績,矗立起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文學豐碑。
  文學是時代的晴雨錶。作為時代生活重要載體之一的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當然反映著不斷變化的20世紀上半葉的時代訴求。從第一部長篇小說《沖積期化石》開始將「人的文學」這一新文學的革命主張真切地落實在長篇小說領域以來,表現人生,表現人面對命運與既有秩序的抗爭態度與不屈精神,就成為現代長篇小說家們的自覺追求。有個性的複雜人物的描寫,雙重人性的透示特別是對人的自身弱點所釀成的悲劇的批判,人的多重意識世界的揭示以及在雙重文化的燭照中透視國民的靈魂等藝術特質,使它和舊文學徹底區別開來,並真正邁開了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現代化的步伐。《一葉》、《苔莉》、《英蘭的一生》、《罪惡》、《二月》等可視為其中的代表。受國際國內環境的影響,「革命加戀愛」小說一度成為20年代末30年代初左翼文學的創作主潮,我們這裡選擇了《旅途》、《轉變》、《地泉》等作為個案,既可瞭解革命文學的書寫模式,也可瞭解革命文學有待總結的經驗與教訓。這一時期還值得關注的是域外題材的小說創作,它們所呈現出的廣闊的時空背景,無疑擴大了新文學的表現視閾。馬仲殊的《太平洋的暖流》和林參天的《濃煙》,即可作如是觀。當然,30-40年代也是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不斷上升的時代,也是革故鼎新、自強新生的時代,《新生代》、《科爾沁旗草原》、《財主底兒女們》等作品,就是這一時代鏡像的文學再現。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戰火紛飛,戰爭考驗著時代,歷練著人心,也鍛造著文學。從「九‧一八」東北事變到「七‧七」盧溝橋事件,抗戰的烽火點燃了中華民族爭取獨立,保家衛國的堅強決心,點燃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捍衛民族尊嚴的不屈意志。在血與火的洗禮面前,在靈與肉的搏戰時刻,各民族、各黨派、各武裝力量紛紛集結在抗日的旗幟下,開始了長達十四年艱苦卓絕的團結禦侮、浴火重生的大決戰,也譜寫了中華民族邁向新生、走向自強的偉大篇章。《戰血》、《大上海的毀滅》、《萬寶山》、《鴨嘴澇》、《蘋果山》、《戰果》、《間諜夫人》、《第二年代》等,就是這一輝煌歷史的忠實記錄。當然,由於中國國力的衰落以及其他諸種因素,中國戰區在這場反法西斯戰爭中,形成了東北淪陷區、華北淪陷區和華東淪陷區及以重慶陪都為中心的西南大後方的戰時格局,也因之形成了不同地區獨特的文學風貌。《三年》、《蓉蓉》、《影》、《前程》、《霧都》等就反映了各自戰區不同的文學特徵,也成為那個特殊時代的文學略影。當然,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戰火還包括震動世界的中國革命戰爭,我們頭尾各選取了一部在現代文學史上影響較大的作品──《蝕》與《女兵自傳》,意在留住那個時代的一側面,也留住那個時代的文學一側影。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開放進取,充滿活力,各種思想紛至遝來,長篇小說家們以西方現代思想與文學觀念為借鏡,為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現代化注入了生機。不過,最初一段時間的借鑒往往帶有模仿、橫移的痕跡,如《八月的鄉村》,雖然也不乏《天問》那樣在西方思想的影響下有所創新者,但畢竟是少數。至於像張資平這樣的作家以改寫代替創作以博文名,如《飛絮》、《愛力圈外》等,更是文學界的敗類。這只能糊弄一時而不能糊弄一世。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後期,中國的作家則在借鑒世界文學大師豐富營養的基礎上吐故納新,創作出屬於他們自己同時也屬於中國甚至屬於世界的傑作。《死水微瀾》、《駱駝祥子》、《寒夜》、《圍城》即是其中的代表。這也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邁向現代化征程的必然之旅。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文學生態環境複雜多樣,長篇小說的傳播與接受也各顯特點。我們在這裡選取了四種類型:獎掖扶持型、官方查禁型、文藝爭鳴型、《講話》轉軌型予以透視,以使讀者對當時的傳播接受生態有初步的瞭解。我們知道,對於初出茅廬的青年作者而言,由於寫作技巧較為粗淺,藝術水準較為稚嫩,往往容易遭受歧視,他們自然渴望得到文壇名宿的慧眼相識,以邁出走向文壇的第一步甚至脫穎而出。王林、葉永蓁等就是其中的幸運兒與佼佼者,他們的長篇小說創作也因之顯出成色。查禁是歷代統治者鉗制文化的一種官方策略,國民黨也不例外。據統計,27年間,《子夜》、《綠色的穀》等約有四十部長篇小說遭到不同程度的查禁,它們對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於被禁毀,《子夜》的刪節版到底是怎樣的,無人知曉,以至於成為現代文學界版本研究中一個懸而未決的疑案。《〈子夜〉的刪節本》一文徹底解決了這一懸案,也算是解決了茅盾研究界的一個重要問題。《駱駝祥子》與《圍城》堪稱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發展史上重要收穫,對它們的不同解讀本是正常的文學批評,但由於特殊的時代語境與文學生態環境,它們的某種有價值的視野或被遮蔽,或被噤聲,在去魅的時代當然應該還歷史以本來面目。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召開的文藝工作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以後,延安解放區的文藝工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寫什麼與怎樣寫在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黨的文藝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常的與正常的也就成為創作轉型期一種最為常見的接受樣態。《種穀記》與《腹地》就是這一類型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樣板。不過,它們留給我們的教訓也極為深刻。
  現代長篇小說應該如何寫?現代長篇小說究竟有沒有統一的文體樣態?先驅者在努力嘗試著,實踐著。初期的寫作者並沒有明確的長篇小說文體意識,甚至以為一般的日記彙編成長的小說就是日記體長篇小說,有的作者以整體人物對話的方式構建長篇小說新文體,還有的作者嘗試以童話的文體續寫批判性的長篇小說等。30年代後,書信體小說蔚然成風,許多作者將書信有機地彙集在一起,穿插於一定的人物與情節,組構成一部書信體長篇小說,有的還頗有文學意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文體實踐潮。故而有的作者嘗試以文獻體的方式補充長篇小說的文體構成,有的作者以混合體的方式即將全書分為上中下三部,第一部是散文,第二部是書簡,第三部又是日記;或分為上下兩部,上部為書信,下部為敘述文體,拓新長篇小說的文體疆域。只是,這類文體實驗的失遠大於得。那麼,這一時期文體實踐的最大亮點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嘗試是什麼呢?是詩體長篇小說的實踐。典型的代表是廢名的《橋》。《橋》詩境,畫意,禪趣,交相輝映,相得益彰,開一代文風,對中國抒情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僅就長篇小說而言,蕭紅的《呼蘭河傳》、艾蕪的《豐饒的原野》以及孫犁的《風雲初記》等,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美麗的風景。當然,如何以詩的方式藝術地精湛地構建以敘事為主體的長篇小說,需要長篇小說家不懈的探索。
同樣,在1922-1949年間,不同組織與機構還舉辦了大量的長篇小說徵文活動,對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復興與發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從最初創造社的長篇小說徵文到之後的良友、文協徵文以及個人名義舉辦的「朱胡彬夏文學獎金」等,都對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當然,30年代後,在東北淪陷區與華北淪陷區,日偽統治者也先後舉辦了多種形式的長篇小說徵文活動,也評選出了幾部獲獎作品。但客觀地說,這些作品除個別小說外,大部分作品均是替日偽統治者塗脂抹粉之作,是典型的漢奸小說,是特定歷史階段即生即滅的藝術泡沫。不過,它們作為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應為人們所探討,為歷史所總結。這也是我們專列「文學徵文」為一板塊的重要原因。
  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歷史長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反映了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演變發展的基本史貌。也因此構想,本書選取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近八十部作品,以個案分析的形式,分「文學‧時代」、「戰爭‧歷史」、「借鏡‧融創」、「傳播‧接受」、「文體實踐」及「文學徵文」六個板塊,以圖文並茂、返歸歷史現場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在1922至1949這27年間所呈現的歷史樣態,所走過的歷史道路,所彰顯的審美意涵。在介紹過程中,筆者力求點面結合,雅俗共賞,為學界也為收藏界及廣大文學愛好者提供史的印痕,美的啟迪。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具有某一特質的文學作品不獨是該板塊的這幾部作品,只是為了更好地使讀者瞭解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展全貌,也為了全書各章節的相對均衡,筆者將其分置於相應的板塊中了。如果讀者朋友們能從中窺一斑而知全貌,那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

------

【序「秀威文哲叢書」】

  自秦漢以來,與世界接觸最緊密、聯繫最頻繁的中國學術非當下莫屬,這是全球化與現代性語境下的必然選擇,也是學術史界的共識。一批優秀的中國學人不斷在世界學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促進了世界學術的發展與變革。就這些從理論話語、實證研究與歷史典籍出發的學術成果而言,一方面反映了當代中國學人對於先前中國學術思想與方法的繼承與發展,既是對「五四」以來學術傳統的精神賡續,也是對傳統中國學術的批判吸收;另一方面則反映了當代中國學人借鑒、參與世界學術建設的努力。因此,我們既要正視海外學術給當代中國學界的壓力,也必須認可其為當代中國學人所賦予的靈感。
  這裡所說的「當代中國學人」,既包括居住於中國大陸的學者,也包括臺灣、香港的學人,更包括客居海外的華裔學者。他們的共同性在於:從未放棄對中國問題的關注,並致力於提升華人(或漢語)學術研究的層次。他們既有開闊的西學視野,亦有扎實的國學基礎。這種承前啟後的時代共性,為當代中國學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動力。
  「秀威文哲叢書」反映了一批最優秀的當代中國學人在文化、哲學層面的重要思考與艱辛探索,反映了大變革時期當代中國學人的歷史責任感與文化選擇。其中既有前輩學者的皓首之作,也有學界新人的新銳之筆。作為主編,我熱情地向世界各地關心中國學術尤其是中國人文與社會科學發展的人士推薦這些著述。儘管這套書的出版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但我相信,它必然會成為展示當代中國學術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窗口。

韓晗
2013 年秋於中國科學院

試閱文字

內文 : 【《沖積期化石》:新文學第一部長篇小說】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浩如煙海,許多作家和作品的創作已無法得知具體的年代。但是,新文學卻非如此。「第一」往往是一個確定的概念:第一部白話詩集是胡適的《嘗試集》,第一篇白話小說是陳衡哲的《一日》,而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則是張資平的《沖積期化石》,出版時間是:1922年2月15日。
  1918年,在日本留學的張資平有感於自己的留學生活,遂通過文學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最初他將其定名為《他的生涯》,郭沫若認為太俗,作者便改為現名,1921年11月脫稿後寄郭沫若,郭轉交鬱達夫,鬱將其列為「創造社叢書第四種」由上海泰東圖書局初版。
  「沖積期化石」是一個地質學名詞,原指保存於第四紀時期形成的陸相沉積物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它們的生活痕跡。借用張資平的自釋是:「人類死後,他們的遺骸便是沖積期的化石。」作者在扉頁題「此書為紀念而作」並以此為書名,意在借喻地質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關係,既表達自己對逝去的父親的思念之情,又刻下現實生活中具有歷史文物性質的人與事的印跡。因此,這是一部帶有很強的自傳色彩的長篇創作。小說以「我」和韋鶴鳴這兩個孩提時一起在私塾蒙學、少時同受新式教育、青年時同去日本留學的年輕朋友的成長經歷為線索,描寫了留學生鶴鳴在故國和異鄉所遭受的冷遇、歧視(愛日本女子如嫣不可得),以及中日青年在學習生活中所建立的雖短暫卻真誠的友誼,批判了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社會裡特別是瀰漫在教育界、政治界和家庭婚姻制度中的種種腐敗行為,諷刺了外國宗教勢力及其依附者的虛偽本質,又表現了日本社會種種不平和吞噬生命的醜惡現象。
  作品刊行後,冀野很快就在1922年3月27日《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讀〈沖積期化石〉之後》一文,雖然沒有說出什麼所以然來,但這是新文學公開發表的第一篇長篇小說評論。朱自清、茅盾、成仿吾等均從技術的層面指出小說的不足,如朱自清在同年3月26日致俞平伯的信中說:「《沖積期化石》結構散漫,敘次亦無深強的印象,似不足稱佳作。」茅盾以「損」為筆名在上海《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第37期發表《〈創造〉給我的印象》一文,認為:「今年春看《沖積期化石》,覺得反差些,那中間原有幾段極能動人,但是那回憶太長,結構上似乎嫌散漫些,頗有人看得嫌膩煩。」成仿吾在1927年8月25日《創造季刊》第1卷第3期致郭沫若的《通信》中也認為:「這篇小說,Composition上有大毛病,首尾的顧應,因為中間的補敘太長,力量不足。並且尾部的悲哀情調,勉強得很。作者的議論也過多,內容也散漫得很。」的確,從小說形式的層面上講,《沖積期化石》結構零亂,人物性格亦不鮮明,議論頗多且遊離主旨,難怪沈從文多年後仍認為,《沖積期化石》頭緒極亂,若不是一些感傷情緒的描寫,因體驗深刻而寫得真實可信,似乎無所可取了。
  其實不然。
  首先,小說的選材與描寫視域極富新意。作者以留學生為主人公,在較為廣闊的背景下展示與比較中日兩國及兩國青年或同或異的社會現狀、生活境遇、人物命運,拓寬了新文學長篇小說的表現域。其次,小說的敘述支點具有劃時代意義。表面看,張資平通過回憶主人公鶴鳴求學時期的種種往事,諷刺了社會的不平,抒發了對親人的深厚感情,但其根本在於以「人的生活為是」,以「人道人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人的文學」這一新文學的革命主張,首次在長篇小說創作領域得到了真切的落實。雖然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尚淺,但以普通的文體,記普遍的思想與事實,以真摯的文體,記真摯的思想與事實的「平民文學」觀,即直面人生的勇氣和服務現實的「為人生」的「五四」精神,卻實實在在地流貫其中。再次,小說的敘述手法具有現代特徵。《沖積期化石》用倒敘、預敘、插敘、補敘等多種藝術手法表現主題,儘管不很熟練甚至有枝蔓之嫌,但它畢竟使小說在敘述結構上與傳統小說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因此,《沖積期化石》雖然在思想藝術上尚顯稚嫩,但作為新文學第一部長篇小說,其開拓之績功不可沒。而後人談及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創作時,張資平和他的《沖積期化石》都將是一個定被提及的名字。

------

【《貓城記》:老舍的轉向之作】

  「一‧二八」淞滬抗戰後,《小說月報》因商務印書館被炸毀而停刊,《現代》便成為戰後上海唯一有影響的文學刊物。主編施蜇存約老舍寫一個長篇給他,老舍答應了下來。1932年8月1日,《貓城記》始刊於《現代》第1卷第4期,至1933年4月1日《現代》第2卷第6期刊畢。1933年8月20日,老舍的《貓城記》由上海現代書局出版,初版2000冊。這是老舍的作品在商務以外的書局印行的開始。
  小說寫「我」乘坐的飛機碎了但「我」落在了火星上。「我」被火星上的「貓人」抓住,和他們一起生活。貓人國有二萬多年的文明,但居民懶惰,不衛生,而且無知。他們把從外國進口的「迷葉」作為「國食」,人人上癮且因之萎靡不振。「我」被叫作大蠍的「迷葉」樹林的大地主雇傭做了看林人。大蠍的兒子小蠍是一個對貓人國各種各樣的矛盾有一定認識,同時對吃「迷葉」也有所懷疑的知識分子。但他說結果除了敷衍了事沒有別的辦法。群眾並不瞭解貓人國的危機,每天漫不經心地生活著。他們沒有人格,生性懼怕外國人,常常利用外國人來欺壓本國同胞。他們的大學入學第一天即畢業,教育就是校長侵吞公款和學生毆打教員的鬧劇。貓國有許多政黨都打著為民的口號,但所謂的政黨在貓國都改稱「閧」。這些叫「閧」的團體不斷鬧事。貓國領導有革命意識沒有建設知識,人民有階級意識但愚笨無知。上下糊塗,一齊糊塗,這就是貓國的致命傷。不久,外國軍隊入侵,人們爭先投降,紅繩軍的首領也精神百倍地前往投降。貓人國亡國,貓人滅絕。半年後,「我」遇到法國一架探險機光榮地回到中國。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寓言小說,小說所揭示的貓人國的生活、習俗、教育、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病入膏肓的情形,實際上象徵當時中國整個社會制度和國家組織的種種「病象」,由之體現出老舍對國民劣根性的深入思考。如果說《趙子曰》是老舍立足於國內從傳統與現代的角度批判國民的劣根性,《二馬》立足於國外從東西方的角度對國民的劣根性進行雙重文化的觀照,那麼,《貓城記》則是老舍拓展視野──到外星對國人進行整體的全方位的俯瞰式的思考,因而,老舍才將考察的觸角觸及到貓國的方方面面──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生活等領域,批判國民性中愚昧、無知、敷衍、怯懦、保守、僵化、冷漠、勾心鬥角等阻礙貓國前行的因子。這與他考辨國民性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也是他從外視角審視國民性的一種持續努力,只是此時多了他對政治時局的自我認識,多了他對歷史未來的悲觀感悟,有的見出深刻,有的露出淺顯,但它是作者埋藏以往的啟蒙主義的思想和改良主義道路的轉向之作,是老舍長篇小說由喜劇性的幽默向悲劇性幽默發展的轉向之作,也是老舍創作開始自覺地從悲劇的角度審視歷史與現實的轉向之作。
  小說剛出版時,老舍較滿意,在《序》中認為「寫得很不錯」。梁實秋也附合說,《貓城記》「借了想像中的貓國把我們中國現代社會挖苦得痛快淋漓,而作者始終只持一種冷肅的態度。文字的優美一如以前諸作,而內容情節之穿插較以前作品進步極多。這本小說是近年來難得的佳構。」讀者姒也認為,小說寫法雖然不新奇,「但是情節卻有獨到,他藉了貓的對象,很勇敢的,憤懣於社會現狀,把和貓一樣的中國現代社會寫得是痛快淋漓,與其說是貓國,無寧說是這個社會的本來面目。」「老舍先生所以藉著『貓城』來寫他一個國民對於現社會的觀察和見解,我們可以猜想他是沒有寫人間的自由的。……老舍先生是苦惱於這社會制度的。」
  但王淑明並不認同,他在1934年1月1日《現代》第4卷第3期發表的《貓城記》一文中指出,作者「太把貓人諷刺得有些過分了,如果這個貓城,要真是代表著一個現存的東方式的國家的話,那麼,這樣的武斷,更有些不合於事實,在那個國度裡的人民,不是沒有希望的,定命論的為一個將近滅亡的民族,在那黑暗的一面,也別有其新生的一面。作者這樣的論斷,有些以偏概全,以部分涵蓋全體,所謂見樹木而不見森林了。其實即使如作者所說貓人能造反,能搶迷林,則為死者復仇,在理亦是可以的事。」他認為貓國沒有復興的一天,「是作者由於無視客觀的現實所得的主觀見解罷了。」但是,「比這尤其歪曲著事實的,是作者在這篇作品裡一味將它塗滿了悲觀的色調,我們不知道大鷹為什麼決心自殺,和小蠍為什麼要死的理由。還有小蠍的小兒―那個被作者所企圖認為有望的青年,為什麼後來沒有下落了?是作者將他遺忘了呢?還是因為有了他,貓城就不會滅亡,而這卻是作者自己所不願意的,因而就有意的給他一個沒有下文呢?」「這是作者在本篇中所沒有解決的一個謎,而也是使我們讀者引為苦惱的地方。」他還認為:「作者在《貓城記》裡,是要刻意的諷刺一個非現實存在的國度,而所採用的,卻是象徵的手法,這樣,作者似乎以單只客觀的描寫而不夾入主觀的意見,讓讀者自己去暗默的體會,為比較的易收藝術上的效果。然而《貓城記》的作者,卻不時的在作品中間,按下自己的判斷,如近似判斷的一些主觀解釋。」「這樣的主觀解釋,是會有妨害於作品底客觀的藝術價值的。」「此外,在作品的後半裡,作者的特有底幽默味,似乎已漸漸的減少,而易為直觀的敘述。每一個聰明的讀者,都可以從它裡面所描寫的事,如按圖索驥似的,從現實的諸相中,來給它比附上去。」李影心也覺得,「《貓城記》的寓意並不太低,在風格上亦並不傷於表現;但那理想的人物和理想的事實支配了故事之全般的進展,內容的不調合與事項之太多的臆想,卻足為那全書的致命傷,因而,我們只能見到一些人在扮演著一出無意義的戲。」這與李長之感受相同:「說到文藝,我不承認《貓城記》是好的文藝。我覺得它是一篇通俗日報上的社論,或者更恰當一點,它不過是還算有興味的化裝講演。」

(......下略......)

------

【福緣與福分:魯迅與葉永蓁的《小小十年》】

  能與魯迅交往是一種福緣,能得到魯迅的獎掖更是一種福分。葉永蓁就是一位既有福緣又有福分的人。1929年夏,曾因投稿《奔流》與魯迅相識如今卻聽候派遣的青年軍人葉永蓁,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將自傳體長篇小說《小小十年》初稿呈送給魯迅,不料魯迅不僅為其校讀,刪改,讓他增加時代內容而不是側重寫戀愛,還親自寫序並推薦到上海春潮書局,這讓正處於苦悶彷徨期的葉永蓁喜出望外。查《魯迅日記》1929年5月3日,魯迅記:「寄還陳瑛及葉永蓁稿並覆信」。1929年7月28日,魯迅作最後校讀後,欣然寫下《葉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將這位年輕人的新作「極欣幸」地介紹給讀者。
  葉永蓁(1908-1976),原名葉會西,字永蓁,筆名葉蓁,葉永蓁,浙江樂清人。1926年在溫州第十中學畢業後,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5期,畢業後入廣州燕塘之炮兵團,不到一周即隨師北伐。1927年1月入武漢軍校,7月畢業後任第一路軍連營參謀。大革命失敗後,他痛感自己受了「革命領袖」的騙後脫離軍隊,由武漢而轉居上海。《小小十年》即是他此時居上海時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1934年冬,葉永蓁深感於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再次回到軍隊投入到抗戰救國的行動中。抗戰時期,他參加過台兒莊戰役,曾任第59軍炮兵團團長。抗戰勝利後升為59軍少將炮兵指揮官,後任166師少將師長。1949年去臺灣,曾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少將副參謀長,國民黨陸軍第54軍副軍長。1964年退役,1976年10月7日病逝於臺北。
  《小小十年》1929年8月15日由上海春潮書局出版。小說分上下卷兩冊,上卷249頁,下卷續至479頁。全書寫我少年喪父,祖父認為只有讀書才能出息,說服母親讓我讀書。在學校,我看到茵茵很可愛,就對她產生好感。這時,家裡給我訂了婚,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祖父去世後,母親仍然供我上學。一天,我給茵茵寫信,茵茵也回了信。但我隨後聽說茵茵許給了趙泌,痛苦萬分。同學們都鼓動我大膽去愛,但「妻」的羈絆使我淺嘗輒止。為反抗包辦婚姻,我在革命熱潮的感召下,來到廣東,考入黃埔軍校,投身北伐革命。後來我發現自己作了「革命領袖」一年的走狗,便退出軍隊來到上海。在上海,茵茵雖經常與我通信,但表示她無力反抗現實,這使得我異常苦悶。我認識了一個叫月清的女子,其實是別人的小老婆。我於是墮落並學會了嫖娼。一天,家裡來信說母親病了,我只得回家探望。回家後才發現這是母親騙我回來結婚的計謀。我不甘這樣埋葬我的幸福,幾天後就告別了家人,再次來到上海。在上海,我與茵茵熱烈地愛戀著,但不久,茵茵悄然離去,並寫信告訴我她與趙泌暑假結婚,勸我另求幸福。我恨茵茵又原諒了她。我覺得應該結束自己的過去,為推翻這個矛盾的現社會,重上征途。

(......下略......)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從《沖積期化石》到《貓城記》,從《財主底兒女們》到《子夜》,選取具代表性的近八十部作品,剖析一九二二至一九四九年間中國新文學長篇小說呈現的歷史樣態及文學意涵。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