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萊爾, 你做了什麼? | 誠品線上

波特萊爾, 你做了什麼?

作者 寧靜海/ 漫漁/ 主編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波特萊爾, 你做了什麼?:,散文詩,讓詩的語言有了更自由的表現舞臺、更敞亮的舒展空間、更多面的情感幻想,它需要縝密的心思去架構,以散文的筆觸處理詩語言的細節,碰撞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散文詩,讓詩的語言有了更自由的表現舞臺、更敞亮的舒展空間、更多面的情感幻想,它需要縝密的心思去架構,以散文的筆觸處理詩語言的細節,碰撞出顏色豐富的火花。 法國詩人波特萊爾認為散文詩這種形式「足以適應靈魂的抒情性的動盪,夢幻的波動和意識的驚跳」,一語道出了散文詩的主要藝術特徵。 本書收錄跨越12年(2010~2022)彙編臺灣詩學之散文詩獎、facebook詩論壇之主題式散文詩競寫,以及詩社同仁所寫的散文詩等優秀作品,共202首,區分三輯: 【輯一】彼岸‧此岸:臺灣詩學詩創作獎‧散文詩獎作品78首 【輯二】印象‧寫實:臺灣詩學‧散文詩主題式競寫作品80首 【輯三】距離‧代入: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同仁作品44首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自創社以來一路鼓吹詩的多元發展,希望這樣一本散文詩選專書的出版,能為每一位參與創作的愛詩人留下值得珍藏的印記。期盼讀者從心認識散文詩、遇見波特萊爾,看見不一樣的文學煙火,大家一同吹響詩號、鼓動詩潮、詩創不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寧靜海、漫漁 主編寧靜海 主編窩居在離海很近的地方。私以為詩需要靈魂,一種態度的表達,絕非耽美的煽情或不知所云的抽象。日常喜於透過詩的書寫與閱讀感受生活,愛自己的一切。出版過詩集,作品散見於報章詩刊,現為臺灣詩學、野薑花詩社同仁。漫漁 主編臺北市人,輔仁大學畢業後赴英美研讀語言學,長居香港,斜槓的語文教師/文創小農/寫作人/貓奴。現任臺灣詩學同仁、野薑花詩社同仁及版主。曾獲第六屆臺灣詩學散文詩創作首獎、時報文學獎、臺中文學獎、乾坤詩獎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總序】李瑞騰/二○二二,不忘初心 【推薦序】陳巍仁/何其精緻的阿米巴宇宙 ▍輯一 彼岸‧此岸 2010年第一屆臺灣詩學詩創作獎:散文詩獎 鮮 聖/〈紅窗花〉 鮮 聖/〈紅燈籠〉 鮮 聖/〈紅蘋果〉 連展毅/〈夜孃〉 連展毅/〈治病〉 連展毅/〈泡麵〉 蘇家立/〈鍵盤裡看不見的貓兒〉 蘇家立/〈螢幕中盼望浮上的魚〉 蘇家立/〈躺在桌面總被掌握的老鼠〉 邱彥哲/〈你離開之1〉 邱彥哲/〈你離開之2〉 邱彥哲/〈你離開之3〉 洛 盞/〈末班車〉 洛 盞/〈即景〉 洛 盞/〈車逝〉 2018年第五屆臺灣詩學詩創作獎:散文詩獎 【首獎】 林念慈/〈回頭是岸〉 林念慈/〈人權宣言〉 林念慈/〈浪漫的邀約〉 【優等獎】 沈宗霖/〈藥〉 沈宗霖/〈拔罐〉 沈宗霖/〈澡〉 【佳作】 吳添楷/〈草食男〉 吳添楷/〈沙發馬鈴薯〉 吳添楷/〈蜜蜜甜心派〉 李嘉華/〈跳高〉 李嘉華/〈拼圖〉 李嘉華/〈生火〉 曾國評/〈查無此人〉:之一〈空間〉 曾國評/〈查無此人〉:之二〈書蟲〉 曾國評/〈查無此人〉:之三〈傘〉 黃承達/ 〈致 日星鑄字行〉 黃承達/〈觸碰〉 黃承達/〈看〉 簡美玲/〈古剎〉 簡美玲/〈逐路〉 簡美玲/〈獨目人〉 2020年第六屆臺灣詩學詩創作獎:散文詩獎 【首獎】 李佩琳/〈淡出〉 李佩琳/〈別意〉 李佩琳/〈臣服〉 【優等獎】 林瑞麟/〈作品〉 林瑞麟/〈作者〉 林瑞麟/〈讀者〉 【佳作】 招曉華/〈守護者〉 招曉華/〈紅磚牆〉 招曉華/〈愧〉 林瑞和/〈發光的筷子〉 林瑞和/〈小巴上的乘客〉 林瑞和/〈心靈導師〉 Qorqios/〈政治的散文詩可能嗎?〉 Qorqios/〈憎怨的散文詩可能嗎?〉 Qorqios/〈蘿莉控散文詩可能嗎?〉 邱逸華/〈遺憾練習〉 邱逸華/〈死透以後〉 邱逸華/〈幸福的預設〉 右 京/〈殺器:秋水奪命箭〉 右 京/〈殺器:音速斬愛刀〉 右 京/〈殺器:悠久碎骨鎚〉 2022年第七屆臺灣詩學詩創作獎:散文詩獎 【首獎】 馬明傑/〈唱歌的小女孩〉 馬明傑/〈潛水〉 馬明傑/〈熱帶樹林〉 【優等獎】 李文靜/〈檢查結果〉 李文靜/〈歸途〉 李文靜/〈寫詩和沒有寫詩的一天〉 【佳作】 招曉華/〈世界的裂痕〉 招曉華/〈沒有影子的人〉 招曉華/〈流動的字〉 廖雪玲/〈續航力〉 廖雪玲/〈Delete〉 廖雪玲/〈寒流〉 謝美智/〈剪髮記〉 謝美智/〈獸的身世〉 謝美智/〈先知〉 鄭委晉/〈車站紀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 鄭委晉/〈車站紀事的第二封電子郵件〉 鄭委晉/〈車站紀事的第三封電子郵件〉 鄭澤榆/〈浮游蔑視的眼〉 鄭澤榆/〈拐彎凶險的脊椎〉 鄭澤榆/〈內捲成癮的痔〉 ▍輯二 印象‧寫實 2020第一回散文詩競寫主題:動物 【優勝】 邱逸華/〈鯤鵬〉 語 凡/〈進化論〉 語 凡/〈遊行的蝶〉 漫 漁/〈捕夢之網〉 林瑞麟/〈我只是轉貼他的憂傷〉 邱逸華/〈伊莉莎白項圈〉 無 花/〈夜盲症〉 澤 榆/〈龜心〉 忍 星/〈針和蜜〉 簡 玲/〈秘密〉 【佳作】 邱逸華/〈我的寵物〉 李瘦馬/〈狗〉 澤 榆/〈獸驚〉 胡淑娟/〈駝〉 李瘦馬/〈蝴蝶〉 語 凡/〈獨居的軟體動物〉 澤 榆/〈送北極兄〉 謝 情/〈貓〉 吳添楷/〈變色龍〉 任 念/〈黑白〉 2020第二回散文詩競寫主題:夢 【優勝】 無 花/〈催眠術〉 漫 漁/〈脫線〉 邱逸華/〈隱身於夢的空洞〉 簡 玲/〈薪火〉 林佩姬/〈夢見父親〉 胡淑娟/〈光療〉 澤 榆/〈破〉 蒼 僕/〈夢的距離〉 謝 情/〈雪之初〉 明 傑/〈囈〉 【佳作】 聽 雨/〈只有你才能穿上我的寂寞〉 銀 子/〈雨〉 忍 星/〈老油條與小燒餅〉 語 凡/〈繩索〉 謝祥昇/〈逝〉 桑 青/〈自閉的夢〉 緣 希/〈漂洋過海〉 蔡知臻/〈游牧詩心〉 安 垣/〈廢行〉 李瘦馬/〈撿到一個夢〉 2021年第一回合散文詩競寫主題:植物 【優勝】 邱逸華/〈倒株的木瓜樹〉 聽 雨/〈無情的乳膠〉 李黎茗/〈芥菜罈子〉 無 花/〈盆栽與乾燥花〉 語 凡/〈樹之死生〉 無 花/〈天使之花〉 蒼 僕/〈幽篁〉 王之詩/〈狼尾蒿〉 謝祥昇/〈厭惡白色的菟絲子〉 紅 紅/〈他的菜〉 【佳作】 紅 紅/〈鮮花〉 林佩姬/〈過貓〉 忍 星/〈凝神的蘆葦〉 姚于玲/〈紫荊花〉 邱逸華/〈牡丹花下〉 吳添楷/〈仙人掌的詠嘆調〉 慢 鵝/〈棄蘭〉 余伯伯/〈鹿角蕨〉 林佩姬/〈冬蟲夏草〉 明 傑/〈落地生根〉 2021年第二回合散文詩競寫主題:新聞 【優勝】 無 花/〈蘋果咬一口〉 無 花/〈降旗〉 林佩姬/〈彩虹旗〉 謝美智/〈土石流〉 方蘊葶/〈白色怪獸〉 謝美智/〈以一雙夢翅飛越邁阿密的風雲〉 無 花/〈破口〉 紅 紅/〈新疆的顏色〉 綠 喵/〈喚〉 邱逸華/〈象一場原因不明的流浪〉 【佳作】 聽 雨/〈棲息萬佛塔下的白鴿〉 姚于玲/〈陽光下的蘋果〉 淼 留/〈一個醒不來,的夢〉 林佩姬/〈曾經荼靡〉 聽 雨/〈黑色日常〉 林佩姬/〈我在望安孵夢〉 紅 紅/〈旺角侏羅紀〉 紅 紅/〈好狗〉 林宜蓁/〈北極〉 歐陽學謙/〈登峰造極〉 ▍輯三 距離‧代入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同仁作品 方 群/〈流星群〉 方 群/〈過北京十剎海酒吧一條街〉 王羅蜜多/〈金身〉(臺語詩) 王羅蜜多/〈烏狗〉(臺語詩) 白 靈/〈流動的臉〉 白 靈/〈鈉〉 向 明/〈黑暗的一部份〉 向 明/〈求教〉 朱 天/〈被愛著〉 朱 天/〈回聲般傾訴〉 李瑞騰/〈靈飛經〉 李瑞騰/〈髮〉 李飛鵬/〈絃樂社音樂演奏會偶記〉 郭至卿/〈餘生〉 郭至卿/〈膨脹的風〉 陳政彥/〈松鼠〉 陳政彥/〈舔〉 陳徵蔚/〈烏克蘭仍在〉 陳徵蔚/〈平行宇宙〉 曾美玲/〈奔馳〉 曾美玲/〈圍牆〉 黃 里/〈2018月全食/火星大衝〉 黃 里/〈在被窩裡流出的眼淚〉 楊宗翰/〈看夜景〉 楊宗翰/〈吊鐘〉 解昆樺/〈牆面‧面具〉 解昆樺/〈父親的火舌〉 寧靜海/〈魚。腥〉 寧靜海/〈帶我走〉 寧靜海/〈把耳朵叫醒〉 漫 漁/〈親密敵人〉 漫 漁/〈一個和溫度無關的故事〉 蕓 朵/〈紫藤〉 蕓 朵/〈藏〉 蕭 蕭/〈聖人一再回頭〉 蕭 蕭/〈西螺大橋下〉 離畢華/〈空物替代〉 離畢華/〈春上弦〉 蘇紹連/〈石頭的身世〉 蘇紹連/〈捕蜂捉影〉 蘇家立/〈後現代贖罪券〉 蘇家立/〈最壞的人〉 靈 歌/〈三個夢〉 靈 歌/〈小心願〉 【編後】寧靜海、漫漁/ 〈不一樣的煙火〉──遇見散文詩、遇見波特萊爾 【附錄一】 【附錄二】

商品規格

書名 / 波特萊爾, 你做了什麼?
作者 / 寧靜海 漫漁 主編
簡介 / 波特萊爾, 你做了什麼?:,散文詩,讓詩的語言有了更自由的表現舞臺、更敞亮的舒展空間、更多面的情感幻想,它需要縝密的心思去架構,以散文的筆觸處理詩語言的細節,碰撞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6267187159
ISBN10 / 6267187152
EAN / 9786267187159
誠品26碼 / 2682285934003
頁數 / 26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4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70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何其精緻的阿米巴宇宙
/陳巍仁(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助理教授)

  為了呼應這本難得合集的書名,也為了向已不須收在此集子中的先驅致敬,我便採用了讀畢後心中最先冒起的念頭,作為本文的的囊括。〈阿米巴弟弟〉是我極愛的商禽散文詩,兼具了神祕與生活感,甚至較〈躍場〉等名作更直印我心。阿米巴是種單細胞原生生物,具備隨需要改變形體之特徵,亦即所謂「變形蟲」。商禽此詩象徵意義分析者眾多,此處不多贅述,我所獨愛與一眼即受吸引的核心,就是其理直氣壯、無所不可的化變賦形,「我奇怪人有一個這樣的弟弟『是既乾淨又髒的?』像一隻手,浣熊的,我想其掌心一定像穿山甲的前爪。一個人有個阿米巴弟弟既像浣熊又像穿山甲,而我在夜半的街頭有數十個影子。」在商禽眼中,這弟弟又「簡直是一隻嗥月的獸」。

  散文詩的宿命,來自於其命名,甚至可稱為言靈。打從波特萊爾開始,散文詩便注定了無從歸屬的特質。最早波氏會將自己的分行詩作改寫為散文,企圖瓦解韻律句式等諸多限制,去其皮相,以單純敘述,回歸最原始,驅動其下筆之詩意。五十首小散文詩合為《巴黎的憂鬱》,則是獨一無二、雜陳多味的雞尾酒,讓品嘗過的人難以忘懷,亦從此在文學史中佔了一席之地。須特別強調的是,波特萊爾散文詩,挑戰的乃是西方「韻文」與「非韻文」之界線,思維素材本可選配各種形式,然而若某些一向被認為適用於韻文的內容,被以看來礙眼、違和的語言敘述方式呈現,這種「不適感」就是新美學的發生點。因此,當波氏散文詩大剌剌地展示巴黎的髒臭腐朽、市井對話耳語之粗俗不堪,原以詩目之的讀者自不免受到冒犯,然而當批評風過,想像退去,在書中屹立不搖的卻是一座更加真實的巴黎,花都的繁複與永恆之美,即使用反向驗證亦能得出,商禽所言「既乾淨又髒」,如同洗滌食物的浣熊或深刨地土之穿山甲,兩種特徵並存而無礙,從世上第一部散文詩集起就是如此了。

  用動物來比喻散文詩,其實非常直觀而鞭辟,我想,具備分類系統的植物或所有生物亦然,本集中收錄的散文詩競寫主題,或可看出這一線脈絡。對散文詩的感受,可以說像鯨魚、像蝙蝠,甚至可說是卵胎生鴨嘴獸、兼具動植物特性的海葵等等,散文詩一開始是跨界,但再過來就是「變形」,以其無所不像為標誌,這時,就可以稍微討論一下令人煩惱的文類四分法系統了。

  簡而言之,散文詩所對應的本是西方韻散二分法,然而為推動華文白話文運動,在上世紀初,文學界便融合中外古今經驗,快速而具任務性的發展出詩、散文、小說、戲劇的四分法系統。每種文類為了彼此義界,以及在內部分出高低,美學標準也經密集且大量討論而成形,這便造就了種錯覺,彷彿文類畛域是種先驗或自然存在,現今散文詩的種種矛盾,就是從四分法系統中計較而生。詩一旦不加分行,標點完整,句句語義邏輯相續,當如何與散文區分?若此中具有明確情節,又如何與小說區分?種種對話、場景甚至舞臺效果,又怎言與戲劇無關?於是散文詩竟無一處可供安頓,看它像什麼,它就是什麼,而且越看越像。無論佳作有多少,或縱然是源自波特萊爾的謬思,在四分法中也無位置。這種變形,其實並不受歡迎,如對月而嚎之狼人,終歸是異獸之屬。

試閱文字

自序 : 【總序】二○二二,不忘初心
/李瑞騰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了,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家長西家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臺,發表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個團體,詩社可能會有組織章程、同仁公約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很多事說說也就決定了。因此就有人說,這是剛性的,那是柔性的;依我看,詩人的團體,都是柔性的,當然程度是會有所差別的。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看起來是「雜誌社」,但其實是「詩社」,一開始辦了一個詩刊《臺灣詩學季刊》(出了四十期),後來多發展出《吹鼓吹詩論壇》,原來的那個季刊就轉型成《臺灣詩學學刊》。我曾說,這一社兩刊的形態,在臺灣是沒有過的;這幾年,又致力於圖書出版,包括同仁詩集、選集、截句系列、詩論叢等,今年又增設「臺灣詩學散文詩叢」。迄今為止總計已出版超過百本了。

  根據白靈提供的資料,二○二二年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有八本書出版(另有蘇紹連主編的吹鼓吹詩人叢書二本),包括截句詩系、同仁詩叢、臺灣詩學論叢、散文詩叢等,略述如下:

  本社推行截句幾年,已往境外擴展,往更年輕的世代扎根,也更日常化、生活化了,今年只有一本漫漁的《剪風的聲音──漫漁截句選集》,我們很難視此為由盛轉衰,從詩社詩刊推動詩運的角度,這很正常,今年新設散文詩叢,顯示詩社推動散文詩的一點成果。

  「散文詩」既非詩化散文,也不是散文化的詩,它將散文和詩融裁成體,一般來說,以事為主體,人物動作構成詩意流動,極難界定。這一兩年,臺灣詩學季刊除鼓勵散文詩創作以外,特重解讀、批評和系統理論的建立,如寧靜海和漫漁主編《波特萊爾,你做了什麼?──臺灣詩學散文詩選》、陳政彥《七情七縱──臺灣詩學散文詩解讀》、孟樊《用散文打拍子》三書,謹提供詩壇和學界參考。

  「同仁詩叢」有李瑞騰《阿疼說》,選自臉書,作者說他原無意寫詩,但寫著寫著竟寫成了這冊「類詩集」,可以好好討論一下詩的邊界。詩人曾美玲,二○一九年才出版她的第八本詩集《未來狂想曲》,很快又有了《春天,你爽約嗎》,包含「晨起聽巴哈」等八輯,其中作為書名的「春天,你爽約嗎」一輯,全寫疫情;「點燈」一輯則寫更多的災難。語含悲憫,有普世情懷。

  「臺灣詩學論叢」有二本:張皓棠《噪音:夏宇詩歌的媒介想像》、涂書瑋《比較詩學: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為本社所辦第七屆現代詩學研究獎的得獎之作,有理論基礎,有架構及論述能力。新一代的臺灣詩學論者,值得期待。

  詩之為藝,語言是關鍵,從里巷歌謠之俚俗與迴環復沓,到講究聲律的「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宋書‧謝靈運傳論》),是詩人的素養和能力;一旦集結成社,團隊的力量就必須出來,至於把力量放在哪裡?怎麼去運作?共識很重要,那正是集體的智慧。

  臺灣詩學季刊社將不忘初心,不執著於一端,在應行可行之事務上,全力以赴。

試閱文字

導讀 : 〈紅窗花〉/鮮聖

  母親的指尖著火了,剪刀的刀刃上流淌著桃花的血液。

  母親低著頭,用鋒利的目光剪三月的春風、剪五月的麥香。一團團火焰把她包圍,瘦長的身影像一朵紅彤彤的雲,貼在了玻璃的傷口上。手中的蓮花開得正豔。

  剪紅了山,剪紅了水,剪紅了山裡的牛和羊。

  母親抬頭看天邊的夕陽,一滴淚水打濕了桃花的花瓣。沿著淚痕,她剪出了一塊紅手娟,剪出了一張紅地毯。

  一生的剪刀,鍍上了一層亮光。臉上的笑,像一堆燃燒的篝火,把玻璃照得發燙。

  鄉村和籬笆全都著上了顏色。坐在土牆屋裡的父親,沉默著,盯著母親把一段段光陰剪得形態萬千。

  紅窗花像一塊紅亮亮的碳,父親這塊冷冰冰的鐵,漸漸被它燒紅了。

================================

〈夜孃〉/連展毅(旋轉木馬)

  我悄悄潛入濃妝豔抹的夜。夜越深,肉體變得越年輕,靈魂變得越蒼老,我以小時為單位兜售自己。

  在一個個陌生男子的愛撫之下,我逐漸形塑出成熟女人的胸臀曲線。有些男人拿鈔票將我變成了木偶,隨他們的指令擺弄著可笑的姿勢;有些男人,在酒氣的蒸騰後退化為獸;更多男人一邊用陽具戳扯我的神經,一邊問道:「舒服嗎」?我想,他們應該聽不懂越南話的「痛」!

  在熱水的淋浴下,我一次次重新受洗成為教徒。

  每次和故鄉的母親通電話,她總問我:「工作辛苦嗎?」我強忍住委屈,將身體一寸寸地縮小擠進話筒,經過一段煎熬的旅程終於返家。母親驚訝地看著我僵硬的笑臉。我答道:「工作一點也不辛苦!」

  我不能讓她看出我的子宮正汩汩地在淌著淚。

================================

〈鍵盤裡看不見的貓兒〉/蘇家立

  牠的腳步比敲擊聲還輕,瞪大的鈴眸,卻鎖焦著腳下方形的鍵盤。越過字與字狹窄的溝渠,將發情與春天的花留在輸入法裡,等意識成形後匆匆離開。那是牠數位化的驕縱。

  牠要的只有螢幕中游晃的魚兒,所有設計好的腳步聲,看似緊追著魚兒,卻在不知覺中離目標越來越遠,而貼攏一個個字體的魚骨刺,牠不想要。

  看透了鍵盤遠方的綠光,牠蜷縮成一團棉花,睡在數字5的懷抱裡,等待下一雙手溫暖地撫摸。而遠處的魚兒正箭形地竊笑。

================================

〈你離開之1〉/邱彥哲

  你離開,把鑰匙帶走。你說你不是故意的。我無從解釋。僅能翻開書闔上眼,聽見窗外的大象走過。重重的步伐有輕輕的回音,他悄悄運走時光。下午,一杯煮得過久的紅茶。苦澀。我小心養大的魚呢?在這個時候都暴斃了。他們浮起來,浮到我的眼皮之上。他們抗議,他們腐爛了。這樣盛夏透明的姿態。我張開了眼,看見你回來。帶著鑰匙,打開我,穿越過我,沒有絲毫的懷疑。再把門默默地轉上。我們於是又共處一室了。但大象越走越遠。我們裝傻,但我們臉上都有種被狠狠踩過的表情。

================================

〈末班車〉/洛盞

  這是一次幾乎要放棄的旅行,他預知不了那些拙於言辭的埋伏,在城市裡,他像一只從不清洗的答錄機,或者明亮的器皿裡最後一滴汙汁,遲遲不肯融化。他試圖將自己從黑暗裡劈出來,他看到了滿是斧痕的自己:他的誠實、他的雄心、他的自我折磨和陰鬱的歷程。色調陰暗的回憶總在他睡著的那一刻結束,那一刻,電視臺的粉色飛艇,重新懸浮在他近旁,他們有著同樣的弧線和譜系,他們像清晨的葵花一樣乾淨、喜悅、薄薄的吼叫。然而這畢竟是一次幾乎要放棄的旅行,他手裡的車票皺巴巴的,像抓著一張自己的逮捕證。天色已經很黑了,窗外的樓群,像一株株筍。晚風慢慢收攏,一場微雨不期而至,路上開始佈滿神秘的走獸留下的腳印。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收錄跨越12年(2010~2022)彙編臺灣詩學之散文詩獎、facebook詩論壇之主題式散文詩競寫,以及詩社同仁所寫的散文詩等優秀作品,共202首。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自創社以來一路鼓吹詩的多元發展,期盼讀者從心認識散文詩、遇見波特萊爾,看見不一樣的文學煙火,大家一同吹響詩號、詩創不懈。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