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蔓延: 戰後臺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 | 誠品線上

幻想蔓延: 戰後臺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

作者 楊勝博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幻想蔓延: 戰後臺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獲選作品科幻小說具有抽離(科技與時空的落差)與認知(反省並批判現實)的雙重特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獲選作品 科幻小說具有抽離(科技與時空的落差)與認知(反省並批判現實)的雙重特性,比起寫實主義作品更能積極地反映現實問題。臺灣科幻小說的創作主題,其實與臺灣的歷史和當時的社會變遷緊密相關。 1970年代臺灣經歷一連串的政治外交挫敗,對國族神話產生不信任與懷疑,開啟對未來中國與未來臺灣的想像;1980年代臺灣走入資本主義社會,拜物風潮、環境破壞、全球化的矛盾日漸浮現,作家透過對日常生活中的荒謬現實進行批判;1990年代臺灣女權及性別意識抬頭,無論異性或同性戀的情慾不再是一種禁忌,科幻作品中融入性別認同與身體情慾等新元素。 當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可改變,現實越來越不真實,個人與社會兩者無縫接軌之際,想像與創造力顯得彌足珍貴。臺灣欠缺的不是寫實主義(這個社會已經過度寫實了),也不是實用科學,而是無用、真實的幻想。歡迎進入本書的科幻空間。 ──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建光 科幻這個類型的美學,在於以現實鋪演想像,以想像回應現實,兩者互為孿生的鏡像。本書在藉由空間敘事重新架構臺灣科幻小說發展軌跡的同時,又透過文化翻譯、國族、日常、後人類等理論,提供文本與現實之間的辯證框架,呈顯出臺灣科幻的基進性,可以說是目前可見最全面、且最具思辨性的臺灣科幻小說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陳國偉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楊勝博楊勝博高雄人,現居新北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士,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臺灣推理作家協會、中華科幻學會成員。碩士論文獲2011「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獎助。研究興趣為現當代文學、科幻小說、大眾文學與民俗文化。評論文章散見於紙本與線上媒體,亦為文學作品撰寫專文導讀、解說與推薦。曾於「Readmoo 閱讀最前線」開設個人專欄「楊勝博上街讀小說」,分別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PanSci 泛科學」網站刊登〈一個類型文學的奮鬥史〉(日治到1980年代)、〈世紀末到世紀初的臺灣科幻〉(1990年到2010年代)的臺灣科幻史系列文章。著有小說〈紙夢歲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臺灣科幻小說的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聯 第二節 本書研究方法、取材範圍與科幻小說的特殊性 第三節 臺灣科幻研究相關專書與論文簡要評述 本書章節安排 【第二章】文類挪移與空間翻譯 第一節 科幻文類的跨國輸入 第二節 科幻空間的在地實踐 本章小結 【第三章】家國與地方:國族神話的空間解構 第一節 往事如煙:反烏托邦與懷疑論述 第二節 現實寓言:政治科幻小說中的現實關懷 本章小結 【第四章】日常與符碼: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 第一節 從政治到日常生活:科幻空間敘事的轉向 第二節 消費文化與日常生活:符碼與商品的空間生產 本章小結 【第五章】性別與情慾:後人類未來的空間展演 第一節 曙光乍現:科幻敘事空間中性別議題的開展 第二節 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在全球化空間迷失的主體自我與性別 第三節 跨越邊界:跨種族、性別與時間的異端愛戀 本章小結 【第六章】結論 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幻想蔓延: 戰後臺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
作者 / 楊勝博
簡介 / 幻想蔓延: 戰後臺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獲選作品科幻小說具有抽離(科技與時空的落差)與認知(反省並批判現實)的雙重特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6267187067
ISBN10 / 6267187063
EAN / 9786267187067
誠品26碼 / 2682263099007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2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13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四章】日常與符碼: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

一九八○年代是臺灣掙脫舊枷鎖的時代,也是新生事物和新的社會內容開始被添加進舊結構及舊文化裡的時刻。八七年的開放探親,兩岸關係進入新的紀元;八八年的開放報禁,則使臺灣進入大眾媒體時代;八四年麥當勞進入臺灣,寓示著一種新的大眾飲食文化的出現;而八八年開始出現的金錢狂飆和世界名牌消費品進入臺灣,則顯示一種高消費生活方式正在形成。臺灣的八○年代巨變,不只是政治的鬆動重組,還是社會分化的加速和價值觀的丕變。

  正如筆者在第一章中所說,臺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有三大類主題,也就是「國族」、「日常」與「後人類」,而其中前兩種主題,我們可以說幾乎是同時間產生的。正因為社會開始對於統治者所建構的國族神話產生懷疑,追求自由民主的步伐也不斷衝撞統治者的權威,再者加上當時臺灣社會在正式邁入消費社會前產生的社會亂象,以及美國文化(速食、好萊塢電影、搖滾音樂、美國影集等等)對於臺灣流行文化的影響力,都促使作家開始運用科幻小說的形式,對於逐漸落入消費文化邏輯之中的日常生活,進行他們對於未來的想像與思索將會產生的危機,而當政府解嚴讓臺灣正式進入消費社會之後,他們也運用了科幻小說的形式,對種種社會現象提出他們的反省與批判。
  筆者之所以將本章將要討論科幻作品歸類為「日常」主題,是因為這類科幻小說的空間,往往都是類似於當下的現實世界,只是改動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元素,比方說新發明了可以協助作家創作的電腦,或是一個世界政經秩序的翻轉等等,可以說是對於現實生活的狂想,而在這些狂想背後所隱藏的,就是對於未來必然會進入標準資本主義社會的臺灣未來的擔憂與提醒。而這種焦慮意識,也和臺灣文學的發展密切相關。臺灣1970年代以至1980年代,文學界逐漸開始關心臺灣工業化、都市化,社會逐漸正式進入消費社會之後產生的種種問題,而這些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定會經過的階段(然而1980年代正式成為標準的資本主義社會,卻要等到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同時解除報禁、黨禁,重新恢復言論自由之後了)。但事實上,臺灣社會已經迅速走向詹明信所說的「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的社會情境,而此時的科幻小說已經先行預想,人民將會遭遇的各種社會亂象,每個人都被資本主義「異化」、所有事物商品化等等不同面向的問題。
  關於本章將要討論的作品中的科幻空間,是由資本主義所生產出來的空間,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不可能出現這樣的空間想像的。而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的大致輪廓,根據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說法,如果空間有時代、生產模式、社會而定的特殊性,就會出現一種資本主義的空間,被中產階級所支配的社會空間。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抽象空間,一個在國家層級上以銀行、商業、生產中心構成的大型網路,而這個空間被用以生產剩餘價值,地面、地底、空中都被納入生產與產品之中,都市和都市中的各種設施都是資本一部分,時間在這個空間中被簡化成空間的限制,變成時程表、運轉時間和載貨量等等。而在資本主義所生產的空間中,身為社會起源的自然空間(natural space)淪為被操弄的物質存在,成為資本的一部分。
  列斐伏爾也認為,資本主義空間有許多矛盾,主要的矛盾來自於1.財產私有使得空間粉碎化;2.在前所未有的尺度上處理空間的技術能力等等。而這些原因都導致了一個集中的中心性的建立,造成「中心/邊陲」、「全體/部份」的矛盾。此外,資本主義所生產出來的空間,成為國家最主要的政治工具,透過空間的運用,國家得以對於地方、層級、總體進行控制,並對各空間中的各部位進行區隔,這個空間也因此成為在行政體系控制下(甚至是警察國家)的空間。這個空間是一個各種元素互相可以交換的商業化空間,一個無法接受抵抗與阻礙的警察控制的空間,因而否定所有源於歷史與自然、身體與性別、年齡與族群之間的差異,因為這些差異能夠批判資本主義的運作,因此站在權力中心享有支配者地位的人們,不得不塑造出一個被支配空間,讓資本主義空間得以繼續運作。而經濟與政治空間的連結、匯合,導致空間中的所有差異將因此被消除。
  對於此資本主義空間有所認識之後,我們可以從本章將要論述的科幻作品中,找到相對應的脈絡。前段中所提及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空間,成為在國家行政體制控制下的警察空間,這點我們在宋澤萊的《廢墟臺灣》(1985)能夠看見,作者建構了一個政治空間與經濟空間結合,並透過高壓統治消除一切抵抗聲音的反烏托邦社會,透過環境污染與核能災害形成的廢墟意象,試圖反省資本主義帶來的問題;進一步,我們也看見平路〈臺灣奇蹟〉(1989)、黃凡〈臺北最後的美國人〉(1989)中,資本主義空間所製造的全球化「中心/邊陲」的矛盾,兩位作家分別從政治、文化與經濟等不同層面,以反烏托邦狂想小說的形式對此進行批判。
  另一方面,逐漸進入晚期資本主義的臺灣社會,也開始進入所謂的「商品拜物」的階段,但是我們也知道這些屬於中產階級的「商品拜物」行為,不過是資本主義為了維持資本抽象空間的運作,而製造出來的文化品味與消費流行,透過廣告、宣傳、去脈絡化等技術,從而抵銷了人們反抗的可能,而在資本空間中生存的人們也將迷失在消費文化的迷宮之中。在黃凡〈皮哥的三號酒杯〉、〈你只能活兩次〉中,我們就看到廣告對於消費流行的符碼操控、消費文化邏輯在個人身上的內化,以及故事中出現的黑洞意象象徵無法逃脫的資本主義;而在平路〈驚夢曲〉與黃凡〈處女島之戀〉中,我們也能看見從整個國家的文化(整個臺灣被改建為迪士尼樂園)以至於個體的身份建構(性別、身世、慣習都能夠改造)都成為符碼化、去脈絡化之後的危機。透過以上多篇1980年代的臺灣科幻小說,我們或許也能看出隨著臺灣經濟發展的時間順序,看出這些作家從工業化與環境污染、商品化乃至於消費文化的生成,以及文化的去脈絡化的批判與反省,而透過科幻小說的空間(創造災後廢墟、世界中心逆轉的未來、時間停止的世界、變成大型遊樂園的臺灣等等),讓他們得以透過創造一個「替代的現實」,讓讀者重新關注當下,讀者自身所處的資本主義空間中的矛盾與衝突,在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之後,從而產生動力去試著抵抗整個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並試著讓自己在消費文化的龐大陰影中保有自身的主體性。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獲選作品。
★以臺灣科幻小說中的空間呈現為研究對象,結合當時社會變遷的現實脈絡,爬梳戰後臺灣科幻的發展軌跡,並說明科幻小說與現實社會的密切關聯。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