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世與實業: 劉廣京院士百歲紀念論文集 | 誠品線上

經世與實業: 劉廣京院士百歲紀念論文集

作者 黎志剛/ 潘光哲/ 主編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經世與實業: 劉廣京院士百歲紀念論文集:,史家劉廣京先生(1921-2006)一生致力於近代中國史研究,開啟十九世紀航運史、中美關係史、基督教在中國、自強運動與經世思想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史家劉廣京先生(1921-2006)一生致力於近代中國史研究,開啟十九世紀航運史、中美關係史、基督教在中國、自強運動與經世思想等研究領域之先河,本書聚焦「近代中國的思想世界與經世實踐」與「近代中國的經濟脈動與實業創建」兩大主題,收錄王汎森、李金強、吳翎君、周啟榮、周健、科大衛、梁元生、區志堅、張彬村、張偉保、陳計堯、陳明銶、陳慈玉、陸寶千、潘光哲、黎志剛、劉翠溶、鄭潤培、關文斌等十九位學者專文,書末併附劉廣京先生學述及其履歷著作表,謹此紀念。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黎志剛、潘光哲主編主編/黎志剛(1955-2021)原籍香港,生前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歷史、哲學、宗教及古典史學院(School of HPRC)教授,專業研究領域為商業史、海外華人史、上海史、日常生活史、航運史、中國社會經濟史等領域。主編/潘光哲現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專業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國史與當代臺灣史。著有《華盛頓神話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等專書與論文數十篇;另主編《丁文江的傳記》、《胡適文存‧胡適全集》、《沒有顏色的思想:殷海光與自由主義讀本》、《胡適中文書信集‧胡適全集》等史料彙編。【作者群】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李金強(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吳翎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周啟榮(伊利諾州立大學香檳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歷史系教授)周 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科大衛(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區志堅(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張彬村(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張偉保(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陳計堯(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陳明銶(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陳慈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陸寶千(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黎志剛(昆士蘭大學歷史、哲學、宗教及古典史學院教授)劉翠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鄭潤培(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關文斌(辛辛那提大學歷史系教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緣起/潘光哲 【第一部】近代中國的思想世界與經世實踐 近世中國的自我形象/王汎森 中國文化的第三週期/張彬村 儒家文化與近代中國企業管治/鄭潤培 危機管理和政體變革:晚清中國的「候補官」/梁元生 清代儒家禮教主義與「士商社會」的經世模式:論章學誠的宗族思想與活動/周啟榮 地域與經世思想的發展:近代廣東學風/陳明銶、區志堅 康有為之經世思想/陸寶千 張之洞的經世與實業思想/黎志剛 經世與郅治:《皇朝經世文編》「吏政」部分之分析──以地方行政為中心/潘光哲 【第二部】近代中國的經濟脈動與實業創建 清末通貨膨脹再探討/科大衛 倉儲與漕務:道咸之際江蘇的漕糧海運/周健 建設廣東:從孫中山《實業計劃》到陳濟棠《三年施政計劃》/張偉保 中國現代化寶書──孫中山:《實業計劃》的著譯與出版/李金強 實業救國:永利化學工業有限公司,1917-1937/關文斌 近代福建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劉翠溶 制度移植與區域差異:「買辦制度」的臺灣經驗(1860-1895 年)/陳計堯 二十世紀前半葉滿鐵的礦業經營/陳慈玉 建設工程國家──「中美工程師協會」在中國,1919-1941/吳翎君 【附錄】 劉廣京先生履歷及著作表 劉廣京先生學述/潘光哲

商品規格

書名 / 經世與實業: 劉廣京院士百歲紀念論文集
作者 / 黎志剛 潘光哲 主編
簡介 / 經世與實業: 劉廣京院士百歲紀念論文集:,史家劉廣京先生(1921-2006)一生致力於近代中國史研究,開啟十九世紀航運史、中美關係史、基督教在中國、自強運動與經世思想等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6267088524
ISBN10 / 6267088529
EAN / 9786267088524
誠品26碼 / 2682254482009
頁數 / 44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2.3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745

試閱文字

自序 : 〈緣起〉/潘光哲

  2021 年,適逢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廣京(Kwang-Ching Liu, 1921-2006)教授百年冥誕;這部論文集是廣京先生的故舊門生謹懷敬意,奉獻紀念的成果展現。
  最初,在2016 年廣京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時候,門生黎志剛教授發起這項紀念事業,並得到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陳永發院士的支持,汎森院士尤為關懷備至,在在鼓勵編輯事業的進行。志剛教授廣邀同懷致敬意念的學界同仁,以成其業,迴響熱烈。不意,天喪斯文,文稿尚未匯集完全,全帙有待殺青之際,志剛教授意外於2021年4 月英年早逝,史林君子,悲憾無已。個人深受廣京先生提攜,有幸與志剛教授系出同門,彼此情誼濃郁,完成先行者之志願,絕對義不容辭。敬蒙史界前輩同仁信賴,個人得以接手這項事業,願能紀念告慰廣京先生和志剛教授在天之靈。
  本書定名為《經世與實業:劉廣京院士百歲紀念論文集》,當然不能涵括廣京先生氣象宏大的史學全景。然而,「經世」和「實業」,始終是廣京先生關懷備至的課題。蓋中國現代意義「實業」之發展,與傳統「經世」意向,有若輪之二軸,彼此互存共力,方可驅動前行於美善未止之境。一旦失調,必至輪傾車覆而後已。正如廣京先生以史家客觀而宏大的視角,就李鴻章倡言的「官督商辦」企業方案為例證,提醒我們,李當時對於商人作用的眼光,與經世學者魏源早在1830 年代「官告竭,非商不為功也」的看法,實在可以媲美。較諸後世基於多重目標而將「官督商辦」企業(及其從業者)「漫畫化」乃至「妖魔化」的筆法,浸潤人心,馴至今日動輒將官府中人委商興利的舉措冠以圖利商家的罪名,竟還可以激動一時視聽,沸沸揚揚。廣京先生的慧眼,其實不是沒有現實意義的。也就是說,廣京先生的史學本身,就寄寓著無限的「經世」意涵。即便本書收錄的專論,未必率皆集中於斯,闡釋其間精義;只是,各方史家俊彥立足史學本分,奉獻一己心血,從不同的視角解析述說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方方面面,正也是法式廣京先生史學的一種展現方式。
  編者匯集文稿,考慮本書作者分處寰宇各地,行文自有風格,故不強為統一,但求本其理路,自成規範。書末敬附略述廣京先生學術文稿與著作目錄,有心之士倘願一窺廣京先生的學術世界,求知尋理,當可藉之略得助益。全帙的出版問世,承蒙秀威出版公司總經理宋政坤先生支持,主編鄭伊庭女史與同仁費神編校,謹此同申謝悃。

試閱文字

內文 : 〈劉廣京先生學述〉/潘光哲

  史學耆宿,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廣京先生,於二○○六年九月廿八日(美國時間)在睡夢裡安詳辭世,享壽八十五歲。消息傳出,史學界同悼共哀。就筆者個人而言,方一九九三年春季就學於台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班之際,廣京先生恰來台大擔任客座教授,由當時系主任張秀蓉教授引介,自彼時起,即得到追隨廣京先生讀書的機會,此後研史問學,長蒙指點;復得榮寵,由廣京先生擔任個人博士論文口試委員會主席(二○○○年),正我誤闕。驚聞噩耗,實是悲慟無已。哲人已遠,學術遺澤,長存天地。學界的後繼者可以從廣京先生的鴻篇巨帙裡汲取的智慧靈光,必然無窮無盡。筆者不才,無可報效先生者,謹此略述廣京先生的學術業績,以懷一代學人篳路藍縷,發凡起例之功。

一、
  從整體的脈絡來說,近代中國史(特別是十九世紀中國史)領域,是廣京先生獨步史壇的貢獻。從一九四○年代末期起,廣京先生在這個領域裡上下求索將近一甲子,規模宏大,氣象萬千,史界無有匹敵者。迴源溯流,廣京先生早於初涉史壇之際,便已打下深厚的學術功底,為學界前輩同稱共譽;此後持續猛進,既擅從精微個例詮覘世勢之變化,復長於宏觀視野釋論史跡之遷易,終成一代史學宗師。胡適交誼滿天下,世所共知,楊聯陞則是他於一九四○年代在美國哈佛大學結識的後輩學人裡,「相知與日彌深而且終身不渝的一位」,雙方之間,書信往來不輟,論學言事,靈犀長通。胡適提攜後進,不遺餘力;楊聯陞也樂此不倦,劉廣京先生便是他曾向胡適致函專門介紹推薦的一位:

「哈佛中國同學學歷史的,又添了兩位,都是聯大來的。一位陳安麗小姐……一位劉廣京君,從三年級轉來,非常聰明,據說在聯大有很多先生賞識他。我已經見過,實在不壞。兩位大概都是專攻西洋史的。……」

那時的廣京先生,還只是方入哈佛大學之門的大學部學生,英姿勃發,已然引起前輩的注意。楊、劉之間,同在哈佛大學研史治學,交還無已,特別是當廣京先生的治學轉向近代中國史的研究領域以後,更有密切交流,像是楊聯陞有意進行「胡光墉與光緒九年之經濟危機」之寫作,搜集材料時,便得到廣京先生之助,可見一斑。
  廣京先生在哈佛大學苦學多年,從學士(一九四五)到碩士(一九四七),迄於一九五六年榮獲博士為止,接受了完整的學術訓練。在大學部求學時期的廣京先生,以治英國史為專業,畢業論文以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T. H. Green 的思想為主題,深獲師長欣賞,日後費正清(John K. Fairbank, 1907-1991)在回憶錄裡提到廣京先生時,首先便是贊譽他的這篇論文。還只是哈佛碩士生的廣京先生,已積極向學術領域進軍,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討論德國在一九○四至一九○五年間對三國聯盟的反應,這篇初試啼聲之作,應也顯示了廣京先生治史方向轉變的軌跡。
  特別是從一九四六年末起,當時正在哈佛大學全力拓展中國/東亞史領域的費正清,有意對哈佛燕京學社有關近代中國史的庋藏展開調查,身為費正清指導的研究生,廣京先生得與其業,師生聯手,完成了一部厚達六○八頁的書目指南。費正清回憶其事曰:

「劉廣京是書目學方面的天才,史學家會怎麼利用那些可以入手的材料,他的想像力特別豐富。」

  今日重行批閱這部大書,一切的漢字都應出自廣京先生之手,可以想見他付出的精力。其實,如此辛勤的文字勞動,乃是項「利己利人」的事業。恰如費正清的述說:

「至今我捧讀這卷書的時候,仍然覺得興奮不已。只要我手頭上有這部書,我就能隨時告訴我的任何一個學生,他應該要找的漢語材料的相關知識,並且可以指示他要如何去找。它就像人多了一個大腦一樣,不僅可以隨身攜帶,而且還要來得可靠得多。」

對廣京先生個人而言,經此全盤地毯式的史料調查勞作,他對相關的史料著述,顯然成竹在胸,基礎既實,涵養愈深,所可建構的宏偉史學殿堂,自是遠邁群倫。
  廣京先生在一九四八年取得博士候選人的資格,偶然間考取了聯合國秘書處中文翻譯的工作,遂於是年秋天暫離哈佛,赴紐約任職,至一九五五年始重回劍橋。廣京先生曾經告訴筆者,在聯合國工作期間,結識了蔣廷黻先生,嘗獲邀擔任他的秘書,廣京先生以對此等工作毫無興趣而予婉拒。廣京先生在一九五六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始終留在哈佛,全力向學術衝刺,努力將博士論文修改為專書出版,亦且開始開拓「中美關係史」、「基督教在中國」等學術領域。至一九六三年,廣京先生終於告別哈佛,橫越北美大陸,來到加州的戴維斯,在臨近太平洋濱的這方靜謐大學城,開闢近代中國史研究的新天地。

二、
  在研究十九世紀中國史的漫長征途上,廣京先生成就的業績猶如百科全書,涵括廣博,內容精確。十九世紀的中國大地,動盪紛擾,內亂外憂,無時而已。廣京先生追溯描摹世局變動的歷史圖像,既注意「西風東碰」引發的結果,更重視大清帝國自身內部的動力因源。
  從一九四○年代末期起,身為史壇初生之犢,廣京先生首先開展的是航運史研究,經由述說英美在大清帝國的航運競爭歷程,並及探索輪船招商局(與其相關人物如唐廷樞)歷史的系列論文,廣京先生對於現代帝國主義「侵略」與大清帝國自身經濟變遷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應該如何具體勾勒這幅錯綜複雜的歷史圖景的示範。
  廣京先生也是開拓十九世紀「中美關係史」與「基督教在中國」等學術領域的帶頭人之一。以「中美關係史」領域而言,廣京先生既與Robert L. Irick、余英時等合編這一課題的漢語書目,復獨力編纂涵括英語原始史料及文獻的書目,並撰有提綱挈領的導論,嘉惠學林。積此功力,廣京先生述說十九世紀「中美關係史」的專文,自成格局。廣京先生將「基督教在中國」的歷史視為理解十九世紀中國史的入手之方,所以深為重視基督教對中國的社會影響。如基督教在中國創辦的大學的畢業生,對中國教育界和醫界的貢獻;基督教傳教士的著述,又對晚清思想的變遷,提供了什麼樣的動力來源,都是廣京先生所曾致力的課題。至於在晚清思想界流傳甚廣的論說:「人人有自主之權」,廣京先生也以基督教傳教士主編的《萬國公報》為史源,勾勒這等論說的起源依據和變化,具體展現基督教思想對晚清士人思想之影響的起伏。
  在述說這些「西風東碰」的課題之外,廣京先生早於一九六○年代中末期起,即開始闡釋大清帝國自身內部回應世局變動的「內在動力」。他在探討十九世紀「舊秩序」的崩解及其結果之際,即特別指出,應該同時注意由本土和外來因素合力引發的新趨勢和新運動(the new tendencies and movements born of indigenous as well as external forces);約略同一時期,他也開展李鴻章及鄭觀應變法思想的相關研究,等於又涉足於政治史和思想史的領域。基於這樣的認識,廣京先生提倡晚清「自強運動」和「經世思想」的研究,並以身為則,扭轉歷史的認識維度。如廣京先生藉由對魏源思想的探究,提出宏觀的反思,指陳「中國近代史上之不斷創新,原為因應多方面之內在需要,絕非僅由外來之刺激,而實有自發之精神與思想為基礎」;他也透過對李鴻章仕途史的研究,提醒我們應該注意「儒家傳統內部的靈活性」(the flexibility with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廣京先生治史論學,贊賞的是對材料文獻搜羅殆盡,並從事於具體史事重建的功夫。方其評論前輩史家K. Biggerstaff 的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一書,即欽贊有加,指出他甚至於利用了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和傅蘭雅(John Fryer)的未刊文獻,可以精確刻畫同文館的歷史。當廣京先生自身探討一八六七年同文館初設天文算學館時的爭議,綜合既有成果與原始史料,對倭仁和恭親王等人的爭鋒場景,做出更精緻入微的史實重建。廣京先生的治史技藝,精細綿密,猶如繡花功夫。像是研治晚清史的學界同仁始終聲言晚清「督撫集權」,甚或指稱曾國藩、李鴻章為「軍閥」,此等既成論說,甚囂塵上;廣京先生為反駁此等似是定論的流行言說,即以大量的圖表統計督撫任期,論證清廷中央如何控制地方;對於晚清地方社會的官吏紳民關係,廣京先生則無意提出宏觀理論,僅以具體的史料鋪陳勾描,讀之引人入勝。
  即令已然是一代學宗,廣京先生對歷史真實的追求,精益求精,儼然沒有盡頭。一九八八年,廣京先生以漢語發表了探索一七九六年湖北白蓮教起事的研究,猶不為已足,隨著相關史料的不斷刊佈,兼及後起之秀的研治成果頻出,他仍孜孜不息,經過吸收轉化,成為他擬撰英語新稿之張本。然而,在二○○四年問世的這篇論文,並不是廣京先生計畫的「封筆之作」。廣京先生曾興致勃勃地告訴筆者,因為盛宣懷檔案關於招商局的部分,終於面世,所以他打算依據這份期盼已久始告公開的史料,修改前此發表述說輪船招商局歷史的諸篇論作,特別是為紀念對他有重大影響的邵循正先生而撰述的論文,廣京先生表示,「非改不可」。已然年逾八旬的廣京先生,在史學實踐的道路上,依舊衝勁十足,不知疲倦地邁步直行。

三、
  在廣京先生寬廣的學術世界裡,自有學術標準的堅持,卻又「兼容並蓄」。像是廣京先生對James L. Hevia 那部引起爭議的著作,固然指稱是書「有不少翻譯上的錯誤,所論亦不精」,仍贊譽他「能利用大量英國檔案(包括東印度公司檔案)」,也以為他「提供的研究方向還值得參考」。前輩學人嘉許後繼者自展身手的風範,學林永式。
  身為開拓十九世紀中國史的研究領域的先行者之一,廣京先生的學術組織能力,亦稱卓越群倫。他與費正清領銜主編的《劍橋中國史.晚清編》第2 卷,學術貢獻厥偉,世有定評。然而,廣京先生向來強調中國漫長歷史遺產的重要,因此在一九八○年代之始,即發動了探討明清以來的正教和異端(orthodoxy and heterodoxy)的研討會,歷經長久的積累,成果方始面世。長期以來,西方學界探索中國的宗教和思想(兼及相關社會組織和活動等面向),往往籠罩在Max Weber 論說的陰影之下,廣京先生和同儕在這兩部大書裡的努力,當具燭照之明的提醒作用。由此而言,在「中國研究」的海洋裡,廣京先生扮演的領航者角色,豈僅十九世紀中國史一端而已。
  廣京先生認為,就解釋整個中國近代史而言,「中心問題是為什麼古代中國會變成近代中國」。為求其解,廣京先生投注了畢生的心血,無懈無怠,營擘了宏偉壯麗的知識殿堂。一代大師的生命旅途,固然畫上句點;廣京先生披荊斬棘奮力而拓的學術方向,則必永遠指示著後繼者的前行道路;廣京先生費精耗神涵泳提煉的知識智慧,也必在後代的心版上刻鏤永恆的印記。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收錄十九位當代歷史學者聚焦近代中國之專論,書末併附劉廣京先生學述及其履歷著作表。
★紀念以十九世紀中國史研究獨步史壇,從內在探索中國如何在舊秩序崩解後成為「近代中國」的史家劉廣京先生。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