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自由貿易與美國獨立: 從塔克思想看英格蘭啟蒙
作者 | 陳建元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基督宗教、自由貿易與美國獨立: 從塔克思想看英格蘭啟蒙:「[塔克的]想法超越與他同時代的人,並且對於那些困惑整個世代人的問題有著深入的洞見。」──保羅‧福特(PaulL. |
作者 | 陳建元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基督宗教、自由貿易與美國獨立: 從塔克思想看英格蘭啟蒙:「[塔克的]想法超越與他同時代的人,並且對於那些困惑整個世代人的問題有著深入的洞見。」──保羅‧福特(PaulL. |
內容簡介 「[塔克的]想法超越與他同時代的人,並且對於那些困惑整個世代人的問題有著深入的洞見。」──保羅‧福特(Paul L. Ford) 十八世紀英格蘭國教會牧師約書亞‧塔克(Josiah Tucker, 1713-1799)既是神職人員,一生也發表諸多政治與經濟思想論述。他支持廢奴、自由貿易、猶太人合法歸化,認為大不列顛的君主憲政體制是上帝所應許的最佳體制,反對一切破壞既有秩序的激進手段,並在美國獨立前就主張大不列顛應該主動拋棄北美殖民地。 過去相關研究或重視塔克在《國富論》問世前便大力倡議自由貿易的經濟創見,或突顯他支持大不列顛放棄北美,為殖民地解放運動之先鋒,然而對於塔克的宗教思想在其經濟政治主張中發揮的作用,始終欠缺妥善解釋。 本書考察塔克對於神意、教會等神學議題之見解,並吸收近二十年來啟蒙運動研究成果,論證塔克係將自由貿易思想視為上帝的旨意與恩典,並且對於未來抱持高度樂觀的態度。身處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時代浪潮,塔克對於理性與信仰的調和,也反映出典型的英格蘭啟蒙特色:中庸、節制、務實。誠如塔克所說:「英格蘭人不同於其他地區之處在於:英格蘭人除了運用理性外,更重要的是會將它付諸實踐。」
作者介紹 陳建元陳建元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十八世紀英國史與啟蒙運動。著有〈交談、商業與文雅──丹尼爾.笛福與十八世紀初英格蘭的文雅文化〉,並曾翻譯若干專書與論文,最新譯作為《大不列顛兩千年》(聯經,2021)。
產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變動的時代,待建立的新秩序 啟蒙運動中的「英格蘭啟蒙」 十八世紀的英格蘭國教會 「想法超越同代人」的約書亞‧塔克 第二章 塔克的宗教與政經思想 謹慎務實的國教會士 從重商主義過渡到自由貿易 權宜中道的政治觀 第三章 塔克思想與美國獨立運動 獨立戰爭前的塔克觀點 由保留到放棄的轉向 殖民地論辯中的啟蒙思想 第四章 英格蘭啟蒙運動中的塔克 準契約:與洛克自然契約論之對話 啟蒙光譜下的塔克 神恩與商業社會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書名 / | 基督宗教、自由貿易與美國獨立: 從塔克思想看英格蘭啟蒙 |
---|---|
作者 / | 陳建元 |
簡介 / | 基督宗教、自由貿易與美國獨立: 從塔克思想看英格蘭啟蒙:「[塔克的]想法超越與他同時代的人,並且對於那些困惑整個世代人的問題有著深入的洞見。」──保羅‧福特(PaulL. |
出版社 /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ISBN13 / | 9789863269694 |
ISBN10 / | 9863269697 |
EAN / | 9789863269694 |
誠品26碼 / | 2682087366002 |
頁數 / | 19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X1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279 |
內文 : ※以下節錄自本書第三章,〈塔克思想與美國獨立運動〉
//北美殖民地是懸在大不列顛脖子上的一塊重擔//
英美的緊張關係在一七七四年之後已經升高至劍拔弩張的局面,而塔克的分析則與幾年前相去不遠,只是筆觸的敵意稍微和緩。他的論點比過去更為明確:殖民地追求獨立是隨著時間演進一定會出現的,而且當他們發現自己可以獨立生存時,獨立的聲浪自然會快速蔓延。北美殖民地的人民已經享有相當的政治自由,而大不列顛征服加拿大之後又讓他們不再擔憂外敵進攻,所以大不列顛目前對於北美十三州的主權已經無法有效地伸張。當時大不列顛政府在北美遇到的困難就是,一旦想要向他們徵收稅賦,就無法繼續與他們貿易。由於塔克不再被重商主義的原則限制住思考,所以在他看來這已經不構成問題了:
「假設北美洲跟我們現在彼此獨立,那麼我們就必須要回答一個問題,這些殖民者跟其他歐洲國家交易的好處會比跟大不列顛交易來得優越嗎?如果與其他國家貿易得益更多,他們肯定會與之交易;否則,我們仍然可以獲得北美洲的關稅,儘管我們不再擁有支配他們的權威以及司法權……因為大不列顛的貨物就是比歐陸其他國家便宜。」
大不列顛的商品物美價廉,無法被取代,所以就算放棄與殖民地之間的主從關係,也不影響貿易,對於大不列顛本身的經濟反而更為有利。另一方面,要求一個距離遙遠的殖民地,違背它自身的利益來與母國貿易,使得母國茁壯,翻閱過去的歷史,這種壓制殖民地人民自利心來統治的政權,也不可能長久下去的。
對於大不列顛來說,跟北美脫離關係絕對是好事一樁。
「(北)美洲就像是懸在大不列顛脖子上的一塊重擔,不斷向下施加壓力。我們自己沒有智慧斬斷它擺脫煩惱。美洲人好心地替我們做了這件事。」
塔克至此時已經完全支持殖民地獨立。他自信地預測出於對大不列顛商品的高度需求,北美十三州獨立之後,雙方貿易然仍將繼續下去。除了這個優點,北美殖民地獨立的優點還有:減少大不列顛前往北美的人數、節省治理殖民地的行政與軍事費用等等。塔克雖然自信這樣的觀察正確無誤,但也熟知政治之現實,故感嘆不會「有一個官員敢於挺身而出,讓他的國家變得更好……就算是反對黨也不願意見到北美與大不列顛脫離關係」。然而,塔氏相信無論政府是否聽取建議,其預測終會成為現實;他之所以仍然持續出版倡議之作,是盼望政府當中有遠見的人能因此鼓起勇氣採納他的建言。
…(中略)…
********************
//莫讓「征服之榮耀」蒙蔽雙眼,阻礙理性的抉擇//
塔克在《致柏克的一封信》之後同年又發表了《第五篇論文:母國與殖民地各自的訴求與論據》。塔克從憲政的角度立論:大不列顛自光榮革命以來,國家權威奠基於由王室、上議院與下議院共同組成的統治。多數大不列顛的政治菁英都相信法律統治能保衛人民的財產和自由,主張統治權應交由國王和國會共同組成的混和政府。憲政一旦動搖,像是十七世紀中葉王室與國會之間有了齟齬,便可能導致內戰,出現短期混亂的共和國,危害國家人民福祉。
由於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等人已經明確表達不服從於大不列顛國會的權威,塔克認為如此大不列顛政府的選擇便只有「無止境的爭執,或是和平地永恆分離。完全放棄這些不服從的殖民地……或者是成為他們的附庸或屬下。」國會權威是塔克政治觀的最高原則,一旦與此牴觸,就不存在任何妥協的空間。「假若時至今日我們還是維持跟殖民地這樣的關係,而不加以脫離,我們將成為(其實已經是)史上最愚蠢的象徵。」國會是大不列顛最高主權之所在,包括了上議院與下議院,君主是國會的首領。北美十三州既不願服從大不列顛國會所制訂的法律,那麼就不再是大不列顛的一部分。就當下局勢,大不列顛與殖民地之間顯然已無妥協空間,這場爭執只會有兩種結局,一是永無休止的衝突,二是和平的分離。考量國家治理的效益,大不列顛政府對於北美事務已經沒有時間繼續拖延;唯有和平可以避免兩地人民無謂的犧牲,大不列顛政府即刻放棄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便是解決之道。
在大不列顛與北美十三州的戰爭即將結束時,塔克有感而發寫下:「在許多會干擾世人對和平與幸福做出正確判斷的錯誤中,最嚴重的就是征服之榮耀還有貿易之仇恨。」所以塔克收到大不列顛戰敗的消息時格外開心,並且說道:「雖然慶祝我的國家戰敗非常奇怪,但是這的確是相當值得大不列顛高興的一件事情。」塔克在戰爭結束前曾預期戰後人們將會說「真可惜,當初沒有更多人注意塔克總鐸所說的話」。這個預期在某些方面可謂正確,因為到了一七九○年代,英格蘭西北部的蘭開夏郡生產的棉花已取代西印度群島,成為美國主要的棉花供應國,同時也是美國僅次於菸草與糖的最重要貿易商品,使得大不列顛工業與美國農業有了更緊密的連結。
********************
//殖民地論辯中的啟蒙思想//
從前文可以看出,塔克原先支持保留殖民地,後來卻大聲疾呼放棄殖民地,這個轉變背後的原因為何呢?一七八二年,塔克曾這麼自我反省:
「我在一七四八年的著作(A Brief Essay)中仍支持保有殖民地。現在的我希望能夠將那段文字完全刪去……目前對大不列顛最好的作法,就是將所有的殖民地通通拋棄。」
他對於殖民地為母國經濟帶來的利弊得失,見解亦有轉變:「任何一種殖民地都會造成母國的負擔,榨乾母國的資源,因為他們需要永止境以及昂貴的照料,而且當他們成長,會同時變得頑固以及難以駕馭,一旦當他們明白不再需要依賴母國時,便會開始不斷反抗、暴動。」
塔克之所以力陳放棄北美殖民地,絕非同情殖民地人民的處境,而是因為他們拒絕服從國會,繼續下去將讓國會權威備受挑戰。況且從經濟利益來思考,美國獨立前的舊殖民體系有其限制。《航海法案》最初於一六五一年制定,隨後於一六六○年、一六六三年、一六七三年和一六九六年更改數次。法案規定殖民地的原物料如菸草、棉花、毛皮等等只准販運到英格蘭或其他英屬殖民地。
塔克認為大不列顛在此制度中受迫必須向殖民地購買原物料,但是大不列顛在別的國家其實可以透過更低廉的價錢購買相同的原物料。因此,殖民地的獨立以及自由貿易,比起重商主義的政策更有利於大不列顛。
********************
//「宗教革命」方為美國獨立運動的本質,大不列顛應主動切斷與「壞朋友」的連結//
除了經濟看法的轉變,塔克也憂心殖民地的政治發展將危及大不列顛政體的維繫,北美十三州的人民有如罹患了一種「共和傳染病」(the Contagion of Republicism),塔克擔心他們將發展出自己的共和制度,故唯有儘快與他們分離,才能避免這種禍害蔓延到大不列顛本土。
「我們那些愚蠢的共和主義者,還有那些裝模作樣的愛國者將會模仿在北美洲所採行的一切,並且將在大不列顛各地推行相同的謬誤。」
正如塔克在一七八一年一封信中稱北美居民是精神錯亂的「暴民政體」(Mob-ocracy),他指控這種共和主張將摧毀世界上的所有政府。然而進一步析論則如波考克所言,美國獨立戰爭的宗教面向更是大不列顛人備感威脅之處,國教派與大不列顛憲政體制都可能因此動搖;若從某個角度觀察,美國獨立戰爭甚至可以說是一場宗教上的戰爭。在塔克看來,與其說政治激進派的主張是支持民主,不如說是「一群反對三位一體論人士的密謀行動」。塔克因此斷言美國革命的本質,其實是一場宗教革命。
若大不列顛與北美十三州的聯繫繼續維持,問題只會更加惡化,諸如憲法傳統都會因此遭受嚴重危害。此外,塔克也非常懼怕某些人所提出的讓大不列顛與北美按照人口比例來分配國會席次,因為假以時日,北美的人口數勢必超過大不列顛,那麼在此設計下,北美洲將成為大不列顛國會的主導者。事已至此,塔克心意已決,主張大不列顛應該讓北美十三州獨立,不然大不列顛人反將淪為北美的「臣屬與附庸」。況且,北美居民主張他們的地方議會與大不列顛國會在法律地位上應平起平坐,塔克更是無法接受。在他心目中,所有社會都必須有一個最高主權,而在大不列顛,包括蘇格蘭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國會就是唯一的至高主權。
因此塔克的著作除了探討國家的現實利益,因宗教局勢而生的危機感亦占據書中重要篇幅。誠如馬歇爾(P. J. Marshall)的觀察,關於北美議題的爭辯中,宗教扮演相當核心的角色。大不列顛不服從國教會的新教徒往往與北美十三州的人民沆瀣一氣,當時許多國教會牧師的傳教辭中也將不服從國教會的新教徒與北美的主張一視同仁,視為衝擊既有政教秩序的洪水猛獸。在他們眼中,長老會、浸信會不只散佈對於國教會的仇恨,並且在政治層面上肆意傳佈致命的共和觀念,宣揚國會不再對殖民地擁有主權。將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民眾與國內激進的不服從國教會的新教徒和十七世紀「平等派」(Levelers)畫上等號,是美國獨立戰爭前已相當普遍的社會印象。明白這個背景,便可理解為何塔克會說:
「在那個國家(北美)人民的意旨等同於上帝的意旨,這已經是相當根深蒂固的觀念。如果有任何人敢否定這個觀念、敢反對這個暴民政治,塗焦油、削肉之刑都只是最輕微的處罰而已。」
殖民地人民缺乏對上帝的敬畏,甚至將自己的主張跟上帝的旨意畫上等號,若繼續維持與他們的關係,大不列顛本身的虔誠信仰勢必受到玷污。
最佳賣點 : 十八世紀啟蒙浪潮席捲歐洲,此時的大不列顛正面臨商業高速發展和北美殖民地抗爭的變局,身為英格蘭國教會牧師的約書亞‧塔克,如何調和宗教與理性,並以其虔誠的基督信仰回應「自由貿易」、「美國獨立」等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