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之歌 | 誠品線上

The Mermaids Singing

作者 McDermid, Val
出版社 楨彥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人魚之歌:內容介紹千禧年三部曲作者史迪格.拉森《龍紋身的女孩》主角布隆維斯特也愛不釋卷!英國犯罪小說大師──薇兒‧麥克德米,最具爭議、卻又評價最突出的推理作品!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 介紹 千禧年三部曲作者史迪格.拉森《龍紋身的女孩》主角布隆維斯特也愛不釋卷! 英國犯罪小說大師──薇兒‧麥克德米,最具爭議、卻又評價最突出的推理作品! ‧ 本書榮獲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 ‧ 英國犯罪作家協會於二○○五年宣布薇兒‧麥克德米榮獲「匕首中的匕首(Dagger of Daggers)」美名,二○一○年再頒贈代表終身成就的「鑽石匕首獎」。 ‧ 全球已有四十種語言的譯本,共賣出一千萬冊。 ‧ 九把刀、張筱森 聯合推薦 ‧ 【推理評論家】黃羅 專文導讀 你永遠不會知道,人魚為了換得人類的雙腳,究竟付出了多大代價? 所以,當你背棄了他們的愛,死亡絕對是你最慈悲的懲罰…… 殺人對「他」來說,是一種天分,更是一門藝術。 一開始,他們叫他「酷兒殺手」。 沒有人知道兇手是他,那四宗發生在布拉德菲爾德駭人聽聞的兇殺案。 屍體被棄置在同志出沒區的男性死者,生前均遭到不可思議的殘忍虐殺:四肢脫臼變形、性器官毀損,這個心理變態的連環殺手,讓全城人心惶惶,就連警方也束手無策。 後來,那個男人稱他為「巧手安迪」。 第四名獵物得手後,東尼‧希爾出現了──這個警方請來的知名犯罪側寫分析專家,據說能從命案的證據和線索,描摹出兇手的背景、心態與作案動機。 什麼都不知道的天真傢伙,居然也想試圖看透他的內心?但有趣的是,經過他的跟蹤與觀察,他可能比任何人都還了解東尼‧希爾的弱點!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心理鬥智!東尼‧希爾和他,誰能先讓對方掉入彼此佈下的陷阱?面對這個令他又欣賞又妒恨的男人,他可得好好思索,要準備什麼最適合的刑具,來好好「愛」他…… 傳說中,只要水手在海上看見人魚,就會發生船難或遭逢厄運。而這本套用人魚典故的《人魚之歌》,正是英國犯罪小說作家薇兒‧麥克德米最引人爭議的作品。雖然麥克德米血腥殘酷的描述,與男性作家相比毫不遜色,但她卻是以發自內在的慈悲去觀照暴力的本質。所以,當我們因驚悚的情節而感到冷顫不止時,竟也能為書中角色的際遇與心理,產生一絲悲傷嘳嘆。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蘇格蘭人,一九五五年生於東岸一個生產油氈聞名的小城鎮克科底(Kirkcaldy)。童年在東衛彌司(East Wemyss)的礦區村與祖父母一起度過。十七歲時,她進入牛津就讀,是年紀最小的大一生。那幾年的牛津生活給了她震撼教育,讓她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文化衝擊,啟蒙了她更加遼闊的全新視野。麥克德米從小就立志成為作家,但她的作家生涯一開始並不順遂,她找了一份不需朝九晚五還得打卡的記者工作。麥克德米先在德文郡的培訓中心待了兩年,接著在格拉斯哥和曼徹斯特兩地的報社當了十四年記者,其間她已開始嘗試寫作。她的第一本小說完成於二十一歲,那是一本探討生命意義、人際關係與愛恨情仇的作品,但是投稿無門,被倫敦各大出版公司退稿。後來,她的一位演員朋友讀了之後,建議她把小說寫成劇本,結果因緣際會被改編成舞台劇〈宛如快樂結局〉(Like a Happy Ending),讓當年二十三歲的她陰錯陽差成了劇作家。但不服輸的麥克德米,對寫小說顯然沒打退堂鼓,她很聰明地改弦易轍,從自己最喜歡的犯罪小說重新出發。她對八○年代崛起的美國女私探新浪潮非常著迷,尤其是莎拉.派瑞斯基(Sara Paretsky)的維艾.華沙斯基(V. I. Warshawski)系列小說。麥克德米開始師承派瑞斯基,把場景從美國換成英國,再將政治介入的議題與女性主義思維的影響雙雙融入情節中,成為推動戲劇張力的主軸。她從一九八四年開始著手寫《採訪謀殺》(Report for Murder),一九八七年此作獲得出版機會。一九九一年四月,寫到第三本小說《最後版本》(Final Edition)時,她辭掉記者工作決定專心創作,這時她已經可以靠寫作維生了。麥克德米的作品節奏明快,有通俗小說的動作場面,有類型小說的繁複情節,更有關懷社會的嚴肅主題。她筆下總有三個系列:曼徹斯特女調查員凱特.布蘭妮根(Kate Brannigan)探案、女同性戀自由記者琳賽.高登(Lindsay Gordon)探案,以及臨床心理學家東尼.希爾(Tony Hill)搭配總警探卡蘿.喬登(Carol Jordan)的兩人組探案,故事中的女主角清一色是有稜有角的女強人。三個系列作的評價都很高,但後期作品氣氛較為陰沉,節奏更為緊繃,事物的敘述也更加趨近寫實,對二十世紀末的英國社會有非常逼真的呈現。一九九五年,麥克德米以《人魚之歌》(The Mermaids Singing)勇奪金匕首獎,此書的銷售量在英美兩地皆大獲捷報,更讓麥克德米登上名符其實的暢銷作家寶座。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導讀】 贏得「匕首中的匕首」殊榮的推理女傑——薇兒‧麥克德米 推理評論家黃羅 有「蘇格蘭黑色之王」(King of Tartan Noir)稱號的英籍作家伊恩.藍欽(Ian Rankin)曾公開說過:「最骸人恐怖的犯罪小說,都是女同志作家寫出來的產物。」藍欽雖未指名道姓所謂的女同志作家是哪些人,但大家心中雪亮其中一定有薇兒.麥克德米(Val McDermid)。麥克德米本人聽聞這個說法頗感不悅,尤其讀到《泰晤士報》標題寫著「嗜殺的女同性戀所進行的復仇之舉」更是光火。以她如今在推理文壇所享有的崇高地位,麥克德米的確可以大膽對媒體嗆聲,然而女同志在推理小說中所受的不平等待遇,卻沒有辦法一筆勾消。 ‧女同志偵探的辛酸血淚史 回顧女同志的坎坷際遇,早在二十世紀初可見端倪。比方在桃樂絲.榭爾絲(Dorothy L. Sayers)一九二七年的作品《非自然死亡》(Unnatural Death)中,貴族神探溫西爵爺的某個親戚克琳普森小姐就對一樁命案的兩名嫌犯評論道:「她們倆的關係,非常不健康……」是的,在早期的推理小說裡,作者對同性戀所抱持的意識形態多半如此。即便是英明的「謀殺天后」克莉絲蒂也跳不出這個窠臼,在她一九五○年發表的《謀殺啟事》(A Murder is Announced)中,故事裡頭有兩個女人住在一起,平時飼養雞鴨度日。作者沒明說她們倆是女同志,但讀者一看就心知肚明。這兩人後來的下場是一個死於非命,另一人則是身心交瘁,簡言之都不得善終。 沒錯,不用懷疑,一直以來,這就是同性戀在推理小說中的悲情宿命,他們要嘛是受害人,不然便是扮演誤導讀者的嫌犯,一正一反的兩大要角——解開謎團的神探與藏身幕後的大魔王真兇——他們根本沾不上邊。直到一九六七年,推理史上才出現第一位男同志偵探:美籍作家喬治.貝克特(George Baxt)創造的曼哈頓黑人警探帕洛.羅夫(Pharaoh Love),然而能打入主流市場的第一人,卻是約瑟夫.漢森(Joseph Hansen)筆下催生於一九七○年的大衛.布蘭史岱特(David Brandstetter)。在虛擬小說中,布蘭史岱特擔任查案的主角,他不再是受害人,不必是紈褲子弟,更不用是只會驚聲尖叫的變裝皇后;他不但有保險調查員的正職,還可以享有愛情生活,最重要的是,這位在洛杉磯活躍的男同志偵探,終於從美洲大陸西岸的冷硬派傳統中破繭而出。 相較之下,女同志要從受害人被扶正為偵探,還得再多掙扎幾年光陰。時為一九七七年,貝爾(M. F. Beal)的獨立作《天使之舞》(Angel Dance)正式將小說史上第一位女同志偵探介紹出場,她的名字是一大串落落長的「瑪利亞.凱特琳娜.蘿卡.葛瑞娜.阿卡薩」(Maria Kateria Lorca Guerrera Alcazar,簡名為凱特.葛瑞娜)。在小說的開場中,身為墨裔美國人的葛瑞娜原是個菜鳥記者,為一家反現存社會體制的左派新聞週刊撰稿,但故事只進行了十五頁她就被迫離職,結束短暫的記者生涯,改行當偵探去了。 貝爾和她筆下的凱特.葛瑞娜在歷史上雖擁有一席之地,卻不曾名滿天下過;畢竟先驅者若未攻上頂峰,通常只會變成砲灰。相隔十年之後,葛瑞娜的棒子由英國的琳賽.高登(Lindsay Gordon)接手。在一九八七年初登板的小說《採訪謀殺》(Report for Murder)中,高登因工作所需必須造訪一所女子學校,但那間特權掛帥的學院卻是她最討厭的地方。為了寫稿,她決定前往那裡屈就一個週末,誰知命案就此發生……操弄高登的人生、讓她捲入血腥謀殺案、逼她下海客串偵探的不是別人,正是咱們這位薇兒.麥克德米。按照高登自我解嘲的說法,她是個「憤世嫉俗的社會主義者,同時也是滿腦子女性主義思想的女同志記者」,平常老喜歡在警局的偵訊室附近打轉,伸長鼻子嗅聞著犯罪的氣息。她菸酒不拒,個性強硬決不妥協,有話直說且機智風趣,為人熱情又務實獨立,在男性主導的行業裡表現不讓鬚眉。不過,寫出高登這號虛構人物的麥克德米也是勇猛無比,一出道就不屑打安全牌,不單膽敢讓女同性戀當破案英雄,而且她自己也是出櫃的女同志。

商品規格

書名 / 人魚之歌
作者 / McDermid, Val
簡介 / 人魚之歌:內容介紹千禧年三部曲作者史迪格.拉森《龍紋身的女孩》主角布隆維斯特也愛不釋卷!英國犯罪小說大師──薇兒‧麥克德米,最具爭議、卻又評價最突出的推理作品!
出版社 / 楨彥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345418
ISBN10 / 9866345416
EAN / 9789866345418
誠品26碼 / 2680515352009
頁數 / 41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