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鏈戰略: 中國在印度洋的擴張野心 | 誠品線上

The Costliest Pearl: China's Struggle for India's Ocean

作者 Bertil Lintner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珍珠鏈戰略: 中國在印度洋的擴張野心:中國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印度洋上的珍珠小國來說,究竟是福還是禍?全面剖析中國在印度洋戰略布局、野心擴張的專著,端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對印度洋上的珍珠小國來說,究竟是福還是禍? 全面剖析中國在印度洋戰略布局、野心擴張的專著, 端看新興強權中國如何攪亂印度洋的一池春水, 珍珠小國如何身陷債務陷阱,歐美各國又如何展開印太戰略,力抗中國! 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我國駐印度代表處政務公使陳牧民 專文導讀 在本書中,作者詳細研究了印度洋上每顆「戰略珍珠」的政治與經濟發展情況,中國如何布局,以及印度、美國、澳洲等國的回應策略。對於台灣讀者來說,這些陌生小國和島嶼或許實在太陌生,但透過本書,我們可以一窺二十一世紀各強權在印度洋上的一場大規模戰略競賽現況。──陳牧民 【本書內容】 繼《中國的印度戰爭》探討半世紀以來中印在喜馬拉雅山脈沿線的交鋒後,國際知名記者柏提爾.林納這回要探討中國崛起後的新野心戰場──印度洋。 自鄭和下西洋之後的六百年,中國始終都未對印度洋採取官方政策,但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倡導推行「一帶一路」後,這才攪亂印度洋的一池春水。所謂「一帶」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而「一路」就是本書關注的「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攤開東亞到歐非的地圖,下方藍色水域的印度洋看似一片遼闊,除了印尼與澳洲外,幾乎沒有大國。但反過來看,這片開放的水域就是歐亞之間關鍵的往來渠道。正因如此,此地不但有傳統上掌握歐亞運輸中介的印度,還有二戰後就開始在印度洋部署軍事基地的美、英、法、澳,以及積極向外擴張,想保障中東石油運輸,取得非洲稀有礦產資源的中國。 有鑑於此,早在二○○四年美國一份國防研究報告就指出,中國正在跟印度洋諸多國家建立戰略關係,設置軍事基地,這一連串的據點有如「海上的珍珠」,包含掌控紅海進出的吉布地、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斯里蘭卡南方的深水港漢班托特、孟加拉南方的吉大港與緬甸的皎漂港,以及印度洋上的摩里西斯、塞席爾與馬爾地夫等一串中介小島,外交軍事觀察家稱之為:「珍珠鏈戰略」。 本世紀中國將持續加強控制印度洋的力道,本地舊有的強權勢力也不會輕易低頭,此外被夾在中間的珍珠小國、珍珠小島也可能面臨夾縫求生或債務陷阱等困境。這場世紀海洋賽局誰勝誰負,世人都在引頸期盼。 【柏提爾.林納其他作品】 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 一九六二年,中國與印度爆發邊境戰爭;二○一七年,中、印再度引發邊界對峙,緊張局勢看似一觸即發。中國與印度這兩大亞洲新興強權,如何在五十年來解決不了的邊界爭議上,體現兩國的歷史與地緣政治角力脈絡。 直擊緬甸內戰現場:一部穿越印度、緬北到中國的2275公里採訪實錄 一部了解緬甸內戰實況的政治經典報導,《中國的印度戰爭》柏提爾.林納,記者生涯代表作。一塊被世人遺忘四十年的翡翠大地、一趟穿越密林與深谷兩千兩百七十五公里的長征之旅。三十萬文字與近一百張照片,記錄緬甸人民歷經內戰的磨難。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柏提爾.林納Bertil Lintner瑞典記者、作家與緬甸問題專家,專研亞洲局勢近四十年。曾任《遠東經濟評論》緬甸特派員,目前為《瑞典日報》及丹麥Politiken雜誌亞洲特派員。他是緬甸、印度東北區、中國及北韓關係的專家,大量作品刊登於三十多國媒體。林納是第一位披露緬甸與北韓策略合作關係的記者。二○○四年林納關於北韓的傑出報導,獲得亞洲出版人協會獎。他在緬甸、印度東北、寮國及中國雲南區域耕耘近四十年,以深入蹲點報導,爬梳區域安全、政治叛亂、族群衝突與組織犯罪之間盤根錯節的脈絡。報導與分析作品常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及《亞洲時報》網路版。林納的在台出版品有《中國的印度戰爭》、《直擊緬甸內戰現場》等書。林玉菁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班,劍橋大學印度研究碩士,政大新聞系。曾任職IFRC國際紅十字與紅星月會聯合會美洲辦公室,雲門基金會,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及國內外NGO組織。現為專職口譯、筆譯。譯有《艾爾多安的崛起》、《中國的印度戰爭》、《直擊緬甸內戰現場》、《業的盡頭》、《榮耀之城伊斯坦堡》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讀(陳牧民) 前言 第一章 新卡薩布蘭加 第二章 緬甸廊道 第三章 印度島嶼 第四章 模里西斯 第五章 法國人 第六章 塞席爾群島 第七章 馬爾地夫 第八章 澳洲的海外小點 第九章 不安定的未來 注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珍珠鏈戰略: 中國在印度洋的擴張野心
作者 / Bertil Lintner
簡介 / 珍珠鏈戰略: 中國在印度洋的擴張野心:中國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印度洋上的珍珠小國來說,究竟是福還是禍?全面剖析中國在印度洋戰略布局、野心擴張的專著,端看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0767674
ISBN10 / 986076767X
EAN / 9789860767674
誠品26碼 / 2682123871002
頁數 / 368
開數 / 菊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珍珠鏈戰略:中國在印度洋的擴張野心》導讀 陳牧民

二○一二年初我第一次造訪印度洋島國島國斯里蘭卡的時候,這個國家才剛剛結束近三十年的內戰,但整個國家卻出奇的和平靜謐。首都可倫坡市區西邊面對印度洋的加勒菲斯(Galle Face)海岸有寬闊的行人步道,一直向北連到可倫坡要塞和燈塔等充滿英國、荷蘭殖民風格的建築群。每天傍晚時分,當地民眾和觀光客相偕到這裡散步、看夕陽,享受海風,成為這個城市最美的景象之一。兩年後的二○一四年九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到訪斯里蘭卡,與當時總統拉賈帕克薩(Mahinda Rajapaksa)簽訂一項合作協議,由中國提供貸款並承建可倫坡港口城(Colombo Port City)。這是一項金額高達十四億美元的建設計劃,預計在可倫坡海岸邊以填海造陸的方式增加兩百六十九公頃土地,並蓋出大型會展中心、辦公大廈、購物商場、甚至海洋公園,且全由中國政府提供貸款並承建。完工後中方不僅可獲得這些設施的特許經營權,還將擁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產權。幾個月後,原本美麗的海灘被醜陋的消波塊與圍籬所取代,各式工程車與挖土機進駐施工,同時也從中國引進大批建築工人。二○二○年初新冠(Covid-19)疫情爆發前,當我最後一次造訪可倫坡的時候,整個加勒菲斯海岸大道已經面目全非,市區各地可看到更多中國公司承建的工程,甚至出現許多只有中文招牌、販賣中國食品雜貨的小商店,當然老闆和顧客都是中國人。

發生在斯里蘭卡的變化其實是過去十餘年來印度洋地區政經趨勢的一個縮影:中國不僅傾全力進入此地進行各項投資建設,而且企圖成為最後且最大的贏家。過去印度洋幾乎不曾出現在中國的戰略視野裡,十餘年前在中國大陸進行研究時,北京的南亞研究智庫學者很明確地告訴我說,中國對印度洋國家的興趣不大。但領導人顯然有不同看法:中國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仰賴穩定的能源供應,且其進口的石油有百分之七十多來自中東與非洲地區,因此其能源安全除取決於進口來源地的政治經濟狀況外,更重要的是確保海上運輸通道的安全。過去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曾提出「麻六甲困境」的說法,認為未來如果中國與美國發生衝突,美國可能利用控制麻六甲海峽的優勢箝制中國的海外能源運輸線,因此維持能源運輸管道安全是維持經濟發展的首要之策。印度洋航道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貫通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之間的交通要道,區域內有蘇伊士運河、荷姆茲海峽、巽他海峽和麻六甲海峽等重要海上通道,區域內許多國家盛產石油,許多亞洲國家的戰略物質都要經過此區域供應或海路轉出,印度洋不僅是亞太國家仰賴的重要運輸通道,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

中國是從什麼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印度洋?許多人都會把二○○四年美國出版的一份報告作為起點。當年博斯.艾倫諮詢團隊(Team of Booz Allen Consultants)受美國防部淨評估辦公室委託的研究報告︿亞洲的能源未來﹀(Energy Futures in Asia)指出,中國正在與從中東到南海航道沿線各國建立戰略關係,此布局就像一顆顆「珍珠」,並在印度洋版圖上勾勒出一條弧線優美的「珍珠鏈」;該報告亦列出中國正在布局的「珍珠」包括巴基斯坦瓜達爾(Gwadar)、斯里蘭卡漢班托特(Hambantota)、孟加拉吉大港(Chittagong)、緬甸實兌(Sittwe)與科科斯島(Cocos Island)、柬埔寨西哈努維爾港(Sihanoukville)、還計劃投資泰國克拉地峽(Kra Isthmus)開鑿,以及強化南海各島的軍事防衛能力。「珍珠鏈」戰略係透過國家政治力、經濟力及軍事力,沿著海上通路,以租借或共同開發等方式,建立一系列據點,並在這些據點上設置情報監聽站及艦艇靠泊(後勤補給)基地,以實踐其國家戰略目標。對於以新世界強權自居的中國而言,是必要也是迫切的作為。次年(二○○五)美國《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向外界披露了這個報告的內容,珍珠鏈戰略一詞才為外界所知。中共官方的反應想當然爾,不外乎是批評西方反華勢力炮製中國威脅論,刻意抹黑中國。而以當時中國的實力,是否真的有能力進入印度洋也的確讓人懷疑。不過後來的一些發展證實美國的擔憂並非完全空穴來風。

東非索馬利亞長年內戰導致海盜猖獗,聯合國安理會在二○○八年六月及十月先後兩次通過決議案,授權外國軍隊經索馬利亞政府同意可進入該國領海打擊海盜及海上武裝搶劫行為,並呼籲關心海上活動安全的國家積極參與打擊海盜的行動。當年十二月中國政府決定派出三艘軍艦組成的艦隊前往亞丁灣海域進行四個月的「護航」任務,自此之後派遣艦隊進入印度洋護航並進行演訓便成為海軍的定期任務。即使現在亞丁灣早已經沒有海盜,但任務仍在持續進行:迄今中國共派出三十九批次護航艦隊,且於二○一七年正式於非洲東岸的小國吉布地設置一座軍事基地,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吉布地保障基地」。除了吉布地之外,中國更早在二○一五年就正式取得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四十年經營權,並在二○一七年取得斯里蘭卡漢班托特港九十九年租借權。十年前被中國官方叱為「無稽之談」的珍珠鏈報告,沒想到真的一一實現!

習近平上台之後,中國對經營印度洋的興趣益發明顯。二○一三年九月,習近平在哈薩克訪問時首次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一個月後他轉往印尼訪問,並在國會演說中提出共同建設「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此後中共官方開始大力鼓吹「一帶一路」,並將其提升為中國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此後習陸續出訪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二○一四年)、巴基斯坦(二○一五年)、孟加拉(二○一六年)、模里西斯(二○一八年)、緬甸(二○二○年),並與這些國家簽訂巨額的貸款合同。除了承建港口、電廠、道路等基礎建設之外,還將各類中國國營企業引入這些國家。這種合作模式不僅僅讓中國在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上占有絕對主導的地位,甚至還能控制重要的港口及城市運作。

本書《珍珠鏈戰略:中國在印度洋的擴張野心》正是這個趨勢的第一手觀察。作者柏提爾.林納(Bertil Lintner) 是瑞典籍記者,過去長期為《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等媒體撰文,其關注的議題主要是東南亞,特別是緬甸局勢,但在過去幾年來他的研究主題逐漸轉移到印度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上,並且陸續出版了《東方大博奕》(Great Game East, 2015),《中國的印度戰爭》(China’s India War, 2018,已由馬可孛羅文化翻譯出版)等書。當然喜馬拉雅山上的中印邊界仍然是這場競賽的主要戰場,但隨著中國逐漸向印度洋擴張,林納的關注對象也轉移至此。在本書中,他詳細研究了印度洋上每顆「戰略珍珠」的政治與經濟發展情況,中國如何布局,以及印度、美國、澳洲等國的回應策略。對於台灣讀者來說,這些陌生小國和島嶼或許實在太陌生,但透過本書,我們可以一窺二十一世紀各強權在印度洋上的一場大規模戰略競賽現況。

不過正如本書英文標題所述,對中國而言,這也是一條最昂貴的珍珠鏈(the Costliest Pearl),中國貸款所產生的債務陷阱的確讓許多國家開始產生戒心,包括本書中作者提到緬甸政府取消由中國承建密松水壩及發電廠計畫,最終也未同意讓中國取得皎漂港的經營權,二○二○年突如其來的一場全球疫情更讓中國在許多國家的建設計畫停擺。過去幾年曾接待大量中國觀光客與投資客的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國一夕之間回到沒有中國人的平靜年代。同時印度也逐漸加大對這些國家的支持力度,並且開始與美國、澳洲、日本進行各項軍事合作。拜登政府不僅沒有推翻前任川普總統所提出的印太戰略,反而進一步與澳洲、英國建立新的軍事聯盟A U K U S(澳英美聯盟)。再加上之前美日印澳四國所建立的四邊安全對話(Q U A D),未來印度洋的戰略競爭勢必變得更白熱化。最後這場世紀海洋賽局究竟誰是贏家,目前還言之過早,也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一尊大型紀念物上,四個人像推動著中間的輪狀物,堅毅的臉龐面向南方,就站在瑞麗江通往姐告市(Jiegao)的寬闊水泥橋面上──姐告是大橋另一端的一小塊中國土地。紀念碑下方以中文刻著「團結、開拓、奮進」,或者用比較世俗的話來說,「東南亞,我們來了!」
這座紀念碑的獨特之處並不是其所在之地。姐告是個兩平方公里大、完全被緬甸包圍的粗糙飛地,也是通往邊界對側及遠方的蓬勃商業中心與門戶之地。然而,早在一九九三年大橋甫完工之際,當時的姐告不過是散落在稻田裡的幾間竹屋,這座紀念碑就在非凡的遠見中被矗立於此地。二十五年後的今日,這裡有高樓大廈、豪華旅館、提供各種貨物的商店,以及大型玉市。全中國的買家都來此購買貴重玉石,特別是緬甸極北的帕敢(Hpakan)出產的貴氣翠綠玉石。
每天早上,滿載中國消費商品的貨車隊會穿越姐告口岸,進入緬甸側的木姐(Muse)。他們將前往臘束(Lashio)、曼德勒、仰光與其他緬甸城鎮,甚至遠及印度邊界上的德穆(Tamu)。抵達德穆的商品會被運進印度的莫雷(Moreh),並由此前往因帕爾(Imphal)、迪馬普爾(Dimapur)、科西馬(Kohima)與古瓦哈提(Guwahati)。這些都是印度東北各邦的重要城市。不只是緬甸,印度的東北區域也充斥大量廉價的中國貨物。對印度來說,從古瓦哈提到莫雷的這條路,原該是印度通往東南亞的高速公路,以及過去稱做「東望政策」(Look East)、現名為「東進政策」(Act East)的一部分。不過多數的貨車車隊卻走相反方向,穿越從前稱為Burmaa的國家,因這條新開闢貿易路線獲利最多的,則是中國而非印度。
貿易不平衡在姐告並不明顯,因為當地有大量緬甸玉石外銷。但比起以相反方向穿過邊界外銷的中國貨物量,這實在算不上什麼。除了玉石外,來自緬甸側的貨物只有一些琥珀、石化木、海鮮與水果。自從中國施加限制後,一度繁榮的原木貿易幾乎銷聲匿跡,不過如今緬甸北部的森林也差不多被砍伐殆盡了。
對於中國內陸西南省分的出口導向經濟成長而言,姐告口岸的地位舉足輕重。但在離瑞麗不遠處,新鋪設的油管線路將石油與天然氣從緬甸海岸運往雲南,跳過了脆弱的地緣政治扼口──麻六甲海峽。油氣管線始於海岸港口皎漂港(Kyaukpyu),該港口在二○○七年宣布興建,今天仍舊在中國的協助下持續擴大升級。
一九九○年代初期,隨著姐告大橋落成而開始發展的大規模跨邊貿易,後續更將這塊飛地劃為自由經貿區,落實了穿越緬甸的貿易走廊概念。中國終於抵達了印度洋,也很快成為緬甸最主要的貿易夥伴、政治盟友及軍火供應商,為當時統治國家的軍政府提供武器硬體設備。同時,中國公司也開始參與緬甸多起水力發電廠興建計畫,而這些電廠將供應電力給雲南及其他中國西南省分。
瑞麗一間旅館裡的地圖,標示出建造雲南到緬甸的新高速公路與鐵路網,一路通向印度洋的宏偉計畫。「緬甸廊道」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一三年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一個重要項目。緬甸不只連結了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的市場;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中國通往印度洋的門戶,進而強化北京所追求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中國對於印度洋的興趣,最早見於一九八五年九月二日,前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潘奇在官方的《北京周報》(Beijing Review)上發表的文章,遠早於姐告自由經貿區的建立時間。潘奇主張中國必須為雲南、四川與貴州等西南內陸省分,總計高達一億六千萬的人口,尋求貿易出口。他提到從緬甸北方的密支那(Myitkyina)與東北方的臘束出發的鐵路線,以及流經緬甸注入印度洋的伊洛瓦底江,都是中國可能的外銷管道。
在這篇充滿遠見的文章中,潘奇還提到:「很早以前就有一條路連接了雲南西部與東南亞及西亞:西元前二○二年到西元二二○年的漢朝,外交官張騫開啟了從四川開始的南方﹃絲路﹄,這條路已經通行了千百年。」張騫無疑留下許多關於中國、中亞及更遙遠地區的貿易路線紀錄,其中包含了絲路。但他試圖建立從四川通往印度的路線卻失敗了。「南方絲路」並不存在。過去中國並不重視海上事業,自十五世紀開始,從當時的探險家暨貿易者鄭和帶船隊前往南亞與東南亞、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甚至遠及非洲東岸之後,就不再涉足印度洋。
鄭和出航後的六百年間,並沒有中國一帶一路計畫的歷史先例。該計畫包含中國當局宣稱的「絲路經濟帶」與「二十一世紀海上絲路」。兩者將透過中亞連接歐洲,從波斯灣進入地中海,並經由印度洋連接南亞。根據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一帶一路計畫含括了七十個國家,中國的投資額估計約在一兆至八兆美元之譜。這個由單一國家支持國境之外的發展計畫,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野心的發展策略,其規模甚至超越二戰後美國協助歐洲重建的馬歇爾計畫。
問題及潛在衝突也在此浮現,中國的利益必然與既有的印度洋強權產生碰撞。甚至是仰賴印度洋海道與世界其他區域連結的國家,都有理由對中國的偉大計畫感到憂慮。連結亞洲與世界其他區域的五分之四貨櫃交通、五分之三的世界石油供給,都要經過印度洋。如果一帶一路計畫施行成功,也許會讓中國在印度洋區域取得主導權。
一帶一路計畫如此龐大規模的投資,加上中東石油供應與印度洋貿易路線的重要性,中國無疑需要一把「防衛傘」來保護自身利益。因此,它必須跟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小國建立並持續擴展軍事聯盟,例如馬爾地夫(Maldives)跟塞席爾群島(Seychelles);也必須與緬甸、孟加拉、斯里蘭卡及巴基斯坦尋求類似的關係。二○一七年,中國首度在非洲之角的吉布地(Djibouti)建立第一座海外軍事基地,表面看來是為了對抗當地的海盜。但這座基地與區域內的美國軍事基地距離相當近,包含位於迪亞哥.賈西亞島(Diego Garcia)及海灣國家(Gulf Cooperation Council)內的其他基地。
根據中國在外交上的姿態,以及跟緬甸及區域內其他國家建立的經濟政治連結來判斷,除了北京新商業帝國的戰略前哨吉布地外,可能還會建立更多軍事基地。中國不僅在緬甸的皎漂港興建港口,也在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Gwadar)、孟加拉的吉大港(Chittagong)、斯里蘭卡的漢班托特港(Hambantota)與可倫坡港(Colombo)進行類似計畫。中國正在崛起成為印度洋的強權,這是歷史頭一遭。
迪亞哥.賈西亞島是英屬印度洋屬地中的一座小島,是英國在蘇伊士運河以東的最後一塊殖民地,也是美國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海外軍事基地。這座基地供美國海軍與空軍使用,也支援派往中東與阿富汗的美軍。基地內有訊號監測儀器與衛星追蹤設備,同時據傳在小布希總統任內初期的「反恐戰爭」中,設有中央情報局關押阿富汗與其他區域疑似恐怖分子的設施。他們在此遭宣判、關押與詰問。美國帶著高度興趣觀察吉布地與其他地區的中國軍事基地發展,這並不意外。
身為中國主要區域對手的印度,也敏銳察覺到中國入侵新德里當局一向視為自家「湖泊」的印度洋。此外,印度的安達曼與尼科巴群島(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附近,也偵測到中國潛艇活動的不祥訊號。一九九○年代,報告指出中國協助緬甸海軍在安達曼群島以北的緬屬可可群島(Coco Islands)建立訊號監測設備。二○○一年,印度為保護自己在印度洋上的利益,成立了新軍事組織安達曼與尼科巴指揮部(Andaman and Nicobar Command),令人驚訝的是,該指揮部的成立是一九九五年華盛頓一場閉門會議的結果,當時的與會者是印度總理納拉辛哈.拉奧(P.V. Narasimha Rao)與美國總統柯林頓。這單位一開始稱為遠東海軍指揮部(Far Eastern Naval Command),後來擴大納入印度的陸、海、空三軍。
這個聯合指揮部以印度聯邦領地安達曼與尼科巴群島的首府布萊爾港(Port Blair)為總部,針對區域內的印度海軍艦艇及盟國派遣進入印度洋的船隻,提供後勤與行政支援。印度海軍仍是印度洋區域內最強大的軍力之一,不過為了對抗中國漸長的影響力,印度宣稱將在塞席爾群島設立海軍基地。倘若計畫成真,這將是印度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
印度不只憂慮緬甸南方、安達曼與尼科巴群島附近的水域,其主要敵人巴基斯坦數十年來維持與中國的軍事政治關係,而且遠在緬甸廊道建置前,中國就建設了一條穿越喀喇崑崙山的公路,連結中國西部的新疆與巴基斯坦,該建設工程在一九五九年展開,並於一九七九年開通。就戰略來看,這是一條重要路線,因為在與中國接鄰的國家中,巴基斯坦是除了緬甸跟印度外,唯一擁有印度洋海岸線的國家;但其貿易價值卻比不上緬甸。新疆距離中國的工業中心太遙遠,而這條公路得爬上海拔四千七百一十四公尺,對任何商業車輛來說都是危險的爬升路段。另一方面,中國也協助巴基斯坦發展並升級海岸上的瓜達爾港;就像緬甸的皎漂港,以及近日在中國協助下升級的其他舊港口(如孟加拉的吉大港與斯里蘭卡的漢班托特港),都形成二○一三年習近平發動一帶一路計畫前後,中國投資下的一系列印度洋港口。
另一個鮮為人知的印度洋強權是法國。馬約特島(Mayotte)與留尼旺島(Réunion)是法國海外省(département d’outre-mer)的一部分,這表示法語是當地官方語言,居民都是法蘭西共和國公民,這些島嶼也是歐盟的一部分。法國在留尼旺島駐有一支海軍空降軍團;馬約特島則駐有一支法國外籍軍團支隊。
留尼旺島以南則是大型的印度洋島嶼凱爾蓋朗島(Kerguelen Island),聯合克羅澤群島(Crozet Archipelago)、聖保羅與阿姆斯特丹群島(St. Paul and Amsterdam Islands),組成一塊法國海外領地:法屬南部與南極領地(Terres australes et antarctiques françaises, TAAF)。這些島嶼都沒有永久住民,但駐有法國軍隊與科學家。凱爾蓋朗島上設有衛星與火箭追蹤站,顯示法國認為在印度洋保有一寸立足之地相當重要。更特別的是,法國人的蹤跡也出現在法屬南部與南極領地往北更遠的五座島嶼上,通稱為「法屬印度洋諸島」,包含模里西斯以北的特羅姆蘭島(Tromelin),以及馬達加斯加附近的新胡安島(Juande Nova)、歐羅巴島(Europa)、印度礁(Bassas da India)及格洛里厄斯群島(Glorioso)。部分島嶼擁有小型停機坪,有時候也有駐軍,雖然多數都被歸為「自然保護區」。整體而言,法國在印度洋上的領土,給了它超過兩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海域。
法國身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自然是美國的防衛盟友,卻維持非常低調的存在,保護這些偏遠島嶼上可能隱藏的任何祕密。但法國在前殖民地吉布地仍擁有非常活躍的空軍基地;美軍在此也設有空軍基地,無人機由此升空攻擊中東目標;此處還有日本與義大利軍隊;再加上最新的外國軍事基地──中國基地,吉布地儼然已成為印度洋區域間諜與地下活動的神經中樞。
另一個區域強國澳洲,則擁有印尼爪哇島南方的聖誕節島(Christmas Island)及印度洋中的科科斯(基林)群島(Cocos [Keeling] Islands)。這些地圖上的小點,總人口不到兩千人,但科科斯群島的西島卻有一條兩千四百四十公尺長的機場跑道,點出這座人口稀少小島的戰略重要性。西島的其他區域是典型的熱帶島嶼,充滿椰子樹、白沙灘與熱帶魚豐盛的清澈環礁。科科斯島上有訊號監測設備,印度海軍也跟澳洲政府討論讓印度船艦停泊此地進行維護與補給的可能性。
為了對抗中國在區域內愈形強硬的立場,新的聯盟關係遂而成形。這聯盟(當然是非正式關係,以免激怒北京)包含美國、印度、法國、澳洲,甚至是非印度洋強權的日本。日本與中國的領土爭議並不在此,而是位於東海的一組島嶼(日本稱為尖閣諸島,中國則稱為釣魚台)。因此,日本也謹慎觀察印度洋上的發展。中國是日本在區域內的主要經濟政治對手,兩國關係長期以來都處於敵意邊緣。自從中印兩國在一九六二年打了短暫而苦澀的一仗後,印度也對中國抱持憂慮甚至敵意的態度。那場戰爭導致印度潰敗,並留下懸而未決的邊界爭議。
二○一九年,治理印度、日本的是兩位民族主義總理:新德里的莫迪(Narendra Modi)與東京的安倍晉三。在兩人治下,印日兩國關係愈發親密。自二○○七年開始,印度、日本、美國、澳洲與新加坡以不同的組合方式,進行代號為「馬拉巴軍事演習」(Malabar Exercise)的聯合海軍演習。一開始演習是在日本南方海域舉行,但之後就轉移到孟加拉灣、印度西海岸外海及阿拉伯海地區。二○一七年,美、印、日加入演習,澳、星則沒有,也許是為了避免挑釁中國,讓它認為區域中有某種反中的大型聯盟存在,但事實上確實如此。
雖然法國沒有加入「馬拉巴軍演」,但在二○一八年三月十一日,法國總統馬克宏(Emannuel Macron)於新德里與印度總理莫迪簽署協議,同意兩國可以進入彼此在印度洋上的海軍設施。當時正在訪問印度的馬克宏表示:「印度洋區域的穩定,對於整個區域的穩定至關重要,我們跟印度站在自由這一邊。」8中國當然並未出現在他的聲明中,東道主莫迪也只是說:「我們雙方都相信,未來印度洋將在世界幸福、進步與繁榮中扮演重要角色。無論是環境、海洋安全、海洋資源,或是海空航行的自由,我們都致力於強化這些領域的合作。」9至今為止,法國也許維持低調行事,但在印度洋逐漸興起的這場新冷戰中,法國站在哪一邊已愈來愈明顯。
然後還有印度洋中比較弱小、經常遭忽視的獨立國家:模里西斯、塞席爾、馬爾地夫與葛摩(Comoros)。這些國家的水域控制著大片專屬經濟海域,是區域貿易路線必經之地,但也容易受到中國滲透。傳統上親近印度的馬爾地夫,如今也首度跟中國建立親近關係。北京與新德里在塞席爾競逐影響力;印度的老盟國模里西斯甚至也向中國靠近。政治上不穩定的伊斯蘭共和國葛摩,也與中國建立新的同盟關係。
這些國家就像許多其他小島國,少有甚至缺乏自然資源,生產基礎極少。因此,它們靠著天然美景來推銷自己,並且順利成為觀光勝地。然而,它們除了接受中國援助之外,也涉入其他不太合法的賺錢方式。模里西斯與塞席爾追隨數個太平洋與西印度群島小國與島嶼領地的前例,將自己發展成離岸金融中心、避稅天堂及保險公司基地。
有些島嶼屬於區域內的國家,有些則屬於遙遠的強權,部分則是獨立國家,為了理解這些印度洋四散島嶼的動態,我們必須探究形塑它們今日樣貌的歷史。所有島嶼都有糾結動盪的政治歷史,某些曾被歐洲殖民者用以做為流放地,某些則是從印度進口勞力,奴隸交易商又將非洲人帶到一些島嶼上。許多島嶼在近代更是海盜、軍火走私客、洗錢者、傭兵掀起的政變與政治干預的溫床。當它們進入新時代,中國的投資與地緣政治強權的互動,將決定這些印度洋國家與領地未來的前進方向。
此外,還有非洲與亞洲大陸上的國家,例如吉布地、動盪的巴基斯坦、戰爭蹂躪的斯里蘭卡,以及數十年來複雜族群持續內戰的緬甸,更增添了中國對印度洋企圖的不確定性。而這一切都始於一九九○年代初期,瑞麗江上新建的那座橋及巨大紀念碑,闡明了中國對這整片區域的未來企圖。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國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對印度洋上的珍珠小國來說,究竟是福還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