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設計的時代: 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 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 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 | 誠品線上

コミュニティデザインの時代: 自分たちでまちをつくる

作者 山崎亮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社區設計的時代: 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 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 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社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社區設計師該如何用「不造物的設計」,重新牽繫起「私人」與「公共」?再建人際連結之外,更要回復凋零社區的生命力! --GDA、SD Review、Kids Design等多項社會創新設計大獎得主,日本社區設計界先行者「山崎亮」,繼暢銷書《社區設計》後,帶你實際深入理解社區設計概念,以及該如何真正實行、達成最大效果。 在充斥著「孤獨死」、「無緣社會」、「少子化」、「農村高齡化」、「區域發展不均」等問題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日漸嚴重,面對這樣的社會演進,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嗎?其實,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裡,我們更該靠自己的雙手重建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連結,讓地區重生、活化為獨一無二的社區。要達成這個目的的方法,就是「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本書作者社區設計師山崎亮,自2005年創立社區設計組織Studio-L、推廣以人為本的社區設計,至今已二十餘年。2011年,他將過去的案例集結出版成《社區設計》一書後獲得廣大迴響,社區設計這個概念也開始拓展至日本以外的其他國家,特別是在臺灣,近年已在臺灣各地舉辦過多次工作坊,臺東縣政府更聘請山崎亮擔任「點亮南迴」計畫的國際顧問。而在《社區設計》一書出版後,許多讀者看過書中的數個案例,會進一步好奇:這些案例背後是否有一個較有系統、理論性的方法,能讓未來想要進行社區設計的後進者們依循操作?《社區設計的時代》就是將社區設計的方法完整闡述的一本書。除了社區設計的概念與理論,以及是如何演進至今之外,山崎亮在本書中首次完整公開居民參與、思考型活動的手法與實務經驗,從如何傾聽居民心聲、如何舉辦工作坊、打造團隊,到如何支援居民進行活動--以多年從業經驗為基礎,作者整理出一套設計的執行要點與方法框架,也拋出幾道關鍵提問: ◎「私」的概念是什麼?「公」和「共」又是什麼?社區與社群一旦緊密熱絡起來,一定會犧牲個人在私領域的自由嗎?◎有鑑於「長住人口」減少、「短期居留人口」來去不定;何不考慮刺激「活動人口」的增加?「活動人口」又是什麼概念?◎「地緣型社群」v.s.「主題型社群」各是什麼團體?從事社區設計時,分別該如何經營這兩種社群?◎討論社區經營時,居民與專業人士(社區設計師)的參與及主導比例,該如何拿捏?◎與居民或社群成員進行社區設計的討論工作坊時,該怎麼帶動氣氛?討論的前、中、後又該做好什麼功課?社區設計師平日應有哪些累積與素養? 以這類核心問題為出發點,作者就「二十一世紀社區的理想樣貌」提出建言,也分享社區設計在操作上有哪些竅門、可能的難點與因應辦法。透過本書,有心從事社區設計者可學到行家的獨門工作技巧與經驗心血,更能讀到詳盡的方法闡述,並搭配豐富的設計案例、作者犀利的點評,深度了解社區設計究竟該如何實踐。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王志弘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榮譽退休教授/李丁讚《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李取中不完美原創工作室創辦人/吳俊毅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阮慶岳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林靜娟臺北城市散步執行長/邱翊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洪德仁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夏鑄九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連振佑臺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張基義立法委員、TEDxTaipei創辦人/許毓仁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東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助理教授/黃偉茹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黃瑞茂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劉維公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龔書章「看著本書,一方面想起自己還保有多少小時候對於生長地方的記憶,是清明時節才出現的凌晨(或黃昏)時分的潤餅皮小攤、是戲院亦或田埂旁的灌溉溝渠、是幾年一度的廟會建醮活動、是走在鄉間小路上望去那些不知名的遠山、是暗眠時抬頭仰看的星空,這些場景輕易地走過我們的歲月,卻沒能讓我們札根,沒能讓我們記住季節的味道、水的源處、神的顏色、山的名字,以及星星的方向,於是當我們失去生活的本質與能力時,我們也找不到那條回家的路。或許,不造物的設計師,喚起的是人們重拾生活的能力,也是重拾人與地方、自然相處的能力。」--《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李取中「本書作者山崎亮先生不僅以親身實踐的案例,整理出社區設計精神、推動步驟與過程中獲得的智慧,並將社會發展脈絡、趨勢及社區設計的重要性,整理得相當清楚。由於自己也從事相關領域事業十多年,看到本書時非常感動與敬佩。這本書將提供每一位想要投入,或已投入相關領域的夥伴更開闊的視野,非常值得為自己買一本細細閱讀與收藏。」--不完美原創工作室創辦人/吳俊毅「現代城市過去百年全球迅速蔓延,也造成所謂『非城非鄉』的諸多病態狀態。山崎亮先生以『社區設計』提出的認真思考與務實對策,尤其強調對於『人』本體的重新關照,直接回應了此一問題的核心,不僅令人欣賞與目光一亮,更是值得此刻臺灣認真去研讀思索的好書。」--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阮慶岳「隨著環境轉變,都市人際連結將從過去的地緣認同,逐漸轉變為主題認同的社群經營。山崎亮先生從日本社群發展歷史及個人工作經驗,從各種議題的空間規劃與社群經營,提出社群、個人參與及社區設計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鏡參考,期待發展出適宜臺灣社會的實際作法。」--臺北城市散步執行長/邱翊「臺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已經超過二十年,近年來更邁向公民審議,以營造嶄新的公民社會。但是我們面臨一個很大的瓶頸,就是社區總體營造的實用性、創新活力、跨專業整合及永續性,常常有不同的窒礙之處。簡單講,社區營造是要落實生活的改善、環境的提升,山崎亮先生著作的《社區設計的時代》書中很多的論述和案例,正好提供給我們反思和學習的機會,對臺灣社區營造的發展一定有正面和深遠的影響。」--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洪德仁「從日本看見臺灣!山崎亮對於工作方法、社會脈絡的回顧與整理,與臺灣近年自『社區總體營造』邁入『社群協力營造社區』的趨勢相近呼應,因此讓我們讀起書來倍感親切、特別有共鳴。近年山崎亮本人及其所著之書可以說是與臺灣產生了共伴效應,從地球是一個大社區來看,由於對社會共同的想望建立起了網絡連結,並且在臺灣和日本透過相仿方法,長出各個屬於在地的、社區設計的甜美成果。本書值得推薦做為臺灣在地社區工作者的一面鏡子!」--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連振佑「我們現在身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究竟為什麼我們需要開始重新學習『自己的城市自己打造』?原本為造物專業的山崎亮,又經歷什麼樣的心路歷程,將自身專業轉變為『不造物的設計師』呢?本書中,山崎亮透過一篇篇有系統、平易近人的散文,揭露他那些讓人津津樂道的社區設計專案執行的細節、原則與背後的思考邏輯,相信可以給那些不滿足於只是聽故事,準備躍躍欲試的準社區設計師們,一個更為具體的操作想像。」--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助理教授/黃偉茹「まちづくり是日本生活中的用語,まち是指人群聚集的地方,可以是街、社區或是都市。づくり是『造』,『作』,接近於making,也涵括經營管理等等。也是臺灣『社區營造』一詞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參考。山崎亮教授從戰後現代社會人與環境疏離的處境下到日本的真實工作經驗,使用『社區設計』作為實踐論述,同時也關注於『生活參與』與『動手做』的恢復普遍的人的樂趣。山崎亮教授在這本書給的方法並不複雜,但是將每次的工作中的觀察與審思寫成文字,具有啟發。也就是說不管是用社區設計、社區營造或是地方創生來說明我們要去做的事情,日本的工作者對於真實經驗的『實踐論術』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除了山崎亮教授的『社區設計』,也來過臺灣的木下勇教授關注於城市的『自明性』,或是嚮廷伸教授所討論『縮收時代的社區營造』等等。面對臺灣將近三十年的動人的社區工作經驗,我們需要如何一個個案一個個案的去盤整,基於臺灣城鄉與都市過程中,居住價值與生活經驗的對話,在整理個案的同時關注於人的一般處境,從個案實踐到整體社會發展的思考。」--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黃瑞茂「本書呈顯山崎亮深刻地看出社會發展進程的問題,他用社區設計縫補人與社會的斷裂,讓環境更加地生態化。面對社會問題,山崎亮集觀察、分析與行動,他像醫治社會的醫師一樣,背後顯現其哲學思考、態度和實踐的勇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山崎亮(Yamazaki Ryo)生於1973年。社區設計師及景觀設計師。社區設計工作室「studio-L」創立者及法人代表。現任京都造形藝術大學教授兼空間設計學院院長。以社區設計師活躍於日本的山崎亮,走遍日本全國,舉辦由當地居民解決地區課題的研習會,制定由居民參與的綜合計劃,設計建築和景觀,策劃由市民參與的公園管理等,盼能透過「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方法,讓空間使用者直接參與設計過程,藉此改善各種空間利用、人口外移、高齡化、空間廢置等傳統空間設計無法顧及的問題。曾以執行過的企畫獲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Kids Design賞」、「SD Review」、「All right!Nippon 大賞審査委員會長賞」等多項大獎。主要著作有《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繁體中文版已由臉譜出版)、《論街區的幸福》等。■譯者簡介莊雅琇日本法政大學研究所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保健食品,你真的吃對了嗎?》、《賺錢力:影響你未來二十年的謀生關鍵》、《給10年後不後悔的自己》、《讓業績往上衝的統計式思考術》、《社區設計》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臺灣版序 我們站在相同的立足點前言第一章 為什麼現在要關注「社區設計」?1. 自由與安心的平衡連結斷裂的社會/活在連結之中的社會/「連結」與「束縛」/「顧客化」的社會/「活動人口」的概念/恰恰好的連結2. 城市變得寂寥的理由活動的室內化與社群的弱化/該怎麼處理公共空間?/打造與社群發生關係的新模式3. 「過去比較好」,真的是這樣嗎?和人口增減有關的幻想/日本的最適人口/在人口減少領先地區的實踐/以「適疏」為目標4. 向人口減少領先地區學習人口減少的社會/人口減少領先地區/山地離島地區的優勢/人口減少最快的國家釋出什麼樣的訊息?5. 偏重硬體設施時代的終結「創造時代」的結束/建築師的「人生遊戲」出現變數/時代的變化/未來的時代該做些什麼?6. 與城市發生關係連結稀薄化的社會/學習催生城市的方法/打破主從關係的社群活動/專家的本分7. 公共與社群「私」與「共」與「公」/公共事業的居民參與與行政參與/跳脫連結的時代/尋求連結的時代/公共範圍的極限第二章連結的設計1. 關於宣言不造物的設計師/工作自己出現了/社區設計與空間設計/建築式思考2. 城市的豐饒度是什麼?「居民參與」的詭異之處/對「社區設計」的覺醒/關於社群的違和感/只要「豐饒度的定義」改變「設計的方法」也會改變/不精算的活法/「窮賺」的人生/豐饒度、幸福與經濟3. 關於社群與設計居民參與型的設計是否可行?/該如何對話?/與誰對話?/對話內容是什麼?/設計師的專業領域、社群的專業領域4. 關於頭銜從景觀設計師到社區設計師/社區到底是什麼?/難以向他人說明自己職業的人5. 布萊恩.歐尼爾先生從軍用地到國家公園/有償的公園利用計畫/外派活動/商店的品項/公務員社區設計師6. 社區設計的變化三種社區設計/社區設計1.0/社區設計2.0/社區設計3.0/不以興建硬體設施為前提的社區設計/隨著時代變化的社區設計第三章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1. 人的培育(以中村先生為例)感覺不會參與區域營造的人/心態的轉變/在本業上也開始進行區域營造活動/邁向新的活動2. 參與社區活動的意義(以小田川小姐為例)作為休閒活動的區域營造/試著對休閒活動存疑/感覺不會參與區域營造的人的力量/社區有怎樣的可能性?3. 關於團隊前往家島/請讓我看看你們的日常生活/社區設計的成果4. 向山地離島地區學習山地離島地區的魅力/熟知山地離島地區魅力的移居者/在山地離島地區購物/民間企業的公共責任/個人商店的機制5. 聚落診斷士與重建協助員為什麼里地、里山重要?/「聚落診斷士」這個提案/在海士町實踐向兵庫縣的建言/村落協助員的研修與實踐/村落協助員的自立/培育重建協助員/重建的預算「新政」第四章社區設計的方法1. 社區設計的執行方法兩個變數/社區設計的四階段/第一階段:傾聽/第二階段:工作坊/第三階段:打造團隊/第四階段:活動支援2. 引導人與相關案例讓對話圓滑進行/引出潛意識的點子/盡量調查相關案例/流於主義化很糟糕,但是案例非常重要3. 如何與當地接觸事前的功課/傾聽/酒與引導人4. 關於氣氛服裝/點心/體型/小平頭與滿臉鬍渣5. 關於資質多元智慧/轉換模式/計畫偶發事件/工作室成員的必備能力6. 關於教育實地訓練很重要/在大學教育裡也可進行實地訓練/社會設計7. 與行政職員打交道的方法行政部門的特徵/遇見熱血行政職員/熱血行政職員名單/行政部門就像「貝殼」8. 社區的獨立運作工作告一段落/處在當地角力場外圍/仔細想想我一直都是外人啊後記本書提及的主要專案概要

商品規格

書名 / 社區設計的時代: 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 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 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
作者 / 山崎亮
簡介 / 社區設計的時代: 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 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 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社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2356982
ISBN10 / 9862356987
EAN / 9789862356982
誠品26碼 / 2681649535009
頁數 / 24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

 





社區設計師該如何用「不造物的設計」,重新牽繫起「私人」與「公共」?

再建人際連結之外,更要回復凋零社區的生命力!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我最近多了不少演講邀約。平均每個月總有十次需要到外地演講。也許是因為我宣稱自己從事不為外人所熟悉的「社區設計」一職,來自各方的演講邀約大多會提出類似疑問:
「那到底是什麼樣的職業?」
  我愛吃美食也愛享受溫泉,接到演講邀約時,如果知道當地兼具這兩項要素,我會二話
不說立即答應。演講次數因此愈來愈多。我通常會在演講最後準備問答時間。有不少人也許
第一次聽到這種職業,提出來的問題五花八門。一一回答這些問題後,我發覺可以將它歸納
為數項。「什麼原因讓你想要從事社區設計?」「去到當地後,會先從哪方面著手?」「社區設計的成果是什麼?」「能不能請你寫一本社區設計的教科書?」諸如此類,有幾道問題在每個地區都會遇到。應該是我有些地方說明得不夠透徹吧。其中有人將我上一本書《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繁體中文版由臉譜出版)從頭到尾都讀過了,依然特地來演講現場提問不明白之處。我對此深表感激,讓我有機會了解過去撰寫的文章中,哪裡說明得不夠充分。
  有鑑於此,我考慮針對最多人在演講現場提出的問題寫一本書。為什麼過去學習建築相
關領域、又有設計實務經驗的人,會轉以「不造物的設計」為目標呢?日本的總人口減少與
社區設計有何關聯?當我以一篇文章回答一道問題的形式書寫,最後串成了猶如隨筆般單篇
完結的書稿。
  排列書稿順序時,我發現可以分成幾項特徵。於是,我將各篇文章按照以下四項觀點加
以分類。第一項觀點是「社區設計如今為何備受矚目?」社群衰退與人際連結淡薄為何愈來
愈嚴重?人口不足(Population Decline)將面臨什麼樣的課題?城市為何愈來愈孤寂?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公共」?諸如此類,我打算將自己所想的都寫出來。第二項觀點是「何謂連結的設計?」我的思考重點在於何謂社區設計?居民參與型設計的注意事項、如何看待城市的豐富度?第三項觀點是「透過專案與人結識的趣聞軼事」。參與專案的人們有何改變?除此之外,我也會談談從山地離島地區居民身上學到的事、重視協助村落發展的人才等等。第四項觀點是「如何推動社區設計」。彙整了引導學(Facilitation)模式、聽話的方式與案例的調查方法、如何帶動會場氣氛、如何與行政職員打交道、如何培育社區設計師等各項議題。
  我依照上述觀點,將各篇書稿分類整理成四章,分別是「為什麼現在要關注『社區設計』?」、「連結的設計」、「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社區設計的方法」。單憑我的想法與實務經驗,並不足以彙整出一套有系統的社區設計理論。光是將這些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零散書稿分類裝在四個袋子裡,就已費了一番工夫。某些論點或許有自相矛盾之處,諸位若是有疑慮,請務必前來演講會或工作坊提出疑問。我不太擅長透過網路回覆諸位的疑問,我喜歡實際面對面互相討論,藉著詳談回答諸位的問題。但願有一天能再將這些提問彙整成書獻給諸位。
  本書可與前作《社區設計》視為一套。《社區設計》一書主要是介紹過去參與的專案,
本書則是解說為何想要推動這些專案的動機及背景。因此,曾在《社區設計》中詳細介紹的
幾項專案,同樣會在本書登場。專案概要如本書末尾(第二三六頁)所示,欲知詳情,建議配合閱讀前作。
  「連結的設計」一詞,實在令人不易理解。不妨將它視為猶如「玫瑰般的笑容」如此帶有隱喻意涵的詞語。不過,省思自己平時參與的專案,仍然覺得自己從事的是「設計人際連結」。諸位讀者若是能透過本書進一步了解社區設計的5W1H──「何解」(Why)、「何時」(When)、「何人」(Who)、「何事」(What)、「何地」(Where)、「如何」(How),將是我莫大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