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d Topographies: A Disenchanted Traveller's Guide
作者 | Damien Rudd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悲傷地形考: 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 空間製圖X憂鬱地圖X無名記憶, 獻給旅人的24則地理傳奇:〜〜Somewheretogowhenyou’refeelinglow.〜〜被遺忘的(反)旅行指南,造訪 |
作者 | Damien Rudd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悲傷地形考: 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 空間製圖X憂鬱地圖X無名記憶, 獻給旅人的24則地理傳奇:〜〜Somewheretogowhenyou’refeelinglow.〜〜被遺忘的(反)旅行指南,造訪 |
內容簡介 〜〜Somewhere to go when you’re feeling low.〜〜 被遺忘的(反)旅行指南,造訪世界上最悲傷的24個地方 ―――――――― 24幅地形圖,沿著大路小徑通往陌生陰鬱之地,穿梭於歷史事實與想像虛構的場域! 每個哀傷的地名背後,都述說著一段故事,一頁交織了神話、歷史、地景、厄運和悲劇的動人敘事! ★時而詩意時而黑色幽默,輔以烏克蘭插畫家的美麗地圖,向惆悵的文化風景致敬! ★所有地點皆搭配手繪地形圖,標記經緯度座標,紙上旅遊未竟之地! ★40幅珍貴圖版,從嶄新的不同角度閱讀地圖之上與地圖之外的故事! ★167個悲傷地名錄,世界上最讓人幻滅的地名大彙編! 地圖上有許多令人神往的美麗地名,誘人揹起行囊踏上旅程,但世界上其實有一長串沮喪地名列表:憂鬱潭、失望灣、悲慘島、飢餓溪、惡魔撒尿地、謀殺海灘路、可疑島、折磨湖、無意義山、失敗鎮、可憐我村、放棄路、錯誤島、肯定是地獄路、心痛路、幻滅灣、受苦街、嘔吐鎮、無望大道、主啊為何是我巷……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其時其地其人的故事,那些事件的記憶往往淡去了,只有名字還留著,回響著一個不復記憶的時代。本書巡遍每塊大陸,探索世界上令人憂傷之地,通往一頁頁怪異隱晦的歷史。從南冰洋的「失望島」到亞歷桑納州的「無鎮」,還可以漫步「無處可去路」,冒險精神飽滿的人不妨走一趟「瘋女溪」。 全書以優美文字和美麗地圖相互搭配,彙整豐富史料與引人入勝的紀事,並在被時間沖刷遺失的缺口處,補充地名起源的資訊。一路上,李維史陀、班雅明、愛德華•霍普和無數說故事的人引領我們前行,藉由文字與想像所描繪的景觀和經驗,行一趟穿越心靈地景的旅程,走遍全世界所有傷心的風景。 ▌形塑時間×書寫記憶×再現地景,尋找世界上最令人憂傷之地和它們迷人的詞源 ■ 欺騙島:從捕鯨地到荒廢的研究站,「人生就是被好好欺騙的藝術」 ■ 世界盡頭(美國):淘金客的骸骨點綴在遼闊無情的地景上,幻滅的許諾之地 ■ 憂傷群島:死者的靈魂構成的城市,地景化成故事,可以閱讀,也可以遺忘它 ■ 無處可去路:看不見的防線、如世界末日的事件,幸運的是,那條路無處可去 ■ 絕望山:無法穿越的液態地景終結探險的渴望,最憂鬱的未解之謎 ■ 無鎮:恆久衰敗中的沙漠鬼城,體驗存在與缺席的一「無」價值 ■ 小希望島:不用一分鐘就能從此岸走到彼岸,百年燈塔看守人歲月畫下句點 ■ 寂寞島:比任何科幻小說更荒涼的魅影陸塊,「或許這世界是另一個星球的地獄」 ■ 世界盡頭(英格蘭):粗獷主義建築與實驗性「老鼠城市」,從烏托邦天堂墜入反烏托邦地獄 ■ 死之島:惡夢自由肆虐,把心智逼瘋到無法逆轉,「隔離監獄」無聲的永恆孤寂 ■ 死命鎮:怪誕的奇幻城市,科幻小說的產物,設計與興建它的目的只有一個――摧毀它 ■ 末日啟示峰:如啟示錄裡的四騎士,只要人類居住在這世界,就會預期世界滅亡 ■ 難言島:「通往地獄之路,或許是用善意鋪成的,但很有可能,地獄本身就是模仿難言島蓋出來的」 ■ 孤寂市:「喜劇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我們生存的世界」,當這座城市沉入海底,那不是悲劇,而是喜劇 ■ 烏托邦:幻滅的理想主義新社區,某人的烏托邦就是另一人的反烏托邦 ■ 冷酷角:「只要歐洲人踩過的地方,死神似乎都追趕著原住民」,改名擺脫黑暗過往的殺戮地 ■ 屠殺島:可怕的場景、神祕的肢解裝飾,讓物種滅絕的荒謬之地 ■ 悲慘村:歌德深深迷戀的溫順小村,全世界的女巫在峰頂聚會,為浮士德狂歡作樂 ■ 無處鎮:記憶抹煞的非村非鎮,慢慢擴張自身的無地方性 ■ 失望島:那是失望的聲音,彷彿它的名字所預言的,在這裡,每件事都令人失望 ■ 自殺森林(青木原):完美死所,在那座森林漫遊之人,無論意圖為何,都無法離開 ■ 饑荒港:除了不祥的沉默之外一無訊息,那些發現它的人,離開時都會染上失憶症 ■ 黑暗湖:黑暗之夏讓探險家看到無盡的黑,也永久重塑了文學地景 ■ 死亡村:村莊名字、郭利斯馬基電影、芬蘭探戈,超越時間和文化,生者世界與死者土地綁在一起
各界推薦 ▌好評讚譽×解憂推薦 王迦嵐 ∣ 健行筆記總監 李偉文 ∣ 作家 李毓中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邱翊 ∣ 島內散步執行長 洪致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翁佳音 ∣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大灣大員福爾摩沙》作者 張國立 ∣ 作家 雪羊視界 ∣ 知名登山部落客 蔣竹山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謝哲青 ∣作家、旅行家 【TaiTai LIVE WILD】阿泰與呆呆 ▌對本書的讚譽 李偉文 ∣ 作家 旅行的目的有千百種,只要出發,都會有收穫,但是假如能帶著一個問號去旅行,在心智與心靈上都能給我們帶來更深刻的體會。 《悲傷地形考》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並且省下我們長途跋涉或者案牘勞形的辛苦,帶來許多動人的故事。 李毓中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在此全球陷入疫情各國封鎖國境,人們不能再隨心所欲去旅行的此刻,居然還有這樣的一本書叫做《悲傷地形考: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真是有種讓人哭笑不得的反諷。雖是如此,在可能「封城」無處可行的日子裡,這本從地名學討論人類探索地理空間及製圖的小書,還是有如一個「任意門」般,讓文青們得以穿越古今,與古人共同體會地理空間如何讓人喜樂?如何讓人悲傷?在2021年5月的地球,悲傷地推薦。 邱翊 ∣ 島內散步執行長 原來探險家們的英雄事蹟,其實是更多悲傷故事堆疊而成。 洪致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悲傷地形考》是一本切入觀點很特別的奇書,不過如果你告訴我這本書裡面那些似乎是真真實實的憂傷故事,根本就是一場大騙局時,其實我們也很難反駁。作者在書中一開始就說,他從未真正到過這些有著憂鬱悲傷地名的地點,但是透過許多資料的整理,讓這些被其他到訪者如此命名稱呼的悲傷角落,與讀者有了一場華麗與獵奇的相遇。地名,本來就是一個因為人的識覺感官而有的產物,有時候是到訪時的心情與體驗,有時候是基於某種的傳說、故事、穿鑿附會的神話而誕生。這個被形塑的過程不全然是理性的思維,更多的是感性的浪漫想像。因此,透過這本書的視角,你看到的是,在人們的情緒光譜地圖上,那些悲傷角落的傳奇。至於這個地點真的在哪裡,或許一點也不重要,因為它可能就住在你我的心裡。 翁佳音 ∣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大灣大員福爾摩沙》作者 對歷史沒啥興趣的人,我通常會建議他們不妨從認識「地名」開始,臺灣史如此,世界史與中國史,也可如此。地名背後有人類在那片土地上的光榮或齷齪、悲哀之往事。而且,認識世界歷史,並不一定要每次出國行萬里路親履其境,本書的作者就這樣向我們證明。全球瘟疫猶未退陣之此時,不妨就閱讀本書來體驗世界曾經的悲傷故事。 蔣竹山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而是一本用二十四個地球上你一輩子可能也不會去的奇特地名及地形圖,訴說著這背後地景、歷史、想像與悲傷的故事。讓人聯想到另外一本名著, 茱迪思•夏朗斯基的《寂寞島嶼:50座你從未也永遠不會踏上的島嶼》,但達米恩•魯德(Damien Rudd)的《悲傷地形考》更勝一籌,這書不僅有優美的敘事,更搭配許多美麗地圖及圖像,帶領我們隨著德梅斯特、李維史陀、傅立葉、班雅明等名人的腳步,進行了一趟趟精彩又迷人的紙上之旅,探索這地球上最悲傷的地方。
作者介紹 達米恩•魯德Damien Rudd藝術家暨作家,1984年出生成長於澳洲雪梨。研讀平面設計和攝影,於挪威卑爾根藝術學院(Kunsthøgskolen)取得藝術碩士學位。作品以裝置、攝影和文本等形式,藉由解讀與過往事件相關的文物來調查歷史記憶。目前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在該城研究德國歷史學家艾比•瓦堡(Aby Warburg)的拼組作品《記憶圖輯》(Mnemosyne Atlas)。做為本書起源的悲傷地形收藏,可見於instagram.com SadTopographies帳號。 相關著作:《悲傷地形考: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空間製圖×憂鬱地圖×無名記憶,獻給旅人的24則地理傳奇【博客來獨家書衣版】》凱特琳娜•狄迪克插畫家暨版畫家,1990年出生成長於烏克蘭文尼察(Vinnytsia)。擅長蝕刻、單版畫、水彩和數位藝術。2017年畢業於基輔國立藝術與建築學院(Kyiv National Academy of Fine Art and Architecture),取得版畫和書籍插圖碩士學位。目前居住在基輔。官網https: katedidyk.com 吳莉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留住一切親愛的》、《建築的法則》等。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產品目錄 前言 欺騙島 南極洲 Deception Island, Antartica 世界盡頭 加州,美國 End of the World, California, USA 憂傷群島 英屬哥倫比亞,加拿大 Sorrow Islands,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無處可去路 伊魁特,加拿大 Road to Nowhere, Iqaluit, Canada 絕望山 南澳,澳洲 Mount Hopeless, South Australia, Australia 無鎮 亞歷桑納州,美國 Nothing, Arizona, USA 【空間製圖學 Cartographies of Space】 小希望島 新斯科細亞,加拿大 Little Hope Island, Nova Scotia, Canada 寂寞島 卡拉海,俄羅斯 Lonely Island, Kara Sea, Russia 世界盡頭 倫敦,英格蘭World’s End, London, England 死之島 塔斯馬尼亞,澳洲 Isle of the Dead, Tasmania, Australia 【憂鬱地圖集 Atlas of Melancholy】 死命鎮 內華達州,美國 Doom Town, Nevada, USA 末日啟示峰 南極洲 Apocalypse Peaks, Antarctica 難言島 南極洲 Inexpressible Island, Antarctica 孤寂市 紐約州,美國 Lonelyville, New York, USA 烏托邦 俄亥俄州,美國 Utopia, Ohio, USA 冷酷角 塔斯馬尼亞,澳洲 Cape Grim, Tasmania, Australia 屠殺島 安大略,加拿大 Massacre Island, Ontario, Canada 悲慘村 薩克森―安哈特,德國 Misery (Elend), Saxony-Anhalt, Germany 【無名的記憶 Memory of the Nameless】 無處鎮 杜倫,英格蘭 No Place, Durham, England 失望島 奧克蘭群島,紐西蘭 Disappointment Island, Auckland Islands, New Zealand 自殺森林(青木原) 日本 Suicide Forest (Aokigahara), Japan 饑荒港 巴塔哥尼亞,智利 Port Famine, Patagonia, Chile 黑暗湖 安大略,加拿大 Darkness Lake, Ontario, Canada 死亡村 芬蘭 Death (Kuolema), Finland 悲傷地名錄 致謝
書名 / | 悲傷地形考: 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 空間製圖X憂鬱地圖X無名記憶, 獻給旅人的24則地理傳奇 |
---|---|
作者 / | Damien Rudd |
簡介 / | 悲傷地形考: 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 空間製圖X憂鬱地圖X無名記憶, 獻給旅人的24則地理傳奇:〜〜Somewheretogowhenyou’refeelinglow.〜〜被遺忘的(反)旅行指南,造訪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9862359402 |
ISBN10 / | 9862359404 |
EAN / | 9789862359402 |
誠品26碼 / | 2682018455003 |
頁數 / | 24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6.5X1.5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24幅地形圖,沿著大路小徑通往陌生陰鬱之地,穿梭於歷史事實與想像虛構的場域!
每個哀傷的地名背後,都述說著一段故事,一頁交織了神話、歷史、地景、厄運和悲劇的動人敘事!
內文 : ◎無處可去路,伊魁特,加拿大
Road to Nowhere, Iqaluit, Canada
一根略微彎曲的生鏽桿子,標示著這條道路的起點,感覺不太吉祥。路標早就不見了,你只能假設它一度標示過路名。狹窄的土路在低矮的山丘上蜿蜒,經過一堆新蓋好的木造公寓。漆上鮮豔原色的建築物,看起來有如著色書裡的俗麗插圖,襯在脫了色的北極地景上。道路的右邊是死犬湖(Dead Dog Lake)。道路穿越起伏、無樹的深雪或北極苔原(依季節而定),最後融入周遭地景,驀然消失。走到這裡,你期待發現「無處」(Nowhere),但你看到的,卻是一扇生鏽大門,通往廢棄的射擊場。
你可以在伊魁特郊外找到無處可去路。伊魁特是加拿大最小的地方首府,位於該國東北角的冰凍海岸。地理上更靠近格陵蘭的首都而非加拿大,它也是加拿大唯一一個和該國其他地區沒有公路、鐵路相連,而且一年大多數時間也沒船隻通航的主要城市。它名副其實就是一座無處可去的城市,至少真的有一條通往無處的道路。有趣的是,儘管這樣遺世獨立,它卻是加拿大人口成長最快的首府城市。直到不久之前,伊魁特都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濱海小村,住了一小群因紐特(Inuit)漁夫。然而,當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空軍在未宣布的情況下於該鎮郊區打造了一座祕密空軍基地之後,一切都變了。那座空軍基地的代號是「水晶二號」(Crystal Two),屬於「深紅路線」(Crimson Route)的一站,一連串的美加護衛隊利用這條航線將空中補給從北美運送到歐洲的激戰區。幾乎一夜之間,這個迷你的北極漁村,就變身為繁忙的軍事作業區,住了好幾百名營建工以及行政和軍事人員。到了戰爭結束時,它已變成一座小城市,擁有超過一千位永久居民。接著,在1959年至1962年間,也就是美國最恐懼蘇聯的時期,北美空防司令部(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se Command, NORAD)在該城近郊蓋了一系列祕密雷達站。它們是從太平洋祕密跨越北極延伸到大西洋的數百座雷達站其中一部分。這條看不見的防線從阿拉斯加到冰島,橫跨將近一萬公里。它的目的是要偵測前往美國的蘇聯轟炸機和戰艦,當時有許多人相信那是迫在眉睫的入侵。
今日很難想像,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美國人集體想像中那種永恆的恐懼狀態。空襲警報器安裝在無數城鎮裡。學校、商店和政治機構下方,都蓋了掩體。家中的電視螢幕閃爍著毀滅性的蘑菇雲正在吞噬毫無防備的地景。郊區的中產階級家庭,在後院蓋了防輻射的原子塵避難所。學校的孩童演練著如何戴上防毒面具。老師省略掉核武戰爭複雜難解的政治問題,直接向學童介紹擬人化的卡通烏龜伯特(Bert),它示範該如何在脆弱的學校課桌下找掩蔽。「烏龜伯特很有警覺心,」民防宣傳用好記的語調表示,「……面臨危險威脅時,他不曾受傷,因為他知道該怎麼做……他會臥倒!掩護!臥倒!掩護!」1961年10月30日,蘇聯在偏遠的北極群島丟下五千萬噸沙皇炸彈,釋放出來的殲滅力量是廣島和長崎兩顆原子彈加總起來的一千五百七十倍,這時,烏龜伯特顯然需要更好的建議。
在冷戰時期好幾個緊張時刻,美國政府差點就要讓世界退回到石器時代初期。其中一個接近世界末日的事件,發生在1961年11月24日,當時美國戰略空軍指揮部和北極北美空防司令部雷達站之間的通訊線路,突然莫名奇妙全部死當。來自這些雷達站的通訊同時失去,實在太不合理;因為當初為了避免發生訊號丟失的意外,做了許多防呆措施。在緊急無比的判斷下,他們假設所有人最害怕的情況已經發生,蘇聯正在進行全面性的核武攻擊。全美各地的空軍和飛彈基地進入紅色警戒;裝載核武彈頭的B52轟炸機駛上跑道,準備起飛。在那極其難捱的十二分鐘裡,每個人都屏氣凝神地站著,等待反擊的命令。不過,在任何命令下達之前,有個人發現,那些通訊線路都會經過科羅拉多州的一個電話中繼站,而在那天晚上,有個馬達過熱,關閉了雷達站與好戰指揮官之間的線路,那些指揮官正將顫抖的手指擱在大型的紅色按鈕上。
如我們所知,蘇聯人從沒抵達,炸彈也沒落下。全國各地的原子塵避難所改裝成酒窖,口糧過期,防毒面具改成紀念品,烏龜伯特也毫不客氣地從公職退休。隨著時間流逝,恐共情緒日漸平息,褪出記憶。北極的雷達站變得冗餘,最後被更新的衛星科技取而代之。不過,還是有不少留了下來,點綴在白雪覆蓋、遭到遺棄的北方地景上,成為過剩戰爭的古老象徵。如果你發現自己位於伊魁特郊外,站在無處可去路的盡頭,往北望去,越過波浪起伏的苔原溼地和沼澤湖泊,你可能會在遠方看到某個北美空防司令部雷達站的白蘑菇圓頂。它是歷史的遺跡,是一條道路的廢棄紀念碑,幸運的是,那條道路無處可去。
◎死之島,塔斯馬尼亞,澳洲
Isle of the Dead, Tasmania, Australia
1880年至1886年,有六年的時間,瑞士藝術家阿諾德•伯克林(Arnold Böcklin)在他的佛羅倫斯工作室畫了一系列的五件作品,每件都是描繪同一座夢魘島嶼。白色的石頭峭壁筆直深入暴雨將至的黑暗天空。島嶼有著馬蹄的形狀,海灣的開口朝向觀眾,露出一個個鑿入岩壁深處的墓穴。島嶼的心臟位置,長出一小片高到不可思議的絲柏樹林,它們的深色葉片構成帶有不祥氣味的單一量體,填滿畫布的正中央。一艘小木船滑行過平靜海水朝海灣駛去,我們看不到划槳男子的臉。他的乘客裹著白衣,站在一具棺材上頭。漸漸消失的太陽,照亮黑海上的島嶼。
這五件作品畫的都是同一座島,但略有差異。感覺像是伯克林被一個反覆的夢境糾纏著──每幅畫都企圖把逃離他甦醒腦袋的精確細節固定下來──而他藉由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建同樣的場景,或許可讓自己從它的符咒中解脫。他給這五幅畫取了相同的名字:《死之島》(Isle of the Dead)。
伯克林不知道的是,在夢裡糾纏他的那座島嶼,就位於世界的另一頭。這個事實已經夠怪異了,而真實的死之島,當初又是在夢魘般的情況下誕生,讓事情顯得更加撲朔。
1788年至1868年間,由於倫敦監獄人滿為患,促使官方將大約十六萬兩千名犯人,送往分散在澳大利亞這塊新國土上的各個刑事殖民地。你可能會因為「從池塘或湖裡偷捉魚」、「偷取地下根莖、樹木或植物」、「祕密結婚」或甚至謎樣的「冒充埃及人」這類犯行,遭到流放。甚至只是無家可歸,也可能被送到澳洲。刑事殖民地全都以嚴厲殘酷聞名,但沒有比亞瑟港(Port Arthur)更可怕的。亞瑟港是在1830年由伐木站改造成監獄,位於偏僻的范迪門之地(Van Diemen’s Land)──今日的塔斯馬尼亞──非常適合那些需要進一步懲罰的不良罪犯。亞瑟港的刑事系統,採用由英國哲學家暨社會理論家邊沁(Jeremy Bentham)擘劃的「隔離監獄類型學」(Separate Prison Typology)的早期版本。「隔離監獄」代表了從標準懲罰──例如公開鞭打──轉向手法更細緻的心理懲罰。邊沁問道:「問題不是他們能解釋嗎,也不是他們能談論嗎──而是他們能承受嗎?」邊沁堅信,身體的懲罰只會讓犯人更強悍,心理的懲罰則可從內在瓦解他們。
那些倒楣的不幸者抵達亞瑟港海岸後,會在隔離監獄裡單獨監禁一整年。保持監獄安靜,邊沁開立的這項處方,得到嚴格執行。每個人都關在用厚石牆打造的單人囚室裡──聲音無法穿透。犯人一律禁止講話,獄卒穿著毛氈拖鞋巡邏,用手語溝通。每天有一小時,犯人獲准單獨戴上帽兜到庭院放風。每個禮拜有一天,他們可在獄卒引領下戴著帽兜進入特別設計的禮拜堂,裡頭的長椅都用牆面圍住。蓋在監獄旁邊的精神病院,讓許多犯人深感不安。心理上的恐怖取代了身體上的暴力。伯克林在他的《死之島》裡,也做了類似的轉換。和其他陰森的恐怖畫作不同,例如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1614年的《朱蒂絲斬殺赫羅佛尼斯》(Judith Slaying Holofernes),或哥雅(Goya)1819年的駭人傑作《農神吞噬其子》(Saturn Devouring His Son)──在這件作品裡,一個可怕的怪物正使盡全力將一名小孩的四肢咬撕下來,就是我們在吃特別硬韌的長棍三明治時會使出的那種力量。伯克林在《死之島》裡引發的恐懼,是希區考克式的幽微恐怖;它會潛伏在你的大腦深處,等你進入危險的睡眠時,才又重新浮現,糾纏你。那幅畫「……寂靜到」,伯克林自己指出,「只要一個敲門聲就足以嚇死你。」
令人驚訝的是,在嶄新開明的囚犯制約與刑罰改革系統的發展史上,隔離監獄竟為自己贏得先驅的美名。這套寂靜系統的懲罰,是在黑暗、無聲與孤寂的協助下,讓心智自我對抗,營造出一個黑夜恐懼的環境,既內在又永恆──一個惡夢可以自由肆虐,把心智逼瘋到無法逆轉的地方。
那些在隔離監獄關了一年重見天日的人,一如預期地飽受創傷,發瘋癲狂。除了謀殺和溺死之外,還有很多人死於痢疾和壞血症之類的疾病。有些人企圖逃脫,其他人則把謀殺──會被處死的罪刑──當成擺脫孤寂牢獄生活的手段。死者的屍體用船划越一英里長的海灣,送到死之島,丟入島上四處可見的墳墓裡,墳墓沒有任何標示,就是一個土堆。
死之島上的唯一居民是掘墓者,他住在一棟小木屋裡。第一位掘墓者是個安靜的愛爾蘭囚犯,名叫巴倫(Barron),他在島上獨居二十年後去世。當他的屍體迅速從木屋移到泥坑之後,另一名犯人取代了他的職務,他叫馬克•傑佛瑞(Mark Jeffrey),他發現自掘墳墓很令人欣慰,每天深情地照料它。不幸的是,傑佛瑞從未享用自己珍愛的墳墓。他在島上的停留突然結束,某天早上,亞瑟港的衛兵被一枚信號彈召喚到島上。衛兵抵達時,發現傑佛瑞陷入恐慌狀態。他說那天晚上,他的小屋被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劇烈搖動,接著,「撒旦陛下」就來探訪他了。傑佛瑞拒絕在島上多待任何一晚。
1870年代,作家喬治•格倫塞爾(George Gruncell)造訪過那座監獄好幾次,後來他在日記中追述了親眼目睹的一場葬禮。他描述一具棺材從教堂運上小木船,由一位穿白衣的船員駕駛。「先是穿越海灣抵達死之島。水很平靜,西沉的太陽朝死之島射出一縷光線,照亮島上一隅,與後方遠山的黑暗背景形成強烈反差……船隻在一塊石磯上登陸,在掘墓人的指揮下,排成一列隊伍往前走,直到我們抵達上一批罪犯被埋葬的地點。」
◎難言島,南極洲
Inexpressible Island, Antarctica
南極,1912年。「通往地獄之路,」喬治•莫瑞•列維克(George Murray Levick)在一個俯瞰蒼涼冰凍地景的小冰穴裡寫道:「或許是用善意鋪成的,但很有可能,地獄本身就是模仿難言島蓋出來的。」當時,史考特新地探險隊(Scott’s Terra Nova Expedition)的六名成員,正在等待救援,度過第二個冬天,他們飽受痢疾與凍瘡之苦,還得靠吃企鵝維生。除了穴壁外,列維克也撞上語言的圍牆。他找不到適當的話語來描繪這種未知而深刻的痛苦,只能將這個地方取名為:「難言島」。
該如何表達難言呢?阿道斯•赫胥黎認為,除了沉默,就是音樂。歌德說過,藝術是難言的媒介。另一方面,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相信,「……大多數事件都是難言的,而且發生在話語不曾進入的領域。」
列維克並非第一個在描述這塊大陸時感到困難的人。1820年,南極進入人們的視野,在此之前,它的存在只是假設性的,一種地理上的抽象。亞里斯多德首先提出,北方的大陸必須有一個南方的陸塊與之平衡。這說法自然會引發諸多問題。這陸塊有多大?是什麼模樣?有誰或什麼東西居住在上面?這類想法盤據在歐洲人的想像中,長達好幾個世紀。他們夢想在世界的底部有自己的分身,一些所謂的「反足文明」(antipodean civilization),也就是跟他們自身文明相反的奇怪文明。「antipodean」源自希臘文的「antipous」,意思是「(與我們的)腳相反」,由anti「反」和pous「足」組成。在啟蒙時代前夕的那些年,人們完全是從字面來理解反足人。這類想像出來的文明,不僅在地理位置上相反,在人體解剖上也是顛倒的,把四肢胡亂拼湊。於是這塊純粹想像出來的土地,就變成無數恐懼和欲望的投射,居住著各式各樣真實與想像的動物、突變人,以及猙獰的惡魔,全都是顛倒著走路。人們藉由故事和神話,想像這塊未曾見過的大陸。它那理想的無地方性,深受一些作家青睞,他們可以在這裡建構天馬行空的諷刺烏托邦、反烏托邦和奇思幻想的作品,可以安安心心地盡情杜撰,不必擔憂與事實不符或矛盾。1676年,加布利葉•福瓦尼(Gabriel de Foigny)的《已知南方之地》(The Southern Land, Known),描述一塊居住著雌雄同體反足人的土地。1781年,尼古拉―埃德姆•雷蒂夫(Nicolas-Edme Rétif)的《飛人的南半球發現》(Austral Discovery by a Flying Man),包括了「大巴塔哥尼亞」(Megapatagonia)烏托邦,在該地,「……所有東西都是上下顛倒,前後相反」。約瑟夫•霍爾主教(Bishop Joseph Hall)1607年出版的小說《另一個世界,不過又是同一個世界》(Another World and Yet the Same),敘述者造訪了一連串寒冷多山之地,每個都比前一個更可怕。有些地方住著孤獨之人,他們只在星期二碰面,躲在室內過日子,「……構想著從沒做過也永遠不會做的事」。還有另一個現代案例,是瓦勒里•勃留索夫(Valery Bryusov)1905年的小說《南十字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he Southern Cross),書中描述一座反足城市,感染了「反常瘋狂症」,或所謂的「矛盾病」。受到該疾病折磨之人,會發現自己在想要稱讚時大聲侮辱,甚至殺死他們想要幫助的人。
至於這塊假想之地究竟是何模樣,同樣眾說紛紜。當它在中世紀以及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的文藝復興地圖上出現時,每位製圖者都是根據自己的異想天開,決定這塊大陸的尺寸、形狀和地理。1578年,傑拉爾•德•裘德(Gerard de Jode)出版了世界地圖:《世界或整個地球》(Universi Orbis seu Terreni Globi),這張地圖把世界描畫成一個奇怪的下垂狀煎餅,「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一直向北延伸到新幾內亞。亞伯拉罕•奧特柳斯(Abraham Ortelius)1570年的地圖,則是讓「未知的南方大陸」幾乎填滿整個南半球,宛如一隻巨大的白手托住世界。
當探險家終於在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探索南極時,他們必須面對的,並非上下顛倒的怪物,而是遠比怪物更難捉摸、更無形無影的東西──那個地方本身。在這個單色調的遼闊地景上──跟漫無邊際一樣毫無特色──沒有任何可以標示地點、尺度或距離的東西。南極是一個永恆流動的地景。冰川融化,又重新結構。浮冰延伸了土地,又縮減了土地。它自身的存在就跟鬼魂一樣不定、飄忽、變形、調適、搏動──它抗拒形狀和形式,糾纏著想像力。
因此,在探索、繪圖及命名上都遇到許多困難,因為這個地方更常是由它不是什麼而非它是什麼所定義。即便在這塊知名寶地被發現之後,它還是閃避定義,抗拒陳述。之所以取「無形山」(Shapeless Mountain)這個名字,就是因為探險團隊無法在山形上達成共識。無形山就是這麼無形,以至於後來有支探險隊企圖攀爬時,整個弄錯了山的尺度──於是他們把它改名為「錯誤山」(Mistake Mountain)。那裡還有一座「搞錯峰」(Wrong Peak),名稱的由來和前者類似。1963年,「退避冰川」(Recoil Glacier)由一位地質學家命名,據說他因為身體上的「厭惡而退避」,無法在那裡找到任何有趣的東西。
在《宮殿的寓言》(Parable of the Palace)裡,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描述一名詩人寫了一首詩,內容是關於皇帝的宏美宮殿。詩人的簡練詞句(有人說只用一個字構成)將宮殿描繪得極其完美,甚至惹怒了皇帝,他大聲吼道:「你偷了我的宮殿!」下令將詩人立即處死。寓言繼續,在某些版本裡,當那首詩被吟誦時,宮殿就會整個消失,「世界上不能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東西;他們說,詩人只要唸出他的詩,就能讓宮殿消失,彷彿是詩的最後一個音節把它化為碎片」。這個再現如此有效地取代了它想再現的東西。南極的地圖和神話並未做到精準再現,反而是成功打造了一個糾纏的替身,一個並非存在於世界底部,而是存在於想像深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