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的實踐: 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 (全新彩色版) | 誠品線上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2 Ed.)

作者 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觀看的實踐: 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 (全新彩色版):經典好評暢銷書《觀看的實踐》世紀彩色新版,視覺文化全新論述20多萬字內容新增,逾150張全彩圖片收錄――藝術•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經典好評暢銷書《觀看的實踐》世紀彩色新版,視覺文化全新論述20多萬字內容新增,逾150張全彩圖片收錄――藝術‧商業‧新媒體‧全球化‧法律‧視覺科技――最新銳的研究角度,嶄新的書寫,在觀看中解讀視覺文化世界◎給觀看影像、使用影像、理解影像的人的視覺文化經典我們用文字來了解、描述和定義眼見的這個世界,我們也用影像做同樣的事。任何影像或物體都會以看回去的方式――也就是,一聲呼喚,一項訴求,或一段陳述――來召喚看著它的人類主體。視覺文化是我們如何進行溝通傳達的核心要素。影像和視覺科技主導了我們的生活,拜它們之賜,思想、資訊和政治才得以在全球與在地流通傳布。在這個日益視覺化的世界裡,有什麼最棒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破解和理解每天都會看到的諸多影像,以及觀看的實踐是透過哪些形形色色的方式組織我們的日常生活?《觀看的實踐》以全新版本提供全面而迷人的綜觀,包括我們如何理解五花八門的視覺媒體,我們如何運用影像表達自我、溝通傳達、玩耍和學習。瑪莉塔‧史特肯與莉莎‧卡萊特是視覺文化與傳達這個活力十足的新興領域的傑出學者,兩人檢視了視覺分析的各種做法,並帶領讀者遍覽重要的理論和觀念。這本彩色新版經過大幅而全面的增訂,納入目前最新銳的理論研究,檢視以下幾個全新主題:蜂擁而來的媒體新科技;全球化對於資訊流動和媒體形式與內容所造成的衝擊;以及民族主義和安全顧慮如何改變了911事件後的觀看實踐。《觀看的實踐》是一本具有挑戰性但不難進入的理想專書,可引領我們跨越不同的學科領域,包括媒體和電影研究、溝通傳達、藝術史與哲學。想了解這個複雜、矛盾又樂趣無窮的視覺世界,設計精美、大開本加上全彩印刷的新版《觀看的實踐》,正是最佳的寶貴指南。◎新舊版差異本書初版與再版這十年之間,視覺文化世界歷經非常大的變動,作者從最新的研究角度重新整理,對既有結構的部分也以全新寫法論述。新版增添最多的部分包括下列各項:‧新媒體:對於網路社群、智慧型手機、數位影像、日本動漫、塗鴉、中國電影、村上龍等流行風藝術等等,廣泛詳盡剖析‧全球化相關:對於全球電影產業與周邊商品的結合行銷、全球化對影像傳播與流動的影響等等,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法律相關:特別是對於網路時代和數位影像興起之後的相關版權問題,做全面性探討‧科技相關:涵蓋範疇更廣,如內視鏡和斷層掃描等新興醫療手法如何改變了我們對身體的想像,以及基因圖譜、生物科技、藥品與商業的結合等等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陳儒修-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 許和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與文創中心主任 「《觀看的實踐》開宗明義指出,觀看就是一種實踐。的確,今日影像資訊如同空氣般圍繞著每個人,學會觀看,並且要看得懂,已經成為我們的生存本能。本書作者透過具體且富有說服力的圖例,同時引介相關文化理論,帶我們進入視覺文化各個領域,包括繪畫、廣告、電影、商品等,以解析這些視覺圖像背後的奧義。本書將裝備我們,讓我們從容展開一場視覺豐富之旅。」―― 陳儒修,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想要從跨學科的觀點思考視覺文化裡的最重大議題,這本書就是你的最佳入門。」——麥可•柯文崔(Michael Coventry),喬治城大學「《觀看的實踐》讓視覺文化研究的題材和批判機制變得清晰明朗,容易進入。它成功將那些使這個領域顯得生氣蓬勃的複雜觀念傳達出來,卻未淪為術語連篇的艱澀枯文。這本書相當尊重讀者的聰明才智,不管是才剛發現視覺文化新天地的大學生,或是想要尋找更完善的途徑悠遊於視覺宇宙中的研究生,都能從中得益。」——伯納德•赫曼(Bernard Herman),德拉瓦大學「這本書對視覺文化領域裡的理論、歷史、社會和法律議題,做了通盤的審視。我曾採用《觀看的實踐》初版做為教材,學生都很喜歡。」——瑪麗娜•萊維娜(Marina Levina),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瑪莉塔‧史特肯(Marita Sturken)紐約大學媒體、文化與傳達學系教授。莉莎‧卡萊特(Lisa Cartwright)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傳達與科學研究教授。■譯者簡介陳品秀台北市人,台大哲學系畢業,先後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學和亞歷桑納大學藝術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主要關注為視覺藝術和大眾文化。現為英文教師,並從事藝術創作和翻譯,譯作包括《設計小史》、《時尚小史》、《設計的表裡》等書。吳莉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致謝導言1. 影像、權力和政治再現攝影真實的迷思影像和意識形態我們如何協商影像的意義影像的價值影像圖符註釋.延伸閱讀2. 觀看者製造意義影像製作者的企圖意義美學和品味收藏、展示和機制批判將影像解讀為意識形態主體編碼和解碼接受理論與閱聽眾研究挪用與文化生產再挪用和反拼裝註釋.延伸閱讀3. 現代性:觀賞、權力和知識現代性中的主體觀賞論述與權力凝視和他者精神分析學中的凝視性別與凝視改變中的凝視觀念註釋.延伸閱讀4. 寫實主義和透視:從文藝復興繪畫到數位媒體視覺符碼和歷史意義寫實主義的種種問題透視法的歷史透視法和身體暗箱透視法面臨的挑戰數位媒體中的透視法註釋.延伸閱讀5. 視覺科技、影像複製和副本視覺科技動作和連續影像複製:拷貝班雅明和機械複製複製的政治學副本、所有權和版權複製和數位影像註釋.延伸閱讀6. 日常生活中的媒體大眾和大眾媒體媒體形式廣播、窄播和網播媒體大眾媒體批評史媒體和民主潛力媒體和公共領域全國性和全球性的媒體事件當代媒體和影像流動註釋.延伸閱讀7. 廣告、消費文化和欲望消費社會羨慕、欲望和歸屬商品文化和商品拜物品牌與意義酷行銷反廣告和文化反堵註釋.延伸閱讀8. 後現代主義、獨立媒體和流行文化後現代主義及其視覺文化向後現代主體陳述反身性和後現代認同拼貼、諧擬和重製獨立媒體和後現代市場取向後現代空間,地理學和打造環境註釋.延伸閱讀9. 科學觀看.觀看科學科學劇場做為證據的影像:為身體分門別類想像身體內部:生物醫學人格視覺與真相遺傳學影像化數位身體藥物視覺化註釋.延伸閱讀10. 視覺文化的全球流動全球主體和全球凝視文化帝國主義和不及之處全球品牌全球化概念視覺性和全球媒體流動本土和離散媒體邊界和連鎖加盟:藝術與全球註解.延伸閱讀名詞解釋圖片出處

商品規格

書名 / 觀看的實踐: 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 (全新彩色版)
作者 / Marita Sturken Lisa Cartwright
簡介 / 觀看的實踐: 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 (全新彩色版):經典好評暢銷書《觀看的實踐》世紀彩色新版,視覺文化全新論述20多萬字內容新增,逾150張全彩圖片收錄――藝術•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2352809
ISBN10 / 9862352809
EAN / 9789862352809
誠品26碼 / 2680804667005
頁數 / 49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4X1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導言

Introduction





在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我們還有可能區分社會現實以及再現這些現實的媒體形式嗎?從洛杉磯和巴黎這類北美與歐洲都會,到介於香港與華南之間的跨界地帶,數位影像和影像科技讓文化表現、傳達溝通以及日常的社會互動變得越來越便利。影像和框住影像的螢幕,與文本、詳細圖片和色彩之間的滲透關係,似乎日益複雜,除了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提供更多資訊之外,也召喚我們要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把觀看當成一種習慣。我們大多數人所居住的社會世界,充斥著各種設計給人看的東西,或是使用方式與觀看有關的物品。你能想像到的所有表面,從汽車擋泥板到電話,全都成了可以放置視覺螢幕的可能位址。

  無論我們是視力良好之人,或是必須藉助輔助科技的低視能人士,也無論我們是居住在廣告、符號觸目皆是的都會空間,或是得倚靠螢幕與「世界」連結的偏遠地帶,我們都是透過視覺文化(visual culture)與這世界協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受到視覺和通訊科技(有線和無線)主導,這些科技讓想法、資訊與政治得以全球流通。想法和資訊以視覺方式在全球流通,影像則在政治衝突與意義上扮演核心角色。也就是說,我們正處於有史以來視覺地位最為重要的一個時刻,視覺是再現,是資訊,是政治,是挑釁,是遊戲和娛樂的形式,是世界各地相互連結的力量,也是導致衝突的源頭。

  《觀看的實踐》一書提供了全面性的理論基礎,幫助我們了解多如過江之鯽的視覺媒體,以及如何應用影像來表達自己、傳達溝通、體驗愉悅、感覺和學習。「視覺文化」一詞涵蓋多種媒體形式,從藝術到大眾電影,從電視到廣告,乃至科學、法律、醫學這些專業領域裡的視覺數據等等。本書將探索下述問題:把這些不同的視覺形式擺在一起研究,到底有何意義?這些五花八門的視覺文化如何浮現出共同的見解?意義如何透過各種視覺形式流通,以及視覺如何衝擊我們的社會?我們認為,將視覺文化看成一個極其多樣化的複雜整體,自有其重要理由,因為在我們體驗了某特定視覺媒體之後,我們自然會把它與生活中來自其他領域和其他媒體的視覺影像連結起來。例如,當我們觀看某電視節目時,從中所獲得的見解和快樂,都可能讓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聯想起曾經在電影、廣告或是藝術作品裡看到的東西。觀看醫學超音波影像所可能引發的情緒或意義,往往和我們看過的照片有關。打電玩遊戲的感覺會和看電影相連結,而透過電子郵件和網際網路傳布數位影像的做法,則是借用以前透過相簿和幻燈片交換影像的習慣。我們的視覺經驗並不會獨立產生;這些經驗會因為來自生活中許多不同面向的記憶和影像,而更形豐富。

  儘管視覺形式已經發展到如此交融孕生(cross-fertilization)的地步,我們卻常以某種假定的品級與重要性來「評比」視覺文化的不同領域。過去幾十年來,大專院校雖提供藝術課程,卻不認為電影、電視這類大眾媒體是嚴謹的學術研究對象。今天的情況正好相反,藝術史家已將攝影、電腦動畫、混合媒材、裝置以及行為藝術全納入研究範圍之列。與此同時,在其他領域裡,包括一些全新的領域,也早已接受更多樣的媒體形式。從1950年代開始,傳播學學者已經就收音機、電視、印刷媒體以及現今的網際網路撰寫嚴肅的研究文章。至於創立於1970年代的電影、電視和媒體研究等學科,則讓大家深思到電影、電視以及全球網路這類媒體如何在過去一百年中對人類文化帶來巨大的轉變。這些領域已然確立了大眾視覺媒體的研究價值。科學和科技研究領域甚至鼓勵了視覺科技的研發,並將影像運用到藝術和娛樂的領域之外,擴展到諸如科學、法律和醫學等用途。至於文化研究,這個在1970年代晚期崛起的跨學科領域,它對大眾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看似尋常的影像使用,提出了許多思考方向。文化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觀眾、公民和消費者一項利器,讓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視覺媒體是如何引領我們看待這個社會。而檢視各種跨學科的影像,則有助於我們思考發生在不同視覺媒體之間的交融孕生。閱讀本書時,讀者將會觸及源自文化研究、電影和媒體研究、大眾傳播、藝術史、社會學以及人類學等各領域的一些看法。

  什麼是視覺文化?根據文化理論學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眾所皆知的說法,文化算是英語中最複雜的詞彙之一。它是一個繁複的觀念,會隨著時間改變其意義。傳統上,文化被視為「精緻」的藝術,也就是繪畫、文學、音樂和哲學的經典作品。例如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這類哲學家就是如此定義文化,他們認為文化是某一社會「最佳的思想與言論」,是專門為社群菁英和知識分子所保留的。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解讀方式來使用文化一詞,那麼米開朗基羅的一幅畫作或是莫札特的一篇樂章就足以代表整個西方文化的縮影。文化是透過接觸高品質的物件和相關教育而在人群中培養出來的東西。在文化的定義裡往往隱含著所謂的「高雅」文化,並認為文化應該有高雅(藝術、經典繪畫、經典文學)、低俗(電視、通俗小說、漫畫)之分。在歷史上大多數的文化討論中,高低對比不啻是最傳統的討論框架,高雅文化常被視為有品質的文化,而低俗文化則是品質差劣的對等物,針對這一點我們會在本書第二章加以剖析。

  文化一詞,在所謂的「人類學定義」裡,指的是「生活的全貌」,即在某一社會裡具有象徵性分類和傳達性質的各種活動。流行音樂、印刷媒體、藝術和文學,都是某種分類系統以及表現和傳達的象徵性工具,人類便是利用這些工具來組織他們的生活。至於運動、烹飪、駕駛、人際和親戚關係等等,也都包含在內。這種定義強調文化是一整套普遍常見的活動,有助於我們把大眾流行的分類、表現和傳達形式,也納入文化的正統面向。

  在本書中,我們將視覺文化定義為某一團體、社群或社會所共用的實踐,意義便是透過這些實踐而從視覺、聽覺和文本的再現世界中創造出來;這樣的視覺文化也是觀看的實踐介入象徵性和傳達性活動的方式。在此,我們要感謝二十世紀英國理論家威廉斯所奠下的基礎概念,以及英國文化研究學者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的作品。威廉斯和霍爾雙雙指出,文化不只是一組東西(例如電視節目或繪畫),更是個人和團體試圖去理解這些東西並賦予其意義的一組過程或實踐,包括他們自身在團體內部甚至是反對該團體或外於該團體的身分認同。文化是透過複雜的談話、姿態、觀看和行動網絡所形成,某一社會或團體內的成員,便是藉由這些網絡來交換意義。在這個交換網絡裡,影像和媒體文本這類物件不只是靜態的買賣或消費實體,更是拉著我們以某種特定方式觀看、感覺或說話的行動主體(active agent)。霍爾說:「是文化中的參與者賦予人、事、物以意義……我們是透過對人、事、物的應用,以及對它們所發出的言論、想法或感覺─也就是如何再現它們─而賦予它們意義。」我們還可以把這個概念往前推進一步,除了人類可以賦予物品意義外,我們所創造、凝視以及用來溝通或純粹娛樂的物品,也能在社會網絡的動態互動中賦予我們意義。一方面,這是人們之間的意義和價值交換,但另一方面,物品和科技在它們的世界裡也是相互影響並具有動能。這意味著,諸如影像和影像科技這類人造物品,也是具有政治和行動力的。

  有一點我們必須謹記在心,在任何具有共同文化(或形成意義的共同過程)的團體中,對於任何特定時間的任何特定議題或事物,總是會有某種程度的意義或詮釋「浮動」。文化是一種過程,而非一組固定的實踐或詮釋。例如,三名擁有共同世界觀的觀看者,仍然會因為各自經驗和知識的不同,而對同一則廣告產生迥異的詮釋。這些人或許來自相同的文化背景,卻依然受制於不同的影像詮釋過程。這些觀看者或許會談論自己的反應,進而影響別人的觀點。有些觀看者要比其他人來得有說服力;有些則被認為比較具有權威性。到最後,與其說這些意義是個別觀看者腦海中的產物,不如說是一連串協商過程的結果,意義是由某特定文化內部的不同個體,以及由這些個體與他們自身及他者所創造出來的產品、影像和文本共同協商出來的。因此,就影響某一文化或某一團體的共同世界觀這點而言,對於視覺產品的詮釋與視覺產品本身(例如:廣告、影片)一樣有效。我們在這本書中使用文化一詞時,便是特別強調文化的流動和互動過程,一種奠基於社會實踐的過程,而非僅局限於影像、文本或詮釋本身。

  本書所關注的文化面向,是那些以視覺形式所呈現或意在邀人觀看的文化─繪畫、素描、印刷品、照片、電影、電視、錄像、數位影像、動畫、圖像小說和漫畫書、大眾文化、新聞影像、娛樂、廣告、做為法律證據的影像,以及科學影像。我們深深感到,視覺文化不應該只是藝術史家和「影像專家」分析理解的對象,更是我們這些天天都要接觸到一大堆影像陣仗和觀看邀請的人應該關心的主題。在此同時,許多研究視覺文化的理論家都主張,把焦點放在視覺文化中的視覺部分,並不意味著影像就該從書寫、演說、語言或其他再現和經驗模式中獨立出來。影像往往離不開文字,放眼當代藝術以及廣告的歷史皆是如此。我們的目標在於鋪陳出一些理論輪廓,幫助大家了解影像如何在更寬廣的文化範疇中運作,並點出觀看的實踐除了讓我們感知影像本身之外,還以何種方式形塑了我們的生活。

  孕育本書初版的靈感有些來自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著名作品《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出版於1972 年的《觀看的方式》是檢驗跨領域影像(例如橫跨媒體研究和藝術史兩種不同學科的影像)以及這些影像意義的一個範本。伯格為了檢視藝術史和廣告中出現的影像,首開先例將各種理論聚集在一起,從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機械複製論」(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馬克思主義等等。在此,我們要向該書所採用的諸多策略致敬,感謝它在當代的理論和媒體脈絡中為視覺文化的研究取向做了這樣的更新。然而影像的領域和軌跡在伯格完成該書之後已變得複雜許多,而我們所使用的理論概念工具也是。科技的進步大大加快了影像傳布世界的腳程。後工業資本主義的經濟脈絡模糊了文化與社會之間的許多舊界線,像是藝術、新聞以及商品文化之間的疆界。而後現代主義的風格混搭則助長了影像的流通與相互參照,從而促成了跨學科的研究。

  本書的研究取向因此包括了以下幾種不同途徑。一是運用理論來研究影像本身及其文本意義。我們的首要(但並非唯一)目的是理解「觀看」的動態過程。藉此我們可以檢驗影像對於孕育它們的那個文化透露了怎樣的訊息。二是從有關觀賞者或閱聽眾以及他們觀看的心理和社會樣態的研究中,檢視人們對於視覺性(visuality)的回應模式。在此,我們將重心從影像及其意義轉移到觀看者的觀看實踐,以及人們關注、使用和詮釋影像的各種特殊途徑。其中有些做法是關於將某種理想化的觀看者理論化,例如電影觀賞者;有些則是處理與流行文化文本緊密相扣的真實觀看者。第三個取向是思考媒體影像、文本和節目如何從某一社會場域傳播到另一社會場域,以及它們如何在跨文化之間流通,當全球化趨勢在二十世紀中期快速竄起之後,這個課題變得尤其重要。我們會檢視規範與限制影像流通的機制架構,也會觀察影像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如何改變其意義。藉由這些路徑,本書企圖提供一整套工具,其中有些是取自二十世紀末的批判理論,讓讀者可以就視覺媒體進行解碼和重新調配,並分析我們如何以及為何如此依賴視覺形式來詮釋生活的所有面向。

  1990年代初,鑽研視覺文化的學者開始意識到批判理論面臨的危機。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指的是二十世紀後期發展出來的一套模型或系統架構,橫跨社會學、文學、語言學和哲學等領域,目的在於描述、解釋和批判這世界的現象或經驗。批判理論家從結構主義、現象學、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和精神分析學領域所汲取的各種研究方法,都將在本書中得到清楚展現。不過到了二十世紀末,人們認為理論已陷入危機,因為相關書寫並無法提供許多作者所渴望的解釋力量,或促成社會改變的衝力。批判某件事物並不必然能造成改變,也無法充分描述出它的社會境況。有許多後現代理論家拒絕使用理論一詞,其中有些開始提出一些書寫和思考文化的方式,這些方式沒有相同的一致做法,但會把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無法想像的運動和改變考慮進去。

  本書和這些後現代作家抱持相同的理念,認為理論以及得出完全正確的理論本身,並無法提供促成改變的充分理解和衝力。因此,在本書中我們會列舉多種理論,有些較舊,有些較新,做為某種批判性思考和行動的工具箱,幫助我們釐清我們如何觀看,以及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的視覺領域裡創造和使用事物。我們不打算在書中擁護任何單一方法或取向,而是會提供一系列觀念,讓讀者將想法化為嶄新的方式,去應對我們置身其中的這個社會世界的視覺文化。

  因此,我們鼓勵讀者以互動方式將這本書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文本和媒體上。走出去,到博物館、社區中心和消費環境,觀察視覺以哪些方式發揮作用,觀察觀看的實踐如何在你周遭上演。當你為了健康照護上診所時,不妨注意一下觀看與視覺再現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於你的治療過程中扮演角色;觀看又是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變成禁區。看新聞時別只是隨便看看,要全神貫注找出這些新聞是如何組織、架構和編輯。觀察別人如何看新聞。不僅要察覺新聞說了什麼,還要看出新聞沒說什麼。研究視覺文化要看的不只是那些被展示出來的東西,還包括事物如何被展示,以及那些沒有展示給我們看的東西,和我們沒有看到的東西──有的是因為我們看不到,因為某些事物禁止被看,有的則是因為我們缺乏理解工具而對眼前的事物視而不見。

  本書共分十章,談論文化性的觀看方式與知識和權力之間的關係,並在不同的視覺媒體和文化場域中思考與視覺文化相關的議題。第一章〈影像、權力和政治〉點出本書亟欲討論的許多主題,諸如再現的觀念、攝影的角色、影像和意識形態的關係,還有我們以哪些方式從影像那裡取得意義和價值。本書的重要信念之一是:意義並不存在於影像內部,意義是在觀看者消費影像、流通影像的那一刻生產出來的。因此,我們在第二章〈觀看者製造意義〉中,便把焦點放在觀看者為影像生產意義的方式,同時進一步討論意識形態這個觀念,探討挪用、合併和文化生產在當代影像文化中的複雜動能。在第三章〈現代性:觀賞、權力和知識〉中,我們回頭檢視現代性的基本面向,以及權力和觀賞理論。該章從精神分析理論和權力理論的角度,探討現代主體的概念以及「凝視」(gaze)的概念。我們同時檢視了影像以哪些方式成為論述、機制權力和分類的要素。

  四、五兩章詳細介紹再現歷史上的各種影像理論,找出它們在當代影像文化中的關係定位。第四章〈寫實主義和透視:從文藝復興繪畫到數位媒體〉是書中藝術史味道最濃厚的一章,探討寫實主義的歷史,並一一列出從文藝復興到當代影像實踐與遊戲文化所發展出來的各種觀看科技。我們將分析寫實主義這個概念與透視法的發展究竟有何關係,時間範圍從埃及藝術一直綿延到攝影乃至數位影像文化,同時對透視法在影像傳統中的主導地位提出挑戰。第五章〈視覺科技、影像複製和副本〉採用類似的歷史手法追溯視覺科技的歷史,例如攝影和電影的發展,以及曾經主導視覺分析的複製概念。我們也會檢視影像複製從十九世紀到數位影像文化的今日所掀起的各種政治和法律議題。第五章的討論內容還包括影像和智慧財產,這個議題在二十一世紀初這個數位複製的時代變得日益重要。

  第六章〈日常生活中的媒體〉將注意力轉移到大眾媒體這個概念上,追溯二十世紀對於媒體的種種批判,以及宣傳和公共領域的概念。這章探討了資訊網和數位媒體如何對媒體的形式與機制帶來戲劇性的改變,甚至讓「大眾媒體」一詞失去了它的流行地位。我們檢視了媒體的民主潛力、媒體流動,以及全國性和全球性的媒體事件。第七章〈廣告、消費文化和欲望〉的關注焦點是,視覺在消費文化的發展和社會衝擊上所扮演的角色。這一章討論了意識形態理論,以及如何利用符號學來理解廣告影像所採用的策略,同時檢視了所謂的「酷行銷」(marketing of coolness)以及伴隨而來的消費文化的重新組合。

  在第八章〈後現代主義、獨立媒體和流行文化〉中,我們關注了後現代理論的核心概念,以及可歸類為後現代的當代藝術、流行文化和廣告的各種風格。我們討論了後現代的諸多策略,包括反身性思考、混仿、諧擬,以及後現代主義這種哲學概念所蘊含的政治意義。第九章〈科學觀看,觀看科學〉回到本書稍早曾經討論過的攝影真實概念,探究影像與證據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在科學領域裡所扮演的角色。這章首先追溯了科學曾經被當成一種劇場形式,接著分析身體內部影像所蘊含的政治意義,新媒體成像科技所創造的意義,以及醫藥廣告以哪些手法行銷科學。最後一章〈視覺文化的全球流動〉則是探討在當前這個全球化與多媒體整合的脈絡下,影像的傳播方式。這章檢視了影像在「全球」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流行文化如何在流通度與內容上日益全球性,以及全球化對於藝術生產和展示的衝擊。我們觀察了全球化經濟體制下各社會內部和跨社會的種種情境,這些情境讓視覺科技的傳布變得幾乎無遠弗屆,但又極度不平等。書末附有詳盡的〈名詞解釋〉,用以說明書中使用過的專有名詞。

  本書旨在探討視覺文化的諸多議題,包括影像如何在藝術、商業、科學乃至法律等不同文化領域內取得其意義;影像如何在不同文化場域之間和特定的文化內部流動;以及影像如何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面向。文化深深影響了我們如何在今日的世界中與他者和意義的政治學一起生活,影像也是。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