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Red紅色警戒: 危機下的財富生存之道 | 誠品線上

Code Red: How to Protect Your Savings from the Coming Crisis

作者 John Mauldin/ Jonathan Tepper
出版社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Code Red紅色警戒: 危機下的財富生存之道:我們完全不建議遠離風險獨善其身,惟有掌握自己的未來,才會有好的機會。沒有神奇妙方能保證賺錢,也沒有完美的投資組合。分散投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們完全不建議遠離風險獨善其身,惟有掌握自己的未來,才會有好的機會。沒有神奇妙方能保證賺錢,也沒有完美的投資組合。分散投資可以讓你避免單一資產損失所可能造成的重大傷害,它適用於全世界任何角落的任何一個人!因為,不需要洞悉未來也能成為好的投資人;但是,要分散投資,在不確定的未來中,保有穩定的投資策略,請記得,保持耐性、關注長期、而且不要用融資。《紅色警戒》揭露了從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央行陷入的非正規政策的迷思,認為這些政策終將成功地產生他們急切期望的逃逸速度(escape velocity)。循著歷史的足跡,本書為讀者剝開了貨幣政策的層層面紗,證明這些如「紅色教條」般的貨幣政策更有可能導致通膨循環,沒多少人能受得了。經濟和金融版圖在我們眼下轉移,經由史無前例的全球貨幣實驗幫助借款人,而由存款人付出代價。 本書對此做了完整的論述:不止詳細分析貨幣政策對存款人和投資人的影響,也針對量化寬鬆、金融抑制、貨幣戰爭、泡沫經濟及通貨膨脹作了深入探討,對我們每天的生活和對未來金融世界的影響都有詳細論述,相當值得細讀。 更重要的,作者提供了經過時間驗證,在動盪的時代中能存活並豐收的投資策略。讀者們可從中發現、認清、並利用市場泡沫,學會資產管理的技巧,讓自己免於通膨傷害;分散投資以降低風險;經由管理期貨投資貴金屬、商品以及其他實質資產。 如今,每個人都在猜測目前的貨幣政策能否成功創造持續成長,還是一敗塗地,讓全球進入高通膨時代。唯一確定的是,這些政策正把我們帶往不確定的未來──而,結果通常不利於存款人和投資人。本書讓讀者看到中央銀行家不為人知的一面,並且在即將來臨的危機當中保有財富。◎在本書中,二位作者(墨爾丁和坦伯)提出了守護財富的五個方向:●護城河1:無形資產(品牌價值、專利權、政府特許經營權)●護城河2:網路效應(分析網路的原則是,任何一個新加入的使用者,可以讓潛在網路的連結數量呈現指數倍成長。)●護城河3:低成本製造商●護城河4:高轉換成本●護城河5:規模有效性◎本書在每一章的後面都有為讀者總結本章重點,除了傳遞相關的投資心得外,也為讀者分析如何看待市場上的投資良機,例如第三章中的:『日本正給了投資人一個投資良機,看空日本政府是未來十年的策略,但別用光子彈放空日本國債。』◎墨爾丁在本書中作了些避險基金上的交易建議,雖然只是一些傳統的作法,相信對讀者仍會有所幫助,除此之外,讀者也可造訪www.thecoderedbook.com,二位作者會有更多的說明,也在該網站內不定期發表文章(但該網站為作者個人所有,出版社無權提供任何資訊)。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約翰‧墨爾丁(John Mauldin)經濟和投資策略的研究機構「墨爾丁經濟評論」(www.MauldinEconomics.com)的創辦人,「千禧年浪潮投資」(Millennium Wave Investments)的總裁,同時也是《紐約時報》的暢銷作家,以及網路投資刊物《前線臆想》(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的發行人。每週有上百萬讀者經由墨爾丁瞭解華爾街、全球市場與世界經濟。墨爾丁長年在數個金融刊物發表文章,也是CNBC、彭博TV、雅虎Daily Ticker的常態來賓與多個金融研討會主講人。目前定居在德州達拉斯市。強納森‧坦伯(Jonathan Tepper)總體經濟研究機構Variant Perception的主編,提供避險基金、銀行、中小企業相關經濟研究。與墨爾丁同為《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的作者。坦伯曾任SAC Capital股票研究員、美國銀行自營部副總。也是公民新聞和攝影網站Demotix的創辦人。坦伯曾以對歐元債務問題的研究參加著名的「沃夫森經濟學獎」(Wolfson Economics Prize)的決賽,也曾獲美國羅德獎學金。目前定居於倫敦,經常往來美國、歐洲和亞洲作巡迴演說。坦伯畢業於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經濟系及歷史系。■譯者簡介唐祖蔭曾於知名外商投資信託機構任職,具有十五年的海外投資經驗。經歷過亞洲金融危機、網路泡沫、中國崛起、原物料大多頭、次貸風暴、歐債危機的洗禮,對於總體環境、全球趨勢、以及投資策略有獨到的見解,管理的基金亦曾獲「金鑽獎」肯定。著有《迫切的擴張》一書,描繪出對未來全球經濟的藍圖;譯作《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將另類觀點介紹給讀者。目前擔任金融機構投資理財顧問,不定期於廣播節目中分享投資觀點,同時也為自由的投資作家。唐祖蔭畢業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統計研究所,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譯者序 致謝 引言 紅色警戒 Part OneChapter 1 大實驗 Chapter 2 二十世紀的貨幣戰爭:野蠻遺跡與布列頓森林體系Chapter 3 日本大海嘯:貨幣戰爭的開端 Chapter 4 金融抑制的世界 Chapter 5 做賊的喊捉賊 Chapter 6 經濟學家沒有魔法 Chapter 7 逃逸速度Chapter 8 一切都不對勁時會怎樣?Chapter 9 從快錢泡沫中獲利 Part Two 理自己的財 Chapter 10 分散投資以保護資產 Chapter 11 通膨下的生存之道 Chapter 12 商品、黃金,以及其他實體資產 結語 後記 墨爾丁的一些投資感想

商品規格

書名 / Code Red紅色警戒: 危機下的財富生存之道
作者 / John Mauldin Jonathan Tepper
簡介 / Code Red紅色警戒: 危機下的財富生存之道:我們完全不建議遠離風險獨善其身,惟有掌握自己的未來,才會有好的機會。沒有神奇妙方能保證賺錢,也沒有完美的投資組合。分散投
出版社 /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960087
ISBN10 / 9865960087
EAN / 9789865960087
誠品26碼 / 2681033527009
頁數 / 352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引言 紅色警戒
2008年秋天,當雷曼兄弟破產,AIG被美國政府接管之際,幾乎就是世界末日降臨。僅僅數週,股票市場像自由落體般重挫,數兆美元的財富人間蒸發。然而,原本應該更顯混亂的全球貿易和商業體系卻異常寂靜。國際貿易急凍,船隻空盪盪地停泊在港口,因為銀行已經不再簽發信用狀;工廠關門,數以百萬計的勞工被資遣;原本用來調度工資發放的商業本票和貨幣市場基金也停擺。美國和英國的主要銀行距離關門僅一線之隔。自動提款機裡的現金被提領一空,銀行間也不再擔保彼此的信用,因為拆款市場也凍結了。原因是沒有人知道誰破產了,而誰還沒有。每間銀行看看自己的資產負債表,只見到一堆爛資產,同理推測其他交易對手銀行恐怕也是滿手爛牌。
全世界陷入了通貨緊縮的恐慌,這樣重大的危機在過去一個世紀僅出現過二次。家庭和政府背負了滿身債,卻沒有足夠的錢還。此時中央銀行和政府採取大印鈔票的方式,提供幾乎無上限的流動性,維持金融體系最後一口氣。就像醫生對著瀕死的病人施以極大電壓的電擊,用極端的手段維持病人的心跳。
雷曼兄弟倒閉後,中央銀行的印鈔舉動的確避免了二次大蕭條,然而聯準會和中央銀行的作為僅抵消了急凍的銀行放款市場的一小部分而已。
如今,當時的危機早已遠離,但非傳統的措施仍在。危機結束了,全世界反而陷入了高債務和低成長的窘境。為了對抗通縮和衰退的巨大陰影,中央銀行抓狂了,持續不斷地印鈔票。當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第一次出現時,的確帶來一些市場震撼的效果,但之後的幾次宣布量化寬鬆時,市場反應就冷淡多了。如今,市場反而擔心萬一有一天市場失去了這一劑金融特效藥,真正退場時會是什麼光景?
中央銀行憑空創造出來的鈔票實行起來也是跌跌撞撞。在量化寬鬆下,中央銀行幾乎買下了市場上所有看得到的政府公債,將自己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暴增了超過九兆美元──是的,9,000,000,000,000,十二個零!(本書出版時,可能又會多個幾兆了,但誰還算得清楚?)數字大到一般人根本無法想像。參議員艾佛瑞‧德克森有一句非正式的名言:「這兒10億,那兒10億,你們講的可都是錢那。」用日常的話來說,如果你的信用卡有9兆美元的額度,你可以幫全世界每個人各買一台MacBook Air!也可以讓所有人坐飛機來回紐約和倫敦一趟,甚至來回二趟眼皮也不會眨一下!你還可以舉其他的例子,但我想你已瞭解:這是一筆天文數字。
這場前所未見的全球貨幣大實驗只是剛開始,各中央銀行紛紛搶進,在這場貨幣武器競賽中誰也不想落於人後。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早已讓英鎊貶值,允許物價上揚和維持零利率以增加出口;聯準會則壓低美元匯價以提升製造業和出口;不想缺席的日本央行採取更激進的手段讓日圓貶值。中央銀行藉著弱勢貨幣政策期望增加國家的出口,在競爭對手面前搶占先機。然而,在這場貨幣貶值競賽中,沒有人是贏家,但許多人都輸了。
新興國家像是巴西、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尼在已開發國家相繼貶值的過程中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同樣會竭力避免本國貨幣升值,像是對本國貨幣投資和存款課稅。照這樣下去,所有國家都將成為保護主義者。這場戰役揭開了序幕,必然會成為大規模,並且醜陋的貨幣戰爭。如果1930年代和1970年代的貨幣戰爭具有任何啟示,現在距離那時的狀況也不遠了。政府會顯露出真面目──課徵關稅、限制或實施資本管制。這些已經發生,未來還會更多。


二十世紀的貨幣戰爭
在《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Endgame)一書中,有關日本的一章標題是〈一隻飛向擋風玻璃的昆蟲〉。我們認為日本不是會不
會遭受重大經濟危機,而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日本何時會發生財政和貨幣的大災難不可能預知得到,但我們相信它一定會發生。在本書寫作之時,日本就已經出現最終結局的徵兆。事實上自(2013年)1月份起,我們就把這一年定為「擋風玻璃年」(The Year of the Windshield)。(日本已出現終局的樣 ,此時正好讓日本民眾知道他們怎麼把事情搞砸的。)
日本比其他國家涉入更深的債務和「紅色教條」政策漩渦中。這個國家因循著美國和歐洲足跡,甚至不作任何改變──這是一個觀察徹底執行超級凱因斯主義(uber-Keynesian)會走向何種結果的免費機會。
日本政府及其央行正在執行的大膽實驗,其重要性已無庸至疑,目前發生在日本的事情在未來幾年間都會影響全世界,因此有必要認真檢視。在後面幾章,我們將會相當深入探討日本當下所處的環境,得犧牲多少才能維繫經濟命脈。日本目前的經濟可以用凡爾登戰役(the Battle of Verdun)或溫泉關戰役(the Battle of Thermopylae)。日本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主事者已把經濟軍火庫裡所有的武器都搬到前線。
近期日本金融市場的劇烈震盪令人屏息,但從一些徵兆上合理預期,這國家應該已在財政和經濟災難的邊緣了。雖非有意貶抑,但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日本不是另一個希臘: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最大的銀行規模和美國差不多,擁有全球性的貿易地位和金額,同時日圓具有儲備貨幣的地位。全世界前六大企業中有兩個是日本企業;前五百大當中有七十一家,只次於美國,還領先中國(四十六家)。如果把亞洲包含中國的其他國家合併計算,總數也才稍稍超過日本(根據CNN資料)。簡單來說,當日本進行激進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對全世界來說都會出現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目前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在亞洲。
未來歷史學者將會記載,日本已開啟了自1930年代金本位制以來,最重要的全球貨幣戰爭,一個全世界被法定貨幣主宰的時代。我們將會解釋日本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在瞭解日本當前的困境、對應政策,以及評估未來的發展之前,我們必須回頭檢視歷史,看看貨幣戰爭如何具有週期性,並累積能量,然後像海嘯一般摧毁整個世界,淹沒經濟。
貨幣戰爭並不是新鮮事,全球貨幣間的爭奪在上個世紀中曾發生過二次。第一次是在1930年代,當主要國家針對是否放棄金本位制爭論不休之際,同時也各自抵抗通貨緊縮,試圖從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當中重獲新生。從金本位的角度來看,當時貨幣戰爭的發生是短暫的、必要的手段,以抵禦通縮。第二次是發生在1970年代,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終結了黃金和美元之間的價格連結。在這段時期,各國都盡力擺脫固定匯率的桎梏,好讓政府能夠盡情花費。結果是:更高的通膨、更高的失業率,沒有人得到好處。
我們會逐一說明這兩段歷史。


日本大海嘯:貨幣戰爭的開端
在我們的前一本著作《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寫作之時,日本的經濟情勢就非常不穩定,就像是一個極高的沙堆,任何一粒沙都有可能讓其崩塌,只是我們無法得知會是哪一粒沙子。
日本的問題由來已久。早在1980年代末期,日本曾出現有史以來其中一個最大的泡沫。在隨後的二十四年間經歷了低成長和高政府支出,日本的政府債務一飛沖天。1990年公共債務占GDP僅67%,到了2013年達到240%,2014年可能上看245%。這是美國或是全歐洲國家債務水平的2倍有餘,事情當然不妙。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13年3月曾報導:「日本央行行長告訴國會議員,日本巨額且高漲的債務是『撐不下去』的,對國家財政的信心潰散將會對整體經濟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複雜的還不止這些。日本過去二十多年都處於通貨緊縮的循環中。美國和中國的名目(nominal )GDP 3持續在增加,但日本增加的幅度卻極為有限。日本的物價多年來持續在下跌,通貨緊縮的結果導致實質債務負擔愈來愈重。通縮同時影響消費意願──人們寧願緊抱現金,預期物價會愈來愈便宜。並且利率早已觸及0%底部,名目GDP已不再增長。因此,日本的經濟規模自1995年以來都是呈現極低的上下起伏。
安倍的策略是革命性的創舉。即使中央銀行理應獨立於政府之外,安倍仍舊向日本央行施壓,希望央行貨幣政策設下2%的目標通貨膨脹率。果不其然,當保守派的總裁辭職下台,安倍任命黑田東彥出任後,日本央行乖乖就範。黑田總裁的激進程度,比起柏南克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二次大戰期間,日本人在每場戰役開戰前都會大呼「Banzai!」,日語的意思就是「天皇萬歲!」(對一些士兵而言,在自殺式攻擊前也會
這麼喊。)如果現在各國央行聽到他們的日本弟兄在高呼「Banzai!」,大事可就不妙了,因為日本已決心不計任何代價打擊通縮,以挽救他們的經濟。一旦大聲疾呼,攻擊就會展開,而且沒有回頭路。
我們在《終結大債時代》一書中曾提到,日本只會用貨幣化的方式處理其恐怖的債務問題,以期避開經濟崩盤(如今證據愈來愈鮮明),即使日圓將因此體無完膚也顧不得了。事實上,弱勢日圓至少可以改善些許在國內造成的破敗情況。
三支箭
安倍首相承諾「三支箭」策略來解決日本當前的問題。這三支箭包括:積極的貨幣寬鬆、擴張政府債信,以及結構性改革成長策略。
貨幣寬鬆是最簡單的一項。基本上,日本央行發出了如同美國聯準會所做的量化寬鬆規模,但日本的經濟規模僅有美國的三分之一。簡言之,日本央行正進行者其他已開發國家嘗試過的最大規模的注資計劃之一,即使金融分析師和經濟學家也未必能確知這超乎想像的規模究竟有多大。日本央行在未來二年將再購買1倍的債券量,再發行1倍的鈔票,同時擴大資產購買的範圍,包括私部門債券。他們宣布每年將增加50兆日圓(約5,200億美元)的政府公債,這幾乎是日本GDP的10%。真是令人瞠目結舌的印鈔,只是這僅會是將來歷史學家所看到長時間貨幣戰爭的前奏曲而已。
對日圓近期貶勢的相關報導又如何?《日本經濟新聞》(Nihon Keizai Shimbun)是日本主要的經濟類報紙,它估算了每貶值1日圓將對日本前三十大出口企業創造27億日圓的利潤。
每貶值1日圓,豐田(Toyota)汽車估計獲利將增加至3.4億日圓。而豐田2013年第二季公告獲利33.3億日圓,每1日圓貶值帶來的獲利將會在2013年下半年認列──看來,股價應該會衝上月球!
但這種獲利並不是變出來的,而是結結實實的銷售,因為貿易額的增加和成本下降所致;更進一步說,這些多出來的利潤是從其他用歐元、美元、人民幣、或韓圜的公司手中拿來的。也因此,全世界的企業家和財經官員都不樂見日本如此。
日本長年享有貿易順差,而近期則陷入了貿易赤字。如果同時擁有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除非私人儲蓄能彌補,否則只有靠中央政府大量印鈔才行。這是會計準則,沒有其他方法。沒有釋出大規模的貨幣,私部門經濟就不會出現資本支出。但是日本亟需成長,以擺脫財政和經濟泥沼,也就是需要更多的出口。日本的人口老化已嚴重限制國內消費支出的成長,且趨勢相當糟糕。
近期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的查理.雷(Charlie Lay)公布一篇有關日本和其他亞洲鄰國競爭關係的傑出研究。該研究提供了國際貨幣基金的一張圖表,是亞洲國家和日本出口的相似性分析。德國和日本是出口最相近的國家,緊接著是南韓和台灣,然後是美國、英國和法國。
查理緊接著問:誰會因為日圓的貶值去買日本的出口品?中國身為全球貿易的重要版塊,且仍在持續成長。哪些國家出口給中國?當然有日本,而日本直接的競爭對手還有南韓、香港和台灣。
你可以預期南韓、香港和台灣的企業獲利將受到影響,它們必須降價和起死回生的日本企業競爭。日本政府從未公開承認,他們很快就會將日圓貶到120兌1美元的價位,甚至可能更高;儘管貶值的過程可能相當顛簸,其他國家也不會坐視不管。日本的貨幣政策已無法回頭,只有繼續讓日圓長期貶值。如果日圓貶到六年前的水準(即約120兌1美元),德國等其他國家的出口就會飽受煎熬。
歐盟的部長們,特別是德國,大聲抱怨日本的政策。歐洲央行因為有通膨的顧慮,理論上會限制其量化寬鬆的程度,而無法和美國、英國、日本相比。我們說「理論上」是因為當德國隨著法國因為「貨幣緊俏」(currency tension)陷入嚴重衰退時,歐洲央行的人士竟想出合法且創新的辦法加入量化寬鬆的行列。每個人都知道當德拉吉決定參一腳時,他就會全力以赴玩真的。而德國央行也會在一旁敲邊鼓。
讓我們出口通縮吧
日本出口的第一項商品是純日本製、但沒人想要的通貨緊縮。主事者們試著把通縮傳給貿易競爭對手,就好像他們齊聚一堂說:「既然我們擺脫不了通縮,那乾脆把它出口吧!」
安倍政府和黑田主政下的日本央行已設定2%的通膨目標。即使2013年第一季名目GDP達到3.6%(年化),全國仍籠罩在通縮的情形下。過去二十四年他們想盡辦法製造通膨,現在又有什麼辦法達到2%的目標?其中一個辦法是增加進口成本。問題是根據最近的世界銀行資料,日本的進口僅占GDP的16%,而要從進口製造出通膨只會特別傷害退休族;因為,能源和食物(日本最大的進口品)以及其他需要資源的商品,都無法在日本國內產出,只會增加成本,讓日圓貶值。以固定收益維生的人們受傷最重,而這些人在目前日本的人口中占有極大的比重,並且持續增加。
要將「通貨緊縮」這條爛船轉向,變成「通貨膨脹」好船,並且以2%的速度前進,日本必須每年將貨幣貶值15%至20%才行。因此,相信各位已發現,日圓在2013年前六個月就貶值了這麼多。
別急。問題是,日本必須每年讓日圓依照貿易伙伴的加權平均貶值15%至20%。因為日本和全世界進行貿易,貿易加權後的日圓影響甚大(就像貿易加權的美元對美國的貿易帳的影響一樣)。
當貿易加權的日圓兌主要貿易伙伴的平均匯率貶值20%,和僅兌美元貶值20%大不相同。澳洲和其他亞洲國家才開始用各種藉口貶值他們的匯率,日圓貶值不是難事,其他國家開始被迫因應,困難的才剛開始。如果其他國家不回應,沒有人能把通縮出口。
如果日本未來五年每年貶值15%至20%,也就是在2018年(或更早)將達到200日圓兌美元,我們根本難以想像世界版圖會變成什麼模樣。如果你是德國人,你要如何應付?如果是韓國人?中國人?
這幾乎是全世界中央銀行的惡夢。如果中央銀行家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通貨緊縮無時無刻都是敵人,並且絕不輕饒;因為,誰會想成為第二個日本?
現代版的貨幣戰爭
日本最後的結局將會很難講,但我們深信(這可不是無來由的軟弱)日本的「紅色教條」、令人瞠目結舌的貨幣政策將會是掉落在高到不能再高的沙堆上的最後一粒,雪崩般的崩塌將導致全球性貨幣戰爭。
今天日本還處於一片樂觀中,鄰近國家一開始還沒對快速貶值的日圓感到恐懼。但跨過日本海對面的南韓,是日本在平面電視、汽車、電子晶片等出口的主要競爭者。毫無意外,南韓率先抨擊弱勢日圓。出口的巨人如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現代集團(Hyundai)眼睜睜看著韓圜在短短六個月內對日圓升值了30%,競爭力大幅萎縮。
面對弱勢日圓的威脅,南韓已表明不會坐以待斃。南韓政府警告不惜課徵金融交易稅。南韓財政部副部長崔鐘區(Choi Jung-Ku)表示:「近期由於量化寬鬆已引發史無前例的匯市震盪,必須採取因應的措施。」日韓之間的貿易大戰正在升高,而且不太可能善了。
主要的新興國家都在高調抨擊弱勢日圓,印度、俄羅斯和中國異口同聲強調要針對弱勢日圓採取行動。同時,菲律賓和泰國也正為不同的原因齊聲抗議,他們不希望大量的資金湧入,賺取較高的利率和匯差。中國外匯管理局(SAFE)局長易綱警告,先進國家採取的量化寬鬆、零利率,以及大量資產購買計劃的後果將十分危險。「成熟國家的量化寬鬆已造成金融市場資本流動的高度不確定。」他強調:「貨幣競貶是其中一個問題。如果所有國家都進行超級量化寬鬆,哪個國家的貨幣會貶值?」
事實上,除了日本以外,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樂見弱勢日圓。讓我們講得更清楚些:我們並不是建議大家放空日本公司或企業,而是看空日本政府的經濟政策。我們認為日圓還是會面臨貶值壓力(這是長期策略),而日本的利率還是會有上升壓力。
然而,千萬別把子彈用光去放空日本公債。戰役雖然已開始,但離結束還遠得很。我們無法確切告訴你每一步會怎麼走,因為我們都身處一個未知的境地。不過我們確信要握有那些中央銀行無法印製的資產。中央銀行的動作將牽動所有資產變化,我們也將面臨一個更震盪的時代,不過這些不安的震盪卻會創造機會。我們在本書第二篇會詳細說明。


放諸四海皆準的投資組合
華倫‧巴菲特曾說:「分散投資是無知投資者的保護傘。」這句話沒有負面的意思。事實上,我們在很多領域都算是無知者,卻也過得心安理得。我們不可能有時間成為法律、醫學、管線,或是園藝的專家,因此才會請律師、醫師、管線工人、園丁來發揮專長,為我們服務。在金融領域裡,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則是分散投資。
一般投資人不應該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無論你是倫敦的計程車運將、還是坐擁數十億美元校產,像是耶魯大學。沒有神奇妙方能保證賺錢,也沒有完美的投資組合。分散投資可以讓你避免單一資產損失可能造成的重大傷害,它適用於全世界任何角落的任何一個人,可以說是投資觀念中唯一的免費午餐(free lunch)。然而,大部分投資人卻沒能利用這個原則,長期、持續性的獲得投資收益。
在金融抑制和「紅色教條」的世界裡,投資人最終只有四種選擇:
(1)持有現金,但最後會被「紅色教條」貨幣政策吃掉購買力;
(2)押注一個未來可能的走勢,看看最後結果如何;
(3)買一些熟悉的好公司股票;
(4)分散你的投資,設想每一個可以的情境,擬定對應的計畫。
分散投資能有效幫助投資人避免大虧,而不是能讓人賺得更多。累積本錢的撇步不在於每年都能大賺一筆,而在於避免鉅額損失。華倫‧巴菲特曾說:「許多聰明的投資人在吃過一番苦頭後才體認到,一長串數字乘以一個零永遠等於零。」
布朗建議,把投資組合均分在以下四部分:
1.將25%放在美國股票,當景氣佳的時候表現良好。並且,股票是最值得擁有的長時間資產。
2.將25%放在黃金和其他貴金屬,用來保護資產價值,避免通膨。
3.將25%放在國庫券,這在景氣放緩甚至衰退時表現通常不會太差。
4.剩下的25%是保有現金,為投資組合增加穩定性。
這個「永久性投資組合」從1971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年平均報酬率為9.6%,最差的一年是在1981年,也有4.1%。這和純股票的投資報酬率相當,但股市的波動和震盪程度都大得多。
商品原物料本身並不會產生報酬,也不會付利息給投資人,只有在認為價格會上漲時才會買。華倫‧巴菲特曾寫道:「投資商品原物料的問題在於,是在賭有人會在六個月內繼續買單。商品原物料本身根本無法為投資人創造什麼……投資人買了一塊東西,然後希望別人在二年後付出高於期望收入的價格買走,這和一般投資真是截然不同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