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尾本 註東坡先生詩 精選集 | 誠品線上

焦尾本 註東坡先生詩 精選集

作者 蘇軾/ 等; 施元之/ 顧禧/ 施宿/ 合註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焦尾本 註東坡先生詩 精選集:一般古籍的刻印以宋代最早,所以宋版書素有一頁一黃金之珍貴價值。因是稀世珍品,近年在拍賣會上屢創天價,刷新古籍拍賣的世界記錄。《註東坡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般古籍的刻印以宋代最早,所以宋版書素有一頁一黃金之珍貴價值。因是稀世珍品,近年在拍賣會上屢創天價,刷新古籍拍賣的世界記錄。 《註東坡先生詩》刊刻於宋嘉定六年(1213年),當時因為資金充裕,聘請了善書歐體字的書法家傅穉手寫上版,書法蘊意秀美,刻工精雅明淨,被譽為宋版書中之極品。焦尾本是火燒餘燼損傷之書的雅稱,八百年來歷經諸多劫難,輾轉遷徙,戲劇性的浴火重生,寫下許多傳奇。它的珍貴之處在於:從明代至今經過十三個主人的遞藏和品鑑,出盡鋒頭,卻又遭受蟲、霉、水、火等劫數,書中的題詠、畫作網羅了清代士林名流,各卷前後遍鈐印記,幾無隙地。 乾隆年間大書法家翁方綱購得此書,視為珍寶,將書齋名為「寶蘇齋」,得書的第三天正好是蘇東坡的生日,便邀集桂馥、伊秉綬、姚鼐、錢大昕等好友,拜祭東坡和此書,之後每年農曆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時,都會舉行這樣的祭書儀式,因此書上名人的印鑑幾乎蓋滿,並在前後護頁留下了豐富作品,這部書也因這些雅好書畫的文人或題詩作畫或點評題跋,共同成就了非凡的藝術價值。 宋版書不論在字型和篆刻上都堪稱是藝術品,打開書卷,題記、題跋、印章和畫作都是藝術。書中名家留下的「印記」,朱色依舊鮮明,不僅勾勒出這部書輾轉流徙的軌跡,也可欣賞宋版字型、治印篆刻、書畫作品等細節,這些時間的刻痕,都是我們穿越時空認識與閱讀經典的一種方式。 2012年10月,大塊文化與國圖合作出版《註東坡先生詩》,將國寶文物復刻景印,堪稱出版界、文化界的盛事。但因整套書不分售、定價高,一般民眾以及喜愛蘇詩的讀者較難親近。出版精選集,一方面希望古籍之美得以普及,讓讀者了解宋版書的珍貴價值和焦尾本歷經歲月侵蝕種種劫難的傳奇,更希望將紙本出版藝術化的特點做充分的發揮與展現。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究方社負責人/方序中設計師/何佳興藏書家、作家/韋力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國際蘭亭筆會會長/張炳煌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詩人/陳義芝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justfont 共同創辦人/葉俊麟畫家、作家/蔣勳當代藝術家/韓湘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蘇軾/等作蘇軾(東坡居士),是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更是一位全才型作家,兼擅各種文體,流傳至今的詩、詞、書、畫作品,數量之巨、質量之優,皆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施元之、顧禧、施宿/合註《註東坡先生詩》是南宋施元之、施宿父子以及詩人顧禧合力之作。由當代人註當代詩,在註釋中保留了相當多的宋代史料,書中的題下註精闢翔實,題左註為施宿補注人物小傳及當代時事,因距離東坡時代不遠,是歷代學者頗為重視的第一手資料。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側寫,兼述二○一二復刻《註東坡先生詩》/曾淑賢《註東坡先生詩》出版序言/韋力稀世珍本的六個傳奇傳奇的人蘇東坡生性曠達豪放不羈,喜歡遨遊寄情於山水之間,他那無人能及的才情,展現在詩、詞、書、畫和散文中。蘇東坡在逆境中懂得隨遇而安,一生寄情山水,飲酒賦詩,這種既落拓又富浪漫情懷的獨特魅力,讓他成為中國文人喜愛與仰慕的名家。傳奇的註釋宋人註宋詩,始於東坡詩。就在蘇軾病逝不久,註釋蘇詩的風氣悄然興起,流傳甚廣,而且當代人註當代詩,無論時間之早、人數之多,在中國的詩歌史上都是第一人。傳奇的版本《註東坡先生詩》,刊刻於宋嘉定六年,當時的泰州常平鹽茶司是以公費付梓,資金充裕,聘請了善書歐體字的書法家傅穉手寫上版,書法蘊意秀美,刻工精雅明淨,被譽為宋版書中之極品。傳奇的祝祭清乾隆年間,大書法家翁方綱購得此書,視為珍寶,將書齋名為「寶蘇齋」,得書的第三天正好是蘇東坡的生日,特別邀請了桂馥、伊秉綬、姚鼐、錢大昕等好友,焚香設宴拜祭東坡。傳奇的劫後「焦尾本」清末此書歸袁思亮所有,後因袁氏的宅邸失火,火勢猛烈,情急之下他打算以身相殉,家人只得冒死將這套書救出。從此這部浴火重生、帶著燼餘痕跡的嘉定本,多了個「焦尾本」的雅稱。極品宋版書與火燒的枯跡相互映照,別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美感。傳奇的題記、印章明代至今,經過收藏家和文友們的品題鑑賞,歷代的名人印章,各卷前後「遍鈐印記,至無隙地」。書中名家留下的「印記」,朱色依舊鮮明,這些時間的刻痕,都是我們穿越時空認識與閱讀經典的另一種方式。附錄:十三位遞藏家小傳

商品規格

書名 / 焦尾本 註東坡先生詩 精選集
作者 / 蘇軾 等; 施元之 顧禧 施宿 合註
簡介 / 焦尾本 註東坡先生詩 精選集:一般古籍的刻印以宋代最早,所以宋版書素有一頁一黃金之珍貴價值。因是稀世珍品,近年在拍賣會上屢創天價,刷新古籍拍賣的世界記錄。《註東坡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2139325
ISBN10 / 9862139323
EAN / 9789862139325
誠品26碼 / 2681670026002
頁數 / 16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9X30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出版序】
《註東坡先生詩》出版序言 © 藏書家/作家 韋力 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日,翁方綱在北京以十六金買到宋刻《註東坡先生詩》,雖是不全之本,翁方綱卻極高興,因為他知自己所得實乃稀世秘笈。翁方綱酷愛東坡,在得到此書之前已有東坡手書《嵩陽帖》,此書到來令其更加興奮,特意將自己的堂號命名為「寶蘇齋」,以紀念得書之喜。《複初齋文集》中《寶蘇室研銘記》曾記此事:「予年十九,日誦《漢書》一千字,明海鹽陳文學輯本也。文學號蘇庵,則願以蘇齋名書室,竊附私淑前賢之意。戊子冬得蘇書《嵩陽帖》,癸巳冬得《蘇詩》施顧注宋槧殘本,益發奮自勗蘇學,始以寶蘇名室。」 刊刻及遞藏 蘇東坡詩文素為大眾所喜,其人格魅力亦令人折服,其作在當世就已經成為人們爭相傳誦之篇,然而其詩因涉及的人、事、典故及當時的朝政時局等太多,故東坡詩素有「非注不明」之說。注本蘇詩在宋代就已出現多部,流傳至今的卻僅兩部,一部為宋代書賈偽託王十朋之名所注的《王狀元集注東坡先生詩》二十五卷;另一部為南宋施元之、施宿父子及顧禧所注的《註東坡先生詩》四十二卷,因施、顧皆為南宋中葉時期的人,去東坡未遠,所以施、顧所注不僅能令讀者更深切地瞭解東坡詩篇,同時也能將其注作為史料來讀。詩注之外,施宿另編有東坡年譜一卷附於詩注之前,有助於讀者更深入的瞭解東坡及其詩篇。由於此書刊刻於當時的泰州常平鹽茶司,以公費付梓,資金充裕,所聘請的寫、刻、印者皆良工,故該書精雅整秀,明淨端正,堪稱宋槧之殊絕者,令歷代得者寶之。
該書首刻於嘉定五年、六年之間,施宿刻成此書之後不久去職,書版存於淮東倉司五十年,直到景定三年鄭羽到泰州任職,見到部分書版已經模糊不清,於是招集工匠將毀壞的書版或修補或重刻,然後再次刷印,後人稱此次修補刷印者為景定補修本。鄭羽補修之後又十餘年,元兵入侵,淮東淪為戰場,不久宋亡,書版遂不可問。
然而《註東坡先生詩》雖然經歷兩次刊刻,流傳卻極稀見,整個元、明兩代皆未見著錄,直到清初始有殘本流傳。絳雲樓書目雖曾記載有足本,然庚寅一炬,是書是否毀於其中,已無從考查。如今在各家著錄中可見者,有毛晉汲古閣藏嘉定殘本、徐乾學傳是樓藏殘本、怡親王府安樂堂藏足本、馬曰琯小玲瓏山館藏半部、鮑廷博知不足齋藏半部、馮敏昌藏足本、陸費墀藏景定足本、黃丕烈士禮居藏殘本、楊紹和海源閣藏殘本(士禮居舊藏)、繆荃孫、劉承幹遞藏殘本等。然而著錄雖多,今時仍然存留可見者,卻僅四部殘書,分別為毛晉、宋犖、翁方綱等人遞藏的嘉定殘本、怡王府及常熟翁氏遞藏的景定殘本、黃丕烈等遞藏的《和陶詩》二卷以及繆荃孫舊藏的四卷,將至今尚存的所有殘書拼起來,去其重複,共存三十六卷,依然不能湊成一部全書,可見這部書雖為殘卷,其珍貴程度卻可想而知。 祭書之始 翁方綱所得之本為嘉定殘本,今可追溯最早收藏者為明朝嘉靖年間的安國,之後為明末毛晉、宋犖,然後經揆敘到翁方綱。翁方綱得到這部書後珍逾球璧,不僅將室名改為寶蘇齋,還請羅聘繪《寶蘇圖》及《東坡笠屐圖》裝於書之副頁,另請畫家華冠繪自己小像一幅,裝訂在第三卷的卷首。得書的第三天正好為蘇東坡生日,翁方綱請來桂馥、伊秉綬、姚鼐、錢大昕等好友設奠祭書,拜祭東坡生日,大家或題跋、或賦詩,書於磁青護頁者為金液銀液,書於幅頁者為墨筆,此即祭書之始。
自此以後的每年十二月十九日,翁方綱都會舉行這樣的祭書儀式,以紀念東坡生日,當時參與盛事者皆有詩文記錄祭書之事,存於各自文集之中。錢泳《履園叢話》也曾記載此事:「大興翁覃溪先生⋯⋯所居京師前門外保安寺街,圖書文籍,插架琳琅,登其堂者,如入萬花谷中,令人心搖目眩,而無暇譚論者也。嘗得宋版施注《蘇詩》,海內無第二本,每至十二月十九日必為文忠作生日會,即請會中人各為題名以及詩文歌詠,盡海內賢豪,垂三十年如一日也。」凡此種種,皆可見翁方綱愛此書之篤。
翁方綱之後,該書又經多人遞藏,鄭騫先生撰有《宋刊施顧註蘇東坡詩提要》曾詳細列明該書遞藏的過程,現引用如下:「明嘉靖間安國―明末毛晉―康熙三十八年或稍早宋犖―康熙五十四年至五十六年之間揆敘―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日翁方綱―道光六年吳榮光―道光十七年潘德輿―道光咸豐間葉名澧―光緒中鄧詩盦―光緒宣統間袁思亮―民國潘宗周―蔣祖詒―張澤珩―國立中央圖書館。」在此遞藏過程中,該書所存卷數曾發生變化,宋犖得書時,存有卷三、四、七、十至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七至三十四、三十七、三十八、四十一、四十二,合計三十卷,到吳榮光架上時存卷依舊,到袁思亮家不久即遭火焚,最後至國立中央圖書館時,僅存卷三、四、七、十至十三、十五至二十、二十九、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七、三十八等十九卷,以及目錄的下卷。鄭先生還在文中提到:「比吳榮光以前所少各卷,是在潘、葉、鄧三家時失去,或遭火劫,不得而知;我只知道第四十一、第四十二兩卷即《和陶詩》未被火焚,而當初並未賣給中央圖書館,現由某藏書家收藏,『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從這段話的語氣中,我覺得鄭騫先生說此話時,應該是知道卷四十一及卷四十二藏於何處的,只是出於某些原因不便說,因為鄭文刊於一九七〇年,此時這兩卷正在藏書家陳清華架上,而陳先生當時身居美國,故有太多不可言者。 荀齋及《和陶詩》 陳清華先生字澄中,藏書極富,與周叔弢並稱「南陳北周」,為民國年間最具盛名的藏書家之一,因藏有宋版《荀子》而顏其室為「荀齋」,而他最為書林津津樂道的事,是使南宋世綵堂本《韓文》、《柳文》合璧一事,宋刻《註東坡先生詩》卷四十一、四十二是他一九三八年冬天在上海以重金收購。一九四九年陳澄中先生退休,攜帶部分珍籍移居香港,不久就傳出其有意出售所藏,以及日本人意欲收購荀齋舊藏的消息,當時的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得知後,決定不惜代價將這批珍籍購回國內,絕不能如皕宋樓般為日本人所得,當即通過徐伯郊、趙萬里等與陳澄中聯繫,至一九五五年才成功購回荀齋所藏的第一批善本,其中就有世綵堂本《韓文》、《柳文》。至一九六五年回購第二批善本時,鄭振鐸已經去世,周恩來親自過問此事,依舊請趙萬里與之聯繫,這次購回的善本中,就包括了陳澄中以之為號的宋刻《荀子》。當時中國經濟剛剛經歷了一段極困難時期,並且處於狠抓階級鬥爭階段,在這樣的時局之下,周恩來仍然親自過問此事,並在善本運回不久馬上安排內部展覽,受邀參觀者僅中央領導和極少數專業研究人員,可見荀齋所藏之重要。
然而陳澄中兩次出售的藏書中,都沒有《註東坡先生詩》卷四十一及卷四十二,可見在其心目中,這兩卷《和陶詩》之重要,遠過於世綵堂本《韓文》、《柳文》和以之顏其齋的宋刻《荀子》。陳澄中晚年將《和陶詩》二卷分給其子國琅、女兒國瑾每人各一冊,至十餘年前嘉德公司在美國從陳澄中後人手中徵集到一批荀齋舊藏,計有二十三部之多,可謂部部珍罕,其中最引人注目者的就是《註東坡先生詩》卷四十二,也就是《和陶詩》的下半部,因為它承載著太多的書界傳奇,人們也直至這個時候,才知道《和陶詩》二卷一直藏於陳澄中架上。按照當時的國家規定,這批書被文物部門限定為只能由公共圖書館購買,所以這批書最後完整售歸北京圖書館。
《註東坡先生詩》卷四十二的歸屬終於明瞭之時,外界卻並不知道《註東坡先生詩》的卷四十一藏於寒齋,亦為寒齋珍秘之一,不舍輕易示人。然而恰逢東坡誕辰九八一年,大塊文化為紀念此盛事,特將臺灣所藏及寒齋所藏精選出版,故而不揣淺陋,略寫序言如上。料必或有錯漏,不如人意之處,還盼方家指教。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焦尾本《註東坡先生詩》,它被火燒過、遭蟲蛀蝕、被水浸濕、受潮發霉,八百年來歷經諸多劫難,輾轉遷徙,戲劇性的浴火重生,寫下傳奇。
書中名家留下的題記墨寶、詩句畫作,有些用金液銀液調製,歷經歲月侵蝕仍曖曖含光,像一幅幅藝術品極具典藏價值。
彩色精印,菊八大開本,特殊設計裝幀吸引現代讀者細品古籍之美。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東坡側寫,兼述二○一二復刻《註東坡先生詩》 © 國家圖書館館長 曾淑賢
曠世奇才 顛沛一生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蘇軾於烏臺詩案發生後的次年(1080),在黃州沙湖道中遇雨時所填的一闕〈定風波〉。詞中很巧妙地利用「穿林打葉」的雨和「煙雨」二者──既指自然界風雨,也泛指政治上風雨的雙關語意,來抒寫他人生的感悟與體會。蘇軾認為所有的風風雨雨,總會過去成為煙雲,惟有蕭瑟的清涼平淡才是人生追求的真諦。這就是蘇軾東坡居士!這闕詞不但道出了當時的眼前景、心中事,也成了蘇軾人格修為、心靈境界的最佳寫照。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二十一歲中進士,不久名滿京華,聲震天下。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屢遭貶黜。宋元豐二年(1079),遭人誣陷,以「烏臺詩案」被捕入獄,謫貶黃州。哲宗時,舊黨主政,東坡被召為翰林學士。晚年新黨重掌權柄,東坡累以文字獲罪,先後貶英州、惠州、儋州,數年間經歷瘴癘之地,投荒海角天涯,備嚐流宦謫貶之苦。到了徽宗時,才大赦北還,未久病逝於常州。
蘇軾很早即以詩飲譽文壇,深獲一代文宗歐陽修的賞識。但「成也詩名,敗也詩名」,命運之神似未特別眷顧,後來更屢因詩名而遭不幸,甚至下獄,可知此言不虛。歸納起來,蘇軾的一生:從初試啼聲到名動天下,從二千石到階下囚,從囚徒生活到輾轉貶途,從江湖漂泊到位居廟堂,從繁華京城到投荒天涯,四十餘年為官生涯當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時間是在地方度過的,在朝時間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往來奔波於貶所。正如蘇軾自己所形容的「筋力疲於往,日月逝於道」。可以說他的一生,是經風歷雨深受顛沛之苦的一生。 但蘇東坡畢竟是蘇東坡,不但不曾被風雨橫逆擊倒,反而頂風搏浪巍然屹立。他始終以曠達的胸襟來面對人生,以豁達的氣度來面對橫逆,一生雖然屢遭謫貶,顛沛於人生旅程,困頓於官場宦海,無論在怎樣的困境中,他都善於運用自己的文藝才學和人格魅力,從苦難中解脫出來並超越它。正是這種豁達的人生情懷,才成就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才華橫溢、橫空出世的曠世奇才。九百年後的我們,展讀他的詩文辭章,仍感受到他曠達的胸襟、堅韌的品格和堅若磐石的感情,從詩文中也讓我們體會到他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啟示。
「時代不幸詩家幸」,似乎無奈地指出文學創作的一條規律,那就是詩文必須經歷苦難的淬煉、滄桑的磨洗,然後才能積累作品思想的深度與厚度。易言之,文學創作的內在意蘊,必須經由「文窮而後工」的重錘深鍛來加強它感動人心的力道。黃州四年謫貶的生活,使蘇軾的創作產生質的變化,迎來了蘇軾詩文創作的豐收期。文章由著重於政論、史論、哲理,轉向隨筆、小傳、題跋、書簡等「文學性散文」,內容簡短精約,筆法靈巧活潑,耐人尋思回味;詩歌由原先的富贍流麗、豐滿生動的風格,走向以清曠語言抒思出厚重的人生感慨,構思也更見縝密;經人生感慨的磨洗,也拓寬了蘇詞的道路,表現出詞的「詩化」趨向,從而使蘇詞呈現或豪邁雄放,或高曠洒脫,或婉約深情,或清新明淨的風格,超越人生的苦難,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至於這時期所創作之「三詠赤壁」──〈前赤壁賦〉、〈後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更是膾炙人口的蘇軾代表作,對後世文學史影響甚巨。黃州赤壁更是名滿天下,因與周瑜、曹操的戰場不是同一地方,被人稱之為「東坡赤壁」。
經風歷霜 瀟灑自如 蘇軾的一生,幾乎是在憂患失意的境遇中度過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是蘇軾在去世前不久所作(自題金山畫像)詩,不無憤慨且簡括地道盡了他的全部人生。話雖如此,即使蘇軾對現實政治充滿了憤懣不平之心,但他仍然常保樂觀豪邁的精神,奮發進取的態度,創作不輟,且不時發出健朗黠慧的笑聲。之所以如此,這是由於東坡先生找到困境消解的方法,寄情於山水田園的樂趣、友朋詩酒的摯情、哲理禪機的妙悟、手足妻兒的溫馨,還有為了苦難生活的奔波請願等等,梭織成蘇軾色彩繽紛而又有意義的一生。這種瀟灑自如的生命態度和人生體驗,成了他作品的基調,也豐富了作品的生命。 當然,不是說蘇軾作品中沒有失落惘然,沒有悲涼愴恨;但更多的則是達觀和開闊、智慧和才情,還有不屈不撓的追求和探尋。蘇軾是走過生活的四季霜華,看過人生的起承轉合的詩人,故其寫詩為文自有一份深邃與寧靜的境界。在蘇詩中常交織著兩種相反相成的風格:入世抱負與超世情懷,積極進取與恬靜無為,憂鬱憤懣與曠達樂觀,施展懷抱的胸襟與放情山水的意趣。蘇詩之所以能觸動人心,是因為他寫作是真性情的流露,所謂「有諸內則形諸外」,「有觸於中而發於詠嘆」者是也。易言之,蘇軾詩文之所以達到以情動人的境界,是他真正做到「詩從肺腑出,出則感肺腑」的要求。
即使命運起起落落,人生充滿苦難困厄,但蘇軾始終能惕勵自警,修為自省,奮發不已,創作不息。顯然,蘇軾有感於「身與時舛」,故只能借助詩文辭章以抒發個人的懷抱、志趣與情感。「標心於萬古之上,而送懷於千載之下,志共道申」,也由於具有這種心志,使蘇軾在人生老邁的向晚時刻,能無憾地完成他人生的華麗轉身──其詩文及著述,成就了他一生圓熟、圓融、圓滿的人格。這種具備圓熟、圓融、圓滿的成熟,是一種明亮不刺眼的光輝,是一種圓潤不膩耳的音響,是一種勿須察顏觀色的從容,是一種不必申訴求告的大氣。或許這種圓熟的人格魅力,才是蘇軾留給後人最好的人生遺產,同時也為人生啟示留下了最佳的典範。 詩文超脫 內容閎富 由於蘇軾是一位全才的作家,兼擅各種體裁,四十餘年的創作生涯當中,留下了四千八百餘篇文章,二千七百餘首詩,三百四十餘首詞,數量之巨為北宋作家之冠,質量之優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中即以詩歌而論,體裁即包括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古體等。內容題材更為廣泛,以王十朋分類蘇詩為例,就分七十七類,其中雜賦九十五首,所屬題材尤為分散,難以歸類,因此實際涉及的題材將近百類。如將這百科全書似的內容加以歸納整理,大略可分為社會政治詩、山水田園詩、風土民情詩、詠物寓志詩、抒情述懷詩、詠史懷古詩、評書題畫詩、談禪說理詩、贈答酬唱詩等九大類。
蘇詩內容之繁複龐雜,主要是因為蘇軾是一位學識淵博、閱歷豐富、遊蹤廣闊、知交眾多的詩人。前人認為蘇軾「英才絕識,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經傳,貫穿子史,下至於小說、雜記,佛經、道書、古詩、方言,莫不畢究。故雖天地之造化,古今之興替,風俗之消長,與夫山川、草木、禽獸、鱗介、昆蟲之屬,亦皆洞其機而貫其妙,積而為胸中之文。」是以,其所為詩文必然是「援據閎博,旨趣深遠」。有鑑於此,非借助注釋之爬剔梳理,就難收蘇詩精髓佳妙處欣賞之效,至於探驪得珠更遑論矣。蘇詩中涉及典故、成語、地理、名物、山川風土等很多,自須借助注釋不為功。至於蘇詩中涉及之人物、掌故、朝政、時局等,更須翔實透徹的箋注,俾梳理事實真象,斯明詩人之旨;否則,難免讓人有「霧裡看花,終隔一層」之感。 蘇詩施注 命舛運乖 宋人本有為宋人詩集作注的傳統,這與蘇軾、黃庭堅「以才學為詩」的作風有關。宋任淵注黃山谷詩及陳後山詩、宋李壁注王荊公詩、宋胡注陳簡齋詩等,都說明了這一現象。至於宋人為蘇詩作注更倍蓰於此,據稱有近百家之多。當時刊行的注本,就有趙夔《注東坡詩集》、吳興沈氏注、漳州黃學皋補注、宋刊五家注、宋刊五注與十注合拼本、舊題王十朋注、施顧注、廖群玉瑩中注八種。今存注蘇詩有三種,其形式分別為集注、類注和編年注,代表了詩集的三種編纂方式。集注本為五注、十注合拼本《集注東坡詩前集》宋刻殘帙,今存四卷,不知纂輯人,據考刊於南宋高宗朝。類注本為《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舊題王十朋纂集,今存二十五卷,附《東坡紀年錄》一卷,南宋中葉問世。編年注本即《註東坡先生詩》,係著名的蘇詩注本,擬於其後詳述。
《註東坡先生詩》,施元之、顧禧合注,施宿補注並刊,凡四十二卷,另有《年譜》、《目錄》各一卷。前三十九卷為編年詩,第四十卷為不編年之翰林帖子及遺詩,最後兩卷為《和陶詩》。據推斷成書於孝宗淳熙年間,刊於寧宗嘉定六年(1213),即淮東倉司刊本。編排體例比類注本合理,有利於知人論世。注文「援引必著書名,詮詁不乖本事,又於注題之下,務闡詩旨,引事證詩,因詩存人,使讀者得以考見當日之情事。」施宿刊本傳世甚少,理宗景定三年(1262)有鄭羽在嘉定原版基礎上修補印行之補刊本。施顧注本今存有兩種版本:嘉定本,明毛晉原藏本三十卷,其後續有亡佚,現為國家圖書館收藏,存十九卷,書中有朱筆點校。景定補刊本,今有翁同龢家藏本三十二卷。以上兩部藏本皆為殘本,加上黃丕烈等遞藏之《和陶詩》二卷以及繆荃孫舊藏的四卷,是至今尚存有關施注蘇詩的四種版本。將前述四種殘本拼合起來,去其重複,共存三十六卷,恰為原書七分之六。目前拼合版本,雖仍為殘卷而非完帙,但已非常難能可貴,珍若連城。抑有進者,今國家圖書館所藏嘉定本雖是燼餘,但其中為景定本所無的四卷卻相當完整,真是文獻有靈,天地同珍。
本館所藏之嘉定本《註東坡先生詩》,其命運與東坡先生多舛的經歷也相彷若彿,它先後曾遭受蟲、霉、水、火諸劫,但卻歷劫不毀。國家圖書館之收藏版本,因係從灰焰中掇拾殘餘,經良工裱褙重裝,故稱「焦尾本」或俗稱「火燒本」。
原貌復刻 經典重現 二○一二年與大塊文化合作的《註東坡先生詩》復刻出版獲得極大迴響,我們認為該書的出版,其意義有三:其一、施顧蘇詩注係蘇詩之名注,內容體例頗為翔實完整。該本之價值,不僅在注文,尤其在於題註,一來有助於了解東坡詩之旨趣,二來所注多是有關當時的人物、掌故、朝政、時局,對於神宗、哲宗兩朝新舊黨爭也有持平的看法,故頗具史料之價值。其二、施顧注本流傳不廣,故清初以來,通行本乃康熙時邵長蘅等人據殘本刪補之刪補本,但邵本任意刪削竄亂,已失施氏原來面目。我們將宋刊原本復刻出版,應有助於還施顧注本來面目。其三、有關善本書之復刻普及問題。善本書稱得上文獻的「國之重寶」,自然應善加保存細心維護,但另方面也應思考它的流通和普及問題。其實,有關古籍之復刻和普及,一直是本館施政的重要目標之一。二○一二年,我們將古籍善本從秘閣重庫中解放出來,復刻了《註東坡先生詩》,一來表示我們對一代文化巨人、文學巨擘蘇東坡的崇仰之心,孺慕之情;二來也可藉古籍復刻出版之便,讓經典面向大眾,並走向大眾,俾為中華古籍善本之普及,竭盡些許綿薄之力。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