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t City
作者 | 黃照達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那城:,※特別邀請※香港作家・鄧小樺——專文推薦紙上行旅・鄧彧——操刀設計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昶佐(立法委員)柳 |
作者 | 黃照達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那城:,※特別邀請※香港作家・鄧小樺——專文推薦紙上行旅・鄧彧——操刀設計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昶佐(立法委員)柳 |
內容簡介 ※特別邀請※ 香港作家・鄧小樺——專文推薦 紙上行旅・鄧彧——操刀設計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昶佐(立法委員) 柳廣成(漫畫家) 陳怡靜(「大人的漫畫社」主持人) 羅冠聰(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攜手推薦 「那城」系列漫畫,是香港漫畫家黃照達(Justin Wong)2020至2021年於《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專欄刊載的政治漫畫。此系列原名「這城」,黃照達藉其繪畫諷刺香港的各種時事,後因2020年7月1日《國安法》實施,漫畫影像比起文字更容易招禍,遂將專欄改名為「那城」。2021年,黃照達因遭到舉發,緊急離開香港,移居倫敦,此系列漫畫竟也成為他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的道別之作。 《那城THAT CITY》一書收錄連載期間的52篇漫畫,題材圍繞著香港近年的政治情勢、公民意識、社會風氣,以及受《國安法》與Covid-19疫情影響的日常。在書中,有著對心中香港已逝的哀悼、對監控無所不在的控訴,也有對麻木冷漠的警示,以及送給港人的溫暖。 黃照達的漫畫風格深受美國漫畫家克里斯.衛爾(Chris Ware)影響,擅長用平面設計、幾何排列的形式來構思漫畫版面。雖然是在講述政治議題,但並不鋒利批判,而是以抽象簡約的圖像寓意、玩味實驗的畫面構圖,以及詩意、哲思且幽默的文字,嘗試用較多空間讓讀者思考。可以感受到港人暗裡的不服輸、隱晦的掙扎與沉默的抗議,讀起來令人感慨萬分。 【精彩節錄】 「沿著城市的海岸線,走一趟,默寫她的形狀。用力吸一口氣,把數十年來的記憶填滿。在FB大聲公告:『我會繼續登入』。到機場找一個角落,等待城市向自己道別。」——Vol. 7〈如果有一天你要和這個城市道別〉 「我決定要欺騙自己……我用錢請了一大批演員和明星向自己撒謊。多穿幾件衣服,以免被人發現我的西眺。我做了一個籠給自己,讓我感覺安全和溫暖。臨睡前,我把眼睛摘下,以免在夢中看見自己。」——Vol. 8〈我決定要欺騙自己〉 「我為你感到難過,我為世界感到難過,不過我也要感謝你,你雖然贏了,但我們並沒有失敗。你帶我們走進了黑暗、狹長的隧道,我們卻對黑暗有更多了解。」——Vol. 24〈致2020〉 「我是一個一等公民,我的世界沒有恐懼。我是一個二等公民,我可以勇敢飛翔。我是一個三等公民,我溫柔地拒絕黑暗。我是一個四等公民,我向世界發出警告。我是一個五等公民,我每天和監視者對望。我是一個六等公民,我學習張著眼睛睡覺。」——Vol. 30〈X等公民〉 「在這裡,所謂的荒謬沒有位置。黑夜仍然是黑夜,白天仍會是白天。這不再是我們追夢的地方,因為我們已經活在夢中。」——Vol. 33〈歡迎來到這座城市〉 「我選擇成為別人的選擇。我選擇錯誤。我選擇不去做選擇。」——Vol. 38〈我選擇去選擇〉 【名人推薦】 「與極權者對抗的第一步,就是不讓記憶被粗暴地改寫,努力留下文字與圖像,不被世人淡忘。」——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那城即是我城,自由化為幻影,於是我們將明日的訊息隱藏於圖像,以藝術抵抗恐懼。」——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簡約、抽象的畫風呈現港人無法言說的惆悵,簡單、溫暖卻又無比哀傷。」——林昶佐(立法委員) 「且看從這城到那城,再到聲源的遷移——當作品注入離散語境,將賦予那城什麼意義。」——柳廣成(香港漫畫家) 「警語:從『這城』到『那城』,這是一本致香港告別書,足以讓人心碎。」——陳怡靜(大人的漫畫社 主持人) 「因為各種風刀霜劍嚴相迫,我們得以看到手繪、跳躍如詩、纖弱而龐複的黃照達作品。纖細筆觸,簡約隱晦,飽滿傷心。那城,我城。我們無法接近的香港,無法割捨。」——鄧小樺(香港作家) 「從我城到那城,由苦到甘,照達以柔韌有力的映像,折射著香港民主自由的想像。我們需要如他般具創造力的人,啟發未來。」——羅冠聰(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作者介紹 黃照達黃照達 Justin Wong生於1974年,香港漫畫家兼媒體藝術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先後又在香港及倫敦攻讀藝術及互動數碼媒體。完成學位後,開始探索傳統藝術模式在數位時代下的可能性,曾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2021年移居英國。作品涵蓋漫畫、插畫、平面設計、動畫及互動裝置等領域。畫風抽象、簡約,具有相當強烈的圖像設計感,嘗試用較多空間讓讀者思考。政治社會議題為其主要題材,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2007年起於《明報》連載、「那城」(原名「這城」)2020年起於副刊《星期日生活》連載。著作有《LONELY PLANET 1-2》、《HELLO WORLD》、《土製香港》(合集)、《80臺北x90香港:漫漫畫雙城》(合集)、《那城THAT CITY》。Instagram:@ little_pink_man
書名 / | 那城 |
---|---|
作者 / | 黃照達 |
簡介 / | 那城:,※特別邀請※香港作家・鄧小樺——專文推薦紙上行旅・鄧彧——操刀設計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昶佐(立法委員)柳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206454 |
ISBN10 / | 6267206459 |
EAN / | 9786267206454 |
誠品26碼 / | 2682303532006 |
頁數 / | 10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4X38X1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
黃照達的悲情城巿
鄧小樺(作家)
有些事情,若你懂得,那是因為共同的悲傷。
《那城》是香港漫畫家黃照達2020年7月開始在香港報章連載一年的漫畫作品。本來多年在報章每日刊登幾格時事連環漫畫的黃照達,於港區國安法通過之後,將原本名為「這城」的時事漫畫專欄,易名為「那城」;有別於黃照達以往以新媒體的軟體藝術作類似flash or clip art的風格,《那城》主要為鉛筆手繪,因故事背景模糊化而呈更強烈的魔幻現實色彩,更傾向於心理及情緒方向內省探索,黃照達一貫的冷幽默轉變為濃郁的悲傷與詩意。看到2021年春天時兩份呈粉碎畫面的〈音樂噴泉〉和〈氣泡都巿〉,我竟然不是首先為那前衛大膽欣喜,而是感到同樣受到衝擊而粉碎的某種痛楚。
(中略,詳見書)
事實是,黃照達其實本不幽閉絕望;長年於報章連載漫畫,他擅於以時事題材帶出靈敏的反思(例如〈My.TV.Buddy〉中時刻在看的電視,其實一直是關上的),而《那城》中也有大量各種日常生活可以輕易做到的小事(如種植、看雲、喝水等)來開解鬱悶。黃照達的作品常讓我想起大塊文化出版的一本書《拔一根頭髮,在幻想的森林中漫步:101個哲學的日常體驗》,湧蕩讓生活跳脫常規、充滿驚喜的小建議。這次,黃照達仍然讓我看到他那放射性的聯想方式;這次,黃照達更提出許多貼近土地、微小生活的意念,去處理恐懼、離愁、鬱悶、仇恨等情緒問題;這次,黃照達有一種特殊的、謙卑的憂鬱,這本是他的性格。
這次,黃照達直面香港人以至所有生活壓抑的人,之共同創傷,並以創意提供療傷的藥方。黃照達的漫畫中圖文結合的方式極具跳躍性,滿有詩意、哲思與幽默,簡直是可為創意寫作作範例之大集。而《那城》的詩意與實驗性也是極強的,在A1開倒的整張報紙上(原初連載的規格),黃照達不斷挑戰漫畫框限的邊界、文字與圖像的流向、圖文對話的方式,一邊打破既定概念,一邊把各種形式放進作品:方格打勾二選一、小學生作業紙、飛機座位表、QR CODE(請讀者一定要掃描!)、春聯、選票、棋盤,諧擬張洹的概念藝術品〈為無名山增高一寸〉,甚至用手繪動畫的方式去將GIF呈現為一種哲學思考。
(中略,詳見書)
我認為《那城》是黃照達最好的作品——他用創作與實驗去負起了時代給他的重擔。陳冠中說,一如亂世可以是葡萄酒極好的年份,壞時代也可以有好收成。黃照達《那城》,就是這個壞時代帶來的好收成。
於是,眼中汩汩湧出的,濃郁的酒,印證了苦難的共同體之存在。
自序 : 【後記】
後記
2020年疫情開始不久,我決定創作一個名為「這城」的插圖系列,每星期把香港的政治新聞串連起來,用圖像描繪其時的社會面貌,在《明報》的《星期日生活》內連載。直至2020年7月,港版國安法通過之後,人民躁動不安,社會不同層面都充斥著白色恐怖。為了避免為報館帶來麻煩,我決定把「這城」易名為「那城」,由明刀明槍的政治漫畫改為以個人感受出發的圖文故事。
「這城」和「那城」最大的分別,是一種距離和視覺的轉變。由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到過去幾年的疫情,政府和人民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漸漸拉遠,甚至割裂了。這種距離的轉變改變了我們對城市的看法。距離愈大,看到的細節便愈少,就像坐在一艘慢慢離開港口的船,城市在視覺上變得愈來愈模糊。不過,這種距離感同時卻又讓我們更清楚看到城市的輪廓。那一刻,我就更加了解到自己的家已經徹底變了樣。
和許多那城人一樣,自己最終決定和那城保持一個更大的距離,直到消失於視線之中。從此我們只能透過社交媒體或朋友口中,像瞎子摸象般去想像那城的模樣。然而,身處千里以外的另一城市,離散的人卻仍帶著那城舊日的氣息,為他日在A城、B城或C城重建那城而默默努力。這班人相信城市不再是一個固定的空間,而是一種流動的概念,植根在人的心裡。所以,有時我在想,究竟我們是否真的有離開過?當「這城」好像變成「那城」,但其實「那城」不過是「這城」的另一種形態?
「那城」是一套充滿眼淚的作品,記得每星期創作時都像在重新經驗過去幾年經歷過的痛苦。我明白直視痛苦也是一種療傷的過程,放下政治漫畫的嘲諷手法,在時事題材裡我嘗試更坦率敲問自己的感受,當中充滿恐懼和悲痛。可幸的是,圖像和文字給予我空間去思考。創作靈感有時來自文學、音樂、漫畫格式和版面空間的實驗也能幫助我去整理不同的思緒,讓我舖陳一場和自己的對話。今天「那城」能輯錄成書,我希望自己這個療傷的過程也能為其他那城人帶來一些安慰和鼓勵。
最後要多謝大塊文化,把「那城」帶到我十分喜愛的台灣,提供了另一個「那城」的視角。或許讀這書需要對「距離」有多一分的在意,那是時間、地理上的距離,同時也是歷史、文化上的距離。
黃照達
2022.10.31 倫敦
最佳賣點 : 「我決定要離開這個地方了,
不是因為恐懼,
而是害怕自己將來不再懂得恐懼。」
香港《明報》副刊專欄漫畫家黃照達
52篇引人深思的政治圖像
以平面設計的形式風格、如實驗新詩的文句組合
獻給回不去的「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