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
作者 | Nassim Nicholas Taleb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隨機騙局: 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財星》(Fortune)雜誌選為「有史以來最聰明的書」(SmartestBooksofAllTime)《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商業書《黑天鵝效應》作者 |
作者 | Nassim Nicholas Taleb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隨機騙局: 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財星》(Fortune)雜誌選為「有史以來最聰明的書」(SmartestBooksofAllTime)《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商業書《黑天鵝效應》作者 |
內容簡介 《財星》(Fortune)雜誌選為「有史以來最聰明的書」(Smartest Books of All Time)《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商業書《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成名之作《隨機騙局》(更新二版)與《黑天鵝效應》《反脆弱》並稱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的《不確定》三部曲也是最淺顯易懂的首部曲在機率的觀念下,賺大錢的人可能只是運氣好的傻瓜,而賠錢卻也只是運氣不好罷了。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運氣其實常常被低估。這本書要談的就是運氣,更準確地說,在個人生活或是職場生涯裡,我們對運氣懷有什麼樣的認知。本書的背景,正是最引人注目的論壇。在那裡──也就是市場,也包括日常生活──運氣常被人誤認為是真正的技能……為什麼有些人那麼有錢,卻不是那麼聰明?世事可能瞬息萬變,為什麼只有牙醫是值得考慮的一個好職業?為什麼只要足夠數量的猴子坐在打字機前,遲早就會出現一位大文豪?為什麼統計學家統計了老半天,卻總是料不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當你因為隔壁的千萬富翁太多而備受打擊時,有沒想過只是自己選錯居住的地點?為什麼股票交易買賣其實比煎蛋還容易?又為什麼專家及新聞記者多如過江之鯽,卻沒一個可以信得過?是什麼樣的世界,讓人們寧可靠運氣,也不要靠能力?賭徒的迷信有沒有道理?為什麼爛計程車司機的破英語讓人大賺了一筆?倒底是贏家通吃,還是輸家通賠?為什麼微軟的比爾.蓋茲並不是他那一行中的佼佼者(但請勿告訴他這個事實)……隨機騙局》的文風玩世不恭,有悖傳統,從多個學門探索我們生活中最不被理解的力量之一,令人大開眼界。本書係《黑天鵝效應》作者的成名之作,與《黑天鵝效應》及《反脆弱》並稱為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的《不確定》三部曲,更是其中最淺顯易懂的首部曲。書評「《隨機騙局》之於華爾街的傳統思維,大致就像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九十五條論綱之於天主教會。」──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決斷兩秒間》(Blink)作者「這本書就像手榴彈那樣滾落華爾街。」──Maggie Mahar,《牛市!一頁榮景》(Bull! A History of the Boom, 1982-1999)作者「妙不可言……塔雷伯將緊緊抓住你。」──Peter L. Bernstein,《馴服風險:精彩的風險故事》(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作者「改變生活……《隨機騙局》令我的雙手因為興奮而顫動。」──Tom Peters,《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作者「我們需要像這樣的書。……讀來有趣,獨到的見解更令人耳目一新。」──Robert J. Shiller,《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作者「讓人想起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和史帝文‧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等一流的科學家 隨筆作家。」──Michael Schrage,麻省理工學院,《認真玩》(Serious Play)作者「如果要我列舉談市場寫得最好的五本書,《隨機騙局》會在我的書單上。」──Jack D. Schwager,《金融怪傑》(Market Wizards)作者「聰明過人、誠實正直、一針見血。塔雷伯的思想方式獨樹一格,而且具有感染力。」──Marco Avellaneda,紐約大學數理財務學教授「塔雷伯寫的書,數理基礎穩健,對一般大眾來說,也兼具趣味性和資訊性。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Donald Geman,約翰霍浦金斯大學機率理論教授「適合暑期展讀和買來當畢業禮物。(塔雷伯)解釋了商業和財務領域中,看起來像是『才華』的幾乎每一件事,其實只是運氣使然。」──Scott Adams,《呆伯特》(Dilbert)的創作者「卓然不群,發人深省……妙趣橫生的一本書。」──《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一竿子打翻今年將出版、承諾提供無敵(股市)策略的數百本書。」──倫敦《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最佳書籍「讀來有趣的這本書……將敦促讀者審慎思考成功的本質和機運所扮演的角色。」──《巴倫周刊》(Barron’s)「條理清晰、聰明……探索成功和失敗的本質。任何想要多點成功的人,最好思之再三。高度推薦。」──Harry C. Edwards,亞馬遜網站(Amazon.com)編輯「立刻躋身而成經典之作。可讀性高,每個轉折點都精彩萬分。」──Patrick L. Young,《新資本市場革命》(The New Capital Market Revolution)作者「本書文風不拘形式且有趣。……從一個話題跳到下一個,但作者的論點始終清楚明白傳來。……整體而言,真心推薦這本書。」──slashdot.org「塔雷伯利用富於想像力的各種例子,提醒我們,人是透過存活者偏誤的透鏡看這個世界──我們往往只看到做特定某件事的少數幾位贏家,而不是許多輸家。……正如塔雷伯在他所寫迷人且生動的書中所說,記住隨機性可能愚弄我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威爾遜季刊》(Wilson Quarterly)「多年來我看過最好的一本書。塔雷伯將擴展你的心思、讓你笑、給你的懷疑一把健康的推力。」──Paul Sturm寫於《聰明理財》(Smart Money) 「聰明且可讀性很高的指南,從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到約吉‧貝拉(Yogi Berra)等思想家,汲取真知灼見,引導我們的思緒更加清晰。」──Futurist「來自古典到現代哲學家、透過計程車司機、商業人士和牙醫,常識迸發。」──Paul Wilmott,《衍生性金融商品》(Derivatives)作者「塔雷伯以淺顯易懂和趣味盎然的(寫作)方式,結合個人的交易經驗,以及來自多個學門──古代史、古典文學、哲學、數學、科學──無數主題的細節和實例。」──Word Trade「《隨機騙局》是認真嚴肅、深奧微妙的書,非常值得仔細拜讀。……見識不俗。」──Barton Biggs,華爾街投資大戶「在這個太多人靠學經歷堆砌門面的世界中,塔雷伯是真正的知識分子。他比大部分哈佛教授更長於運用文學。除此之外,這本書出於熱中這個主題的人之手,令人耳目一新。他不受學術規則的束縛,而是跟著本能和熱情走,去研究和剖析人性。」──Terry Burnham,哈佛大學,《都是基因惹的禍》(Mean Genes)共同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致力研究不確定性、機率和知識的問題。擁有華頓學院(Wharton School)的企管碩士及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的博士學位。他在商場中打滾和當計量交易員約二十年,之後在二○○六年成為全職哲學隨筆作家和學術研究工作者。著有《隨機騙局》(Fooled by Randomness)與《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後者盤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各大暢銷書榜多年,儼然已成為文化業、社交圈、知識界的一個試金石。《黑天鵝語錄》(The Bed of Procrustes)則是作者的機智警語錄,道出了最精準的預言。《反脆弱》(The Antifragile)更是黑天鵝世界中極具革命性力量的終極自保手冊(以上各書繁體中文版均由大塊文化出版)。塔雷伯無疑已是世上最炙手可熱的思想家。雖然大部分時間遺世獨居,埋首書堆,或者像漫遊者那樣沉思於咖啡館,卻是紐約大學工學院的風險工程傑出教授。他的研究主題是「不透明之下的決策」──也就是畫一張地圖和寫一張計畫書,說明我們應該如何活在無法全盤了解的世界中。本書《隨機騙局》係作者成名之作的更新二版。與《黑天鵝效應》及《反脆弱》並稱為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的《不確定》三部曲,更是其中最淺顯易懂的首部曲。■譯者簡介羅耀宗台灣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畢業、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候選人。曾任《經濟日報》國外新聞組主任、寰宇出版公司總編輯。所著《Google:Google成功的七堂課》獲中華民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九十四年度金書獎。另著有《第二波網路創業家:Google, eBay, Yahoo劃時代的繁榮盛世》。譯作無數。曾獲時報出版公司二〇〇二年「白金翻譯家」獎。現為財金、商業、科技專業自由文字工作者、《哈佛商業評論》全球中文版特約譯者、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特約譯者。as Taleb
產品目錄 序:不必把知識看得那麼重更新第二版謝辭章節摘要前言:雲中的清真寺第一部 梭倫的警世之言偏態、不對稱、歸納1 如果你那麼有錢,為什麼不是那麼聰明?尼洛‧屠利普頓時開悟一時回神操作風格不必顧慮工作倫理人都有祕密高收益交易員約翰所得過高的大老粗汗流浹背的酷暑血清素與隨機性牙醫師其實非常有錢2 怪異的會計衡量方法另類歷史俄羅斯輪盤可能的世界更為惡毒的輪盤安撫同事關係從蘇聯來的救兵梭倫進雷吉娜夜總會威爾不是梭倫:談有違直觀的真理和人辯論時慘遭修理一種不同的地震格言多得是風險經理副現象3 用數學沉思歷史歐洲花花公子數學各種工具蒙地卡羅數學我的閣樓中樂趣無窮 製造歷史佐葛魯伯充斥閣樓無視歷史火爐很燙預測過去歷史的技能我的梭倫個人數位助理器上蒸餾後的思維新聞快報再談席勒老而彌堅蒙第卡羅中的斐洛斯特拉圖斯:論雜訊和資訊的不同4 隨機性、胡說八道和科學知識分子隨機性與動詞反向杜靈測試偽思想家之父蒙地卡羅5 最不適者生存──進化有可能被隨機性愚弄嗎?新興市場奇才卡洛斯賺錢的年頭向下攤平操作持續探底高收益交易員約翰懂電腦和方程式的數狂他們共有的特質被隨機性常數愚弄的市場傻蛋一覽天真的進化論進化會遭隨機性愚弄嗎?6 偏態與不對稱中位數不是訊息牛和熊動物學傲慢自負的二十九歲兒子稀有事件對稱與科學幾乎每個人都高於平均值稀有事件謬論詐欺之母為什麼統計學家無法察覺稀有事件?搗蛋小孩換上黑球7 歸納的問題從培根到休謨黑天鵝尼德霍夫波普爾的推廣者地點,地點波普爾的答案開放社會沒人是完美的歸納與記憶帕斯卡的賭注謝謝梭倫第二部 打字機前的猴子存活者偏誤和其他偏誤取決於猴子的數目惡毒的現實生活關於本部8 隔壁的百萬富翁太多如何消除失敗的刺痛就是快樂工作太多你是失敗者雙重存活者偏誤更多的專家贏家眾所矚目那是多頭市場大師的意見9 買賣比煎蛋容易被數字愚弄安慰劑投資人沒人需要能力強回歸平均數遍歷性人生無處不巧神祕函被打斷的網球賽反存活者生日詭辯世界好小!資料採擷、統計學與信口雌黃我看過最好的一本書!回測程式擴大引伸得更叫人不安盈餘發表季:被業績數字愚弄比較運氣癌症治療皮爾遜教授到蒙地卡羅(真的去了):隨機性看起來不隨機!沒吠的狗:科學知識中的偏誤沒有結論的結論10 輸家通賠──談人生中的非線性沙堆效應隨機性上場學習打字真實世界之中和之外的數學網路的科學我們的大腦布里丹的驢子或隨機性好的一面不是撐死,就是餓死11 隨機性和我們的心智:我們是機率盲巴黎或巴哈馬群島?一些建築上的考量當心哲學家官僚足夠滿意有缺點,不只不完美卡尼曼和特佛斯基需要拿破崙的時候,他在哪裡?「我做得和上次的交易一樣好」與其他的試探法籤餅學位兩套推理系統為什麼我們沒和第一次約會的人結婚我們的自然棲息地迅速簡約神經生物學家也是法庭中的卡夫卡荒謬的世界了解機率偏誤的例子我們是選擇權盲機率與新聞媒體(又談新聞記者)午餐時間的CNBC節目你現在應該死了彭博的解釋過濾方法我們不了解信賴水準招認第三部 在耳中塞蠟活在隨機世界中我沒那麼聰明維根斯坦的尺奧德賽的消音令12 賭徒的迷信和籠中的鴿子計程車英語與因果關係史金納的鴿子實驗再談斐洛斯特拉圖斯13 卡涅阿德斯到羅馬:談機率與懷疑論卡涅阿德斯到羅馬機率,懷疑論的產物德諾波伊斯先生的意見信念的路徑相依以計算替代思考從一場葬禮到另一場葬禮14 巴克斯拋棄安東尼賈姬的喪禮有感隨機性與個人的優雅後記:梭倫說過當心倫敦的交通堵塞附筆:沖澡時想到的三件事後來想到的第一件事:逆技能問題後來想到的第二件事:再談隨機性的好處不確定性與快樂訊息紛至沓來後來想到的第三件事:單腳站立第一版謝辭前往圖書室 註釋與書單註釋參考書目
書名 / | 隨機騙局: 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 |
---|---|
作者 / | Nassim Nicholas Taleb |
簡介 / | 隨機騙局: 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財星》(Fortune)雜誌選為「有史以來最聰明的書」(SmartestBooksofAllTime)《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商業書《黑天鵝效應》作者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2135327 |
ISBN10 / | 9862135328 |
EAN / | 9789862135327 |
誠品26碼 / | 2680874101003 |
頁數 / | 360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第一部:梭倫的警世之言
偏態、不對稱、歸納
1如果你那麼有錢,為什麼不是那麼聰明?
以個性截然不同的兩個人,說明隨機性對社會啄序和妒羨的影響。談隱而未顯的稀有事件。現代生活中,世事可能瞬息萬變,但牙醫或許例外。
2怪異的會計衡量方法
談另類歷史,從機率的角度看世界,知識詐欺,以及一位有經常沐浴習慣的法國人展現的隨機智慧。新聞記者的養成,如何不了解隨機發生的一連串事件。謹防前人的智慧:針對隨機結果提出的偉大觀念,如何幾乎都與傳統智慧背道而馳。談正確性與可理解性的不同。
3用數學沉思歷史
以蒙地卡羅模擬法作為比喻,藉以了解一連串的隨機歷史事件。談隨機性和人造歷史。愈老愈美,幾乎總是如此,以及新和年輕通常有毒。請你的歷史教授去上抽樣理論入門課。
4隨機性、胡說八道和科學知識分子
進一步利用蒙地卡羅產生器,製造人為思想,並與嚴謹的非隨機建構相互比較。科學戰進入商業世界。為什麼我的審美觀樂於被隨機性愚弄。
5最不適者生存—進化有可能被隨機性愚弄嗎?
兩樁稀有事件的個案研究。談稀有事件和進化。「達爾文學說」和進化的概念如何在非生物學界遭到誤解。生命並不連續。進化如何將被隨機性愚弄。為歸納問題揭開序幕。
6偏態與不對稱
介紹偏態的概念:為什麼在動物學以外的領域,「牛」和「熊」的意義相當有限。搗蛋小孩毀了隨機性。認識論不透明性問題入門。談歸納問題之前的倒數第二步。
7歸納的問題
論天鵝的色動力學。將梭倫的警世之言帶到哲學的領域。維克多•尼德霍夫教我實證主義;我加進了演繹。為什麼太正視科學反而不科學。索羅斯推廣巴柏。第十八街和第五大道口的那家書店。帕斯卡的賭注。
第二部:打字機前的猴子
存活者偏誤和其他偏誤
8隔壁的百萬富翁太多
存活者偏誤的三個例子。為什麼應該住在公園大道的人很少。隔壁的百萬富翁穿得很爛。專家多如過江之鯽。
9買賣比煎蛋容易
存活者偏誤的技術申論。談生活中「巧合」的分布。寧可靠運氣,不靠能力(但你可能被抓個正著)。生日詭辯。更多的江湖郎中(以及更多的新聞記者)。有工作倫理的研究人員如何能從資料中找到任何東西。談沒吠的狗。
10輸家通賠—談人生中的非線性
人生中不懷好意的現象呈非線性。搬到洛杉磯的寶艾市,並且染上富人和名人的惡習。為什麼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茲可能不是他那一行中的佼佼者(但請勿告訴他這件事實)。饑渴交加的蠢驢。
11隨機性和我們的心智:我們是機率盲
很難把你的假期想成是巴黎和巴哈馬群島的線性組合。尼洛•屠利普可能永遠沒辦法再到阿爾卑斯山滑雪。別問官僚太多問題。布魯克林製大腦。我們需要拿破崙。科學家向瑞典國王彎腰。談一些行為發現。從一本教科書看到的機率盲現象。多談一些新聞污染。為什麼你現在可能已經死了。
第三部:在耳中塞蠟
活在隨機世界中
12賭徒的迷信和籠中的鴿子
我的生活不時出現賭徒的迷信。為什麼爛計程車英語能幫你賺錢。我是笨蛋中的大笨蛋,但我心知肚明。應對我基因中的不適應性。我的交易檯底下不擺巧克力。
13卡涅阿德斯到羅馬:談機率與懷疑論
御史加圖要卡涅阿德斯打包回家。德諾波伊斯先生不記得以前發表過的意見。提防科學家。死守觀念。同樣那一位羅伯•莫頓對作者助以一臂之力。科學從一場葬禮進化到下一場葬禮。
14巴克斯拋棄安東尼
蒙泰朗之死。斯多噶哲學不是咬緊牙關,而是持有人能戰勝隨機性的錯覺。當英雄竟然那麼容易。隨機性與個人的優雅。
序:不必把知識看得那麼重
本書是由兩樣東西合成的。一方面,是不胡說八道的不確定性實踐者,整個專業生涯都在抗拒被隨機性愚弄,而且設法用計謀勝過機率性結果引發的情緒。另一方面,則是沉迷於美學和熱愛文學的人,願意被經過整飭、精鍊、具有原創性和品味,任何形式的胡說八道所愚弄。我沒辦法不當隨機性傻瓜;我能做的,是將它局限在可以帶來某種美學愉悅的地方。
這樣的想法來自直覺;這本個人隨筆,主要是討論作者在風險承受實務方面的想法、掙扎和觀察到的事情,不是論文,而且絕對不是科學報告。這是為了好玩而寫的,目的是讓人讀來(大抵)有趣,而且是帶著好玩的心情去讀。十年來,關於我們應對隨機性的偏誤(後天習得或與生俱來),論述已多。寫本書第一版時,我立下的準則是避談⒜不是我在這個主題上親眼目睹或獨立發展出來的任何東西;以及⒝我還沒有吸收消化得夠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寫出這個主題的任何東西。只要有一點點覺得像是在工作,任何東西都不用。我也必須刪除看起來像是到圖書館找來的內容,包括在科學上頻頻提及他人,以自抬身價的攀龍附鳳內容。我試著不引用並非從我的記憶自然跳出的話語,和並非這些年來我熟讀的作者寫的文字(我討厭隨機使用前人的智慧—稍後還會談更多)。言語比沉默有價值才開口。
這些準則依然不變。但人生有時需要妥協:在讀者和朋友的壓力之下,我在目前這個版本加進一系列非侵入式的章節附註,導向相關的文獻。大部分章節,我也添加新的材料,最明顯的是第十一章。整個算起來,本書篇幅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
贏家加碼
我希望這本書像有機生物—用交易員的行話來說,就是「贏家加碼」—並且反映我個人的進化,而不是緊抱這些新想法不放,然後將它們原原本本,整個放進新書裡面。奇怪的是,這本書出版後,我對其中一些章節思前想後所花的時間,遠多於從前,尤其是在兩個不同的領域:⒜我們的大腦看到的這個世界,隨機性遠比實際要少,以及⒝造成很大偏離的不確定性瘋狂名稱「厚尾」(稀有事件愈來愈能解釋我們生活中的世界,但同時依然有違我們的直覺,就如同它們有違我們祖先的直覺那樣)。這本書的第二版反映作者慢慢比較不像是不確定性的學生(我們對隨機性就只能懂那麼少),而更像研究人們如何被它愚弄的工作者。
另一個現象是:作者被自己寫的書轉型。隨著我日益開始實踐這本書的原始內容,我在最料想不到的地方看到運氣發揮作用。這就像有兩顆行星:一顆是我們實際居住的,另一顆的確定性則高得多,人們深信我們就活在那裡。情況很簡單:過去發生的事件,隨機性看起來總是比它們應有的水準低(這稱作事後諸葛偏誤)。我聽別人談起他的過去,會發現他所說的不少內容,只是自欺欺人的心思,事後捏造出一番道理,回頭去解釋。有些時候,這種事情很難忍受:我可以感到自己,總是把社會科學(尤其是傳統經濟學)和投資世界中的人,看成是精神錯亂的人。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可能很痛苦,尤其是如果你發現一個人講的話,揭露他自己的資訊,比他所想傳遞的訊息要多。今天早上,我在牙醫診所拿起《新聞週刊》,讀到一位記者談起某位傑出商界人物,特別提到他「及時行動」的能力。可是我發現,我腦海想的是這位記者心裡懷有哪些偏誤,而不是用心吸取文章本身想要傳達的資訊。我不可能認真看待那篇文章(為什麼大多數記者都不清楚他們知道的事,遠遠低於他們認為自己知道的?科學家研究了半個世紀前,「專家」沒有從過去的失敗學到教訓的現象。你可能終生每件事都預測錯誤,卻依然認為下一次會對)。
不安全與機率
我相信,我需要保護和耕耘的主要資產,是我根深柢固的知識不安全感。我的座右銘是: 「我的主要活動,是戲弄那些自視甚高和把他們的知識品質看得太重的人。」耕耘這種不安全感,以取代知識上的信心,聽起來可能是奇怪的目標—也是不容易落實執行的目標。要做到這點,我們需要將最近的知識確定性傳統從心裡清除。有位讀者後來成了筆友,由於他,我重新發現了十六世紀的法國散文家和專業內省者蒙田(Montaigne)。我被蒙田和笛卡兒(Descartes)之間的差異帶來的含義—以及我們如何因為遵循後者追求確定性的觀念而迷途—所迷。我們依循笛卡兒的形式思維模式,而不是蒙田的模糊與非形式(但批判性)判斷,結果肯定封閉了我們的心靈。五百年後,極為內省和深具不安全感的蒙田昂首而立,成了現代思想者的角色典範。此外,這個人擁有非凡的勇氣:抱持懷疑態度,肯定需要勇氣;人需要不同尋常的勇氣去自省、挺身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局限性—科學家找到愈來愈多的證據,發現大自然特地把我們設計成會自我欺騙。
知識上有很多處理機率和風險的方法—對不同學門中的人來說,「機率」的意思略有不同。在本書,機率是極為計性和文學上的東西,有別於計量和「科學」(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警告要敬經濟學家和財務學教授而遠之,因為他們傾向於堅決相信他們知道某種東西,而且那種東西是有用的)。我根據休謨(D. Hume)的歸納問題(或者亞里斯多德的一般性推論)來闡述,有別於賭博文獻的範式。本書中,機率主要是應用懷疑論的分支,不屬工程學門(儘管數學妄自尊大,喜歡處理這個主題,但是和機率微積分有關的問題,價值只能作為註腳而已)。
怎麼做呢?機率不只用於計算骰子每一面出現的機率,或者更為複雜的變化用途;它是指接受我們的知識缺乏確定性,並且發展各種方法以處理我們的無知。在教科書和賭場之外,機率幾乎不曾以數學問題或動腦遊戲的形式現身。大自然不會告訴你,輪盤賭桌上有多少個洞,也不會以教科書的方式提出問題(在真實的世界中,我們猜測問題所費的心力,必須多於尋求解決方案)。這本書的機率思維核心,是考慮可能發生另類結果,也就是世界可能不一樣。其實我的整個事業生涯,都在抨擊機率的計量使用。雖然在我看來,第十三和第十四章(談懷疑論和斯多噶哲學)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大多數人卻側重於第十一章誤算機率的例子(顯然是到目前為止,本書原創性最低的一章,因為我把所有文獻上的機率偏誤都壓縮在那裡)。此外,雖然我們對硬科學(尤其是物理學)中的機率可能有若干理解,以及儘管專家大吹大擂,我們卻對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中的機率所知不多。
為(某些)讀者說公道話
我試著將書中提及我從數學型交易員的職業學得的東西減到最少。我在市場上操作,這個事實只作為一個引子,而且沒有(像許多人想的那樣)使這本書成為市場隨機性指南,就像我們不應把《伊里亞德》(Iliad)解讀為軍事教學手冊那樣。全書十四章,只有三章以金融為背景。市場只是用來展現隨機性陷阱的一個特殊情況—但到目前為止,它們是最有趣的領域,因為運氣在這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果我是動物標本剝製師或者巧克力標籤翻譯者,本書會薄上許多)。此外,金融領域中的那種運氣,沒人理解,大多數操作者卻認為他們懂得,偏誤因此更加擴大。為了說明一些事情,我會試著拿市場來打比方,就像我在晚餐桌上,和求知欲濃厚的心臟病專家談天,也會這麼做(這個作法,是效法第二代朋友雅克•梅拉布〔Jacques Merab〕)。
第一版出書後,我收到很多電子郵件。這是隨筆作家的美夢,因為這樣的互動,提供了改寫第二版的理想素材。我回覆每一封電子郵件(一次),以表達謝意。我回答的一些話,也順便插進不同的章節中。我常被視為打破偶像崇拜的倡導者,本來預期會接到一些憤怒信,寫著「你是什麼東西,竟敢評斷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或者「你不過是在嫉妒人家的成功」等等;相反的,令我失望的是,大部分垃圾都以匿名的方式,湧進亞馬遜網站(amazon.com)(這個世界上沒有壞宣傳那種東西。有些人侮辱你的作品,卻反而收到推廣的作用)。
有人寫信來說,他們覺得這本書替他們說了公道話。這是我沒有遭到抨擊,得到的安慰。最鼓舞我的信,來自有些人生活不順遂,但不是出自他們的錯。他們拿這本書撐腰,向配偶解釋他們只是運氣比連襟差而已(不是技能較差)。最感人的信來自維吉尼亞州一名男子。短短幾個月內,他失去工作、妻子、財富、遭到可怕的證券管理委員會調查,慢慢覺得淡泊名利的日子很好。我和一位遭到黑天鵝打擊的讀者通信。那是出乎意料、影響很大的隨機事件(失去初生兒)。我因此花了一些時間,鑽研那些探討嚴重隨機事件發生後如何適應的文獻(不確定性條件下,非理性行為觀念的先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專攻這個主題,並非巧合)。我不得不承認,我不曾覺得身為交易員的我,對任何人(除了自己)有特別直接的貢獻;當個隨筆作家,卻有向上提升和對世人有用的感覺。
非有即無
本書想要傳遞的訊息,有幾個地方引起混淆。就像我們的大腦不容易理解機率的細微差別(大腦總是把事情過度簡化為「非有即無」),我們很難解釋本書的觀念是「事情比我們所想的要隨機」,而不是「一切事情都隨機」。我不得不面對「塔雷伯這位懷疑論者,認為一切都是隨機,以及成功的人都只是運氣很好」的說法。被隨機性愚弄症甚至影響廣為人知的劍橋聯盟辯論(Cambridge Union Debate),因為我的論點「大部分的都市大人物都是幸運的傻瓜」,成了「所有的都市大人物都是幸運的傻瓜」(在我此生最有趣的辯論之一中,我顯然敗在可畏的戴斯蒙•菲茨傑拉德〔Desmond Fitzgerald〕手下—我甚至差點換邊!)。誤將不恭當作傲慢(我在傳遞訊息時注意到這一點)的同樣錯覺,使人將懷疑論和虛無主義混為一談。
我要在這裡澄清:機運當然眷顧做好準備的人!努力工作、準時現身、穿一件乾淨的襯衫(最好是白色)、噴芳香劑,以及其他一些這類傳統的作法,對成功有助益—它們當然必要,但可能不夠充分,因為它們不會導致成功。這同樣適用於堅持、固執和不屈不撓等傳統的價值:它們必要,非常有必要。一個人必須出去買彩券,才有可能中大獎。這表示到彩券行走一趟會使你中獎?技能當然重要,但在高度隨機的環境中,它們的重要性低於牙科那一行。
不,我並不是說祖母告訴你的工作倫理價值錯了!此外,由於大多數的成功,是由極少的「機會窗口」造成,沒能抓住一個窗口,對一個人的事業生涯可能是致命的一擊。務必把握你的時運!
請注意我們的大腦有時如何將因果關係的箭頭倒轉過來。假設一個人的優秀品質使得他獲得成功;根據那個假設,每個聰明、勤奮、執著的人都得到成功,並不意味著每個成功的人,必然聰明、勤奮、執著,即使直覺上認為這似乎是對的(本來十分聰明的人,竟然犯下這種粗糙的邏輯謬誤—稱之為肯定後件—實在叫人舌撟不下。這一點,我在這一版有提到,稱之為「兩套推理系統」)。
針對成功所做的研究變了調,而且我們常看到它們用「如果你想和那些成功者一樣,那麼你需要本書介紹的這些百萬富翁特質」之類的書衣文案,走進書店。誤導讀者的《隔壁的百萬富翁》(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一書(第八章有討論)的作者之一,寫了另一本更蠢的書,書名叫《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The Millionaire Mind)。他指出,他研究最深、超過一千位百萬富翁的具代表性群組,並沒有在他們的童年展現高智力,因此推斷並不是你的天賦使你富有—而是勤奮工作造成的。從這裡,可以天真地推論機運在成功中並未扮演任何角色。我的直覺是,如果百萬富翁的屬性接近一般人,我會做出更令人不安的解釋,說那是因為運氣發揮了某種作用。運氣是民主的,不管原來的技能為何,都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作者點出百萬富翁和一般人不同的一些特質,例如韌性和勤勞。這是混淆必要和因果的另一個說法。就算所有的百萬富翁都是執著、勤奮的人,並不會使執著的勤奮工作者成為百萬富翁。許多不成功的創業家也是執著、勤奮的人。作者在天真經驗主義的教科書個案中,也尋找這些百萬富翁共同具備的特質,並且研判他們都喜歡冒險犯難。冒險犯難顯然是大獲成功的必要條件—卻也是失敗的必要條件。要是作者對破產公民做相同的研究,肯定會發現他們也喜愛冒險犯難。
有些讀者(以及我有幸找到Texere出版公司之前,一些人云亦云的出版公司)要求我「提供資料」,例如圖表、數字、建議、時間序列等,為書內的說法「背書」。這本書是一系列的邏輯假想實驗,不是經濟學的學期論文;邏輯不需要實證驗實(這裡又有我所說的「往返謬論」:像新聞記者和一些經濟學家那樣使用沒有邏輯的統計是錯的,但是反過來做則不然:使用沒有統計的邏輯並沒有錯)。如果我寫文章說,我懷疑鄰居因為他所從事專業的隨機性,所以他的成功不帶運氣(不管運氣大小),我並不需要「測試」這個說法—執行俄羅斯輪盤假想實驗便已足夠。我只需要指出:在「他是天才」的理論之外,還有不同的解釋存在就行了。我用的方法,是製造一群智障人士,然後顯示少數一些人可以如何進化為成功商人—但這些人的能見度很高。我的意思不是說巴菲特缺乏技能;只是表示:有了一大群隨機投資人,他們裡面幾乎必然會產生成功記錄純靠運氣的人。
錯過惡作劇的機會
儘管本書大力警告,要提防媒體新聞專業,北美和歐洲的電視台與廣播電台節目卻紛紛邀請我受訪(包括拉斯維加斯一座廣播電台上熱鬧的搞笑對話,訪談人和我各說各話),也跌破我的眼鏡。沒人保護我不受自己傷害,所以我接受了採訪。奇怪的是,我們竟然需要利用新聞媒體,來把新聞是有毒的訊息傳送出去。我覺得自己淪為講貧乏新聞話語的騙子,不過玩得很開心。
我會被邀請,有可能是因為主流媒體的訪談人沒看過我的書,或者沒能理解那些話是在侮辱他們(他們「沒時間」讀書),以及非營利媒體把書讀得太好,覺得幫他們說了公道話。我有幾個故事可說:有人向一個著名的電視節目說: 「這個叫塔雷伯的傢伙,相信股票分析師都只是隨機預報員」,所以他們似乎急於要我在節目上發表個人的高見。但是他們開出的條件,是要我建議三支股票,以證明我的「專長」。我沒有出席,錯過了好好捉弄他們的機會,也就是討論隨機選出的三支股票,然後對於我的選擇,套上一個聽起來頭頭是道的解釋。
在另一個電視節目上,我討論股票市場的隨機性質,以及人總能在事後見到事件中的向後配適邏輯時說: 「人們認為有個故事存在,其實壓根兒沒有。」主播立即插嘴說: 「今天早上有個思科(Cisco)的故事。你能講幾句話嗎?」最糟糕的一次是:受邀上某金融電台節目討論一小時(他們沒看第十一章),進場前幾分鐘才告訴我,不要談這本書的觀念,因為我是受邀談交易,不是談隨機性(這當然是捉弄人的另一個好機會,但我措手不及,節目還沒開播就走人)。
大多數新聞從業人員對事情都不會太過認真:畢竟,新聞這一行是純娛樂,不是為了追求真相,尤其是電台和電視台。個中祕訣是遠離那些似乎不知道他們只是藝人(例如會在第二章出現的喬治•威爾〔George Will〕),卻相信自己是思想家的人。
另一個問題,在於媒體如何解讀訊息:納西姆這個傢伙認為市場是隨機的,因此會走低。這麼一說,我便心不甘情不願成了烏鴉嘴。其實,黑天鵝,也就是那些稀有和意外的偏差,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
但是媒體新聞的標準化程度低於表面上看到的;它吸引了數量不少的好學深思之士,成功擺脫由商業新聞話語驅動的系統,而且他們真的關心訊息,不是只在意抓住公眾的注意力。從我與阿南迪(Kojo Anandi)(NPR)、盧斯提(Robin Lustig)(BBC)、斯卡利(Robert Scully)(PBS)、萊瑞爾(Brian Lehrer)(WNYC)的談話,用天真的方式,就能觀察到整個非營利組織的新聞從業人員是另一種知識分子。附帶一提,討論的品質和演播室的豪華程度成反比:WNYC的辦公室之破舊,我只在哈薩克見過,卻感受到萊瑞爾盡最大的努力和我一談。
最後談一下文風。我選擇維持本書的風格如同第一版那樣倜儻不群。我是人,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我難免犯錯。如果一些小缺陷是我個性的一部分,而我還要去隱瞞的話,那就好比照相時,覺得有必要戴上一頂假髮,或者出去見人,需要借別人的鼻子來用。看過本書初稿的幾乎所有書籍編輯,都建議改寫句子(好讓我的風格「變得更好」)和本文結構(各章的安排);我幾乎完全不加理會,而且發現沒有任何一位讀者覺得有必要那麼做—事實上,我發現,注入作者的性格(包括缺點),會使內文展現生氣。難道圖書業不是正苦於典型的「專家問題」,累積了一些沒有實證效度的經驗法則?有了超過十萬的讀者後,我發現書不是為了書籍編輯寫的。
走出圖書館
這本書有助於我擺脫知識上的與世隔絕(不當全職的學者有許多好處,例如獨立自主和可以避開整個過程的枯燥部分,但代價是遠離他人)。第一版問世後,我在神志清明的思考者間,遇到許多有趣的晚餐同伴和筆友。也因為他們,有些主題,我才能再飛第二次。此外,在和興趣相近的人討論刺激之下,我更接近夢想生活;我覺得為了這些,我的書需要有所回饋。似乎有證據顯示,和聰明人交談與書信往返,比起單純跑圖書館,對個人啟發是更好的引擎(原因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我們天性中的某種東西,可能有助於我們的某些觀念在與人往來和交際時有所成長)。不知怎麼的,人有被騙之前和被騙之後的生活。雖然第一版的感謝更甚於以往,我想在這裡加進新近想要表達的謝意。
縮小世界
我和羅伯•席勒(Robert Shiller)第一次見面,是在一次早餐討論會上挨著坐。我發現自己無意間吃掉他盤子裡的所有水果,喝掉他的咖啡和水,結果他只剩下鬆餅和其他沒人看得上眼的食物(而且沒飲料可喝)。他並沒有抱怨(也許是沒注意到)。我在第一版特別提到席勒時,並不認識他,所以他的平易近人、謙遜和魅力令我驚訝(依照某種試探法,我們不敢預期有遠見的人,竟然也是風度翩翩的人)。他後來開車送我到紐黑文(New Haven)一家書店,給我看一本物理科學寓言書,書名叫《平面國》(Flatland)。他在中學讀過這本書。他也告訴我,我改寫的這本書,要和第一版一樣:簡短,個人化,盡量像小說。我在整個改寫過程中,一直記得他說的話(他試著說服我不要出第二版,我卻求他出他寫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的第二版,只給我看也好;我想,這兩件事我都得遂所願)。書有我在第十章所討論的那種泡沫動態。這件事使得舊書的新版遠比新書更有可能突破臨界點(宗教和潮流因為網路外部性,第二版比全新的更受歡迎)。物理學家和崩潰理論家迪迪爾•索耐特(Didier Sornette)給了我令人信服的論點,相信第二版的效果不錯;圖書出版商靠資訊瀑流而興旺,卻不知道這一點,令我們驚訝。
改寫這本書的那段期間,不少時候我受到在義大利和丹尼爾•卡尼曼共進兩次晚餐,席間交談熱絡的強力影響。在我見到他的研究更為深入推進,不再只限於不確定性條件下的理性選擇之後,和他的談話,「推促」我邁向知性追尋的下一個臨界點。我肯定他在經濟學上的影響力(包括諾貝爾的獎牌),使人的注意焦點脫離他的發現廣度、深度和普遍適用性。經濟學是無聊的東西,但我一直告訴自己,他的研究很重要,不只因為他是經驗主義者,不只因為他所作研究(與性格)的相關性,和其他最近的諾貝爾經濟學家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因為這在遠為值得探討的問題上,具有深遠的含義:⒜他和阿莫斯•特佛斯基(Amos Tversky)協助顛覆了希臘時代的教條理性概念。這個概念持續了二十三個世紀,造成了我們現在知道的所有破壞性後果;⒝卡尼曼的重要研究是效用理論(在它的不同階段)對幸福等重大事情的影響。現在,理解幸福是十分重要的事。
我和生物學家、進化經濟學家,以及《都是基因惹的禍》(Mean Genes)的共同作者特里•伯納姆(Terry Burnham)有過長談。他的這本書以樸實無華的文筆,介紹進化心理學。他碰巧是我兒時好友哈米爾•巴茲(Jamil Baz)的最好朋友。二十年前,我初探隨機性時,巴茲就像我的共鳴板。彼得•麥伯尼(Peter McBurney)有助於我參與人工智慧社群。這個社群似乎融合了哲學、認知神經科學、數學、經濟學和邏輯等領域。我和他開始就各種理性理論大量通信。我的校稿人之一邁克爾•席拉吉(Michael Schrage)是現代(因此是科學)知識分子的縮影—喜歡閱讀看起來重要的一切東西。他像個真正的知識分子那樣交談,不受學術壓力的束縛。拉馬斯瓦米•安巴里希(Ramaswami Ambarish)和萊斯特•西格爾(Lester Siegel)(用他們竟然沒人注意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如果連普通的表現,我們也被隨機性愚弄,那麼表現的差異會更難確認。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領我進入文學中談直覺和自知之明的一些有趣部分。亞特•德華尼(Art De Vany)這位經濟學家見識不俗、才華洋溢且多彩,鑽研非線性和稀有事件,在給我的介紹函一開始便說「我鄙視教科書」。看到有人的思維如此深厚,也能享受生活樂趣,實在令人鼓舞。經濟學家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告訴我,隨機性對經濟發展的虛幻原因做出了貢獻。他很喜歡自己是持懷疑態度的經驗主義者,同時是討厭政府與大學等機構獨占知識的人。感謝好萊塢經紀人傑夫•伯格(Jeff Berg)是個熱心的讀者,樂於分享他對媒體業中普遍存在的那種高度不確定性所持的見解。我要感謝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和傑克•史華格(Jack Schwager)在晚餐上討論問題,收穫良多。他思索一些問題的時間,似乎比在世的任何人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