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第一奇書: 菜根譚
作者 | 洪應明 |
---|---|
出版社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處世第一奇書: 菜根譚:為了讓世人能夠最方便快捷地掌握《菜根譚》,本書從《菜根譚》「防人杜心」的處世角度,提煉出――「避禍遠罪,深藏不露;當忍則忍,吃虧是福;淡心 |
作者 | 洪應明 |
---|---|
出版社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處世第一奇書: 菜根譚:為了讓世人能夠最方便快捷地掌握《菜根譚》,本書從《菜根譚》「防人杜心」的處世角度,提煉出――「避禍遠罪,深藏不露;當忍則忍,吃虧是福;淡心 |
內容簡介 為了讓世人能夠最方便快捷地掌握《菜根譚》,本書從《菜根譚》「防人杜心」的處世角度,提煉出――「避禍遠罪,深藏不露;當忍則忍,吃虧是福;淡心寡欲,順其自然;厚德積福,寧靜致遠」四大智慧。 真誠地希望本書能為各位洞悉處世真諦,掌握處世技巧,提供有益的幫助。如果諸君想讓自己處世更老練,人際關係更融洽,本書將是最忠誠的幫手和最明智的選擇。 菜根譚簡介: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 洪應明(1572~1620年),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明代思想家、學者。
產品目錄 【目錄】 第一章 避禍遠罪,深藏不露 爭名奪利意味著什麼?攬功弄權又意味著什麼?說到底,是為自己選擇了一棵「歪脖樹」。精英也好,庸才也罷,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到頭來都難免在這棵樹上吊死。洪應明正是從歷史的教訓中總結出:權力、軍功、名聲、才情都不是什麼好玩意兒。功高業隆、位高祿厚,實為「罪源」;聲譽鵲起、名傾天下,實為「禍根」!只有避禍遠罪,方可保長久;深藏不露,方可保平安! 適可而止,急流勇退 —―沒有安,就無所謂危;沒有危,也無所謂安。任何事情走到極端,就會向反面轉化。處世必須拿捏好「度」。 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會由盛而衰。人生也同樣如此。盛的時候應保持清醒,防患於未然;衰的時候不應自暴自棄,更應加強自身的修養。在諸多誘惑之中,最容易使人失去理智的莫過於「權」。「人之有權也,天可梯而上。」正是由於它的誘惑最大,其中隱藏的危害也最大。權勢蘊涵著危險,而引發危險的導火索就是「弄權」。 居安思危,謹小慎微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想避禍遠罪,除了處世待人保持「適度」外,還應善於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聯繫起來。 人的一生變化無常,「得意無忘失意日,上臺勿忘下臺時。」越是春風得意,越是不能放縱自己。以特權謀取的富貴,就像是插在瓶中的花,花的根沒有長在土中,因此,它的枯萎可說指日可待。有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失足處,往往就是自己心中的「邪念」。切記:禍福苦樂,全在一念之差。 中庸處世,平和待人 —―不要以為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就可以無所顧忌。如果矯枉過正,眼不容沙,嫉惡如仇,後果不堪想像。 萬事萬物,「過猶不及」。一件事情發展到頂點,就會走向衰亡。處世亦然,必須懂得時時留下餘地的道理。「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如果自以為聰明,玩弄陰謀詭計,言行荒誕怪異,必然招來禍害。 藏才隱智,冷眼觀世 —―人生處世,要通權達變,因時進退,而不能固執迂腐,盲目進取。靜水深流,藏鋒斂鍔,含而不露,乃全身避禍之妙訣。 韜光養晦,不但自己可以減少煩惱,社會也可以少生擾亂;鋒芒畢露,不但使社會日趨擾亂,自己也不能求得安寧。顯示自己的聰明,別人必恐你的聰明害人,希望你變成傻子。所以,聰明的人會採取抱樸守拙、匿銳示弱的生存策略。除了「藏鋒」之外,還應該「藏智」。絕不可「聰明反被聰明誤」。 方圓自在,明哲保身 —―人心多險惡,世道多坎坷。這樣一種局面,不會因身處逆境而更加惡化,也不會因身處順境而有所改善。 人是狡詐善變的動物,當環境相迫時,就會一反常態,做出出人意料的舉動。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如果自己整天像刺蝟一樣,那麼,無論多麼才華橫溢,自己的大業也會因「小人」作梗而付諸東流。 第二章 當忍則忍,吃虧是福 行走世間,要幹大事、獲大利、成大器的想法無可厚非。但是,應知凡事均有長有短、有陰有陽、有圓有缺、有勝有敗,何況人生?一味地不堪寂寞、焦躁不安、躍躍欲試,到頭來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洪應明告誡世人:只有保持一種「該退則退,當忍則忍,知足常樂,吃虧是福」的心態,才能保證人生的順遂。 忍苦耐勞,梅花香自苦寒來 —―人生之路布滿荊棘,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遂人願。忍苦耐勞、忍辱負重、忍受挫折,便是人生中一種經常性的忍,也是有志者必須做到的第一忍。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歷史上,無論是成大器者還是成小器者,無一不在苦中浸泡過,在勞累中走過。「心想事成」,只能是一種人生的理想。登上人生金字塔的人,哪一位不是身帶受挫之創傷,飽嘗失敗之苦味? 忍心制欲,莫為虛妄遮住眼 —―容天下難容之人,忍常人難忍之事,固然不易;克制自身的私欲,摒棄自己的邪念,尤為困難。 只要能把世俗的各種私欲、邪念以及虛偽造作去掉,就可以顯出本性,消弭人生旅途中的天災人禍。立身,應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處事,貴在具備理性能力。而自制或忍耐正是理性能力的一種完善。常言道:「心靜自然涼。」節制內心的欲望,關鍵在於「心靜」兩字。越是胸懷大志的人,越應該「心靜」。 安於不公,一半清醒一半醉 —―將以硬碰硬的正面衝突和隨波逐流的消極退避轉化成以柔克剛、以韌對強,才是對待命運不公的最佳策略。 面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最好還是超脫一些。與其「嫉惡如仇」,不如「忍惡揚善」。在利益之爭中處於劣勢的一方如果不懂得「忍」,不要說親情難存,富貴難求,就是自身之安危,恐怕也成問題。 安貧樂道,留得自在於心間 —―越是世風不古,人心躁動,越應該在自己的心頭加一把「安貧樂道」的鎖,監視著自己別因清貧而自尋煩惱。 衣衫襤褸而心似錦緞的人會得世人的讚美。「家貧未是貧,道貧煞殺人。」家中貧困算不得什麼,但因貧困而失去生活下去的向上道心,才是真正的悲哀。「學會在貧窮中樂道,就能獨享人生成就事業的美境。」 第三章 淡心寡欲,順其自然 不知足是亡身喪家的根由。對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之物,忙忙碌碌,巴巴結結, 實在活得太累。看淡些,即使有功,也不自傲,有名,也不氣盛,有錢,不覺腰粗;看開些,什麼好事,能得則得,不該得,絕不巧取豪奪,甚至尋死覓活;看透些,一切不過如此,即使「功成名就」,又能怎麼樣? 淡泊名利,為而不爭 —―為人切不可貪求過高,更不能打腫臉充胖子。保持淳樸敦厚的本性,別無所求,才能自得其樂。 如果羡慕外界的榮華富貴,那就會被物欲、困惑包圍;如果有貪戀功名利祿的念頭,就會陷入危機四伏的險地。「制服野獸容易,想降伏人心就難了;溝壑填平容易,要滿足人的欲望卻太難了!」古今多少聰明人,就是被一個「欲」字毀掉了。 達觀忘我,樂天知命 —―人不可沈湎於虛幻的夢境、自我的藩籬,更不可沈湎於難填的欲壑。 許多人終生陷於官貴顯達之欲而無法自拔,整日汲汲於功名利祿、煩惱痛苦,根源就在於缺乏達人遠見的生活態度和真知卓識。一個人不論擁有多少財富,假如不知足,就會永遠生活在煩惱中。想真正享受人生之樂趣,應當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 順應自然,逍遙自在 —―憤世、避世、玩世、混世、厭世、欺世,都不足取。順應自然,方可刀槍不入。 在滾滾紅塵中,勾心鬥角、機關算盡,其目的無非是為了過得更好、更舒服、更愉快。而在追逐這些的過程中放棄了自然的心性,結果反倒失卻了追求的根本。人生在世,若能首先找準自己的位置,處理好自己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順應社會,入鄉隨俗,自然就會一通百通。 理順矛盾,泰然處世 —―順其自然,絕非聽天由命,而是看得透、認得清、理得順,從而達到重生樂生之境界。 世上萬物均有生有滅,人類亦擺脫不掉此種命運。之所以會有「人到中年萬事休」之歎息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區別,關鍵就在於對生與死的不同感悟。 在一般人看來,靜是淡泊,是高雅;動是忙碌,是俗氣。其實,任何人都有動的時候,也都有靜的時候,動靜得宜,才是順其自然的最佳境界。爭強好勝之心,人皆有之,關鍵在於對「剛與柔」的把握。 第四章 厚德積福,寧靜致遠 視欲望為洪水猛獸,把人世間一切煩惱都歸咎於不懂得節制,這是不公平的。的確,欲望的膨脹可以使人「魔性」十足。但是,人們一旦有了高尚的道德和純潔的心靈,欲望同樣可以產生支撐生命的精神能量。可見,靈魂上的追求才是戒除心中「魔障」的關鍵所在。如果一個人沒有靈魂上的追求,他不是想佔有一切的貪欲者,就是一個無能者。有了靈魂上之追求的人,才能將肉欲、物欲轉化為創造欲和生命力。因此,在洪應明看來,單純的節制和壓抑必無法長久;只有厚德積福,才可以寧靜致遠。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有量無德,缺乏完善的人格這個基礎,終將一事無成;有德無量,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同樣難成大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其核心就是待人要寬,律己要嚴。為善如登山,一步一步地走去,終必達到極高的境地;為惡如掘井,一鏟一鏟地挖去,終必達到極深的所在。登山者容易下來,掘井者不易爬出。因此,為人處世,一定要懂得與人為善、廣結善緣的道理。 薄憶厚忘,和氣致祥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蕩,是因為他善忘好喜;小人之所以悲戚,是因為他善記好怨。 健忘,對於處世謀生以及成就事業而言,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和方法,也是一種修養。薄憶厚忘,才能在世事紛雜的塵世中去粗留精,不為心中有過多的小事而糾纏住思想和手腳。樂觀開朗,做事必然條理分明;思想偏激,做事必然不合義理;悲觀失意,做事必然橫逆曲折。世事的通與不通,完全存於一念之間,立身首先要在涵養上多下功夫。 真修內省,制心達靜 —―寧靜致遠,是人類生存的最佳狀態。那些難斷俗根的人,注定進不了這一狀態。只有大智慧者才具有如此悟性。 儒、釋、道三家都講求寧靜致遠,以擺脫現實的紛擾,實現人生的超越。儘管三者之間境界不同,但都把靜心視為實現人生之超越的第一步。「寧靜致遠」可以分為「寧靜」和「致遠」兩層含義。寧靜是手段,是為了營造平和安寧的心境。「致遠」才是根本的目的。「真修內省,制心達靜」,就是追求心靈的純潔。
書名 / | 處世第一奇書: 菜根譚 |
---|---|
作者 / | 洪應明 |
簡介 / | 處世第一奇書: 菜根譚:為了讓世人能夠最方便快捷地掌握《菜根譚》,本書從《菜根譚》「防人杜心」的處世角度,提煉出――「避禍遠罪,深藏不露;當忍則忍,吃虧是福;淡心 |
出版社 /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3167488 |
ISBN10 / | 9863167487 |
EAN / | 9789863167488 |
誠品26碼 / | 2681811459003 |
頁數 / | 368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的著作。揉合儒家中庸、釋家出世和道家無為等思想,並結合自身經驗,形塑為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則。
內文 : 避禍遠罪,深藏不露
爭名奪利意味著什麼?攬功弄權又意味著什麼?說到底,是為自己選擇了一棵「歪脖樹」。精英也好,庸才也罷,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到頭來都難免在這棵樹上吊死。洪應明正是從歷史的教訓中總結出:權力、軍功、名聲、才情都不是什麼好玩意兒。功高業隆、位高祿厚,實為「罪源」;聲譽鵲起、名傾天下,實為「禍根」!只有避禍遠罪,方可保長久;深藏不露,方可保平安!
適可而止,急流勇退
―—沒有安,就無所謂危;沒有危,也無所謂安。任何事情走到極端,就會向反面轉化。處世必須拿捏好「度」。
《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沒有安,就無所謂危;沒有危,也無所謂安。沒有存,就無所謂亡;沒有亡,也無所謂存。沒有禍,就無所謂福;沒有福,也無所謂禍。洪應明由此體悟了「物極必反」的道理。任何事,走到極端,就會向反面轉化。長跑,可以鍛鍊身體;太過分,就會傷害身體。賺錢,能致富;不擇手段,就會坑害自己。因此,洪應明第一條避禍遠罪的處世雞湯就是:一定要拿捏好「度」,做到適可而止,急流勇退。
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會由盛而衰。人生也同樣如此。盛的時候應保持清醒,防患於未然;衰的時候不應自暴自棄,更應加強自身的修養。需知,天道忌盈,過滿則溢。
《易經》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虧。」說明了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會由盛而衰,在極盛時就已經露出衰敗的預兆。洪應明認為,人生之興衰也同日月之盈虧一樣,不斷變化。盛的時候應保持清醒,防患於未然;衰的時候不應自暴自棄。而意志、修養等方面,無論是在盛時還是衰時,都應具備。為此,洪應明防人杜心處世雞湯提醒世人:
第一,盛極必衰,剝極必復
《菜根譚》云:「衰颯的景象就在盛滿中,發生的機緘即在零落內。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慮患,處變當堅百忍以圖成。」意思是說:事物的衰敗,發端於它的鼎盛時期,導致機運轉變的力量隱含在凋落衰敗之中。所以,君子安居樂業時,要防患於未然,一旦身處於突降的災禍中,要忍辱負重,堅韌不拔,尋找機會,以實現自己的目標。正如蘇洵在《管仲論》中所說:「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善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也就是說:未來的幸福與災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今天的所作所為。
唐太宗時,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通經史,善策劃,有謀略,少年時代就與李世民結下深厚的友誼。
太宗登基之後,打算給長孫無忌授以輔政要職。長孫皇后對太宗說:「我有幸做了皇后,尊貴已極,不願娘家的親人因此而掌握朝廷大權,以免引來可悲的後果。西漢高祖的呂皇后和武帝的霍皇后都因寵信外戚,導致誅滅九族。」太宗不聽,任命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長孫皇后知道明頂無效,於是她暗中勸告哥哥,讓他自己向太宗辭職。
唐太宗的確非常信任長孫無忌。一次,有人上密章,說長孫無忌權力過大,皇上對他寵親過盛,應該予以抑損。太宗拿出密章給長孫無忌看,對他說:「我們君臣之間互相信任,沒什麼可疑忌的。如果各自聽到了新消息,不向對方通報,那麼君臣之間的感情就疏遠了。」然後,傳大臣百官進朝,訓誡道:「眼下我的兒子都很小,長孫無忌對朕是有大功的,我寵信他,就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樣。疏遠的離間親近的,新朋友離間老朋友,這就叫關係不順。這些挑撥離間的話,我一律不聽。」
儘管太宗如此信任,長孫無忌還是以盈滿為戒,聽從妹妹的勸告,上表懇辭機密要職。兄妹同心懇辭,太宗只好免去他的尚書右僕射,拜封開府儀同三司。聽到這個消息,長孫皇后臉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洪應明看來,長孫兄妹正是由於懂得物盛則衰、物極必反的道理,才掌握了避禍遠罪的法門。孔丘曾說:「人世間沒有盈滿而不傾覆的東西。」福過災生,寵過必辱,勢盛必敗,貴極賤至。因而,善於避禍遠罪的明智之士必然心懷盈滿招損的恐懼,思慮避盈居損的良策。長孫氏兄妹就是這樣的智者。
歷觀前代外戚之家,憑著帝后的權力,取得高位的大有人在,能以德禮進退,全宗保名的卻很少,多數都沒有逃過「傾覆之患」。司馬遷在評論霍光被誅滅九族時說:「霍光輔佐漢朝皇帝,可以說是很忠誠的,卻不能保護他的家屬。這是為什麼?是因為權威本來是君主的東西,臣子掌握它,如果長期不歸還,很少有不遭到災禍的。」
第二,天道忌盈,業不求滿。
《菜根譚》云:「事事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召外憂。」意思是說:凡事不要做絕。若能做到這一點,便是那創造萬物的上天也不會忌恨我,神通廣大的鬼怪也不能損害我。如果做事只講十全十美,創業只要登峰造極,即使不發生內部變亂,也會招致外來的憂患。
漢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漢章帝想給幾位舅舅封爵。馬太后不允許。第二年夏天大旱,有的大臣認為,這是由於不封外戚的緣故。管事的人上書,奏請依漢制舊典,對外戚封侯。馬太后下詔說:「凡是講消除旱災,必須對外戚封侯的,都是想討好我,以求自己獲得福祿。以前成帝時,曾同時封王太后的五位弟弟為關內侯,卻不見及時雨下降……前些天,我經過濯龍門時,見外戚家來請安的人車如流水,奴僕戴著綠色的袖套,衣領衣袖雪白。而看看為我駕車的,比他們相差太遠了。我之所以沒有加以譴責,只是斷絕了他們每年的用度、供應,是希望他們能夠暗暗地自我猛省。但是,他們還是懈怠不改,我行我素,沒有一點憂國忘家的心思。我怎麼能上負先帝的旨意,下損先人的德行,重蹈西漢敗亡的慘禍呢?因此,我堅決不讓皇帝給諸舅封爵。」
馬氏身為皇太后,權傾朝野,依靠自己的地位、權勢,要為兄弟子侄討個加官晉爵的好處,可說易如反掌。然而,她卻反其道而行之,再三諫阻皇上,不要為三個舅舅封侯,目的是為了避免馬氏家族重蹈前朝外戚滅亡的覆轍。可見,這馬太后真是個明白人,沒有被權位衝昏了頭腦。
幾年後,章帝還是封了三位舅父為侯。太后說服了三兄弟退位,歸家閒居,從而保住了馬氏家門免遭「盛極必衰」的悲劇。
總而言之,人不能貪戀權勢,依附權勢,更不能濫用權勢。因為權勢過盛,必然走向反面;稍不謹慎,就可能大禍臨頭。這就是洪應明強調的一種「避禍遠罪」的智慧。
洪應明的這一智慧,明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以「虛無」為本,認為天地之間都是空虛狀態。這種空虛無窮無盡,萬物就是從中產生。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如長保。」若「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就會招致災禍。
世上許多人凡事求全求美,絞盡腦汁以達到這個目標。其實,不論何事,都不應妄想登峰造極。因為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功業不求滿盈,留下餘地。比如,對於置錢財家業,勿求多求盡;對於功名地位,勿求高求上。知急流勇退,才能保持人的本性;預先留幾分餘地,才會安全長久。
第三,過滿則溢,過剛則折
《菜根譚》云:「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意思是說:生活在幸福美滿之中,就好像已經裝滿了水的水缸,絕不要再增加一滴水,再加,就會流出來;生活在危險急迫之中,就好像快要折斷的樹木,絕不要再施加一點壓力,否則就會有立刻折斷的危險。
一個對物欲、情欲無休止追求的人,必然談不上有什麼好品德,談不上能對世人有什麼貢獻。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個人之欲望若永不知足,就難免永遠生活在痛苦中。這都是因為忘記了「避禍遠罪」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