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de and Prejudice
作者 | Jane Austen |
---|---|
出版社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傲慢與偏見 (修訂第1版):本書出版於1813年,是19世紀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英式愛情的代表作品。講述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地主鄉紳貴族的情感和婚姻問題,以活潑倔強的女 |
作者 | Jane Austen |
---|---|
出版社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傲慢與偏見 (修訂第1版):本書出版於1813年,是19世紀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英式愛情的代表作品。講述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地主鄉紳貴族的情感和婚姻問題,以活潑倔強的女 |
內容簡介 本書出版於1813年,是19世紀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英式愛情的代表作品。 講述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地主鄉紳貴族的情感和婚姻問題,以活潑倔強的女主角伊麗莎白,和傲慢又沉默寡言的貴族達西先生,在英國鄉間風情中發展波折重重的愛情故事。 在歷經200年的時間和空間考驗後,本書仍有其不容忽視的影響力,不僅不斷出版,更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舞臺劇等,影響一代又一代的珍.奧斯汀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珍.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2.16~1817.7.18)英國小說家。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充分展現珍.奧斯汀擅長描寫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人物,與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的語言特色,更賦予女主角伊麗莎白鮮活生動的人格魅力,讓讀者在閱讀時,能移情體驗,感同身受伊麗莎白的內心世界。跨越年代和歷史的界限,成為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女性文學家之一,也被譽為英國最偉大的女性作家。
書名 / | 傲慢與偏見 (修訂第1版) |
---|---|
作者 / | Jane Austen |
簡介 / | 傲慢與偏見 (修訂第1版):本書出版於1813年,是19世紀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英式愛情的代表作品。講述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地主鄉紳貴族的情感和婚姻問題,以活潑倔強的女 |
出版社 /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3167044 |
ISBN10 / | 9863167045 |
EAN / | 9789863167044 |
誠品26碼 / | 2681575387000 |
頁數 / | 368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美國著名文藝評論家艾德蒙.威爾遜認為:「最近一百多年以來,英國文學史上出現過幾次趣味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有作家的聲譽,唯獨莎士比亞和珍.奧斯汀經久不衰。」
威爾遜此言決非過甚其辭。奧斯汀所著六部小說,經過一百七十多年的檢驗,受到一代代讀者的交口稱讚,部部堪稱上乘之作。尤其是這部膾炙人口的《傲慢與偏見》,實屬世界文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難怪毛姆將其列為世界十大小說名著之一。
珍.奧斯汀生於一七七五年,卒於一八一七年。其間,英國小說正處於一個青黃不接的過渡時期。十八世紀上半葉,英國文壇湧現了菲爾丁、理查森、斯特恩、斯摩萊特四位現實主義小說大師,但是到了七十年代,這些小說大師都已離世,接踵而起的是以范妮.伯尼為代表的感傷派小說,和以拉德克利夫夫人為代表的哥特傳奇小說。這些作品雖然風靡一時,但終因帶有明顯的感傷、神奇色彩,而顯得有些蒼白無力。由於有這種作品充斥市場,英國小說自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紀頭十年,四十年間沒有產生任何重要作品。
一八一一年至一八一八年,奧斯汀先後發表了《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六部小說,這些小說以其理性的光輝照出了感傷、哥特小說的矯揉造作,使之失去容身之地,從而為英國十八世紀三十年代現實主義小說高潮的到來,掃清了道路。
《傲慢與偏見》屬於作者的前期作品。初稿寫於一七九六年十月至一七九七年八月,取名《初次印象》。一七九七年十一月,作者的父親喬治.奧斯汀寫信給倫敦出版人卡德爾,說他手頭上有「一部小說手稿,共三卷,與伯尼小姐的《埃維莉娜》篇幅相近」,不知對方能否考慮出版,並問,如果作者自費出版,需付多少錢!遺憾的是,卡德爾正熱中於出版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小說,因而回絕了喬治.奧斯汀。
時隔十餘年之後,作者對小說作了修改,以一一○鎊的酬金將版權賣給了出版人艾傑頓。一八一三年一月三十日,《傲慢與偏見》終於問世。
與作者的其他五部小說一樣,《傲慢與偏見》以男女青年的戀愛婚姻為題材,然而,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這部小說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為主線,共描寫了四起姻緣,是作者最富於喜劇色彩、也最引人入勝的一部作品。
英國文藝批評家安.塞.布雷德利指出:「珍.奧斯汀有兩個明顯的傾向!她是一個道德家和一個幽默家,這兩個傾向經常攙混在一起,甚至是完全融合的。」
顯然,奧斯汀在本書中透過四起婚事的對照描寫,提出了道德和行為的規範問題。首先,作者明確劃定了婚姻的「好壞」標準。照奧斯汀看來,不幸的婚姻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像夏綠蒂和柯林斯那樣,完全建立在經濟基礎上;二是像莉迪亞和威克姆那樣,純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歌的基礎上。夏綠蒂本是個聰明女子,
只因家裡沒錢,人又長得不漂亮,到了二十七歲還是個「老處女」。她所以答應嫁給柯林斯,只是為了能有個「歸宿」,有個能確保她不致挨凍受飢的「長期飯票」,婚後嘗不到任何天倫之樂,她倒也「無所謂」。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婦女的可悲命運。莉迪亞則是個輕狂女子,因為貪戀美貌和感情衝動的緣故,跟著威克姆私奔,後經達西搭救,兩人才苟合成親,但婚後不久即「情淡愛弛」,男的常去城裡尋歡作樂,女的躲到姊姊家裡尋求慰藉。
與夏綠蒂、莉迪亞相反,伊麗莎白和珍的婚事,則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這是真正的美滿姻緣。誠然,伊麗莎白與達西也好,珍與賓利也好,他們的結合雖不排除經濟和相貌方面的考慮,但是他們更注重對方的麗質美德,因而結婚以後,儘管在門第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夫妻卻能情意融洽、恩愛彌篤。尤其是伊麗莎白,她對達西先拒絕後接受,這充分說明:「沒有愛情可千萬不能結婚。」
其次,作者認為,戀愛婚姻既然是關係到終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嚴肅謹慎,切不可讓表面現象矇住眼睛。伊麗莎白因為受到達西的怠慢,便對他產生了偏見,而當「風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獻殷勤時,她便對他萌發了好感,直至聽信他的無恥讕言,進一步加深了她對達西的偏見和憎惡。後來她自我責備說,她所以會做出這種蠢事必完全是虛榮心在作怪。事實證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見又比無知更可怕。
另外,作者還向我們表明,戀愛婚姻不僅是個人問題,而且也是社會問題。莉迪亞的私奔,引起了全家人乃至所有親友的驚恐,因為大家都明白,這件醜事假若釀成醜聞,不但會害得莉迪亞身敗名裂,還會連累親友們,特別是她的幾個姊姊,將因此而很難找到理想的歸宿。後來,多虧達西挽救,莉迪亞才沒有「一失足成千古恨」。與此相反,伊麗莎白和珍的圓滿出嫁之後,自然給另外兩個妹妹帶來了希望和機會。這就告訴我們:人們考慮婚姻大事,不能光顧自己,還要對親友負責、對社會負責。
英國學者H.沃爾波爾有句名言:「這個世界,憑理智來領會是個喜劇,憑感情來領會是個悲劇。」奧斯汀憑藉理智來領會世界,創作了一部部描寫世態人情的喜劇作品,這些喜劇猶如生活的一面鏡子,照出了人們的愚蠢、盲目和自負。
書中有兩個滑稽人物。貝內特太太是個「智力貧乏、孤陋寡聞、喜怒無常」的女人,因為嫁女心切,完全生活在一廂情願的幻覺之中,每遇到一個「有錢的單身漢」,她便要將其視為自己某位女兒的「合法財產」。與貝內特太太不同,柯林斯牧師是個集自負和謙卑於一身的蠢漢,他一方面對貴族德布爾夫人自卑自賤,另一方面又對他人自命不凡,經常生活在妄自尊大的幻覺中。他到朗伯恩,準備施恩式地娶貝內特家一個女兒為妻,藉以「彌補」將來繼承財產對其一家造成的損失。貝內特太太一聽大喜,於是兩位愚人導演了一齣笑劇!小說把兩個蠢人刻畫得維妙維肖。類似這種滑稽場面,在小說中俯拾皆是。
奧斯汀的諷刺藝術,不僅表現在某些人物的喜劇性格及眾多情節的喜劇性處理上,而且還融匯在整個故事的反諷構思中,讓現實對人們的主觀臆想進行嘲諷。
男主角達西最初斷定,貝內特家有那麼多不利的因素,幾個女兒很難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是後來恰恰是他娶了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呢,她曾發誓決不嫁給達西,但最後還是做了達西夫人。再看看那個不可一世的凱薩琳.德布爾夫人,為了阻止伊麗莎白與她外甥達西攀親,她不辭辛勞,親自出馬,先是跑來威嚇伊麗莎白,繼而跑去訓誡達西,殊不知正是她這次奔走,為兩位默默相戀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們的美滿結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這幾位「智者」受到現實嘲弄的同時,書中那位最可笑的「愚人」貝內特太太,最後卻被證明是最正確的。她認為「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種荒謬與「真理」的滑稽轉化,儘管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是非觀念,但卻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思索。
對話,是文學創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奧斯汀在創造人物對話時,一方面注意運用對話來刻畫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於利用說話人、聽話人及讀者在動機和理解上的差異,製造多層次語調,致使她的對話具有既鮮明生動、富有個性又含意豐富、耐人尋味的兩大特色。例如,第一卷第十章,達西趁賓利小姐彈起一支蘇格蘭小曲的時候,邀請伊麗莎白跳舞:「貝內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這個機會跳一場蘇格蘭舞?」達西這話說得雖然有些傲慢(「很想抓住」四個字足以表明這一點),但他主觀上還是想討好伊麗莎白。可是伊麗莎白聽起來卻不以為然。她認為蘇格蘭舞是一種鄉土舞;達西請她跳這種舞,是想蔑視她的「低級趣味」,於是正顏厲色地說道:「我壓根兒不想跳蘇格蘭舞――現在,你有種的話再輕視我吧。」達西回答了一聲:「實在不敢。」這句答話可能做出多層解釋:伊麗莎白僅僅看作對方是在獻殷勤,賓利小姐可能理解成想結「良緣」的表示,而讀者只要多讀幾段便會發現,達西心裡可能在想:「這位迷人的小姐著實厲害,我這次只得認輸,以後可得謹慎從事。」類似這種微妙的對話,在小說裡還有很多。
奧斯汀在《諾桑覺寺》第五章,曾用飽含激情的語言讚揚了新小說:「……總而言之,只是這樣一些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智慧的偉力得到了最充分的施展,因而,對人性的最透徹的理解,對其千姿百態的恰如其分的描述,四處洋溢的機智幽默,所有這一切,都用最精湛的語言展現出來。」
其實,若用這段話來概括《傲慢與偏見》,倒是再恰當不過,因為該書的確運用了「最精湛的語言」,展現了作者「對人性最透徹的理解」,四處洋溢著「機智幽默」,令人感到「光彩奪目」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