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人生大智慧 (修訂1版) | 誠品線上

佛門人生大智慧 (修訂1版)

作者 洪丕謨
出版社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佛門人生大智慧 (修訂1版):說到佛門智慧,禪的智慧頗能啟人心智。當年馬祖向懷讓學習佛法,為了修成正果,馬祖整天坐禪不輟,可懷讓卻不這樣認為,他取了塊磚在馬祖跟前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說到佛門智慧,禪的智慧頗能啟人心智。當年馬祖向懷讓學習佛法,為了修成正果,馬祖整天坐禪不輟,可懷讓卻不這樣認為,他取了塊磚在馬祖跟前磨來磨去,說是要把磚頭磨成鏡子。馬祖感到好生有怪,便問:「你這是幹什麼來?」懷讓正等著馬祖的這句話,於是順勢開導:「磨磚既然不能成鏡,那你坐禪又何能成佛呢?」接著並諄諄教誨:「如果你一味執著地在坐相上學佛,就等於扼殺了佛,一輩子也休想夢見大道。」打這以後,馬祖便有所感悟,最後終於成為一個著名的禪師。 懷讓不愧是個聰明的教育家。他善於尋求機契,誘導學生主動發問,然後因勢利導,事半功倍。透過這則故事,我們同時又可看到,對於學禪來說,只要你一旦徹悟禪機,那未吃飯穿衣、挑水劈柴、琴棋書畫、行立坐臥,隨時隨地,無非禪也,並不一定要斤斤計較於死板的形式。這就從一個方面啟示我們,一個人只要從心靈上徹底打碎貧富榮辱等種種精神枷鎖的束縛,那麼他就能活得瀟灑、活得自在,從而優哉游哉,入於無往而不愉悅、「日日是好日」的禪境了。 當然,佛門智慧的光環還普遍顯現在佛法和平時的修行生活,以及佛教文化之中。比如,修行生活中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好多清規戒律,而弘揚這些清規戒律中的有益成分,對於我們維護自然界生態平衡,促進社會安定團結,建設現代精神文明,不無借鑒之處。再如佛教文化中在文學、藝術、醫學等領域所閃現出來的智光,對於啟迪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更是大有文章可做。 佛門是崇尚智慧的。在教佛觀音、地藏、文殊、普賢四大菩薩中,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文殊大智、普賢大行。文殊可謂是智慧的象徵。你看,他頭梳五個髻子,既反映了童子的天真,又表示著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五種智慧。左手所持蓮花上面,安放著一本《般若經》,體現著般若一塵不染的大智。右手執持金剛寶劍,意在象徵智慧能夠斷除一切煩惱,就好比寶劍能夠斬除群魔一樣。妙還妙在文殊菩薩座下的那頭獅子,在很大程度上顯現了智慧的法力和勇猛。 縱觀佛門智慧,既體現在哲理的探求方面,又體現在生活的體味和文藝的創造等方面;既有出世的高度,又有入世的深度。這裡只有安於寂寞、與人為善的安詳和睿智,沒有驚於寵辱,營營擾擾的權術。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的心理一時失去平衡,生活得太累太沈重,不妨受點佛門智慧的啟迪,你將由此而獲得一種別有奇趣的心靈救濟法門。這裡,佛門的寬宏、謙退、精進、智慧,將使你重新悟出拼得人生和享受人生的無窮樂趣。如果你在這世上生活得並不太累太沈重,或者竟是那麼的歡樂無憂—―當然這是多數,那麼佛門的智慧也將給你的人生添上一抹瑰麗的奇彩,如果你願意的話。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洪丕謨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異彩斑斕的佛教世界觀及其他即是宗教,又是哲學佛門「大千世界」之謎有神還是無神?四大皆空人命在呼吸之間苦、集、滅、道「四論諦」煩惱即菩提普渡眾生聚沙為佛塔盲人摸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闡提人皆得成佛佛教的現代智慧第二章 佛菩薩和古今佛學家的智慧佛祖降魔成道阿難和摩登女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五十三參成佛道彌勒菩薩的慈顏和大肚僧肇「非有非無」的思辨智慧..智永和尚苦習書法的啟迪慧可立雪斷臂慧能大師卓然超群的「禪不在坐」思想「六相圓融」和金獅子太虛大師「學佛先從做人起」楊度說:「我即是佛」第三章 佛法與修行「黃葉止啼」的妙用「化城」的光環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拔除欲箭,究竟安穩困擾來自自身牧牛制心平常心是道「四攝」――生活中樸實的修行法門「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恨「精進」度懈怠「智慧」度愚痴「禪定」度散亂「定慧雙修」和「福慧雙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懺悔淨心靈諸法無我得解脫心靈救濟的不二法門修習中的理性智慧第四章 禪味十足禪波羅蜜世尊拈花,迦葉微笑達摩面壁祖師禪「風幡」的典故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頓悟和見性成佛磨磚與禪騎驢覓驢但可笑眾中驚倒野狐禪庭前拍樹子當頭棒喝一字禪和無字禪參寥不是老婆禪枯木龍吟真見道一絲不掛且逢場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茶禪一味颺家風第五章 佛教與人生目標相同路不同痴人說夢和夢中說夢以欲牽鉤法方便風開智慧花晨鐘暮鼓發深省做天和尚撞天鐘當取則取,當捨則捨無求便是安心法對於魔的看透「明」與「無明」不必為周圍輿論自尋煩惱六根淨清,一塵不染濟公活佛聖訓滴水和尚明月清風,粗茶淡飯式的享受也無風雨也無晴春在枝頭已十分打破生死關一失人生,萬劫不復護生――人類文明的標誌佛門的道德規範第六章 中國佛教文化的智光《佛說阿彌陀佛經》與科學幻想佛法的醫療智光六字「大明咒」素食和健康長壽禪宗智慧和詩歌創作佛經譬喻的妙用天教水墨畫羅漢禪宗精神與寫意水墨畫禪與書法

商品規格

書名 / 佛門人生大智慧 (修訂1版)
作者 / 洪丕謨
簡介 / 佛門人生大智慧 (修訂1版):說到佛門智慧,禪的智慧頗能啟人心智。當年馬祖向懷讓學習佛法,為了修成正果,馬祖整天坐禪不輟,可懷讓卻不這樣認為,他取了塊磚在馬祖跟前磨
出版社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166429
ISBN10 / 9863166421
EAN / 9789863166429
誠品26碼 / 2681070066004
頁數 / 28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異彩斑斕的佛教世界觀及其他
既是宗教,又是哲學
每當人們踏寺廟,總可看到香煙繚繞,是信徒們在叩頭跪拜,祈求菩薩的保佑;又時常可以看到僧眾們儀態整肅,鵠立佛前,木魚鐘罄,一時齊鳴,是堂上在做功課、佛事了。
作為一種宗教,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樣,有著自己的教主—―佛;教職人員—―僧伽;宗教儀式—―功課佛事;宗教活動園地 佛寺古廟;宗教清規—―具足戒;宗教典籍—―《大藏經》;宗教信徒—―男女居士。
然而,佛教也有和其他宗教不盡相同的地方。比如,各種宗教都有自己崇拜的神,而佛教則可以說是有神,也可以說是無神,這點我在其他篇章中會加以交代。再有,由於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早已和儒、道及其他文化彼此交融,各自完善,並從而形成一整套獨特的觀察世界和認識世界的方多姿多彩的佛教哲學。
在這方面,章太炎的看法是,佛法理應只和哲學家為同聚,而不和宗教家為同聚。我們看他的理由,自屬振振有詞,並非沒有見地。他說:
試看佛陀、菩提這種名號,譯來原是「覺」字;般若譯來原是「智」字;一切大乘的目的,無非是「斷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的意思,斷不是要立一個宗教,勸人信仰。細想釋迦牟尼的本意,只是求智,所以要發明一種最高的哲理出來。佛法的高處……只是發明真如的見解,必要實證真如;發明如來藏的見解,必要證實如來藏。與其稱為宗教,不如稱為「哲學的實證者」。
由此,章太炎老夫子縱筆直下,大聲疾呼:「若曉得佛法本來不是宗教,自然放大眼光,自由研究。縱使未能趣(趨)入實證一途,在哲學的理論上,必定可以脫除障礙,獲見光明。」
章老夫子把佛法看成是哲學,認為研究佛法,必定可以脫除障礙,獲得光明,自然屬於徹悟的智者之言。但另一方面,佛教畢竟有著它的宗教儀規和出家徒眾,只談佛法,閉口不談佛教,未免偏頗。
有趣的是,他還對「支那佛法」有過這樣的闡述,認為佛法傳進中國以後,分為天台、華嚴兩宗。天台宗據《法華經》,華嚴宗據《華嚴經》。這兩部經典,意趣本就不很明白,兩宗的開山祖師智者、法藏兩人只是把自己的意見隨便附會,並且暗取老子、莊子的舊說,用以闡明佛法。最後並得出結論:「唯有把佛與老、莊結合,這才是……救時應務的良法。」
關於章老夫子後面這種說法,我們當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因為他的這種說法,終究只代表他自己。我們不是說要「百家爭鳴」嗎?
然而,章老夫子畢竟也自有他精妙絕倫的地方。他在《論佛法與宗教、哲學以及現實之關係》一文中就曾這樣提出:
佛法原說六親不敬,鬼神不禮,何曾有崇拜鬼神的事實?明明說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便禮佛、念佛等事,總是禮自己的心,念自己的心,並不在心外求佛。
不管社會上有多少在家出家的佛教徒真正懂得禮自己的心,念自己的心,向心上求佛,不向心外求佛的道理。可是,這絲毫也無損於佛法作為一門哲學透發出來的智慧之光。
所以筆者認為:作為佛教,是宗教;作為佛法,是哲學。既是宗教,又是哲學。宗教可以慰藉尋常的平民百姓,哲理可以啟迪較高層次的文人學者。說句俏皮話,大概這也可算是佛門因材施教、普渡眾生的兩手吧!
我們平時讀書求知、為人處世,何不也試著學點兩手呢?如果可能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