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ent Agreements
作者 | Linda D. Anderson/ Sonia R. Banks/ Michele L. Owens |
---|---|
出版社 |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沉默契約: 解開那些埋藏在我們人際關係中的無聲地雷!:「沉默契約」是普遍存在於我們人際關係中的「潛規則」,源自於那些你以為對方「應該」知道,卻無法坦率說出口的期望 |
作者 | Linda D. Anderson/ Sonia R. Banks/ Michele L. Owens |
---|---|
出版社 |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沉默契約: 解開那些埋藏在我們人際關係中的無聲地雷!:「沉默契約」是普遍存在於我們人際關係中的「潛規則」,源自於那些你以為對方「應該」知道,卻無法坦率說出口的期望 |
內容簡介 「沉默契約」是普遍存在於我們人際關係中的「潛規則」,源自於那些你以為對方「應該」知道,卻無法坦率說出口的期望或信念。明明期待對方這麼想、那樣做,卻因為害怕關係破裂、擔心衝突、義務感或罪惡感,而寧願逃避溝通,選擇沉默。 或許你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份契約的存在,但無論跟伴侶、父母、孩子還是朋友、同事、老闆,我們都可能成為訂立「沉默契約」的一方。這種不對等的失衡關係會讓我們感到不快樂、不滿足,心生怨懟,如果放任「契約」一直延長下去,不僅會影響你做的決定,還會影響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你的家庭,甚至在無形中左右你的人生! 本書便由三位心理學專家首次揭開「沉默契約」的真面目,她們分別從金錢、承諾、家族、職場、健康和性愛等6個最常遭遇的人際關係處境著手,透過真實的案例解析,教你清楚辨識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沉默契約,並透過「沉默契約工具包」擬定溝通策略,有效解開彼此關係的死結。 「沉默契約」不是毒蛇猛獸,而是我們在乎對方的證明。只有正視問題、打破沉默、勇敢溝通,才能幫助我們撫平內心的不滿,重建美好無礙的人際關係!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心理師/作家】王雅涵、【臨床心理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作家】、劉仲彬、【諮商心理師/戀愛顧問】瑪那熊、【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陳品皓、【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不可不知推薦! 好評推薦: 《沉默契約》的作者運用她們的真知灼見,針對如何「不帶恐懼地去解決我們和他人之間那些充滿挑戰的、無法明說的問題」,提供了清晰明確的想法。她們闡述了增進諒解的新途徑,同時促進所有人際關係的坦承溝通。我要向任何致力於快樂健康關係的人,推薦這本助益良多的書!──【《親愛的,分手不是你的錯》暢銷作家】凱瑟琳‧伍沃德‧湯瑪斯 我們都有最希望可以了解自己的對象,本書對於那些我們認定「合意」的事,是如何因為未明說而鮮少達成一致,提出了非常有說服力的見解。不管是和所愛的人或是和職場夥伴,沉默契約都可能成為我們人際關係的絆腳石,這本睿智的作品朝這樣的內在沉默發出了深遠的呼聲,對於想要被真切聆聽的人來說,這是一本非讀不可的作品!──【《夢想的孩子》共同作者】奧黛麗‧愛德華 我們生長在一個不明確的世代,溝通錯誤和不真誠的行為泛濫。在這個時代中,人們急於評判,也同樣急於責難。《沉默契約》有益地提醒了我們,未經檢視的確信幾乎全是錯誤,這本書首重於釐清,以及如何達成這一點。在這個時代,我們迫切想要明白雙方合意的規則,對於「是」是否意味「是」,「不是」是否意味「不是」仍有許多令人困惑之處,而《沉默契約》給予了絕佳的闡釋。這是一本來得及時的珍貴作品,有助於我們達成對彼此、也對集體自我之間的互相諒解,總是不明說的假設主宰了家庭成員、朋友、情侶、配偶和同事之間的關係,本書提供了完美的指引,讓你優游其間。──【《特權階級之怒》暢銷作家】艾利斯‧柯斯 沉默契約,多麼具有煽動力的觀念啊!三位作者清楚描述了可能在家裡、職場和休閒時造成問題的沉默契約類型,並且提供了容易執行的有用建議,藉以辨別並克服這些影響強大的期望,以免對我們的關係造成傷害。──【聖母大學副教授】麥特‧布魯 恐懼是強大的消音器,限制了本來就非常脆弱的情感投入,而缺乏情感投入卻會導致深遠又痛苦的複雜狀況。《沉默契約》的作者極為明確地探究了這個普遍的現象,並且提供了考慮周詳的過程,讓互相坦承與療癒得以成真。──【《得到你要的愛》作者】哈維爾‧亨卓斯博士&海倫‧萊凱利‧亨特博士
作者介紹 琳達 D. 安德森博士臨床心理學家、人生教練、治療師。美國波士頓大學畢業,擁有西班牙文和心理學雙學位,隨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她在貝斯以色列醫學中心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擔任心理諮詢師,並且曾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和西蒙岩石大學的巴德學院任教。目前是紐約市立大學體系的Hostos社區學院教授,同時也是道爾頓學校的諮商心理學家。她擁有激勵和啟發他人的獨特能力,以靈活柔軟的態度和合作精神獲得眾多成果。她的研究調查著重在女性權力認知以及其易於遭到強迫的性經驗,這使她可以從同情和鼓舞的角度提供諮商。寫作主題則包括自殺心理學和文化多樣性、職場沉默契約、女性面對的挑戰、工作和生活的均衡等等,她也經常在電視節目上亮相。索妮雅 R. 班克斯博士臨床心理學家和行為健康策略師。美國衛斯理學院心理學學士,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並在紐約的社會研究新學院取得人力資源管理碩士學位。班克斯博士擅長個人真正力量的課題,以及以質性研究為基礎的行為干預課程設計。她運用行為遊戲治療,讓人了解「可能的自我」,進而改變態度,她並以開創性的跨學科方法進行關係諮商和輔導。她曾多次接受《本質》雜誌專訪,並為美國公共衛生學報撰文。她也擔任網路節目關係衝突案例診斷的精神治療師,並多次參加NBC、ABC電視臺和考克斯電臺的節目。她目前致力於提升生命品質,提供諮詢、輔導和鼓舞團隊忠誠,啟發了從公司主管、老闆到夫妻、家人等無數人士。蜜雪兒 L. 歐文斯博士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治療師。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社會心理學學士,艾德菲大學鄧納學院高等心理學博士。歐文斯博士一向熱衷女性、伴侶和家庭的關係發展議題,並致力於改善青少年及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為此,她針對促進溝通、發掘沉默契約和開發穩定的健全關係等問題,組織了各種討論小組。她治療過無數青少年,同時研發課程來協助他們及其家人共同度過人生的關鍵期。她對於文化和傳統如何支持和增強心理健康也有著獨到的見解,並為此創立了整合課程。歐文斯博士為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城市學院、霍夫斯特拉大學以及愛因斯坦醫學院等多家學校機構提供臨床專業諮詢,她也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節目上,文章則見於《非裔美國女性心理治療》和《黑人男孩和青少年的心理學》等得獎書籍中。目前歐文斯博士在紐約市開業,指導新進臨床治療師,並且是「Prep for Prep」青少年教育計畫的資深心理學家。
產品目錄 序 言 沉默契約是什麼,又是怎樣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第一章 沉默契約從何而來? 第二章 改變的四階段 第三章 關於性愛的沉默契約 第四章 關於金錢的沉默契約 第五章 關於承諾的沉默契約 第六章 關於家族的沉默契約 第七章 關於職場的沉默契約 第八章 關於健康的沉默契約 第九章 沉默契約工具包 附錄 致謝
書名 / | 沉默契約: 解開那些埋藏在我們人際關係中的無聲地雷! |
---|---|
作者 / | Linda D. Anderson Sonia R. Banks Michele L. Owens |
簡介 / | 沉默契約: 解開那些埋藏在我們人際關係中的無聲地雷!:「沉默契約」是普遍存在於我們人際關係中的「潛規則」,源自於那些你以為對方「應該」知道,卻無法坦率說出口的期望 |
出版社 / |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9314527 |
ISBN10 / | 9579314527 |
EAN / | 9789579314527 |
誠品26碼 / | 2681865651002 |
頁數 / | 272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只要你擁有人際關係,
就可能已經置身「沉默契約」中!
AMAZON書店讀者★★★★★深感共鳴!
我們都期望自己不用明說,別人就「應該要懂」,
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默契」,
往往卻只是一廂情願的「沉默契約」!
內文 : 沉默契約怎樣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戀情的展開方式往往就像浪漫喜劇的第一幕:兩人相遇,哦,我的天!我們喜歡同樣的音樂!我們兩人都想要嘗試滑翔翼?等等,你也對貓咪過敏?這是關乎吸引力、連結,還有,對,荷爾蒙。剛開始,大家都跟電影明星一樣迷人有魅力。然後,現實悄然接近,溫暖可口的光澤逐漸退去。結果發現,他真的很不愛替你拉開門,也不喜歡現場音樂。還有,真是大驚喜!她討厭網球,而且不同意你說的每件事,那現在怎麼辦?
而當你開始新工作時,情況又是怎樣?起初,你懷抱大志,要努力工作,匠心獨具地為公司引進好點子,要做到超越職責需求。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會衝進你的辦公室,給你大大加薪升職,對吧?然後,你了解到老闆脾氣不好,你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安撫他;他漠視表現最佳的員工,只提拔自己喜歡的手下;你盡力成為最佳的團隊成員,但其實你真正想要的是更大的挑戰、更大的辦公室,以及賺更多的錢。你開始納悶:「我怎麼會進入這個職務?我要怎麼擺脫它?」在這兩個場景中,沉默契約都發揮了作用。
沉默契約是什麼?
沉默契約就是你的人際關係中,未說出口的「規則」,來自於你不明說卻要責求他人的假設、期望和信念,它們會出現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隨著閱讀本書,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參與了好幾種沉默契約,有些契約可能已經就定位很長一段時間。最早期的關係對於許多行為、決定,以及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動機,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你將在這本書中,發現到童年經驗也影響了你參與的沉默契約。
沉默契約聽起來會像是這樣:「他的媽媽有權批評我的廚藝,但我不應該回嘴。」、「老闆沒幫我升職,他知道我不會要求。」、「我的女兒成績變好,所以我就不用管她的功課了。」這樣的默認可能會永久持續下去,而且由於恐懼、愧疚、義務感或厭惡衝突,這之間往往沒有經過討論。有時候,它們的持續有益而且管用,但更常見的情況是,它們對你的人際關係是一種妨礙,而不是幫助。
因為你沒有大聲說出你的默認,人際關係就可能產生混亂。你相信別人了解沉默契約的條款,想法跟你也完全一致。試想,你說過多少次這樣的話:「他應該早就知道了呀!」或「為什麼我非得要跟她說那件事?」對於未說出口的事,你可能有一套想法,然而別人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當你對別人做出沉默契約,你的做法就好像「大家對於這段關係有怎樣的期望,由誰來實踐期望,他們又『應該」』怎樣來實行」,都已經達成共識。有時候,即使你從未談論過自己的信念、期望和假設,這一切卻仍得到滿足,此時沉默契約可以和你的人際關係手牽手,愉快向前行。但是,更常見的是,你根本無法符合這樣的期望。有時候,雙方都察覺到對方的期望,卻不打算說出來。如果你繼續默不作聲,這些抱持的期望就將發展成為誤解、失望和戲劇化事件,這是因為你評估和回應關係,是根據對方在彼此不相符的沉默契約中,所表現出的配合程度。你覺得如果把問題搬上檯面會失去太多,所以往往盡量避免談論沉默契約,在這些情況下,因為擔心破壞關係,你便保持沉默,你甚至可能沒有察覺到自己的沉默契約,以及使得它逐漸滋長壯大,卻沒明說的信念和期望。如此一來,你便在沒有完全意識到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同意他人某件事。
這些信念和期望是怎麼產生的呢?經常是來自你自己:「對於不符合標準的情人,我絕不將就!」、「我願意為子女犧牲一切。」、「事業優先。」這些內心的沉默契約會一直告訴你怎麼展開關係,要對別人抱持怎樣的期望;而且還會暗示你期望他人採取怎樣的沉默契約,以支持你對自己的沉默契約。更重要的是,它們往往會提供你如何行走人生道路的地圖,影響你做的決定、你接受或拒絕的工作,以及你建立的友誼和創造的家庭。
如果你辨識不出自己是誰、什麼對自己最重要,以及為什麼重要等期望、假設和信念,你和自身的關係就會受到約束。不了解對自身所抱持的信念,就更難以揭露你和他人所進行的沉默契約。沒有這樣的認知,你假設別人已經看過你的人際關係規則手冊,並且同意遵守。因此,你會發現自己質疑其他人的行為,你會納悶:「他到底在想什麼?」,而其實你更應該自問:「我到底在想什麼?」
例如說,假設你剛找了一間新公寓,想和兩個朋友合租,你開始盤算大家要怎麼分擔房租,你選定的房間擁有可以使用的壁爐,還有景觀,而且是三間房間中最大的。室友認為你應該分擔比較多的租金,你卻不同意,因此引發劇烈爭執,幾乎讓合租成員破裂。後來,其中一個朋友問你:「為壁爐和較大的房間多付一些錢,你到底覺得哪裡不公平?我猜你也看得出來這樣才公平,只是口頭上就是不想輸。」這觸及了痛點,因為對方說得沒錯,你的確理解他們的想法,但你為什麼不肯讓步呢?這會不會是因為長久以來,你和自己的沉默契約(絕對沒有人可以佔我便宜)使得協商變得複雜了呢?如果你還沒承認心中有這樣的默認在,未來在你的人生中,你將經歷更多這樣的狀況,你可能誤以為這只是單純的意見不同,但稍稍追根究柢,你會發現你和自己的沉默契約是怎麼出現在你和別人的互動之中。
審視若干心理學理論,可能有助於你釐清沉默契約是怎麼呈現的,你的兒時經歷,會隨著長大成人而不斷強化堆積。對我們許多人來說,這始於一種對父母的印象所發展出來的感受,進而影響我們看待世界並與其互動的方式。如果人生的最早期階段,父母以關愛的方式回應你,傳達到你身上的會是肯定、贊同和接受,你就會認為自己有價值、本身很珍貴。日後,你很可能會有一種健全的自我感覺,並且和他人積極互動來表達出這一點。而另一方面,如果你內化的是嚴厲、非難、分離和拒絕,你很可能會對自己發展出較為負面的感覺,並且憂慮該對他人抱持怎樣的期望。通常你內化的事物,是來自生命中重要人士的一種矛盾的行為結合,舉例來說,一個人可能對你關愛,卻又同時過度挑剔。這種反差讓你混亂,難以整理出對實際自我的感覺以及對別人的期待。你可能會產生自己被愛,卻不是真的被接受的想法。
有些心理學家提出,若在自我觀念的強化過程中,並未受到早期照顧者的贊同和回應,你可能會發展出一種「假我」,希望能夠得到更加肯定的回應。某種程度上,當孩童開始適應群體,讓行為符合可接受的互動準則時,行為發生變化相當正常。然而,在極端的形式中,這樣的發展可能意味個體被翦除自身的本質面貌,終其一生都過著未表達真實自己的生活。
了解沉默契約時,之所以要提到這些特定理論,是因為克制自己真實的希望、信念和期望,並且內化他人的期望,正是自我產生沉默契約的所在。有時候,它們之所以形成,是因為需要持續表現出從早期人生開始發展的假我。當你被導向認定真我並不恰當或沒有價值,就可能發生這種事。例如,假設你和自己的沉默契約是,你對於「個人獨立」方面絕不讓步。這樣的默認事實上可能反映出真我所渴望事物的對立面,你真正渴望的是去依靠真正愛你的人。但要是最早期的經歷讓你覺得倚賴他人可能會被拒絕,或不被認可,你可能發展出一種對於絕對獨立的堅持,以保護自己免於失望,不會被真正想要依賴的人拒絕。
當兩個人把內化的早期不同經歷遺留物,帶進成年後的交往關係中,可以想見雙方對於如何互動和理解對方行為,很可能意見相左。這些殘存經歷促使你形成和自己的沉默契約,又進而成為和別人沉默契約的一部分,從而固化了你早期發展中經歷和互動所受到的衝擊。
同樣值得考量的理論還包括,人傾向接受多世代傳承的家族聯繫模式。這種「多世代傳遞歷程」可能影響你發展出單獨自我感的能力,但也可能引導你如何和他人互動。有時候,父母可能脫離傳統的家族模式,對子女(直接或間接)傳遞出關於聯繫、情緒表達和回應的其他選項。如果你吸收了這些變化,可能發展出較為單獨的自我感,並從這些模式得到較多自主性,進而把這些不同遞交給子女,並且繼續傳承。當然,世世代代的家族成員對於家族慣例可能會經歷到不同程度的堅持,有些人可能會比其他人更加執著,傳遞模式也不會有太大改變。
比方說,如果你的家族傳遞著無論如何都應該保持婚姻的觀念,經過好幾世代,家族成員都遵從這個規則,而你的姪女坎卓拉被自由奔放的母親帶大,現在離婚了。許多家族成員的反應是不以為然,甚至是憤怒,把坎卓拉當作被逐出家門的異類。另一方面,坎卓拉卻因為拿出勇氣,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為,而如釋重負。坎卓拉在成長過程中,見到媽媽做出個人決定,促使她可以不理會家族的需要,而考量自己的需求,做出自認對自己最好的行動。這個例子說明了世代家族傳統對於婚姻感和處理方式的長期影響,以及個人從傳統分辨出自我的能力。父母不是唯一的影響者;你、兄弟姐妹和父母可能受到已樹立多時的多世代家族體制影響,這表示支持的沉默契約可能也參與其中。然而,當家族成員區分出自我,沉默契約往往隨之碎裂,有時更造成家族衝突和紛爭。
隨著目前所處的人生階段,有些沉默契約可能會顯得更有意義。例如,在二十多歲和三十多歲時,你會對於學業、職業、友誼和伴侶做出影響深遠的選擇。你的沉默契約可能充滿各種期望,像是人生應該怎麼展開、應該和誰成為伴侶,而伴侶和其他親密人士應該有怎樣的舉止表現。但是,到了後期,像是步入中年之後,你的需求、願望和期望可能已經改變。此時,你可能已經經歷過改變對自我和對他人期望的情況,舊時的沉默契約很可能不再適用。事實上,沉默契約可能妨礙了你的人生新目標,迫使你評估舊時契約,並加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產生一種並不全然了解,也不曾特意去檢視的不安情緒,它卻會推著你想要對人生做出一些改變。
到了人生後期,你可能會比較不受沉默契約拘束,你可能遇過非常直率表達意見的年長親戚,他們會說出想法,毫不客氣地評論家族談話。有時候,這是因為他們所在的人生階段已不再那麼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期望,不管是無聲或明確的期望都不在意。擺脫自身的沉默契約之後,他們可以更坦率地發言,用不著因為恐懼而苛求自身言論。
人們如何和為何做出目前行動的各種理論,讓我們了解何謂沉默契約,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在我們的人生中展現。記住這些觀念,這將有助於你了解自身沉默契約的根源和影響。
隨著深入本書,你將看到如何展開有效的「消除隔閡」對話,進而擁有較為健康的人際關係選擇,書中所提供的工具十分有用,如果你曾經出現以下狀況:
● 不再努力解決事情,因為就是不想管了。
● 為了追求更高調的工作,不斷放過其他機會。
● 注意到在個人所有的關係中,有反覆出現的問題。
● 曾經被你自以為真正了解的人背叛。
● 經歷過和好友逐漸疏遠的經驗。
● 認為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問題無法克服。
● 不管付出多大代價,也要避開正面衝突。
● 維持著麻煩的交往關係,以避免孤單。
● 為了升遷,掩飾真正的自我。
● 不願讓人傷心,所以和對方結婚。
● 明知該對孩子說不,最後卻說好。
如果你像大部分的人,這些問題(還有更多)會是你忽視或不去談論,以避開衝突的地雷。我們很少有人會期待衝突,只是避免衝突不見得一定會帶來和平。就某些情況來說,這樣的閃躲甚至會造成危害。當出於恐懼而保持沉默,你只是延後必然發生的事,就好像不去理會星星之火,如果及早出手可以輕易把它撲滅,但如果久久不去理睬,就需要出動整支消防隊了。更糟的是,在每一段關係中,你可能都容許眾多的沉默契約任意滋長,最後導致森林大火。而當你想要避免的是內心衝突,那火勢還會蔓延下去。
在我們探究沉默契約可能會以怎樣的方式出現在生活時,你可能會在這些故事中見到自己,你將會見到孩童時期的關鍵經歷、內化來自家人和他人的訊息,以及成年發展過程所面對的各種挑戰,是如何影響了你所創造的沉默契約。本書隨後章節所列出的故事和訓練,將協助你辨識出你和自己,以及你和他人的沉默契約。如此一來,你就能找到處理的策略,如果願意,再加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