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 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 | 誠品線上

Fake News

作者 Karoline Kuhla
出版社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假新聞: 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看到網路瘋傳衛生紙即將缺貨,你馬上衝去大賣場搶購?聽說某種食物可以預防新冠病毒,你立刻轉發給親朋好友?得知韓國人說孔子是韓國人,還申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看到網路瘋傳衛生紙即將缺貨,你馬上衝去大賣場搶購?聽說某種食物可以預防新冠病毒,你立刻轉發給親朋好友?得知韓國人說孔子是韓國人,還申請「端午節」為世界遺產,讓你義憤填膺?……其實,這些都是「假新聞」在作祟,而台灣受假新聞危害的程度甚至排名世界第一! 所謂「假新聞」,是指模仿真正新聞的風格,刻意散播的不實訊息。在社群媒體時代,「假新聞」已成為我們的日常,隨之而來的則是因此造成的種種恐慌與對立。然而,我們可曾靜下心來思考:層出不窮的「假新聞」究竟從何而來?它們的目的為何?我們又該如何分辨真假,並終結假新聞的傳播? 本書便由德國資深權威記者執筆,深入剖析假新聞氾濫的背景與造成的影響,闡明何謂「新聞自由」以及新聞工作者應該遵守的分際,並揭露政府、社群媒體與新聞界力抗假新聞所採取的對策,幫助我們啟動獨立思考,學會事實查核,不再成為「假新聞」的幫兇! 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但沒有人有「創造」事實的權利。真相最大的敵人不是謊話,而是盲信。只有養成質疑和批判的能力,杜絕道聽塗說、人云亦云,才能踏出「公民覺醒」的第一步!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 專文推薦!【「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呂昱達、【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報導文學作家】房慧真、【新聞工作者】黃哲斌、【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鄭國威 思辨必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卡洛尼娜.庫拉生於1986年,曾於柏林自由大學攻讀藝術史與哲學,後就讀漢堡「南恩新聞學院」。曾替《時代》週報、《地理紀元》雜誌、《藝術》雜誌和《明鏡》週刊撰稿,現任職於《時代》週報。顏徽玲輔仁大學德文系畢業,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神經語言學博士。目前任教淡江大學德國語文學系,譯作約二十餘本。透過翻譯可徜徉在不同的文化語言間,更可學習新知,所以她樂此不疲。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每個公民,都有知的權利 蘇珊娜.拜爾 推薦序/每個人都肩負啟蒙的責任 胡元輝 前 言/這個世界是怎麼了? 第1章/失去信任與假新聞的危險 醜聞弊案到處可聞 政治危機 數位化 「謊言媒體」與其他指責 「謊言媒體」定義之演進史 誰在怒斥「謊言媒體」,為什麼這麼說? 對新聞業的批評 社群媒體的回音室 對新聞工作者的語言及人身攻擊 「後事實」的時代 什麼是假新聞? 消失的麗莎 傳說中的死亡難民 俄國因素 美國因素 「披薩門」事件 傳說中的多特蒙德教堂火災 第2章/媒體基礎課程 新聞自由──誰說的? 我們為何需要新聞工作者? 什麼叫做「第四權」? 「媒體」──到底是誰? 日報 週報和週刊 公共電視廣播及私人電視廣播 新聞調查是什麼? 如何衡量新聞價值? 新聞工作者應遵守哪些規範? 新聞編輯的真實世界 誰負責決定新聞選題? 誰支付新聞工作者的薪水? 怎樣才是優質的新聞工作? 第3章/啟蒙對上假新聞:知識就是力量 真理不只一個? 關於真理、謊言──與放屁 資訊──事關啟蒙 第4章/對抗假新聞之戰 政治採取的策略 社群媒體採取的手段 新聞工作者和新聞編輯使用的方法 法院的功能 第5章/你對新聞工作者該期待些什麼? 第6章/你可以怎麼做?

商品規格

書名 / 假新聞: 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
作者 / Karoline Kuhla
簡介 / 假新聞: 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看到網路瘋傳衛生紙即將缺貨,你馬上衝去大賣場搶購?聽說某種食物可以預防新冠病毒,你立刻轉發給親朋好友?得知韓國人說孔子是韓國人,還申
出版社 /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9314763
ISBN10 / 9579314764
EAN / 9789579314763
誠品26碼 / 2681930160002
頁數 / 19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後事實時代,
究竟是誰在說謊?


德國權威記者帶你直擊「謊言媒體」亂象,揭露「假新聞」與它們的產地!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每個公民,都有知的權利 《明鏡》週刊副總編輯/蘇珊娜.拜爾

跟我一開始當記者的時期相比,我常想,雖然職業名稱沒有變,但工作形式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
我的記者生涯始於一九八九年的秋天,也就是柏林圍牆倒塌前幾個禮拜。當時,我剛搬離家裡,在一間報社工作。報社在一個小城市的郊區,我的工作就是報導這個小城市的新聞。
坐在大辦公室裡聽著一樓的印刷機印報紙的聲音時,同事與我都心知肚明,幾個小時前寫的東西,大概只會有一天的壽命,接著他們就會消失在垃圾桶裡。
那時辦公室裡還聽得到打字機答答的聲音。當時也有電腦,但是必須要輸入長又複雜的密碼,才能使用繁複的文書處理系統。沒有半個同事家裡有電腦。
報紙的版面得用一種特別的尺和非常尖銳的鉛筆在紙上設計。當時也沒有手機。黑白的照片,必須使用一種非常刺鼻的藥水沖洗,沖洗照片還得到大辦公室隔壁的暗房裡。
由於一般人認為地方記者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人,我們通常都會受到特別的禮遇。有一次我要報導一個鑽石婚宴會,卻太晚赴約,結果在場的人問我為什麼地方記者的汽車上沒有跟警車一樣裝警笛,畢竟我們也算重要人物,需要在事發的第一時間就抵達現場。
當時,公開發表文章是一件非常特別的事。人人都可發言的網際網路,可說是陌生名詞。寫作和發表在當時是作家跟記者才享有的特權。
這一切已經是二十八年前的往事了。
現在的我整天都坐在電腦前面,就連出門在外我也不忘帶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新聞更新的速度不再是一天一次,而是分秒必爭。現在大部分讀者不知道寫文章的人是誰,不像過去在小地方有很多人認識報社的記者。
我並不是要說過去的時光就一定比較好,只是時代變得非常的不同。這些變化帶來好處,當然也會有缺點。本書作者卡洛尼娜.庫拉描寫了數位化如何改變新聞工作,也解釋為什麼記者不像以前一樣受人重視;此外,為什麼這樣的變化會帶來一些難題,但也是另一種轉機。
新聞工作者職涯中的過去和現在的相異之處,並不是單純用時間變遷就能解釋的:現在的我不再為地方小報工作,而是在一家新聞週刊任職。《明鏡》週刊的總部位於漢堡,但是我們很少報導城市裡的新聞,取而代之的是全世界的新聞。有些讀者可能知道我們是誰,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只是陌生人。我們跟地方記者不同,我們距離讀者較遠。但是我們的工作核心本質其實和地方記者差不多。
為了報導新聞,我得即時趕到事發現場,或是重回事件發生地點。卡洛尼娜.庫拉在本書描述的則是用另一種方式產生的文章。這些文章的基礎是謠言、未經查證、甚至是有意散播或複製的消息。這些來自謠言的假訊息已經散播全世界了,根本無法清理。
對讀者來說──順道一提,新聞工作者也是普通讀者──要分辨假新聞與符合新聞工作規範的文章,並沒有那麼簡單。
正因如此,這本書就顯得更重要。書中不但解釋了兩者差異之處,也告訴讀者新聞工作的來龍去脈,以及真正的新聞和假新聞的差異為何。
每個公民都有知的權利,所以新聞自由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元素。每個公民應有意識地善用這個權利。這本書將帶領我們成為懂得批判思考的讀者。







推薦序──
每個人都肩負啟蒙的責任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

假新聞到底長什麼樣子?
還有人在為真相而奮鬥嗎?
我們該做些什麼,才不會成為散播假新聞和謊言的幫兇?

以上是本書作者開宗明義詢問讀者的問題,此刻的你是否心中已經有了答案?二○二○年初,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中心針對全球四十個國家或地區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調查,結果發現對新聞抱持信賴者只有三成八,對社群媒體上的新聞信任度更只有二成二。此外,有五成六的受訪者對於分辨網路訊息的真假感到憂慮。從此一調查來看,如果身為全球公民一分子的你,也對假新聞或假訊息的問題感到困惑,其實不算特別。但如果你根本不想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事情就麻煩了。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許多專家與機構都發出警訊,我們正處於所謂「後真相」的時代,亦即一個不怎麼在乎真相,不怎麼關心事實的時代。麻煩的是,這項警訊同時強調,一旦我們對事實與真相失去興趣或信心,那麼許多愛以謊言欺騙民眾的權勢者必將更無忌憚,各種反民主的力量亦將趁勢而起。其結果,我們將不只失去個人生活的自主與安全,更可能讓數個世紀以來人類所奮鬥打造的民主體制出現瓦解之虞。
此時此刻,我們顯然必須重溫十七、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歷史,亦即人類從神學教條邁向理性思維的發展歷程。不過數百年前,人類猶沉浸於封建式的信仰氛圍之中,不敢承認理性的重要與價值,但經過許多啟蒙時代思想家與民眾自我覺醒的努力,那個反理性、非理性的時代終究過去了。未料,數百年後的今天,一個號稱科技先進、資訊發達的時刻,人類竟然又在假訊息的幽靈下,恍惚回到理性蒙昧的時代。
今天,在有心人的操弄之下,許多人不僅分不清訊息的真假,甚至無意釐清事實與真相。當有人試圖求證事實時,不少人訕笑事實從來就不存在;當有人希望捕捉真相時,不少人揶揄真相根本無處可尋。啟蒙運動哲學家康德曾經大聲疾呼:「勇敢善用你的理性。」並將啟蒙運動視為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無奈,二百多年後的今天,人類並未真正從無知與錯誤狀態之中解放,以致本書作者卡洛尼娜.庫拉直言:「目前的局勢強迫社會為了啟蒙運動的價值而奮戰。」
或許正是基於此一未完成的啟蒙責任,本書除了精要闡述假新聞的身世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細數了我們在打擊假訊息的戰役上所可採取的種種策略。其面向不僅涵蓋政府、社群平台業者、新聞工作者等等,更將民眾納入打假的行列。「每個人都可以採取行動對抗假新聞」,因為數位時代中的個人已經不是被動的閱聽人,而是兼具資訊生產者與消費者身分的主動閱聽人。每個人都「應該負起責任:在社群媒體採取任何動作前,都應該深思熟慮。想想啟蒙運動,善用理性思考!」
不過,要讓大眾負起對抗假訊息的責任,就必須武裝大眾的思想與能力。因此世界民主國家莫不重新正視媒體素養教育,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破解假訊息的第一線尖兵,化解它對當代社會與民主所形成的莫大挑戰。以歐洲為例,歐盟自二○一五年之後就陸續發布多個政策文件,希望透過媒體素養來因應民粹主義、仇外心理、激進主義的上揚,以及假訊息所造成的危害。歐盟執委會在其官網的媒體素養政策專頁中強調:「媒體素養,亦即近用、批判性理解以及與媒體互動的能力,從未如今天社會般的重要。」
不只歐洲如此,培育公眾媒體與資訊素養已經成為全球民主國家對抗假新聞的重點工作,其中學校教育尤為重點。「大數據時代的屁話」是美國華盛頓大學一個新聞素養課程簡介的標題,開課的伯格斯特倫(Carl T. Bergstrom)與韋斯特(Jevin West)教授分屬生物與資料科學領域的學者。根據《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乙篇介紹該課程的專文記載,蜂擁而來的選修學生對教授們批判網路訊息「屁話連連」的聳動說法,似乎已經「處之泰然」。
確實,正如兩位教授所言,人們每天在社群平臺上耗費不少時間,但大部分時間都在分享屁話,以致網路上的成堆屁話都要把人給淹死了。正因為如此,所以兩位並非傳播專業的教授特別開設新聞素養課程,希望學生能夠懂得如何評估生活中氾濫成災的訊息。韋斯特教授特別強調:「當狗屁成為現實時,就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應該關心的時候。」
誠然,假新聞或假訊息已經對人類社會造成衝擊,並對當代民主形成挑戰。如果我們不願認真求解,亦不願積極應對,假訊息必將反噬我們既有的社會基礎與民主成果。本書作者因此特別回顧啟蒙運動的歷史,召喚啟蒙時代的精神,希望大家理解人類今天的發展乃是奠基於理性的啟蒙。「假新聞現象帶來的挑戰,使我們每日得重新搏鬥,爭取理性價值。理性的果實並非理所當然的,已經獲得的東西若不維護,是無法持久延續的。」
本書的出版社Carlsen在德國以出版童書與青少年書籍知名,德國乃歐盟國家之一,本書的出版可以視為德國社會重視青少年辨識假新聞素養的具體表徵,亦為現代公民素養的基本讀物。它不僅對假新聞或假訊息作了深入淺出的病理解剖,亦清楚整理了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當人類的蒙昧持續纏身,無法掃除殆盡的時候,啟蒙就將是人類無可停歇的戰鬥,亦為當代公民無可逃脫的責任。

試閱文字

內文 : 什麼是假新聞?

「Fake」當作名詞來用時,意思是作假、詭計欺騙、和仿造品的意思。假新聞意謂錯誤訊息,這些錯誤的消息和記者無心犯錯的新聞是不同的,在後者的狀況下,新聞工作者的信念是發表正確的資訊。目前引起大眾注意的假新聞,則是指作者具特定目的散布的消息。很多狀況下,要查明到底是誰將假新聞散播出去的,非常困難。是個人、團體還是某個境外勢力?
確定的是,假新聞與解釋真相是背道而馳的,其目的是混淆視聽或操弄。理論上來說,這些散布假新聞的記者就是謊言媒體的一部分。

「假新聞」這個概念的興起背景為何?事實上,一開始假新聞這個概念並不常指有目的操弄的錯誤訊息。一開始它只是個罵人的詞彙──不只是憤怒的人在新聞網站的評論欄或臉書貼文裡會用,連美國總統也會在官方場合使用這個詞彙。假新聞這個指責用的詞彙,原則上和德國有些人喊的「謊言媒體」是同一個意思,其背後的動機也很類似──都具政治色彩。然而,對《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來說,川普指責他們是假新聞的散播者,是一種汙蔑的行為。因為這是指責媒體沒有盡責,向民眾說明解釋世上發生的事件,反而背道而馳。川普和他人持續不斷地反覆使用假新聞這個詞彙,完全沒有提出任何證據,對正統媒體的形象傷害很大。此舉也傷害了社會的基礎,也就是認定哪些權利是存在的,那些是不存在的。原本的社會共識遭到考驗。

假新聞另一個延伸的意義:模仿真正的新聞風格,有目的、刻意到處散播,大多在社群媒體出現。此外,假新聞也是謾罵厭惡的新聞或媒體用的詞彙,這個定義比較狹窄,和德國人口中的「謊言媒體」意思相仿。看看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錯誤訊息傳播手法都差不多──不管是惡意的謠言、假新聞或明顯的政治宣傳。

對假新聞的主筆及散播者來說,他們主要的目的就是統治「資訊空間」,正如臉書的訴求一樣。要達到這個目的,假新聞只是眾多方法中的其中一種。方法之一是所謂的帶風向,這個方法只是操弄詞彙,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方法影響讀者的下意識。比方說,在德文如果用「地球暖化」(Erdeerwärmung)聽起來就比「地球炙化」(Erdeerhitzung)稍微正面一點,而後者只不過多加了點夏天的氣息,就讓人擔憂起自身健康了。
數位世界提供了特別新穎的影響形式:社交機器人(social bots,bots是robots的縮寫)使用普通帳號的身分,自動完成任務,比方說在社群網路散布假新聞。要達成這個任務,社群網路裡通常會有十個到百個帳戶連結在一起。社交機器人和殭屍網路不同,後者是用有害軟體攻擊電腦系統,廣發電子郵件的現象,例如二○一五年德國聯邦議會的伺服器被攻擊的事件。社交機器人的任務是影響或控制人的想法。成千上萬次分享讓錯誤訊息無遠弗屆,造成很多人都有同樣想法的假象,同時,這些假新聞又因為高比例的分享及點讚次數又被社群媒體的算則列入關注對象,造成其他的消息和意見自動消失。
駭客也會參與統治資訊空間的工作。駭客如果入侵民主政治機構的系統,比方說國外的議會或黨派,爭議性就特別高。駭客偷取資訊,藉由公開這些走漏的風聲或文件吸引某特定的政治勢力。
不同的手法也好,好幾個方法一起用也好,殊途同歸,這些手段的目的就是要影響公眾意見。

這些手段的絕妙之處就是,生產和散布這些假新聞所費不貲,得來全不費功夫。他們就像病毒一樣,自己會到處散播。另一個值得一提的邊緣現象則是:有些貧窮國家的人,對假新聞的內容沒有興趣,也沒有受人之託,卻無意中把假新聞炒得更熱。這些人其實只想賺錢,建了自己的網站後便抓網路上的假新聞,加上自己的廣告,然後在社群網路散布這些連結。不過這種情形大多是例外狀況。
執筆及散布假新聞的人大多有政治意圖。他們發現情緒色彩濃厚的討論特別適合製造出政治氛圍。德國典型的例子是難民危機和烏克蘭危機,美國二○一六年總統大選時則是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真實事件被竄改扭曲,或斷章取義,成了假新聞,這類假新聞還有一點點真實的核心。《時代報》的記者克里斯汀.邁爾(Christian Meier)寫道:「假訊息的原理和空藥瓶原理很像,相信以後,就能發揮效用。」有時候假新聞甚至會上正統的新聞媒體,因為記者可能不小心也誤以為這些新聞是真的。不過正統媒體通常會很快發現並更正這些錯誤。

和「謊言媒體」相同,假新聞也非我們這個時代的產物,只是最近大量出現,因為數位化的社會變得炙手可熱。歷史上有個假新聞的例子──當然當時德國還沒有人用這個概念來稱呼──叫做刀刺在背傳說(Dolchstoßlegende)。一次大戰後,這個傳言到處流竄。傳言的內容是說德國戰敗的原因是因為政治圈的人──尤其是民主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和猶太人──煽動革命,放棄戰爭。這個傳說中還加了刀刺在背這幾個字,讓人聯想到前線士兵原本可以繼續戰鬥下去,也想繼續對抗敵人,但是背上卻被反戰的政治人物插了一把匕首的畫面。這種名稱讓這段歷史增添了狡詐陰險的氣味。就事論事:這個傳言當然不是真的,因為當時機動戰爭持續了四年,陣地戰也打了很長的時間,德意志帝國根本沒有打勝仗的希望。儘管如此,刀刺在背傳說還是造成了某些團體得為德國的慘境背黑鍋,也為德國民族國家主義的崛起鋪了路。

時至今日,假新聞大多圍繞著會激起劇烈情緒反應的議題。過去幾個月的假新聞例子有:「法國總統艾曼紐.馬克宏其實是男同性戀,他的婚姻是假的」、「德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幾乎所有的難民都有犯罪前科」、「梅克爾策動暴動」、「德國軍人在立陶宛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任務時性侵了一名未成年少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動用了三千六百輛坦克對付俄國」、「由於不滿梅克爾的難民政策,有七十萬德國人離開家園」、「希拉蕊.柯林頓其實是男的」、「希拉蕊.柯林頓有腦傷,而且罹患不治之症」、「希拉蕊.柯林頓指使人暗殺維基解密創辦人朱利安.亞桑傑(Julian Paul Assange)」、「歐巴馬是穆斯林」、「演員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和教宗方濟各支持川普競選總統」。

這些假新聞被分享點讚不下百萬次,但是這些新聞都不是真的。只有多看幾個假新聞的案例,才能明白背後所隱藏的利益。

消失的麗莎
二○一六年初柏林流傳了一則消息,有一名十三歲的德籍俄裔女孩在上學途中失蹤了。她的父母報警尋人。隔天麗莎出現,並提到被「長相為南歐人的男子綁架強暴」。警方不久便否認這個說法。醫生沒有發現任何生理上性侵的線索。警方追查女孩的手機資料,發現她當天其實在一個朋友家過夜。後來麗莎也承認她因為在校成績太差不敢回家。(後來調查單位發現麗莎在失蹤案發生很久以前,的確跟人發生過性關係。對方是她認識的一名德籍土耳其裔男性,雖然是在女方同意的狀況下才發生的,但由於麗莎當時才十三歲,該名男性後來還是被判刑。)
失蹤案當天根本沒有綁架,也沒有性侵案發生。儘管如此,這則消息以極快的速度傳了出去,尤其在社群媒體和俄國新聞上都報導了。這則錯誤新聞在網路上延燒好幾天。多座城市都有示威遊行,不止德裔俄羅斯移民和俄國移民參與,還有一堆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的成員和右翼分子。
這個案件後來還成了國際輿論的焦點。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Sergei Lawrow)甚至介入麗莎案並指責德國警方蓄意掩蓋事實。這促使陰謀論者及仇外分子更藉機在網路大肆煽動宣傳。梅克爾於二○一七年初跟俄國總統普丁會面時一再強調,她絕對會全力對抗這類的假資訊。
時任國防部長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於二○一七年某次演說中提到這個案例,並稱之為「社群媒體煽動言論和國家言論操弄的共同結果」:「不安定化的政治宣傳不斷地偷偷地滴下毒藥,用社會上看似中立的資訊包裝得好好的。假造的麗莎案會和難民──一名俄國女孩和性侵──扯上關係,並非空穴來風。」俄國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對德國政府提出:他希望,「移民問題不會導致真相被政治正確的企圖蓋過。」馮德萊恩表示,莫斯科當局還呼籲柏林不可讓這個案子消失在檯面下。還不只這樣:「『移民問題』、『企圖』、『真相』、『政治正確』、『蓋過』、『消失在檯面下』──光是這些用語就透露了操弄的意味了。」
隨著這些錯誤訊息和多少刻意散播的麗莎失蹤案,挑起了德國內部反難民和反政府的浪潮,所以馮德萊恩稱之為「不安定化的政治宣傳」。操弄的手法以某個真實事件為基礎──麗莎的確消失了一個晚上──加上一些錯誤訊息,然後到處散布。麗莎案被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列為典型的假新聞實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