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他的好隊友: 當孩子憂鬱和焦慮
作者 | 葉雅馨/ 戴怡君/ 黃嘉慈/ 黃苡安/ 鄭碧君/ 許以恩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成為他的好隊友: 當孩子憂鬱和焦慮:,你有感受到孩子們呐喊的心聲嗎?本書帶你了解怎麼幫助兒童青少年從憂鬱和焦慮情緒掙脫,獲得安穩自己身心的力量。採訪多位輔導諮商與 |
作者 | 葉雅馨/ 戴怡君/ 黃嘉慈/ 黃苡安/ 鄭碧君/ 許以恩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成為他的好隊友: 當孩子憂鬱和焦慮:,你有感受到孩子們呐喊的心聲嗎?本書帶你了解怎麼幫助兒童青少年從憂鬱和焦慮情緒掙脫,獲得安穩自己身心的力量。採訪多位輔導諮商與 |
內容簡介 你有感受到孩子們呐喊的心聲嗎? 本書帶你了解怎麼幫助兒童青少年從憂鬱和焦慮情緒掙脫,獲得安穩自己身心的力量。 採訪多位輔導諮商與醫療專業人員,有案例的實境描述、照顧者的陪伴心情起伏,提供相關求助資訊與建議,幫助孩子養成復原力! 別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孤軍奮戰! 當孩子深陷憂鬱或焦慮,與其急著找答案、給建議, 他更需要你站在他那邊,陪伴與傾聽。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世界有七分之一的10至19歲兒童青少年患有精神障礙。這兩年多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憂鬱、焦慮青少年較疫情前增兩倍。這些數據背後隱藏了青少年無聲的呐喊或是暗自垂淚的孤獨,也提醒我們需要對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採取行動。 本書採訪多位輔導諮商與醫療專業人員,分享陪伴深陷憂鬱與焦慮情緒青少年的經驗,彙整國內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資訊,介紹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的作法。 本書特色 ◆真實故事:多篇真實案例,包括有人際交往困擾、無法起床上學、常到校睡覺、一考試就失常、經常覺得身體不舒服、依賴網路使用等情境。以第三人稱方式深刻詮釋有憂鬱或焦慮症狀青少年的罹病歷程與心情。 ◆實用建議:本書採訪包括精神科醫師、心理師、輔導教師等12位專家,每篇案例均有不同領域專家予以建議及回應,讀者可藉此了解不同角度的因應作法。 ◆陪伴力量:本書除了提供覺察辨識青少年憂鬱和焦慮症狀、引導其求助的相關作法外,另有多篇內容提醒陪伴照顧者注意自己的需求、照顧好自己與養成紓壓習慣。 ◆復原力養成:專章介紹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的作法,提供父母相關培養情境及練習技巧的建議。 必讀推薦 宋維村(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創始理事長╱資深精神科醫師) 楊俐容(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親職教育專家) 周天成(羽球國手)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
作者介紹 葉雅馨 戴怡君 黃嘉慈 黃苡安 鄭碧君 許以恩《大家健康》雜誌是國內知名的專業醫療保健雜誌,除了雜誌發行外,出版不少與醫療保健、心理勵志、公共衛生、運動生活等類別的優質好書。近期出版的《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和自己在一起:後疫情時代的孤獨》、《「老」得好:人生冬天的景緻》、《退休前必修的12堂課》、《退休,任性一點又何妨》、《幸福樂齡:高年級的人生課》、《給照顧憂鬱和失智長者的你》、《擊退乳癌》、《男人的生命腺:攝護腺癌診斷與治療》、《蔬食好料理》、《老年憂鬱不是老化》等書,均是通路、讀者口碑推薦的暢銷好書。 《大家健康》雜誌編輯團隊,秉持用心製作每一本好書的理念,讓讀者從「悅」讀中,耕耘自己身心靈的健康。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www.healthforall.com.tw ☼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www.facebook.com healthforall1985 陳質采(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 林家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審訂
產品目錄 出版序 成為他安心信賴的依靠╱張博雅 策畫序 情緒漩渦中的安慰╱朱英龍 推薦序 相信孩子有復原的能力╱姚思遠 編輯後記 陪伴時,記得等等那些「難搞少年」╱葉雅馨 1正值青春的他 她 總是苦著臉 1-1 倚賴網路人際互動的另一面 1-2 一考試就拉肚子的夢魘 1-3 請假成為常態的另種「拒學」 1-4 不知如何與人互動的苦 1-5 起床困難到校睡覺的「青春叛逆」 1-6 長期累積壓抑情緒後的爆發 2憂鬱和焦慮青少年比你想像的更常見 2-1 疫情下兒少的憂鬱和焦慮 2-2 憂鬱和焦慮帶來的傷痕 2-3 複雜交錯的憂鬱與焦慮成因 2-4 青少年憂鬱和焦慮課題如何解 3他的憂鬱和焦慮,我想懂的 3-1 體察他「反抗」行為的背後成因 3-2 讓孩子開口說、好好聊 3-3 疫情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戰 3-4 陪伴憂鬱與焦慮的他,有所為有所不為 4因應逆境的魔力-心理韌性 4-1 心理韌性-復原的力量 4-2 可改變的心理韌性 4-3 讓孩子練習面對挫折 4-4 以家為本,強化心理韌性
書名 / | 成為他的好隊友: 當孩子憂鬱和焦慮 |
---|---|
作者 / | 葉雅馨 戴怡君 黃嘉慈 黃苡安 鄭碧君 許以恩 |
簡介 / | 成為他的好隊友: 當孩子憂鬱和焦慮:,你有感受到孩子們呐喊的心聲嗎?本書帶你了解怎麼幫助兒童青少年從憂鬱和焦慮情緒掙脫,獲得安穩自己身心的力量。採訪多位輔導諮商與 |
出版社 /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9692101 |
ISBN10 / | 6269692105 |
EAN / | 9786269692101 |
誠品26碼 / | 2682324181009 |
頁數 / | 17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3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出版序
成為他安心信賴的依靠
文╱張博雅(董氏基金基金會董事長)
1999年,董氏基金會第一次針對台灣青少年的憂鬱程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84.2%的青少年曾經感到憂鬱;每天都會感到憂鬱者占15.3%。2001年起,我們開始應用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作為測量青少年憂鬱程度的工具,該年起直至十多年後的調查皆呈現相近的結果,平均每5位青少年有1位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2018年的調查結果則是憂鬱青少年比例降低,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的青少年為每7人中有1人。然而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兩年多來的封城及各種防疫措施影響,使青少年罹患憂鬱症及焦慮症比例增加;國外的多項研究均指出,青少年憂鬱和焦慮現象比疫情前嚴重,甚至罹患比例增加一倍以上。
因應日益嚴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許多國家都推出處遇防治策略,在美國,由許多公衛預防、醫學及護理專家組成的「美國預防服務專案組」甚至建議,應對12至18歲的青少年進行憂鬱症篩檢,及對8至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進行焦慮症篩檢,希望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效益。在台灣,除了政府積極推動學生自殺防治及心理健康促進計畫之外,許多民間團體也提供各式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服務方案,兒童青少年能透過學校體系、網路資源等找到協助管道,只要他開口求助,必然能獲得及時的對應幫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於21年前即針對青少年憂鬱症防治進行各式預防宣導教育工作,包括研製和推廣憂鬱情緒檢測量表、憂鬱檢測APP、各式憂鬱防治及心理健康促進教案、手冊、影音及設計教案課程,於校園進行憂鬱情緒主題講座、工作坊、營隊,並首創心理健康促進網站,提供線上諮詢服務等。多樣化的內容與管道,讓兒童青少年更容易接觸這個與自己切身相關的重要議題,從教師、醫師、心理師等合作夥伴的回應中,我們獲知現在越來越多青少年不再那麼避諱談情緒困擾,也嘗試求助,但是,如果他們告訴身邊的大人卻沒有獲得相對的回應與認同,會因此退縮告知與開口求助,對治療與恢復也抱有存疑。
因此我們特別出版《成為他的好隊友:當孩子憂鬱和焦慮》,想讓所有的大人了解青少年憂鬱和焦慮現象的普遍性,以及會面臨哪些挑戰。不是否定心理疾病的存在就可以避開,當然更不能視而不見。本書能讓父母與師長都更了解如何與孩子建立正面的溝通互動,及予以心理健康促進干預措施,能夠幫助孩子減少因壓力事件而引發憂鬱或焦慮。同時,也希望藉由本書提醒,若兒童青少年深受憂鬱和焦慮之苦,不是急著提供他們怎麼復原的建議,安靜與傾聽的陪伴更重要,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安心信賴的依靠。
內文 : 策畫序
情緒漩渦中的安慰
文╱朱英龍(前臺大機械系教授、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
從多年前開始,我即加入董氏基金會憂鬱症防治工作諮詢團隊,曾經多次參與相關主題教育講座、推廣記者會、倡議宣導活動,參加學生、教師及家長們的反饋及熱烈回應,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記得在2004年,董氏基金會舉辦「ㄏㄨㄚˋ心情―憂鬱情緒紓解」兒童青少年繪畫創作徵選活動,鼓勵兒童青少年畫出用什麼方式面對、分擔、紓解或改善憂鬱情緒。除了讓孩子思考情緒對自己的意義與影響,同時也傳達用畫畫或創作作為紓解壓力的方式。其中一幅特優作品「頭髮爆炸的那一天」,圖說寫著:「頭髮爆炸的那一天。大人說我得了小腦萎縮症,我的手沒力氣、會發抖,這幅畫分四次畫了六小時完成,下次我要畫開心的我。」這個孩子的媽媽於頒獎記者會上對基金會舉辦此徵選活動表達了深深感謝。她說,陪伴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漫長過程,讓夫妻都身心俱疲,先生最終選擇了放棄,她仍堅持著陪孩子走下去,獲獎對她與孩子來說是相當大的肯定與鼓勵,讓她振奮,擁有持續陪伴的勇氣。
這麼多年以來,兒童青少年面臨的壓力絲毫沒有減少,升學課業、人際互動、個性特質,甚至還多了網路使用、社群媒體的影響,因而陷入憂鬱或焦慮之中。也代表著為人父母、教師、或其他家庭照顧者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必須面臨更多元快速的變化與挑戰。幸而,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的議題有越來越多單位投入與關心,有許多資源可尋求協助,能夠減少因為不了解、不知所措面臨的許多碰撞。但是,最重要的是,當面臨這樣的情境時,陪伴者不要陷入自責、丟臉的情緒,願意開口求助、也要信任身邊可予以協助的資源。
我曾經陪伴患有憂鬱症的親友多年,也有一心只想傾盡全力陪伴的階段,但是後來我發現,若沒有先覺察自我狀態、沒有緩解自身壓力、沒有照顧好自己,很難陪他走得長遠,因為陪伴者的身心沒有安頓好,很容易捲入那強烈的負面情緒中,一起被淹沒。
董氏基金會出版的《成為他的好隊友:當孩子憂鬱和焦慮》,除了真實呈現青少年深陷情緒困擾時,會出現的反應與行為,也提醒我們要注意在這些異狀表現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什麼樣的因素。從本書中也看到這些青少年們最終度過艱辛難熬的時刻,分享父母、師長信任自己、不放棄自己的感謝。也是讓所有陪伴者知曉,也許正著急於不知道他╱她何時能康復、但要相信一定有見到藍天的時刻。不論是陪孩子成長,或是伴憂鬱和焦慮的孩子復原都需要漫長的時間,不要默默承擔,忽略了對自己的照顧。也期望這本書傳遞給所有陪伴者的不光是知識,能夠在其陷入沮喪無措時刻時,成為一股安慰的力量。
─────────────────────
推薦序
相信孩子有復原的能力
文╱姚思遠(董氏基金會執行長)
「虎爸虎媽」、「直升機父母」的教養模式相信許多人都聽過,這兩種育兒法對孩子個性形塑與對身心成長的影響也時有所聞。然而,你知道近年有個影響更甚於「直升機父母」,稱為「除草機父母」(Lawnmower Parents)的養育方式嗎?「除草機父母」是由美國杜肯大學一位助理教授Karen Fancher提出的用詞,形容父母就像是除草機,搶先在孩子前頭除去所有的障礙;不希望孩子遭遇任何的不適應、壓力或挫折,造成生活與學習上的問題,急於干預或管理他們的生活與所有行為,因此,孩子還來不及學習怎麼處理問題與克服挫敗,父母就已經先幫其排除,導致他們無法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自信心低落;遭遇壓力事件或重大改變時,也不相信自己能解決,缺少應對的彈性思維,長期累積壓力與負面情緒,容易引發身心疾病。
許多調查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有日趨惡化的危機;依據《2019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造成10至24歲兒童青少年健康危害的主因,在1990年時憂鬱症是第八名、焦慮症是第十二名;到了2019年,憂鬱症升至第四名、焦慮症為第六名。不論是在歐美或亞洲國家,兒童青少年的憂鬱症和焦慮症罹患比例都逐年提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更大幅上升。
兒童至成年的各階段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困難與挑戰,也必然會有沮喪、低落、焦慮與憂鬱的情緒;影響兒童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因素雖多元,卻不是無解或只能默默承受的課題,轉變的契機與關鍵要素之一是「復原力(心理韌性)」。國外多項研究已證實,擁有較好復原力的人,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較低。就如同俗語所言:「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復原力」佳的人遇到困難挫折、壓力事件時,雖然也會擔心、害怕、焦慮或難過,但不會因此一蹶不振,能順勢面對壓力、困境與變化,從經驗中學習,往後遇到相同或類似情況,更懂得怎麼應對。
復原力除了與個人先天特質有關,父母(家庭)也是孩子建立復原力的重要影響因子。董氏基金會出版《成為他的好隊友:當孩子憂鬱和焦慮》,不只有提供家長教師們陪伴憂鬱或焦慮兒童青少年的建議和相關資源,同時,也詳細介紹要怎麼幫助孩子具備復原力;如何因應不同性格的孩子引導其面對挫折與建立復原力。教他們在因應壓力事件的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想法,擁有彈性思考,就能讓其心理健康維持良好狀態,不會立即深陷憂鬱或焦慮症狀而無法脫身。
讓兒童青少年能從容自在地面對變化多端的社會環境,父母可以做的預防因應就是創造一個穩固的家庭保護因子,幫助孩子建立與發展自己的復原力;每個孩子都有復原的能力,一直擔心他們受挫、幫著掃除所有的障礙,對其心理健康促進並無助益。不如試著覺察他們的需要,給予時間嘗試與練習自己解決,祝福與相信孩子的復原能力!
─────────────────────
編輯後記
陪伴時,記得等等那些「難搞少年」
文╱葉雅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暨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
《征服心中的野獸》是多年前我們選譯出版的一本圖文書,我非常喜歡,該書作者是一位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以「具象化的圖畫」詮釋自己走過憂鬱症歷程的心情感受。這次在編輯本書的過程中重新翻閱,讀到那本書的編輯後記,當時和讀者們分享了我那正值青春期的大女兒的日常互動,她一句「幹嘛什麼都要理由,這麼愛問,不想告訴妳!」、「什麼溝通?不就是要聽妳的⋯⋯」,令當時的我焦慮不安,能做的是一直提醒自己相信孩子,給她時間嘗試,不要勉強孩子活在自己的期待中。如今,詩艷已是讓人貼心信賴的大女生了!還趁著這波疫情開放觀光之際,火速安排我們家三個女生一起出遊東京,和妹妹商量鎖定吸引人的耶誕行程、和食⋯⋯及一趟迪士尼樂園重遊。讓我充分享受女兒們出的主意與服務。
我們都曾經是青少年,或許也曾經是爸媽、長輩眼中那情緒難以捉摸、愛裝酷的「難搞少年」。理智上也知道進入青春期因為受荷爾蒙影響,暴怒、好爭辯、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改變等是常見現象,但是,現實生活中和青春期孩子互動時,多數父母還是無法完全理解他們的內心與真實的需求;更別說若孩子出現身心疾病、深陷憂鬱或焦慮情緒時,所顯現的許多症狀,那些更強烈、但很類似青春期受荷爾蒙影響的言行,對父母而言,「陪伴」更是難解的課題與挑戰。
隨著社會環境變遷,全世界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人數也持續增加,年輕族群比其他族群更受影響。一篇發表於2021年5月《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版》的研究指出,12至17歲青少年的重度憂鬱症發病率從2011年的8.3%增加到2016年的13%。僅有1/3的青少年接受治療。另有研究指出,大約50%的精神疾病會在17歲之前發生,儘早尋求治療非常重要。根據董氏基金會2021年以全台國高中職生為對象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青少年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關係越親密,快樂程度越高,壓力與孤單的感受程度越低。因此,父母是陪伴、引導青少年的重要影響者。
我們出版《成為他的好隊友:當孩子憂鬱和焦慮》一書,讓教師、家長了解現今兒童青少年面臨的常見心理疾病:憂鬱症與焦慮症會有那些症狀,對生活、學業上的影響,及如何幫助他們促進身心健康與改善負面情緒。同時希望能讓父母、師長看重與珍惜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
本書分享的憂鬱和焦慮青少年生活中面臨人際、課業、家庭關係等真實情況,例如當青少年依賴網路人際關係、起不了床無法上學、一考試就失常、無法與人社交互動、容易為大小事焦慮⋯⋯等心情起伏與無助時的景況。書內描繪的情境與真實想法,能讓我們嘗試想像與體會憂鬱和焦慮情緒青少年的心聲與無助。我們也採訪了多位不同領域專家,包括心理學、教育學、兒少精神科醫師等,提供如何幫助兒童青少年改善負面情緒的建議,以及從預防教育著手,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相信本書的豐富資訊必定能夠讓陪伴者獲得充分的啟發,給兒童青少年適宜的引導與援助。
我在閱讀書中多篇故事時,也再次明白陪伴青少年需要時間的必要性,這些孩子們都花了好些年調適情緒困擾,最終康復;而他們身邊陪伴者的堅定支持、給予的時間,絕對是深具意義的影響要素。
就像是書裡小倩的故事分享,在長時間的罹病過程中,媽媽從來沒有放棄,總是留下能讓小倩知道「我們都可以等妳喔」、「我會陪你一起努力」的正向溫暖回應。不論是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或是陪伴情緒困擾的孩子,需要的時間長度也許都超乎我們的預期,但是,過程中我們可以設定好幾個起點,也能用不同的方式開始,堅定的陪伴,成為他的好隊友,終能看到撥雲見日的時刻。
─────────────────────
1-6
長期累積壓抑情緒後的爆發
諮詢╱李筑伃(台北市立景興國中輔導老師)、文╱鄭碧君
陪伴憂鬱症患者過程中,會經歷承接患者大量的負面情緒,長期陪伴下也會身心俱疲,照顧者要保有生活重心,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想法,適時求助,千萬不要孤軍奮戰。
「為什麼我已經很努力了,媽媽也為我付出這麼多,卻還是沒變好?這是老天爺在懲罰我嗎?」20歲的小倩在國中時被診斷患有亞斯伯格症,升上高中後則又出現憂鬱症。嚴重的情緒起伏令她一直無法穩定地就學,因而備感困擾,一度灰心喪志。所幸,媽媽始終用愛溫暖相伴,促使小倩心中抱持著一股堅持的力量,決心讓自己變得更好。也終於在近日,見到一絲絲曙光。
接受治療與心理諮商,改善亞斯女孩的人際互動
因為不知道如何與人互動,對人際感到有些困擾的小倩,平時在班上也大多都是獨來獨往。再加上說話太直接,不但同學覺得她很古怪,連幾位任課的老師也會產生「她好像有點故意找麻煩」的感覺,因而被導師轉介到輔導室。經輔導室老師對談後,發現小倩確實在某些層面上有明顯適應困難的情形,遂請她參與特殊教育學生的資格鑑定,也獲得了特教身分。
在取得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正式醫療診斷之後,小倩的媽媽很快就接受並正視了孩子的疾病,每個禮拜不厭其煩地陪著小倩就醫並做心理諮商。透過心理師教授社交技巧,小倩逐漸比較能夠同理他人的感受、關心別人的需要,也學會試著用眼神接觸與人互動。儘管小倩的社交與溝通障礙已能見到些許改善,在接受特殊教育之後亦順利申請進入高中就讀,但此時她的內心卻已累積不少負面情緒,以致在高中求學階段終於爆發出來,導致憂鬱症。
家庭背景帶來壓力,從小即情緒波動大
「不想因為我,讓媽媽被人瞧不起,如果我是個男生就好了⋯⋯」小倩幽幽地說著。小倩的媽媽是爸爸的第二任妻子,因此她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而爸爸家族的親戚都有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所以小倩從小一直背負著「要比哥哥優秀」的自我要求與焦慮,也怨自己是女生,沒辦法讓媽媽在這個家庭裡立足。
因著這些想法和擔憂,小倩更加多愁善感,情緒常有明顯的波動,致使課業也大受影響。原本想藉著學業表現讓媽媽為她感到驕傲,幫助媽媽提升在家中的地位,卻無法如願,使得小倩就讀高中之後便時不時因憂鬱症進出醫院,更多次出現自傷的行為。由於每次送院治療往往都得花上數週時間,小倩的精神狀況才能比較穩定,因此高中三年她幾乎不能正常到校上課。所幸老師給予小倩極大的彈性,讓她用其他方式完成課業,最後也領到了畢業證書。
媽媽的包容與支持,助她走出幽谷
和一部分憂鬱症患者一樣,小倩在情緒處於低潮時,亦曾多次自殘,甚至連遺書都寫好了。但另一方面,每次出院之後,她也清楚知道自己一定要活下去,「因為我不能讓照顧我的媽媽傷心,不能讓她的努力白費!」
無論是得知小倩罹患亞斯伯格症或憂鬱症,小倩的媽媽未曾施予任何壓力或批判,即使手邊工作再繁忙,也都會立刻放下,竭盡心力在小倩身邊陪病,積極、認真的與醫療人員合作。有時小倩因心情低落,在臉書發表沮喪或悲觀的言詞時,媽媽也總是留下「我們都可以等你喔」、「我會陪你一起努力」等正向、溫暖的回應。
治療憂鬱症,無疑是一條辛苦且漫長的路。「醫生都開給我最高劑量的藥了」、「我一直都很配合治療」、「我還去圖書館借所有跟大腦相關的書來看」⋯⋯,積極看待並處理自己的疾病,但病況卻起起伏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曾讓小倩感到萬般挫折與不解。還好這些挫折並沒有擊退她想變好的意志,她陸續做了許多嘗試、發掘興趣,例如織毛線、寫文章、參與競技疊杯運動等,企圖讓自己的生活更穩定。儘管因為身為亞斯人,伴隨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緣故,長期發展多元的興趣對小倩而言並不是那麼容易,但她依然為自己設定了一些挑戰與目標,付諸行動並努力實現。
終究皇天不負苦心人,就在四個月前,小倩在醫師指示下得以減藥。足見只要願意面對、接受治療和協助,那些付出的心力將能成為養分,在某個時間點結出果實。
想和你說
台北市立景興國中輔導老師李筑伃表示,陪伴憂鬱或焦慮青少年的家屬、親友,千萬不要孤軍奮戰,包括學校的輔導室、醫療院所的心理諮商門診,都是可以求助的資源。陪伴憂鬱症患者並非易事,他們一方面很容易否定自己,或陷於情緒中而難以跳脫,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滿足他人的期待,卻因自身狀態不佳而無法達到。在情緒、想法不斷衝突與糾結下,形成負向循環。陪伴者往往因承接大量負面情緒而感到身心俱疲,一不小心也被捲入藍色漩渦之中。
李筑伃老師觀察到,一般家長最需要的資訊,是該如何回應患者的情緒,以
及該如何消化或管理好自己的心情和壓力。她提供幾點建議:
•要保有自己的生活重心,與子女的關係界線仍要拿捏好,才不會讓自己的情緒受到影響。
•持續與學校輔導室、醫療單位合作,共同分擔壓力,才能長久陪伴。
•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想法,適時求助,不孤軍奮戰。鼓勵父母可加入成
長團體或家屬支持團體,了解更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以及與憂鬱青少
年的溝通互動技巧,並與其他父母相互打氣、彼此支持。
最佳賣點 : 你有感受到孩子們呐喊的心聲嗎?
本書帶你了解怎麼幫助兒童青少年從憂鬱和焦慮情緒掙脫,獲得安穩自己身心的力量。
採訪多位輔導諮商與醫療專業人員,有案例的實境描述、照顧者的陪伴心情起伏,提供相關求助資訊與建議,幫助孩子養成復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