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社會與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實踐: 困境與出路 | 誠品線上

人情社會與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實踐: 困境與出路

作者 白倩如
出版社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人情社會與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實踐: 困境與出路:在價值多元的時代背景下,要如何協助年輕一代建構他們願意堅守的信念,又該如何讓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人們真正能夠對話和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價值多元的時代背景下,要如何協助年輕一代建構他們願意堅守的信念,又該如何讓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人們真正能夠對話和相互尊重彼此的價值與生活哲學,找到信念、實踐信念,並在困境中堅守信念。作為一個社會工作教育者,對這些議題是無可迴避的。 本書是對社會文化究竟如何影響社會工作專業實踐過程,聚焦在華人社會中的人情社會文化對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系統的行動規範與專業倫理實踐之間的扞格進行探討。試圖對臺灣本土社會工作者面對的倫理—文化難題與應對方法做初步觀察、整理和回答。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白倩如白倩如學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博士經歷: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 社會工作師∕就業輔導組長現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助理教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人情關係、文化習氣和專業倫理的三角鬧劇/施教裕 華人文化中的社會工作:「發乎情、止乎禮」/徐明心 社會工作在不同文化間的合作與共融/殷妙仲 專業倫理與潛在文化規範的矛盾與融合/曾華源 自序/白倩如 緒論:人情社會與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實踐 壹、對誰忠誠?對誰負責?華人社會工作者特有之「倫理—文化」難題 貳、全書章節安排 第一章 多重系統:社會工作的專業倫理實踐場域 壹、社會工作之專業本質為倫理實踐 貳、社會工作日常倫理實踐為情境性 參、多重系統共構:社會工作者專業倫理實踐場域 肆、結語:調和專業倫理與社會文化之必要 第二章 隱形的力量:文化在服務輸送過程之滲透 壹、文化規範影響專業實踐場域的權力行使方式 貳、人情關係與決策權力:動態交互作用 參、難照章辦事:社會工作者維護案主權益之挑戰 肆、結語:從關係r與關係g出發 第三章 人情社會:逃不開的關係網 壹、人情社會:華人社會人際交往之本質 貳、禮尚往來:人情社會關係之建構與交換 參、做人處事:人情社會關係之運作與處理 肆、結語:對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反思與啟示 第四章 分寸拿捏:人情社會中的專業關係 壹、人際關係與社會工作專業關係之特質 貳、人情社會:專業關係的「舞台背景」 參、反思社會工作專業關係界線之倫理規範 肆、結語:專業倫理與文化規範之扞格 第五章 困境:人情社會中實踐專業之倫理―文化難題 壹、華人道德判斷思維與行動特性 貳、人情社會中的專業倫理實踐之困境 參、人情文化中的倫理實踐困境 第六章 出路:倫理—文化難題之辨識與處置 壹、走出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倫理―文化困境 貳、融入文化要素的倫理難題決策模式 參、外圓內方:走出人情社會倫理困境的基本方針 肆、做人處事:強化社會工作者專業倫理實踐能力 伍、結語:以法為據並兼顧情理 第七章 案例:倫理—文化難題之決策與行動 壹、人情請託案例之倫理分析與決策行動 貳、案例倫理辨明與決策反思 參、結語:倫理―文化難題決策行動之動態辯證 結語:調和人情社會文化之專業倫理實踐 壹、我「倫理」嗎?―日常實務工作中不可言說的壓力 貳、限制與展望 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人情社會與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實踐: 困境與出路
作者 / 白倩如
簡介 / 人情社會與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實踐: 困境與出路:在價值多元的時代背景下,要如何協助年輕一代建構他們願意堅守的信念,又該如何讓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人們真正能夠對話和相
出版社 /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954631
ISBN10 / 9869954634
EAN / 9789869954631
誠品26碼 / 2681958596005
頁數 / 25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1.4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華人文化中的社會工作:「發乎情、止乎禮」

徐明心教授

香港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院長
國際社會工作學刊聯席總編輯

2001年初夏,我和一群博士生應林木筆博士之邀,到暨南國際大學訪問和演講;其中一次是跟社工本科生談社會工作督導的理論模式。白倩如博士和曾華源教授一起遠道駕車而來聽講,令我受寵若驚。後來除了白倩如博士,也認識東海大學王篤強教授、當時時任臺中市社會局王秀燕局長和靜宜大學胡慧嫈博士,以及她的幾位同窗好友。轉眼八年了,臺、港兩批師生在臺中、彰化、香港、廈門、金門共聚樂遊、談天說地、互訪交流、論學寫作;每年少則兩次、多則四五次。這群好友帶著豐富的實務經驗和對教育的熱誠,一起思考如何將實務經驗「本土化」、「本體化」、「人本化」、「本事化」(competence)和「本人化」(use of self)。後來經北大和牛津的經驗啟發,運用「以文會友」的方式,將經驗和反思寫下來,投稿發表。方法是好友、師生形成小組,然後由準備投稿的成員預先提交文稿,各人事先皆閱讀,然後論資排輩,由在學壇年資最淺、最不熟悉課題的年輕研究生開始,每人只可讚作品一次,然後要提出整體批評和具體修改建議;至於錯字、表達及格式,則眉批於文章之內。作者本人只能聆聽和澄清,亦可寫下批評,但不能為文章辯護,亦毋須勉強接受批評。如此類推,直至最資深及最熟悉課題的老師也做批評,以便作者可以修訂文稿。完成討論之後,大家一起去吃飯或喝下午茶,那時便談天說地,什麼都可以談了。這種安排,透過尊重資歷和輩分,把大家的潛能都逼出來了。
我們去了很多次臺中,臺灣好友也來了香港五、六次。此外,我們也用視訊交流。八年下來,我們寫了很多文章,有些在國際期刊發表,亦有在臺灣發表的。其中有一篇英文的國際期刊文章還拿了最佳論文獎,拿了三百英鎊獎金。「以文會友」最大收穫不單是將實務經驗反思和概念化成文字分享,更開心的是結交到知己朋友,更重要是令大家虛懷若谷,聽批評快活得像聽音樂。
猶記起2019年五月底,我在臺中東海大學的「華人文化中的社會工作:情、義、理、節之探討」演講中,以一缸茶葉蛋做比喻社會工作,蛋黃是概念(concept)、蛋白是內容(content),蛋殼是建構(construct),茶葉湯就是脈絡(context)。但由於文化、體制不同,不同地域的文化脈絡會將其社會工作的內容和建構滲透染色,儘管核心內容仍是一樣,例如:茶葉蛋的湯在英國是英國紅茶、在法國卻是紅酒、在美國變成可口可樂、在德國是啤酒、在日本卻是抹茶、在香港竟成了「鴛鴦」(咖啡混奶茶),在臺灣可能是烏龍茶或珍珠奶茶了。
在西方,社會工作建基於「愛與公義」;但在華人文化,則是「發乎情、止乎禮」。在西方,社會工作追求的是「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以至「福利社會」(welfare society);在華人社會,社會追求的卻是「小康」與「大同」。在西方,社會工作追尋的是自主(independent);在華人社會,珍視的是互相依靠和守望相助(inter-dependent)。
問世間情是何物?在華人文化中,社會工作「發乎情、止乎禮」,情何指:(1)「情境(environment)、(2)「人情」(human relationship)、(3)「情緒」(emotion)。三者皆受文化滲透和影響。社會工作是融合「天、地、人」,追求「真、善、美」的努力,所以對文化脈絡中的倫理辨識和疏解,是重要的課題。
由此出發,白倩如博士為大家提供了上佳的參考。全書七章再加上緒論和結語,將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實踐的場域,文化滲透,置於人情社會中的專業關係,由此衍生的倫理—文化難題及其出路,皆有精闢的論述、分析和見解。白博士花了不少心力,消化和整合文化及社會工作中涉及倫理的論述;以簡潔易明,行文流暢的筆觸為我們介紹。全書結構清晰,內容貫穿概念與實務,為不可多得之力作。這是近年少有之社會工作倫理的參考書,亦是社會工作相關課程的絕佳教材和研究倫理問題的重要指引。
我特別欣賞書中的具體案例,從中可以見得白倩如博士實務經驗之博大精深。在學術、專業領域,最難的兩件事是釐清抽象概念和處理具體實務細節,白倩如博士兩方面皆做到了。我們作為專業社工,每天都在個人、專業、機構、社會文化不同的價值信念所帶來的衝擊和矛盾中掙扎。白倩如博士的力作為我們燃亮了燭光,讓我們看得清、看得遠……。

2020年深秋於香港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價值多元的時代背景下,要如何協助年輕一代建構他們願意堅守的信念,不同背景的人們真正能夠對話和相互尊重彼此的價值與生活哲學,找到信念實踐信念堅守信念。本書是對社會文化究竟如何影響社會工作專業實踐過程,聚焦在華人社會中的人情社會文化對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系統的行動規範與專業倫理實踐之間的扞格進行探討。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