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概論 | 誠品線上

特殊教育概論

作者 張如杏
出版社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特殊教育概論:作者從事兒童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多年,並認為多年來台灣特殊教育專業與實務發展已經更加成熟完備,因而建議學習特殊教育應從理論與實務層面並行,避免提供缺乏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作者從事兒童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多年,並認為多年來台灣特殊教育專業與實務發展已經更加成熟完備,因而建議學習特殊教育應從理論與實務層面並行,避免提供缺乏科學基礎的服務,也要思考本土文化對於障礙與家庭的想法,以及不同障礙間的差異,避免形式上的假平等,確實滿足每個學生個別化需求。這是一本學習特殊教育的入門書。分成三部分︰第一篇介紹特殊教育制度、法規政策,從鉅視觀點認識特殊教育;第二篇針對特殊教育對象;第三篇為特殊教育品質與提升。本書從社工與特殊教育領域的學習,結合教與學、理論與實務、從兒童發展到家庭與社區、學校、政策,讓大家對台灣特殊教育有新的視野與思考。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張如杏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教系博士、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學士資格與證照1990年社會行政類別社會工作組高考、1999年社工師、2004年諮商心理師、2014年心理衛生專科社會工作師、2016年兒童少年婦女家庭專科社工師、2000年教育部部定講師、2008年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現任職務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精神科社工師;臺大醫院兒保護醫療小組成員;臺大醫院臨床研究倫理委員會委員;早期療育專家委員、督導、評鑑委員;淡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幼教系兼任助理教授;國立台北大學社工系學士進修部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社工師公會、中華民國社工師全聯會理事;衛福部「精神疾病強制鑑定、強制社區治療審查會」委員;兒福聯盟收養審查會外聘委員;中華民國福利聯合勸募協會審查委員;社工師繼續教育課程積分審查認定、課程及積分採認委託專業服務重要經歷台北市立療養院社工員;淡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兼任講師;台北市社工師公會理事長;台北市立療養院社工員;淡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兼任講師;台北市社工師公會理事長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篇 特殊教育制度與基礎第1章 特殊教育導論:定義、歷史發展與理念第一節 定義與意涵第二節 身心障礙定義與模式第三節 特殊教育發展史第四節 特殊教育思潮第2章 特殊教育對象第一節 特殊教育對象第二節 特殊學生現況第三節 特殊兒童的描述與比較第四節 分類與標籤第五節 分類特殊教育的討論第六節 不分類的特殊教育第七節 台灣「特殊教育會議」對於特殊教育對象的意見第3章 特殊學生發現、鑑定與評量第一節 發現、轉介前介入、特殊教育流程第二節 特殊學生鑑定第三節 特殊學生評量第四節 特殊學生參與全國性的評量第五節 台灣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第4章 特殊教育安置與融合第一節 特殊教育安置演變第二節 特殊教育安置型態第三節 台灣特殊教育安置原則及法規第四節 特殊教育安置問題第五節 融合第5章 特殊教育政策與法規第一節 教育政策與特殊教育政策第二節 台灣特殊教育政策發展第三節 美國特殊教育相關法規第四節 台灣特殊教育相關法規與政策第五節 學前特殊教育第6章 特殊教育行政與特殊教育支援服務第一節 特殊教育行政意義第二節 各教育層級特殊教育相關組織第三節 特殊教育支援系統運作模式第二篇 特殊教育對象第7章 資賦優異與資優障礙第一節 資賦優異定義與發展第二節 鑑定與法規第三節 資優特質、原因與出現率第四節 安置、課程設計與輔導第五節 台灣資優教育的發展第六節 資優障礙第8章 發展遲緩與早期療育第一節 兒童發展與發展遲緩定義第二節 早期療育概念、法源與對象第三節 學前特殊幼兒教育與幼兒教育第四節 早期療育理論、原則及服務模式第五節 以家庭為中心與家庭服務成果第六節 學前教育安置與課程第9章 視覺障礙第一節 視覺障礙定義與特殊教育鑑定第二節 視覺障礙原因與特質第三節 視覺障礙在特殊教育發展第10章 聽覺障礙第一節 聽覺障礙定義與特殊教育鑑定第二節 聽覺障礙特殊教育統計與原因第三節 聽覺障礙特殊教育發展第四節 聽覺障礙學生身心特質第五節 特殊教育安置與輔導第11章 動作發展、肢體障礙與身體病弱第一節 動作發展與問題第二節 肢體障礙與身體病弱鑑定第三節 特殊教育統計原因、特質及安置第四節 輔助性科技第12章 腦性麻痺、多重與重度障礙第一節 腦性痲痺的定義與原因第二節 腦性痲痺鑑定統計分類第三節 腦性麻痺特質第四節 特殊教育介入第五節 重度與多重障礙第13章 溝通、語言發展及障礙第一節 溝通和語言定義第二節 語言發展理論第三節 溝通和語言障礙第四節 影響語言發展的因素、盛行率及評估第五節 溝通語言障礙診斷準則第六節 溝通語言障礙的矯正與治療第14章 自閉症光譜第一節 歷史與定義第二節 鑑定與評估第三節 自閉症的原因第四節 發生率與分類第五節 自閉症的特質第六節 早期療育與特殊教育第15章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第一節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歷史與定義第二節 注意力特質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成因第三節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影響第四節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特殊教育的關係第五節 家庭與處遇第16章 認知發展與智能障礙第一節 認知發展與智力第二節 發展遲緩與智能不足(智能障礙)的定義與現況第三節 智能障礙程度第四節 智能障礙原因與評估診斷第五節 智能障礙的特質與處遇第六節 特殊教育安置與輔導第17章 情緒行為障礙第一節 情緒行為障礙定義第二節 從神經發展疾患到情緒行為障礙第三節 鑑定、盛行率、成因及學校做法第四節 情緒行為障礙特質與表現第五節 教育介入現況問題第六節 教育安置與轉銜第七節 情緒障礙與家庭及醫療第18章 學習障礙第一節 學習障礙歷史與發展第二節 學習障礙定義第三節 學習障礙鑑定第四節 學習障礙盛行率、成因及特徵第五節 教育安置與課程教學第三篇 特殊教育品質第19章 特殊教育師資與專業倫理第一節 台灣特殊教育師資培育概況第二節 特殊教育師資與專業發展第三節 特殊教育專業倫理第20章 特殊教育學生的情緒行為第一節 嬰幼兒心理衛生、情緒行為發展第二節 特殊需求兒童的社會與情緒發展第三節 影響情緒與行為的危險與保護因子第四節 認知行為、行為改變技術第21章 與家庭合作—家庭與家長參與特殊教育第一節 家庭與障礙第二節 障礙者家庭研究第三節 障礙兒童家庭參與特殊教育第四節 台灣障礙者家庭參與研究第五節 協助家庭—親職教育第22章 個別化教育計畫、個別化家庭支持計畫及個別化支持╱服務計畫第一節 個別化教育計畫(IEP)第二節 個別化家庭支持計畫(IFSP)第三節 個別化支持╱服務計畫(ISP)第23章 轉銜第一節 身心障礙者轉銜的意義與現況第二節 轉銜法規與內容演變第三節 最佳轉銜實務第四節 身心障礙轉銜服務模式第五節 學前轉銜服務第24章 特殊教育發展趨勢第一節 各國特殊教育主軸(核心價值)與趨勢第二節 回顧台灣特殊教育發展重要里程碑第三節 未來展望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特殊教育概論
作者 / 張如杏
簡介 / 特殊教育概論:作者從事兒童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多年,並認為多年來台灣特殊教育專業與實務發展已經更加成熟完備,因而建議學習特殊教育應從理論與實務層面並行,避免提供缺乏
出版社 /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570428
ISBN10 / 9869570429
EAN / 9789869570428
誠品26碼 / 2681565618008
頁數 / 496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作者序
這是一本學習我國特殊教育的入門書,隨著《特殊教育法》的規定,特殊教育已經從2歲延伸到成人,除了義務教育階段,還有學前、高中職及大專院校高等教育階段,每個階段的特殊教育安排都要以「個別化需求」為考量,離開教育之後的發展,更是檢視特殊教育成效的指標。特殊教育提供專業評估鑑定與安置、滿足個別化需求,尊重家長及學生參與,是我國特殊教育核心精神。回顧台灣特殊教育發展歷程,大量參採其他國家的特殊教育精神及架構,跨越文化差異建立台灣的特殊教育制度。

  本書分成三部分︰
第一篇 介紹特殊教育制度、法規政策,從鉅視觀點認識特殊教育,包括特殊教育定義、理念與發展,特殊教育對象,發現特殊兒童篩檢鑑定,特殊教育安置與融合,法規政策、行政及支援服務等,從制度層面了解特殊教育架構。
第二篇 針對特殊教育對象,介紹資賦優異與資優障礙、發展遲緩早期療育、視覺障礙、聽覺障礙、動作與肢體障礙、身體病弱、腦性麻痺、多重與重度障礙、溝通與語言障礙、自閉症光譜、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智能障礙、情緒行為障礙、學習障礙。台灣特殊教育分成資優與障礙兩大類,採鑑定分類,針對特殊教育對象提供特殊教育及相關專業服務。上述特殊教育類別與身心障礙類別不一定相符,台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對於障礙的界定採身體心理結構與功能缺損的程度為依據,因此有診斷不一定有身障資格,例如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沒有身障資格也可以是特殊教育對象,疑似發展遲緩、疑似自閉症等,都可以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特殊教育希望改變其等待失敗的角色,更積極的在問題還沒形成前就介入服務。
第三篇 針對特殊教育品質與提升,介紹特殊教育師資與專業倫理、特殊學生情緒行為、與家庭合作、個別化教育計畫、個別化家庭支持計畫、個別化支持╱服務計畫、轉銜服務,及對特殊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特殊教育是一門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專業,過去身心障礙的服務是慈善、宗教,政府透過《特殊教育法》、身心障礙者法規,釐清政府責任及各單位服務角色任務,同時強調家庭與學生對特殊教育的參與,建構完整師資培育檢核,特殊教育評鑑落實個別化教育計畫,以檢視特殊教育成效。特殊教育專業化的歷程,首先要建立師資培訓制度,提供有實證基礎的服務,從實務經驗中建立本土實務理論,並建制社會對障礙的觀點。

  過去教育是貧窮人翻身的機會,特殊教育是障礙者擺脫依賴、融入社會的機會,隨著輔具發展及觀念改變,與環境融合、自立生活、參與社會等概念取代隔離、補償改變缺陷。

  作者從事兒童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多年,有機會從發展遲緩兒童的診斷與療育,開始認識特殊兒童與家庭,看著他們接受特殊教育、離開教育體系後的就業或與家人相處,近來也開始有障礙者老化長照的議題,從醫療、社會福利、特殊教育等,了解身心障礙與其家庭,我要深深感謝所有我服務過的個案與家庭給我的啟發。還有師大特殊教育系的老師與同學們,我們的討論落實跨專業合作與交流,以及多年來曾經在淡江大學、台北市立大學上過我的課的學生的參與討論,讓我對特殊教育實務有更深入的學習思考。
  多年來,台灣特殊教育專業與實務發展已經更加成熟完備,作者建議學習特殊教育應從理論與實務層面並行,避免提供缺乏科學基礎的服務,也要思考本土文化對於障礙與家庭的想法,以及不同障礙間的差異,避免形式上的假平等,確實滿足每個學生的個別化需求。
身為資深社工師,我從社會工作與特殊教育領域的學習,結合教與學、理論與實務、從兒童發展到家庭與社區、學校、政策,本書希望拋磚引玉,讓大家對台灣特殊教育有新的視野與思考。
謝謝家人楊添圍、楊景棠與楊詠絜及很多朋友在專業與情感上的支持,所有榮譽與在天上的父親分享!

張如杏
2017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