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io Art Therapy: Cultivating the Artist Identity in the Art Therapist
作者 | Catherine Hyland Moon |
---|---|
出版社 |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工作室藝術治療: 藝術本位治療取向:作者在本書中說了許多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情境,從精神病院中的住院病人,到居家服務的兒童和家庭個案,以及在一間畫廊後方小小空間裡的 |
作者 | Catherine Hyland Moon |
---|---|
出版社 |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工作室藝術治療: 藝術本位治療取向:作者在本書中說了許多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情境,從精神病院中的住院病人,到居家服務的兒童和家庭個案,以及在一間畫廊後方小小空間裡的 |
內容簡介 作者在本書中說了許多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情境,從精神病院中的住院病人,到居家服務的兒童和家庭個案,以及在一間畫廊後方小小空間裡的私人執業。藝術本位治療取向在這種種的場域中進行都是可能的,因為並不是依賴所能取得的空間或媒材來定義自己的工作,而是靠自己的藝術敏感度。工作室取向的藝術治療是一種與之同在的方式,它根植於相信藝術本身具有促進個人與社會改變的潛能。 本書的核心概念即是藝術治療師在工作室裡,除了美術外,還可以整合其他具表達性和創造性的各類藝術形式(戲劇、舞蹈、音樂、詩歌、寫作……等等)於不同的治療脈絡、臨床環境和實務操作中。因此「工作室」,成為一種可以涵容各種藝術工作的空間。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Catherine Hyland Moon藝術治療師,在心理健康領域有超過二十年的經驗,現任教於芝加哥藝術學院■譯者簡介周大為現職︰李政洋身心診所 藝術治療師 & 諮商心理師學歷︰台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美國賓州大學生物科技碩士專長︰榮格取向藝術治療、兒童藝術治療、多元性別議題 諮商、生涯輔導、悲傷╱失落╱憂鬱議題。吳明富/審閱者學歷︰美國聯合大學跨域整合研究藝術治療博士; 美國路易維爾大學藝術治療碩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士現任︰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藝術治療組專任副教授專長領域︰藝術治療、個別與團體督導、悲傷輔導、攝影治療、藝術教育
產品目錄 作者中文版序審閱序引言致謝作者筆記第一章導論第二章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用我們的藝術敏感度展望我們的工作結語第三章 培養藝術家自我認同的過程細心留意:磨練藝術敏感度認真學習自律練習結語第四章 創造工作室空間工作室的精神工作室的硬體空間結語第五章 透過生命之詩回應個案試圖理解個案回應具詩意的暗示與線索結語第六章 關係美學對於藝術治療美學一種新的認識關係美學的實務意涵結語第七章 藝術觀點對治療工作的影響藝術治療師和藝術家個案之間的關係藝術家與藝術歷程的關係藝術家與創作歷程╱作品的關係結語第八章 藝術家治療師藝術治療師在療程中創作角色的連續光譜結語第九章 和他人溝通藝術治療師的工作能使用多種語言專業誠信和文字語言的使用結語第十章 藝術治療與社會責任藝術治療教育藝術治療實務擴展藝術治療的視野結語後記
書名 / | 工作室藝術治療: 藝術本位治療取向 |
---|---|
作者 / | Catherine Hyland Moon |
簡介 / | 工作室藝術治療: 藝術本位治療取向:作者在本書中說了許多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情境,從精神病院中的住院病人,到居家服務的兒童和家庭個案,以及在一間畫廊後方小小空間裡的 |
出版社 / |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6001956 |
ISBN10 / | 9866001954 |
EAN / | 9789866001956 |
誠品26碼 / | 2681506702001 |
頁數 / | 320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作者中文版序
藝術工作室裡有許多活動正在發生。Geraldine正在教導第一次來到這裡的年輕女孩如何編織。Sangi則在打包幾台紡織機,為下週自己要帶領的工作坊做準備。Shauna 和 Kaitlin兩位女孩緊靠在一起,一邊創作一邊聊天嬉笑;一個在素描本上畫畫,另一個利用拾得物在拼組作品。Thomas沿著他的拼貼畫作邊緣塗上膠水,然後灑上各式各樣的珠珠和金蔥粉,成為一個「畫框」。在工作室的另一端,Raina徵求Anna的協助,處理縫紉機上拉線器的問題,Raina同時靜靜地說著自己生命中其他的壓力,包含房東用她是一位非法移民的弱點來欺負她,以及她必須找到一個新的地方住,即使她不確定自己是否能負擔起房租。
這個小插文描繪了我目前每週參與和帶領的社區藝術工作室團體。這個工作室位在芝加哥的一所公立圖書館裡頭,而且是開放給所有人參加。這是一個遊民與居民皆可並肩創作的地方,參與者可以依自身狀況自由捐獻美術材料,而工作坊的領導者及提供支持與同理援助的人,不一定是專業的治療師。這是一種廣義的「治療」,其宗旨在提升社會包容與減少汙名化,而非要促成個人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