シェアする美術: 森美術館のSNSマーケティング戦略
作者 | 洞田貫晉一朗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直擊! 森美術館數位行銷現場: 活用IG、推特、臉書社群媒體推廣展覽的第一線實戰筆記:第一本徹底介紹美術館的數位行銷策略專書社群帳號追蹤人數和觀展人數都高居日本美術館 |
作者 | 洞田貫晉一朗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直擊! 森美術館數位行銷現場: 活用IG、推特、臉書社群媒體推廣展覽的第一線實戰筆記:第一本徹底介紹美術館的數位行銷策略專書社群帳號追蹤人數和觀展人數都高居日本美術館 |
內容簡介 第一本徹底介紹美術館的數位行銷策略專書 社群帳號追蹤人數和觀展人數都高居日本美術館之冠, 日本當代藝術重鎮森美術館如何運用數位工具吸引觀者與傳達理念?
各界推薦 好評推薦 何承育/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林平/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駱麗真/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2018年在日本國內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參觀總人次前兩名都被森美術館一舉拿下,當代藝術一向給人較難親近和理解的印象,為何以當代藝術為展覽主角的森美術館,能超越深受日本人喜愛的梵谷、葛飾北齋等經典人氣畫家之大型企畫展的人次呢?秘訣就在數位行銷的運用精準度。 在網路時代經營社群必然會面臨「如何增加追蹤人數」、「如何增加『讚』或『轉推』」、「如何才能夠讓組織理解社群網路的重要性」等問題,但最終成效,仍是「是否能喚起用戶願意起身前來美術館這座實體空間」,將網路人氣化為實際上的來客數這件事。因此,發文時必須思索受眾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內容。 本書介紹森美術館經營SNS(社群網路服務)時的關鍵核心策略,包括針對IG、推特、臉書等社群媒體的不同特性與受眾進行分析以找出適合的推廣方式、舉辦過的各式展覽運用的行銷手段與效果分享,以及為何在向來不允許拍照的日本美術館界,他們卻領先並致力於讓展覽開放拍攝、鼓勵觀者上傳發文背後的思考等。 森美術館是位於東京六本木的森塔最上層,以「打造多采多姿的社會,在生活隨手可得之處都能夠享受藝術」為宗旨的當代藝術推廣重鎮,曾舉辦叫好叫座的各種重量級展覽,例如「村上隆 五百羅漢圖展」、「塩田千春 撼動的靈魂展」等,藉由書中詳細的案例分析說明,除了能了解現代展覽如何運用數位工具推廣的第一手資訊,更有許多對社群網路本質的思索與珍貴實務建議。 ------ 東京六本木一直是我心中的理想的街區,藝文、生活與經濟商業的綜合體,對未來充滿無限活力與動力。作者任職於森美術館,成功推廣許多展覽。他觀察與類比國內外藝文場所、甚至是其他商業體系,不畫地自限。以「文化性貼文」純粹介紹、分享藝文、進行提案與建議、掌握網路使用者心態、認真觀察與製作,兼顧了基本態度與實用技巧。 森美術館長期深耕社群,懂得靈活運用趨勢、嘗試新技術與工具、以現場第一線客服人員回饋的態度,把每一位網路群眾當作一位單獨的客戶、而非集合體來服務與回應。也正如此,回應了森美術館的成立初心、對於國際與時代性的使命,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當代藝術需有人欣賞、感動大眾,才具價值。對於藝文工作者,是一本很值得參考的行銷實戰作品!。──何承育/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森美術館以小博大,在網路時代理解經營SNS的本質,以民間機構創造當代社會影響力。面對疫情,數位科技指向博物館營運的未來挑戰,是危機,也蘊含轉機。唯有掌握人心,創意思考與科技才是王道。──林平/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本書以社群與觀眾的角度來思考展覽如何被觸及、閱讀到,並與群眾產生互動。經由數據與重要案例,一步步帶領讀者了解分眾與精準行銷、集客與數位行銷之間的關係,其中羅列的工具新穎實用,所舉展例也都精彩有趣,是近年來藝術經營管理者不可不讀的的重要工具書。──駱麗真/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作者介紹 洞田貫 晉一朗森大厦株式会社‧森藝術中心畫廊‧森美術館行銷團隊公關業務負責人1979年出生於東京。2006年進入森大厦株式会社,歷任六本木新城展望台東京城市景觀、森藝術中心畫廊的企畫營運、公關等業務,目前隸屬森美術館行銷團隊,負責美術館數位行銷宣傳等業務,也時常進行文化設施經營SNS的相關演講。蔡青雯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美學美術史系學士。專職口譯與筆譯。
產品目錄 前言 *「入場人數排行榜」名次大幅上升的秘密 *在日本的美術館當中,擁有最多的追蹤人數 *最高明的技巧在於理解經營SNS的本質 *會員優惠措施 緒論 *「林德羅.厄利什展」成功的幕後 *美術館的集客也從「紙面」轉到「數位」 *目的不在於「曬IG」 *「開放拍攝」對「入場人數排行榜」的影響 *從失敗當中學習「主題標籤」的正確用法 *前所未聞的嘗試──「泳池優惠」的效果 *從「電競運動」懂得必須意識到看不見的對手 第一章 「開放拍攝」的浪潮改變藝術 *「文化和藝術應該凌駕於經濟之上」 *「社群小編」是客服最前線 *持續挑戰「開放拍攝」的森美術館 *重點在於打造出鼓勵拍攝.發文的氛圍 *相較於追蹤人數,重要的是「互動率」 *追求的不是「趣味貼文」 *SNS貼文像是「放在河中任憑漂流的詩箋」 *勿將SNS做為官網的誘導管道 *傳遞「溫度」和「心情」的貼文才能打動人心 *SNS是「秒秒必爭的戰爭」 *「不說的勇氣」能夠傳達核心 *缺少預算也能發揮效果的「SNS」魔法 第二章 海外美術館的SNS最新狀況 *「共享」是美術館的起源 *海外美術館SNS比全球化企業更具影響力 *人心容易接受非廣告或非促銷的貼文 *未經深思的SNS宣傳活動導致變成「表面工夫帳號」 *計畫性+臨機應變=擴散 *不以「曬IG」的心境創作 *話題餐點「黑洞什錦天婦羅丼」 *知道之後,更想「親身體驗」真品 第三章 森美術館獨一無二的SNS運用實例 *日本首度嘗試「#empty」所具有的可能性 *「意見領袖行銷」最理想的形式 *極力促成的《流星刀》展示 *SNS的「直播」機動性最為關鍵 *SNS還能當做檢索! 第四章 「森美術館流」IG和推特活用技巧 *追蹤人數急增的秘訣在於「特殊廣告」 *從「關鍵字檢索」聆聽用戶的心聲 *避免遭到砲轟的「四S」和「確認功能」 *把握特色,區別使用SNS *IG重視的「統一感」和「真實感」 *未來是影片的時代! *上傳影片可選擇「限時動態」 *如何說服推動百分之四〇的浮動層呢? 第五章 比技巧更為重要的事物 *個人帳號「實驗」也能連結運用到工作 *SNS倦怠時,正是適合「無想一擊」的機會 *「社群小編」無需成為網紅 *目標蘊藏的「理想抱負」吸引追蹤者聚集 *最高的指標是「瀏覽成效」 *不畏懼負面反應,勇於和用戶對抗 *向「內」「外」傳遞,取得理解 *「社群小編」仍有諸多得以著墨之處 後記 *「社群小編」存在的重要性
書名 / | 直擊! 森美術館數位行銷現場: 活用IG、推特、臉書社群媒體推廣展覽的第一線實戰筆記 |
---|---|
作者 / | 洞田貫晉一朗 |
簡介 / | 直擊! 森美術館數位行銷現場: 活用IG、推特、臉書社群媒體推廣展覽的第一線實戰筆記:第一本徹底介紹美術館的數位行銷策略專書社群帳號追蹤人數和觀展人數都高居日本美術館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9864086290 |
ISBN10 / | 9864086294 |
EAN / | 9789864086290 |
誠品26碼 / | 2681906491000 |
頁數 / | 16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第一本徹底介紹美術館的數位行銷策略專書
社群帳號追蹤人數和觀展人數都高居日本美術館之冠,
日本當代藝術重鎮森美術館如何運用數位工具吸引觀者與傳達理念?
內文 : 《直擊!森美術館數位行銷現場》
內文摘錄
最高明的技巧在於理解經營SNS的本質
最近,森美術館的SNS經營方式廣泛獲得一般企業的矚目,我增加不少廣宣或行銷相關的演講集會。在每個場合,我總是深刻感受到許多人在經營SNS時所遇到的煩惱。
.貼文內容應該為何呢?
.如何增加「讚」或「轉推」呢?
.如何增加追蹤人數呢?
.如何不引發網友的砲轟謾罵呢?
.如何促進組織理解SNS的重要性呢?
在本書當中,我不打算傳授專業技巧,例如「想要爆紅或增加追蹤人數,只要實行這招!」最理想的SNS技巧,必須配合訊息源頭,客製打造,所以能夠無限延伸出各種方式。然而,這些技巧通常在轉瞬之間就成為過時手法。
應用程式的規格與功能也會不斷改變,例如IG和臉書上新增以直式畫面呈現的「限時動態」功能後,企業帳號必須隨之因應、重新考量素材的製作與呈現方式。
因此,技術性話題將另擇機會分享,本書將探討經營SNS時的關鍵核心,因為理解經營SNS的本質,才是最高明的技巧。在經營美術館的SNS之後,我發現許多以往未曾注意的狀況;例如,如何運用SNS、如何設定訊息傳遞的主軸、如何制定分析方向、如何在組織當中進行分享、在周圍人士的協助之下最後又將誕生哪些結果。
我希望透過實際事例,向各位介紹在目前的工作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以往SNS相關的書籍當中,撰寫人幾乎都是數位行銷的營運諮詢顧問等「專家」。我是身在企業SNS內部的「社群小編」,而且專門介紹美術館的數位行銷,所以本書算是少有的書類。
身為SNS管理員,在第一線揮汗嘗試、反覆摸索獲得的經驗,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助益。許多經驗和事物,我希望分享給美術館、博物館的同業,或是在企業、行政等組織當中負責管理SNS的人士,熱愛SNS的個人,甚至是打算開始經營SNS的人士。
因此,我會儘量避免使用艱澀難懂的用詞,這點同樣可運用在管理SNS上。本書的架構希望提供各位了解當代藝術美術館的宣傳最前線、藝術和SNS的契合程度,以及一些失敗經驗談,請各位輕鬆閱讀。
前言就此停筆,進入本書主題。首先介紹「林德羅.厄利什展」的成功故事,公開幕後真相。透過本書,希冀各位能夠感受到美術館和藝術的魅力,以及社群媒體的可能性和趣味性。
------
從失敗當中學習「主題標籤」的正確用法
為了促使更多人得知藝術家希望傳遞的訊息,我也嘗試各種方法。「主題標籤」的運用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在美術館入口的顯眼處,張貼「#林德羅.厄利什展」的主題標籤,不僅能夠促進SNS的發文,還能誘導貼文集中到這項主題標籤。因為,IG或推特的用戶是使用「主題標籤檢索」。對「林德羅.厄利什展」有興趣的用戶,多半會先在IG檢索「#林德羅.厄利什展」,而非在google上檢索「林德羅.厄利什展」。
檢索之後的結果,如果出現成串前述的神奇照片,就會產生「自己想要拍攝看看!」或是「實際前去看看」的想法。現在,主題標籤在檢索使用上,已經是不可或缺的項目。
然而,在這次展覽中,曾有一次失敗經驗。展覽開幕當初是以「#林德羅展」為官方主題標籤,因為館方判斷智慧型手機輸入「#林德羅.厄利什展」過於冗長,所以選擇縮短的主題標籤。沒想到啟用之後,大家都直接鍵入展覽全名「#林德羅.厄利什展」。開幕幾天之後,發現以展覽全名進行的檢索明顯居多,於是將官方主題標籤變更為「#林德羅.厄利什展」。
目前,「#林德羅.厄利什展」有三萬件以上,「#林德羅展」不到三百件,居然相差超過一百倍。這種現象不僅限於「林德羅.厄利什展」,「建築的日本展」主題標籤還包含副標題,成為「#建築的日本展遺傳基因的影響」;「太陽雨展」也是成為「#太陽雨東南亞當代美術展」,多數貼文都附加了文字較長的主題標籤。
以發文者的心情進行考量,推測可能是偏好以正式名稱的主題標籤發文,而非美術館自以為簡便好用的主題標籤。我深刻體認到無關主題標籤的長短,而是應該多方考慮民眾想要正確傳遞訊息的想法。
官方主題標籤無關長短,必須採用正式名稱。千萬別以為只是個小小的主題標籤,卻會大大影響和貼文者之間的溝通。
關於主題標籤,我還加入這種巧思。在「林德羅.厄利什展」後期,我製作了實驗性的主題標籤。那就是「#林德羅.厄利什展最後一天是四月一日」,告知展覽最終日原本就是美術館的職責,透過這項主題標籤,希望能夠吸引更多來館參觀的民眾。
不僅如此,附上這項主題標籤的貼文者,還能夠參加抽獎活動,獲得藝術家親筆簽名的月曆。透過這項抽獎活動,超過三百位人士參與抽獎,促使「#林德羅.厄利什展最後一天是四月一日」的主題標籤持續擴散。
不過,這類活動如果過度操作,反而會招來用戶的反感,這種狀況,請容後再以具體實例說明,因為必須考量帳號的整體均衡感,所以還請各位注意運用。
不知是否這項抽獎活動奏效,越逼近展期結束,展場湧現越多來館參觀民眾。這股堅持到最後的拚勁,才能締造出入場人數超過六十一萬人、令人欣慰的佳績。
------
前所未聞的嘗試──「泳池優惠」的效果
不過,各位知道林德羅.厄利什這位藝術家嗎?喜愛當代藝術或是略微熟悉藝術的人士,或許聽過這個名字。其實在參與這項展覽之前,自己雖然聽過林德羅.厄利什的大名,但是對這位藝術家,絲毫不瞭解。
我檢討自己居然不了解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屬於哪種風格,運用這份省思,思考如何促使更多人認識他的大名和作品。因此推出前所未有的「泳池優惠」企畫。
即使從未聽過林德羅.厄利什的大名,看過【卷首照片2】,或許有人會想起:「喔,原來是創作這件作品的藝術家啊。」這件《泳池》作品是體驗型的裝置作品,在石川縣金澤市當代美術館──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是常設展示作品。
作品表面看起來像是人在水中,謎底其實就是在透明玻璃上方倒滿水,水面下另有入口能夠進出,是一件能從內外兩側觀賞體驗的作品。這件作品也是「曬IG」的熱門作品,很快地以IG為中心,引發各種話題討論。
如何製作出簡潔明瞭,易於廣傳的資訊,讓更多人知道森美術館即將主辦的展覽,就是打造〈泳池〉的那位藝術家個展?我絞盡腦汁,左思右想,終於想到可說是前所未聞的「泳池優惠」宣傳活動。
宣傳活動的內容是民眾在森美術館售票處出示〈泳池〉照片,就可以獲得森美術館的門票優惠。只看文字說明,或許毫不吸引人,重點是出示在其他美術館拍攝的作品照片,在森美術館就能夠獲得優惠這件事。而且透過這項優惠,促使大眾重新認識在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創作〈泳池〉的藝術家就是林德羅.厄利什,這項訊息,我也希望能夠獲得轉傳擴散。
透過這項宣傳活動,成功地吸引到曾經在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體驗過《泳池》、或是知道《泳池》的民眾,覺得「這次的展覽如果是那件泳池作品的藝術家,應該很有趣喔」,並願意前來參觀。甚至於透過森美術館的展示,說不定有許多人為了體驗〈泳池〉,而前往金澤。
執行這項宣傳活動時,我當然徵詢過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的意見,所幸館方理解企畫的宗旨,首肯允諾,因此能夠順利執行。
透過這次的宣傳活動,兩間美術館得以在SNS上相互推文,獲得非常寶貴難得的經驗。而且,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的「社群小編」,還利用「泳池優惠」前來體驗呢。然後,「社群小編」再將「泳池優惠體驗」在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的官方SNS上發文,森美術館也回覆感想,相互轉推。
原本都是形象嚴肅的美術館,透過共通的藝術家,運用SNS帳號互動發文,實在是非常珍貴的經驗。森美術館的推特帳號,當時已經有超過十五萬以上的追蹤者,透過兩館的互動,就有幾十萬人看見《泳池》資訊。
森美術館的優勢,或許就在於能夠迅速執行這些想法的靈活性。森美術館是森大廈企業經營的私立美術館,經過公司組織的調整和書面請示,計畫就能夠推展,而且,決議十分迅速。只要認為「可行」的企畫,立刻向上層提出申請,就能夠陸續推動宣傳活動。因為這種靈活彈性的環境,「泳池優惠」才得以誕生。
¬------
SNS貼文像是「放在河中任憑漂流的詩箋」
SNS的貼文,特別是推特的貼文就像是「放在河中任憑漂流的詩箋」。只有偶然在河邊的人,才會撈起這詩箋閱讀,通常人都不會注意到,任其在河流中飄浮。因此,如果是必要資訊,應該在各種時間點,重複將「相同內容的詩箋」放入河流。
關於展覽的資訊,我也會挑選不同日子重複發文,頻率大約是每週一次。至於反應是否變得冷淡,答案為否。用戶仍會「按讚」,也願意「分享」。
至今不斷重複上傳的貼文有很多種,特別是「開放拍照」的消息,本身就是難得的嘗試,所以加入了各種巧思。因為一般人已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美術館禁止拍照, 所以必須透過SNS刷新為館內「開放拍攝」的觀念,重複不斷地告知,才能深植人心。
標題打上引人注目的用詞,例如「您知道嗎?」引起觀眾的好奇,心想:「咦?知道什麼呢?」我會不斷審視貼文內容,從失敗汲取經驗,一試再試。這份工作,每天都必須直接和數十萬人進行角力。
森美術館的海外顧客很多,所以重要消息和基本資訊,都會透過日語和英語進行雙語發文。再舉一項重複發文的實例,就是展期即將結束時的「倒數」貼文。每天都會發布「閉幕倒數二〇天」、「一〇天」、「九天」、「八天」……(【卷首照片6】)。
這個想法也是來自現場和觀眾應對所得到的經驗,因為在展期結束之後才來到會場的民眾意外的多。望著他們失望返家的背影,我感到十分難過,希望儘量減少這類情形,所以每次一定都會進行倒數計時貼文。
此外,展覽最後一天總是特別擁擠。透過倒數,避免民眾都集中在最後一天,可以分散在其他日子造訪。順便告訴各位,美術館人潮稀少的時刻多半在展覽的初期、中期,所以建議想要慢慢欣賞的民眾,儘量避開展期尾聲,趁早參觀為佳。
傳遞基本資訊時,重點在於傳遞「自己究竟是何方人士」。
例如,有些企業的推特帳號會針對熱門時事發文。如此一來,從動態時報上很難了解這是什麼樣的企業,也無法記住企業究竟提供哪些服務。即使用戶想要推薦帳號,缺乏基本資訊的貼文,也不易分享。
其實,森美術館以前曾經連續發文告知展覽的相關消息,然而卻沒有完全傳達「森美術館正在舉辦什麼樣的展覽」。有一天,我發文告知「非常基本的基本訊息」之後,增加許多分享或轉推,最後追蹤者還增加了。
確實傳達「自己究竟是何方人士」,才能夠連結到品牌認知,讓人了解「這是森美術館的帳號」。透過這種方式,才能增加森美術館的粉絲。
在經營森美術館的SNS帳號時,第一道步驟就是讓大家記住森美術館的館名。其實,直到現在還有人稱「六本木新城美術館」或「森大廈美術館」。在管理SNS時,重點在於不能僅是發布短期、單一的消息或是招攬顧客,還必須同時考量長期的品牌形象。
------
「社群小編」無需成為網紅
我就任SNS管理員的初期,最煩惱的是「應該採取哪種風格路線?」
當時相關技巧我已大致理解,召集追蹤者,獲得「按讚」等基本運用,我也能夠立刻上手執行。可是,透過這些技巧打造的貼文和其他帳號毫無分別。
於是,我先設立最終目標為「來館參觀」,所以獲得用戶瀏覽或是「按讚」不具任何意義。想要促使用戶前來參觀森美術館,貼文的風格要走什麼樣的路線之「方針決策」相當重要。
我曾研究著名企業帳號的自由發揮方式。當時,在美術館的SNS帳號當中,並沒有以輕鬆口吻發文的「社群小編」,我認為如此方式或許能和其他美術館有所差異。不過,現在衷心慶幸當時並未採用這項方式。
在推特上掀起話題的著名企業「社群小編」之做法我絕對無意否定。畢竟這些社群小編的言論登上「Yahoo!新聞」,或是成為推特的熱門話題,具有無邊的影響力。這些帳號追蹤者的確是企業的粉絲,卻也更像是「社群小編」的粉絲,類似於追蹤名人的感覺。
「人情味十足的貼文」確實不像是典型的企業官方帳號,這種反差歡樂有趣,而且,追蹤人數和擴散力換算成廣告費用,價值無限。可是,事實上,SNS呈現的風格態度,直接連結到企業的氛圍和品牌打造。如果森美術館的貼文發言毫無禁忌,自由奔放,粉絲能否欣然接受,進而願意來館參觀呢?我認為這是毫不相關的兩回事。「美術館」三字所傳達的印象,無法連結到自由發言的貼文。
森美術館SNS的目標只有一項──促進民眾來館參觀。因此,森美術館的信譽不能因SNS的運用而降低。所以,我選擇透過勤奮不懈的努力、累積信譽的道路,以期在不久的未來,用戶會來館參觀。
此外,任憑「社群小編」自由發揮的企業帳號,另有一項問題,那就是帳號風格全權仰賴該位人士的感性品味。換言之,就是屬人化。
企業帳號多少會顯露SNS管理員的個性,不過,過度屬人化,導致管理員更換之後,帳號無法維持原調的話,對企業就會造成風險。企業內部進行改組、員工的人事異動、離職稀鬆平常。這時,誰能夠承接負責管理帳號呢?想要重新定調,已經是不可能的。
所以,企業帳號必須打造的架構是任何人接手管理,都能夠獲得相同成果,並能延續傳承,達到目標。
打造吉祥物也是一種風格路線。事實上,某美術館的推特帳號,就是由「社群小編」扮演吉祥物。每當吉祥物的照片上傳,總是贏得「好可愛」、「超療癒」等回應。這種方式是短期拓展帳號實力的解決策略之一,然而我並不推薦。因為,大部分追蹤者只是吉祥物的粉絲,獲得分享和「按讚」的效果絕佳,也能增加擴散力,至於是否如實連結到該美術館的品牌打造,或是真的吸引到民眾願意前來參觀展覽,則難以判斷。
實際分析互動率,發現「讚」都集中在吉祥物登場的照片,相較之下,展覽消息等資訊的「讚」則不多。直接連結來館參觀的展覽消息,無法獲得「按讚」,其實非常危險。所以,選擇這種風格路線時,必須謹慎小心,不能輕易出手。
若有時間,我常模擬思考如果自己是某間公司的SNS管理員,應該如何作為?如何撰寫貼文?我不會單純模仿,而是設身處地思考如果是自己,將會如何作為。這是發現全新靈感的秘訣。
如果我是電子商務的SNS管理員,我的發文多半會是介紹這個電子商務網站提供的服務基於哪種理念,對顧客抱持著何種想法。如果我是釀酒商,我的發文應該不只是介紹商品,而是描繪在生活當中的品酒享受,釀酒的風情,再加上釀酒師的發言,吸引用戶想要一嚐自家精心釀造的美酒。
換言之,我會先發文介紹商品或服務的品牌。
總而言之,企業帳號一開始就需確實製作設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