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重若輕: 水泥蛻變的空間, 連浩延的思考與實作 | 誠品線上

舉重若輕: 水泥蛻變的空間, 連浩延的思考與實作

作者 連浩延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舉重若輕: 水泥蛻變的空間, 連浩延的思考與實作:空間,承載生命的容器。材料、氣候、時間,以及最關鍵的──人,共同形塑這個生活容器的模樣。面對材料是渾厚的水泥,氣候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空間,承載生命的容器。材料、氣候、時間,以及最關鍵的──人,共同形塑這個生活容器的模樣。面對材料是渾厚的水泥,氣候是濃郁的熱帶,時間是沉重的老化如何在空間裡慎重提起,輕輕安放?當水泥、熱帶、老化成為空間中可以承受之重,生命才得以安然落定,於時間長河的扁舟裡,尋得生老病死的尊嚴與從容。控制百分之九十五,放手讓百分之五自由變化,材料成分,模具質地,灌注的速度、時間,等待乾燥,欣然接受結果,水泥,是連浩延實踐對建築觀點的主要材料,篤定,是選用水泥的先決條件。建築,對連浩延來說,是一段與人事時地物互動的過程,混亂又充滿生命力的台北城,是他表達建築觀點的場域,借同氣候帶環境的景觀與智慧,面對、處理眼下環境的局。本書娓娓道來一位建築師對空間的無盡絮語,闡述12個對空間思考的註解,輔以22個空間誕生的思考與過程,穿插11處與台灣相似氣候帶的地理區,借他方異地之景思考在地課題。每一項材料的物性決定時間在其中的長度, 透過建築師之手,讓材料的物性淋漓盡致發揮,洞悉人事與空間的關係,連浩延企圖幻化水泥,成為溫柔敦厚、安住於世的定心居所。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連浩延思考上遼闊四探,對於物質材料敏銳感知,得以拉出空間在哲思上少見的話語敘述可能。其中所顯露出來的,是一種近乎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與曠達,一種在介入/退隱間的安身姿態。然而這樣的空間氣質與位置選擇,應該與他的生命觀相接近,也應當彼此能同步互語互助。」--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阮慶岳 「連老師的作品,他說的話,他做的事,不做的事,不說的話,都不只一層意義,也不只多層意義,而是有機且無限的。當這些事,成了文字付梓,文字精練,文意無限,欲觀其意,需精準劃下剖面,才得窺視其中奧妙。」--五月天/石頭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連浩延習業於英國AA建築聯盟,授課於實踐大學建築系。1997年成立「本晴設計」(Made In Architecture),專注於創造空間,並從事建築及都市相關研究,作品強烈表達台北新景觀,如1998黑燈籠私人溫泉、1998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2004水牛壁畫公園等。曾參與1999年日本京都精華大學「台灣前衛建築家」、2004年台北當代藝術館「城市謠言-華人建築」等展覽。著有《目寓》、《以口還口》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他序 王澤、阮慶岳、五月天石頭、連賦自序 連浩延寄蜉蝣於天地1 lightness|輕 錨定 自由舉重若輕音舖三間橋屋伊斯坦堡2 cooling|蔭 避熱 沁涼捕風捉影夜巡之屋蒙兀爾3 enclosure|口 圍塑 安所家徒四壁少物之屋費茲4 void|空 留白 餘地有中生無紫屋白宅爪哇5 coloring|裸 暈染 物色裸裎相見唭哩岸花園社區走廊馬達加斯加6.formation|體 成形 消長脫胎換骨台北實踐大學文化廣場水牛壁畫地景錫蘭7 stillness|止 凝結 靜寂安息角白水藝文空間The ripples人間診所賽皮克8 adaptation|轉 適應 無窮表面工夫光美牙醫洞宅Piano house波斯9 migration|出 離散 客旅不安於室小宅–M小宅–F張張暹羅10 boundary|界 僭越 化境春色無邊木柵宅相信音樂巴格達11 reflection|光 映射 沉思浮光掠影祥雲宅心靈花園烏布12 collection|收 蘊藏 歸于水泥叢林Let it be附錄 模型灌鑄及攝影

商品規格

書名 / 舉重若輕: 水泥蛻變的空間, 連浩延的思考與實作
作者 / 連浩延
簡介 / 舉重若輕: 水泥蛻變的空間, 連浩延的思考與實作:空間,承載生命的容器。材料、氣候、時間,以及最關鍵的──人,共同形塑這個生活容器的模樣。面對材料是渾厚的水泥,氣候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4082261
ISBN10 / 9864082264
EAN / 9789864082261
誠品26碼 / 2681404241008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2.2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古今的文明裡,從跨越時空的「游牧」,到安土成家的「定居」,不論形式是演化遷徙、旅行經商、求學遠足,或租屋買房、挑選家具、佈置裝潢,所為的,是甚麼?機緣有很多,目的也不少,但心靈深處的答案,恐怕都是尋找幸福。關於這個人類生活的最大信仰,卡繆(Abert Camus)曾說:「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很清楚地,幸福是感受,不是終極;幸福之外,還得努力些什麼,既是為憑,更能看得到。

看得到,真的重要嗎?未必,但是看得到的家,卻很重要。人需要,城市需要,至少,風雨寒暑時,我們需要。有了家,幸福才能盡致,才能淋漓。

家,是人類共同的生命故事,在歲月中,隨著人來人去,家的角色不會一成不變,它體現了材料和空間的消長。與人做家,幾乎佔了我大部分的執業生涯,藉由「家」,我懂了居家的空間,是既能維繫照料、更要呈現一個屬於家屋及內外環境的感受,無論現在,或未來。

看得到的家,就是家居,也是人具體的歸屬。而設計,卻總是一個抽象化的過程。抽象,似乎是內在的、可能是簡化的、也許是組合的、應該是不寫實的、不該是辨認形象的,總之,不屬於自然世界的。所以,具象的家居,怎麼設計?其實,就是跳脫「做」的框架,呈現事物的本身,少點抽象,更直覺、更感官、更有形有狀,讓事物隨著時光消逝,猶能漂亮。

在這個核心命題下,本書以此開展:由12個空間的keyword為每篇章首,各以三組漢字延伸,賦予註解或詮釋,讓看似飄忽的概念得以著陸;接著延伸成12篇深入探索住居的文章,形成本書脈絡。也揀選穿插了一些歷年的案例,輔以影像及等角透視圖說,將二十年的時間切片,重新定格。

主題之間,平行置入的11處「異地」,是我默想冥思的他方。這些虛構奇想的心靈花園,仍以灌鑄的形式呈現,卻已跳脫真實地理的存在,化為上下篇章之間的微妙聯繫,既能獨立成篇,也合一觀之。

讓城市自現實的沉重中起飛,給人輕盈,是本書最想傳達的。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