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大未來: 家長最想知道、認識自學的第一本指南 | 誠品線上

Unschooled: Raising Curious, Well-Educated Children Outside the Conventional Classroom

作者 Kerry McDonald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自主學習大未來: 家長最想知道、認識自學的第一本指南:教育從來不是學校的專利!別讓作業、評分、考試等成規,破壞孩子天生的學習力!放下制式化學校思維,孩子可以學得更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教育從來不是學校的專利! 別讓作業、評分、考試等成規,破壞孩子天生的學習力! 放下制式化學校思維, 孩子可以學得更好,學習動機充沛, 對生活滿懷熱情,更有能力應對真實人生! ★美國AMAZON逾兩百則4.7星熱烈好評★ ★自學教育先驅彼得‧格雷教授專文推薦★ 學校是後天的,而學習是天生的── 還記得孩子好奇且熱切探索世界的眼光和笑容嗎? 孩子生來就有求知的渴望和學習的能力, 我們能否讓孩子保有這些天賦,而不被體制化的學校思維所抹煞? 誰說教育一定要跟學校掛勾?教育等同於學校,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當考試導向為主的作業、測驗占據了孩子的大半童年,當孩子展現天性卻被貼上「過動」標籤,家長、教育者、政策制定者、乃至整個社會,是否已準備好有別於傳統學校體制的良好替代方案? 身兼四個自學孩子的母親及教育研究者,作者凱莉‧麥克唐納指出,「自學」首先是一種「去學校化」的思維,加上陪伴者充分的信任與支持,就能讓孩子領路,陪他們發展出獨特而豐盛的旅程。本書帶我們走入一個個自學家庭、自學生與自學組織的真實生命經歷,看這些開創者如何取得百花齊放的改革成果。 本書揭示了學校和教育在歷史中的糾纏關係,也提供實用的實踐建議,告訴我們如何支持孩子追求真正的教育。書中更深入探討當前既存的各種自主學習模式與資源,舉凡:各類學習中心、創新型夏令營、非典型的自學機構如民主學校等,甚至談及力求轉型創新的公立學校。這些資源與機構的目標一致:協助孩子自主規劃並學習自己人生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熟練「自主教育」這項終身受用的能力。 自學就是生活,允許孩子不帶著常規教育與類學校思維的靈魂生活。協助孩子進行自主學習並沒有一種唯一的方法,每個人各有自己獨特的旅程,但關鍵都在於,信任與支持每一個孩子自己的渴望。 如今,自學作為一種世界性風潮正在興起, 目的是允許孩子用合乎他們天性的、快樂而自然的方式去生活與學習。 選擇自主教育,是家庭勇於承擔責任的一種表現。 在這樣的家庭裡,教育的主動性與方向來自於孩子強烈的內在動機, 父母與其他成人只是提供所需的環境,以便讓孩子盡其所能地教育自己。 ▌我們長年被灌輸和制約的許多迷思,並非事實: ◆教育等同於上學──學校制度在人類史上其實十分晚近,是工業時代的衍伸產物,我們將流水線複製到教育上,孩子成為罐頭產品。 ◆孩子沒人逼,就不會主動學習──好奇是人類的天性,孩子會有自己的興趣和學習節奏。而且玩耍對認知發展和學習至關重要。重點是不被打壞胃口。 ◆學習要照特定順序、經成人指導才完整──只要提供足夠的資源,在真正有興趣的情況下,整個小學六年的數學,其實只需要二十個小時就能學完。 ◆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現今最熱門的職業十年前多半不存在;父母無法預見未來,強灌知識可能一場徒勞,培養「探索的能力」才是給孩子魚竿。 ◆上學才能社會化──校園外孩子實際參與社區生活,與不同年齡、形形色色的人互動,才是貨真價實的社會化。 ◆沒上學,若將來想受高等教育會無法銜接──有高比例的自學孩子後來都選擇了上大學,且因為習慣「自己找答案」,反而更適應高等教育。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陳怡光 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 彼得‧格雷(Peter Gray) 自學先驅、波士頓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誠摯推薦 王婉諭 立法委員 朱佳仁 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長 吳俞萱 詩人、實驗教育工作者 臺灣瑟谷教育推廣協會 劉安婷 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諶淑婷 作家 身為自學生家長,這些年我和孩子一起走在自學的道路上。我常想著,除了教科書之外,我們的教育可以帶給孩子什麼?透過這本書,或許我們可以重新想像教育的形狀! 教育不該只有一種方式,期待每個孩子,都能依照個人特質,得到適才適性的教育,進而發展出各自多元、獨特的模樣! ──王婉諭,立法委員 很多人對學習的理解,還停留在學習就是要上學、要去參加課程,卻不知道在現今的世界,學習可以以各種方式進行。 很多家長在台灣為子女申請自學,卻仍停留在學校那一套,變成了「一人學校」。建議想落實自主學習理念的親師生們,能讀讀這本書,打開對學習固著的觀念,以一種更彈性、更自由、更量身打造的方式,來面對學習。 ──朱佳仁,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長 要真正放心讓孩子自主學習,必須相信人類生來就具備了一切善的特質,信任孩子生來就會主動學習,無須刻意教導。但這是學校教育中成長的我們,無法想像、信服的。本書清晰有條理的告訴我們,為什麼學校式的教育並非必須,甚至有害。 善與學習的本能,使人類繁衍昌盛,創造累積出驚人的文明成就;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我們已經毋須擔憂孩子不上課就學不到東西。 自主學習是生活的成果,是人生的過程,更是自我賦能。讓孩子做他生命的主宰,從他生命的第一天起,因為孩子生而圓滿,你也是。 ──林睿育,臺灣瑟谷實驗教育機構負責人 這本是目前為止我看到的書籍裡,對自主教育做出最佳介紹的一本。凱莉‧麥克唐納有四個小孩,這四個孩子都負責自己的教育。這本書有許多她的家庭經驗,但絕對不只是她個人的故事。這是一本做過徹底研究,包含充分資料的著作,描述了家庭以及愈來愈多的社會正在協助孩子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所有方式。 ──彼得‧格雷(Peter Gray)博士,波士頓大學心理學教授,《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作者 無論你目前是正在自學,對自學感到好奇,還是只是對制度化教育感到不對勁,凱莉‧麥克唐納這本書都是寶貴的資源。讀了就會意識到教育原來可以多麼豐富。 ──班‧休伊特(Ben Hewitt),《在家成長》(Home Grown)作者 麥克唐納提出強而有力的證據,不上學依然能取得高品質的教育,迫使我們思考一個讓人不安的可能性:我們的義務教育體制可能弊大於利。 ──蔻莉‧迪昂格利斯(Corey DeAngelis),《事半功倍》(Doing More with Less)作者 這本研究做足且振奮人心的書清楚表明,自主教育支持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即便其對每個人的影響獨一無二,但經驗顯示它通常可以培養自信、增加社區參與度,以及對學習的持久熱愛。 ──勞拉‧葛雷斯‧威爾頓(Laura Grace Weldon),《散養學習》(Free Range Learning)作者 這本書為讓孩子們重新找回他們的大腦、時間、好奇心、動力、快樂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 ──莉諾‧絲珂娜姬(Lenore Skenazy),非營利組織「讓孩子成長」(Let Grow)總裁暨「散養孩子」(Free-Range Kids)資訊網創辦人 一本精采絕倫的書,在扎實的數據與真實家庭和年輕人的溫暖故事之間取得了令人欽羨的平衡。寫出這些年輕人如何在我們國家如工廠般的學校體制之外蓬勃發展。 ──羅伯特‧艾普斯坦博士(Dr. Robert Epstein),美國心理學家,《青春2.0:讓孩子和家庭擺脫青春期的折磨》(Teen 2.0: Saving Our Children and Families from the Torment of Adolescence)作者 這本書包羅萬象:連貫的歷史課、引人入勝的觀察側寫、對自主學習如何運作的解釋以及創新計畫的概述,一切都以生動而鼓舞人心的語言呈現。 ──葛瑞絲‧勒維琳(Grace Llewellyn),《青少年解放手冊》(The Teenage Liberation)、《游擊式學習》(Guerrilla Learning)作者 從制度化教育轉向家庭和社區自主學習,對於各地風起的草根運動,凱莉‧麥克唐納做出了非凡的概述。 ──派翠克‧法倫加(Patrick Farenga),《教育自己的孩子》(Teach Your Own)作者、《不上學長大》(Growing without Schooling)雜誌發行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凱莉‧麥克唐納凱莉‧麥克唐納 Kerry McDonald教育政策作家,文章發表於《富比士》(Forbes)、《新聞周刊》(Newsweek)、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理性》(Reason)、《教育的未來》(Education Next)、《自然派母親》(Natural Mother)與其他期刊雜誌上。她於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取得經濟學學位,於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取得教育碩士學位,目前在自主教育聯盟(Alliance for Self-Directed Education)擔任董事。有四個從未上過學的孩子,目前住在麻薩諸塞州劍橋市,部落格為WholeFamilyLearning.com。林麗雪林麗雪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譯作類金籤獎得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愛大自然與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譯有《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自由的選擇》、《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規模的規律和祕密》、《三零世界》、《解讀民粹主義》、《一次讀懂政治學經典》、《荒野之子》等書。合譯有《後真相時代》、《獲利團隊》、《美國金權》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的話 推薦序 陳怡光 推薦序 彼得‧格雷 導言 1 名為學校的生存遊戲 2 無校自學是什麼? 3 自學的根源 4 不一樣的童年 5 自然的讀寫與計算能力 6 科技輔助下的自學 7 自學資源中心 8 自學的學校 9 自學的青少年 10 校外自學 11 自學的未來 致謝詞 注釋 全球資源 附錄 臺灣自學參考資訊

商品規格

書名 / 自主學習大未來: 家長最想知道、認識自學的第一本指南
作者 / Kerry McDonald
簡介 / 自主學習大未來: 家長最想知道、認識自學的第一本指南:教育從來不是學校的專利!別讓作業、評分、考試等成規,破壞孩子天生的學習力!放下制式化學校思維,孩子可以學得更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140776
ISBN10 / 6263140771
EAN / 9786263140776
誠品26碼 / 2682101190002
頁數 / 34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彼得‧格雷博士/波士頓學院心理系研究教授
在你開始讀這本由凱莉‧麥克唐納撰寫的精采著作之前,我要告訴你,這本書非常能幫助你廣泛思考教育的意義。在日常的語言中,我們經常把教育等同於上學。當我們問某個人:「你接受了多少教育?」我們預期對方會回答他在學校就讀了多少年,或他們的最高學歷。但是,當我們對教育做嚴肅思考,就需要想得比學校教育更宏觀、更截然不同,而且是一件無法量化的事情。
就人類長久的歷史來看,我們今日常態的學校教育其實是相當新的制度,成為常規只有約莫一百五十年的歷史。其出現的時機是,當時的人們認為,對兒童來說,最重要的一堂課就是服從,為此有些明確的事實(或被視為事實的事情)必須灌輸到每一個人的頭腦中。因此,學校的設計是為了訓練與灌輸服從,而且直到今天,學校仍堅持朝這些目標前進,完全不在乎校內的管理人員、老師、家長、學生本身的目標。
把學生限制在按照年齡分班的教室裡、由上而下的權威階層體系、必修的課程,以及統一的考試與評分制度,學校的種種結構全都表明,服從與記憶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只要學生服從,做老師要他們做的,記老師要他們記的,他們就能過關。唯一的失敗方法就是不服從。今天,即使不是大部分的人,也已有許多人意識到,針對個人或社會的真正需要,學校並沒有提供完善的服務。學校無法培養孩子的積極主動性、創造力、批判性思考、對學習的熱愛、社交情感技能(social-emotional skills),在今天的世界中想要成功與幸福,這些是非常寶貴的能力。然而, 我們卻非常愚昧地想藉由行不通的方法──要求孩子每天花更多小時、每年花更多天數、人生中花更多年留在學校,以解決這個問題。
教育和上學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只要我們是人,教育就是人類天性的一個必要部分。我們可以把教育定義得非常廣義,它可以是讓一個人能過上一個滿足而有意義的人生所學習的一切事務的總和。這包括不管一個人住在哪裡,他或多或少都要學習的事,例如如何直立行走、如何說母語、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制定計畫並貫徹執行,以及如何進行批判性思考並做出良好的決定。此外還包括某些文化上的特定技能,例如在我們的文化中如何閱讀、如何計算、如何使用電腦,也許還包括如何開車,這些都是大部分的人覺得必須學會的事,目的是為了讓他們在他們成長的文化中過上他們想過的生活。但是,對每一個人來說,教育大致上意味著一套個別差異很大的技能與知識,即使是在同一個文化中也是如此。由於每個人對「滿足而有意義的人生」的看法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每個人需要的教育也是獨一無二的。而社會也能從如此的多樣性中得益。
這樣定義下的教育,就一定是一種自主性的教育。教育來自於自我選擇的活動,然後人就在這樣的生活體驗中完成教育。這樣的教育需要一種主動、質疑式的思維模式,而不是被動、服從式的學校教育思維模式。隨著學校教育占據孩子的人生愈來愈長,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家庭開始意識到,這種方式沒有留下多少時間給自主學習。因此,有愈來愈多的家庭把孩子從標準的學校帶走,不給孩子任何形式的強制性課程,而是提供時間、自由、授權,以及所需的資源給孩子,讓孩子能主控自己的教育。
事實證明,只要我們給予機會,孩子的自主教育也會做得非常出色。這其實不足為奇。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中,一直到非常晚近以前,孩子幾乎一直都在負責自己的教育。若非孩子精通於此,人類這個物種也不會生存下來了。天擇已經塑造了孩子的好奇心、玩心、社會性、個人意志,還有一種天生的渴望想在這個世界表現良好,而他們的方式都非常符合教育的目的。
許多選擇退出集體學習的家庭讓孩子成為合法的在家自學生(homeschooler),但他們不是只在家自行教育小孩,而是讓孩子培養與投入自己的興趣。這些家庭的孩子通常自稱為無校自學生(unschooler)。其他人則讓孩子在合法學校中註冊,但是那些學校在結構上允許孩子培養與投入自己的興趣。這樣的學校通常稱為自由學校(free school)或民主學校(democratic school)。不管選擇這當中的哪一種,有愈來愈多的家庭用自主教育(self-directed education)這個詞彙來描述他們的做法,因此我很高興看到凱莉‧麥克唐納在這本書中從頭到尾都採用這個詞彙。這個詞彙可以用來統稱所有選擇以不同方式支持孩子自主學習的家庭,而且也幫助我們看到,這些家庭都是一個更大的世界性風潮的一部分,這個風潮的目的是允許孩子用合乎他們天性、快樂而自然的方式生活與學習。
這本書講得很清楚,選擇自主教育並不是要家庭放棄責任,反而是一種勇於承擔責任的表現。因為在這樣的家庭裡,教育的主動性與方向都來自孩子內在的動機,父母與其他成人只是提供孩子需要的環境與安全,以便讓孩子盡其所能地教育自己。
這本是目前為止我看到的書籍裡,對自主教育做出最佳介紹的一本。凱莉‧麥克唐納有四個小孩,這四個孩子都負責自己的教育。這本書有許多她的家庭經驗,但絕對不只是她個人的故事。這是一本做過徹底研究,包含充分資料的著作,描述了家庭以及愈來愈多的社會正在協助孩子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所有方式。你將在本書讀到主要在家進行的自主教育、世界教育、各種形式的自由或民主學校,以及各式各樣讓孩子能夠追求自己興趣的學習中心與社區資源。就像作者一再告訴我們的,幫助孩子進行自主教育不存在一種唯一的方法,但是所有方法的關鍵在於,信任與支持每一個孩子自身的渴望。
所以,現在就好好挖掘,享受閱讀這本書的樂趣吧。

試閱文字

導讀 : 作者的話
自學就是生活,允許孩子不帶著常規教育與學校思維的靈魂生活。這是融合生活與學習,並把兩者等同視之的行為。要成為一名自學生沒有一個特別的方法,要促進孩子自主學習,也沒有任何單一途徑。這是你、你的孩子、你的家人、你的社區──你的人生。你將會以自己的方式定義與實踐自學。我希望,本書的想法可以給你一些觀念和建議,但你的自學冒險是完全獨一無二屬於你的體驗。
本書表達了我關於無校自學與自主學習的個人看法和經驗,但不代表所有自學生或任何特定自學組織的信念。許多在這條道路上走了很久的人,他們都非常有想法,也有許多寶貴的見解可以分享。書中我已經試著強調當中一些人的看法,其他人的則補充於書末的「全球資源」單元。
本書所提到的所有人名與細節都是真實的。沒有一個人要求匿名,所有人都非常熱切地想要分享他們對自學的觀點。本書大部分聚焦於美國的自學,但許多概念也可以應用到全球各地。關於各地的自學規範與另類教育需求,本書並無意提供法律指導。對於本書探討的主題,如果想得到更多資訊,請參見網站www.unschooledbook.com。

試閱文字

內文 : 導言
現代教學方法還沒有完全扼殺喜歡探究事物的神聖好奇心,事實上是一個奇蹟;因為這套精緻的小設備除了刺激之外,主要需要的是自由;沒有自由,它只能無止盡地毀滅與消失。如果有人認為,透過強迫與責任感可以提升看見與探索的樂趣,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

六月的烈日下,孩子腳趾邊的貝殼閃閃發亮。我的四個孩子在腳踝深的海水中,每次隨著退潮而發現寄居蟹、海星或蝸牛時,都會興奮地尖叫起來。我們那時在「石灘」上,那是我的孩子為麻州鱈魚角附近的一段海岸線取的名字。那是我們家最喜歡的一個地方。溫暖的月份裡,我們會花好幾個小時在那裡,對於沿著海岸生活、處境瀕危的小動物感到讚歎不已。那天是工作日, 除了海浪與海鷗的聲音,海灘很安靜。從國家管理的自然保護區停車場到這個公共海灘,可以在沿途樹木相伴下舒適散步半英里。因為海灘本身短,加上是岩岸,即使是在夏天人潮最多的時候,到訪的人也很少。
在那個晚春的早晨,我們抵達的一小時裡整個海灘幾乎空無一人。四個孩子玩耍時,我在陽光下放鬆自己。然後,從鎮上來了一整車公立學校的中學生,手上拿著作業簿和鉛筆。我在無意間聽到老師下達指示,那是一位和藹的中年男士。他要學生探索附近的海灘地區,並尋找作業簿上列出來的事物。當他們找到這些事物時,學生就要寫下他們的觀察,把這個項目從清單上劃掉。
我看著學生充滿熱情、開心地往四處散開,似乎很高興在夏天來臨前的一個溫暖日子能來到海灘。當我的孩子繼續探索,發現潮汐間的生物還不時放聲大叫時,這群學生則是一看到新的或令人著迷的事物,就去查閱他們的作業簿。我坐在一顆岩石上注意這兩群孩子:接受學校教育的孩子有的是作業簿、老師的指示,以及一定會有的學習評量,而自學的孩子有的是開闊的海灘、海灘上所有的生物,這些都是他們自然的學習空間。
一個學生從我身邊跑過,奔向另一個同學,還一邊大喊她在海灘上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東西,好像是某種小動物。女孩大叫著:「嘿,看看這個,是不是很酷?」她朋友檢查了這隻小動物,瞄一瞄手上的紙,她果斷地回答:「表上沒有列出這一種。」然後轉頭就走了。女孩的熱情馬上消退,於是把這隻生物放掉,趕上她的同學去找表單上的下一個項目了。
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天生就有探索與整合世界的動力。他們童年時期的好奇心與充沛精力帶著他們學習與發現,建立連結,並加深他們的知識,因此他們才能得到基本的技能。這種學習的傾向加上對探索的熱情,並不會在某個年齡就神奇地消失不見。但是我們工業式教育模式卻有系統地降低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與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家早就知道這點。教師與社會改革家約翰‧霍特(John Holt)在一九六七年的暢銷書《兒童如何學習》(How Children Learn)中寫道:
簡單說,兒童有一種適合他們自己條件的學習風格,而且他們天生就運用自如,直到我們訓練他們不再那樣學習。我們喜歡說,我們送孩子去學校是為了教他們思考。但我們經常做的,卻是教他們糟糕的思考法──要他們放棄一種自然而有利的思考方式,採行一種對他們不太管用而且我們自己也很少用的方式。
對海灘上的那個女孩來說,她的熱情與好奇心驅使她去探尋與發現。就像附近自學的孩子,她是被吸引去探索這片海灘,並沒有考慮到老師專斷設定的作業。就像她的朋友一樣,她的自然學習本能還有多久會消失殆盡?
我出生於一九七七年,那一年,霍特為在家自學的家庭出版了第一期流通刊物《自學通訊》(Growing Without Schooling)。當時,霍特是剛起步的在家自學風潮的非正式領導人,支持著一心渴望把孩子帶離學校體制教育的父母。直到一九九三年,美國才承認這種做法的合法性。他也在一九七○年代發明無校自學(unschooling)這個詞彙,希望把教育和學校教育區隔開來。學校教育是教育型態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一種。不去上學,仍有許多種教育的方式。霍特強烈相信,所有人都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包括年輕世代。他本身是科羅拉多州與麻州私立學校的老師,他親眼目睹,即使是大家公認的「好學校」,制度化的學校教育(institutional schooling)也會壓抑自然的學習過程。
霍特特別關心學校透過課程與指導等各式各樣的方式,強迫孩子學習老師要求的事,因為這會扼殺孩子的自然學習傾向。他認為,家長與教育者應該支持孩子的自然學習,而不是控制它。他們不是簡單複製學校教育的課程與評估期望,而是選擇離開學校體制,也認為家長應該完全擺脫學校教育的心態。因為最深刻、有意義、持久的學習,就是自己決定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說,某個主題或技能引起了我們的興趣,然後我們採取必要的步驟去學更多、做更多。
一如大多數的人,我接受的學校教育讓我相信,學習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是一件被動、需要死記硬背的事。老師會教我們或告訴我們,為了理解事物,我們需要讀什麼、做什麼,然後我們就去學。但是,當我看著自己的孩子,我領悟到這不是真的。他們不需要任何直接的指示, 就學會了微笑、坐立、翻滾、爬行、走動、跑步。他們不是坐在教室,讓別人教會如何說話,而是被一群人圍繞著,這群人對他說話並鼓勵他試著說話,於是學會了說話。大致上來說,孩子是自然而然學會了這一切,他們是跟隨著自己的人性渴望去研究、與人互動,以及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心理學教授暨自主學習倡議者彼得‧格雷博士研究了自然學習傾向,以及這些衝動在學校教育下受阻的各種方式。在他的《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一書中,他寫道: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總是熱切地想要學習,而且在遺傳基因上也有非凡的學習能力。他們本身就是小小的學習機器。前四年內,他們在沒有任何指導之下,吸收了大量的資訊與技能……當孩子長到五或六歲時,在天性上,對學習的強烈渴望與能力並沒有關閉,是我們用強制的學校教育制度把它關閉了。
當我觀察孩子精通新技巧的方式時,我也領悟到,各個孩子之間的發展進程多麼天差地別。我的大兒子傑克(Jack)比他的姐姐莫莉(Molly)更早會翻身,但更晚會坐起來;莫莉則比他「更早」會爬,但「更晚」會說話。我開始懂得欣賞人類發展的巨大差異性,並納悶著為什麼我們要期待孩子在某些時間用某些方式做某些事。莫莉與傑克長大之後,我又生了艾比(Abby)與山姆(Sam),發現這些正常的人類行為差異比我原先想的還要明顯。傑克十個月大就會跑了, 莫莉直到幾乎一歲半才會走,當時她忽然從我們住的公寓走廊跑下來。山姆一個月大的時候就會翻身。艾比不到一歲就會講完整的句子,山姆就晚多了。莫莉四歲時自己學會閱讀,傑克是七歲。傑克四歲時自己學會游泳,艾比是六歲。孩子自然發展時間的變化簡直不可思議地大,也截然不同。一個以年齡劃分、一體適用的大眾學校教育制度,怎麼可能理解與包容人類豐富經驗的多樣性?
隨著學校教育變得比我們孩童時代更標準化與考試導向,加諸在孩子身上的課業壓力不斷累積,更多的家長開始質疑這種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他們也許在自家或鄰里間親眼目睹,小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漸少以及心理健康失調的情況漸增,兩者之間驚人的關聯性。他們也許對學校基於期望逼幼兒園的孩子閱讀感到驚慌;他們也許憂心,隨著學校規定不斷剝奪玩耍時間、壓縮休閒時間,更多的孩子現在被診斷出有注意力不足障礙,並開始服用強效的精神藥物,只因為他們無法在五點鐘時專心坐定。這些家長可能會看到,孩子的創造力變差了、學習的熱情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外在的動機,以及只想著如何能撐過一天不受霸凌或傲慢對待。因想學而學的行為消失了。
當孩子去上學,他們的自然學習力就中止了。他們變得習慣一種由上而下、靜態、順從的學習風格,這也完全破壞了孩子的自然創造力。不管老師多麼和善,他會告訴孩子要知道什麼、思考什麼、做什麼。在學校的環境下,孩子自己的見解、興趣,以及獨一無二的發展時間都沒有意義。由於和他們天生的創意傾向脫節,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弱化了。當他們順從強制學校教育(forced schooling)的期望時,他們就會停止主動學習,開始被動等待指導。伊凡.伊里奇(Ivan Illich)在《非學校化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中寫道:「學校是在做疏離生活的準備,因此剝奪了現實的教育與創造力的工作。學校為制度化的生活做準備,方法是灌輸受教的需要。」
今天,許多家長與教育者不再接受為了學習必須上學的迷思。他們用一種適合想像力時代的學習模式,取代這種工業時代的過時學校教育模式。這個新時代已經超越了資訊時代,因為創造力與獨創性將成為我們主要的文化與經濟動力。雖然在家自學、無校自學、自由學校,可以提供上學之外選項的初始藍圖,但是今天,在全國各地也冒出了許多不上學也可以學習的新雛型,從自主教育中心與自學合作社,到創新的夏令營、放學後的專案、青少年沉浸與學徒式模式,甚至有傳統的公立學校也正在改革,讓年輕世代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這些家長與教育者都深刻理解到,不管學什麼,最有效果、最令人滿足的學習就是自發性的學習:具備充分的學習自由、可用的資源、可使用的時間與空間;如果需要,也有知識性與支持性的輔導者在旁提供協助。這些都是霍特所支持的基本原則:「我關心的不是¬『改善』教育,而是擺脫教育,廢除醜陋而違反人性的塑造人的行為,而讓人自我塑造。」現在,家長與教育者把霍特的話謹記在心,打造了各種學校教育之外的替代選項,幫助年輕世代自我塑造。
在之後的篇章中,我將分享這些具有洞見與意圖的家長、教育者、自學生的故事。我希望透過他們的經驗與事業,你能找到一些鼓勵與啟發,在心態上不再緊抓著學校教育,轉而支持自學。首先,這有助於我們了解,我們是如何在許多隱藏處與潛意識裡,把學習與學校教育綑綁在一起。在前幾章中,將會揭露上學與教育如何變得糾纏不清,以及我們如何透過更理解孩子的自然學習方式,把這兩件事區分開來。後面的章節會更深入挖掘目前非學校式的自然學習模式,以及可以擴大規模的新學習模式。本書以一幕作結,描繪出我們社會擺脫舉世的學校教育思維,想像以全新方式學習與生活的未來樣貌。
強制學校教育是一種文化遺跡,讓人聯想到一個逝去的時代。大眾教育堅持培養年輕世代去做現在已由機器人做的工作,完全無視一個全新人類時代的文化與經濟現實。我們需要的不是機器人,而是有創造力的思想家、好奇的發現者、熱情的實踐者。創造力、好奇心、熱情都是小孩子天生就有的特質。我們不必為了未來的工作訓練他們;只要停止以訓練趕跑這些他們與生俱來的特質就好。我們必須提供自由與機會,讓他們能從事熱愛的事物、追隨自己的好奇心,並為複雜的問題發明創意的解決方式。考慮到我們現在能觸及的海量資訊、處理這些資訊所需的一切創意技能,以及地球目前面對著似乎無法克服的挑戰,我們迫切需要支持一種新的教育範例。我們必須放下學校教育的概念,也就是一人加諸於另一個人的事,轉而重拾學習的原始概念,這項人類天生就會做的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一個屬於創新、資訊、想像的新時代中,擁有一群教育充分的公民,具有能動性與各式技能,足以過上一種美好的生活,繼續保護一顆美好的星球。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教育從來不是學校的專利!
別讓作業、評分、考試等成規,破壞孩子天生的學習力!

放下制式化學校思維,
孩子可以學得更好,學習動機充沛,
對生活滿懷熱情,更有能力應對真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