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從思辨、對話到公民行動的啟蒙 | 誠品線上

教室外的公民課: 從思辨、對話到公民行動的啟蒙

作者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教室外的公民課: 從思辨、對話到公民行動的啟蒙:「自願服從」不是民主社會需要的公民素養;民主社會的公民,需要的是質疑與批判體制的能力,能夠不斷地問「為什麼?」才能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自願服從」不是民主社會需要的公民素養;民主社會的公民,需要的是質疑與批判體制的能力,能夠不斷地問「為什麼?」才能改變現況!◎以『對話』為基礎,以『公民』為核心,深入探討各項公民與社會議題,以開放且平等的對話取代服從式的填鴨教育,將教育現場的深刻體會透過對話和更多人分享。◎以『獨立思辨』為出發點,將公民與歷史課堂化作一場場青年覺醒的腦內革命,帶領高中青年關注社會、走入社會、改變社會。當面對勞工權利,少數應服從多數;但為什麼「少數」者的權利就可以被犧牲?當面對性別議題,我們可以一邊「包容」多元成家;但另一邊卻將員警免職,只因為蓄長髮不符合社會對男性的期待?當面對民主與法治,我們祭出各種懲處要求學生遵守校規;但為何師長卻不需任何條例依據,便可以收回學生既有的權利?這是一場公民與教育的革命。由教室內的公民課出發,展開八堂:老師與學生、自我與社會,「順民」與「公民」的思辨與對話。台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老師周威同曾說:「一群不願意思考、寧願接受不合理的現狀,或者認為『去批判、反省體制根本一點都沒有用』的公民,只能算是順民;國家最喜歡這類順民,因為順民是便於統治的。」我們期待這個國家未來的公民會是什麼樣貌?透過教育,我們又能讓國家未來的公民長成什麼樣貌?二○一五年由多所高中生聯合發起的「反課綱運動」,讓台灣社會驚覺這世代的青年和過去不同了;這群年輕人不再只是躲進書堆裡唸書,揹負升學壓力的「順民」,而是積極參與社會、追求更好社會的熱血「公民」!而讓這群高中生有能力接觸並關注公民議題、反思、行動的幕後推手,莫過於扎根於校園的老師們。當課堂上的「公民與社會」能夠跳脫文字的框架,有機會真正貼近台灣的社會與土地,成為台灣青年走入社會的入門書,也才能成為社會知識與公民價值養成的重要關鍵。而當這群青年不再對社會冷漠,改變社會就能從這裡開始!本書將一群深入校園、關心社會,期待落實公民精神的高中老師,以公民參與、言論與媒體、教育、性別、階級、校園民主等多元議題為核心,在面對校園、社會時事觀察到、需要被提出、討論的現象,所提出的質疑與思考!他們未必站在社會運動的第一線,但絕對是許多學生的知識啟蒙者、生命陪伴者。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各種議題、不同角度的審視、批判與反省:1.從德國幼教老師罷工走上街頭爭取薪資調漲,探討少數勞工的權益2.從高中名校的海外遊學團,看見校園裡不斷被強化的貧富階級3.從校園制服的存廢,反省人權的自由與權利4.從課綱調整,關心教育應該具有的衡量與價值5.從八重山的台灣人,了解深埋在歷史課本背後,台灣人不知道的根源與歷史每一個人都不該是在成為大人之後,才開始學習當公民;唯有當成為大人之前,開始關注生活周遭、學習獨立思考、關心公民議題,這個世界才能被改變。而改變,就從現在開始。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作家/小 野 導演 /王小棣 作家/朱家安 性別與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呂欣潔 作家/林立青 律師/邱顯智 公視「有話好說」節目主持人/陳信聰 台南第一高級中學校長/張添唐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茂桂 作家/林立青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為關切弱勢發聲、公民行動的另類媒體。我們報導受壓迫者的故事,讓弱勢發聲,我們記錄人民的歷史,累積社會進步的動能,我們維護公共論壇,促成社會討論。「公庫」不只內容與主流媒體不同,在組織運作上,我們強調內部民主,因為媒體是民主社會的基石,媒體內部必先民主;我們不依賴財團,也不販售廣告,經費來自公眾的捐款支持,因為我們相信,媒體的獨立與公共性須透過群眾認同、涓滴集資才能真正達成。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序 教室(師)在哪裡? 周威同 作者序 教室內的公民一樣不冷血 管中祥 推薦序 公民教育vs捏黏土校長 張茂桂推薦序 一起看台灣:當對公理正義的追求逐步跟上社會期待 林立青公民參與01你怎麼看待那些在街頭抗爭的人? 王富瑾02一場演唱會的啟示 杜可瑜03公民投票與民主的責任政治 許清閔04食安風暴背後的闇黑力量 黃盛傑05美國民主神話──解構川普現象 陳正益 言論與媒體06悠遊卡上的AV女優 王富瑾07我們真的都是「查理」嗎? 鍾明倫08從「阿帕契」看媒體的集體崇拜 鍾明倫09當正義使者對上正義魔人:解構「正義」下的權力關係 陳恕慧性別010當性別主流化遇上僵化體制 陳正益011女校裡的父權 陳恕慧012充斥父權幽靈的大法官釋字 郭孟佳013「鐵馬」的社會演化簡史 許全義階級014一例一休:政府公親變事主 陳恕慧015你的工作,我的工時;你的工時,我的工作 招承維016誰來參加海外遊學團 楊素芳017市場機制是大學發展的萬靈藥,抑或毒藥? 鍾明倫018大學研究助理的勞動者身分 鍾明倫教育019台灣與芬蘭教育神話 莊珮柔020「好成績」的獎勵 杜可瑜021校慶時扮演納粹,是言論自由嗎? 邱涵仕022你的一票,是理性的選擇,還是感性的直覺? 招承維023教育,一種可能性想像的實踐 蕭唯善校園民主024聽說校服消失了? 張瑞晨025同學們,你看過校規了嗎? 邱涵仕026讓法治人權進校園吧! 張瑞晨027為什麼大人總說不出「禁止的理由」? 周威同028當大人說一套做一套 王富瑾029期許更公開、符合法治與人性的高中職校規 郭復齊030打破權威,從廢除中小學行「軍禮」開始 郭復齊031是無知還是無感?透過思辨教育推動校園的轉型正義 賴柷宏032學生自治?談論大學課外活動組的審查制度 郭復齊課綱爭議033高中生活新思辨:一個撕課本的公民老師 周威同034「違」調課綱下的選書秀 黃盛傑035未來的公民課堂,需要什麼樣的教科書? 賴柷宏036從提問式教育看提問式課綱 賴柷宏歷史037大憲章八百歲,很重要嗎? 許清閔038納粹:不能戳的公開祕密? 周威同039有多少歷史,身為台灣人的你我從未聽說? 郭孟佳040金龜樹、銅像與百年校史 楊素芳041尋訪「海的彼端」台裔日本人 郭孟佳042 美國「種族主義」與約翰‧布朗的歷史陰魂 莊珮柔作者序 教室內的公民一樣不冷血 管中祥

商品規格

書名 / 教室外的公民課: 從思辨、對話到公民行動的啟蒙
作者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簡介 / 教室外的公民課: 從思辨、對話到公民行動的啟蒙:「自願服從」不是民主社會需要的公民素養;民主社會的公民,需要的是質疑與批判體制的能力,能夠不斷地問「為什麼?」才能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594321
ISBN10 / 9863594326
EAN / 9789863594321
誠品26碼 / 2681493803002
頁數 / 32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作者序 教室內的公民一樣不冷血 管中祥

二○一三年,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出版了《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一書,當時設定了兩個主要讀者群:高中學生及「從火星回來的人」。這一本整理台灣近年社會運動發展,專訪多位第一線行動者的「社運書」,為什麼要以這兩群人為「行銷」對象?

「從火星回來的人」是借用周星馳電影裡的哏,因為從火星回來的人,未必知道地球發生什麼事。但,大家不都住在台灣、住在地球,怎麼會有人「從火星回來」?不知道地球發生什麼事?

主流媒體很少報導社會運動及公共議題,若有,大多強調衝突,較少清楚呈現倡議者的主張,即使是衝突,也不是突顯不同意見的爭點與論辯,而是肢體與語言的交會。這種報導方式輕忽了社會運動的社會意義,也看不見和我們生活習習相關的社會議題。讓住在台灣的人變得像是「從火星回來」,對公共事務冷漠與無能,這樣的人當然需要看「公民不冷血」。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高中生應該一樣也「從火星回來」?!因為即使台灣進行了多次教育改革,但「升學」、「功名」仍是教育的目標,社會仍活在傳統「個人成就」的價值當中,讀書都來不及了,又如何能了解世界?而教室外的資訊,特別是公共議題或社會運動被媒體忽略或簡化,難以理解社會的多樣面貌,他們和「從火星回來的人」沒什麼兩樣。

但,這並不是高中學生的全貌。

你應該記得幾年前的「反課綱運動」吧!這個以高中生為行動主體,為著中學課綱制定的程序正義、課本上的歷史「事實」,以及背後隱藏的國族價值,年輕的朋友串連南北青年,衝進教育部直接與「大人」對幹的公民行動,讓許多人張大雙眼,驚呼連連:這些少年仔不好好讀書,幹嘛管東管西?有問題好好講,為什麼要這麼衝動、沒「禮貌」?年輕人關心社會很好,但不要被政治人物利用了!當然,你也可能讚聲連連:這就是公民覺醒,年輕人就應該這樣!青年不再對社會冷漠,台灣就有救!改變社會就是要從青年開始,自己的國家就要自己救!

不論是你站在什麼立場與角度,或者,同不同意他們的理念與作法,都很難否認,這世代的青年和「過去」不同了,至少其中有些人不再是只會讀死書的「飼料雞」,不是只會看著自己肚臍的社會冷漠者,而是民主社會的積極公民,追求社會更好的熱血公民。但其實,台灣的中學生本來就是活潑、多樣思考、本來就很熱血,只是被教育體制及社會價值嚴重框限,以至不敢,或不願表達意見,甚至,不想和世界爭辯。

參與社會是了解社會的重要歷程,畢竟作為「未來主人翁」需要了解真實世界種種現實與限制,即使有點小衝動,或者小挫折,都是知行合一、身體力行的重要嚐試,至少不會讓「公民參與」成了考卷上的嘴砲答案。不過,無論什麼樣的社會改革,「勇武」至多也只是情感觸發的即時反應,更重要的是,回到知識的本身,對自己或對社會的改變才有蓄積的能量與長遠的目標。

對於中學生來說,其實「知識」並不遙遠,除了在日常,高中「公民與社會」課本裡,早就存在豐豐富富的社會知識、經濟知識、法律知識、人文知識、媒體知識。

過去幾年,因為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裡新增了「媒體識讀」單元,有機會和高中公民老師接觸,也因為準備培訓課程,閱讀了不少版本的「公民與社會」。看完這些巨作深深覺得:公民課本實在太強大了,議題不但貼近土地,更是包羅萬象,同時也讓我覺得,「公民與社會」是台灣青年走入社會的入門書,也是社會知識與公民價值養成的重要關鍵。

當然,在現實上,「公民與社會」並不是考試的主科,內容多且龐雜,未必所有老師都能掌握,這麼豐富又紮實的內容,雖然是公民養成的重要教材,有多少效用?難免讓人質疑。但無論如何,即使在實踐中有所困難,都比我們小時候以黨國思想、傳統禮教為主體的公民教育更為實用,更有意義。

也因為這層關係,認識了不少高中公民老師和歷史老師,他們跟許多人印像中的中學老師或有不同,不但對知識充滿熱情、熱愛思辨、關心學生,也參與社會。他們未必站在社會運動的第一線,但絕對是許多學生的知識啟蒙者、生命陪伴者。

老師們的教學工作與社會參與讓人感動,於是邀請高中公民及歷史老師在「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開闢「教室外的公民課」專欄,希望老師們的知識經驗與社會觀察,以及在教育現場的深刻體會能和更多人分享與對話。

就這樣,老師們輪流執筆、每週一篇,用盡心力卻無償地筆耕勞動,豐富了「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讓這個以報導社會運動及公共議題為職志,試圖讓弱勢發聲,捲動社會對話與參與的另類媒體有了更多元的面向,並且促成這本書的問市,將老師們心血集結成書,脫離網路,和更多人分享。

不過,這本書不是公民與歷史師的「文集」,而是「對話錄」。是「老師」與自己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老師」和體制的對話、「老師」與社會的對話、是你和「老師」的對話,是你和你自己的對話、也是教室內與教室外的對話、「公民」與「順民」的對話。


作者序 教室(師)在哪裡? 國立台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老師 周威同

據說,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第一、把別人口袋裡的錢給掏出來;第二、把自己的想法放進別人的腦袋裡。其實,這兩件事根本是同一件事,也就是洗腦別人、讓他產生一種虛幻的「自願」意識。而老師,正好扮演這種洗腦別人的角色。
教育系統所訓練的體制內教師,無疑是國家機器的禁臠,透過校園裡各項細如牛毛的規定、生活榮譽競賽等活動、或潛在課程、或班級經營,把學生訓練得自願服從校方所發出的管理指令,這種種規訓的過程,就是老師的日常。然而,這種「自願服從」模式是不利於養成民主社會所需要的公民素養;民主社會的公民,需要的是質疑與批判體制的能力,希望學生能夠不斷地去問「為什麼?」這類問題。「我為什麼必須去服從一個『不合理』的校規?」、「學校為什麼『有權力』檢查我的書包?或檢驗我的尿液?」如此,當學生進入社會後,他們才有能力去關注並且反省公共政策是否具備合理性?或正當性?
一群不願意思考、寧願接受不合理的現狀,或者認為「去批判、反省體制根本一點都沒有用」的公民,只能算是順民;國家最喜歡這類順民,因為順民是便於統治的。
黃武雄老師曾將知識區分為「套裝知識」、「經驗知識」兩類。所謂「套裝知識」,就是把人類所觀察到世界樣態,予以系統化而形成的知識體系,這種知識有一套標準化的歷程,對考試非常有用。此外,以學習者為主體,讓他們去經驗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對於共同問題所引起共感或衝突,人類要如何加以結構化的解決歷程,則為「經驗知識」。例如,台灣在日治時期的知識分子受到世界思潮影響,早在一九二一年就首次向日本的帝國議會提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書》;這股民間自發的社會運動,是人民不甘為奴役狀態的人性呼求,雖然受到日本當局壓制,但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卻造就「政治社會化」,台灣人萌芽了法治觀念與追求憲政民主的決心。而一九三五年、日本政府就讓州、市、街、庄議員半數改由民選。人民這種不斷地堅持民主的精神延續至威權時期,國民政府漸漸開放國大與立法院的增額選舉,同時在社會運動持續地抗爭中,中央民意機關也全面改選、甚至擴展到修憲的局勢;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各種政治與社會力量的糾結、才造就台灣地方自治的普及化。
這段台灣的民主發展史,如果變成「套裝知識」、或「百科全書化」一定非常無趣;但如果由教師引導提問、讓學習者去發掘問題,例如:「台灣的民主化歷程,政府與人民的關係產生哪些演變?」、「為什麼統治者的壓迫會導致人民的抗爭?」、「人民選擇抗爭,有哪些特殊的歷史條件?」、「人民一旦抗爭失敗,所有努力是否就化為烏有?」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思考,或許才是讓知識獲得解放的途徑,而「經驗知識」就是將「套裝知識」加以經驗化的歷程。
歷史,是共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之集體記憶與生活經驗的積累;公民,則是人民對於追求理想公共生活的想像與相互的理解。歷史與公民,原本就是一體兩面。然而,台灣社會在民主化之後,校園並沒有同步更新,我們對教育在升學主義的扭曲下所造成知識零碎化有所不滿、卻無能為力;尤其是部定課綱完全主宰考試方向,並限縮教師專業自主權。更誇張的是,二○一三年教育部以課本用字需「符合憲法」為由,組成沒有法源依據的「課綱檢核小組」,針對高中「歷史科」、「公民與社會科」課綱展開微調,並於二○一四年二月十日公布「微調」後的新課綱。
我們是一群體制內的歷史與公民老師,因緣際會共同抗拒「程序不正義、內容不專業」的黑箱「違」調課綱。二○一四年「公民教師行動聯盟」在二月五日到教育部前陳情,主要訴求「堅持程序正義,反對黑箱微調」。作家張大春接受採訪指出:「課綱爭議不在字句上面,而是『黑箱』,也就是政府不受信任的問題。」
二○一五年「歷史教師深根聯盟」則結合一群自發性的高中生,掀起台灣教育史上首度的高中生抗爭行動。五月一日,台中一中「蘋果樹公社」在百年校慶針對黑箱課綱首度發聲、表達不滿。各校學生則透過臉書迅速串連,七月分集結在國教署前怒吼「撤銷黑箱課綱,反對洗腦教育,杜絕黑箱程序,還我教育尊嚴。」而許冠澤同學則選擇展開「徒步環島反課綱」苦行、表達另類抗議。
資訊公開和透明化,不正是民主社會的基本條件嗎?「台灣人權促進會」對教育部的提告,要求資訊公開的主張也得到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的認可,判定教育部敗訴。換言之,教育部應該公布調整課綱的會議紀錄、簽到單,以及完整的發言內容,已昭社會公信。
課綱爭議落幕,街頭只是一時的戰場,公民與歷史老師用「行動」陪伴同學,展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意志,這就是身教。教室,才是老師永遠的戰場,師生在教室裡的言語交鋒所激盪出的思想火花,毋寧是恆星的起源。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運用影像來記錄社會運動,作為一個獨立、非營利的媒體,讓教師有不同的視角來觀察社會脈動,也讓我們的教學有更豐富多元的選擇。感謝管中祥老師糾集這群在各自教室裡奮戰的夥伴,提供一個平台,讓教師們以文字作為表達異議的嘗試。學校如果在窗外,公民課就不會於教室內。


推薦序 公民教育前進vs捏黏土校長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張茂桂
不久前受邀出席了以品格教育與國民素養為名的座談。最大收穫是聽見一位「興」字輩學校的資深校長認為:學生從小就需要適當的模塑,「好像黏土」一樣,而他只要看一眼學生就知道該怎麼「這裡捏一下、那裡捏一下」。
「黏土」是沒有自主學習意識的,黏土的模具也不會有彈性的。當聽見有人把學生當黏土,把自身比喻為「捏黏土的人」,我很難想像這是大家推崇為終身「奉獻」給教育工作的愛心教育家。
我從二○○四年開始參與普通高中課綱的研修以來,經常聽見批評或者懷疑的話語,就是問現在學校的公民教育為何不再教「道德」了?過去強調「德智體群美」的修身美德怎麼都被消失了?學校不是應該先教育年輕人「作人」的道理,如果不懂「作人」如何懂「作公民」呢?對於「沒有道德教育」的質疑,在二○一三年突發的「黑箱微調」過程中達到另外一個高峰。但是這個「微調」的後果之一,卻是激發了以教師行動為主體的反黑箱行動,與以學生為主體的「公民不服從」行動。
「作人」和「作公民」其實是不同的概念範疇,至今很多人還似是而非弄不清。前者由傳統文化、宗教、人情世故來定義。先不談宗教問題,常被提及的「學作人」,如禮節、秩序、服從與忠誠、上下互惠等德性。而中華傳統如果講到「作人」,最經典的莫非費孝通在《鄉土中國》所說的「差序格局」中所有人的共同處境不可。在差序格局中學作人,就需要學如何依賴既有的血緣、地緣、人緣關係而求生存與發展。一個人如果沒有關係,就需要「套」關係、「作」關係,這是不變的醬缸文化中求生存與發展的大道理。而這樣的作人道理,無法不成為維護傳統秩序與價值的工具。
但最近一波的公民則是在近現代民族國家的共和與人權思想中發展的概念。公民身分對應於人的基本權利、尊嚴與平等、權利與責任。在公民與國家之間,雙方將不再以封建或威權所遺留的上、下關係對待,而是主權歸屬的關係;而在公民與公民之間,則需要同理心、發展互助共和,以及共同建構依賴和平手段來解決爭端的信念與體制。從民主社會的角度說,公民是法治社會的維護者與認同的行動參與者,因此當代公民是高層次的學習過程,必需具備分析、思辨與實踐行動的態度與能力,而這皆非傳統「作人」的道理可以涵蓋。
現今作公民與作人的道理,同時存在於我們社會之中,各有其適用的領域分化,但也非完全沒有可為互補的空間;例如,在婚喪喜慶、強調傳統的儀式中,二者有「自然」的混搭。又例如傳統社會的義人、善行,在現代也有可能轉化為非營利、慈善組織的現象。不過,作人與作公民,絕對沒有誰先、誰後的線性因果關係。如果有人故意把二者混淆,通常只是用傳統文化來包裝政治保守主義的作法。但這種說法到如今還一直有人推銷,顯示這個社會還存在很多唬弄的「公民教育」的問題。
對學校的公民教師而言,作人與作公民發生衝突矛盾的機會相對更大。當面對學生,教師理所當然要扮演未來公民的培力者,不能把學生當成黏土來捏塑,要以鼓勵學生發展思辨判斷、自主行動的能力為職志。但是當公民教師面對校規、制度規定,教育官僚管理的武斷權威,究竟是要學生乖乖成為被捏塑的對象,還是要鼓勵學生發展反思與自主行動?這問題一旦出現,教師似乎立即面臨墜入言行不一的弔詭。而公民老師更可能還要面對校內其他科的「作人」第一的老師,例如更資深、更大科的老師的冷眼或孤立的對待策略。
簡單說,大家也許會期望公民老師要有「熱血」,但是不要說要有「熱血」,有時候僅僅是一課堂的熱烈討論,就足以帶來校園管理者或家長的關切或者探詢眼光,老師如果覺得不想惹麻煩,常常要自我設限;而我相信這樣的情形還相當普遍。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創建人,管中祥老師,開闢「教室外的公民課」專欄,希望給老師們一個空間,能將自己在教育現場的深刻體會,以及自己對社會的觀察,分享給社會大眾。而作者們不只有公民老師,還有歷史老師,有在普通高中也有在高職任職的老師,有國立高中也有教會中學,以及關心公民教育的青年學梓。要將這些分布於臺灣南北、國內外、不同學校背景的作者們都集合在一起,一起進行寫作出版,本身就是高難度的公民實踐過程。
我們可以由兩個角度來看這件事情:首先,這本書的主要書寫主群體和二○一三年「反黑箱課綱微調」運動都多少有關。社會運動向來是推動社會變遷的「和平」動力,而思想的解放是持續的戰爭。我們很高興看見這股力量仍持續在校園,在教育體制,在社會中發揮積極的影響。這次透過不同題目的書寫組合,社會更可理解新一代中學教師的社會關切,以及知識整合與運用的能力。相信論壇以外還有更多的「作者們」將繼續接棒,在新的國民教育改革中發揮啟蒙作用。
其次,本文集的議題十分廣泛,從兩岸三地到校園政治,從大眾文化的反省到教育體制,從歷史的追根溯源到情意教育的關鍵,從族群流離到教育現場的勞動者權益,或者從媒體識讀到課綱與教科書爭議;這些都是當代社會的重要課題。所謂課題,意思是指社會中那些讓人們高度的關注,屬於那些「僵持且持續不斷的社會爭議」。作者們在論壇中共同展現對於社會現狀的反省與關懷,挑戰讀者的慣性思維。
相對於時下沒事就喜歡訓話年輕人,慨嘆年輕人沒責任感、沒禮貌,自我感覺良好的職業評論者,又相對於把學生當黏土來捏塑的愛的教育家,本文的作者、老師們,他們共同的特性是實踐思辨能力,參與公共討論,把日常生活問題當探究的對象,這樣的對比就足以讓人領悟公民教育的廣泛價值了。

推薦序 作 家 林立青

《教室外的公民課》事實上是一本結合公民影音資料庫的合集,由編輯們依據分類挑選出共八個主題,再從中選入可以深化討論的文章,每個主題之內都有足夠分量的討論。例如在階級裡面不僅僅討論勞工工作環境,更深入討論了勞動工時和遊學營下所看到的貧富差距甚至於大學助理的待遇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多是教育工作者出身,面對這些主題內容時,老師們將自己所見到的社會問題加強深化討論,學者們提出觀點和我們社會可能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看見老師們在這本書裡面深入討論校服、校規以及「本分」是什麼,又從手段和背後的目的帶出身教與言教的討論,內容貼近現實,並且引人激盪聯想。

我是第一屆教改的學生,在我過去所受公民教育的時候,講堂上的教師在面對公民課時,其實常有一種「精神分裂」感:明明講著自由和天賦人權,講著講著說到了社會責任時,接著又告訴我們不要理會太多街頭運動以免自身危險。才剛說完軍隊國家化和司法獨立,下一會兒又補充軍中很黑暗要我們明哲保身。

於是課本上說的是崇高的理想,事實上現實的案例都無法拿到檯面上來討論,所有那時發生的事諸如核電存廢,六輕汙染,城鄉差距和階級壟斷都少碰為妙,在我就學的階段對於公民社會的想像和參與極為匱乏,也沒有真正深入的討論,少數的例外是紅衫軍倒扁前後的嚴重藍綠對立,在這強烈動員情緒之下所有的議題悄然無息,均在政治正確下被輕易地掩蓋。

我是依舊被框限並且噤聲的一代,即使已經是解嚴之後,但社會依舊找不出理性深入討論的方向。我就學的時候流行無名小站,那時候總有一些女孩玩了自拍或穿上制服自拍後照片流出,我還記得那時候學校的反應多是對女學生記過處分。但僅僅數年時間,我們對於公理正義的追求逐步跟上社會期待,我們已經有了教師公開撰文對我們解釋父權以及性別主流化等議題,當再有這樣的事件發生時,我們的社會也多是在第一時間輔導保護,這是許多人忽略的進步,也是值得當代人驕傲的事。

也因此這本書突破了我的理解範疇,我沒有想過這樣在網路上的時政討論會變成完整集結的一本書,而這本書證實了我們的教師和學者們依舊熱血,他們用自己的筆或者鍵盤,持續的為我們這個社會上課,那是一堂又一堂,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應該深入思考和討論的課。

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想討論社會正義公理的人閱讀。
一起看台灣:當對公理正義的追求逐步跟上社會期待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