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ok of Awakening
作者 | Mark Nepo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每一天的覺醒 (第2版):◆Amazon書店「宗教與心靈類」長銷逾十五年◆詩人哲學家寫給生活的冥想日記◆一年份的心靈滋養每一次呼吸,你就多活了一點。每一次轉念,你都更自由 |
作者 | Mark Nepo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每一天的覺醒 (第2版):◆Amazon書店「宗教與心靈類」長銷逾十五年◆詩人哲學家寫給生活的冥想日記◆一年份的心靈滋養每一次呼吸,你就多活了一點。每一次轉念,你都更自由 |
內容簡介 ●Amazon書店「宗教與心靈類」長銷逾十五年●詩人哲學家 寫給生活的冥想日記●一年份的心靈滋養◎這是一本生命之書。作者在痛苦裡面尋找恩典,在掙扎之中尋找自由,在死亡面前尋找祝福,在矛盾之中尋找頓悟。 他以尋常事物為原料,邀請我們藉由觀看、品嘗、觸摸、舞蹈與感覺,帶領我們找回擁有但已遺忘的東西。但願我們可以再次看見寶貴之物,並且由於覺醒而心存感恩。◎這是一本聖禮之書。 大部分的聖禮都是單純的動作,譬如一句簡單的禱告、一塊麵包一口酒、一次冥想吐息、一次額頭上的灑水、一次戒指的交換、一句慈悲的話語。 書裡的每一篇也都是一次聖禮,帶領我們走向洞察,瞬間引進平靜與喜樂。◎這更是一本覺醒之書。作者為了書寫它,自己必須先活過。他寫下如何從渴望不斷擁有到只要能呼吸就是恩典,從必須完成什麼到只要活在當下就是喜樂,從理解到感受,從抵抗到接受,從蒙昧到頓悟。書裡字字句句泛著深刻與奧祕的光,訴說著存在之道別無他法,只是不斷追求覺醒。但願這書可以像海水打上岸邊岩石那樣,帶來感嘆與新意,將我們洗滌,讓我們在覺察的當下變得比較柔軟,比較清晰。然後,我們得以在掙扎、痛苦、驚奇和愛的奧祕之中,安穩無懼地活著。每一次呼吸,你就多活了一點。每一次轉念,你都更自由一些。愛的奧秘,生命的珍貴,就在你已經擁有的事物裡。《每一天的覺醒》是一本靈修之書。全書365篇,按照日期排列。讀者可以每日讀一篇作為日日的靈性啟發,當然也可以把它當作一本書,逐篇閱讀。 作者以日誌的方式撰寫,每篇少則五百字,多則八百字。冥想日記這種書寫形式,是把透過冥想而來的種種覺察捕捉為文字,由於其細膩與深刻,往往可以穿透粗糙的表層意識,帶來新的觀看與洗滌。全書的文字平實清晰,飽含詩意。有時像是在對聽者說話。有時像是在對主掌存在的最高形式吶喊,有時卻只像一陣風拂過水面,在讀者心上留下頓悟的漣漪。書中處處是對於心靈狀態的清晰洞察,譬如;「時候到了,就該放下我們手中的石頭。因為抓著石頭的手不能盡情打鼓,而緊握過去的心不能自由歌唱。」「如果試圖在被擁抱之前理解愛,你將永遠感受不到慈悲。」「我太用心討好觀眾,以至於從未發現,其實根本沒人在看。」「我們珍貴,但不完美。」「生命不在於發現事物的宜人或惱人,而在於發現事物如何圓滿及完整。」形式上,每一篇在開頭引用了典故、詩句或是小故事。這些引用句對於每篇的內文都有作用,而這些句子本書就很引人深思。例如1月24日這篇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有兩種方式過生活。一種是看任何事都不認為是奇蹟。另一種則是:看一切都像是奇蹟。」然後作者帶領讀者看見:擔憂是沒有盡頭的。因為我們目光有限,凡視野不能及的事物也是沒有盡頭的。擔憂只是一種賭博,賭著什麼可能發生,什麼可能不會發生。每一篇的末尾,作者帶領讀者進行一個呼吸與冥想的練習。例如以下的練習:●靜靜坐著,想著一個讓你擔憂的情境。●放慢吸氣的速度,專注於接受「它是什麼」,試著接納眼前的恩賜與困頓。●均勻吐氣,專注地把「它不是什麼」的想法慢慢釋放掉,試著放下所有還只是想像但尚未成真的結果。●把自己安放在「是」所成就的奇蹟之中。本書作者馬克尼波對於生活與存在的領悟,並不是來自某一個宗教的教誨,也不只限於某一種哲學理論,而是來自她真實的生命經驗,其中融合了許多教派的精神核心。全書泛著深刻與奧祕的光,訴說著存在之道別無他法,只是不斷追求覺醒。但願這書可以像海水打上岸邊岩石那樣,帶來感嘆與新意,將我們洗滌,讓我們在覺察的當下變得比較柔軟,比較清晰。然後,我們得以在掙扎、痛苦、驚奇和愛的奧祕之中,安穩無懼地活著,每一天都清醒地活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馬克尼波(Mark Nepo)哲學家詩人,在詩與靈性的領域教育長達三十年。 曾提名勒諾爾‧馬歇爾詩歌獎(Lenore Marshall Poetry Prize)。 出版過三本書(Acre of Light,Fire Without Witness,以及God, the maker of the bed, and the painter),作品曾被收錄於多種文選。 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超過二十年。 目前是大學駐校學者,兼任一所非營利組織的顧問,致力於宣揚並推動身心靈的整合和整體健康。 曾經罹患癌症,病痛與治療過程把他搖醒,為他帶來驚人的覺知與清醒。走過癌症之後,他持續投入於關照內在生命,並以詩文和講課來教導他人如何關注自我內在。他邀請我們,用他的心和眼睛去看見並去感受,人生在世,可以覺醒到什麼程度。 他在死亡面前走過一遭,而今他連呼吸都覺得感激。他的詩文作品帶來察覺、智慧、清晰、慈悲,以及一種對生命的熱忱,讓我們從尋常剎那之中得到時光的精髓。■譯者簡介蔡世偉畢業於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譯有《公開:阿格西自傳》。
產品目錄 一月 人身難得二月 活得夠慢就是一直在開始三月 唯一的方向四月 蟲的勞作五月 掩埋與植栽六月 一路向北七月 勇氣是一朵心花八月 每一個階段的完整九月 拆開或組合十月 信任是最終的關注十一月 下一個愛的片刻十二月 蠟燭與蛹
書名 / | 每一天的覺醒 (第2版) |
---|---|
作者 / | Mark Nepo |
簡介 / | 每一天的覺醒 (第2版):◆Amazon書店「宗教與心靈類」長銷逾十五年◆詩人哲學家寫給生活的冥想日記◆一年份的心靈滋養每一次呼吸,你就多活了一點。每一次轉念,你都更自由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3594222 |
ISBN10 / | 9863594229 |
EAN / | 9789863594222 |
誠品26碼 / | 2681479268009 |
頁數 / | 47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6X22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自序
一份邀請
這本書是實用的,它可以作你的陪伴,成為你的靈魂之友。這是一本覺醒之書。為了書寫,我必須活過。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收集並分享自己在生命歷程中遇見的靜默老師們。發掘與形塑這些篇章的旅程,讓我自己的內在與外在生命靠得更近。這本書幫助我認識並運用自己的心靈,也讓我更加完整。我希望對它對你也會是有用的工具。
為了寫這本書,如同在道上尋找泛著光的石頭。我停下腳步思索,向這些石子學習,把它們收起,然後繼續往前走。兩年過後,當我把收納碎石的袋子擱在眼前,我不由得驚嘆自己一路以來找到了這麼多。那些沿途泛光的碎片,就是組成這本書的元素。
本質上,它們都訴說著性靈與友情。它們訴說著,我們都需要生命力,需要一直愛著生活。它們的教誨來自許多教派、許多經驗,來自許多美好而誠實的聲音。這本書裡的歌都唱著苦痛、驚奇和愛的奧秘。
我採取這樣的形式寫作,因為我是寫詩的人,我渴求一種如同用湯匙取用食物的表達方式。而我又是一個從癌症倖存下來的人,日誌式的圖書成了我內在的食糧。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來,日誌已經回應了集體的需求,扮演我們這個時代靈性的十四行詩體,成為一種穩定的容器,乘載著小量而重要的東西。
但願這個作品之於你像是海水打上一塊卡在曠野的岩石,為你帶來驚奇的感嘆與新鮮的想法,能讓你與我都泛著光,可以將我們洗滌,讓我們在當下變得比較柔軟,比較清晰。
這是我最深切的期待:這些書頁中會有某些東西讓你驚喜,讓你振作,讓你泛光,幫助你去活、去愛、去找到自己的喜樂之路。
內文 : 前言
尋常事物組成的奇蹟饗宴
聆聽馬克•尼波誦讀他的詩作是一大喜悅。空氣中幾乎摸得到冒險的氣息。每當馬克揭示了隱藏的寶藏,小心翼翼打開平凡的剎那,顯露其中最不平凡的奇蹟,總令我驚嘆。他在公開場合朗讀時,人們會屏住呼吸。因為,他們在馬克的詩句裡發現了某些深層而真實的東西,某些他們本來知道卻已忘記或遺失的東西。馬克看見了這些東西,幫我們記起,然後把它們送還給我們。而後,大家由於能夠再次覺醒,由於看見寶貴之物而心存感激。
生命由一日一日組成。我們唯有在生命的日子裡才能找到平靜、喜樂與療癒。千萬個小小奇蹟為日子打上標點,而馬克是奇蹟的學徒。他是以尋常事物為原料的煉金師,邀請我們經過觀看、品嘗、碰觸、舞蹈與感覺,找到那條通往生命核心的道路。
而日子是由時時刻刻組成。一個得以好好活過的生命,必牢牢紮根於時刻的甜美土壤裡。馬克•尼波是這塊土壤的園丁。他所栽種的恩典種子,只在慈愛的關注與醒覺的時光中生長。當我們愛上這樣的時刻,我們就接受了生命最深刻的祝福。馬克讓我們知道,如何去深切而酣暢地愛。
馬克曾經罹癌,這個經驗把他搖醒。陷落於病痛之中給了他驚人的覺醒。現在,他邀請我們,用他的眼睛與心靈去看見並感受:人生在世,能夠覺醒到什麼程度。從癌症存活下來的馬克,帶著連呼吸都感激的將死之人的一雙眼睛。除了帶來感恩的心,他更帶給我們智慧、清晰、慈悲,以及一種激情的熱忱,讓我們從尋常的剎那之中,從時光的骨骼之中,吸吮精髓。
如果你渴望以這樣的方式過活,馬克就是你的導師。
當馬克完成最後一輪化療,他起了個大早,榨了一杯柳橙汁,把果汁放在桌上。他一邊等待,一邊冥思著這一天會過得如何。太陽升起,高過了他窗外的樹。他告訴我,陽光在那個瞬間穿透了果汁,然後「擴散為橙色的晶亮的光」,就在這剎那,馬克把果汁端到唇邊。
大部分的聖禮都是令人屏息的單純動作:一句簡單的禱告、一塊麵包一口酒、一次冥思中的吐息、一次額頭上的灑水、一次戒指的交換、一句慈悲的話語、一份祝福。這些動作,只要是在覺醒的時刻裡進行,就可能打開精神洞見之門,為我們帶來滋養與喜樂。
這是一本聖禮之書,這是馬克給我們的慷慨贈禮。這是由尋常事物組成的奇蹟饗宴,這是人類生命的平凡財富。慢慢讀,品嘗每一頁。最重要的是,去感受驚喜。生命,早已比你想像的神奇多了。
韋恩•穆勒(Wayne Muller)
作家,著有《我們應該如何活?》(How, Then, Shall We Live)
一月二十四日 萬事皆奇蹟
有兩種方式過生活。一種是看任何事都不認為是奇蹟。另一種則是:看一切都像是奇蹟。
--愛因斯坦
擔憂是沒有盡頭的。因為我們目光有限,凡視野不能及的事物也是沒有盡頭的。擔憂只是一種賭博,賭著什麼可能發生,什麼可能不會發生。
我有一個朋友在鄉間發生爆胎,車上沒有修車用的千斤頂。於是他開始步行,希望找到願意伸出援手的農夫。天色漸黑,蟋蟀鳴叫漸響,他走在雜草蔓生的道上,心中丟擲著那顆擔憂的骰子:要是農夫不在家怎麼辦?要是他在家卻不讓我使用他的千斤頂呢?他肯不肯借我電話?他會不會被我嚇到?奇怪,我又沒有惡意,他為什麼不讓我用電話!
等到終於敲著農家的門,我那朋友的內心已盤據了所有可能的壞結果。一位友善的老農人應門時,我的朋友對著他怒吼:「好啊,你就留著那爛透的千斤頂自己用吧!」
人生在世,我們勉力於面對「是」,努力不跌入「不是」的黑洞裡,這確實是自古以來的挑戰,一如幾世紀前的蘇菲派詩人迦利布(Ghalib)說的:「天地一切受造之物的每一分子都吟唱著何者為是,何者為不是。聽見了是,你將得到智慧;聽見了不是,你將陷入崩潰。」
靜靜坐著,想著一個讓你擔憂的情境。
放慢吸氣的速度,專注於接受「它是什麼」,試著接納眼前的恩賜與困頓。
均勻吐氣,專注地把「它不是什麼」的想法慢慢釋放掉,試著放下所有還只是想像但尚未成真的結果。
把自己安放在「是」所成就的奇蹟之中。
一月三十日 做一個朝聖者
旅行卻不被改變,是謂游牧民族。
改變卻不旅行,是謂變色蜥蜴。
旅行且被旅行改變,是謂朝聖者。
一開始我們都是朝聖者,想要旅行,也希望被旅行改變。然而,聆聽管弦樂演奏不久,一定會被小提琴或鋼琴的旋律吸引,最後便只欣賞樂團中某一特定樂器。同理,對生命的關注也會脫離軌道,我們經驗著人事時地物,卻沒有領受他們的整體。而有些時候,我們感到孤單又沒有信心,便會刻意改變以求取悅他人或逃避他人,並隱藏真實的內在。
有此觀察,並不是要譴責我們自己,而是要幫助彼此領悟到一件事:追求內外的合一,乃是一個永無休止的過程。人性總有疏誤,我們必須不斷讓內在與外在的經驗互相補充,以臻圓滿。
我太了解這些,因我太常在這過程中犯錯。但,我跟你一樣,也把自己視為最深刻意義之下的朝聖者,旅行於一切風俗教條之上,走向那個終於使我們得以領悟的時刻,並且被它改變。那個時刻,不可思議且轉瞬而逝,當我們的眼睛就是我們所看見的,而我們的心就是我們所感受的,那個時刻會讓我們知道,凡是真實的就是神聖的。
集中心神。不帶任何批判,想著一個你不願意被改變的時刻。好好感受那個時刻。
隨著呼吸,想起你為了讓別人高興或者想躲避他人而改變自己的時候。再一次,好好感受那個時刻。
放鬆身體,想著自己向前旅行,並被旅行改變的時刻。感受那個時刻。
不帶任何批判,帶著感激之情接受這全部的時刻。感激自己能生而為人。
二月十四日 一見鍾情
若兩方都深思熟慮,愛則渺渺。有誰愛過而不是一見鍾情?
--克里斯多夫.馬婁(Christopher Marlowe)
一見鍾情的真正力量往往被誤解了。因為我們認定的「一見鍾情」是指初次遇見的時刻便對某人傾心。然而它有更深的意涵,我們必須重新發掘並定義所謂的「第一眼」,那應該是指本質上的初次看見,而非從事相上而言。
畢竟,我們都帶著習慣與規律,將生活視為理所當然。而擁有那「第一眼」,可以開啟每分每秒的新鮮,不受習氣或規則綁縛。那一瞬間,我們透過上帝之眼看、透過心靈之眼看、透過靈魂之眼看,於焉頓悟,感到合一,深受撼動,一切都不再成為阻礙。
每一種關乎性靈的信仰都提到了一見鍾情。是它讓我們清醒,這般的觀看恢復了生存的意義。矛盾的是,這樣的第一眼竟是循環的,我們每天睜眼醒來,覺醒的靈魂都會如何遵循節奏一般地回到這樣的初次相見。當我們能以最原初的眼光觀看事物,讓自己與周遭的生命毫無阻隔,自然會愛上一切。觀看本質,使我們可以敞開胸懷去愛。愛上本質,世界遂成為生機勃勃。所以,一見鍾情是這樣體現的:第一眼,我們發現愛;是因為我們真正看見了,於是被早已存在那裡的愛觸動。
於是,「第一眼」成為了一道門檻,通過它,可以走向存在的壯闊華美。它確切而美妙地發生在人與人的關係裡,當我們真正看見某人,便甜甜墜入他們存在的奇蹟。而這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能的,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真正看見自己、看見世界、看見我們心中的上帝。
我可能每天都和同樣一群人一起工作而毫無感覺,但某一天,痛苦把我敞開,也許某道光線剛好劃過某人臉龐,我可能這才第一次發現他們,而生出愛。我可能每天走過同一株柳樹,一季復一季,直到某天雨後的光澤或微風的低拂,我終於看見以往忽略的它,然後對心中那株柳樹生出愛。我也有可能在夜半鏡中看著倒影萬千次,最後終於在自己倦容裡找到那株樹、那道光、那群別人,那個我們覺察的上帝。
事實上,所謂第一眼的重點不在於第一次見面,雖然也可能是在第一次見面時發生這第一眼的領悟,更重要的是第一次真正看見。當我們筋疲力竭,終於停止說話、停止表演、停止假裝,如同微風吹盡,水面終於無波,我們也變得清澈,而那顆休憩於萬物的心,將在我們的眼前跳動。
閉上眼,透過呼吸釋放你心所看見的,過去的視野、未來的視野,以及創傷的視野。
隨著每一口緩慢的呼吸,感受到空氣流動來自你最初的視野,你的第一眼。
緩慢呼吸,想像你的心跳承載著一切原初的視野。
當你得到那原始的感受,無論多麼短暫,就在那時睜開雙眼,帶著愛,對你見到的第一個事物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