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佛法十人 十: 臺灣佛教的先驅 慈航 | 誠品線上

現代佛法十人 十: 臺灣佛教的先驅 慈航

作者 慈航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現代佛法十人 十: 臺灣佛教的先驅 慈航:慈航──以師志為己志,修持立學,開創臺灣佛教新紀元的大師慈航生於一八九五年,也習於太虛的門下。他家境貧寒,父母早逝,跟人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慈航──以師志為己志,修持立學,開創臺灣佛教新紀元的大師 慈航生於一八九五年,也習於太虛的門下。他家境貧寒,父母早逝,跟人學習縫紉, 因為常去寺院縫僧衣,羨慕出家人,因此起了出家的念頭 。之後發憤苦讀唐大圓編撰之《唯識講義》,自修多年終於精通唯識。 此後,慈航跟隨太虛至各處弘法,從中國而南洋各地。尤其一九三九年之行,太虛返國後,慈航繼續在南洋弘法十多年,所到之處,皆倡議創辦佛學院、佛學會。一九四七年太虛圓寂,慈航用「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來表達他對太虛「人間佛教」的追隨及實踐。 一九四八年,慈航決定來臺灣開辦佛學院,是當時來臺灣傳法的先行者。他的講學內容包括《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成唯識論》及《大乘起信論》等諸經論,使得彌勒內院成為一時最具影響力的佛學教育中心。 一九五四年,慈航於關房中安詳圓寂。他示寂前要求以坐缸安葬,五年後開缸。而五年後大眾遵囑開缸,見其全身完好,成就肉身菩薩。 本書除介紹慈航法師的生平之外,亦收集他的重要論述文章,能夠從中一窺「人間佛教」的實踐,以及漢傳佛教在近代普及化後,佛理如何走入生活。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慈航(著);洪啟嵩、黃啟霖(主編)主編洪啟嵩 國際知名禪學大師。年幼深感生死無常,十歲起參學各派禪法,尋求生命昇華超越之道。二十歲開始教授禪定,海內外從學者無數。其一生修持、講學、著述不輟,足跡遍佈全球。除應邀於臺灣政府機關及大學、企業講學,並應邀至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俄亥俄大學,中國北京、人民、清華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復旦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演講。並於印度菩提伽耶、美國佛教會、麻州佛教會、大同雲岡石窟、廣東南華寺、嵩山少林寺等地,講學及主持禪七。創辦南玥覺性藝術文化基金會、印度菩提伽耶全佛公益信託,現任中國佛教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大學講座教授、臺灣不丹文化經濟協會榮譽會長。畢生致力以禪推展人類普遍之覺性運動,開啟覺性地球,二〇〇九與二〇一〇年分別獲舊金山市政府、不丹王國頒發榮譽狀,二〇一八年完成「世紀大佛」巨畫,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世界最大畫作」,面積超過一萬兩千平方公尺,二〇二〇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歷年來在大小乘禪法、顯密教禪法、南傳北傳禪法、教下與宗門禪法、漢藏佛學禪法等均有深入與系統講授。著有《放鬆禪法》、《睡夢禪法》、《坐禪之道》、《禪觀秘要》、《如何修持心經》、《前未來》、《天天都成功》、《愛情的22個關鍵辭》、《送你一首渡河的歌》、《送你一首財富的歌》、《送你一首智慧的歌》及《飲一杯心茶》、觀音傳十萬史詩系列首部曲《楊枝淨水》、《佛經地圖:百經卷》等近三百部。黃啟霖臺大哲學系及國家發展研究所畢,一九八三年與洪啟嵩成立文殊佛教文化中心、文殊出版社,一九八九年擔任中央電台編譯至今。譯書有《圓滿之愛──達賴喇嘛訪美演講集》(時報文化)、《開創時代的政治巨人》系列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達賴喇嘛(鹿橋文化)。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出版者序──一個讀者的觀點 郝明義 《現代佛法十人》編者新序 洪啟嵩 漢傳佛教在臺灣的承起者──慈航法師 興教建言 中興佛教講話 我對於改良佛教的一點意見 我對於中國佛教今後改良補充意見 我對整個佛法的看法 評「整理佛教意見書」 重建大陸佛教的芻議 我對臺灣佛教的希望 創辦臺灣佛學院宣言 世界學僧會宣言 要怎樣做一個今後中國佛教的僧青年 人生佛教 人生問題 怎樣做人 怎樣才叫做一個完全的人 佛學與人生之關係 佛教的人生學 建設人間淨土 佛教與社會之關係 五戒十善是做人的根本 六度四攝是成佛之正因 正信佛教徒應有的認識 研究宇宙人生觀的結論 怎樣才可達到自由平等博愛之目的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 佛法怎樣到民間去 畸形的佛教 佛法世法 對於佛教誤會之解釋 佛教與佛學 宗教研究 佛教與一般宗教之異同 佛學與科學 世法與佛法的不同點 法義述略 我的生活觀 談談「真生活」 作人希望 脫苦希望 得樂希望 成佛希望 怎樣能夠達到「無我」的目的 深信因果是學佛的根本 盂蘭盆和燄口施食 佛法與國法 勸人為善是僧徒之職責 大乘佛法救世

商品規格

書名 / 現代佛法十人 十: 臺灣佛教的先驅 慈航
作者 / 慈航
簡介 / 現代佛法十人 十: 臺灣佛教的先驅 慈航:慈航──以師志為己志,修持立學,開創臺灣佛教新紀元的大師慈航生於一八九五年,也習於太虛的門下。他家境貧寒,父母早逝,跟人學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504473
ISBN10 / 6269504473
EAN / 9786269504473
誠品26碼 / 2682087055005
頁數 / 272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漢傳佛教在臺灣的承起者──慈航法師
以師(太虛)志為己志,修持立學,開創台灣佛教新紀元的大師

慈航法師生於一八九五年,福建建寧人,俗家姓氏為艾,名字繼榮,字號彥才,出身書香門第,然到他這代明顯已家道中落。他的父親是國子監生,以私塾為生,啟蒙為業。
慈航法師六歲受學啟蒙,在七年的學習生涯中,遇母親離世、弟弟夭折等不幸,蒙受打擊又家境艱辛而輟學,為補家用跟人學習裁縫,不幸十七歲時父親也逝世,從此孤獨一人。
慈航法師曾自言:「我因家庭不幸,讀書過少,故出家十餘年,猶不能看懂佛經。在家時,只讀《三字經》《六言雜字》、《論語》未終卷。因家境不良,讀一日間一日,父母早逝,一切無人照顧,衣食均須自謀。……年十三,從人習縫紉,因常於寺院中縫僧衣,羨慕出家者之清高偉大,自己既孓然無所依罣,因此引起出家之念。」
十七歲的慈航,早有慕出家之情,所以等父親去世後即剃度出家,隔年,慈航於九江能仁寺求受具戒。之後走江湖遍禮諸山名宿,遊方參學,遊歷九華山,隨眾安住常州崇法寺、天寧寺、蘇州戒幢寺及天台山觀宗寺。安單南京香林寺數年,後至揚州高旻寺參禪並領寺職作務,於普照庵與蕪湖兩處聽《法華經》,又於南京正覺寺首次閉關修行,亦曾聽聞經教於天台宗諦閉法師,學禪於圓瑛法師後嗣其法脈,學淨土於度厄老和尚。
慈航法師十九至三十二歲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掛錫諸山名剎參學名宿高僧,見盡風彩而造成豁達氣度與寛闊胸懷。
慈航法師雖四處參學,但自身學識不足,於經教不能解讀,又逢太虛大師在厦門南普陀寺主持閩南佛學院,於是以旁聽身分就讀,然因國語文之能力有限,曾被大醒法師見責:「看汝外表甚魁偉,像個人,年齡亦已卅餘歲,為何文字一竅不通耶?」然因緣不順,在佛學院就讀三個月就因事離開,之後被安慶迎江寺請任住持,法師感住持需紹弘佛法,而自身猶不能通達經論,於是發憤苦讀唐大圓編撰之《唯識講義》,並隨身攜帶,一有空檔即閱讀、思考、揣摩,自修多年終於精通唯識。
法師住持迎江寺時,設立義務夜校一所及僧伽訓練班,從於慈善教育與培育僧才,並請道源法師協助教務,後因迎江寺遭祝融之災而辭去住持之職。後隨太虛大師至香港弘法,結束後即赴南洋弘法,至緬甸仰光龍華寺任講師,一面弘法布教,一面閱讀經藏。法師說法善巧能隨機施教,獲得緬甸僑胞的皈依與護持,隨後於佛誕日在仰光創辦「中國佛學會」,會中定期舉辦演講,訓練佛學會居士們輪流講演,後由佛學會編輯成《仰光中國佛學會通俗演講錄》刊行於世。兩年後再創「中國佛學青年會」以接引青年學佛之所,如是開啟法師海外弘法的因緣。
之後再從香港返回國門,經廣東、上海,沿長江上行,經歷無錫、常州、南京、九江、武漢等地,所到之處,或開示教化、或演講弘法,循循善誘緇素大眾。隨後再回緬甸仰光,並弘法於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等地方。
一九三九年冬隨太虛大師所領導的「中國佛教國際訪問團」,代表政府訪問南洋各佛教國家,至緬甸、印度、錫蘭、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先後成立中緬、中印、中錫等文化協會,交流成功圓滿後,法師未隨太虛大師返國,仍留在星馬等地弘法十餘年。
在星馬等國弘法時,往返各地講經說法,深受當地華僑之信仰尊崇,也先後創辦星州菩提學院、檳城菩提學院,並於星洲、雪洲、怡保、吉隆坡、馬六甲、檳城等地成立佛學會,並創「佛教人間月刊社」,發行《人間月刊雜誌》。其透過文化、教育、慈善等教化南洋,得數萬人之皈依學佛,使南洋佛教基礎更加穩固。
一九四七年太虛大師於上海玉佛寺圓寂,慈航法師正在新加坡閉關,聽聞大師圓寂悲痛逾常,並於《中國佛學月刊》撰文紀念追悼大師,又撰寫紀念歌詞,並在日用信箋印上「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以明志追隨大師之步伐,永懷太虛大師教誨之恩。又印《中國佛教革命的呼聲》寄國內各寺院,呼籲寺院叢林興辦佛學院,從事各種教育、文化與慈善事業,並呼籲僧青年起來革命,為中國佛教前途努力。
一九四八年慈航法師於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受法於圓瑛法師。是年應中壢圓光寺妙果和尚之請,來臺開辦臺灣佛學院,為國民政府來臺後所辦的第一所佛學院,希望藉慈航法師之名,帶動臺灣佛教僧伽教育。然因寺方經濟不足以支撐佛學院的費用,又值大陸變動青年學僧來臺依止法師學習,使得原先計畫試辦訓練班六個月、再辦正式研究班的規畫,終在訓練班結束後而終止。
然大量大陸青年學僧的到來,圓光寺無法如數安頓,在法師與妙果和尚協調後,僅留十人於寺中,其餘皆隨法師浪跡各地,後得新竹靈隱寺住持無上法師收容,棲身寺中並得無上法師同意,辦佛學院讓僧眾得以續習研法。然卻遇舉報匪諜,因此慈航法師師生皆被拘捕調查,後被孫清揚、李子寬等居士四處奔走保釋。出獄後,慈航法師於臺北弘法,白天在法華寺講〈普門品〉、十普寺講《地藏經》,晚上則開示唯識與因明之學。因時局劇變,僧人受辱,來臺學僧散居各地,慈航法師為覓一永久居所以安僧慧命,在四處尋找之際,汐止靜修禪院住持達心法師尼與玄光法師尼,感動法師之義舉,發心在汐止秀峰山建造彌勒內院,禮請法師住持並持續講學,終使大陸學僧得到安身之地。
法師講學內容包括《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成唯識論》及《大乘起信論》等諸經論,平日信徒求法請益,無論人數或身分,每問必答,使得彌勒內院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佛學教育中心。
一九五二年起法師第三次閉法華關,預計三年為期,然一九五四年五月六日於關房中安詳示寂,享壽六十年,其示寂前囑大眾以坐缸安葬,大眾遵囑五年後開缸,見其全身完好,面目如生前無異,成就肉身菩薩,消息震動全台宗教界,隨後裝金供養於彌勒內院慈航堂中,信眾供香不絶。

著述與傳人
慈航法師一生奔走海內外弘揚佛法,所到之處勤於講學,興辦佛學院、佛學會,組織慈善文化教育活動,亦努力撰寫文章於報刊,以教化世人。法師圓寂後,弟子信眾將其著作,以「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整理印行,名為《慈航法師全集》內容共分五篇:《相宗十講》、《大乘起信論講話》、《十二門論講話》、《成唯識論講話》、《菩提心影》等,共一百三十餘萬言。
當時來臺依止法師的大陸學僧不少,在教難後於臺灣得安心學習與弘法,後皆成為臺灣佛教之法門龍象。這些學僧包括了中、自立(乘如)、唯慈(日照)、幻生、淨海、妙峰、能果、果宗、印海、宏慈、戒視、嚴持、浩霖、清霖、以德、寬裕、常證、清月、真華等諸位法師,後來皆在臺灣內外各地一方弘法,成就了漢傳中國佛教在臺灣的興起與發展。而達心比丘尼與玄光比丘尼,更是不遺餘力支持法師,在法師落難時挺身護持,為其安排處所,以避政府治安人員的搜查,為其建彌勒內院以安學僧,傾力護持,可說是女中豪傑。

對佛教的貢獻
慈航法師一生光明磊落,師從太虛大師門下,常言:「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他具有菩薩之悲願救度胸懷,曾說:「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我們從慈航法師身上,可以看出太虛大師宏偉的胸襟,他海納百川,門下的弟子如或以學養著稱,或以修行著稱,無論何者,都紹承了太虛大師的志向,不斷推動佛法向前。
慈航法師是當時決定至臺灣傳法的先行者,也是臺灣第一位肉身不壞的菩薩,他紹繼了太虛大師的教法,守護青年學僧,在臺灣留下漢傳佛法的命脈。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有慈航法師、印順法師,及廣欽老和尚,這些偉大的大師們使台灣成為漢傳佛教的核心,承繼了漢傳佛教的精華。甚至不止是漢傳佛教,在太虛大師的努力下,開啟了世界佛教的視野,讓臺灣佛教承受了這偉大的傳承與高廣的視野,開創了臺灣佛教新紀元!

________


中興佛教講話

提到中國佛教重要的問題,我也不揣簡陋略談數語,而對現前的我國佛教,作一種熱情抱負和感想!現在先分三段來說:

一 原始佛教

佛教最初是產生於天竺,由迦毗羅國,淨飯王的太子悉達(就是我們信仰的釋迦牟尼),見生、老、病、死,諸苦,而覺悟人生是無常,因此捨離高貴皇宮出家,五載雲遊參學,六年雪山苦行,最後在摩竭陀國,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悟道。從此佛教就產生出來了!佛成道後,先遊鹿野苑度五比丘,其次至各國說種種法,度無量眾生,最後至拘屍羅國,雙林樹下,入無餘涅槃。一共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這是佛教的大概經過。
當時佛要修行,照我們的理想,在皇宮後花園裡也可以建舍自修,為什麼佛不在皇宮修行,而跑到雪山去用麻麥充飢,受蘆茅穿膝的苦呢?
佛成道後,教化各國時,得到十六大國王的信仰,這個時侯佛若建立寺產,不論在那一個國都可得建立,為什麼佛不建立寺產而實行托缽呢?
我們要知道,眾生的生死根本,就是貪瞋癡,因為有貪瞋癡,所以不能解脫生死;當時佛若在王宮裡修行,那麼,就有貪者皇宮快樂了。又佛成道後,假若設立寺產,佛在世時,有佛制度則可以,若佛滅度後,那麼,諸弟子必生貪著,由有貪著,就會發生鬥爭,這樣就不能修行辦道了,佛因為要令後來的行人斷貪欲故,建立托缽乞食的制度。
佛制托缽有三種的利益:一、能令現在的行人遠離貪欲。二、無論貧富老幼的人民皆得種福。三、能使後來的行人斷貪欲心。有此三種利益的原故,佛才實行了托缽制度。以上是原始佛教的大概。

二 世界佛教

佛滅度後,佛法流傳世界各國,但是各國的興盛,行持各有不同,大約可分兩方面來說:一、南方佛教。二、北方佛教。
南方佛教就是現在的暹羅、緬甸、錫蘭,這三國的佛教,皆是沒有寺產的,其出家人皆是依佛制,托缽,手不拿錢,個個戒行精嚴。由此能感動國王,人民,都信仰佛教,凡見到和尚,全要五體投地的恭敬,好像佛在世的樣子,現在可算是南方佛教最興盛,但是其所傳的佛法唯有小乘法,經即是四阿含等,律即是四分律小乘律等,論就是俱舍論等。
北方佛教就是西藏、中國、日本等,北方佛教來比較南方的佛教就大不同了。例如中國的佛教,就有寺產建立,乃至出家人穿的衣服,也就大有不同的,日本的佛教與中國的佛教相比,又有不同的地方,日本的和尚多有娶妻食肉種種,看起來日本好像有佛教存在,究其實體,早已沒有佛教的靈魂,不可算有佛教了。北方佛教雖然傳有大乘的教典,但是對國家社會的反映,沈寂得很,現在可以說衰敗到極點了。

三 中國佛教

說到中國的佛教,現在分三段來說:(一)唐代以前的佛教。(二)唐代至今的佛教。(三)今後將來的佛教。
(一)自漢明帝夢金人,佛法初流入中國,也是沒有寺產叢林。出家人或住樹下,或住茅蓬小廟等;後至唐朝,有馬祖道一禪師,才建叢林,百丈懷海禪師,方立清規,古人有兩句話:「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由此我們就知道:唐代以前是沒有叢林的,但是中國佛教最興盛的時代,就是唐代。
(二)自唐代馬祖建立叢林以後,經過了宋、元、明、清,乃至現在,都是沒有什麼盛興。
(三) 叢林的好處,略有二種:1可以安心辦道,2免受寒冷之苦,因為有了叢林住,就不必去遙遠的地方托缽,板響就跑到齋堂裡去吃飯,日間即可以安心的修行,晚間又有房子住,既不要托缽,又不會受到寒冷的苦,這是有寺產叢林的好處。
說到不好的地方,就是因為有了寺產,大家都會生貪著。最不好的,就是過去佛教那腐敗的現象,例如有剃度派,……傳法派……等到有權的住持或當家歸西後,他的大法子、二法子、三法子……或大徒弟、二徒弟、三徒弟……他們不約而同地就爭奪起來了,因為他們的眼睛裡,把祖傳的寺廟財產乾脆當著一塊肥肉,因為要爭分這塊肥肉,甚至兄弟們就打起官司來。或有寺產多的出家人,經濟豐富得很,養尊處優,氣派很大,或喝酒、吃肉、吸鴉片、看戲、看電影、賭錢、玩女人、胡作亂為搞得一塌糟,弄得世間的好人,當地的長官,心中惱厭,把寺廟拿到社會辦教育,建學校,弄來弄去把一塊肥肉弄掉了不算,整個佛法前途,由此漸漸的衰落下去,講到現在,可說衰敗到極點,那真是可憐啊!
現在要重興中國的佛教,還就有寺產方面來說:必須要用「化私為公」四個字,將各寺廟所有的財產,都拿出來辦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1先以一縣為單位,各縣要建立剃度寺一個,沙彌寺一個,菩提小學(最少四個)、醫院、孤兒院等等。2以一省為單位,各省要設立比丘戒寺一個,菩提中學(最少二個)、長老院、圖書館、報館等等。3國都要設立一個中央佛教會,統轄各省縣分支各教團。再設菩薩戒寺一個,佛教大學一個,佛學研究院等等。又把各縣所聚寺廟財產分為三級制,一份留在各本縣作為宏化事業費用,一份送到省會,一份送到中央,都來辦佛教事業。果若照這個方法去進行,那麼,將來的佛教,決定能夠重興;但是,實行初步,非請政府幫忙,不能成功。假使這個方法不能進行的話,要用什麼方法呢?那就是用佛教無產的「三無主義」去刻苦自勵,宏法利生。

(一)無產主義

有產的佛教,既然不能重興佛教,那麼,就要用無產主義了,大凡能使令人爭鬥的,多是因為錢財,我今用無錢主義,手裡不要拿錢,那麼,他就作怪不得,由此可以精進辦道,宏法利生了。

(二)無住主義

既然不要錢,也就沒有樓臺殿閣式的大叢林,及奢華美麗的居屋,目的是要把佛法帶到民間去。凡是一個出家人,都能隨著時代新潮流每個漩渦裡來度化人,那不真成了理想的建設人間佛法嗎?

(三)無位主義

既然不要錢,又不要住,那麼還要什麼位呢?到那時出家人自然不要做方丈,不想做當家,個個嚴守自己的律儀,學教弘法,解行並進,自然僧格素質提高,那獅子蟲畏怕早躲得遠遠的,苦悶的民間,都希望得到無上甘露法水來灌溉,這就能夠達到重興佛教的目的。
再說這個「無產主義」,是遵照佛陀在世制度來實行,必須要托缽行化。但是我們中國是處於地球寒帶的地方,到冬天的時候,佔我們一大半版圖,要滴水成冰,又怎麼能忍受過著托缽的生活呢?這又有兩種說法:1當時佛在世托缽,佛曾制夏三月安居,是因為印度是熱帶的地方,夏季地上蟲蟻紛行,恐怕踏傷了他們的生命。又印度人到熱天的時候,便露體出入,出家人有種種不方便,所以結夏安居。
像我國寒帶的地方,就可以結冬三月安居,不要出去托缽,這樣就不會受到凍指裂膚的痛苦。2還有一種說法,在家人到冬日裡也要出去作業而謀生,他們不是忍著寒忍嗎?我們出家人一日只要托缽一回,比他們輕鬆得多,能這樣想,冬天行乞,也就不感覺苦,就把怕冷的事解決了。
若能照這樣方法來實行,何患僧格不能提高,社會不肯援助,人群不受感化,佛教不會振興呢?此是我對改革佛教的一點中心思想,仰望高明的大德長老指教是幸!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