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読本日本画編どう味わうか
作者 | 赤瀨川原平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巨匠的風情: 日本名畫散步:北齋的眼睛是高性能相機廣重是尋找「Z軸」的3D畫家宗達的筆下聽得見杜比音效知名前衛藝術家、路上觀察學第一人赤瀨川原平親授別開蹊徑的日本名 |
作者 | 赤瀨川原平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巨匠的風情: 日本名畫散步:北齋的眼睛是高性能相機廣重是尋找「Z軸」的3D畫家宗達的筆下聽得見杜比音效知名前衛藝術家、路上觀察學第一人赤瀨川原平親授別開蹊徑的日本名 |
內容簡介 北齋的眼睛是高性能相機 廣重是尋找「Z軸」的3D畫家 宗達的筆下聽得見杜比音效 知名前衛藝術家、路上觀察學第一人赤瀨川原平親授 別開蹊徑的日本名畫鑑賞術── 集結11位畫壇巨匠、14幅日本名畫 透過獨特的視角,帶你細細觀察日本畫的獨到之處! 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精彩地捕捉了波浪碎裂成浪花的一瞬間,洶湧的浪濤與細碎的波浪在他眼裡,有如相機拍下的照片般細膩寫實,北齋緊緊抓住了海浪奔騰的一瞬間按下快門,而後如實地映現在木板上,遠處的富士山則宛如拘謹客套的旁觀者,限縮在小處,更顯雄偉;歌川廣重的名作〈龜戶梅屋舖〉,藉由梅樹為前景、人物為遠景的遠近法,呈現出獨樹一格的立體感與距離感,就像在平面的畫紙空間加入了三次元的「Z軸」,精巧的構圖令景物歷歷在目、栩栩如生;歌麿的〈姿見七人化粧〉傳神地描繪出女子在鏡中眼波流轉的戲劇張力;雪舟的〈慧可斷臂圖〉出色地讓人貼近畫作的筆觸和意在言外的故事性…… 提到日本畫,許多人都認為艱澀難解、門檻很高、不知如何鑑賞,這一點就連日本人也不例外。本書作者、知名前衛藝術家赤瀨川原平過去便曾醉心於西洋藝術,不識日本畫的精妙,直到領略了「陰影」的趣味,才打開了通往日本畫的鑑賞大門。 本書中精選11位日本畫壇巨匠、14幅名聞遐邇的畫作,以嶄新的切入點、深入淺出的解說,剖析畫作的構圖與配色,述說畫作背後的逸聞軼事,生動的譬喻與巧妙的聯想,讓畫家筆下的人物與情境躍然紙上,點亮欣賞日本名畫的門道!
作者介紹 赤瀨川原平赤瀨川原平(1937-2014)日本知名前衛藝術家、作家。1937年生於橫濱市,武藏野美術學校(現在的武藏野美術大學)肄業。1960年代以「新達達主義」(Neo Dadaism)的前衛藝術家身分活躍,和好友組成「Hi Red Center」團體,發起「首都圈清掃整理促進運動」等;亦曾因繪製、展示維妙維肖的千圓鈔票的藝術行動而被控偽造貨幣,掀起一場藝術論戰。後以尾辻克彥的筆名從事文學創作,獲獎無數,1981年更以小說《父親消失了》榮獲芥川獎。此外亦和同好組成「萊卡同盟」,專事攝影;而其所提倡的以觀察都市物件為主的「路上觀察學」更是蔚為風潮,歷久不衰。堪稱在文學和藝術領域皆獨樹一格、獨領風騷的傳奇人物。已出版中文作品有《路上觀察學入門》(行人出版)、《哎,吃什麼好呢?:空腹少年美食奇想錄》(東美出版)、《千利休:無言的前衛》(時報出版)等。陳令嫻陳令嫻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系碩士。聯絡方式:reikan0412@hotmail.com
產品目錄 序言 第1章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藍色」解禁後,發生了什麼事? 第2章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凱風快晴〉──日本人向富士山習得的大人物帝王學 第3章 歌川廣重〈名所江戶百景 龜戶梅屋舖〉──印象派從浮世繪中所學到的 第4章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拾三次之內 品川〉──透過繪畫體驗江戶的庶民生活 第5章 喜多川歌麿〈姿見七人化粧〉──美人畫的魅力與刻版師傅的手藝 第6章 鈴木春信〈緣先物語〉──太平盛世的江戶戀愛故事 第7章 東洲齋寫樂〈三代目大谷鬼次之奴江戶兵衛〉──好好品嘗美味的「色彩魔法」 第8章 雪舟〈慧可斷臂圖〉──欣賞繪畫的快感超越「典故」 第9章 長谷川等伯〈枯木猿猴圖〉──超越時代、充滿魄力的前衛藝術 第10章 長谷川等伯〈松林圖屏風〉──「縫隙」裡隱藏了什麼? 第11章 尾形光琳〈紅白梅圖屏風〉──無「設計」不成日本畫 第12章 俵屋宗達〈風神雷神圖屏風〉──聆聽腦中電動留聲機的樂聲 第13章 與謝蕪村〈鴉圖〉──何謂文人畫的魅力? 第14章 圓山應舉〈藤花圖屏風〉──畫筆的冒險程度沒有絕對的數値 後記 參考文獻
書名 / | 巨匠的風情: 日本名畫散步 |
---|---|
作者 / | 赤瀨川原平 |
簡介 / | 巨匠的風情: 日本名畫散步:北齋的眼睛是高性能相機廣重是尋找「Z軸」的3D畫家宗達的筆下聽得見杜比音效知名前衛藝術家、路上觀察學第一人赤瀨川原平親授別開蹊徑的日本名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080846 |
ISBN10 / | 9865080842 |
EAN / | 9789865080846 |
誠品26碼 / | 2681974727001 |
頁數 / | 22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X1.3CM |
級別 / | N:無 |
導讀 : 我們對日本畫往往抱持相當嚴重的偏見,例如老氣、嚴肅、姿態高、有距離等,不一而足。
我想這是因為我們身為日本人的關係。
今天如果是外國人看到日本畫,或許會因為形式特殊而發出驚嘆,覺得「好有趣!好可愛!好想要!」,二話不說就買了下來。
雖然現代的日本人相較以前已經相當西化了,然而骨子裡畢竟還是日本人,沒辦法老老實實為日本畫感動。
儘管缺乏相關知識,身體或腦袋還是多少知道日本畫,所以才會覺得老氣、嚴肅、有距離。
這種感情就像面對父母一樣。儘管每個家庭的情況不盡相同,但到了某個階段,我們總會避著爸爸,也不想跟媽媽走在一起,怕這個年紀還黏著父母,外人看了會覺得很遜。
不過人總是這樣,長大了、吃了苦,才明白當時年紀小不懂事,總算發現父母其實很了不起。
一旦懂得人生不總是盡如人意,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盡全力,便會看淸許多眞相,也會看見父母的苦心。
但通常體認到父母的偉大時,他們往往已經不在人世了。
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正可用來描述日本人對日本畫的感情吧!
其實這種情況並非現在才開始,早在江戶時代就已經如此。日本的陶器在西方世界大受歡迎,出口貿易興盛,當時塞在箱子裡防碰撞的耗材,就是被揉成一團的北齋跟廣重的浮世繪版畫。
那可是眞品喔!不是像現在用印刷機印出來的複製品,而是用木板印製出來的、貨眞價實的北齋版畫,就這樣被揉得皺巴巴當成塡充物。
那時人們對版畫便已經避而遠之,就像對待父母一樣。
據說不只是迴避,甚至到了輕視的地步。尤其明治時代的日本人徹頭徹尾成了西洋的紳士淑女,老家的日本畫就像老式的日本衛生衣褲一樣惹人厭。
我們的身體繼承了這種厭惡傳統日本的歷史,所以在這波潮流下要求自己超越歐美,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經濟大國。儘管達成了目的,鬱悶的心情卻不曾因此而撥雲見日。
我想,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失去了一半的歷史,一如避開父母那般過度逃避歷史,因而造成了體內的空洞,想要塡補這空盪盪的另一半,需要的或許就是日本畫裡的元素。
但這種元素並不局限於日本畫,概略來說是所謂的「日本感覺」。例如和紙、毛筆、榻榻米、日本酒、味噌湯、壁龕、綠茶、梅乾、插花、掛軸、浮世繪、和室坐墊、衛生筷等,眞要說起來會沒完沒了,這種感覺分散於日常生活中,讓人不知道該怎麼統整才好。
我們的生活受到西方的理性主義支配,這又稱為「分析性的理性主義」。例如繪畫,應該是把眼前的事物照看到的樣子細膩地描繪出來,換句話說,就是畫得跟照片一樣。西洋畫的潮流雖然在照片出現後轉換了方向,但在那之前的主流是如同照片般機械式的寫實畫。
日本畫則略有不同。因為是畫,畫的自然也是看到的事物,然而日本畫的「看到」與其說是用肉眼,不如說是用心眼。
日本畫的核心不是眼睛這個機械性的部位,而是著重人性的部分,也就是看到之後的感受。
這一點具體顯現在陰影的表現方式。
例如晴天時,庭院裡的樹沐浴在陽光下,地面上會出現明顯的影子。西方畫家看到了影子,於是如實把影子畫下來。
然而日本畫裡卻沒有影子。天氣是陰是晴、時間是上午還是下午,都會影響影子的形狀。但庭院裡的樹還是樹,日本畫家畫的是那棵不變的樹。
換句話說,如果時間是下午三點,西洋畫裡的影子就是下午三點的形狀,畫裡的樹呈現的是那個當下的模樣。日本畫則沒有影子,所以沒有特定的時間,也就是不限定時間的樹,那是畫家心裡感覺到的樹。
我認為這就是西洋畫與日本畫最大的差異。至於兩者孰優孰劣,就端看觀者的喜好了。
自從發現陰影的差異之後,我就對日本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再覺得離自己很遙遠。過去覺得很老派,慢慢也不這麼覺得了。
就像察覺自己的老爸可能做過一番大事,於是進倉庫挖寶,這才挖掘出許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傑作。
至於另一個讓人敬而遠之的理由,或許是覺得日本畫不過是裝飾。
日本畫多半畫在拉門或屏風上,而掛軸雖然是獨立的作品,卻也只是用來裝飾壁龕;其他則是畫在摺扇、團扇或茶碗上等當裝飾──這些裝飾眞的可以一本正經地當作藝術品來欣賞嗎?
我們又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呢?
這是因為近代出現了「藝術」這個詞,我們於是認為藝術作品是高於生活用品的五星級精品。這種觀念也是源自西方世界。
所謂的畫,原本是因為人類覺得生活用品或工具只有基本功能很無趣,於是添加色彩、雕刻出高低起伏、畫上圖案,進而形成了繪畫。以前的人甚至享受這種畫與生活用品的結合。
到了近代,人們卻抹去生活用品的要素,輕視細枝末節,只篩選核心部分當作藝術,供上神壇。這種作法眞的能為我們帶來幸福嗎?
我最近不太用「藝術」這個詞,而改說「風情」。這是我在路上觀察時的心得。所謂的風情,引領我走入這世上的各種小巷,我因而得以進入連藝術都無法抵達的境地,最後透過風情走進水墨畫中、日本畫中。
我想藉由本書,跟所有對「日本感覺」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分享找尋這種感覺的輕鬆捷徑。
一九九三年九月
赤瀨川原平
內文 : 第3章 歌川廣重〈名所江戶百景 龜戶梅屋舖〉──印象派從浮世繪中所學到的
歌川廣重(一七九七~一八五八)
浮世繪畫師歌川廣重生於一七九七年,江戶人,以出色的風景版畫保留了江戶時代晚期的風景。
他起先師事歌川豐廣,繪製美人畫之類的作品,但眞正讓他發揮長才的卻是風景版畫。他的風景版畫始於一八三一年的〈東都名所〉系列。
當時正是葛飾北齋的巓峰期,兩人可說是競爭對手。廣重於一八三三年刊行了最知名的代表作品──〈東海道五拾三次〉系列。
至於描繪江戶各地美景的〈名所江戶百景〉系列,則是他在人生最後階段的創作。
梵谷臨摹的〈龜戶梅屋舖〉
我是透過梵谷認識了歌川廣重的這幅畫。
我跟梵谷當然沒有交情,而是在他的畫冊裡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比起畫裡的梅花庭園,當時我的目光忍不住停留在兩側梵谷寫的拙劣漢字上。
其中一邊的「大黑屋錦木江戶町一丁目」還能勉強辨識,另一邊就看不懂在寫什麼了,只認得出「新吉原□大丁耳屋木」。
梵谷應該是看著不知哪裡的漢字,用油畫的畫筆學著寫下來的。疲軟的筆觸和強調線條粗細的歪曲字跡,叫人不禁把注意力放在他寫字的力道上,十分滑稽。
那時我還不是日本畫迷,而是西洋畫迷,尤其傾心梵谷。突然看到他臨摹浮世繪,實在大吃一驚──咦?梵谷居然會臨摹日本的浮世繪?吃驚的程度大概跟看到奶油放在壽司上差不多。
然而這幅梅園風景圖怎麼看都是梵谷的作品。構圖雖然有些奇妙笨拙,遠方梅樹的畫法卻完全符合他的畫風,最前方的梅花則和他的風格有些出入。當時我雖然還沒看過廣重的原作,仍覺得他臨摹得很勉強。
勉強歸勉強,梅樹的枝幹怎麼看都是日式畫風,莫名地不搭調。
我當時還是十幾歲的少年,並不知道印象派與浮世繪之間的關係,滿心認為西洋畫遠勝日本畫,對於古老的日本畫不屑一顧。
日後在美術書籍上讀到西洋繪畫受到日本的浮世繪影響而衍生印象派時,不禁感到懷疑,認為日本人誇大其詞,內心還浮現了奇妙的想像─奶油跟壽司混在一起怎麼可能會產生印象派呢?
然而我畢竟看過梵谷臨摹浮世繪的畫,因此心想或許眞有這麼一回事吧!
數十年後,我終於擺脫了對西洋藝術的無條件崇拜,還寫起了現在這樣的文章。
當我重新翻閱廣重的畫冊時,目光停留在這幅畫上,心有戚戚焉:
「這眞是一幅好畫……」
廣重描繪的並不是現實的世界,梅園綠色的地面其實是烏托邦的土地。相較於現實世界,烏托邦的地面如夢似幻,只要跨出一步,似乎就能緩緩前進十公尺。
然而畫中的氣息卻十分寫實,四處伸展的梅樹枝枒彷彿碰觸到了我的肩膀與臉頰,傳來撲鼻的梅花芬芳。
一望即知,遠方的人群正在賞梅,沉浸於梅花的香氣中。
或許因為我是日本人,曾經有過類似的體驗。儘管時代已經改變,畫中依舊如實地散發我所體驗過的氛圍。
重新欣賞梵谷的臨摹,雖然我很喜歡他,卻不得不說實在很拙劣。
但這也無可厚非,畢竟他不曾沐浴在那樣的氛圍裡─儘管他必定曾有過類似的經驗。
新綠、季秋、紅葉、孟夏等,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氣氛,地球上四處分布著類似的四季風景。
然而各地的當季景色相似卻不相同。梵谷所畫的梅樹背景中,奶油色的低空處因為顏料而看起來像是一朵朵花,梅花還畫得像盛開的杏花或木蘭。他的畫充斥個人風格是理所當然的,但在觀者眼裡還是會覺得很奇怪。現在重新比較兩幅畫,不消說,當然是廣重遠勝於梵谷。
「渲染」的技法引領觀者體驗快感
說起來這畢竟是版畫,稱為原作很奇怪,用「成品」這個詞比較恰當。版畫有許多成品,每幅成品雖然因為印刷技術而多少有些不同,但也不至於像梵谷臨摹的差異那麼大。
顏色與渲染的程度或多或少不同,甚至會因應出版商的要求而大幅改變顏色。但畢竟執行每道工序的師傅都是日本人,每個人以相同的手法進行所有步驟,思考模式也是全日本統一,因此不會出現梵谷那種等級的差異。
挑選自己喜歡的版本,或許正是木刻版畫的樂趣。就拿羊羹來說好了,用機器切割的話當然大小一致,但如果是媽媽用菜刀切的,大小就多少有些不同了,孩子多的家庭還會興奮地期待究竟誰能拿到比較大塊的。不一致的滋味雖然令人不安,卻也會因此感到失望或喜悅,成為一種樂趣。日本人的感受就是如此豐富。
我喜歡浮世繪中──尤其是風景畫裡──渲染的天空。不僅是天空,地面、海洋或河川等水面,甚至像是這幅畫的梅樹樹幹都使用了渲染的技法。嚴格來說,每幅畫的渲染程度都不一樣。就算放寬一點來看,只要比較同一幅畫的幾個版本,就能發現其中巨大的差異。
我曾經造訪木刻版畫的工房,為師傅專注作業的模樣而感動。其實日本直到現在都還有人在印製浮世繪,這項技術確實地傳承了下來。
我很在意天空的渲染是怎麼印的,結果方法很簡單:在刻版塗上顏料,下半部用濕抹布左右抹一下就可以了。
力道的控制當然需要訓練,但那如夢似幻的空間原來是用抹布擦去顏料這麼單純的手法,令我十分感動。古人想得到這種作法,眞是太厲害了。
每次欣賞天空的渲染時,總覺得自己身處夢境,想化身為小蟲子,飛進那彷彿位於遠方的渲染當中。
以這幅畫來說,我想去的地方在人群後面一點的位置。天空一路渲染到下方,地面也變得模模糊糊,兩者融為一體,彷彿處於無重力狀態。走進那個地帶,可能連時間都會融化。小蟲子在那裡斂起翅膀休息,就會有許多顏色掠過口中,每種顏色好似都嘗得到味道。
畫中對梅樹的渲染也是很出色的點子。類似天空的渲染,卻又發揮了不同的效果。西洋畫的顏色深淺是源自光影,浮世繪則有些不同。
畢竟浮世繪不是徹底忠於原景原物的寫實主義,畫的並不是肉眼所見,而是心眼所見。
因此畫中的梅樹不同於實物。樹的顏色多少有深淺之分,卻不是依照肉眼所見詳實描繪,而是隨興安排,這種作法反而讓人覺得更貼近實物。
梅花或許也對營造氣氛有所貢獻。廣重筆下的梅花有大有小,有含苞待放的蓓蕾,也有盛開的花朵,錯落有致,令人讚嘆。此外有些朝左,有些朝右,有些則朝向後方,如實描繪了開花的情景。
如果是偷懶的人就會簡化成一到兩種固定的畫法,導致梅花的形象變得扁平。廣重卻細心觀察,把梅花實際存在的各種姿態都畫了出來。
我想這是因為他眞心喜歡畫畫吧!眞心喜歡觀察現實世界的景色,思考如何用畫筆重現;眞心喜歡掌握自然的樣貌,尤其是自然的排列、隨意的排列。
於是他在這幅畫中把花朵畫得栩栩如生,梅樹樹幹則僅以深淺不一的單色呈現,觀者的五感反而因此打開。
要是將每一項元素都畫得躍然紙上,觀者反而沒有打開五感的必要。「我手畫我見」儘管寫實,觀者看了卻不見得有同樣的感受。完全忠於原景原物的結果,可能只是描繪出事實。
這幅畫藉由衝擊觀者的單一感官,促進其他感官運作。觀者不是被動看畫,而是受到畫的吸引,主動打開五感觀賞,這是最高明的技巧。
浮世繪呈現的現實──尤其是廣重的風景畫──看了叫人賞心悅目,或許就是源自於此。
這本來就是日本畫的特徵。其實不僅是畫,而是日本人呈現感受時的特徵。藉由描繪部分細節,促使觀者想像整體的模樣。
針灸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穴道通了,整個人就重獲新生。
正因如此,渲染的效果更令這幅畫栩栩如生。梅樹樹幹的顏色單純以深淺表現,在寫實主義看來實在過於隨意,然而隨興的畫法卻轉換為觀賞的快感,所以浮世繪的渲染才會如此賞心悅目。
最佳賣點 : 北齋的眼睛是高性能相機
廣重是尋找「Z軸」的3D畫家
宗達的筆下聽得見杜比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