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井頭放電影: 臺南全美戲院 (誠品限定書籤版) | 誠品線上

大井頭放電影: 臺南全美戲院 (誠品限定書籤版)

作者 王振愷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大井頭放電影: 臺南全美戲院 (誠品限定書籤版):臺南全美戲院是李安導演電影的啟蒙地,顏振發師傅手繪看板的保存地,「兩片同映,一票價」在地影迷流連的二輪戲院,全球媒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臺南全美戲院是李安導演電影的啟蒙地, 顏振發師傅手繪看板的保存地, 「兩片同映,一票價」在地影迷流連的二輪戲院, 全球媒體爭相報導的老戲院。 說到全美戲院,許多人都會想到手繪看板師顏振發師傅,以古早的手工方式繪製電影海報;還有國際導演李安,在青少年時期背著父親,偷偷到全美戲院觀摩西方電影製作拍攝的技巧。 故事從1950年臺南富商與政要歐雲明先生在永福路投資興建的「第一全成戲院」開始說起,這家戲院與其他兩間「大全成、小全成戲院」結合成為三家全成戲院系統,見證了「電影時代」的興起。後來由吳家接手經營,在1969年4月12日改名為「全美戲院」,從此進入全美的時代。 為求生存,當時全美戲院採取「插片」的運作方式,後來因無法取得首輪電影的配額,而改為「二輪電影院」,甚至採「兩片同映、不加票價」的策略,開始邁向全然迥異於同業倒閉的命運,1970年代中後期成為全美收入最豐厚的時期。1983年吳家接手原小全成戲院,改名為「今日戲院」。於是,「今日.全美戲院」成為臺南二輪戲院的代表。 歷經1980年代彩色電視的普及,1990年代第四台、錄影帶、VCD、DVD、盜版光碟的猖獗及網際網路的崛起,2000年前後「影城」進駐百貨公司,2010年初電影放映機全面從膠捲汰換成數位,2020年全美戲院邁入古稀之年,七十年來全美戲院孕育了李安導演和顏振發師傅,也在每個階段絕處逢生。全美戲院距離大井頭不到十公尺,如果說大井頭帶給臺南庶民的水源與商業的興盛繁榮,那麼全美戲院就是帶給臺南人電影劇場的文化養分。 這間擁有獨棟戲院配置、保存相當多電影文物的大戲院,在臺灣已所剩無幾。本書以近兩年的時間製作,以過去今日.全美戲院所累積的資料、及經營者對於戲院歷史的詮釋作為基礎,然後透過大量口述訪談及作者在文創、藝術與電影評論的專業訓練,以嶄新的觀點爬梳今日.全美戲院的歷史。 當全美戲院老闆和員工述說七十年來如波浪般起伏的辛酸歷史時,我們從本書看到的不只是全美戲院史或臺南市的戲院史,也是整個戰後臺灣的戲院史。 「曾經有過一個大電影時代,你會看報紙廣告找電影時刻,進戲院要拿一張本事,那是電影院的黃金時期。王振愷的文字,像個穿梭於時空的攝影機,從臺南街市一口埋沒的古井出發,透過地景的變遷與文化的轉移,經歷了整個臺灣近代娛樂文化的過程:那些喧囂的影迷、廢一整天的二輪戲院、銀幕上方的「客滿」匾額、色色的『插片』、很想帶回家的手繪看板,以及所有愛過電影的人,共同組成了這份記憶。古井旁的全美戲院,正在持續這份大電影時代的記憶。」 ──但唐謨(影評人) 「這本書由振愷執筆,為求盡善盡美,他花了一段時間,細心解讀當時報刊資訊、參考史料、檔案等各式各樣的記錄,並口述訪問社會賢達,做一系列的收集,唯恐漏掉一點珍貴的訊息,過程雖艱辛,但整個流程井然有序。身為全美戲院第二代負責人,深感任重而道遠,寄望藉著這本書來談談親身經歷,帶著大家走一趟時光隧道,心中自然具有一份格外濃烈的感受,或許這樣的感受能帶給大家許多恬然自得、洞察人心,觀察世情的人生智慧。」 ──吳俊漢(全美戲院負責人) 「全美戲院及其姊妹院今日戲院,在各個時代的動盪變革中,採取什麼對應方式維持生存而屹立不搖至今?讀者可以從本書中求得或許不是答案的答案,也可從全美戲院七十年的歷史中,感受到戰後臺灣戲院發展的堅韌、辛酸,它是臺灣文化史演變中值得關注的一頁。」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午后〉:青春若是一整面獨立的拼圖,翹課去全美戲院看二場二輪電影,讓未來的壓力稍歇喘一下,或許是記持內頗大的一枚拼片。通常會是星期二的午場,我喜歡坐在二樓第一排(那時只有一個廳,好像還可以偷抽菸),人不多,銀幕洩出的故事似乎只為了我一個人對白著,抑鬱的年少也似乎走進了一個極私有的時空,自由地閒晃悠著。那天下午與年輕的作者振愷聊著這本書,發現不同世代的我們似乎因著書的內容,在那個私有的時空相遇了,一下子大全成與赤崁戲院的競賽,一下子黃梅調的重現,一下子又竄進一旁的街弄……對白著……」 ──謝銘祐(詞曲作者) 「電影的黃金盛世在於集體歡呼,同聲一泣的群聚交流;電影院的魅力與魔力就亦在於能夠創造一個集體認同的夢境與祈願。寫下電影院的內外故事,就如同見證了一個世代的集體瘋魔,尤其歷經時光篩汰後,還能長存的電影院,繁華、滄桑與重生的對比就更耐人咀嚼了。」 ──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李安∣國際電影導演 李崗∣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李光爵(膝關節)∣臺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但唐謨∣影評人 吳俊漢∣全美戲院負責人 蔡明亮∣電影導演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謝銘祐∣詞曲作者 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王振愷王振愷,臺南永康人,1993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藝術理論與評論研究所,現任臺灣影評人協會理事。他長期從事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策展作品有:「菲林轉生術」電影文物特展、「觀光記」當代影像展覽(獲得2020年第三季台新藝術獎提名)。個人網站:www.jkwang.art蔡錦堂,臺南新化人,外祖父為新化戲院股東,初中(臺南市中)和高中(臺南一中)時期常出沒於臺南的戲院。日本國立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科文學博士,曾任淡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教授及臺灣歷史學會會長,現已退休,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擔任兼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史、臺灣宗教史、臺灣教育史、日本近代史,著有《帝国主義下台湾の宗教政策》、《戰爭體制下的臺灣》、《立法院長劉濶才傳記》、《從神社到忠烈祠:臺灣「國家宗祀」的轉換》、 《臺灣人的日本時代》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讀/蔡錦堂 推薦序/吳俊漢 作者序/王振愷 楔子 大井頭的水,不停地流…… 第一幕 慶開幕!全成第一戲院的誕生 第一場 井中撈金──歐雲明的發跡 第二場 遊園戲夢──日治時期臺南戲院 第三場 連開三棟──全成戲院連鎖店 第二幕 從全成第一到全美戲院 第一場 歐家與吳家結連理──新全美百貨店 第二場 來去電影里──臺南商業戲院的戰國時代 第三場 全美戲院,隆重再開幕! 第三幕 兩片同映,一票價! 第一場 暗室裡的插鏡頭風暴 第二場 全美變二輪、實踐堂開分店 第三場 全美歌廳秀,盛大公演 第四幕 今日.全美戲院的合體進擊 第一場 把今日買下來 第二場 速食店、牛肉場、精品街 第三場 1990年代臺南戲院的最後戰役 第五幕 老戲院的文創之道 第一場 新世紀的老戲院倒閉浪潮 第二場 轉型之路──全美戲院的文創提案 第三場 手繪看板的背後 後記 告別與新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致謝 附錄1 從全美戲院走到今日戲院 附錄2 凝視今日.全美戲院──建築空間巡禮 附錄3 今日.全美戲院年表 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大井頭放電影: 臺南全美戲院 (誠品限定書籤版)
作者 / 王振愷
簡介 / 大井頭放電影: 臺南全美戲院 (誠品限定書籤版):臺南全美戲院是李安導演電影的啟蒙地,顏振發師傅手繪看板的保存地,「兩片同映,一票價」在地影迷流連的二輪戲院,全球媒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EAN / 8667106512190
誠品26碼 / 2681970170009
頁數 / 20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讀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大井頭與全美戲院

說到臺南全美戲院,可能熟悉臺南歷史文化發展,或者臺灣電影史的人,對於這家戲院並不陌生,因為有兩件事情讓全美戲院赫赫有名。一是名聞國際的大導演李安,在青少年時期,常常背著他的父親李昇校長,偷偷到這家二輪戲院、而且後來還是「兩片同映、不加票價」的全美戲院觀摩(或說「偷學」)西方電影製作拍攝的技巧,因此稱全美戲院是使李安成為「臺灣之光」的始作俑者,並不為過。另一件事情是現代科技非常發達,全美戲院卻放棄使用彩色印刷數位輸出技術,不將電影海報完整的倍數放大、高掛於戲院或宣傳影片的牆面上,仍然聘請傳統手繪電影海報「職人」,以「老掉牙」的手工方式一筆一畫繪製電影海報。臺南的全美戲院堪稱全臺灣最最「落伍」與出名的電影院,這裡的手繪電影看板師傅顏振發,是與李安相互輝映的臺南市「國寶」級街頭藝術家。
但是,本書書名所謂的「大井頭放電影」,又是什麼意思呢?「大井頭」指的是什麼?在大井頭怎麼能夠「放電影」(臺語)呢?為什麼它會和全美戲院扯上關係?如果妳或你還不知道為什麼要在大井頭放電影,或它代表什麼意涵,那麼妳或你就有必要把《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這本書從頭到尾細細品味一番。
臺南的「大井頭」位於現今臺南市民權路和永福路的交口處,是早期臺南居民最重要的飲用水源之一,也是清代初期中國大陸到臺灣、以及安平與臺南往來的最主要的渡口,因此在這附近所形成的「十字大街」,是臺南歷史上最興盛繁華的街區,一直到日本治臺後期才被原為魚塭地帶的「新十字大街」──今臺南西門路與中正路(臺南銀座)所取代。也因此「大井頭」已被列為市定古蹟,它曾經提供臺南住民重要的水源,也是臺南聯繫外面世界重要的渡船口。或許是上天巧妙的安排吧,因緣際會,孕育李安大導演以及顏振發師傅的全美戲院,就在離大井頭不到十公尺距離處。如果說大井頭帶給臺南庶民重要的水源與商業的興盛繁榮,那麼全美戲院也帶給臺南人電影劇場重要的文化養分,它不僅僅是過去式、現在進行式,而且持續朝向未來進行中。

全美戲院經營史

將全美戲院與臺南大井頭的前生今世史首先結合起來敘說的,是年僅二十七歲的本書作者臺南文青王振愷。他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理論與評論研究所的碩士,「閒暇之餘」也擔任臺灣影評人協會的理事,以穿梭於臺南府城的大街小巷為樂,並且像臺南文人許丙丁撰寫名著《小封神》、串連臺南寺廟眾神仙與現代社會眾生相一般,煞有介事的為大井頭與全美戲院這兩樁看似無多大關聯的物件,牽起了歷史的紅線。這是振愷的「慧眼」,讀出了許丙丁撰著的精神,寫就現代版的小封神──電影中的明星宛如神明,全美戲院則堪比眾神所駐紮的「小宮廟」。《小封神》楔子中出現的小上帝廟,以及千里眼與順風耳所在的大天后宮,也都在離大井頭和全美戲院不遠之處。或許是冥冥中注定,文青振愷要將他的處女作,押注在這本專書的書寫上吧。
在本書的開頭,振愷翻閱了許多荷蘭時期、鄭王朝、清治時期到日本時代的古地圖,如清治臺灣縣志中的《城池圖》,以及1932年所繪製的《臺南市職業別明細圖》等,並配合當今很夯的「地理資訊系統GIS」,帶領讀者閱讀、觀賞大井頭所在的臺南傳統聚落與商業重心「十字大街」演變的歷史,再從歷史的十字大街大井頭,轉身一變成為今天的全美戲院。作者的書寫不全然是歷史的,也不全然是文學的(雖然他在多處借用臺南著名文人葉石濤的作品「紅鞋子」,引領讀者跟隨葉老潛入全美觀看電影「紅鞋子」),而是歷史加文學再加上地理資訊學的。讀者會看到「蝦趴」等現代文青使用的字眼,也會不自覺的隨著作者的地圖導引,去探索古老臺南到摩登臺南的演變,並進入「大井頭全美」的時光隧道中……。
為瞭解全美戲院從1950年戲院名稱為「第一全成戲院」開基時起,一直到現今(2020年)整整七十年的經營歷史,振愷多次訪談全美的三代老闆與家人、經營規劃者、放映師、手繪看板師以及售票員工等等,取得對方信任的同時,也獲得了許多珍貴的相片、文件資料,才得以建構出這一本「全美戲院史」。不過,這本書籍並非只是全美的戲院史,也不是只為全美老闆或經營者撰寫他們的家族史,因為作者也費了相當多心力去尋找資料,爬梳臺南市戰前與戰後的劇場、映畫、戲院、電影館及影城的「臺南映演業歷史」。甚至當全美戲院老闆、員工們敘說這七十年來如波浪般起起伏伏「拒絕被打敗」的辛酸歷史時,我們藉由此書所看到的並不是全美戲院一家戲院史,也不是臺南市的戲院史,而是整個「戰後臺灣的戲院史」。這是本書除了李安和手繪看板顏師傅之外,值得我們矚目的「外溢」收穫。
二戰之後,「電影」是新興的大眾娛樂。1950年全美戲院前身的「第一全成戲院」創立,與其他兩間「大全成、小全成戲院」結合成為三家全成戲院系統,正好見證了「電影時代」的興起。而筆者所居住距離臺南十二公里遠、人口不及四萬的大目降.新化,則有新化、新光、天新三間新字輩的戲院陸續成立,提供鄉下民眾新型娛樂。這時的「戲院」承繼日本時代的「劇場」名號而不稱為「電影院」,既可以放映電影,也可以由布袋戲、歌仔戲、新劇等取得檔期進行表演。但因為戲院的數量急遽增加,難免面臨倒閉與轉手的命運,位於大井頭旁邊的第一全成戲院也轉由目前的吳家接手經營,1969年4月12日改名為「全美戲院」,從此進入全美的時代。
為了招徠觀眾以求生存,當時的全美戲院必須採取「插片」(播放色情片)的運作方式,後來因為無法取得首輪電影的配額,只得改為「二輪電影院」,甚至採「兩片同映、不加票價」的焦土作戰策略。由於這個策略,全美開始邁向完全不同於同業倒閉的命運,也幸運的與未來的「臺灣之光」李安邂逅。
後來因為臺灣經濟起飛,將經典名片以二輪重新上映的手法,加上推出香港邵氏公司的紅樓夢、江山美人等黃梅調片子,使1970年代中後期成為全美戲院收入最豐厚的時期,1983年甚至接手原小全成戲院,改名「今日戲院」。於是,「今日.全美戲院」成為臺南二輪戲院的代表。
1980年代彩色電視的普及,讓戲院不得不祭出所謂的「牛肉場」(情色歌舞團)迎戰,以求存活。時間進入1990年代,第四台、錄影帶、VCD、DVD以及盜版光碟的猖獗,加上網際網路的崛起,再度一層層地打擊戲院的生計。即使是在這樣的年代,臺南市仍然有二十多間戲院掙扎著作最後的殊死戰。2000年前後,臺南市內的戲院再經歷一波倒閉潮,而逆勢轉進的「影城」進駐大型豪華百貨公司,使得設備偏舊的傳統老戲院一一從臺南市戲院版圖上銷聲匿跡。接著是科技的進步,電影產業從製作端到映演端都無法抗拒「數位化」的浪潮。放映設備在2010年代初期全面從膠捲汰換成數位,電影放映機也未能拒絕改變成為數位的權力。電影院要生存,整體的聲光設備升級、座位的舒適更新,都是迎合時代不能不作的投資;但是投入大筆的資金,能夠使戲院保住客群、立於不敗的地位嗎?其實都是未知數。除此之外,電影院還必須面對官方基於群眾安全的衛生、消防逃生檢查以及行政干擾。這一切的一切,如同精彩電影高潮迭起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戲院、電影院、影城究竟是如何對應局勢變化的呢?

大井頭全美戲院的未來式

全美戲院及其姊妹院今日戲院,在各個時代的動盪變革中,採取什麼對應方式維持生存而屹立不搖至今?讀者可以從本書中求得或許不是答案的答案,也可從全美戲院七十年的歷史中,感受到戰後臺灣戲院發展的堅韌、辛酸,它是臺灣文化史演變中值得關注的一頁。就像「大井頭」一樣,幾十年、幾百年給予臺南住民飲水滋養,臺南的全美戲院今日不靠著傳統戲院「電影放映」的唯一方式,改採與顧客群同步成長的「陪伴哲學」文創方式,將自己定位成一間充滿人情味、有故事的老戲院,試圖闖出一條生路,不,是闖出康莊大道,給予臺灣的觀影群眾電影文化養分的同時,在過去、現在、甚至未來,陪伴臺南、臺灣共同成長,而且在可能的情況下,將繼續培養出更多的李安、顏振發……。

試閱文字

內文 : 楔子:大井頭的水,不停地流……

場燈熄滅,整個空間瞬間成了無聲無息的黑暗盒子。在彈指間,天雷勾動地火,身後投放出一道白光,在微光中塵埃彷彿宇宙星塵,過了幾秒,耳畔傳來嘎嘎作響聲,如水流一般的頻率。銀幕上投映著今天放映的,一個關於水源頭的故事。

曾經到訪臺南的旅人,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從國定古蹟赤崁樓的正門離開後,眼前是一條綿延的紅磚步道,像是迎賓的星光紅毯。向前走去,沿途左手邊會遇見知名的冬瓜茶店和肉圓攤,美味的小吃能夠填飽旅人的胃,而右手邊是一長排典雅的朱色牆面,與路面的紅相互輝映。走到底便會發現,原來這是府城另一個重要古蹟──祀典武廟的山牆。
從赤崁樓的紅毛磚到武廟的土朱壁,再佐上武廟肉圓的甜辣醬,不同的紅色傳遞著臺南這座城市待客的熱情。轉個彎,永福路在武廟前彎曲而行,廟埕繚繞著鼎盛的香火煙,旅人望向前方,夾道的是兩間繡莊,五彩斑斕的八仙彩隔街對望,刺繡師傅交錯繁忙的雙手,在布面上用針線穿出一個個神聖的宗教世界,繡圖中的吉祥異獸為旅人增添福氣。
繼續前進,紅磚道轉為水泥路,眼前的永福路像是沒有盡頭的大道,旅人向前遇到的第一個十字路口,便會看見一雙忙碌的職人之手,提著油漆、握著筆刷,旁邊放著一張A3大小、數位影印的電影海報,一位師傅認真地站在比人還高大的木板前,慢條斯理地打底、畫框。
一轉身,師傅身後有四大幅與這個木板同比例的看板,正懸吊於正對面的建築上,仰頭一望是四部似曾相識的電影手繪海報,幾個月前才在百貨的影廳見過,手繪海報五花八門但充滿手感的畫面馬上吸引著過路人的目光。這時旅人打開手機裡的定位地圖,才發現已經來到這趟旅程的目的地──全美戲院,也是這本書的主角。

大井頭的身世,戲院的前生

在走進戲院大門、翻開故事主頁之前,旅人的視線移向右邊街角的一處,在熙來攘往的永福路與民權路交叉口,地上有一塊不同於水泥地、由花崗岩磚鋪成的路面區塊,上頭加裝了半圓型的穿孔水溝蓋,一旁還矗立著一座石碑,一看才發現這個被車流隱沒的殘跡,其實是臺灣開墾史中記載中的第一個水源頭──大井頭。
不是要講一座戲院的故事?為什麼會出現一口井?
「水」是所有文明的起源,海洋孕育了生命,河川堆積出土地。古人逐水草而居,當乾淨且穩定的水源出現能匯集人群與適當的居住條件,良田便慢慢形成聚落。除了河川取用,先民也開始運用智慧進行鑿地取水,尋得更穩定的水源,而井是現代化自來水系統普及前最常見的飲水來源。
一口井是一個聚落、一座城市的縮影,從大井頭這個匯集府城歷史的交叉點,可以召喚出「全美戲院」的前世。
坐井觀天地,像是柏拉圖洞穴裡那雙固著的雙眼,背後的火光閃爍、交錯,洞壁上的光影是通往世界的唯一途徑,這是電影院最初始的原型。從大井頭的水面望去,投射出的不只是全美戲院的史前史,也是整個臺南市的發展歷史。

大航海時代:普羅民遮街通大井

後方的暗室裡,影像光源來自的地方,放映師架上幻燈片投影機,燈片透明板上是不同年代的臺南老地圖,以大井頭作為中心定位。向井的深處探詢,宛如掉進蟲洞一般,光影如流,膠卷一去不復返,時空不斷轉換,井子裡的水再次滿溢……

無人知曉大井頭開鑿的確切年代,以及掘井的人是誰。不過,從文獻高拱乾《臺灣府志》記載,相傳太監王三保王景弘奉命下西洋時,曾經來到臺灣島上的大井中繼取水,那是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
時間之流倒轉至大航海時代,穿越大井頭的水面,現在的民權路彼時是熙來人往的歐式大街。162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取得內陸資源,從原本在臺窩灣(Tayouan)上所建立的據點──熱蘭遮城(Zeelandia),也就是今天的安平古堡,穿過茫茫的臺江內海來到赤嵌社。
紅毛人向當地原住民以布換地,在沿海處建立了普羅民遮街(Provintia)作為貿易使用,這裡也成為臺灣第一條依都市計畫而建立的商業大道。大街的起點就是大井頭,一路向東往今日的北極殿所在處──鷲嶺頂延伸。
過去先民要從西岸進入到內陸時,以臺窩灣為出入門戶,赤嵌是登陸的要埠,登陸首站便是大井頭。除了位處沿岸的地緣關係外,在俗諺中曾提及:「吃大井頭的水,不肥也美!」大井取得的水新鮮甜美,是臺江周邊最直接取得淡水的途徑,這些條件使得大井頭在清初以前成為往來安平與赤嵌兩地最主要的渡船口。

鄭氏-清領時期:十字大街上擺市集

1662年,明鄭政權入臺,在赤嵌地區設置承天府,並在府內規劃四坊二十四里,大井所在地被劃分至西定坊,而成為當時商業與聚落重心,原本的普羅民遮街便直接以井改名為「大井頭街」。延續這條商業大街的基礎,鄭氏逐漸在赤嵌一帶闢建新路,南北橫向的街道穿過,以普羅民遮街與禾寮港街交會而成的十字大街,成為往後清代重要的商業匯集重心。
昔日街上的紅毛商人換成了挑著扁擔的漢人攤販,1683年政權再次轉變,臺灣被收入滿清的版圖之中。清領初期,大井頭仍延續著渡口的功能,成為中國來臺官員與商旅上岸所在,內海往來的船隻舳艫千里。在清領初期所繪製的〈臺灣地里圖〉中能看見,從大井頭往東前行至十字大街,搭建起一座座綿延鄰街的店鋪,形成熱絡繁華的市街。
十字大街以東西向的大街為首,南北向則規劃為上、下兩條橫街,而現在大井頭所在的民權路與永福路交叉口,就是當時大井頭街與下橫街交會所在。商業發展持續在此蓬勃擴張,寬敞的大街中央因應需求築起雙面鄰街的架棚,將路一分為二,提供給更多攤販使用。大街中不同行業的商家群聚、百貨匯集,官方依類別進行分段命名:竹仔街、帽仔街、鞋街與草花街等特定的商業街道陸續出現。
由乾隆與嘉慶年間縣志中的〈城池圖〉來看,便會發現十字大街向來是臺南城內的重心,在其中可看見縣府基於防衛築起了城牆,從原先的木柵、刺竹後來升級成土石城垣,這界定了城內與城外的界線分別,以「府城」為名的完整城鎮樣貌就此成形。
將視角往大井西邊望去,當時白浪滔滔的臺江內海逐漸淤積成陸,原本位於大井頭的渡口也往外遷移,來到沿海新生的五條港地帶──南河港安瀾橋周邊。這個渡口不僅成為官員往來與載客之用,也是當地郊商與十字街上的商家進出口商品之地,從而造就了大井西側至南河港一帶的商業繁榮盛況。
夜晚時分,泊船停岸,由港口沿著支流與南河街往大井頭走去,來到素有有「府城八景」之一的井亭夜市。此時整條大街燈火通明、人山人海,人們逛市集、吃小吃,不禁令人想起乾隆詩人章甫的詩:「井亭夜景鬧如何,交易然燈幾度過;不是日中違古制,海關蜃市晚來多。」月色溫柔,大井的水面在夜市燈火照耀下波光粼粼。

日治時期:本町與大宮町的交叉口

曾經是汪洋大海的臺江內海,在河川輸沙與海浪漂沙的兩方作用下,安平與府城之間逐漸相連成陸,海埔新生地上逐漸匯集散村,過往能登上赤崁樓觀看內海夕照的光景已不復見,大井離外海也越來越遠。
時間之井通往日治時期,政權更迭下,大井頭的水依然充沛,不分民族、供養眾人,旁觀著這座城市正經歷的不同近代化工程──拓寬道路、架起鐵路、拆除城垣、置放圓環等一連串市區改正計畫,臺南的商業中心也因為開闢運河,而逐漸向後來的末廣町、今天的中正路擴張。
1919年,臺灣實施町名改正,大井頭街有了新的名字──「本町四丁目」,旁邊的下橫街則改名為「大宮町一丁目」。延續十字街商業繁盛的遺風,本町與大宮町仍是許多富商巨賈聚集的所在,也因為過去周邊的鞋街、帽仔街、做針街,後來本町逐漸發展成布商及吳服商群聚的布街。
過去許多胼手胝足的年輕人都來此找求頭路,在這裡的店家從學徒基層做起,慢慢累積經驗和財富,等待出人頭地的一天。在此發跡的創業家,包括以紡織業起家的「臺南幫」侯雨利及其弟子吳修齊,最早他們開設的事業就是由此為起點。另外,來自日本山口縣的林百貨創始者林方一,在當年離鄉背井來臺,到本町四丁目的日吉屋吳服店,從帳場的基層工作做起,等時機成熟後就獨立創業,在大宮町一丁目上開設林方一商店,而後有末廣町上的林百貨。
沿著林先生的事業路徑,再次回到大井頭所在的本町與大宮町交叉口,翻開日治時期間不同年代的臺南老地圖,能發現井口處的街角從一開始作為郵便所使用,1931年後的臺南市街圖中則改為本町派出所。地圖上過去的城牆處架上了鐵道,當時大宮町一丁目上設立了臺灣銀行臺南支店,作為市區內的金融中心所在,此區域在戰前的商業地位仍有無可取代之地位。
以1932年的〈臺南市職業別明細圖〉對照,可見其中本町與大宮町街上並不只有布行與服飾店,還有相當多的商店林立,人們可以在路上逛街買貨或瀏覽商品。全美戲院現在的位置在當時可能是一間「制文堂」,推測類似今天的印舖,人們可到此訂做手工篆刻印鑑,對面的「林惟興硝子店」,則是專門製造玻璃鏡板加工,作為營業廣告使用。一樣是廣告製造,現在全美戲院的對面轉而作為手繪電影看板儲藏室,以及顏振發師傅的工作室。
從航海時代到日治時期,從蠻煙瘴雨到商業重鎮,從傳統以物易物到現代資本主義出現,臺江內海轉而成為下水管線,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物換星移,大井頭依然安靜地在原地佇立,井中之水如大地之母給予的奶水,滋養萬戶百家,為臺南府城帶來繁榮富庶,她的故事還未結束,將隨著「全美戲院」的興建延續下去。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臺南全美戲院是李安導演電影的啟蒙地,
顏振發師傅手繪看板的保存地,
「兩片同映,一票價」在地影迷流連的二輪戲院,
全球媒體爭相報導的老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