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原理論: 純粹現實學序說 第一分冊 論項1-18
作者 | 曾天從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真理原理論: 純粹現實學序說 第一分冊 論項1-18:,曾天從(1910-2007)是日治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臺灣哲學家之一,本書是其戰前哲學的代表作,也是其戰後哲學體系的原理基礎 |
作者 | 曾天從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真理原理論: 純粹現實學序說 第一分冊 論項1-18:,曾天從(1910-2007)是日治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臺灣哲學家之一,本書是其戰前哲學的代表作,也是其戰後哲學體系的原理基礎 |
內容簡介 曾天從(1910-2007)是日治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臺灣哲學家之一,本書是其戰前哲學的代表作,也是其戰後哲學體系的原理基礎。 本書以日文、中文雙語對照的方式呈現。在本書中他批判當時歐陸哲學界的「實在論」與「觀念論」兩大潮流、以及日本哲學界的京都學派哲學,試圖將當時的哲學皆包攝在一個「超對立」的真理論的體系當中,在這裡可以看出曾天從哲學的企圖。本譯著是其第一分冊,內容主要在展示作為其哲學的出發點的「真理自體的事實存在」,這構成了一切學問體系的前提,也是其真理論的基礎。
作者介紹 黃文宏 譯者簡介 黃文宏 1998年德國弗萊堡(Freiburg i. Br.)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專長領域為現象學、詮釋學、近當代日本哲學、日治時期臺灣哲學。近五年的經典譯注有《大英百科全書草稿》(2021)、《洪耀勳日文哲學著作集》(2020)、《善的研究》(2019)、《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2018)。期刊論文有〈論曾天從對胡塞爾的「意向相關物」的批判〉(2022)、〈論曾天從「理念的真理認識的難題」〉(2020)、〈論曾天從「真理自體的純粹形相」〉(2020)、〈論謝林在其《自由論》中對觀念論與實在論的超越〉(2019)。
產品目錄 日本語版凡例 中文版凡例 譯注者解說 桑木嚴翼序 00.1 【提要】哲學的一般性觀察 00.2 【提要】哲學體系建立者的條件 00.3 【提要】新的機軸的建立 自序 0.1 【提要】作為世界觀的哲學、世界觀哲學、真正的哲學 0.2 【提要】絕對唯一的學問理念 0.3 【提要】真理原理論、純粹現實學、學問的哲學 0.4 【提要】真理原理論的論究領域 0.5 【提要】真理自體的二重本質性原理 0.6 【提要】真理理念原理作為媒介的原理 0.7 【提要】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 0.8 【提要】真理論的還原 0.9 【提要】本論文的主題:方法論的開拓、形相學與理念學的論據之提示 純粹現實學的諸理念的原理研究 —關於哲學的基礎究明的一個試論— 前篇 真理形相原理 第一章 真理自體 第一節 哲學與哲學論究的開端 1.1 【提要】哲學的兩個特徵:純粹認識的根本學與絕對自覺的學問 1.2 【提要】哲學論究的要件:開端的自覺反省 2.1 【提要】哲學思索的開端的前提 2.2 【提要】真理問題的提出 2.3 【提要】笛卡兒對存在的事實性的態度 2.4 【提要】原理的懷疑與方法的懷疑 3 【提要】我思命題中的「思惟」與「存在」 4.1 【提要】我思命題的觀念論式的解讀及其限度 4.2 【提要】笛卡兒的混淆:真理自體與真理認識的規準 5 【提要】笛卡兒所指出的存在事實 6.1 【提要】兩種客觀性的區別 6.2 【提要】真理認識的三個原則:根本事實性、根本同一性、根本可能性 7.1 【提要】真理認識的原則的總說 7.2 【提要】真理自體的形式原理與實質原理 8 【提要】問題的轉換 9.1 【提要】謬誤作為真理認識的促動因與媒介 9.2 【提要】主觀的謬誤與客觀的謬誤 9.3 【提要】判斷謬誤的現實根柢 10.1 【提要】理觀與純粹觀想 10.2 【提要】謬誤的現實根柢與原理根柢 第二節 波扎諾的真理自體與拉斯克的超對立的對象 11 【提要】我思命題的真正意義 12.1 【提要】波扎諾知識學的課題 12.2 【提要】波扎諾的「自體存在」 13.1 【提要】波扎諾真理自體的同一性、無時間性 13.2 【提要】波扎諾的真理自體 14.1 【提要】波扎諾方法論的檢核 14.2 【提要】兩種真理自體的對比:事實概念與邏輯概念 15.1 【提要】拉斯克的邏各斯的邏輯學 15.2 【提要】拉斯克對康德兩世界觀的解釋 16 【提要】判斷的最終指向:超對立的對象範疇 17.1 【提要】判斷的第一次客觀 17.2 【提要】超對立的領域與判斷的主觀 18.1 【提要】超對立的對象與第一次的客觀 18.2 【提要】拉斯克對「哥白尼轉向」的解釋 18.3 【提要】先驗邏輯學與邏各斯的邏輯學 譯注者後記
書名 / | 真理原理論: 純粹現實學序說 第一分冊 論項1-18 |
---|---|
作者 / | 曾天從 |
簡介 / | 真理原理論: 純粹現實學序說 第一分冊 論項1-18:,曾天從(1910-2007)是日治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臺灣哲學家之一,本書是其戰前哲學的代表作,也是其戰後哲學體系的原理基礎 |
出版社 /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9724918 |
ISBN10 / | 6269724910 |
EAN / | 9786269724918 |
誠品26碼 / | 2682383594000 |
頁數 / | 26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3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曾天從(1910-2007)是日治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臺灣哲學家之一,本書是其戰前哲學的代表作,也是其戰後哲學體系的原理基礎。
內文 : 譯注者後記
開始翻譯這本書的時候,說沒有放棄的念頭是不可能的。對我來說,如果不是嚴格意義下的哲學家,翻譯就沒有動機,因而這份工作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懷疑中前進。撰寫解說的時候,正好經歷了很多事情,脾氣變得暴躁,還好還可以勉強自己做做翻譯。定稿的時候,心情也是矛盾的,明明知道是重要的文本,又無法做到最好,只能在不確定中一路向前。不過事情就算沒有變好,似乎也會淡去,疑點即使盤根錯節,好像也會露出一點端倪,雖然真假虛實一樣難以分辨,但或許現實世界本來就是如此。不論如何,第一分冊出版了,讀者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個具原創性的思想型態,用詞嚴謹、概念清楚明白。曾天從將自己的想法,置於與各個哲學家的對決中來逐步展開、擴大為一個體系,將其分辦出來需要一點時間。學界這些年來,忙於吸收各種知識,要自行判斷經典變得困難。其實學術各有強項,原本就強求不得,雖說術業有專攻,學術有自律,但是只要涉及「臺灣哲學」這個名稱,歷史糾結就纏繞不去。或許就像木村敏說的,研究者與被研究的對象「之間」(あいだ),在生命的底部不可能沒有任何連關。這種「連關」因為不是存在之物,就存在來看是無,所以要體會到它的存在,大概只有在失去的時候。
跟很多同時代的研究者一樣,筆者在大學的時候,就知道曾天從在青文出版社的那一套中文書,但是被其煩瑣、看似無差別的概念所困擾,很快就棄之不顧。但是現在看來,原來各個看似無差別的概念,與德文之間有著明確的對應關係,看似煩瑣其實是不混淆,或許因此才能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地方。重新開始注意到他,大概是洪子偉在推動臺灣哲學的時候,想想距今也應該快十年了。但是知道這一本書是更早的事,記得有一陣子在清華過得不是很愉快,於是開始翻譯日本哲學,在這期間也順便去臺大哲學系系圖、文圖看看,知道林義正老師在整理臺灣哲學的文獻,也就順便去拜訪,在他的研究室裡,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當時臺大總圖沒有這麼多限制,事後找到機會就將它影印了,但是就一直放著。直到開始翻譯洪耀勳的時候,才拿出來對照著看,慢慢地摸清楚他的著作性格。曾天從在解說其他的哲學家的時候,是將自己的理解與批評置於其中,然後再逐步地將其突顯出來,或許是習慣上的一致,比較能體會這中間的轉折,但是由於牽涉到的不只一位哲學家,讓這個轉折相當細微(nunance),實際解說的時候,遭遇到不少困難。每每變動一個語詞或意義,就必須從頭來過,無法面面俱到。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可以體會到二十世紀以後的哲學研究者,所背負的哲學史知識之沉重。但是它並沒有淹沒我們這位 26 歲的哲學家,反而讓他的體系更廣且深。如此的綜合能力是罕見的,其學識背景的來源,想必需要許多可信賴的二手資料,而這些或許仍留存在臺大圖書館,這一點只能留待後人的解明。
在筆者的想法裡面,哲學是理論的工作,理論的概念是理想的,然而其目標在把握現實世界。或許是因為如此,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哲學理論都是一種「顛倒世界」。表面上來看,現實不同於邏輯(理論),理論只能把握完結之物(對象)(Gegenstand),現實始終比對象還多,它是「超(溢出、多於)對象之物」(Übergegenständliches)。在這個意義下,理論是現實的顛倒,完結無法把握未完結。明白地分別開兩個世界,用同一的邏各斯(道)來貫穿之,形成向上之道(analogos)與向下之道(katalogos),回到邏各斯的本義,展開其所具有這兩條路徑,可以說是曾天從的目標,是其對永恆哲學的貢獻,也是其所未完成的工作。要了解這個體系的構想,我們要先了解認識的本質及其問題。在當代哲學中,首選的人物自然是胡塞爾,當初譯《現象學的觀念》的時候,就有這種模糊的感覺,也證明是正確的選擇。
本譯注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周碧娥、蔡英俊兩位人社院前院長,以及人社院孫立梅秘書,在我意志消沉的時候,給與我繼續的動力。其次感謝歐美所的洪子偉教授對臺灣哲學的推動,讓塵封已久的記憶能夠被喚醒。再者也要感謝世新大學的高君和教授,高教授幫我補足了當初影印時的缺頁,而且大小完美一致,讓翻譯這個傷眼的工作,能帶著愉快的心情。初譯的工作,是由在日本留學的傅培剛完成,幫筆者解決了許多難題。日文部分是由筆者的國科會助理二鄉美帆博士負責,譯文每一個字句,我們都討論過,有模稜兩可、妥協、固執的地方,但不論如何,任何的選詞、更動,都是一個可能的解讀,有新的收穫,也有自身詮釋的涉入,大概翻譯都是如此,而一如往常地,任何錯誤都由筆者個人承擔。再者要感謝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在翻譯上給予我極大的自由,編輯劉立葳的細心校對,提供了許多編輯上的建議,也是特別要感謝的。最後一樣要感謝自己的父母親、婷琪與久晏,沒有他們的支持,這本譯注是無法順利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