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兄弟 | 誠品線上

Vincent and Theo: The Van Gogh Brothers

作者 Deborah Heiligman
出版社 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梵谷兄弟:經過人生的起伏,他們仍舊緊緊相繫。超越了兄弟,超越了朋友。他們是命運的伴侶。或許你認識的文森‧梵谷,是瘋狂的梵谷,是割下自己耳朵的梵谷。但你可能沒想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經過人生的起伏,他們仍舊緊緊相繫。超越了兄弟,超越了朋友。他們是命運的伴侶。或許你認識的文森‧梵谷,是瘋狂的梵谷,是割下自己耳朵的梵谷。但你可能沒想到也不知道,在成為世人皆知的「梵谷」之前,他先是一個家庭裡的孩子,一個在社會中浮沉的小人物、跌跌撞撞的愛人、豪邁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哥哥──西奧的哥哥。文森:情感奔放、意志堅定,但在人生道路上深深迷失。他的弟弟西奧:穩重、忠誠、可靠,卻很寂寞。西奧是文森的支持者,文森是西奧的啟發者。兩人跟彼此分享一切,愛戀情仇、成敗悲喜,還有各自的夢想和抱負。他們始終守護彼此。兩兄弟的感情既熱烈又堅定,既激起風暴,又密不可分。其本身就是一件藝術作品。沒有西奧,這個世界就不會有文森。作者清楚爬梳了梵谷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優雅的散文細膩地織出梵谷兄弟的人生故事,不僅刻畫出梵谷滿腔熱情卻被人視為古怪的性格、他受難的歷程、他的鄉愁、兄弟深刻的情誼與奇妙的命運,也帶領讀者一窺藝術傑作誕生的背景、梵谷如何揚名於世,以及精神病患在那個時代的處境。細細讀來,時而引人深思感嘆,時而令人動容。內容特色■ 梵谷一生的完整精華重點■ 小說般的清新筆觸■ 名畫背後的故事■ 解讀梵谷其人其畫的新觀點■ 紮實的文獻整理與考證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媒體盛讚揪住你的心,讓你廢寢忘食也深受啟發的一本書!梵谷兄弟的生命,就是一幅愛的肖像,歷經最痛苦的考驗也毫不動搖。——暢銷作家洛莉‧荷茲‧安德森 深入探索梵谷兄弟坎坷動盪的一生。——《出版人週刊》星號書評一個訴說無條件的愛和手足之情的故事,感人肺腑,深刻細膩。——《科克斯書評》星號書評這本書透澈地觀察梵谷坎坷多舛的人生與歷史時期,不只讓讀者認識這位傳奇畫家,更增添感人的深度。——《書單》星號書評讓人屏息的傑出作品,讓青少年渴望知道更多。──《學校圖書館學報》星號書評一場對藝術、藝術家與兄弟情的探索,既獨特又引人入勝。──《號角書》星號書評對於想要沉浸在動盪不安的家庭劇又不排斥好好哭一場的讀者,這本書值得珍愛。──BCCB星號書評海莉曼的文字很有感染力,帶有抒情性,場景描寫如畫。她敏銳地探索了人物的內心生活,並且帶讀者窺知那個時代的人對精神疾病的態度。──VOYA雖然有其他的書和電影拿這兩個熱情的兄弟作為主題,黛博拉‧海莉曼經過滴水不漏的研究寫出的傳記切中了所有的重點……人物表、年表和詳細的參考書目,讓整本書更加完整,很難寫得出關於這位藝術家及其家庭更周詳的傳記。──BookPage這部關於兩兄弟的動人悲劇故事,為你以為你所知的文森‧梵谷的藝術和生命,帶來了新的啟發性意義。──The Daily Gazette這本書描繪了藝術家文森‧梵谷和弟弟西奧的關係,文筆精湛,而且相當貼切地帶有印象派風格,熱情、親密關係與家庭之愛充盈其中……作者熟讀兩兄弟的大量信件,以敏感的原創眼光解讀它們,覺察看似簡單的對話引出的種種後續關聯,這些條件成就了這本充滿啟發性、感人肺腑的書。高度推薦。──《多倫多星報》精彩章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黛博拉‧海莉曼 (Deborah Heiligman)作者黛博拉‧海莉曼 Deborah Heiligman著作超過三十本,涵蓋小說與非小說,有許多寫給兒童和青少年的書,包括入圍美國國家書卷獎的Charles and Emma: The Darwin’s Leap of Faith。她和家人居住在紐約市。謝佩妏謝佩妏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

商品規格

書名 / 梵谷兄弟
作者 / Deborah Heiligman
簡介 / 梵谷兄弟:經過人生的起伏,他們仍舊緊緊相繫。超越了兄弟,超越了朋友。他們是命運的伴侶。或許你認識的文森‧梵谷,是瘋狂的梵谷,是割下自己耳朵的梵谷。但你可能沒想到
出版社 / 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861793
ISBN10 / 9869861792
EAN / 9789869861793
誠品26碼 / 2681939342003
頁數 / 44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2.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我們終於讀到一本平易近人、有人情溫度的梵谷傳記

試閱文字

內文 : 文森和西奧一同步行,一八七二年

場景:荷蘭的風景,低窪地,運河旁的黃土路。九月的天空因為連日下雨而一片灰暗。此刻正飄著細雨。兩個人影從城市走向附近的鄉間。
文森和西奧。文森十九歲,西奧十五歲。
我們「在紛紛雨滴中」走著,文森後來在給西奧的第一封信中如此寫道。
文森在海牙已經住了三年。這是弟弟第一次來找他,西奧就快要長大成人。
家人是治癒孤單的特效藥。文森很珍惜跟弟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畫廊的工作結束後,他帶著西奧逛這座城市。有好幾天,兩人一起探索與交談,在其他家人都遠在他方的時候愈來愈了解彼此,感情超越了兄弟之情。
這段雨中漫步奠定並深化了他們之間的友誼。後來兩兄弟都形容這次漫步是心靈的交會,他們在這次交會中對彼此立下誓約。兩人會永遠記得這一天。西奧之後會在爭吵中提起這段漫步,文森也是。兩兄弟會一再回溯這段漫步。那是兩人的精神之錨,是對未來的許諾,也是一個標竿。
他們走出文森在魯斯夫婦家的房間,從市中心附近沿著特雷克維路走向鄉間,旁邊就是一條老運河。水不只從天空降下,也在他們腳踩的地面下。海牙本身和周圍的土地,很多都是海埔新生地,也就是用水壩和堤防阻止海水灌入的窪地。海埔新生地時常有海水氾濫和沒入海中的危險。利用風車把水抽乾,土地才不會被吞沒。土地要夠穩固,才能在上面蓋建築物。
兩兄弟沒多久就走出城市,呼吸到鄉間的新鮮空氣,有如桑德的空氣。兩人在紛紛雨滴中走著,談著彼此和各自的未來。
西奧還在上中學,學校離家四哩遠。他每天都走路上下學,風雨無阻。他喜歡法文、德文、英文和數學課,但他的課業表現並不突出。多羅斯認為他表現平平,與其繼續付學費,不如讀到年底就休學去工作。多了西奧一個人賺錢,對家裡的經濟會是一大幫助。
西奧要從事什麼工作呢?要跟隨文森的腳步嗎?兩兄弟討論了西奧的未來生涯,還有文森的未來生涯。
「你跟我當時都想要成為畫家,因為那份渴望太深,我們都不敢直接說出口,連對彼此都是,」後來文森在信中寫道。
西奧真的想當畫家嗎?或許是文森透過自己的畫家之眼回想過去,以為他們都想著同一件事。他們確實討論了藝術,還有對藝術的熱愛,也談了生活和愛。文森愛上了卡洛琳‧漢內畢克,但對方沒有回應他的愛。她愛上了另一個男人。西奧此行結束前,文森會帶他去參加一場宴會,他們會在宴會上見到漢內畢克一家人,包括卡洛琳和她的情郎,還有卡洛琳的妹妹安妮。
然而此刻,只有文森和西奧兩人在散步。兩兄弟走到雷斯威克的抽水風車時,雨剛好停了。他們看到風車的窗戶上有張告示:現售鮮奶,一瓶一分錢,還有炸鰻魚。
文森和西奧各買了一瓶牛奶,但沒買炸魚。
兩人喝了牛奶,並對彼此立下誓約。
他們承諾要永遠如此親近,保持緊密和穩固的關係。他們要永遠一起漫步,超越兄弟,超越朋友。兩人會是探索生命意義和藝術內涵的伙伴,將一起實現人生的目標。需要的時候,他們願意幫對方揹包裹。
回到家之後,西奧寫了封信謝謝文森的招待。文森回信表達對弟弟的想念:「下午我回到家卻沒看到你,心裡怪怪的。」
從此展開了他們一輩子的通信。
除了文森死前的最後時刻,兩人走去風車的這段雨中漫步,會是這對兄弟共度過最單純無憂的時光。幾年後,因為擔心自己就要失去西奧,文森畫下了這座風車。但此時此刻沒有恐懼,只有親密。所以就讓我們駐足片刻,欣賞這幅美景。
文森和西奧,一個十九歲,一個十五歲,一起站在風車外面交談。牛奶很新鮮,雨停了,兩人腳下的土地很穩固。


16
驚濤駭浪

但正因為愛如此強大,我們經常抵擋不了,誤入歧途,尤其是年少時(我是指現在,十七、十八、二十歲)。
──文森寫給西奧的信,一八八一年十一月十二日

爸讓西奧休了學。他將會跟隨文森的腳步,到古皮爾畫廊工作。森伯父都幫他安排好了。不過,西奧不是要去海牙跟文森一起工作,而是被派往古皮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分店。
文森雖然希望離弟弟近一點,但也很開心兩人終於正式走上同一條路。「我親愛的西奧,」他在給弟弟的第二封信上寫道,日後這會變成他對弟弟的一貫稱呼。「剛剛讀完爸的信,得知了這個好消息。我由衷地恭喜你。」這封信不長,卻包含更多的承諾。「我們應該常常通信,」他說。
西奧在一八七三年一月開始上班,成為布魯塞爾分店最年輕的銷售員。他還要四個月才滿十六歲。布魯塞爾跟海牙一樣是個大城,人口也在迅速增加,在這裡展開藝術品買賣事業,前途大有可為。這裡經濟蓬勃,人們願意花錢,城裡有三十幾間畫廊。藝術在這裡不但受到尊崇,也有長遠而輝煌的歷史。這樣的安排雖好,但西奧畢竟是鄉下長大的小孩,到了大城市難免會害怕。
安娜和多羅斯鼓勵他:「要勇敢。現在你踏出了第一步,之後若是上帝保佑,說不定你就能獨立自主了。」
這時已經快滿二十歲的文森,熱心地扮演起兄長和良師的角色。他把自己的工作經驗和人生智慧傳授給西奧,但他同時也想跟西奧一起學習,或從他那裡學習新知。他在信上跟弟弟說,往後他們應該不斷跟彼此分享自己對畫作的看法。從海牙到布魯塞爾,他搭著弟弟的肩膀,說:我們一起努力。西奧說好。兩人的風車之行將會延續下去,即使隔著一段距離。
────
爸媽緊盯著兩個兒子,給他們建議,在必要時插手。這時,北布拉奔省的家裡收到了文森的兵役通知單。為了讓他免除兵役,爸得花六百二十五塊荷蘭盾找人代替他去服役。試想,多羅斯一年才賺一千多塊荷蘭盾,對梵谷家來說這是筆很大的花費。之後多羅斯也得為西奧和柯爾花這筆錢。
但爸爸畢竟不是萬能,無法幫文森抵擋所有的危險和傷害。
文森的工作雖然順利,私人生活卻不是。他的心很痛。
卡洛琳‧漢內畢克要嫁人了。文森沒把自己心碎的事跟任何人說。但他向西奧暗示自己的悲傷,藉由轉達爸爸給他的建議來表達:「西奧,我必須再次推薦你開始抽菸斗。當你沮喪消沉時,那對你大有幫助,我最近就常這樣。」
森伯父注意到文森不對勁,爸媽也是,即使相隔兩地。他沉默,冷淡,悶悶不樂,在工作上也漸漸表現出來。爸媽覺得他該多跟人交往,多建立有益的人際關係,但他只想跟卡洛琳交往。
文森也想振作起來。他跟魯斯家的其他房客一起消磨時間,跟平常一樣讀書、走很長的路。他告訴西奧:「這裡很冷,已經有人在氾濫的田地上溜冰。我盡量出門去走路。」
但隨著卡洛琳的婚期逐漸逼近(她將在一八七三年四月三十日結婚),文森一天天被悲傷淹沒。他感覺自己遠離了自己,遠離了家,也遠離了父母的價值觀。
有生以來,他第一次發現,父親並非無所不知,爸媽說的一切並非都不容置疑。後來他跟其他房客說他是個無神論者,徹底跟他在市集路二十六號所學的一切切斷,也跟父母的信仰瀕臨大規模決裂。
後來他還做了一件違反爸媽價值觀的事。在這裡我們無法畫出完整的圖像,因為他沒有留下完整的紀錄。我們只知道文森惹上了麻煩,他需要幫助。他拒絕了桑德牧師公館的一切嗎?放棄上帝的同時,他也放棄了家裡灌輸他的嚴格道德觀嗎?還是,他只不過是個欲求不滿的年輕人?
海牙有一區妓院林立,年輕未婚男子去找妓女是常有的事。或許文森沒錢是因為花太多錢召妓。或許他染上了病。總之,他做了某些事。雖然他父親有些年少輕狂的「經驗」,但文森知道不能去找他或母親商量,森伯父或另一個也在藝術市場工作的柯爾叔叔也不行。他擔心他們對他的評價,也擔心他們生氣。於是他去找古皮爾的上司特爾斯特先生求助。
特爾斯特只比文森大八歲,兩人相處融洽。特爾斯特已經定下來,結了婚且有個女兒,名叫貝西,文森很愛這個小女娃。但文森去找他求助時,特爾斯特卻對他發了頓脾氣。
文森立刻後悔向他吐露心事。他很怕上司會把這件事告訴森伯父,這樣爸媽就會知道。幾年後他在給西奧的信上說,那段時間他滿懷恐懼,很害怕家人。他從百依百順的長子,變成了害怕自己父母的小孩。
文森會害怕是有道理的。特爾斯特確實洩漏了他的祕密。當他行為不檢的事傳到家人耳中時,爸媽驚愕不已,大發雷霆。有次他回家,爸告誡他要遠離罪惡,並叫他帶著宗教小書回海牙。但文森還是不知悔改。回到魯斯家之後,根據某房客後來的敘述,文森燒了一本小冊子,一頁一頁把它丟進火裡。
森伯父和古皮爾的其他主管認為文森必須離開海牙。文森寫信告訴西奧:「你收到信時,應該已經聽說我要去倫敦的消息,而且或許很快就要去。我很希望在那之前我們能見一面。」
倫敦的新工作不是在畫廊,而是倉庫,主要為商家供應大批名畫和流行畫的複製品。從某方面來看,這份工作能拓展他的經驗,但也減少了他跟顧客接觸的機會。最近他跟客人的互動有待加強。
「自從他們決定要我離開之後,」文森寫信告訴西奧,「我才發現自己對海牙的感情有多深。儘管如此也無可奈何,我也不想太想不開。這是我練習英文的好機會,雖然理解都沒問題,但我說得還不夠好。」
西奧是家裡第一個移居國外的小孩,但比利時畢竟就在荷蘭隔壁,而且大多人都說荷蘭文。英國卻跟荷蘭隔著北海,所以文森還得坐船才能抵達。他將要到另一個文化裡生活,說另一種語言。他在西奧面前故作勇敢,彷彿自己的船不可能被大海淹沒。


17
大禮帽,蒸氣火車,倫敦

從荷蘭前往倫敦途中,文森順道去了巴黎。他到羅浮宮和盧森堡博物館欣賞名畫,還去看了法蘭西藝術學院的年度沙龍展。這次展的是當代藝術世界的「在世大師」,但並不包含所有的當代藝術世界。藝術學院選擇忽略幾個作畫方式獨具一格的獨立畫家。學院認為這些畫家呈現的光線、明亮的調色盤、清晰的筆觸、不尋常的構圖和奇特的角度太過前衛。他們也反對這些畫家畫的「新繪畫」,也就是將火車站、咖啡館和橋梁之類的現代主題放進畫中。這群獨立畫家將會在一八七四年舉辦第一場畫展,後來大家稱他們為印象派畫家。此名來自莫內的《印象‧日出》這幅畫。因此,一八七三年五月,文森並沒有看到這些現代畫作,還要過好幾年他才會看到。他完全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
────
到了英國,文森買了一頂大禮帽。「在倫敦不能沒有大禮帽,」爸跟西奧說。文森離開海牙,重新開始,他總算鬆了一口氣。魯斯夫婦來信稱讚文森寄宿期間的表現,讓爸媽很欣慰。他們總是在擔心他,擔心他的情緒、他的外表、他不懂社交禮儀。因此,魯斯夫婦的美言對安娜和多羅斯來說意義重大,也讓他們抱著文森終究會沒事的希望。
雖然一開始並不想來,文森還是很愛這座他新認識的城市。一開始他住在市郊,每天搭小型蒸氣火車進城,到中倫敦南安普頓街十七號的古皮爾公司去上班。河岸街和柯芬園就在不遠處,從泰晤士河走一下就到了。
前幾個月他努力學習英國的藝術。有很多事他還不懂,但研究藝術讓他開心。此外他對新工作並無不滿,即使只是在倉庫工作。一是因為上班時間不像在海牙那麼長。他六點就下班了,有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閱讀、寫信和走長路。
到了夏末,文森搬到離公司更近的地方,寄宿在南倫敦布里克斯頓的哈克福路,跟一對母女同住。娥蘇拉‧羅耶,和她十九歲的女兒尤金妮(比文森小一歲),尤金妮在隔壁經營一所只收男童的學校。
這樣他就可以走路去上班,一趟大約一小時,快的話四十五分鐘。他走的路線穿過南倫敦的大街小巷到泰晤士河,沿河走一段再過河到中倫敦的古皮爾公司。
倫敦潮濕,灰暗,霧氣籠罩。街上到處是馬糞,空氣中煤煙瀰漫。但文森喜歡倫敦。他覺得這城市很迷人,美麗如畫。這裡呈現的色彩類似於荷蘭。他跟兩個英國人在泰晤士河划船,在信上他對西奧說,「美妙極了」。
至少目前他暫時分心,不再心痛。離開海牙,離開卡洛琳,似乎是正確的決定。對他而言是,對西奧也是。


18
追隨哥哥的腳步

西奧在布魯塞爾的古皮爾分店表現傑出。他學得很快,上司對他刮目相看。他是個優秀的銷售員,後來開始負責一些管理工作,也一樣做得很好。爸媽相當以他為榮,希望再過不久他就能經濟獨立。說不定他還能幫忙家計呢!
他跟文森一樣,空閒時常從城裡走路到鄉間,經過麥田,呼吸乾草和馬鈴薯的熟悉香氣。能重溫家的味道,讓他得到了安慰。
在布魯塞爾工作短短十個月,他就要回到自己的國家了。他被調往之前文森工作的海牙分店。
西奧跟文森一樣,搬進了魯斯夫婦家,也跟他們兩兄弟兩年前走去那座風車一樣,走很長的路到那片海埔新生地。他很快就適應了古皮爾分店的工作。
西奧也跟文森一樣開始在漢內畢克家走動。爸媽建議他這麼做,他們當然不知道文森在那裡的時光不全然是快樂的。他們認為,西奧若要打進海牙的社交圈,漢內畢克家對西奧的影響會有幫助。他們甚至還有更隱微的目的,希望有人幫他介紹對象。文森也建議弟弟去拜訪漢內畢克家,不過是為了他個人的目的。他渴望得知卡洛琳的消息,也希望西奧跟他們說他的近況,說他在倫敦多麼順利。西奧每週都去拜訪,甚至跟文森一樣,愛上了漢內畢克家的女兒——卡洛琳的妹妹安妮。
一八七四年五月一日,西奧滿十七歲,他深深愛上了安妮。文森表示認同。他推薦西奧讀一本他剛讀過且非常喜歡的書,那就是朱爾‧米榭勒的《愛情》。基本上這是一本介紹女性和愛的書。「家庭以愛為基礎,社會以家庭為基礎。因此,愛先於一切,」米榭勒開宗明義就說。
西奧讀了這本書,還跟文森來回通信討論。「這樣的一本書至少教人看清一件事:愛比一般人想像的還要寬廣,」文森寫道。
文森很浪漫,西奧也是。但如同卡洛琳沒有接受文森的感情,安妮也沒有接受西奧的愛。
儘管如此,西奧還是繼續去看安妮。
文森鼓勵他勇敢求愛。他告訴弟弟:「我相信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能合而為一,變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兩個一半。」